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古代文化常识之赏文学.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14075479 上传时间:2023-06-20 格式:DOCX 页数:16 大小:30.5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关于古代文化常识之赏文学.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6页
关于古代文化常识之赏文学.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6页
关于古代文化常识之赏文学.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6页
关于古代文化常识之赏文学.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6页
关于古代文化常识之赏文学.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6页
关于古代文化常识之赏文学.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6页
关于古代文化常识之赏文学.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6页
关于古代文化常识之赏文学.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6页
关于古代文化常识之赏文学.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6页
关于古代文化常识之赏文学.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6页
关于古代文化常识之赏文学.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6页
关于古代文化常识之赏文学.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6页
关于古代文化常识之赏文学.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6页
关于古代文化常识之赏文学.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6页
关于古代文化常识之赏文学.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16页
关于古代文化常识之赏文学.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16页
亲,该文档总共16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关于古代文化常识之赏文学.docx

《关于古代文化常识之赏文学.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关于古代文化常识之赏文学.docx(16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关于古代文化常识之赏文学.docx

关于古代文化常识之赏文学

关于古代文化常识之赏文学

中国五千年文化源远流长,文化知识也是很丰富。

下面是为大家精心整理的文章,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古代文学体裁

● 乐府:

汉至隋代的宫廷音乐机构,后世亦指有关音乐文学的体裁。

《孔雀东南飞》(又名《焦仲卿妻》)、《木兰诗》是汉魏以来乐府中叙事民歌的优秀代表作,称为乐府双璧。

● 律诗:

近体诗的一种。

律诗要求诗句字数整齐划一,每首分别为五言、六言、七言句,简称五律、六律、七律,其中六律较少见。

通常的律诗规定每首8句。

● 绝句:

它是唐朝流行起来的一种汉族诗歌体裁,属于近体诗的一种形式,又称截句、断句、绝诗,四句一首,短小精萃。

● 赋:

它讲求文采、韵律,兼具诗歌和散文的性质。

其特点是“铺采摛(chī)文,体物写志”,侧重于写景,借景抒情。

最早出现于诸子散文中,叫“短赋”;以屈原为代表的“骚体”是诗向赋的过渡,叫“骚赋”;汉代正式确立了赋的体例,称为“辞赋”;魏晋以后,日益向骈文方向发展,叫作“骈赋”;唐代又由骈体转入律体叫“律赋”;宋代以散文形式写赋,称为“文赋”。

著名的赋有杜牧的《阿房宫赋》、欧阳修的《秋声赋》、苏轼的《前赤壁赋》等。

● 骈文:

骈文起源于汉魏,形成于南北朝时期,盛行于隋唐。

其以四字六句相间定句,世称“四六文”。

骈文由于注重形式技巧、堆砌辞藻,往往影响内容的表达,韩愈、柳宗元提倡古文运动之后,骈文就渐渐衰退。

● 词:

宋代的文学主流。

唐及五代时,已出现词这一形式,但词的成熟与发展则在宋代。

词的最初特点是以诗文配上曲调,可以演唱。

每首词都有一个调名,称“词牌”,依调填词为“倚声”。

宋词又有曲、杂曲、曲子词、乐府、琴趣、乐章、长短句等称谓。

因曲调节拍的不同,又区分为令、引、近、慢等。

● 词牌:

词的格式的名称。

词的格式和律诗的格式不同,律诗只有四种格式,而词则有一千多种格式(这些格式称为词谱)。

人们为了便于记忆和使用,所以给它们起了一些名字,这些名字就称为“词牌”。

● 阕:

词的一段称一阕,前一段称“上阕”,后一段称“下阕”。

● 元曲:

元杂剧和散曲的合称。

二者的区别在于杂剧属于戏剧,以曲词为主,有角色,有故事,而散曲不是戏剧的组成部分,没有科白,不用角色表演。

● 志怪小说:

中国古典小说形式之一,以记叙神异鬼怪故事传说为主体内容,产生和流行于魏晋南北朝,与当时社会的宗教迷信和玄学风气以及佛教的传播有直接的关系。

志怪,就是记录怪异,主要指魏晋时代产生的一种以记叙神仙鬼怪为内容的小说,也可包括汉代的同类作品。

● 志人小说:

中国古典小说的一种,指魏晋六朝流行的专记人物言行和记载历史人物的传闻轶事的一种杂录体小说,又称清谈小说、轶事小说。

数量上仅次于志怪小说,是在品藻人物的社会风气影响之下形成的。

● 唐传奇:

唐代文言短篇小说,内容多传述奇闻异事,后人称为唐人传奇,或称唐传奇。

唐传奇在经过发轫期的准备以及兴盛期之后,在晚唐时期开始衰落。

唐传奇远继神话传说和史传文学,近承魏晋南北朝志怪和志人小说,发展成为一种以史传笔法写奇闻异事的小说体式。

唐传奇内容更加丰富,题材更为广泛,艺术上也更成熟。

● 宋话本:

宋代,随着说话活动的日益兴盛,在书场中流传的故事越来越多,而以口传故事为蓝本的文字记录本,以及受说话体式影响而衍生的其他故事文本等,也日见其多。

后世统称为“话本”。

其中代表作品有《简帖和尚》《错斩崔宁》等。

● 章回小说:

长篇小说的一种,中国古典小说的主要形式,由宋元讲史话本发展而来。

讲史说的是历史兴亡和战争故事,如《金相平话五种》《五代史平话》《宣和遗事》等。

说话人不能把每段故事有头有尾地在一两次说完,必须连续讲若干次,每讲一次就等于后来的一回。

在每次讲话以前,要用题目向听众揭示主要内容,这就是章回小说回目的起源。

从章回小说中经常出现的“话说”和“看官”字样,可以看出它和话本之间的继承关系。

● 诗六义:

指《诗经》的“六义”,即“风”“雅”“颂”“赋”“比”

“兴”。

古代作家

01

先秦时期

● 孔子:

(公元前551—前479)名丘,字仲尼,又称尼父、圣父,鲁国人,儒家创始人。

他的思想核心是“仁”。

儒家经典《论语》20篇,由孔子弟子及其再传弟子编成,各取篇中开头二字为篇名,如《学而》《为政》等,是记录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的语录体散文专集,被列为“四书”之一。

● 墨子:

(约公元前468—前376)名翟,春秋时代鲁国人,墨家学派创始人,主张“兼爱”“非攻”“尚贤”“节用”。

著有《墨子》一书,今存53篇。

02

战国时代

● 孟子:

(公元前372?

—前289)名轲,字子舆,战国时邹县(山东)人,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是继孔子之后的儒家大师。

其核心思想是“仁义”,主张实行仁政,强调“民贵君轻”,重视民心向背。

在人性问题上提出“向善论”,著有《孟子》一书。

● 列子:

名御寇,战国时郑(河南)人,被道家尊为前辈,主张贵“虚”,即虚静、为。

著有《列子》八篇,又名《冲虚真经》,《愚公移山》出于此书。

● 庄子:

(公元前369—前286)名周,战国时宋国蒙(河南)人,道家学派代表人物。

现存《庄子》一书33篇,又名《南华经》。

代表作是《逍遥游》。

● 荀子:

(约公元前313—前230)名况,字卿,汉时避宣帝刘询讳,改为“孙卿”,战国时赵(河北)人,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学派代表人物,在体系上吸收诸子之长,是先秦唯物主义的集大成者。

他针对孟子“向善论”提出“性恶论”,针对儒家“天命论”提出“天行有常”的朴素唯物论和“制天命而用之”的“人定胜天”思想。

著有《荀子》32篇,代表作有《劝学》《天论》等。

● 韩非:

(约公元前280—前233)战国末期韩国人,荀况弟子,法家学派代表人物。

在政治上提出重赏、重罚、重农、重战诸项政策,主张君主集权,反对贵族操纵政治。

现存《韩非子》55篇,代表作是《五蠹(dù)》《智子疑邻》《扁鹊见蔡桓公》。

● 吕不韦:

(?

—前235)战国末期韩国大商人,曾为秦国的相国。

他集合门客编写了《吕氏春秋》(又名《吕览》)。

● 屈原:

(公元前339?

—前278)名平,字原,号灵均,战国末期楚国人,是楚王的同族。

他开创了诗歌从集体歌唱转变为个人独立创作的新纪元,是我国积极浪漫主义诗歌的奠基人,我国第一位伟大的爱国诗人。

他用楚辞形式写了我国第一首长篇政治抒情诗《离骚》,还有《九歌》《九章》《天问》等。

《涉江》是《九章》中的一篇。

农历五月初五是他投汨罗江自沉的纪念日。

03

汉代

● 贾谊:

(公元前200—前168)世称贾生,或贾长沙、贾太傅,洛阳(河南)人,西汉政论家、文学家。

主要文学成就是政论文,有“疏”7篇,《新书》10卷58篇;代表赋作有《吊屈原赋》《鹏鸟赋》。

明朝人辑有《贾长沙集》,是以他曾做过长沙王太傅命名的。

● 刘安:

(公元前179—前122)沛郡(江苏)人,西汉思想家、文学家,汉高祖孙,袭父爵封为淮南王。

曾“招致宾客方术(旧时总称医、卜、星、相之类技术)之士数千人”,集体编著《淮南鸿烈》,也叫《淮南子》。

● 司马迁:

(公元前145—前87)字子长,夏阳(陕西)人,太史令司马谈之子。

西汉史学家、文学家。

历尽艰辛撰成《史记》,原名《太史公书》。

● 刘向:

(公元前77—公元前6)本名更生,字子政。

西汉经学家、目录学家、文学家。

撰有《说苑》《新序》,还整理修订了《战国策》《楚辞》等。

● 王充:

(27—97)字仲任,上虞(浙江)人,东汉唯物主义思想家、文学批评家。

他的《论衡》具有唯物主义思想,是我国思想史上的重要著作。

● 班固:

(32—92)字孟坚,扶风(陕西)人,东汉史学家、文学家,历尽二十余年修成我国第一部纪传体断代史《汉书》,开创了“包举一代”的断代史体例。

辞赋方面以《两都赋》最著名。

04

三国两晋南北朝

● 曹操:

(155—220)字孟德,沛国谯(今安徽亳县)人。

三国时政治家、军事家、诗人。

汉献帝时官至丞相,后被封为魏王,死后其子曹丕代汉建魏,追尊曹操为魏武帝。

有抒情诗《观沧海》《龟虽寿》《蒿里行》等乐府歌辞。

● 曹丕:

(187—226)字子桓,曹操次子,魏文帝。

三国时期文学家,代表作《燕歌行》,他的《典论;论文》是我国第一部文学批评专著。

● 曹植:

(192—232)字子建,三国魏诗人,曹操第三子,封陈王,谥思,世称陈思王。

是文学史上五言诗的奠基人,他自如地运用乐府体裁,大大地开拓了五言诗的境界。

宋人辑有《曹子建集》。

● 诸葛亮:

(181—234)字孔明,三国时政治家、军事家。

官至蜀汉丞相,诗歌以《梁父吟》最著名,《出师表》是千古传诵的名篇。

● 陈寿:

(233—297)字承祚,安汉(今四川南充境内)人,西晋史学家。

著有纪传体分国史《三国志》。

● 陆机:

(261—303)西晋文学家,所著《文赋》为重要的文学论文。

● 干宝:

(?

—336)字令升。

东晋史学家、文学家,撰写出我国第一部神话(志怪)小说集《搜神记》。

● 陶渊明:

(365—427)名潜,字元亮,谥号靖节先生,自称五柳先生,浔阳柴桑(江西九江)人。

东晋诗人,我国第一位田园诗人,代表作有散文《桃花源记》《五柳先生传》,诗歌《归园田居》《饮酒》等。

● 范晔(yè):

(398—445)字蔚宗,南朝宋代史学家、散文家。

《乐羊子妻》《张衡传》选自他的《后汉书》。

“后汉”即“东汉”。

● 刘义庆:

(403—444)南朝宋代小说家,著有我国第一部笔记体小说集《世说新语》。

● 刘勰(xié):

(465—532)字彦和,祖籍莒县(山东)。

南朝梁代文学理论家,著有我国第一部文学理论专著《文心雕龙》50篇,涉及许多关于文学创作的问题。

05

唐代

● 王勃:

(650—676)字子安,龙门(山西河津)人。

唐代文学家,“初唐四杰”之一。

代表作有抒情诗《送杜少府之任蜀州》(五律);名文《滕王阁序》。

有《王子安集》。

● 贺知章:

(659—744)字季真,越州永兴(浙江萧山)人。

自号四明狂客,唐代诗人,所作《回乡偶书》(七绝)为传诵名篇。

● 王之涣:

(688—742)字季凌,唐代诗人,太原人,他的《凉州词》《登鹳雀楼》是唐代绝句珍品。

● 孟浩然:

(689—740),襄阳(湖北襄阳)人,唐代山水田园诗人。

《过故人庄》(五律)描绘了绿水青山的田园风光和“把酒话桑麻”的农家情趣,体现了诗人与村民的真切感情。

《春晓》(五绝)写春晓之景及早春之情,成为流传千古的好诗。

● 王昌龄:

(698—756)字少伯,长安(西安)人,唐代诗人,擅长七绝,多写当时边塞军旅生活,气势雄浑,格调高昂,《从军行》七首、《芙蓉楼送辛渐》和《出塞》二首都很有名。

● 王维:

(701—761)字摩诘,官至尚书右丞,世称王右丞。

唐代山水田园诗人,名著有《鸟鸣涧》(五绝)、《送元二使安西》(七绝)、《观猎》(五律)等;盛唐大画家,代表作有《蓝田烟雨图》等。

“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是苏轼评价王维之语。

● 高适:

(702—765)字达夫,唐代边塞诗人,诗作对当时的边地形势和士兵疾苦均有反映。

代表作《燕歌行》。

有《高常侍集》。

● 李白:

(701—762)字太白,号青莲居士,陇西成纪人,出生于中亚碎叶,唐代浪漫主义诗人,官至供奉翰林。

因性格傲岸,不为权贵所容,使他对腐败社会加深了认识,写下了许多抨击帝王权贵荒淫奢侈和控诉现实政治黑暗的诗篇。

代表作有五绝《静夜思》《秋浦歌》,七绝《望天门山》,五律《送友人》,七古《梦游天姥吟留别》《行路难》等。

有《李太白全集》。

● 杜甫:

(712—770)字子美,曾居长安城南少陵以西,自称少陵野老,世称杜少陵。

出生于巩县(河南),唐代现实主义诗人,曾漫游各地,寓居长安十年。

“安史之乱”被俘,逃出后任左拾遗,后弃官移家成都,筑草堂于浣花溪畔,世称浣花草堂。

一度任剑南节度参军,检校尚书工部员外郎,世称杜工部。

其作品显示了唐由盛转衰的历史过程,被称为“诗史”。

有《杜工部诗集》,代表作《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组诗“三吏”“三别”。

● 岑参:

(714—770)唐边塞诗人,原籍河南南阳,官至嘉州刺史。

从军多年,对边塞生活体验深刻,有《岑嘉州诗集》。

代表作《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七古)。

● 孟郊:

(751—814)唐代诗人,字东野,湖州武康(今浙江德清县)人。

一生潦倒失意,性格孤直,不肯随波逐流。

诗歌能够反映现实,语言明白淡素、精思苦炼。

后人把孟郊、贾岛并称为苦吟诗人代表。

苏轼称之为“岛瘦郊寒”。

诗作有《游子吟》《征妇怨》。

著有《孟东野诗集》。

● 贾岛:

(779—843)唐代诗人,字阆仙,一作浪仙,范阳(今河北涿县)人。

青年时期做过和尚,号无本。

后还俗,曾任长江主簿,人称贾长江。

诗长于五律,多写荒凉枯寂之境,颇多寒苦之辞,注重炼字句。

与孟郊齐名,有“岛瘦郊寒”之称。

“推敲”典故就是由“僧敲月下门”而来。

有《长江集》。

● 韩愈:

(768—824)字退之,河阳(河南孟县)人,自谓郡望(郡里的显贵家族)昌黎,世称韩昌黎,谥号文,又称韩文公,官至吏部侍郎,又称韩吏部。

唐代散文家、诗人,与柳宗元同为“古文运动”倡导者,列为“唐宋八大家”之首,著有《昌黎先生集》。

● 刘禹锡:

(772—842)字梦得,洛阳人,唐代诗人,有《刘梦得文集》,《陋室铭》选自《全唐文》。

《竹枝词》《柳枝词》等组诗别开生面。

名句“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出自《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深寓哲理,脍炙人口。

● 白居易:

(772—846)字乐天,号香山居士,曾官太子少傅,又称白太傅。

下邽(陕西渭南)人,唐代诗人,是新乐府运动的倡导者,主张“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

著有《白氏长庆集》,有讽喻诗《秦中吟》《新乐府》,长篇叙事诗《长恨歌》《琵琶行并序》,还有《卖炭翁》(七古)、《钱塘湖春行》(七律)等。

● 柳宗元:

(773—819)字子厚,河东(山西永济)人,世称柳河东,因参加政治革新失败贬为永州司马,又迁柳州刺史,世称柳柳州。

与韩愈倡导“古文运动”,为唐宋八大家之一。

有论说文《天说》《封建论》,传记文《段太尉逸事状》《童区寄传》,杂文《捕蛇者说》,寓言散文《三戒》,山水游记《永州八记》。

《黔之驴》出自《三戒》,《小石潭记》为《永州八记》之一。

著有《柳河东集》。

● 李贺:

(790—816)唐代诗人,字长吉,福昌(今河南宜阳)人。

长于歌行体,善于驰骋奇特的想象,运用绮丽的词语,塑造新颖的意境,形成独特的风格,是李白之后最突出的浪漫主义诗人,有“诗鬼”之称。

代表作有《金铜仙人辞汉歌》《老夫采玉歌》《雁门太守行》等。

● 杜牧:

(803—852)字牧之,京兆(西安)人,唐代文学家,晚年居住长安城南樊川别墅,因号杜樊川。

善用绝句形式讽咏时事,如《赤壁》《过华清宫绝句》三首。

有《樊川文集》。

● 李商隐:

(813—约858)字义山,号玉溪生,原籍河内(河南沁阳),唐代诗人,有《李义山诗集》。

代表作有《无题》《贾生》《夜雨寄北》等。

● 李煜:

(937—978)五代时南唐国君,著名词人。

字重光,初名从嘉,号钟隐,徐州人,世称李后主。

能诗文、音乐、书画,尤以词著名。

其词善用比喻,情景交融,语言清朗而富有韵律,有很强的艺术感染力,对词的发展起了很大的推动作用。

代表作有《虞美人》《浪淘沙》等。

06

宋代

● 范仲淹:

(989—1052)字希文,苏州人,北宋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谥号文正。

名词《渔家傲》反映了边塞生活。

贬为邓州知州时写了名篇《岳阳楼记》。

● 柳永:

(987?

—1053)字耆卿,原名三变,因排行老七,世称柳七,又曾官至屯田员外郎,世称柳屯田。

他是北宋第一个专业词人,为人放荡不羁,终身潦倒,长于抒写羁旅行役之情。

有《乐章集》。

● 晏殊:

(991—1055)字同叔,临川(江西)人。

北宋词人,名作有《踏莎行》《浣溪沙》。

● 欧阳修:

(1007—1072)字永叔,号醉翁、六一居士,谥号文忠。

北宋文学家、史学家,北宋“古文运动”的领袖,唐宋八大家之一。

提倡“文”“道”并重,反对浮靡文风,所作散文说理畅达,抒情委婉。

《六一诗话》开创了“诗话”这一新体裁,对后世诗歌理论发展有一定影响。

● 苏洵:

(1009—1066)字明允,号老泉,眉山(四川)人,北宋散文家。

著有《嘉祐集;权书》,包括十篇文章,都是评论政治和历史的。

他与其子苏轼、苏辙并称“三苏”,俱在“唐宋八大家”之列。

● 苏轼:

(1037—1101)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北宋文学家、书画家,官至礼部尚书,追谥文忠。

其文明白畅达,为“唐宋八大家”之一。

其词开豪放一派,对后世的影响深远。

有《东坡全集》《东坡乐府》等。

● 苏辙(zhé):

(1039—1112)北宋散文家,字子由,号颖滨遗老,眉山(四川)人。

与父苏洵、兄苏轼合称“三苏”,为“唐宋八大家”之一。

所作作品以议论文为主,文章汪洋淡泊,说理清晰有力。

代表作有《上枢密韩太尉书》《黄州快哉亭记》。

有《栾城集》。

● 王安石:

(1021—1086)字介甫,晚号半山,官至宰相,封荆国公,世称王荆公,谥号文,也称王文公。

临川(江西)人,北宋政治改革家、思想家、文学家。

其散文雄健峭拔,是“唐宋八大家”之一。

有《王文公文集》。

● 司马光:

(1010—1086)字君实,陕州夏县(山西)涑冰乡人,世称涑水先生,北宋史学家、文学家,官至宰相,当政八月即逝,追封温国公,谥文正。

著有《司马文正公集》。

政治上是保守派,对抗王安石变法。

在学术上有不朽贡献,用十九年时间主编了我国最大一部编年体的通史《资治通鉴》。

宋神宗因“鉴于往事,有资于治道”而赐名。

● 沈括:

(1031—1095)字存中,钱塘(杭州)人,北宋科学家、政治家。

他的《梦溪笔谈》(26卷)是用笔记文体裁写成的综合性学术专著,是我国第一部科学作品。

● 李清照:

(1084—1151?

)字易安,号易安居士,山东济南人。

南宋女词人,也是我国第一位女词人。

其词善用白描手法,自辟蹊径,语言清丽。

代表作有《如梦令》《醉花阴》等,另有《李清照集》。

● 陆游:

(1125—1210)字务观,号放翁,越州山阴(浙江绍兴)人,南宋爱国诗人,诗作今存九千多首,内容丰富,主要表现渴望国家统一的爱国热情。

诗作《关山月》《书愤》《农家叹》《示儿》《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为世传诵,《诉衷情》《钗头凤》是很有艺术特色的词,文有《过小孤山大孤山》等。

另有《剑南诗稿》《渭南文集》。

● 辛弃疾:

(1140—1207)字幼安,号稼轩,历城(山东济南)人,南宋爱国词人。

其词抒写力图恢复国家统一的爱国热情,倾诉壮志难酬的悲愤。

与苏轼共为豪放派的代表,有词集《稼轩长短句》。

● 姜夔(kuí):

(1155—1221)宇尧章,号白石道人,鄱阳(江西)人,南宋词人,音乐家。

其词多为写景咏物、记述客游之作,有《白石道人诗集》。

● 文天祥:

(1236—1283)字宋瑞,又字履善,号文山。

庐陵(江西)人,南宋大臣,爱国政治家、文学家,其代表作《正气歌》《指南录》《酹江月》,皆为后人传诵。

有《文山先生全集》。

07

元代

● 关汉卿:

(1219—1301)名一斋,号已斋叟。

与郑光祖、白朴、马致远并称“元曲四大家”。

我国古代第一位伟大的戏剧家,世界文化名人。

主要作品为《窦娥冤》《救风尘》《望江亭》《单刀会》等。

● 王实甫:

(约1260—1336)戏曲作家,名德信,大都(今北京)人。

所作杂剧《西厢记》被称为杂剧之冠。

● 马致远:

(?

—132后)号东篙,一说字千里,大都(北京)人,元代戏曲家、散曲家,所作杂剧15种。

代表作有杂剧《汉宫秋》,散曲《天净沙;秋思》。

● 张养浩:

(1270—1329)字希孟,号云庄,济南(山东)人,元代散曲家。

其散曲多写弃官后的田园隐逸生活,有的流露出对官场的不满。

较为有名的是《山坡羊;潼关怀古》,有散曲集《云庄休闲自适小乐府》。

● 睢景臣:

扬州(江苏)人,元代散曲家。

今存《高祖还乡》一篇,以大胆辛辣之笔嘲弄封建帝王的尊严,颇具讽刺文学的特色。

08

● 施耐庵:

(约1296—约1370)原名耳,后名子安,字耐庵,元末明初小说家。

他的代表作《水浒》即《水浒传》,又名《忠义水浒传》,是描写我国古代农民革命斗争的长篇白话章回体小说。

● 罗贯中:

(约1330—约1400)名本,字贯中,号湖海散人,元末明初小说家,相传为施耐庵学生,曾共同从事创作,撰有十七种通俗演义,代表作《三国演义》,最早为明本《三国志通俗演义》,题“晋平阳侯陈寿史传,后学罗本贯中编次”。

《三国演义》是我国古代著名的长篇历史章回体小说,也是我国文学史上第一部章回体小说,全书一百二十回。

● 归有光:

(1507—1571)字熙甫,号震川,昆山(江苏)人,后徙居嘉定(上海)。

明末散文家,六十岁中进士,官任南京太仆寺丞。

所作散文朴素简洁,善于叙事,代表作《项脊轩志》。

有《震川先生集》。

● 汤显祖:

(1550—1616)字义仍,号若士、清远道人,江西临川人,明代戏曲家。

曾任南京太常寺博士、礼部主事。

代表作《牡丹亭》(又称《还魂记》)。

剧作多反对封建礼教,追求个性解放。

● 冯梦龙:

(1574—1646)字犹龙,号墨憨斋主人,长洲(江苏苏州)人,明代文学家,辑有话本集《喻世明言》(又称《古今小说》)、《警世通言》《醒世恒言》,合称“三言”。

《灌园叟晚逢仙女》出自《醒世恒言》,改编为影片《秋翁遇仙记》。

除此之外,他还写了长篇小说《平妖传》,改写了《新列国志》,编辑民歌《桂枝儿》《山歌》等。

● 张溥(pǔ):

(1602—1641)字天如,号西铭,太仓(江苏)人,明末文学家。

崇祯初年始创爱国文学社“复社”,从事文学和政治活动。

《五人墓碑记》选自他的著作《七录斋集》。

● 吴承恩:

(约1500—约1582)字汝忠,号射阳山人,山阳(江苏淮安)人,明代小说家。

四十多岁中贡生,官仅至县丞,因耻于折腰而罢归,一生贫寒,对黑暗现实不满。

晚年著成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农林牧渔 > 林学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