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部编版五上古人谈读书精品教案.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14075559 上传时间:2023-06-20 格式:DOCX 页数:21 大小:101.4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人教部编版五上古人谈读书精品教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1页
人教部编版五上古人谈读书精品教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1页
人教部编版五上古人谈读书精品教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1页
人教部编版五上古人谈读书精品教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1页
人教部编版五上古人谈读书精品教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1页
人教部编版五上古人谈读书精品教案.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21页
人教部编版五上古人谈读书精品教案.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21页
人教部编版五上古人谈读书精品教案.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21页
人教部编版五上古人谈读书精品教案.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21页
人教部编版五上古人谈读书精品教案.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21页
人教部编版五上古人谈读书精品教案.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21页
人教部编版五上古人谈读书精品教案.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21页
人教部编版五上古人谈读书精品教案.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21页
人教部编版五上古人谈读书精品教案.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21页
人教部编版五上古人谈读书精品教案.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21页
人教部编版五上古人谈读书精品教案.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21页
人教部编版五上古人谈读书精品教案.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21页
人教部编版五上古人谈读书精品教案.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21页
人教部编版五上古人谈读书精品教案.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21页
人教部编版五上古人谈读书精品教案.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21页
亲,该文档总共21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人教部编版五上古人谈读书精品教案.docx

《人教部编版五上古人谈读书精品教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人教部编版五上古人谈读书精品教案.docx(21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人教部编版五上古人谈读书精品教案.docx

人教部编版五上古人谈读书精品教案

教学目标:

1.认识“耻、矣”等3个生字,读准多音字“识”,会写“耻、诲”等5个字。

2.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背诵课文。

教学重难点:

3.能借助注释,理解课文大意。

4.能联系自己的读书体会,说说从课文中得到的启发。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激发兴趣。

1.谈话导入。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读书方法,有自己的读书方向,有自己的读书体会,同学们有哪些与别人不同的看法呢?

引导学生说出自己的观点,引出“古人谈读书”这个课题。

2.导入新课。

关于读书,孔子、朱熹有怎样的看法呢?

这节课我们将一起了解他们的读书方法。

二、初读课文,扫清字词障碍。

1.提出读书要求:

自己小声读课文,圈画出不认识的字,借助拼音读一读。

2.指名读生字、新词。

着重指导:

“诲人不倦”的“诲”读huì,“后悔”的“悔”读huǐ。

耻(chǐ) 诲(huì) 谓(wèi) 诵(sònɡ) 岂(qǐ)

3.指导书写课后方格中的字。

着重分析指导“耻、诲、谓、诵”,并在黑板上的田字格中示范。

“耻”是左右结构,由“耳”和“止”组成,书写要紧凑。

“诲”是左右结构,由“讠”和“每”组成。

“谓”的右部是由“田”和“月”组成的,注意要把“田”写得扁一些,上下要紧凑,“月”稍变形。

“诵”是左右结构,右边是“甬”,不要漏写上部的点。

三、再读课文,整体感知。

1.指导学生大声朗读。

朗读要求:

读准字音,读通句子,不丢字,不添字,长句子注意停顿。

2.结合注释读懂课文,把不懂的字词圈起来。

(1)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敏而好学,不耻下问。

默而识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

我非生而知之者,好古,敏以求之者也。

学如不及,犹恐失之。

吾尝终日不食,终夜不寝,以思,无益,不如学也。

“是知也”的“知”:

同“智”,智慧。

“敏而好学”的“敏”:

聪敏。

 好:

喜好。

 耻:

以……为耻。

下问:

向地位、学问不如自己的人请教。

识:

记住,这里读zhì。

 厌:

满足。

 诲:

教诲。

“敏以求之”的“敏”:

勤勉。

(2)余尝谓读书有三到,谓心到、眼到、口到。

心不在此,则眼不看仔细,心眼既不专一,却只漫浪诵读,决不能记,记亦不能久也。

三到之中,心到最急。

心既到矣,眼口岂不到乎?

余:

我。

 尝:

曾经。

 “余尝谓”的“谓”:

说。

 漫浪:

随意。

决:

一定。

 急:

要紧,重要。

 岂:

难道。

-第二课时-

一、复习故知,导入新课。

1.复习故知。

用自己的话说说《古人谈读书》讲了什么。

2.导入新课。

孔子、朱熹两个人的读书方法分别是什么?

对你有什么启发呢?

二、品读感悟,体会情感。

1.齐读课文,说说文章讲了什么。

(一)

知道就是知道,不知道就是不知道,这样才是真正的智慧。

聪敏而又好学,不以向地位、学问不如自己的人请教为耻。

默默地记住所学的知识,学习不感到满足,教诲别人不感到疲倦。

我不是天生就有知识的人,而是喜爱古代文化,勤勉求学获取知识的人。

学习起来就好像总怕赶不上似的,还怕丢掉了应该学习的东西。

我曾经整天不吃饭,整夜不睡觉,用来思考,结果没有长进,还不如学习呢。

(二)

我曾经说过,读书有三到,叫作心到、眼到、口到。

心思不在书本上,那么眼睛就不会看得仔细,心和眼已经不专注一致,却只是随意诵读,那一定不能记住,即使记住了也不能长久。

三到之中,心到最重要。

心已经到了,眼、口难道会不到吗?

2.介绍作者。

(1)孔子,名丘,字仲尼,春秋末期鲁国陬邑(今山东曲阜东南)人,中国古代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儒家的创始者。

孔子开创了私人讲学的风气,倡导仁、义、礼、智、信。

相传孔子先后有弟子三千人,其中著名的有七十余人。

孔子去世后,其弟子及其再传弟子把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记录下来,整理编成儒家经典《论语》。

(2)朱熹,字元晦,号晦庵。

南宋著名的哲学家、教育家,世尊称为朱子。

朱熹是唯一一个非孔子亲传弟子而享祀孔庙的人。

3.梳理读书态度和方法,说说受到的启发。

(1)第一则文言文谈到的读书态度和方法:

实事求是;谦虚求学;默而识之,学而不厌;勤勉求学;勤奋好学;学思结合。

第二则文言文中关于读书的方法:

心到、眼到、口到,尤其要做到心到。

(2)交流受到的启发。

预设:

今后的学习中我要多向别人请教。

读书时,我要更加专心。

三、回顾课文。

1.朗读、背诵课文。

2.引导学生积累有关读书的名言。

古人谈读书

1.课前设置预习方案,让学生搜集有关读书的名言资料,了解读书的乐趣。

这样可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有助于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

2.通过朗读培养语感是语文教学的重要任务之一,在教学时,让学生充分阅读,谈谈阅读的感受,充分唤起学生的想象力,以激发学生读书的兴趣,从而达到保持注意力,理解课文的目的。

 

《古人谈读书》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认识“耻、矣”等3个生字,读准多音字“识”。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并尝试背诵。

3.能根据注释理解词句,理解课文大意。

4.能联系自己的读书体会,说出课文内容带来的启发。

教学重点:

能根据注释理解词句,理解课文大意。

教学难点:

能联系自己的读书体会,说出课文内容带来的启发。

教学过程:

一、古诗对背,导入新课

同学们,我们今天来玩一个古诗对背的游戏,我说前半句,大家对后半句。

读书破万卷,_________。

少壮不努力,_________。

书山有路勤为径,_________。

黑发不知勤学早,_________。

半亩方塘一鉴开,_________。

同学们积累的古诗可真不少。

这些古诗都是有关读书的。

今天我们就一起走进读书单元,看第八单元单元页,请读一读苏轼的这句话。

同学们,你是怎么看待苏轼的读书方法的?

(学生自主交流)。

其实古人对读书这件事还有一些看法和想法。

今天我们就一起走进25课古人谈读书,跟老师一起板书课题,齐读。

读了课题,你有什么疑问?

学生交流课前自己查找的资料,了解《论语》、孔子、朱熹。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请同学们自己去读读这两则古文,注意读准字音,把握好节奏。

2.指名读,正音,重点讲解“知”“识”的读音,引导学生借助注释读准生字的读音。

3.大家看,读好停顿,注意声断气连,古文的韵味就有了,一起来读一读。

4.那么课文围绕读书讲了哪几方面呢?

(跟学生梳理出主要内容:

读书态度和读书方法)

三、借助注释,品读《论语》。

1.我们先看第一则古文,请大家默读第一则,可以借助注释,也可以联系上下文理解古文的意思。

2.结合注释,让学生试着来说说每句话的意思。

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实施猜一猜策略)

谁来说一说这个句子的意思?

对,“是”在这是“这”的意思,“是智也”,就是这才是智慧。

现在理解了这句古文的意思,一起读一读吧。

这句话孔子想告诉我们读书要做到什么呢?

对,诚实,引导学生用一个成语实事求是来概括(板书:

实事求是)。

读书一定要有实事求是的态度。

如果不实事求是会怎样呢?

引导学生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说一说。

(师生交流)

敏而好学,不耻下问。

(抓住重点词语帮助学生理解整句话的意思。

我非生而知之者,好古,敏以求之者也。

(用学法)

同学们,这句古文中你知道哪个字的意思?

敏:

聪敏。

好:

喜好。

耻:

以……为耻。

下问:

向比自己地位低或不如自己的人请教。

师讲解“耻”字在《说文解字》中的解释,从而引导学生理解“不耻下问”的意思。

理解了这几个词语的意思,引导学生连起来说说整句话的意思。

(总结学法)

引导学生用上刚才的办法自学第二句,并对比两句古文中“敏”的不同意思。

理解“好古”的意思,指名连起来说说整句话的意思。

总结这两句古文中的读书态度和方法。

(板书:

勤奋好学)

默而识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

学如不及,犹恐失之。

(同桌合作学习这两句古文)

交流遇到的困难,引导学生用组词法理解“默、倦”的意思,然后理解句子。

学生说一说意思,带着理解读好这个句子。

追问“默而知之,学而不厌”不是在讲学习吗?

怎么又谈到教育了呢?

引导学生理解孔子的教育智慧。

指名说一说第二句古文的意思,带着理解读一读。

总结读书态度,穿插《董遇“三余”》的故事,谈一谈自己从这个故事中得到的启发。

吾尝终日不食,终夜不寝,以思,无益,不如学也。

孔老夫子爱思考,但是也曾遇到过困惑,谁来说说孔子遇到了什么困惑?

预设“尝”、“益”的意思不容易理解,在学生说的过程中随机解决。

孔子想以他的经历告诉我们怎样读书呢?

(板书:

学思结合)

1.试着根据关键词来背诵。

五、迁移运用,合作学习

我们借助注释、联系上下文和生活实际读懂了《论语》中的一些读书智慧,下面用这种办法来自学第二则古文。

这则古文中朱熹会教给我们哪些读书的好方法呢?

1.自主学习,理解大意。

请同学们根据自学提示,自读课文。

①默读第二则,圈出不理解的词,结合上下文推测理解意思。

②结合注释,试着说说每句话意思。

③画出能够概括读书方法的关键词句。

2.全班交流,答疑解惑;

①有哪些不理解的词语,看看你的猜想与其他人理解是否一样。

课件出示补充注释,体会古今字义差异:

[谓]曾经;[急]要紧,重要;

②结合注释,交流每句话的意思。

余尝谓:

读书有三到,谓心到,眼到,口到。

①余:

我。

②尝:

曾经。

③谓:

说。

心不在此,则眼不看仔细,心眼既不专一,却只漫浪诵读,决不能记,记亦不能久也。

①既:

既然。

②漫浪:

随意。

③亦:

也。

三到之中,心到最急。

心既到矣,眼口岂不到乎?

①矣:

语气词,相当于“了”。

②岂:

难道。

关注最后一句:

同学们发现没有,最后一句表达上有什么特点?

意思是?

能用古文把它变成陈述句?

这里为什么要用反问的表达方式呢?

3.全班交流,明确观点。

①理解了我们再来读,哪句话概括了读书方法?

(交流朱熹读书的观点:

也就是说朱熹的读书观点是:

心到眼到口到。

②这三到中最重要的是?

4.变换形式,熟读成诵。

师生合作读,根据提示背诵。

六、拓展延伸。

1.我们通过阅读这两则文章,梳理出了古人读书的态度与方法,大家可以把自己喜欢的古文写在自己制作的书签上。

2、学如逆水行舟,不进则退。

有好的学习态度,用上正确的方法,我们才能航行得更远。

课下同学们可以用上今天学到的方法读一读古人读书的故事《凿壁借光》和曾国藩关于读书的看法。

七、板书设计。

25古人谈读书

方法态度

《论语》实事求是勤奋好学学思结合

朱熹心到眼到口到

25古人谈读书

教学目标:

1.根据课后注释疏通全文,读准“耻、诲、谓、诵、岂”等生字,理解文中重点词语。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3.能从课文中学习并运用到古人好的学习方法。

4.初步感知文言文的特点,激发学习文言文的兴趣。

教学重难点:

正确朗读和背诵课文,参考注释读懂每句话的意思。

课前准备:

学生可查阅有关书籍或上网查资料,了解《论语》及朱熹、曾国藩的生平。

教学时间:

2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读准前两则课文每个字的读音,理解课文中的重点词语。

2.根据课后注释疏通前两则课文大意,背诵课文。

3.能从课文中学习到古人好的学习方法。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揭示课题

文言文是我国传统文化的宝贵遗产,它言简意赅,记录了我国悠久的历史,灿烂的文明。

不少文言文还揭示了深刻的道理。

今天我们要学习的一篇课文有关读书的,古代的几位老师将向我们传授一些好的读书方法,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板书课题。

二、初读课文,读通句子

1.教师范读课文前两则,努力做到读得有声有色,流畅自如(能背诵)。

从而感染学生,激发其诵读兴趣。

 

2.学生模仿教师自由练读,读通读顺为止。

(教师要给学生充裕的时间反复朗读)

3.同桌互读课文,互相正误。

4.教师运用多种方式指导学生朗读课文,如指名读、赛读、齐读等,直到读熟为止。

三、细读课文,理解文意

1.学生对照文后注释,自己尝试弄懂每句话的意思,理解故事的内容,遇有困难教师及时帮助。

 

2.同桌互相解疑释惑,合作学习,讨论每句话的意思,也可向教师请教。

教师及时就文中比较难理解的字词进行指导:

敏—勤勉耻---以……为耻下问----向比自己地位低或不如自己的人请教识---记住厌----满足谓----说漫浪----随意通假字“知”通“智”

3.小组合作交流,疏通文意。

4.朱熹谈到的读书“三到”之间有什么联系?

四、总结收获,布置作业

1.读了前两则,请大家谈一谈你的收获。

2.背诵前两则课文。

板书设计:

孔子不耻下问知之为知之学而不厌

朱熹三到心到、眼到、口到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地朗读第三则课文,掌握“恒、窥、皆、缺、下流、断”等字词读音和意思。

2.根据课后注释疏通文意,背诵课文。

3.初步体会文言文的特点,掌握好的读书方法。

教学过程:

一、复习巩固,导入新课

1.请生背诵前两则 

2.简介曾国藩,出示第三则内容。

二、品读课文,了解学法

1.回顾前面两则课文的学习过程,总结学习方法。

(1)读准字词,指导学生朗读,注意停顿。

(2)同桌互相解疑释惑,合作学习,弄明白每句话的意思。

注意重点词语意思:

盖士人恒下流断

(3)用现代口语复述,并根据学生复述的状况进行即时疏通点拨。

2.重点研讨

(1)作者在文中向我们介绍了士人读书有哪些方法?

(2)士人读书“有志、有识、有恒”这三个方面之间有什么联系?

三、美读课文,拓展延伸

1.再次美美地读课文,读出节奏、语感。

2.体会文言文中部分古今词义的差别:

三到之中,心到最急

有志则断不甘为下流

3.联系自己的读书体会,说说课文中哪些读书方法对你有启发。

4.交流你收集的关于读书的格言、诗句、小故事。

板书设计:

有志

曾国藩士人读书三有有识三者缺一不可

有恒

25 古人谈读书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掌握本课生字,读准字音,认清字形,理解由生字组成的新词。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3.了解这三则文言文的作者和相关知识及《论语》的基本内容。

过程与方法

1.借助注释,结合图片,翻译文言文。

2.掌握文言文中的通假字、古今异义词,理解文言文句段的内容。

3.在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体会每则文言文中所蕴含的深刻哲理。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学习,掌握正确的读书方法,培养良好的读书习惯。

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

1.掌握本课生字,积累词语、词义。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积累关于“读书”的文言文。

教学难点

1.借助注释,掌握文言文中的通假字、古今异义词等,翻译文言文并理解其句段的内容。

2.体会文章所蕴含的哲理,掌握正确的读书方法,培养良好的读书习惯。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揭示课题

读书不能改变人生的长度,但可以扩展人生的宽度。

古人云:

“流水之声可以养耳,青禾至绿可以养目,观书绎理可以养心……”如果我们能养成好的读书习惯,实在是一件令人无比快乐且受益无穷的事啊!

今天,让我们走进《古人谈读书》,去看看孔子、朱熹、曾国藩这些名人是如何读书的。

(板书课题,讲解生字和第一则文言文)

二、字词学习,基础积累

1.教师范读生字。

重点指导生字中的平舌音“诵”,翘舌音“耻”等字。

2.学生在文中圈画生字词,借助字典解决生字词。

3.检查自学情况,教学生字新词。

(1)教读生字并组词造句。

学习“窥”等字时,可以结合图片或实物;学习“诵”等字时,可以用动作表演的方法;学习“诲、谓、皆、缺”等字时,可以用形近字对比的方法;学习“岂、恒”字时,可以用同音字识记的方法。

形近字对比识字示例:

诲(教诲)—悔(后悔)—海(大海)

谓(称谓)—渭(渭水)—猬(刺猬)

皆(比比皆是)—谐(和谐)—楷(楷体)

缺(缺点)—诀(秘诀)—快(快乐)

同音字识字示例:

岂(岂止)—乞(乞求)—启(启发)

恒(恒心)—横(横线)—衡(平衡)

(2)对要求会写的字进行书写指导。

书写指导:

“耻”左右紧凑,左边“耳”的第六画变提,稍短;右边的短竖在竖中线位置。

“谓”右边略高,右边“月”撇画变竖。

“诵”右下“用”的首笔变竖。

“恒”左窄右宽,左边长于右边,注意“忄”的笔画顺序。

“窥”部首中的撇点不要漏写;最后一笔竖弯钩宜伸展。

易错提示:

“诲”部首是“讠”,不要写成“氵”或“忄”;右边“每”横折钩略弯曲。

“岂”上面“山”略扁;下面是“己”不是“已”或“巳”。

“皆”下面是“白”,不要写成“日”。

“缺”左边是“缶”,不要写成“

”;右边是“夬”,不是“央”。

(3)归类识字。

归类示例:

讠:

诲(教诲)—谓(所谓)—诵(背诵)

忄:

恒(永恒)—慢(快慢)—恢(恢复)

(4)多音字。

三、通读课文,整体感知

1.理解下面句子中加点的词语。

(1)敏而好学,不耻下问。

明确:

敏:

勤勉。

 好:

喜好。

 耻:

以……为耻。

 下问:

向比自己地位低或不如自己的人请教。

(2)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明确:

知:

知道。

 为:

就是。

 知:

同“智”,智慧。

(3)默而识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

明确:

默:

默默地。

 识:

记住,这里读zhì。

 厌:

满足。

 诲:

教诲。

2.“是知也”中“知”是一个通假字,请说说什么是通假字。

(学生预习时,搜集相关资料)

明确:

通假字是文言文中一种用字现象。

“通假”就是“通用、借代”的意思,即用读音相同或者相近的字代替本字。

3.翻译文言文。

(1)敏而好学,不耻下问。

明确:

勤勉而又喜好学习的人,不以向地位(学识)比自己低或不如自己的人请教为耻。

(2)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明确:

知道就是知道,不知道就是不知道,这样才是真正的智慧。

(3)默而识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

明确:

把所学的知识默默地记在心里,勤奋学习而不满足,教诲别人而不倦怠。

4.说说第一则文言文的朗读停顿节奏。

明确:

敏而好学,不耻/下问。

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默/而识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

四、课文研读,突破重难

学习第一则文言文。

(1)这一则文言文选自哪部著作。

明确:

选自《论语》。

(2)这一则文言文的第一句是从哪个角度进行讲述的?

告诉了我们什么道理?

明确:

是从对待学习的态度这一角度进行讲述的。

告诉我们学习应该勤勉、好学、不耻下问。

(3)这一则文言文的第二句是从哪个角度进行讲述的?

告诉了我们什么道理?

明确:

是从如何学习才是正确的、明智的(学习的正确方法)这一角度进行讲述的。

告诉我们学习应该真诚,有自知之明。

(4)这一则文言文的第三句孔子说了做学问的哪几件事?

明确:

三件事。

每一件事:

默而识之;第二件事:

学而不厌;第三件事:

诲人不倦。

(5)这一则文言文的第三句是从哪些角度进行讲述的?

告诉了我们什么道理?

明确:

是从做学问的方法和态度这些角度进行讲述的。

告诉我们学习而不知满足;教诲别人而不知疲倦。

五、课堂小结,效果强化

《论语》是记录思想家、教育家孔子言行的著作,而这节课我们学习的这则文言文就出自这部著作的第一篇——《学而》。

同学们,通过学习这则文言文,你是否有所收获呢?

如果你还心存疑惑,那么你可以利用课余时间,先读一读后面的两则文言文。

下节课,我们将继续探讨“应该如何做学问”。

六、练习设计,巩固提升

请完成本课对应训练。

七、板书设计,知识构架

古人谈读书

(一)

良好的读书习惯

 

第二课时

一、复习旧知,导入新课

1.听写词语:

不耻下问 诲人不倦 称谓 诵读 岂敢 恒心 窥见 比比皆是 缺一不可

2.导入新课:

上节课,我们学习了《古人谈读书》中的第一则文言文,了解了孔子是如何学习、如何育人的,你们还记得是哪三句吗?

(学生一齐背诵)这节课,我们接着来学习《古人谈读书》中的后面两则文言文。

二、通读课文,整体感知

1.理解下面句子中加点的词语。

(1)余尝谓:

读书有三到,谓心到,眼到,口到。

明确:

余:

我。

 谓:

说。

(2)却只漫浪诵读,决不能记。

明确:

漫浪:

随意。

(3)盖士人读书,第一要有志,第二要有识,第三要有恒。

明确:

盖:

句首语气词,不译。

 士人:

读书人。

 志:

志向。

 识:

见识。

 恒:

恒心。

(4)有志则断不甘为下流……有恒者则断无不成之事。

明确:

下流:

下等,劣等。

2.什么是“古今异义词”?

明确:

古今异义词指古汉语中有一些字形与我们现在所使用的相同而意义用法不同的词。

如第三则文言文中“下流”一词,它的古义是“下等、劣等”,它的今义是“下游”或“卑鄙龌龊”。

3.翻译文言文。

(1)心不在此,则眼不看仔细,心眼既不专一,却只漫浪诵读,决不能记,记亦不能久也。

明确:

心思不在课本上,那么眼睛就不会看仔细,既然思想不集中,就只能随随便便地诵读,绝对不能记住,即使记住了也不能长久。

(2)心既到矣,眼口岂不到乎?

明确:

思想既然已经集中了,眼睛、嘴巴的应用怎么会不到位呢?

(3)盖士人读书,第一要有志,第二要有识,第三要有恒。

明确:

读书人读书,第一要有志向,第二要有见识,第三要有恒心。

(4)有志则断不甘为下流;有识则知学问无尽,不敢以一得自足,如河伯之观海,如井蛙之窥天,皆无识者也;有恒者则断无不成之事。

明确:

有志向则自己不甘心为下等;有见识则知道学无止境,不敢稍有心得就自满自足,像河伯观海,井蛙观天,这都是没有见识的人;有恒心则没有成不了的事情。

4.说说这两则文言文的朗读停顿节奏。

(1)余尝谓读书有三到,谓心到,眼到,口到。

心不在此,则眼不看仔细,心眼既不专一,却只漫浪诵读,决不能记,记亦不能久也。

三到之中,心到最急。

心既到矣,眼口岂不到乎?

明确:

余/尝谓:

读书/有三到,谓/心到,眼到,口到。

心/不在此,则眼/不看仔细,心眼/既不专一,却只/漫浪诵读,决/不能记,记/亦/不能久也。

三到之中,心到最急。

心/既到矣,眼口/岂不到乎?

(2)盖士人读书,第一要有志,第二要有识,第三要有恒。

有志则断不甘为下流;有识则知学问无尽,不敢以一得自足,如河伯之观海,如井蛙之窥天,皆无识者也;有恒者则断无不成之事。

此三者缺一不可。

明确:

盖/士人/读书,第一/要有志,第二/要有识,第三/要有恒。

有志/则/断不甘/为下流;有识/则/知学问/无尽,不敢/以/一得自足,如/河伯之观海,如/井蛙之窥天,皆/无识者也;有恒者/则/断无/不成之事。

此三者/缺一不可。

三、课文研读,突破重难

1.学习第二则文言文。

(1)这一则文言文的作者是谁?

所处的朝代是?

明确:

朱熹。

宋朝。

(2)这一则文言文中的“三到”是指什么?

明确:

“三到”指心到、眼到、口到。

(3)如果“心不在此”,会导致怎样的后果?

(原文中找出,点名答)

明确:

则眼不看仔细,心眼既不专一,却只漫浪诵读,决不能记,记亦不能久也。

(4)“三到”中什么最重要?

为什么?

(点名答)

明确:

“心到”最重要。

“心既到矣,眼口岂不到乎?

”(思想既然已经集中了,眼睛、嘴巴的应用就会到位。

(5)这一则文言文告诉了我们一个怎样的道理?

明确:

这则文言文告诉我们:

读书(学习)时,只有心、眼、口都用到,才能记得牢,记得久。

2.学习第三则文言文。

(1)这一则文言文的作者是谁?

所处的朝代是?

明确:

曾国藩。

清朝。

(2)这一则文言文中点明读书有哪三个要诀?

明确:

三个要诀——有志、有识、有恒。

(3)说说读书的“三有”有何作用。

明确:

有志则断不甘为下流;有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农林牧渔 > 林学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