北师大版小学三年级数学上册全册说课稿.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14072162 上传时间:2023-06-20 格式:DOCX 页数:87 大小:77.9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北师大版小学三年级数学上册全册说课稿.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87页
北师大版小学三年级数学上册全册说课稿.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87页
北师大版小学三年级数学上册全册说课稿.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87页
北师大版小学三年级数学上册全册说课稿.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87页
北师大版小学三年级数学上册全册说课稿.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87页
北师大版小学三年级数学上册全册说课稿.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87页
北师大版小学三年级数学上册全册说课稿.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87页
北师大版小学三年级数学上册全册说课稿.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87页
北师大版小学三年级数学上册全册说课稿.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87页
北师大版小学三年级数学上册全册说课稿.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87页
北师大版小学三年级数学上册全册说课稿.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87页
北师大版小学三年级数学上册全册说课稿.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87页
北师大版小学三年级数学上册全册说课稿.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87页
北师大版小学三年级数学上册全册说课稿.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87页
北师大版小学三年级数学上册全册说课稿.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87页
北师大版小学三年级数学上册全册说课稿.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87页
北师大版小学三年级数学上册全册说课稿.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87页
北师大版小学三年级数学上册全册说课稿.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87页
北师大版小学三年级数学上册全册说课稿.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87页
北师大版小学三年级数学上册全册说课稿.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87页
亲,该文档总共87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北师大版小学三年级数学上册全册说课稿.docx

《北师大版小学三年级数学上册全册说课稿.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北师大版小学三年级数学上册全册说课稿.docx(87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北师大版小学三年级数学上册全册说课稿.docx

北师大版小学三年级数学上册全册说课稿

小树有多少棵说课稿

一、说教材教学内容:

北师大版小学数学三年级上册第一单元2~3页

教学地位本节课的教学内容是在学生学习并掌握了表内乘法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

也是为今后学习两、三位数乘一位数等笔算乘法打下基础。

通过这一内容的学习,引导学生探索整十数乘一位数的算法。

教材在编排上充分的体现了数学化的过程和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的课程标准理念,更加关注了学生的知识背景及个性化差异;鼓励学生独立思考,提出不同的计算方法,体验算法的多样化,为学生提供充分的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力求使学生自己主动建构知识。

教学目标:

本节课是属于“数与代数“的范畴,我根据教材的编排特点和学生的认识规律,将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定为以下四点:

知识与技能:

结合具体情景,探索并掌握整十、整百、整千数乘一位数的口算方法,并能正确地进行计算。

数学思考:

经历认真观察、独立思考的学习过程,发展归纳、概括的能力

解决问题:

能够运用所学的知识解决生活中的简单问题,感受数学在生活中的作用

情感态度:

经历观察、思考、归纳等学习数学的过程,感受数学思考过程的合理性

教学重难点:

为了达成教学目标,我确定本节课的

教学重点:

能正确口算整十、整百、整千数乘一位数。

教学难点:

二、说教法学法

根据本节课教学内容和学生的思维特点,新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就是要让学生“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

强调“教学要从学生已有的经验出发,让学生亲身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并进行解释与应用的过程”。

为实现教学目标,有效地突出教学的重点,突破难点,依据现代认知科学理论,我主要运用以下几种教法和学法,

在教学中,我主要采用创设情景法,引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和学生学习的积极思维的动机。

教师精讲,学生多练,体现了学生主体,教师主导的教学原则。

教学相长,我主要采用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的学习方法。

动手操作,自主探求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遵循了学生的认知思维规律,可以充分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给学生较大的空间进行探索性的学习,让他们在具体情景中进行独立思考。

三、说教学流程

《数学课程标准》提倡以“问题情景——建立模型——解释、应用与拓展、反思”的基本模式展现内容。

为了让学生经历“数学化”和“再创造”的过程,基于以上想法,教学过程我设计了以下四个环节:

(一)创设情景,提出问题

首先出示课本第2页的主题图,学校要组织植树活动,为我们提供了许多小树。

学生认真观察图片,提出问题:

从中您能获得哪些数学信息?

并提出有关的数学问题?

从而引导学生提出问题“有3捆小树,每捆20棵,一共有小树多少棵?

这一环节从学生熟悉的情景出发展开教学,不但拉近了数学和学生的距离,而且可以借助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向新知识转化,使学生易于接受新知,并培养了学生的问题意识。

(二)自主探究,解决问题这一环节我设置了3个活动

活动一:

要求学生根据问题“有3捆小树,每捆20棵,一共有小树多少棵?

”列出算式并尝试计算。

学生可能列出算式20X3或则20+20+20,并计算得出答案是60棵。

接着小组之间进行讨论算式“20X3”,让学生结合问题情景,在小组内说一说这个算式的含义,再说说计算的方法。

小组派代表发言,算式20X3=60中的20表示每捆有20棵,3表示有3捆这样的小数,60就是表示有60棵小树。

学生有可能想出以下的几种计算方法:

1、20X3就是3个20相加,也就是算式:

20+20+20=60;

2、可以把20看成2个10,这样20X3可以变成6个10,就是60。

3、2×3=6,20×3=60

先不看20后面的“0”,2×3=6,乘完后再在6的后面加一个“0”,所以就等于60。

比较算法:

以上算法你认为哪种更简单?

由于学习过乘法的意义,所以学生会根据已有的经验排除加法,很自然地选择第三种方法。

而第三种方法是本节课希望学生掌握的口算方法,所以应抓住机会及时总结、强化:

在整十数的乘法算式中,在乘的时候先不看乘数末尾的“0”,乘完以后再在积的末尾添上同样多的“0”。

师生共同将题目补充完整,教师板书为学生做好示范,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书写习惯。

解决问题后,继续追加问题:

4捆小树有多少棵?

5捆呢?

运用刚刚优化口算的方法,让学生独立完成题目进一步强化口算的方法。

活动二:

在学生掌握整十数乘一位数口算方法后,独立完成课本第2页的“试一试”第2题。

学生通过独立计算,得出算式的结果,引导学生观察比较这几组题目,找一找竖列算式的规律,用自己的话说说发现了什么?

学生能够发现,一个乘数不变,另一个乘数的末尾依次多一个“0”,积的末尾也多一个“0”。

学生已经把整十数乘一位数的方法迁移到整百数乘一位数,此时进行方法的强化,让学生用自己的语言来概括计算的方法,既训练学生的思维,又发展学生的语言。

活动三:

学生在总结了整十,整百,整千乘一位数的口算方法后,完成“试一试”第三题。

学生在计算的过程中,可以引用生活中的情景来解释算式的含义,学生在理解了算理的同时,加强了口算的方法。

这一环节学生通过仔细观察,自主探究,合作交流,对比发现的学习方式,使新学到的知识掌握的更加的牢固。

(三)、巩固练习,深化新知在这一环节我将分3个层次进行练习。

1、基础练习完成课本第3页练一练的第2题。

在这一练习中,要求学生利用口算方法进行计算,巩固核心知识。

2、提高练习完成“练一练”的第1题和第3题。

让学生独立看图,理解题意的基础上列式计算。

通过这一练习,使学生将所学知识运用到生活实践当中去。

3、发散练习同桌之间合作完成第三页的数学游戏。

选择图中3张卡片,并拼成一个正确整十数的乘法算式。

学生在游戏的同时巩固口算方法,并能发散学生的思维。

这一环节的三个层次的练习,是从学生的认知规律出发,遵循从易到难的原则,体现数学学习服务于生活的理念,既概括学生的思维,有提高了学生的学习能力。

四、总结评价,全课小结

回顾这节课,评价下自己:

你学到了什么知识?

学习的快乐吗?

你还有什么疑问?

以上教学流程设计,以学生的学习心里和知识起点为基础,通过引导学生尝试、积极的探讨和合理的归纳,使学生学到新知识的同时,经历数学知识的形成过程。

这样的教学会更加有效地激活学生的数学思维,使学生在知识、能力以及情感态度方面都将得到有效的发展。

小数有多少棵

有3捆小树,每捆20棵,一共有小树多少棵?

20X3=60(棵)1、1、20X3就是3个20相加,也就是算式:

20+20+20=60;

2、可以把20看成2个10,这样20X3可以变成6个10,就是60。

3、2×3=6,20×3=60答:

一共有小树60棵。

以上就是我的板书设计,明了清晰,给人以清晰完整的印象。

便于学生对教材的内容和知识体系的理解和记忆。

我的说课本着新课改的教育理念,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倡导学生主动探究合作交流的教育理念完成我的说课,谢谢大家

《参观科技馆》说课稿

  一、感悟理念解读教材

  《参观科技馆》是北师版小学数学第五册第一单元《乘除法》的第四课时。

本课内容是学习整十、整百、整千数除以一位数的口算方法,这一内容是在学生学习了表内除法以及整十、整百数乘一位数的基础上展开教学的。

教材通过创设“参观科技馆”的情境,引导学生提出问题,通过问题的解决探索整十数除以一位数的口算方法,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探索整百、整千数除以一位数的口算方法。

结合教材特点以及学生的认知规律,我确定了以下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使学生掌握一位数除整十、整百、整千数的口算方法,并能够正确地计算。

2、进一步理解除法的意义,体验数学的实用性。

  能力目标:

培养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的能力。

  情感目标:

经历与他人交流各自算法的过程,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学会合作学习。

  本节课的重点是探索并掌握一位数除整十、整百、整千数的口算方法,并能够正确地进行口算。

难点是理解一位数除整十、整百、整千数的算理。

  二、以学定教教为学用。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

数学课程不仅要考虑数学自身的特点,更应遵循学生学习数学的心理规律,强调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让学生亲身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并进行解释与应用的过程。

数学教学活动应激发学生兴趣,调动学生积极性,引发学生的数学思考,鼓励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要注重培养学生良好的数学学习习惯,掌握有效的数学学习方法。

为了实现教学目标,有效地突出重点,突破难点,在教学中我注重设置情境,采用探究式的教法,以自主探究和小组合作学习的方式,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让他们有充分的时间和机会,通过动手操作、分析、讨论等方法,主动地获取知识,培养学生自主学习意识和创新意识,学会探究问题的方法。

  三、生是主体学以致用

  学生是要获取知识的主体,老师是引导者,组织者与合作者。

教是为了更好的学,学是为了更好的用。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与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

意大利教育学家蒙台梭利曾说过:

我看到了,我忘记了;我听到了,我记住了;我做过了,我理解了。

  四、走进课堂感受精彩

  1、谈话激趣导入新课孩子们都喜欢轻松愉快的环境,而课堂却是一个使他们受到约束的地方,因为知识本身是严肃的。

同时,课堂也是一门艺术,能够带着孩子在轻松愉悦的氛围中学习,会极大的激发他们的热情。

我通过谈话激起孩子们的好奇心,激发他们的求知欲,引领他们进入到学习的情境之中。

  2、小组合作探究新知在这一环节中,我利用课件呈现出了“乘车”的问题,先让学生理解题意,列出算式;再让他们独立思考,探索整十数除以一位数的口算方法;因为学生的生活背景不同,思维方式也不相同。

有的学生可能用摆小棒的方法,有的可能习惯画图,有的会做除法想乘法,也有的可能直接用算式比较推理得出答案。

在学生独立思考的基础上,组织学生四人小组合作交流各自的想法。

通过比较算法的不同,选出适合自己的方法。

  3、解决问题巩固新知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数学学习要联系生活实际,学有用的数学。

数的四则运算是很枯燥的,学生常常觉得乏味。

我设计了“芝麻开门、迎客松、小火车、分糖果、小书虫、夺红旗”这一系列的活动,使原本枯燥的四则运算充满了生气,让学生巩固知识的同时,感受到数学就在自己的身边。

为了深化学生对整十、整百、整千数除以一位数算法的理解,在“迎客松”的环节上我安排了不同类型的算式:

被除数最高位比除数大、被除数最高位比除数小、商末尾的0比被除数末尾的0少,为学生搭建一个交流思维的平台。

当学生的思维刚刚获得平衡时,我又出示了一种情况,就是被除数最高位和除数一样大,并且让学生根据已经掌握的方法续写两道算式。

一石激起千层浪,孩子们的思维很快又被调动起来,我再次组织他们进行小组合作探究,得出方法。

  总结全课以后,我布置了一篇故事类的数学日记,把课堂知识延伸到了课外。

  五、浓缩课堂呈现板书

  一节好课离不开板书设计,好的板书设计便于学生快速的掌握课堂知识,最大限度的强化记忆。

我的板书设计是和学生共同完成的。

 

北师大版数学三年级上册第一单元

 

《植树》说课稿

说教材:

本节课教学内容是北师大版小学数学三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的第四课时,“除数是一位数的除法的口算”   纵观全部教材,在此之前,学生已经学习过表内的一位数乘、除两位数的口算方法,这为本课教学提供了知识铺垫的思路,而本课教学又为今后继续学习除数是两位数的笔算除法奠定基础,因而本节教学内容在整个教材中处于非常重要的位置。

教材创设了同学们植树的情境,图上的数学信息是3人分成一组36个同学,可以分成几组,这题中十位上的数能被3整除,除得的商写在算式商的十位上,在这里主要介绍口算除法每一步运算的意义。

本节课的教学重难点是理解和掌握除数是一位数的除法的口算的计算方法与算理,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良好学习习惯。

而学生在这方面的生活经验又较少,在教学中,应充分开发利用课程资源,创设情境,引导学生在动手操作、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的过程中体会口算的计算方法。

说学生:

小学三年级学生充满好奇心和对数学学习的激情,但他们由于受到认知水平的限制以及生活经验的缺乏,很难只通过课本和教师的直接讲授来学习,他们天生好动,思维活跃,喜欢动手,多通过直接体验、亲身实践来积累经验,对自己感兴趣的事会全身心投入,他们是由兴趣而进入学习过程的。

说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是一堂课的中心任务,所有教学环节都是为此服务的,课程标准指出:

数学教学不仅要考虑数学自身的特点,更应遵循学生学习数学的心理规律……使学生获得对数学理解的同时,在思维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方面都得到进步和发展。

根据这一要求和本节教学内容,并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本节课确定如下教学目标:

①探索并掌握“除数是一位数的除法的口算”的计算方法和算理,能正确进行计算,并进一步培养学生观察力。

②结合具体情境,培养学生提出问题的意识与解决问题的能力。

③密切数学与生活的联系,体验学习数学的乐趣,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

说设计理念:

《课程标准》指出:

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都能获得必须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

数学知识、数学思维和方法应由学生在现实的实践活动中理解和发展,让学生从已有的知识经验出发“做数学”,本节课教学中力求体现:

1、建立新型、民主、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以学生发展为本,实现教师角色转变;

2、致力于学生学习方式的改变,引导学生动手实践、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由“学会”变为“会学”,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3、紧密联系学生现有的知识背景与生活实际,使数学生活化、活动化,重视学生学习经历与体验,强调在过程中理解与发现。

说教学方法:

根据本节教学内容特点,以及学生年龄特征和现有知识水平,为了更好突出重点,突破难点,实现上述三条教学目标,本节课采用谈活法、讨论法、练习法、发现法等多种方法交叉进行,并灵活恰当地运用电教优化课堂教学,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合作,让他们多动手、动口、动眼、动脑多种感知觉都参与学习活动。

教师只是在学生探究知识的本质处适当给予点拨启发。

同时运用知识的迁移规律,启发引导,层层深入,采用设疑问难的方法,激发学生学习动机和学习兴趣,把数学课上得生动有趣,使学生积极而有效地投入学习活动。

说教学过程:

本节课我是从以下几个环节进行教学的

一、复习旧知,导入新课

爱因斯坦说过: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兴趣是学生积极主动学习的内在动力。

第一次上课时,我利用多幅沙漠的图片来引出要植树保护环境,然后再出示主题图,费了好大的力气才把学生的注意力引到解决“36人每3人分成组,可以分成几组?

”的问题上来。

效果并不好,第二次我把导入改成了,用上节课学过的整十,整百,整千数的口算的口算题引入,使学生在学习新知识之前,对旧知识进行了复习巩固,再出示主题图时,学生自己发现并提出问题,从而有效的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全身心投入学习活动。

二、自主探究、理解算法

36÷3=?

的问题提出后,老师提出这样一个问题:

同学们,看到这样一个课题,你打算怎样计算呢?

学习方法让学生自主确定,学生会根据自己的情况,提出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探究算法时,先让学生用自己想用的方法进行尝试计算,刚进入这样不是表内除法的学习,对于学生来说,这一问题具有一定的挑战性、探索性,符合最近发展区理论,这时要给学生留有一定的学习时间和空间,组织学生在个别思考之后进行小组合作,并注意加强小组合作的有效性。

交流反馈后,有的同学用的是算除法想乘法的方法,有的同学用的是数小棒的方法,面对多种算法,这时让学生说一说你最喜欢用哪种算法,给同学们介绍一下这种算法的优点,进行算法优化,从中抽象出口算的具体方法。

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自然会有与众不同的想法与做法,他们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解决问题,这往往正是创新思维的萌芽。

   

三、巩固提高,合理迁移

练习既是信息反馈的手段,又是学生巩固新知形成技能,发展智力的措施。

为此本环节安排了练习说算理的三道计算题,并在第一个题目中着重强调了,商的书写要注意数位,接着我把书上的试一试的第一题,拿出来让学生练习,既巩固了算法,以让学生在算题中发现数学运算的规律,随后我又把教材中的练一练设计成了一个夺红旗的活动,把男女生分成两组来比赛做题,适当强度的练习使学生对新知识有了深刻的印象、为后面合理迁移到用所学的知识来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四、联系生活,拓展延伸。

  本环节,我注重把教材上的练一练的第二题和第三题按梯度引入练习中来,引导学生发现今天所学内容在生活中的用处,把数学融入学生的生活,让学生感到数学的价值,并启发学生从数学角度思考他们生活的世界,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

特别是在第三题的第三问上我把它设计成了,提问题:

(1)对照题目的图片,提一步就能解决的问题;

(2)提两步能解决的问题;(3)提三步才能解决的问题。

学生的问题意识得到极大培养,不同层次的学生也得到了不同的收获,让所有的孩子都有所发展,有所提高。

      整节课贯彻愉快教育精神,学生不仅学到了知识,锻炼了能力,还产生了积极的良好的情感体验,激发了进一步学习的强烈需求,师生在宽松愉悦的氛围中完成了教学任务。

 

观察物体搭一搭

说课稿

各位老师:

大家好!

我说课的题目是《观察物体》,它是国标苏教版小学数学三年级上册第八单元第一课时的教学内容。

完成教材第86-87页的例题和想想做做1-5题。

本课是在二年级学习观察物体:

辨认前、后、左、右和上面观察到的简单物体形状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

本课时教学使学生会认识1、物体的正面、侧面和上面;2、辨认从正面、侧面、上面观察到的简单物体的形状,初步感知在什么位置只能看到物体的一个面,在什么位置能看到物体的两个面或三个面。

教学重难点:

辨认从正面、侧面、上面观察到的简单物体的形状。

教学具:

课件,图书柜,正方体和长方体木块。

鉴于以上分析,我把本课时的教学目标确定为以下三个方面:

1、通过实际观察、比较,能正确指出物体的正面、侧面和上面,能正确辨认从正面、侧面和上面观察到的物体的形状,并体验到从不同的位置观察到的面的个数是不同的。

2、在观察活动中,积累数学活动经验;在判断、辨别活动中,发展数学思考并发展空间观念。

3、在活动中培养数学学习热情,以及

 

北师大版小学数学三年级上册《有多重》说课稿

各位老师:

你们好!

今天我要为大家讲的课题是北师大版小学数学三年级上册《有多重》

首先,我对本节教材进行一些分析:

一、教材分析(说教材):

1.教材所处的地位和作用:

《有多重》是北师大版小学数学教材第五册第三单元第一节内容。

本单元是学生初次接触有关质量的知识,它是学生今后解决有关质量问题的基础,而本节课又是学习较大质量单位“吨”的前提和基础,也是:

学习其他学科相关内容的基础。

2.教育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结合具体的生活情境,使学生认识质量单位千克和克,初步建立1千克和1克的概念。

掌握千克、克之间的关系,并能进行简单的换算。

结合生活实际,解决与千克、克有关的简单问题。

(2)能力目标:

通过教学初步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合作意识和语言表达能力,重视对学生估计能力的培养。

(3)情感目标:

通过教学引导学生感受数学与实际生活的联系,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3.教学重点和难点:

本节课的教学重点是结合具体情境,使学生认识质量单位千克和克,初步建立1千克和1克的概念。

教学难点是使学生掌握千克和克之间的关系,并能进行简单的换算。

下面,为了讲清重难点,使学生能达到本节课设定的目标,再从教法和学法上谈谈:

二、教学策略(说教法、学法、设计理念)

1.教法分析:

基于本节课的特点,为了能突出重点,突破难点,实现教学目标。

教师应坚持“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的原则,根据小学生的心理发展规律,以情境教学为主,采用启发式引导法、讲解法、演示法以及自主探究等教学方法。

着眼于让学生在自己喜欢、熟悉的情境中独立思考,动手操作,鼓励学生大胆提问,组织学生合作交流,积极主动地去发现、探索,获取新知,发展能力。

同时通过课后作业,进一步巩固学生在课堂上所建立的质量观念,启发学生感受数学知识与社会实践的联系。

2.学情分析:

小学三年级学生已经掌握一定的学习方法,但年龄较小,好动、好玩、好奇心强;认知能力也已有一定的发展,但水平有限,形象思维仍占优势,且注意力不够稳定。

根据以上特征,为了突出学生的学习主体性,使学生在已有的知识和经验中学习新的知识,引导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建立“千克和克”的质量观念,在学法上采用让学生进行猜一猜、掂一掂、称一称、算一算、说一说、比一比等实践活动,让学生在猜测中生成兴趣,在探究中生成概念,在体验中生成新知。

最后我来具体谈谈这一堂课的设计理念:

3、设计理念:

⑴注重联系生活实际。

《新课程标准》指出:

数学活动必须建立在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识经验上,必须紧密联系生活实际,为此在组织的数学活动,都是以学生的生活实际出发的。

如:

课前,让学生为家里购一次物;课中,学生称盐、苹果、硬币、铅笔等自带物品的重量;课后,布置学生调查、测量家中物品的重量,这些活动的设计理念既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又能使学生充分认识到:

数学来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

⑵注重学生的动手实践。

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

我在每一环节设计中都非常注重学生的动手实践,从导入、新课到巩固,从称1克或几克物品的重量到称1千克物品的重量,都采取了多种形式,充分调动学生的手、眼、口、脑多种感官参与学习,全方位地让学生反复感知,使学生在头脑中建立起1克、1千克的质量观念,充分体现了“做数学”的思想。

⑶注重培养学生的估测意识。

在学生建立了1克和1千克观念之后,我有意安排了以下练习:

①让学生把自带物品估一估再称。

②说说生活中哪些物品的重量大约是1克、1千克。

③请学生掂一掂,1千克苹果大约有几个,再称一称,看谁估得比较准。

④学生估计各自有多重,然后利用体重秤称一称。

这些练习不但可以培养学生的估测意识,而且学生在先估后测的过程中自己找到了差距,修正了自己的估测策略。

⑷注重和谐、平等的师生关系。

教学设计中,学生有很大的学习空间,可以无拘无束地、充分地参与活动,而教师始终是活动的组织者、参与者与合作者,教师从讲台走到学生中间,聆听学生的感受,并给学生活动中的帮助,使学生完全在一种平等、自由、和谐的氛围中学习,真正体现了“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人”这一教学理念。

三、教学过程(板书设计):

(一)、创设情境,引入新知。

1、交流。

教师:

前几天老师叫大家去超市帮爸爸妈妈买东西。

你们都去了吗?

学生:

买了。

教师:

同学们真棒,已经可以帮爸爸妈妈做这么多事情。

老师昨天也去买东西了,你们想知道老师买了什么吗?

教师展示准备好的物品:

这些都是老师买来的东西,提起来好重啊。

谁来掂一掂,看哪些物品比较重,哪些物品比较轻呢?

学生派代表上台拎一拎,比一比,感受物体的轻重,并说一说。

教师再请学生小组内掂一掂桌上的或带来的物体的轻重,互相说一说。

2、揭示课题。

教师:

通过掂一掂,我们发现物体有轻有重。

但它们到底有多重,怎样才能确切地知道它们的质量(也就是平时我们所说的重量)呢?

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新知识。

教师板书课题:

有多重。

(二)、实践体验,建立概念。

1、交流购物心得,奠定学习基础。

教师:

同学们能在小组内说一说,你在购物时都发现了哪些和今天的课题有关的知识呢?

学生小组内互相交流。

小组代表汇报讨论结果,师予以一定的归纳整理。

生汇报的内容可能有这些:

超市里都是用秤来测量物品的质量;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农林牧渔 > 林学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