届二轮 种群和群落 专题卷全国通用8.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25983 上传时间:2023-04-28 格式:DOCX 页数:37 大小:518.8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届二轮 种群和群落 专题卷全国通用8.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7页
届二轮 种群和群落 专题卷全国通用8.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7页
届二轮 种群和群落 专题卷全国通用8.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37页
届二轮 种群和群落 专题卷全国通用8.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37页
届二轮 种群和群落 专题卷全国通用8.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37页
届二轮 种群和群落 专题卷全国通用8.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37页
届二轮 种群和群落 专题卷全国通用8.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37页
届二轮 种群和群落 专题卷全国通用8.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37页
届二轮 种群和群落 专题卷全国通用8.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37页
届二轮 种群和群落 专题卷全国通用8.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37页
届二轮 种群和群落 专题卷全国通用8.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37页
届二轮 种群和群落 专题卷全国通用8.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37页
届二轮 种群和群落 专题卷全国通用8.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37页
届二轮 种群和群落 专题卷全国通用8.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37页
届二轮 种群和群落 专题卷全国通用8.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37页
届二轮 种群和群落 专题卷全国通用8.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37页
届二轮 种群和群落 专题卷全国通用8.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37页
届二轮 种群和群落 专题卷全国通用8.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37页
届二轮 种群和群落 专题卷全国通用8.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37页
届二轮 种群和群落 专题卷全国通用8.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37页
亲,该文档总共37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届二轮 种群和群落 专题卷全国通用8.docx

《届二轮 种群和群落 专题卷全国通用8.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届二轮 种群和群落 专题卷全国通用8.docx(37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届二轮 种群和群落 专题卷全国通用8.docx

届二轮种群和群落专题卷全国通用8

种群和群落

一、单选题

1.下图为1932-1962年英国甲、乙两地区同种苍鹭的数量变化曲线。

下列分析错误的是

A.甲苍鹭种群1947年死亡率很高对该种群来说未必是坏事

B.乙地1957年和1937年种群数量的差值可表示其出生率

C.甲、乙两地苍鹭种群的数量变化都呈逻辑斯谛增长

D.甲、乙两地苍鹭种群间存在地理障碍但不存在生殖隔离

【答案】B

【解析】

试题分析:

一定范围内种群数量有一定波动正好说明该种群在不断进化,所以对于每一个种群而言,这正好保留的个体更有利于种群适应环境,所以A正确。

出生率指的是单位时间内新产生的个体数目占该种群个体总数的比率,B错。

逻辑斯谛增长指种群达到环境容纳量后在一定时期内维持相对稳定的增长方式,C正确。

甲、乙两地区各自形成不同的苍鹭种群,说明两个种群间存在地理障碍,但并没有出现新的物种,所以不存在生殖隔离,D正确。

考点:

本题考查种群的特征、种群数量变化以及生物进化等相关知识,意在考查学生能运用所学知识与观点,通过比较、分析与综合等方法对某些生物学问题进行解释、推理,做出合理的判断或得出正确的结论的能力。

2.下列关于种群和群落的研究方法的分析,正确的是

A.密闭培养瓶中酵母菌的数量会呈“S”型增长,最终长期稳定在K值附近

B.经过一次捕捉的动物更难被重捕到,会导致标志重捕法计算出的结果偏小

C.标志重捕法调查得到的种群密度一般不是最精确的现实反映

D.单子叶植物、蚜虫、跳蝻等生物的种群密度都不适合采用样方法进行调查

【答案】C

【解析】密闭培养瓶中活酵母菌的数量在开始一段时间内会呈S型增长,但是由于营养物质的不断消耗,最终会逐渐减少而灭亡,A错误;经过一次捕捉的动物更难被重捕到,会导致虫捕数中的标记数偏小,最终计算出的结果偏大,B错误;标志重捕法是一种估算方法,用其调查得到的种群密度一般不是最精确的现实反映,C正确;单子叶植物、蚜虫、跳蝻等生物活动能力弱,活动范围小,种群密度都适合采用样方法进行调查,D错误。

3.“探究培养液中酵母菌种群数量与时间的变化关系”实验中,下列操作错误的有()

A.将活化好的酵母放入一定浓度的葡萄糖溶液中

B.在血球计数板中央滴一滴培养液,盖上盖玻片

C.用滤纸将盖玻片边缘多余的培养液吸除

D.将计数板放在载物台中央,静置片刻,观察计数

【答案】B

【解析】

试题分析:

将活化好的酵母放入一定浓度的葡萄糖溶液中,葡萄糖能被酵母菌吸收并提供能量,A正确;利用血细胞计数板时,应先放置盖玻片,再在盖玻片的边缘滴加培养液,待培养液从边缘处自行渗入计数室,吸去多余培养液,再进行计数,B错误;在盖玻片的边缘滴加培养液,待培养液从边缘处自行渗入计数室后,用滤纸将盖玻片边缘多余的培养液吸除,C正确;将计数板放在载物台中央,静置片刻,观察计数,并记录,D正确。

考点:

探究培养液中酵母种群数量的动态变化

【名师点睛】探究培养液中酵母菌种群数量的动态变化实验的原理:

(1)酵母菌可以用液体培养基来培养,培养液中的酵母菌种群的增长情况与培养液中的成分、空间、pH、温度等因素有关,我们可以根据培养液中的酵母菌数量和时间为坐标轴做曲线,从而掌握酵母菌种群数量的变化情况。

(2)利用血球计数板在显微镜下直接计数是一种常用的细胞计数法,这种方法可以直接测定样品中全部的细胞数目,所以一般用于单细胞微生物数量的测定,由于血球计数板上的计数室盖上盖玻片后的容积是一定的,所以可根据在显微镜下观察到的细胞数目来计算单位体积的细胞的总数目。

4.(2015秋•遂宁期末)“烧芭”(焚烧芭蕉树)是一种传统的农耕文化,在巴西等热带国家盛行.火山喷发是一种自然现象,喷出的岩浆所到之处寸草不生.甲地发生过“烧芭”现象,乙地发生过火山喷发现象,之后两地均发生了群落的自然演替.下列关于甲、乙两地群落演替的叙述,正确的是()

A.甲地和乙地两个位置发生的自然演替类型相同

B.人为的干扰也不能使甲地恢复到焚烧前的地貌

C.苔藓会比地衣更早地出现在乙地的火山岩之上

D.随时间推移甲、乙两地生物多样性都逐渐增多

【答案】D

【解析】

试题分析:

初生演替指在一个从来没有植被覆盖的地面,或者原来存在植被,但是被彻底消灭了的地方发生的演替,如在沙丘、火山岩、冰川泥进行的演替.

次生演替指在原有植被虽已不存在,但原有土壤条件基本保留,甚至还保留了植物的种子或其他繁殖体(如能发芽的地下茎)的地方发生的演替,如火灾后的草原、过量砍伐的森林、弃耕的农田上进行的演替.

解:

A、甲地进行的是次生演替,乙地进行的是初生演替,两地演替类型不同,A错误;

B、人类活动往往会使群落演替按照不同于自然演替的速度和方向进行,人为的干扰可使甲地恢复到焚烧前的地貌,B错误;

C、裸岩上群落的演替过程中先驱物种是地衣,地衣分泌有机酸加速岩石风化形成土壤,并积累有机物,这为其他生物的生长提供了条件,C错误;

D、演替的趋势使生物数量越来越多,种类越来越丰富,群落的结构也越来越复杂,稳定性增强,D正确.

故选:

D.

考点:

群落的演替.

5.内蒙古草原曾被开垦成农田,弃耕后,农田里长出大量杂草;几年后,植物种类更替;十几年后,恢复到内蒙古草原群落。

下列关于该群落演替的叙述,正确的是

A.该群落的演替属于原生演替

B.该群落演替过程中,植物种类一直在增加

C.该群落演替过程中,群落类型发生了改变

D.演替过程中生长着不同种类的植物体现了群落具有时间结构

【答案】C

【解析】根据题意分析,弃耕的农田中仍保留了土壤基质以及一些种子和繁殖体,所以其发生的演替为次生演替,A错误;群落演替中植物种类不一定在增加,只是呈现出来的植物优势种在不断改变,所以群落的类型一直在改变,B错误、C正确;演替过程中生长着不同种类的植物体现了群落具有空间结构,D错误。

6.群落中的不同种群间存在着多种多样的关系,这些种间关系可用不同的曲线表示出来,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鹰与鼠的种间关系可用图①表示,其中曲线a表示鹰种群的数量变化

B.

噬菌体与细菌的种间关系可用图①表示,二者分开一方有利

C.大豆与根瘤菌的种间关系可用图②表示,二者分开彼此有利

D.在同一个牧场中牛和羊的关系可用图③表示,曲线a代表占优势者

【答案】D

【解析】试题分析:

如果图1代表的是鹰与鼠之间的关系,则a表示鼠,b表示鹰,应为鹰与鼠之间是捕食关系,食物出现的时间应在捕食者之前,A错误;T2噬菌体与细菌之间是寄生关系,图1表示捕食,B错误;大豆与根瘤菌是互利共生的关系,应该用图2表示,彼此分开对双方都有害,C错误;同一个牧场的牛羊为竞争关系,竞争关系有两种一种是势均力敌,一种是敌强我弱,图3位后者,可以代表牛羊之间的竞争关系,D正确

考点:

种群的四中种间关系曲线图

【名师点睛】

7.某一自然湖泊中,经生物资源调查发现,湖水中生活着鱼类、虾类、蟹类和各种水生植物及藻类,其中武昌鱼生活得特别良好,请问:

其中称为种群的是()

A.鱼类B.武昌鱼C.虾类D.水生植物

【答案】B

【解析】种群是指在一定的自然区域内同一种生物所有个体的总和,A、C、D均为一类总称,所以B选项正确。

8.下列关于实验“土壤中小动物类群丰富度的研究”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A.为调查不同时间土壤中小动物类群的丰富度,分别在白天和晚上取同一地块的土样

B.许多土壤小动物有较强的活动能力,采用标志重捕法调查土壤小动物类群的丰富度

C.利用小动物的避光、避热性,收集土样中的小动物时可采用带灯罩的热光源

D.对于无法知道名称的小动物,不可忽略,应记录下它们的特征

【答案】B

【解析】

试题分析:

A、为调查不同时间土壤中小动物类群的丰富度,分别在白天和晚上取同一地块的土样作为对照试验,A正确;

B、由于土壤小动物身体微小,活动能力强,不能用校方法和标志重捕法调查丰富度,可采用取样器取样的方法进行调查,B错误;

C、利用小动物的避光、避热性,收集土样中的小动物时可采用带灯罩的热光源,C正确;

D、对于无法知道名称的小动物,不可忽略,应记录下它们的特征,保证实验结果可靠性,D正确.

故选:

B.

9.下列有关种群和群落的叙述,错误的是

A.群落演替的过程中,存在着环境与生物之间的共同进化

B.种群中不同个体在垂直方向上可表现为垂直结构

C.出生率和死亡率、迁入率和迁出率是决定种群密度变化的直接因素

D.在“S”曲线中,种群数量处于环境容纳量一半时,种群增长速率最大

【答案】B

【解析】不同物种之间,生物与无机环境之间在相互影响中不断进化和发展即群落演替的过程中,存在着环境与生物之间的共同进化,A项正确;垂直结构属于群落的空间结构,B项错误;出生率和死亡率、迁入率和迁出率的变化决定着种群数量的变化,是决定种群密度变化的直接因素,C项正确;在“S”曲线中,群数量处于1/2K,曲线斜率最大,即种群增长速率最大,D项正确。

【点睛】解答A选项关键要理解共同进化的概念,包括生物与生物、生物与无机环境之间的共同进化。

10.下列属于种群的是()

A、一块水田里的全部水稻、水草

B、一块稻田里的全部幼蚜、有翅、无翅的成蚜

C、一块朽木上的全部真菌

D、一个池塘中全部鱼

【答案】B

【解析】

试题分析:

种群:

生活在同一区域的同种生物的全部个体。

A、C、D不属于群落,也不属于种群;一块稻田里的全部幼蚜、有翅、无翅的成蚜属于种群;故选B。

考点:

种群的判断。

点评:

属识记内容,相对简单,应理解加记忆并举,学生作答一般不会出现太多错误。

11.下列关于栖息地破碎对白脸猴种群影响的叙述错误的是

A.对于白脸猴来说,栖息地越大,种内斗争越少,个体生存机会越大

B.白脸猴种群越大,种群维持时间越长,是因为出生率高的缘故

C.栖息地的破碎也会导致基因交流的机会减少

D.白脸猴种群越小,种群维持时间越短,是因为气候和疾病等原因容易导致种群内生物忽然灭绝

【答案】B

【解析】

试题分析:

栖息地越大,种内斗争越少,个体生存机会越大,A正确;白脸猴种群越大,出生率升高,同时死亡率降低,种群数量增多,种群维持时间变长,故B错误;栖息地的破碎在一定程度上形成地理隔离,阻碍了基因交流,故C正确;种群小,变异类型少,遇到不良环境容易被淘汰,故D正确。

考点:

本题以曲线图为依托综合考查生物多样性保护的意义和措施,意在考查考生的理解与分析能力。

12.(2008•上海)如图表示某生态系统中,四种生物所同化的有机物的量占该生态系统有机物总量的比例,则这四种生物之间的食物关系最可能的是()

A.

B.

C.甲→乙→丙→丁D.

【答案】A

【解析】

试题分析:

能量流动的特点:

1.单向流动:

生态系统内的能量只能从第一营养级流向第二营养级,再依次流向下一个营养级,不能逆向流动,也不能循环流动.2.逐级递减:

能量在沿食物链流动的过程中,逐级减少,能量在相邻两个营养级间的传递效率是10%﹣20%;可用能量金字塔表示.在一个生态系统中,营养级越多,能量流动过程中消耗的能量越多.

解:

生态系统内的能量只能从第一营养级流向第二营养级,再依次流向下一个营养级,不能逆向流动,也不能循环流动.能量在沿食物链流动的过程中,逐级减少.生产者同化的能量最多.据图可知,甲同化的有机物的能量最多,乙和丙同化的有机物的能量差不多,丁同化的有机物的能量最少.

故选:

A.

考点:

生态系统的结构.

13.下列关于种群的叙述,正确的是

A.自然界中大多数种群的数量总是在K/2值上下波动

B.增长型年龄结构预示着种群数量将增多

C.北京、上海等大城市人口的数量变化直接取决于出生率和死亡率

D.害虫种群密度不能作为生物防治的依据

【答案】B

【解析】自然界中大多数种群的数量总是在K值上下波动,A错误;年龄组成能预测种群密度的变化趋势,增长型年龄结构,出生率大于死亡率,种群数量将增多,B正确;我国大城市人口的数量变化直接取决于出生率和死亡率、迁入率和迁出率,C错误;害虫种群密度能作为生物防治的依据,D错误。

【点睛】解答本题关键能识记决定种群数量的因素有出生率和死亡率、迁入率和迁出率,特别要注意年龄组成只是能预测种群数量的变化。

14.生物群落的结构在垂直方向上

A.大多具有明显的分层现象B.植物有分层现象,动物没有分层现象

C.没有分层现象D.森林中有分层现象、草原上没有分层现象

【答案】A

【解析】

试题分析:

任何一个生物群落的结构在垂直方向上的特点都是“有分层现象”。

由于动物会以植物为栖息场所或食物,且不同动物要求的栖息场所和食物要求不同,所以动物会随着植物的分层而分层。

答案A。

考点:

群落的结构

点评:

群落的结构包括垂直结构和水平结构,垂直结构的特点是有分层现象,这一点不会随着群落复杂程度而改变,改变的是分层的明显程度。

15.苹果小卷蛾虽然种群增长率相对不大,每年产卵仅45—50枚,但却是主要的苹果害虫,结合下图调查结果,相关说法错误的是

A.有害生物的防治目标是有害生物达到某个水平

B.有害生物密度低时,作物所受影响不大

C.两条曲线间差距最大是有害生物的密度,代表着最佳有害生物防治对策

D.采用化学方法防治苹果小卷蛾会使其产生适应性变异

【答案】D

【解析】有害生物的防治目标是将有害生物的数量降低到某个水平之下,不影响苹果的产量即可,AB正确;两条曲线间差距最大是有害生物的密度,代表着最佳有害生物防治对策,C正确;变异具有不定向性,不是由化学药物引起才产生的,D错误。

【考点定位】生物防治

【名师点睛】生物防治是利用有益生物或其他生物来抑制或消灭有害生物的一种防治方法。

内容包括:

(1)利用微生物防治。

常见的有应用真菌、细菌、病毒和能分泌抗生物质的抗生菌。

(2)利用寄生性天敌防治。

主要有寄生蜂和寄生蝇,最常见有赤眼蜂、寄生蝇防治松毛虫等多种害虫,肿腿蜂防治天牛,花角蚜小蜂防治松突圆蚧。

(3)利用捕食性天敌防治。

这类天敌很多,主要为食虫、食鼠的脊椎动物和捕食性节肢动物两大类。

16.下图为某生态系统中黄杉的三个种群龄级(以胸径的大小表示)的取样调查图。

其中种群A为自然状态,种群B、C受到了不同强度的人为干扰。

据图得出的结论正确的是

A.人为干扰对B、C种群各龄级的数量没有显著影响

B.种群A中低龄级黄杉个体数量大于种群B

C.种群B中高龄级的黄杉被采伐有利于低龄级黄杉的生长

D.种群C中高龄级黄杉数量锐减,导致其垂直结构的层次简单

【答案】C

【解析】试题分析:

由图可知B、C在受到人为干扰后B中龄级比自然的多,而C中各龄级都比自然的少,故A错误。

种群中低龄级比个体数量小于B种群,故B错误。

种群B中高龄级的黄杉被采伐后低龄级的黄衫能接触到充分的光照,有利于其生长,故C正确。

种群数量减少群落的结构在短时间内不一定会发生改变,故D错误。

考点:

本题考查种群相关知识,意在考察考生对知识点的理解和对图形分析能力。

17.下表为三个稳定的草原生态系统中植物调查的统计数据,据表分析合理的是

草原类型

草甸草原

典型草原

荒漠草原

植物总种数

160

100

80

平均种数(种数/平米)

20

18

10

平均产量(千克干重/公顷)

2000

900

200

A.表中荒漠草原的物种丰富度最高

B.草甸草原中各种群均呈J型增长

C.流经草甸草原的总能量大于典型草原

D.采用样方法获取数据时应随机取样

【答案】D

【解析】丰富度是群落中物种的数目,从表中可以看出草甸草原的植物的种类为160种,典型草原植物的种类大约为100种,荒漠草原中植物的种类大约为80种,所以荒漠草原的物种丰富度最低,A正确;草甸草原中各种群应该呈S型增长,B错误;图中没有能量流动的数据,故不能确定总能量的大小,C错误;样方法取样的关键是随机取样,不能掺入主观因素,D正确。

【考点定位】生态系统的结构

18.下图为某种群数量增长的“J”型曲线和“S”型曲线。

若不考虑迁入和迁出,下列有关叙述错误的是

A.改善空间和资源条件可以使K值提高

B.BC段种群增长速率逐渐下降,出生率小于死亡率

C.C点时种群增长速率为零,出生率等于死亡率

D.比较曲线Y与曲线X,表明自然状态下种群无法超出理想状态下的最大增长速率

【答案】B

【解析】略

19.如图为某一区域内共同生活的M、N两物种的资源利用曲线(横、纵坐标分别表示被M、N两个物种所摄取的食物种类和数量;d表示曲线M终点和曲线N起点的距离),其中表述不正确的是

A.M与N将呈现“S”型曲线增长B.当曲线不重叠时,M与N不存在竞争

C.b越大,生物适应环境能力越强D.d越大,M与N之间的竞争越激烈

【答案】B

【解析】由于资源和空间是有限的,M与N两种生物种群数量将呈现S型增长,A正确;根据曲线图分析,M、N两种生物摄取食物的种类有重叠,则为竞争关系,另外曲线不重叠时,M与N也可能存在竞争,如环境资源,B错误;b越大说明生物摄取的食物种类越多,表明该生物适应环境的能力越强,C正确;d越大表示这两个物种共同的食物越多,竞争越激烈,D正确。

20.初生演替和次生演替的主要区别是()

A.影响因素不同B.起始条件不同

C.产生的植物种群不同D.产生的生物数量不同

【答案】B

【解析】试题分析:

根据初生演替和次生演替的概念分析,初生演替的起点是原先没有过植被或原来存在过植被,但被彻底消灭了;次生演替的起点是原有群落环境,只是失去了原有植被,但原有的土壤条件基本保留。

这是初生演替和次生演替的主要区别,故B符合题意。

考点:

群落的演替

21.某珠三角城市春节前与春节后人口密度出现大幅波动,影响这一现象的种群特征是

A.性别比例B.年龄组成

C.迁入率与迁出率D.出生率与死亡率

【答案】C

【解析】试题分析:

迁入率和迁出率:

①定义:

单位时间内迁入和迁出的个体占该种群个体总数的比率;

②意义:

针对一座城市人口的变化起决定作用.

解:

春节前后人口流动较大,由于迁入率和迁出率不同,人口密度出现大幅波动.

故选:

C.

考点:

种群的特征.

22.动物学家考察某生态保护区后,认为当地鹿群正处于增长高峰期,预测今后还能增长十几年才会停止。

动物学家作出这种判断的信息主要来自于:

A.鹿群的数量和密度

B.鹿群的性别比例

C.鹿群的年龄组成

D.鹿群的出生率和死亡率

【答案】C

【解析】

试题分析:

年龄组成不直接决定种群密度,但是能够用来预测种群密度的变化趋势。

增长型:

种群中幼年个体很多,老年个体很少,这样的种群正处于发展时期,种群密度会越来越大;

稳定型:

种群中各年龄期的个体数目比例适中,数目接近,这样的种群正处于稳定时期,种群密度在一段时间内会保持稳定;

衰退型:

种群中幼年个体较少,而老年个体较多,这样的种群正处于衰退时期,种群密度会越来越小;故选C。

考点:

年龄组成

点评:

本题比较简单,意在考查学生的识记和理解能力,属于A级能力要求。

23.如图中曲线1和2分别代表物种1和物种2的耐热范围,在什么温度下物种2竞争过物种1()

A.温度在t1以下B.温度在t1~t2范围内

C.温度在t2以上D.温度变化幅度很大

【答案】B

【解析】

试题分析:

分析图形:

1、曲线1代表物种1,物种1生长最适宜的温度是t1~t2之间,曲线2代表物种2,物种2最适宜的生长温度也是在t1~t2之间.

2、从曲线图的走势看,温度在t1~t2之间物种2的耐受能力大于物种1.温度在t1以下,t2~t3之间物种1的耐受能力大于物种2.

解:

从曲线图的走势看,温度在t1~t2之间物种2的耐受能力大于物种1,所以在什么t1~t2温度之间物种2竞争得过物种1.

故选:

B.

考点:

种间关系.

24.XY型性别决定的生物种群中的性比率一般为1:

1,原因之一是()

A.雌配子:

雄配子=1:

l

B.含X的配子:

含Y的配子=l:

l

C.含X的精子:

含Y的精子=1:

l

D.含X的卵细胞:

含Y的卵细胞=1:

1

【答案】C

【解析】

试题分析:

雄配子的数量应该远远大于雌配子的数量,A错误;在不知道是雌配子还是雄配子的情况下,含X的配子和含Y的配子的数量是没法比较的,B错误;含X的精子数量和含Y的精子数量基本相等,他们与卵细胞随机结合,使得后代的性别比例接近1:

1,C正确;没有含Y的卵细胞,D错误。

考点:

考查伴性遗传中的性别决定,题目较为基础,需掌握减数分裂等相关知识。

25.下列关于种群、群落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A.若通过调控环境条件,使某动物的性成熟推迟,则出生率会更高

B.群落演替过程中种群的基因频率基本上不发生变化

C.池塘养鱼过程中为保持鲫鱼种群持续增长需定期投放饵料等

D.在海拔高度不同的山坡上分布着不同的植物类群,体现了群落的垂直结构

【答案】C

【解析】若通过调控环境条件,使动物的性成熟提前,则出生率会升高,A错误;演替过程中,优势种在不断变化,因此群落中的物种组成不断变化,种群的基因频率发生变化,B错误;池塘养鱼过程中为保持鲫鱼种群持续增长需定期投放饵料等,C正确;在海拔高度不同的山坡上分布着不同的植物类群,体现了群落的水平结构,D错误;答案是C。

【考点定位】群落的演替;种群的特征;群落的结构特征

【名师点睛】知识拓展:

1、种群的数量特征包括种群密度、年龄组成(增长型、稳定型和衰退型)、性别比例、出生率和死亡率、迁入率和迁出率.其中出生率和死亡率、迁入率和迁出率能决定种群密度的大小;年龄组成能预测种群密度的变化;性别比例也能影响种群密度的大小。

2、组成种群的个体在其生活空间中的位置状态或空间布局叫做种群的空间特征或分布型.种群的空间分布一般可概括为三种基本类型:

随机分布、均匀分布和集群分布。

26.以下不属于反馈调节的是

A.水体遭受污染后生物大量死亡进一步导致水体污染加重

B.机体再次感染SARS病毒时,迅速产生更多的效应淋巴细胞

C.草原上蛇与鼠的数量通过捕食和被捕食保持相对稳定

D.胎儿分娩时刺激缩宫素的释放,缩宫素浓度升高进一步刺激子宫收缩

【答案】B

【解析】

试题分析:

水体遭受污染后生物大量死亡进一步导致水体污染加重属于正反馈调节,A正确;机体再次感染SARS病毒时,迅速产生更多的效应淋巴细胞不是反馈调节,B错误;草原上蛇与鼠的数量通过捕食和被捕食保持相对稳定是负反馈调节,C正确;胎儿分娩时刺激缩宫素的释放,缩宫素浓度升高进一步刺激子宫收缩是正反馈调节,D正确。

考点:

本题考查反馈调节的相关知识,意在考查考生能理解所学知识的要点。

27.棉蚜虫体型微小,附着于棉花植株上生活繁殖。

为了监测棉蚜虫害,科研小组从某年6月5日开始对某棉田棉花和棉蚜种群数量进行调查,结果如下表:

下列判断正确的是 

A.调查期间棉蚜虫的种群数量呈“s”型增长

B.调查棉蚜虫种群数量可采用标志重捕法

C.在7月5日左右棉蚜虫种群增长率最大

D.2175.6只/株一定是该棉田的环境容纳量

【答案】A

【解析】

试题分析:

据表格分析:

该种群数量结构一定时间增长后趋于稳定,故A正确。

因为蚜虫个体很小,不能用标志重捕法,故B错。

增长率在K/2即6月25日最大,故C错。

改变环境条件环境容纳量会变化,故D错。

考点:

本题考查种群数量相关知识,意在考查考生能理解所学知识的要点,把握知识间的内在联系能力。

28.下图表示在鱼塘中饲养鲤鱼时,鲤鱼数量增长速率随时间变化的曲线,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在t0~t2时间内,该种群数量呈“J”型增长

B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经管营销 > 经济市场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