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年级下册语文教案第六单元 集体备课表格式部编版.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14078645 上传时间:2023-06-20 格式:DOCX 页数:40 大小:71.1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四年级下册语文教案第六单元 集体备课表格式部编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40页
四年级下册语文教案第六单元 集体备课表格式部编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40页
四年级下册语文教案第六单元 集体备课表格式部编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40页
四年级下册语文教案第六单元 集体备课表格式部编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40页
四年级下册语文教案第六单元 集体备课表格式部编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40页
四年级下册语文教案第六单元 集体备课表格式部编版.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40页
四年级下册语文教案第六单元 集体备课表格式部编版.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40页
四年级下册语文教案第六单元 集体备课表格式部编版.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40页
四年级下册语文教案第六单元 集体备课表格式部编版.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40页
四年级下册语文教案第六单元 集体备课表格式部编版.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40页
四年级下册语文教案第六单元 集体备课表格式部编版.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40页
四年级下册语文教案第六单元 集体备课表格式部编版.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40页
四年级下册语文教案第六单元 集体备课表格式部编版.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40页
四年级下册语文教案第六单元 集体备课表格式部编版.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40页
四年级下册语文教案第六单元 集体备课表格式部编版.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40页
四年级下册语文教案第六单元 集体备课表格式部编版.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40页
四年级下册语文教案第六单元 集体备课表格式部编版.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40页
四年级下册语文教案第六单元 集体备课表格式部编版.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40页
四年级下册语文教案第六单元 集体备课表格式部编版.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40页
四年级下册语文教案第六单元 集体备课表格式部编版.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40页
亲,该文档总共40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四年级下册语文教案第六单元 集体备课表格式部编版.docx

《四年级下册语文教案第六单元 集体备课表格式部编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四年级下册语文教案第六单元 集体备课表格式部编版.docx(40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四年级下册语文教案第六单元 集体备课表格式部编版.docx

四年级下册语文教案第六单元集体备课表格式部编版

第二单元

5 琥 珀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1)正确认读本课“琥、珀”等生字,规范书写“吼、脂”等生字。

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理解课文内容,了解这块琥珀的特点和价值,认识琥珀的形成过程。

2.过程与方法

诵读课文,通过小组合作、探究,分辨真实的描写和想象的描写。

3.情感与价值

培养学生阅读科普读物的兴趣,激发其探索

大自然奥秘的兴趣。

【教学重点】

理解琥珀形成的过程和必须具备的条件。

【教学难点】

体会科学家是怎样进行合理想象的。

【教学准备】

学生:

完成预习,搜集关于琥珀的资料。

教师:

1.查看学生预习作业,了解学情。

2.多媒体课件。

【课时安排】

2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教师批注

一、激情谈话,导入新课

课件出示琥珀的图片,你们知道这是什么吗?

猜测一下,“琥珀”这两个字与什么有关?

这两个字都是“王”字旁,我们知道汉字的偏旁大多都是表意的。

古时候,“王”其实是斜玉旁,大多表示珍贵的宝石。

如“珍珠、琉璃……”所以,琥珀是比较稀奇、珍贵的。

二、检查预习,初步感知

1.初读正音。

指导书写,指名读词语。

出示:

怒吼、松脂(zhī)、拂拭、蜘蛛、美餐、热辣辣、照射、渗出、挣扎、一番、冲刷、仍旧、推测、详细。

2.这篇文章的作者是谁?

谁来介绍一下作者?

课件出示柏吉尔简介。

3.说说:

什么是琥珀?

你见过琥珀吗?

生自由汇报。

三、研读贯通,交流感悟

1.快速浏览课文,琥珀是什么样子的?

画出最能说明这块“琥珀”特点的句子。

在那块透明的琥珀里,两个小东西仍旧好好地躺着。

我们可以看见它们身上的每一根毫毛,还可以想象它们当时在黏稠的松脂里怎样挣扎,因为它们的腿的四周显出好几圈黑色的圆环。

2.小组交流讨论。

(1)找出琥珀的形成条件。

(2)文中的琥珀有什么科学价值?

生交流汇报:

从那块琥珀,我们可以推测发生在几千万年前的故事的详细情形,并且可以知道,在远古时代,世界上就已经有苍蝇和蜘蛛了。

  师:

联系上下文理解“推测”的意思。

你是怎样理解这个词语的?

生:

我是通过找近义词理解“推测”的。

它的近义词有推想、推敲、猜测、猜想等。

所以“推测”是有根据的,是可靠、可信的。

师:

几万年前的详细情形,科学家是亲眼所见吗?

(不是。

这块琥珀是作者真实所见的,这些描写是——(真实描写。

)“详细情形”其实就是作者的——(想象。

这个故事确实是科学家想象出来的。

那为什么作者在这里不用“想象”而要用“推测”这个词呢?

生:

因为科学家有依据。

师:

你认为作者的依据是什么?

(那块琥珀的样子。

)请你有感情地朗读出来。

请你们再读课文,想想:

围绕着课题,课文都写了哪些内容?

以小组为单位,试着给课文分段。

生汇报:

根据学生的回答,理出课文的写作顺序。

(时间——过程——发现——价值。

学生在读懂内容的基础上,水到渠成地理清了文章的层次。

这篇文章共分为四部分。

第一部分是第1自然段,讲这个故事发生的时间。

第二部分是第2自然段到第13自然段,讲这块琥珀形成的过程。

第三部分是第14自然段到第17自然段,讲这块琥珀的发现过程。

第四部分是第18自然段,讲这块琥珀在科学上的价值。

对于这篇课文,你还有什么不懂的问题?

先记录下来,我们下节课共同讨论。

四、布置作业

熟读课文,搜集更多关于琥珀的知识。

第二课时

教学过程

教师批注

一、复习引入

《琥珀》这篇说明文最大的写作特色是丰富的想象和写实相结合,请你回顾课文的主要内容,把下面的填空补充完整。

课文先写    ,接着写    ,再写    ,最后写    。

 

二、合作探究

1.指名读课文,读后分小组思考并讨论:

(1)课文中讲的这块琥珀有什么特点?

(透明的琥珀里躺着一只苍蝇和一只蜘蛛。

(2)那么,这块琥珀有什么价值呢?

(人们可以知道,在远古时代,世界上就已经有苍蝇和蜘蛛了,这为科学家进行科学研究提供了依据。

2.小结。

作者通过仔细观察这块琥珀的样子,运用了丰富合理的想象,告诉了我们这块琥珀的形成经过及发现过程。

3.教授新知。

(1)学习第一部分,指名读第1自然段。

读后讨论:

联系上下文理解“约莫”的意思?

思考:

为什么“几万年”前要用上“约莫”这个词?

生自由汇报。

(“约莫”的意思是大概估计。

从课文中可以看出这个松脂球挂在一棵老松树上很久了,后来地壳发生变动,松树腐烂,松脂球淹没在泥沙下面。

又过了很多年,它才被发现,这样合起来肯定有几万年了。

  师:

因此科学家的推测和估算是有根据的。

(2)学习第二部分,自由读第2自然段至第13自然段。

自主完成自学指导。

①我们知道,琥珀是古代松柏树脂的化石,要形成琥珀,必须具备的第一个条件就是要有松柏树,从课文中找出描写松树的句子。

②文中第2自然段“海在很远的地方翻腾怒吼”,科学家想象的根据是什么?

③为什么科学家想象这个故事发生在一个夏天的晌午,“太阳热辣辣地照射着整个树林?

生自由汇报。

①因为由松脂球变成化石,要经过很长时间,而且要淹没在地层里面,所以科学家想象,离森林很远的地方有海在翻腾怒吼,也为了引出下文琥珀出现在海滩上。

②因为松树、柏树只有在天气很热的时候才能渗出树脂,而夏天的晌午正是太阳光最热的时候。

生总结:

炎热的夏天是科学家想象琥珀形成必须具备的第二个条件。

(3)你觉得第二部分中哪个自然段写得好?

为什么?

生自由汇报。

生:

我喜欢第4自然段,因为这个自然段作者对苍蝇的出场,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细致地描写了小苍蝇的外貌、动作、心情,写得活灵活现。

生:

我喜欢第5自然段,作者刻画了一只小心翼翼地接近猎物的蜘蛛,把蜘蛛生怕惊飞了苍蝇的心理,写得十分传神。

(4)科学家是根据什么想象就在“蜘蛛刚扑过去,突然发生了一件可怕的事情。

一大滴松脂从树上滴下来,刚好落在树干上,把苍蝇和蜘蛛一齐包在里头”呢?

(松树渗出的一滴树脂能同时包住一只苍蝇和一只蜘蛛,这滴松脂一定是很大的。

而蜘蛛要吃苍蝇又必然要挨得非常近。

这样就出现了千载难逢的巧遇。

这是完全可能的,因而想象是有根据的,十分合理。

老师小结:

松脂把两只小虫包在里头,再加上松脂继续地往下滴,又把原来的盖住了,就积成了一个松脂球。

(5)思考讨论:

松脂球是怎样变成化石的?

(后来经过很长的时间,地壳发生变化,陆地沉下去,海水漫上来,森林被海水淹没,松脂球淹没在泥沙下面,这就形成了化石。

(6)学习第三部分,学习第14自然段至第17自然段。

小组讨论:

①这块琥珀是怎样被发现的?

②渔民看到这块琥珀,为什么说“这是很少见的”?

生自由汇报。

三、拓展延伸,质疑升华

讨论交流:

(1)有人认为小苍蝇和小蜘蛛被松脂淹没而惋惜,有人却说:

“它们被封在琥珀里,生命获得了永恒。

”你是怎样看待这两个问题的?

你有什么感受?

生:

这块琥珀很珍贵,很有价值——科学研究价值、艺术鉴赏价值、经济效益……是的,它们的生命虽然在那一瞬间终止了,但生命的价值却获得了永恒。

(2)由这块琥珀你获得了哪些生命的启示?

生自由汇报。

四、布置作业

同学们,假如这一块罕见的琥珀现在就放在博物馆里,你能运用优美的语言按一定顺序,结合你对生命的理解,为这块琥珀写一份解说词吗?

【板书设计】

琥 珀

松树、炎热、巧合→形成松脂球

→形成条件

被人发现→科学价值

【教学反思】

[成功之处] 在教学中,我利用多媒体进行辅助教学,让学生读懂文本,想象文本,深化文本内涵,走出文本,真正了解到琥珀的形成过程,能分辨真实的描写和想象的描写,体会科学家是怎样进行合理想象的。

其次,充分利用小组合作探究进行学习,让学生在轻松快乐中体会合作学习的乐趣,培养孩子们的逻辑思维。

“我是科学家”更是激发了他们自主研读文本的兴趣,以及参与的积极性。

使孩子们在合作学习中再次达到“精读感悟”的目的。

[不足之处] 学生在汇报时,汇报的内容零散,不能汇总提炼后精简汇报。

课堂上我的讲解太多,前半部分比较拖沓,后半部分教学环节就很紧,以至于让学生写解说词的环节都不能展开,只能留作业。

还有我的评价语不够精准,有的评价语指导性不强,这方面有待于提高。

6 飞向蓝天的恐龙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1)正确认读本课“钝、仅”等生字,规范书写“隧、笨”等生字。

理解“欣喜若狂、点睛之笔”等词语的意思。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过程与方法

小组合作,分析问题,引导学生了解恐龙演化的过程,体会课文在表达上的特点。

3.情感与价值

培养学生热爱科学、探索求知的浓厚兴趣和想象力。

【教学重点】

学生体会恐龙演化的过程,理解课文内容,领悟想象在文中的作用。

【教学难点】

领悟想象在文中的作用,引导学生细心体会课文在表达上的特点,揣摩课文准确生动的语言。

【教学准备】

学生:

完成预习,搜集关于恐龙的资料。

教师:

1.查看学生预习情况,了解学情。

2.准备多媒体课件。

【课时安排】

2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教师批注

一、激情谈话,导入新课

你们知道吗?

美丽的地球曾经被一种强大的爬行动物主宰,它们就是——(恐龙。

)齐读课题。

看到“恐龙”这个词你的脑海中会出现一个怎样的形象?

请你用一个词语概括一下。

(庞大、笨拙、凶猛……)你还有其他疑问吗?

思考:

恐龙没有翅膀,怎么能飞向蓝天呢?

带着这样的疑问,让我们走进这奇妙的恐龙世界。

你了解恐龙吗?

请你把收集到的资料和大家分享吧。

二、整体感知,学习字词

1.初读课文,了解课文内容。

学生自由地朗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把课文读通顺,用完整的语言说说课文大意。

2.再读课文,学习生字新词。

(1)学生画出生字新词,借助拼音或工具书把生字新词读准确,运用已学方法识字。

开火车式认读生词。

课件出示:

恐龙、笨重、迟钝、鸽子、世纪、科学家、末期、形态、十吨、公斤、膨大、前肢、鸟翼、跳跃、开辟。

(2)理解重点词语。

凌空翱翔:

在高高的空中回旋地飞。

迟钝:

(感官、思想、行动等)反应慢,不灵活。

敏捷:

动作等迅速灵敏。

课文中指一些猎食性恐龙,身体逐渐变小,长得越来越像鸟类,行动迅速灵敏。

  点睛之笔:

说话或写文章时最重要的部分。

我们已经认识了本课的生字新词,下面让我们走进课文。

三、理清层次,分析结构

1.合作探究,出示自学指导。

小组合作完成。

(1)自由读课文,思考:

课文主要写了哪些内容?

(2)与同学讨论,试着分段概括段意。

生自由汇报。

师总结:

这篇课文主要向人们介绍了科学家们根据研究提出的一种假说,鸟类很可能是小型恐龙的后裔,发现的一些证据和对演化过程的推理,揭示了科学家们在古生物研究方面的重大发现,唤起了大家对科学的浓厚兴趣。

第一部分(第1、2自然段):

大量化石显示,恐龙的一支经过漫长的演化,最终变成了飞翔的鸟儿。

第二部分(第3、4自然段):

科学家假想恐龙是如何演化成鸟儿的。

第三部分(第5自然段):

科学家希望能从化石中重现这一历史进程。

2.学习第一部分。

同学们,凶猛、笨重的恐龙与轻灵、敏捷的鸟儿无论从外形上,还是从生活习性上,我们都觉得它们两者之间没有什么关联,用文中的一个词语概括它们的关系应该是——(生:

毫不相干。

)它们真的毫不相干吗?

请用原文回答。

“在中生代时期,恐龙的一支经过漫长的演化,最终变成了凌空翱翔的鸟儿。

”这是怎么回事呢,请你用喜欢的方式再读一读第1自然段。

你觉得这个自然段中哪个词语用得好?

生自由汇报。

我觉得“漫长”这个词语用得很准确,说明时间长,人的生命仅仅是几十年,而演化过程是几十万年,几千万年,甚至是几亿万年,这个时间是多么的漫长。

……

师:

看来,恐龙和鸟类并不是毫不相干的,而是有着密切的联系。

你还知道了什么?

(恐龙最终变成了鸟儿。

是不是所有的恐龙都变成了鸟类?

从哪里看出来的?

(一支。

师:

轻盈的鸟类是恐龙演化来的,这有根据吗?

恐龙与鸟类有哪些相似之处?

请同学们找到相关的语句读一读。

出示第2自然段:

早在19世纪,英国学者赫胥黎就注意到恐龙和鸟类在骨骼结构上有许多相似之处。

认真地读一读第2自然段,(课件出示)结合课文想想,你认为这些发现有什么作用?

(科学家根据发现,提出假说,并找到证据。

科学家提出的假说是什么?

生汇报:

鸟类不仅和恐龙有亲缘关系,而且很可能就是一种小型恐龙的后裔。

请你用关联词语“不仅……而且……”造句。

科学家找到两者的相似之处,提出假说,没有证据,假说还是不能被证实的,看这段话,谁再来读读。

四、总结

师:

同学们,作者是如何用证据证实恐龙变成鸟类的假说,以及恐龙是如何演变成鸟类飞向蓝天的?

我们下节课再研究。

五、布置作业

熟读课文,把不懂的问题写下来,先试着自己解决,把自己的想法和大家交流。

第二课时

教学过程

教师批注

一、复习引入

1.检查生字新词。

2.回顾课文,这篇文章主要写了哪些内容?

你对哪部分的内容最感兴趣?

3.用自己的话说说恐龙与鸟类有什么相似之处。

(二者在骨骼结构上有许多相似之处;恐龙化石有羽毛的印痕。

4.结合课文说说,这些发现有什么作用?

辽西的发现向世人展示了恐龙长羽毛的证据,给这幅古生物学家们描绘的画卷涂上了点睛之笔。

“点睛之笔”指的是什么?

生自由汇报:

指辽西的发现。

师补充:

作者运用生动形象的语言,将古生物科学家们漫长的研究历程与取得的成果比作“画卷”。

而要证明恐龙向鸟类演化,“羽毛”是非常关键的部分。

带有羽毛印痕的恐龙化石的发现,为研究工作提供了强有力的证据,加速了这项研究的进程。

因此,说是“点睛之笔”。

指导朗读第2自然段。

二、深入读文,合作探究

1.学习第二部分。

课件出示表格,学生自主阅读,小组探究合作填写表格。

生汇报表格内容。

讨论交流:

作者从哪些角度来介绍恐龙这一大家族?

请你用自己的话说说恐龙飞向蓝天的演化过程。

2.品读语句。

这部分中你认为哪句话写得好?

为什么?

生自由汇报。

那就请你们有感情地朗读这些句子,体会作者语言的准确生动,体会科学家严谨执着的工作作风。

3.学习第5自然段。

自由读第5自然段,思考:

哪句话是这一段的中心句?

(科学家们希望能够全面揭示这一历史进程。

师小结:

科学家们经过数百年的努力研究,帮助我们了解了体态笨重的恐龙最终变为轻盈灵活的鸟儿的演化过程,这一切凝结了他们多少宝贵的心血啊!

让我们齐读这一自然段。

科学家们心中有一个更为美好的愿望,说说你们心中关于恐龙的愿望。

生自由汇报。

三、课外延伸,实践作业

假如你是一个解说员,会怎样介绍恐龙飞向蓝天的演化过程?

列一个提纲,把这个过程讲清楚。

【板书设计】

飞向蓝天的恐龙

时间

【教学反思】

[成功之处] 本节课我从复习旧知入手,结合学生对恐龙已有的了解,启发谈话,丰富学生的认知。

在交流过程中,尊重学生的体验,实现向课文内容的自然过渡。

在本节课中,我引导学生思考,采用小组合作分析解决问题。

让学生畅所欲言,发表看法,陈述理由,尊重学生的独特感受。

教师适时渗透概括方法,培养分析问题、概括问题的能力。

[不足之处] 因为在备课的过程当中,老师只是“备”了课本,没有“备”好学生,导致课堂气氛比较沉闷。

还有语言比较平淡,在以后的语文课上我会用丰富的语言去打动学生。

语言的运用对老师是非常重要的,我要努力改善自己的语言,希望能获得好的改进。

7 纳米技术就在我们身边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1)正确认读本课“乒、乓”等生字,规范书写“蔬、碳”等生字。

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抓住关键语句,有目的地筛选信息,了解纳米有关知识。

2.过程与方法

以小组合作的形式探究纳米技术给人类带来的好处,体会作者深入浅出地介绍科学知识的方法。

3.情感与价值

培养学生正确的科学观念和爱科学、学科学的精神。

【教学重点】

抓住关键语句,了解纳米有关知识。

【教学难点】

了解纳米科技给我们带来的好处,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

【教学准备】

学生:

完成预习,搜集关于纳米的资料。

教师:

1.查看学生预习情况,了解学情。

2.准备多媒体课件。

【课时安排】

2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教师批注

一、激情谈话,导入新课

在数学课上,我们已经认识的最小的长度计量单位是什么?

(毫米。

)今天,我们要认识一个比毫米还要小的长度计量单位。

你们知道它是谁吗?

(学生一齐说:

纳米。

)纳米不仅是一个长度计量单位,而且它将会给我们的生活带来深刻的变化。

这节课就让我们学习《纳米技术就在我们身边》。

齐读课题。

二、整体感知,学习字词

1.初读课文,了解课文内容。

自由读课文,圈画出生字新词,想一想,文章主要介绍了纳米的哪些方面知识?

2.学习生字新词。

(1)学生画出生字新词,借助拼音或工具书把生字、新词读准确,运用已学方法识字。

开火车式认读生词。

课件出示:

物质、冰箱、除臭、材料、隐形、健康、癌症、细胞、疾病、预防、病灶。

(2)指导书写。

“臭”字上下均分。

下部撇、捺伸展,保持上下平衡。

“健”字“廴”横折折撇上紧下松,捺要伸展,托住被包部分。

“胞”字左窄右宽。

右部竖弯钩宜宽,包住上部。

(3)开火车式认读词语。

这些词语放到课文里,你还能读准确吗?

指名读课文。

你们对纳米技术有什么了解?

生自由汇报。

三、理清层次,分析结构

1.朗读课文,合作探究,出示自学指导。

小组合作完成。

(1)什么是纳米?

(2)什么是纳米技术?

(3)什么是纳米机器人?

生自由汇报。

归纳小结:

纳米是非常非常小的长度单位,1纳米等于十亿分之一米。

纳米技术的研究对象一般在1纳米到100纳米之间,不仅肉眼根本看不见,就是普通的光学显微镜也无能为力。

纳米技术就是研究并利用这些特性造福于人类的一门学问。

纳米机器人是在纳米尺寸上制造的微型机器人。

2.请用自己的话分别谈谈对上面三个定义的理解。

学生自由汇报对“纳米”概念的理解。

老师举例让学生理解。

如:

人的一根头发直径约0.6毫米,它有多少纳米,约60万纳米。

让学生感受纳米这个长度单位本身的微小。

(由于学生的知识局限,不知道分子、原子的微小,我举了一个例子说明:

一滴水所含的水分子的个数大约有1.67×1024个,即10亿人同时一个一个地数,每分钟数100个,日夜不停地数,要数许多年,才能数完一滴水的水分子,从而说明分子的微小,体会纳米技术的精细之极。

3.再读课文,自主交流,给文章分段。

生汇报。

第一部分(第1、2自然段):

什么是纳米技术。

第二部分(第3、4自然段):

纳米技术的作用。

第三部分(第5自然段):

纳米技术的重要性。

四、总结

师:

这节课我们一起科海遨游,领略了纳米的新奇作用,体验了阅读的快乐,大家还想具体了解纳米技术吗?

下节课我们继续探究。

五、布置作业

熟读课文,把不懂的问题写下来,先试着自己解决,然后把自己的想法和大家交流。

第二课时

教学过程

教师批注

一、复习引入

1.回顾课文。

这篇课文主要写了什么?

生汇报。

师补充。

本文属于一篇科普说明文,课文介绍了纳米技术的作用和特点,让我们发现了纳米技术的神奇作用。

2.复习生字新词,要求读准确。

3.概括课文每段的主要内容。

二、深入读文,合作探究

师:

课文在介绍纳米和纳米技术应用时,很形象地说明了事物的特点。

请同学们默读,在文章中找一找,画一画,以小组为单位汇报。

1.课文用了什么方法让我们知道纳米很小?

品读句子,看看下面两个句子哪个更好?

①纳米是非常非常小的长度单位,非常非常小。

②纳米是非常非常小的长度单位,1纳米等于十亿分之一米。

  你觉得上面哪句话写得更明白、更形象?

为什么?

生:

第②句更形象。

因为这句话运用列数字的说明方法,让我们感受到纳米的小。

文章中还有这样的句子吗?

请你找出来,和同学说一说。

生汇报:

纳米技术的研究对象一般在1纳米到100纳米之间,不仅肉眼根本看不见,就是普通的光学显微镜也无能为力。

如果把直径为1纳米的小球放到乒乓球上,相当于把乒乓球放在地球上,可见纳米有多么小。

(运用作比较的说明方法,突出纳米的小。

生自由汇报,师适时评价。

2.纳米技术应用广泛,课文是从哪些方面描写的?

完成下面表格。

纳米技术

用途

冰箱纳米涂层

杀菌、除臭

  生自主完成表格,交流汇报。

师小结:

看来纳米技术的确给我们的生活带来了很大的变化,齐读最后一个自然段。

三、课外延伸

现在请你将收集到的相关纳米技术的新产品向同学们做介绍吧。

例1:

美国已研制成功的“自净”玻璃。

(这种玻璃的神奇之处全在于它穿上了40纳米厚的二氧化钛“外套”,相当于头发丝粗细的1/1500。

自净玻璃上的纳米膜与太阳光线中的紫外线反应,会产生双重作用:

其一是催化作用,即能够使可见光中的远紫外线分解落在玻璃上的有机物,使有机污物化为乌有;其二,它能使玻璃表面变成亲水性的,能把雨点或雾气变成一个薄层而使玻璃表面湿润,并洗掉玻璃表面的脏物。

通常,这个涂层被光照“充电”5日后,夜间也能工作。

例2:

中国研制成功的纳米材料陶瓷。

例3:

纳米汽车坐垫。

……

师总结:

这节课我们了解了很多新奇的纳米技术,相信在不久的将来,通过我们的努力,纳米技术必将更多地造福于人类。

四、布置作业

如果让你利用纳米技术,你会把它运用到生活中的哪些地方?

发挥想象说一说,写一写。

【板书设计】

纳米技术就在我们身边

爱科学、学科学

【教学反思】

[成功之处] 本节课的问题设置得非常巧妙,比如:

什么是纳米?

什么是纳米技术?

什么是纳米机器人?

学生通过阅读和查阅资料已得到初步了解。

在课堂上,我让学生通读全文后,以小组合作的形式探究纳米技术给我们人类带来哪些好处,从而达到提高学生口语表达的能力。

最后以向课外延伸、布置作业的形式,让学生在本课中学到的知识得以巩固记忆。

[不足之处] 学生对这种关于科技的课文比较陌生,大多数学生不太感兴趣,课前预习任务完成得不是很好。

在教学方式的运用上过于单一,导致这节课大半时间学生都在跟着我转,没有开动脑筋,没有体现出学生的自主性,在最后环节,学生的想象力才被调动起来了,课堂才有了活力。

8 *千年梦圆在今朝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认识“嫦娥奔月、九天揽月、炎黄子孙、先驱、实践、里程碑”等词语。

2.过程与方法

选择感兴趣的新闻和同学交流,要说明新闻的来源,准确表达信息,清楚连贯地叙述。

3.

情感与价值

感悟作者的表达方法,体会文章的语言美。

【教学重点】

了解我国航天技术的伟大成就,体会现代科学技术成就的取得要靠一代代科技工作者艰苦地工作和不懈地努力。

【教学难点】

感悟作者的表达方法,体会文章的语言美。

【教学准备】

1.教师准备“神舟五号”发射与飞行过程的录像资料,生字、新词、重点语句的课件。

2.鼓励同学通过各种途径查阅相关资料。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教师批注

一、激情导入,创设情境

1.播放多媒体课件,教师激情导入:

2003年10月15日上午9点,在我国酒泉卫星发射中心,随着一声震耳欲聋的巨响,我国自行研制的“神舟五号”飞船被送上太空。

这次载人航天飞行的成功,向全世界宣告:

中国已经成为第三个独立掌握载人航天技术的国家。

一瞬间的改变,一瞬间的飞跃,实现了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农林牧渔 > 林学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