届 二轮复习 种群和群落 学案全国通用.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14074406 上传时间:2023-06-20 格式:DOCX 页数:19 大小:292.6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届 二轮复习 种群和群落 学案全国通用.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9页
届 二轮复习 种群和群落 学案全国通用.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9页
届 二轮复习 种群和群落 学案全国通用.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9页
届 二轮复习 种群和群落 学案全国通用.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9页
届 二轮复习 种群和群落 学案全国通用.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9页
届 二轮复习 种群和群落 学案全国通用.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9页
届 二轮复习 种群和群落 学案全国通用.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9页
届 二轮复习 种群和群落 学案全国通用.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9页
届 二轮复习 种群和群落 学案全国通用.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9页
届 二轮复习 种群和群落 学案全国通用.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9页
届 二轮复习 种群和群落 学案全国通用.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9页
届 二轮复习 种群和群落 学案全国通用.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9页
届 二轮复习 种群和群落 学案全国通用.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9页
届 二轮复习 种群和群落 学案全国通用.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9页
届 二轮复习 种群和群落 学案全国通用.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19页
届 二轮复习 种群和群落 学案全国通用.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19页
届 二轮复习 种群和群落 学案全国通用.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19页
届 二轮复习 种群和群落 学案全国通用.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19页
届 二轮复习 种群和群落 学案全国通用.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19页
亲,该文档总共19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届 二轮复习 种群和群落 学案全国通用.docx

《届 二轮复习 种群和群落 学案全国通用.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届 二轮复习 种群和群落 学案全国通用.docx(19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届 二轮复习 种群和群落 学案全国通用.docx

届二轮复习种群和群落学案全国通用

第11讲 种群和群落

考纲要求 1.种群的特征(Ⅰ)。

 2.种群的数量变化(Ⅱ)。

 3.群落的结构特征(Ⅰ)。

 4.群落的演替(Ⅰ)。

 

1.[2017·海南卷]在某一农田生态系统中,大面积单一种植某种农作物(甲)可导致害虫A的爆发,改成条带状合理地间作当地另一种农作物(乙)后,乙生长良好,害虫A的爆发也受到抑制。

对此,不合理的解释是(  )

A.新的种间关系不利于害虫A

B.新的群落空间结构不利于害虫A

C.乙的出现使害虫A的环境容纳量下降

D.乙和害虫A存在互相抑制的竞争关系

2.[2017·全国卷Ⅰ]假设某草原上散养的某种家畜种群呈“S”型增长,该种群的增长率随种群数量的变化趋势如图111所示。

若要持续尽可能多地收获该种家畜,则应在种群数量合适时开始捕获,下列四个种群数量中合适的是(  )

 

图111     

                

A.甲点对应的种群数量B.乙点对应的种群数量

C.丙点对应的种群数量D.丁点对应的种群数量

3.[2017·北京卷]酸雨指pH小于5.6的大气降水。

在实验室中模拟酸雨喷淋樟树和楝树的树苗。

结果发现,楝树的高度比对照组低约40%,而樟树的高度没有明显差异。

结合生态学知识所作的合理推测是(  )

A.酸雨对楝树种群中个体的株高影响较明显

B.酸雨对樟树种群密度的影响比对楝树的大

C.森林生态系统物种丰(富)度不受酸雨影响

D.楝树生长的群落中,其他树种都不耐酸雨

4.[2017·全国卷Ⅱ]林场中的林木常遭到某种山鼠的危害。

通常,对于鼠害较为严重的林场,仅在林场的局部区域(苗圃)进行药物灭鼠,对鼠害的控制很难持久有效。

回答下列问题:

(1)在资源不受限制的理想条件下,山鼠种群的增长曲线呈________型。

(2)在苗圃进行了药物灭鼠后,如果出现种群数量下降,除了考虑药物引起的死亡率升高这一因素外,还应考虑的因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理论上,除药物灭鼠外还可以采取生物防治的方法控制鼠害,如引入天敌。

天敌和山鼠之间的种间关系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通常,种群具有个体所没有的特征,如种群密度、年龄结构等。

那么,种群的年龄结构是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考点一 种群的特征与数量变化

■主干整合

1.图析种群特征间的关系

图112

(1)种群最基本的数量特征是________,估算种群密度的常用方法有________、____________和黑光灯诱捕法等。

(2)决定种群数量和种群密度的直接因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

(3)年龄组成通过影响________________来间接影响种群密度和种群数量,该特征还是预测种群密度(数量)未来变化趋势的重要依据。

性别比例通过影响________影响种群密度。

2.种群数量增长曲线的比较

图113

(1)两种增长方式:

A是________增长。

此增长方式所对应的环境条件是______________充裕、气候适宜、无________等。

种群数量的增长特点是以一定的________连续增长。

B是________增长。

此增长方式所对应的环境条件是食物和空间________。

种群数量的增长特点是种群数量有最大值(即____________)。

(2)两种含义:

阴影部分C或D的含义是环境阻力或因环境阻力而________的个体数量。

(3)一个最大值:

E是K值,又称____________。

(4)图114中,对应“J”型增长的是________,对应“S”型增长的是________。

图114

3.种群增长“S”型曲线中K值、K/2的应用

(1)资源开发与利用:

维持被开发和利用资源的种群数量在________处,既有较大收获量,又可保持种群高速增长,不影响种群再生。

对于有益动物的保护,应尽可能改善其生活的环境条件,提高种群的________。

(2)有害生物防治:

及时控制种群数量,严防其达到K/2处(若达到K/2处,可导致该有害生物成灾),同时应设法增大________,尽可能降低有害生物种群的K值(如封存粮食、硬化地面、饲养天敌等可降低老鼠的K值)。

【高分必知】

1.正确的划“√”,错误的划“×”。

(1)一片草地上的所有灰喜鹊是一个灰喜鹊种群。

(  )

(2)某小组用样方法调查草地中某种双子叶植物的种群密度,选择植物生长茂盛处取样。

(  )

(3)用样方法调查估算种群密度时,取样的关键是要做到“随机取样”,而且应以所有样方种群密度的平均值作为种群密度估计值。

(  )

(4)草地上跳蝻的种群密度一般采用标志重捕法调查。

(  )

(5)用性引诱剂诱杀雄性害虫,破坏的是种群的年龄组成。

(  )

(6)从理论上讲,第二次捕捉时动物躲避捕捉的能力增强,所以调查的种群数量比实际数量要偏小。

(  )

(7)环境条件适宜时,物种入侵后的初期一段时间内,种群数量增长方式类似于“J”型增长。

(  )

(8)五点取样法适合调查灌木类行道树上蜘蛛的种群密度。

(  )

(9)“J”型增长中,种群的年龄组成都是增长型,在“S”型增长中,当种群数量达到K值时种群的年龄组成为稳定型。

(  )

(10)在理想条件下,影响种群数量增长的因素主要是环境容纳量。

(  )

2.理性思维,规范表达。

种群数量增长的“J”型曲线是否是“S”型曲线的一部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考法提炼

考法一 考查种群的数量特征及种群密度的调查

1.随着“二胎”政策的放开,有专家预测,我国人口数量在以后几年将出现明显增长。

下列有关(人口)种群特征的叙述,正确的是(  )

A.性别比例是所有种群都具有的特征

B.自然增长率主要由出生率决定

C.一个城市的人口数量可以反映其人口密度

D.年龄组成稳定的人群保持零增长

2.某陆生植物种群的个体数量较少,若用样方法调查其密度,下列做法合理的是(  )

A.将样方内的个体进行标记后再计数

B.进行随机取样,适当扩大样方的面积

C.采用等距取样法,适当减少样方数量

D.采用五点取样法,适当缩小样方面积

【技法提炼】1.样方法误差归纳

(1)未做到“随机”取样。

(2)未找到“分布比较均匀”的地块,导致数量“过密”或“过稀”。

(3)未对“多个”样方取平均值。

(4)样方边线上的个体未做到“计上不计下,计左不计右”,而是全部统计。

2.标志重捕法误差归纳

(1)统计值比真实值偏大的原因

①标记物易脱落:

可导致重捕个体中带标记的个体数据偏小,据计算公式“种群数量=初捕数×重捕数/重捕中标记数”推知,重捕中标记数若减小,则种群数量统计值会比真实值偏大。

②动物被捕获一次后,难以被再次捕获:

可导致重捕个体中标记个体数偏小,最终统计结果偏差应与①相同,即比真实值偏大。

(2)统计值比真实值偏小的原因

标记物影响了动物活动,导致其更易被捕捉:

可导致重捕个体中标记个体数偏大,依据公式可推知,计算所得结果比真实值应偏小。

考法二 考查种群的数量变化及其应用

3.科研人员用模型构建的方法研究某个种群数量的变化时,绘制出图115,图中的λ=

下列有关说法正确的是(  )

图115

A.2008~2010年,λ保持不变,说明种群数量没有发生变化

B.2010~2015年,该种群数量先增大后减小

C.根据图中数据,不能确定相应环境对这个种群的环境容纳量

D.该图直观地反映出种群数量的增长趋势,是一种概念模型

4.某野生动物种群数量超过环境容纳量(K值)后,其种群数量的变化趋势有如图116所示的Ⅰ、Ⅱ、Ⅲ三种可能性。

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

图116

A.环境被破坏时环境容纳量下降,体现了环境的制约作用

B.a点出生率大于死亡率,c点死亡率大于出生率

C.三种可能中,曲线Ⅰ说明该种群栖息地的受破坏程度较轻

D.当曲线Ⅲ趋近于零时,对该动物种群应釆取就地保护

【易错警示】种群数量增长中的两大误区

(1)误以为“λ”就是增长率。

λ指种群数量是一年前种群数量的倍数(λ=Nt/Nt-1)。

根据Nt=N0λt,可得t年后的种群数量。

而增长率指一段时间结束时种群数量相对于初始种群数量的增加部分占初始种群数量的比例,种群增长率=(Nt-Nt-1)/Nt-1=Nt/Nt-1-Nt-1/Nt-1=λ-1。

当λ>1时,种群数量增大;当λ=1时,种群数量保持稳定;当λ<1时,种群数量减小。

(2)误以为增长率就是增长速率。

增长速率=增长数量/增长时间;增长率=出生率-死亡率。

考点二 群落的结构与演替

■主干整合

1.群落的概念与物种组成

图117

2.群落中不同物种种间关系的判断

 

图118

(1)图________表示捕食关系,其中________是捕食者,________是被捕食者。

(2)图________表示互利共生关系。

(3)图________和________表示竞争关系,其中双方竞争力明显悬殊的是________,竞争力相当的是________。

3.群落的两种结构及影响因素

(1)垂直结构:

关键点——垂直方向上“________”。

a.影响植物分层的主要因素是________;b.影响动物分层的主要因素是____________________。

(2)水平结构:

关键点——水平方向的位移变化,常呈________,其影响因素包括光照强度、地形变化、土壤湿度和盐碱度的差异、生物自身生长特点的不同以及人与动物的影响等。

4.区分初生演替和次生演替的方法

(1)从起点上:

①原先从没有过植被或原有植被被彻底消灭的地方发生的是________演替;②某地只是失去了原有植被,此处发生的是________演替。

(2)从时间、速度上:

①经历的时间长、速度缓慢的是________演替;②经历的时间短、速度较快的是________演替。

5.明确群落演替的一般规律

(1)特点:

具有一定方向、不可逆、漫长但并非无休止。

(2)能量:

总生产量增加,群落有机物总量增加。

(3)结构:

生物种类越来越多,群落的结构越来越复杂。

【高分必知】

1.正确的划“√”,错误的划“×”。

(1)一个生态系统中所有的生产者和消费者构成了这个生态系统中的生物群落。

(  )

(2)一个群落中所有的动物种类数就是这个群落的物种丰富度。

(  )

(3)草本植物阶段比灌木阶段的群落空间结构复杂。

(  )

(4)“苗多欺草,草多欺苗”反映的种间关系是竞争。

(  )

(5)单位面积或体积中某物种的个体数量多少称为物种丰富度。

(  )

(6)乔木层的疏密程度不会影响草本层的水平结构。

(  )

(7)旅游可能使岛上的群落演替按照不同于自然演替的速度进行。

(  )

(8)群落演替中森林阶段对太阳能的利用比灌木阶段更充分。

(  )

(9)所有的群落都可演替到森林阶段。

(  )

(10)某池塘中,某种成年鱼生活在底层,取食多种底栖动物,而该种鱼的幼体生活在水体上层,滤食浮游动物和浮游藻类。

该种成年鱼及其幼体在水中的分布构成群落的垂直结构。

(  )

2.理性思维,规范表达。

一般来说,在光裸的岩石上开始的演替和从森林被全部砍伐的地方开始的演替中,若要演替到相对稳定的森林阶段,从森林被全部砍伐的地方开始的演替所需的时间短,分析其主要原因。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考法提炼

考法一 考查生物的种间关系

1.图119为某生态系统中存在捕食关系的两个种群数量变化曲线,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

图119

A.甲为被捕食者

B.稳定状态时,乙种群个体数量约占甲种群个体数量的10%~20%

C.在图中D点时,甲种群的年龄组成属于衰退型

D.如果乙种群大量繁殖,则会使甲种群灭绝

2.在我国传统文化中有许多关于生物学知识的论述,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螟蛉有子,蜾蠃负之”体现了生物之间存在的互利共生关系

B.“远芳侵古道,晴翠接荒城”体现了群落次生演替的过程

C.“螳螂捕蝉,黄雀在后”体现了食物链的原理

D.“大鱼吃小鱼,小鱼吃虾米,虾米吃淤泥”体现了生物之间存在的捕食关系

【易错警示】种内关系与几种种间关系的辨析

(1)种内斗争与竞争:

简记为“同斗争、异竞争”。

“同斗争”:

同种生物争夺资源和空间是种内斗争,如公羚羊争夺配偶。

“异竞争”:

不同生物争夺资源和空间是竞争,如水稻和稗草争夺阳光。

(2)生存斗争与竞争:

种内斗争为种内关系,竞争为种间关系,种间斗争包括竞争,而生存斗争既包括生物与生物之间的关系,又包括生物与无机环境之间的关系,如图1110所示,A代表生存斗争,B代表种内斗争,C代表种间斗争,D代表竞争。

图1110

考法二 考查群落的空间结构与演替类型

3.某地区生态环境破坏严重,采用封山育林措施若干年后,现已成为植被茂盛、风景优美的旅游胜地。

下列叙述不正确的是(  )

A.该地区不同地段物种组成上的差异是群落水平结构的体现

B.该地区封山育林后可能会经历草本植物、灌木、乔木三个演替阶段

C.该地区恢复过程中进行的群落演替属于初生(原生)演替

D.人类活动可能使群落演替按照不同于自然演替的速度进行

4.某林区因森林火灾导致生态系统被毁,成为秃山。

下面是之后20年间该林区植被变化情况图示。

有关叙述错误的是(  )

图1111

A.该地区20年间发生的演替属于次生演替

B.演替过程中物种丰富度逐渐增加,恢复力稳定性不断增强

C.乔木层的疏密程度会影响草本层的水平结构

D.演替过程中群落的种间关系越来越复杂

【易错警示】规避群落演替的3个误区

(1)演替不是一个无休止的过程:

任何环境下的演替最终都要达到一个成熟阶段,此时群落和周围环境处于相对平衡的稳定状态——物种与环境之间高度协调,能量和物质的利用率高,生态系统抵抗力稳定性也高。

(2)演替不是“取而代之”:

演替过程中一个群落取代另一个群落,是一种“优势取代”而非“取而代之”。

(3)受条件制约,群落演替的最终阶段不一定是“森林”(如条件恶劣的沙漠地区,不会演替至“森林”)。

考法三 考查物种丰富度的取样调查

5.土壤是无数小动物的家园。

常见的小动物有蜘蛛、鼠妇、蜈蚣、马陆、蚯蚓,以及多种多样的昆虫等等。

回答下列有关土壤小动物类群丰富度调查的问题:

(1)丰富度是指______________________。

调查土壤小动物类群丰富度时,不适于使用样方法,原因是许多土壤小动物____________且身体微小。

一般采用取样器取样法进行采集、调查,取样地点的确定要有________。

(2)对于种群数目较多、个体较小的群落宜采用________法来统计土壤小动物类群丰富度。

观察小动物时,如果无法知道小动物的名称,可记为“待鉴定××”,并________。

(3)土壤小动物属于生态系统组成成分中的________________。

从生态系统的功能角度分析,其作用主要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2017·天津卷]大兴安岭某林区发生中度火烧后,植被演替过程见图1112。

图1112

据图回答:

(1)该火烧迹地上发生的是________演替。

与①相比,③中群落对光的利用更充分,因其具有更复杂的________结构。

(2)火烧15年后,草本、灌木丰富度的变化趋势均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主要原因是它们与乔木竞争时获得的________________。

(3)针叶林凋落物的氮磷分解速率较慢。

火烧后若补栽乔木树种,最好种植________,以加快氮磷循环。

(4)用样方法调查群落前,需通过逐步扩大面积统计物种数绘制“种—面积”曲线,作为选取样方面积的依据。

图1113是该林区草本、灌木、乔木的相应曲线。

据图分析,调查乔木应选取的最小样方面积是________。

图1113

【易错提醒】取样器取样法误差归纳

(1)未能给予最适“诱捕”条件,即未能充分利用土壤动物“趋湿”“避光”特性,如未打开电灯可导致诱捕到的动物个体减少。

(2)未做到土壤类型、取样时间、土层深度保持一致而导致计数误差。

(3)对“不知名”的动物不予计数而导致误差(正确做法是记为“待鉴定××”,并记下其特征)。

1.D [解析]间作乙后,害虫A的爆发受到抑制,说明新的种间关系、新的群落空间结构对害虫A不利,使害虫A的环境容纳量下降,A项、B项、C项解释合理。

乙是农作物,与害虫A不存在竞争关系,D项解释不合理。

2.D [解析]本题考查的是种群的数量增长。

该家畜种群呈“S”型增长,种群数量达到K/2时,种群增长速率最快。

要充分利用该家畜资源,种群数量超过K/2,种群增长速率达到最大后去捕获,捕获后数量维持在K/2左右,种群可快速增长起来,故D项正确。

3.A [解析]本题考查种群和群落的有关知识。

据题干可知,在模拟酸雨的条件下,“楝树的高度比对照组低约40%,而樟树的高度没有明显差异”,A项正确。

题干中并没有涉及种群密度的信息,B项错误。

酸雨会影响植物的生长,也会影响森林生态系统的丰富度,C项错误。

由题干信息不能得出楝树生长的群落中,其他树种都不耐酸雨的结论,D项错误。

4.

(1)“J”

(2)苗圃中山鼠种群中个体的迁出

(3)捕食

(4)种群中各年龄期的个体在种群中所占的比例

[解析]

(1)种群在理想环境中,即空间足够大、食物足够多、无天敌、无致死性疾病等条件下,其数量可呈“J”型增长。

(2)山鼠种群数量下降,可能是药物引起的死亡率升高,也可能是部分个体迁出所致。

(3)天敌和山鼠之间的种间关系是捕食。

(4)种群的年龄结构又叫年龄组成,是指种群中各年龄期的个体在种群中所占的比例,可以预测种群数量的未来变化趋势。

核心考点探究

考点一

【主干整合】

1.

(1)种群密度 样方法 标志重捕法 

(2)出生率和死亡率以及迁入率和迁出率 (3)出生率和死亡率 出生率

2.

(1)“J”型 食物和空间条件 敌害 倍数 “S”型 有限 环境容纳量 

(2)淘汰 (3)环境容纳量 (4)甲、丁 乙、丙

3.

(1)K/2 K值 

(2)环境阻力

高分必知

1.

(1)√ 

(2)× (3)√ (4)× (5)× (6)× (7)√ (8)×

(9)√ (10)×

[解析]

(2)样方法的取样原则是随机取样。

(4)跳蝻活动能力较弱,一般采用样方法调查其种群密度。

(5)诱杀了雄性害虫,破坏的是种群的性别比例。

(6)标志重捕法的计算公式:

种群数量=第一次捕捉的数量×第二次捕捉的数量/第二次捕捉中被标记的个体数量,第二次捕捉中被标记的个体数量偏小,则调查的种群数量比实际数量偏大。

(8)调查灌木类行道树上蜘蛛的种群密度应用等距取样法。

(10)理想条件下种群数量呈“J”型增长,无环境容纳量。

2.不是,“J”型曲线反映的种群增长率是一定的,而“S”型曲线反映的种群增长率是逐渐减小的。

因此,不能认为“S”型曲线的开始部分是“J”型曲线。

【考法提炼】

1.C [解析]有的个体没有雌雄性别之分,所以性别比例不是所有种群都具有的特征,A项错误。

自然增长率主要由出生率与死亡率之差决定,B项错误。

一个城市的人口数量可以反映其人口密度,C项正确。

年龄组成稳定并不等同于年龄组成为稳定型,所以年龄组成稳定的人群不一定保持零增长,D项错误。

2.B [解析]用样方法调查某植物种群密度,计数前不需要进行标记,A项不合理。

用样方法调查植物的种群密度时要进行随机取样,因该种群的个体数量较少,故需要适当扩大样方的面积,B项合理。

当植物种群的个体数量较少时,样方的数量应适当增加,面积也应适当增加,C、D项不合理。

3.C [解析]2008~2010年,λ保持不变,但是λ>1,因此种群数量增加,A错误;2010~2015年,λ先增大后减小,但是始终大于1,该种群数量继续增加,B错误;题图只是体现了λ值,不能确定相应环境对这个种群的环境容纳量,C正确;该图直观地反映出种群数量的增长趋势,是一种数学模型,D错误。

4.D [解析]环境会影响环境容纳量,所以当环境被破坏时环境容纳量下降,体现了环境的制约作用,故A正确。

a点时种群数量上升,说明出生率大于死亡率,c点时种群数量下降,说明死亡率大于出生率,故B正确。

比较Ⅰ、Ⅱ和Ⅲ,Ⅰ的种群数量最终在原环境容纳量附近上下波动,说明该种群栖息地的受破坏程度较轻,故C正确。

当曲线Ⅲ趋近于零时,对该动物应采取易地保护,而不是就地保护,故D错误。

考点二

【主干整合】

1.①区域 ②各种 ③空间结构 ④物种数目 ⑤目测估计法 ⑥取样器取样法

2.

(1)甲 B A 

(2)乙 (3)丙 丁 丙 丁

3.

(1)分层 光照 栖息空间和食物条件 

(2)镶嵌分布

4.

(1)初生 次生 

(2)初生 次生

高分必知

1.

(1)× 

(2)× (3)× (4)√ (5)× (6)× (7)√

(8)√ (9)× (10)×

[解析]

(1)生物群落包括一个区域内所有的生物,一个生态系统中的生物除了生产者和消费者之外,还包括分解者。

(2)一个群落中的物种丰富度是指群落中物种数目的多少。

(3)在群落演替过程中,灌木阶段在草本植物阶段以后,所以草本植物阶段的群落空间结构要比灌木阶段的简单。

(5)单位面积或体积中某物种的个体数量多少是种群密度。

(6)乔木层的疏密程度会对草本层的水平结构造成影响。

(9)最终群落演替到何种程度,主要取决于其环境条件,如果环境较恶劣,如草原地区降水较少,群落就不能演替到森林阶段。

(10)该种成年鱼及其幼体是同一物种不同发育阶段,在水中的分布属于种群内个体的分布。

2.形成森林需要一定的土壤条件,从森林被全部砍伐的地方开始的演替起始时即具备该条件,而从裸岩开始的演替要达到该条件需要漫长的时间。

【考法提炼】

1.A [解析]图示曲线呈现“先增加者先减少、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农林牧渔 > 林学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