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生儿护理常规.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14079206 上传时间:2023-06-20 格式:DOCX 页数:52 大小:51.8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新生儿护理常规.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52页
新生儿护理常规.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52页
新生儿护理常规.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52页
新生儿护理常规.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52页
新生儿护理常规.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52页
新生儿护理常规.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52页
新生儿护理常规.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52页
新生儿护理常规.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52页
新生儿护理常规.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52页
新生儿护理常规.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52页
新生儿护理常规.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52页
新生儿护理常规.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52页
新生儿护理常规.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52页
新生儿护理常规.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52页
新生儿护理常规.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52页
新生儿护理常规.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52页
新生儿护理常规.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52页
新生儿护理常规.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52页
新生儿护理常规.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52页
新生儿护理常规.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52页
亲,该文档总共52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新生儿护理常规.docx

《新生儿护理常规.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新生儿护理常规.docx(52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新生儿护理常规.docx

新生儿护理常规

新生儿护理常规

 

正常足月新生儿护理常规

【定义】正常足月儿是指出生胎龄≥37周和≤42周,出生体重≥2500克和≤4000克,身长≥47cm,无畸形或疾病的活产婴儿。

【护理要点】

1.注意保温

(1)新生儿体温保持在36.5℃~37℃为宜。

普通婴室婴儿出生后每4小时测体温一次,监护室婴儿每小时测体温一次;高热时按高热处理并通知医生,体温低于35.5℃应及时放置在保温箱内保暖。

(2)进行一切治疗护理操作,应集中操作,注意保暖,防受凉。

2.呼吸道管理

(1)取患儿舒适体位,仰卧位时避免颈部过度后仰或前屈;俯卧时患儿头面偏向一侧,避免遮住口鼻。

(2)及时清除口鼻分泌物,保持呼吸道通常。

3.注意保护及保持皮肤清洁

(1)每日用生理盐水棉枝涂口腔两次,每次清理呼吸道后口腔护理一次,发现有异常报告医生。

(2)每晨给新生儿沐浴一次,浴后擦干,发现有脓疱或脐红进行隔离并报告医生。

(3)每3小时更换尿布一次,有粪便者用湿纸巾抹净臀部,臀部有潮红时,应及时涂鱼肝油软膏,并保持局部皮肤干燥。

呕吐后及时更换衣服、床单。

4.脐部护理

(1)出生后注意脐部有无渗血情况,若发现脐渗血即报告医师。

(2)每天沐浴后用安尔碘皮肤消毒液洗净脐残端分泌物及消毒脐周后,盖上消毒纱块,有脐红或分泌物有异味者报告医生。

(3)换尿布时勿使尿布盖住脐部,以防尿湿脐带而致感染。

5.新生儿喂养

(1)坚持母乳喂养,做到早开奶,按需哺乳,安静睡眠新生儿不超过3小时要哺乳一次。

(2)抱起喂奶,喂哺完毕轻拍患儿背部,促使其将吞咽的空气排出,奶后取右侧卧位。

(3)加强巡视,防止出现呛奶引致窒息。

(4)不能直接母乳喂养或吸吮力差的新生儿,可采用鼻饲法。

注意奶液的温度。

6.大小便观察:

(1)出生后注意观察第一次大小便时间,并做好记录,24小时仍未解大小便者,注意有否先天性畸形并报告医生。

(2)换尿布时记录大小便次数,有排便异常通知医生处理,详细做好交班。

7.每天磅体重一次,注意体重增加情况,若体重下降超过出生时体重的10%或出生后7-10天仍未恢复出生时体重,应及时查找原因并进行处理。

8.定期巡视观察新生儿的面色、呼吸、若发现面色苍白、口唇发绀、发热、呕吐、惊厥、腹泻、消化不良等情况应立即报告医生。

9.预防注射及筛查

(1)出生24小时内接种乙肝疫苗及卡介苗。

(2)出生48小时后做新生儿耳声发射。

(3)出生72小时后做新生儿筛查取样工作。

参考文献:

1.《儿科护理学》,崔焱,人民卫生出版社,第4版。

2.《实用新生儿护理学》,张玉霞,人民卫生出版社,第1版。

高危新生儿护理常规

【定义】高危新生儿是指有可能发生危重疾病而需要特殊监护的新生儿,包括已出现危象的新生儿。

【范围】主要包括低体重儿(出生体重〈2500g)、早产儿、多胎儿、过期产儿、产伤、宫内或产时窒息儿、缺氧缺血性脑病儿、颅内出血、新生儿溶血病、严重败血症、生母有高危因素的新生儿等。

【护理要点】

1.执行新生儿一般护理。

2.密切观察以下几方面:

(1)肤色——面色有否青紫、苍白,指端颜色、皮肤冷暖、出汗、黄染以及黄疸出现的时间,并注意肢体有无硬肿。

(2)呼吸——是否有呼吸急促、暂停现象。

(3)消化道症状——进食、呕吐次数、质和量、大小便情况。

(4)其它——对刺激的反应、哭声强弱、有无尖叫及呻吟、有无惊厥,出现以上异常,应作好记录并及时报告医生,作相应处理。

3.绝对卧床休息,取头高侧卧位。

4.保持呼吸道通畅,及时清除呼吸道分泌物,吸痰时动作宜轻,防止损伤口腔及上呼吸道粘膜。

5.特殊婴儿要作重点交班,详细记录体温、呼吸、心率及特殊情况,遇有异常及时通知医生,配合抢救,并做好床边交接班。

6.准备抢救工作 如新生儿保暖箱、辐射抢救台、被服、尿布的预热、氧气及供氧设备、吸引器、心电监护仪、抢救车等,均放置固定位置,以便患儿病情变化时有条不紊地进行抢救。

7.必要时入新生儿重症监护室(NICU)进行重点观察与护理。

参考文献:

《实用新生儿》,金汉珍黄德珉官希吉,人民卫生出版社,第2版。

新生儿产伤护理常规

【定义】新生儿产伤是指分娩过程中因机械因素对胎儿或新生儿造成的损伤。

近年来由于加强了产前检查及产科技术提高,产伤发生率已明显下降,但仍是引起新生儿死亡及远期致残原因之一,尤其是在基层单位。

【常见类型及临床症状】

1.头皮产伤(产瘤、头皮血肿、腱膜下出血)

(1)产瘤:

通常发生于头位自然产,由于头皮的外伤造成表浅部位的出血性水肿,它的位置不局限在一头骨缝内,临床上不需要任何治疗,通常3天会消失。

(2)头皮血肿:

发生原因不明,较常发生于产钳生产婴儿,它可以发生于颅骨任何部位,但只局限于单一骨缝内,不会超越头骨中线,大部分血肿在几周内自然消失,少部分会有钙化情形发生。

(3)腱膜下出血:

发生原因是由于胎头在通过骨盆腔时,外力压迫和拖拉造成。

它可能合并大量出血造成休克死亡。

触诊时有波动感,临床上需注意大量失血、黄疸等并发症。

2.颅骨骨折(线性骨折、凹陷骨折、枕骨分离)

(1)线性骨折:

最常见的颅骨骨折,因生产时头骨受到压迫引起。

单纯的线性骨折大部分不会合并其它伤害,除非合并颅内出血。

大部分的单纯性线性骨折不需要治疗,会自行愈合。

(2)颅骨凹陷性骨折:

头部膜性骨凹陷造成,又称为乒乓球骨折。

发生原因有可能是不正常的产道挤压、产钳使用不当,出生后头部外伤所造成,治疗以保守观察,真空吸引,手术矫正为主。

(3)枕骨分离:

头部外伤导致,常合并后脑窝硬膜下血肿。

3.颅内产伤:

(脑膜上血肿,硬脑膜下血肿,蛛网膜下腔出血)

(1)脑膜上血肿:

造成原因多是因为影响到中脑膜动脉的线性颅骨骨折引起的,临床症状有脑压增加,前囟门膨出,抽搐、眼球偏向一边,确认诊断以计算机断层为主,治疗需采紧急外科手术,以避免严重的并发症。

(2)硬脑膜下血肿:

起因于静脉或静脉窦断裂引起,临床上以脑干压迫症状如:

眼球偏向、昏迷、瞳孔不等大、角弓反张,检查以计算机断层扫描,治疗需要紧急外科手术,约有20%~25%,有抽搐、水脑、神经障碍等后遗症。

(3)蛛网膜下腔出血:

为新生儿最常见的颅内出血,多因外伤、缺氧造成,临床上以抽搐、神智不清、焦躁不安、呼吸暂停表现,诊断以计算机断层扫描,主要后遗症为水脑。

4.骨折:

(长骨骨折、锁骨骨折)

(1)长骨骨折:

多发生于臀位产,经固定后二周可自然愈合。

(2)锁骨骨折:

是最常见的,发生于头位生产肩膀产出困难或臀位产,在锁骨处可摸到骨辗轧声,患侧的惊吓反射消失,治疗上以手臂和肩膀固定,会自动愈合。

5.脊柱伤害:

通常发生于颈椎,常起因于复杂性臀位生产,临床症状和伤害的严重度及位置有相关性。

高位脊柱伤害可能会造成死亡、呼吸衰竭、脊髓休克症候群;低位脊柱伤害可能会造成四肢或下肢无力、括约肌无力、感觉消失等症状。

临床诊断以磁振摄影为主,并发症包括四肢无力、大小便失禁等。

6.臂神经丛损伤

(1)神经丛受伤较脊柱伤害发生率高,起因于头位生产对肩膀的拉扯,或是臀位生产对头部的牵引所造成,较常发生于体重过重胎儿。

依受伤部位可分为欧勃氏麻痹(Erb'spalsy),克兰氏麻痹(Klumpke'spalsy),及全臂神经丛受伤。

(2)治疗一般需7~10天的固定不动,再给予被动的运动,大部分约80~95%的病人会复原,6个月内完全恢复功能,少部分病人若无法恢复可考虑外科手术治疗。

7.脑神经和周边神经受伤:

如正中神经、坐骨神经、桡神经、咽神经、横膈神经、颜面神经等。

【护理要点】

1.颅内出血的护理

(1)绝对安静、头部稍垫高,观察≥3天。

(2)护理操作减少到最低限度。

必要的护理集中一次做完,动作要轻柔。

尽力减少搬动。

(3)严密观察面色、呼吸、哭声、呕吐及有无抽搐。

喂乳时间适当延迟。

若吸吮吞咽不好或频吐,可静滴10%的葡萄糖溶液,操作要熟练,避免过多刺激。

2.头颅血肿护理

(1)置婴儿于健侧卧位,血肿较大者,须静卧少搬动,观察头部受压部位情况。

(2)保护血肿表面皮肤,如有破损,破损处予敷料覆盖,以防感染。

(3)观察血肿大小部位,禁止按摩受压。

3.四肢、锁骨骨折的护理

(1)取健侧卧位,患肢制动,一切护理操作尽量在床上进行,须静卧少搬动,避免再次损伤。

(2)经常注意绷带松紧度,观察患肢有无红肿及血循环不良情况,发现异常及时调紧绷带松紧度。

(3)淋浴时勿弄湿绷带、夹板。

(4)哺乳时向产妇交待注意事项。

 4.胎头水肿(产瘤)护理

胎头水肿是胎头的皮肤和皮下组织在胎头通过产道时受压迫发生剥离引起,范围大小不定、不受骨键限制,这种产伤不需特殊处理,让新生儿保持安静,在24h内会自行吸收。

5.其余较严重的产伤可由各专科会诊后对症处理。

6.出院指导:

(1)对于头颅血肿的患儿出院后教导家属不要压迫血肿部位,定期复诊。

(2)四肢、锁骨骨折的患儿回家后注意患侧制动,按要求复诊。

参考文献:

《儿科学》,王慕逖,人民卫生出版社,第五版

 

新生儿鹅口疮护理常规

【定义】婴儿舌头或颊部有成片的雪白色乳凝状的斑片,这在医学上称为“鹅口疮”

【临床症状】鹅口疮多见于周岁内的婴儿或新生儿。

多发生在口腔内舌、颊和软腭处,主要表现为牙龈、颊黏膜或口唇内侧等处出现乳白色奶块样的膜样物,呈斑点状或斑片状分布。

初起时常在舌面上出现白色斑膜,继而蔓延到牙龈和颊外,发病处有斑片白膜,周围黏膜充血。

发病时口腔有灼热刺疼和干燥感,部分患儿伴有低烧的症状。

严重时斑膜可波及咽喉、气管或肠道黏膜,有时可引起发热、呼吸困难或腹泻。

患有此病的宝宝因喝奶时会有刺痛感,因此经常哭闹不安或不愿意吃奶。

【病因】鹅口疮是由白色念珠菌所致的口腔黏膜炎症,又称口腔念珠菌病。

由于新生宝宝自身抵抗力弱,需要其他人照顾,因此通常都是因为交叉感染来的白色念珠菌导致发生鹅口疮,其中主要的原因有以下几方面:

(1)多由于乳具消毒不严,乳母乳头不洁或喂奶者手指污染所致;

(2)也可在出生时经产道感染;

(3)见于腹泻、使用广谱抗生素或肾上腺皮质激素的患儿。

在新生儿室中可引起流行。

【护理要点】

1.实行床边隔离,防止交叉感染。

2.注意口腔清洁,遵医嘱使用口腔涂药(配制好的制霉素不稳定,应现配现用,或冰箱保存),因涂

药易引起恶心、呕吐等,应避开喂奶时间1小时。

3.医护人员必须严格执行手的消毒工作。

4.喂奶后奶嘴奶瓶必须先消毒后再作清洁,减少交叉传染。

5.出院指导:

预防鹅口疮的最佳方法,应该着重在婴儿口腔的卫生方面

(1)每天做好婴儿口腔护理;

(2)喂奶后即喂少许温开水以清洗口腔

(3)做好奶具的消毒灭菌;

(4)严格做好手卫生工作;

(5)合理使用抗生素。

参考文献:

1.《实用新生儿》,金汉珍黄德珉官希吉,人民卫生出版社,第2版。

2.产儿科护理技术,张淑文等合著,台北汇华图书出版有限公司,(1997)3.《实用新生儿护理学》,张玉霞,人民卫生出版社,第1版。

 

新生儿脐炎护理常规

【定义】新生儿脐炎是由于断脐后,脐带伤口处理不当,脐残端被细菌入侵、繁殖所引起的急性炎症。

【临床症状】轻者表现为脐渗液、渗血或脓液凝结,此时如不及时处理,可发展为局部红肿,有脓液渗出,严重者红肿明显、脓液增多,脐窝内组织腐烂、有臭味,可有拒奶、少哭、发热、烦燥不安等;细菌进入血循环可引起败血症而危及生命。

【病因】新生儿脐炎最常见病原菌为金黄色葡萄球菌,其次为大肠埃希菌、溶血性链球菌。

多为护理不当所致:

一是脐端创口未愈时沐浴或小便污染,二是异物刺激引起脐部慢性炎症而形成肉芽肿。

【护理要点】

1.保持脐部干燥清洁。

注意尿片不要覆盖脐部,勿被大小便污染,切勿挤压脐部。

2.注意观察脐部有无红肿、化脓及分泌物的性状、颜色、量。

3.常规以安尔碘消毒脐窝及周围皮肤,然后遵医嘱用药。

4.有脐息肉时,用10%碘酊烧灼,再用生理盐水洗净,注意勿烧灼脐周皮肤。

5.遵医嘱酌情使用抗菌素,注意观察患儿精神、体温、呼吸、腹部皮肤等情况。

6.出院指导:

(1)保持脐部干燥清洁。

(2)注意尿片不要覆盖脐部,勿被大小便污染。

(3)切勿挤压脐部。

(4)如脐部红肿有渗液及时来院就诊。

参考文献:

《儿科学》,王慕逖,人民卫生出版社,第五版

新生儿臀红护理常规

【定义】新生儿臀红在医学上称为尿布疹,是新生婴儿常见的皮肤病。

是新生儿期的常见、多发病,也是护理上最棘手的问题。

【临床症状】肛周、会阴部及腹股沟皮肤潮红、脱屑、糜烂伴散在的针尖大小的红色丘疹或脓点,有分泌物,患儿常因疼痛哭闹不安,体温一般正常或随原发病变化。

【病因】主要原因多为新生儿皮肤娇嫩,使用一次性纸尿裤,透气性能差、吸水性强,不及时更换,长时间刺激臀部皮肤所致。

在温暖、潮湿、偏酸环境下有利于霉菌生长,而新生儿皮肤柔嫩角质层发育不完善、防御功能差,所以易发生红臀。

另外有部分新生儿对纸尿裤过敏也是发生红臀及皮肤损害的重要因素。

【护理要点】

1.保持环境温度22-26摄氏度,勤换尿布,保持局部清洁干燥,每次大小便后用湿巾(避免含乙醇的湿巾)彻底抹洗臀部或用温水洗净臀部,可用液体敷料保护局部皮肤,更换尿片后清洁或消毒手。

2.臀红严重者,应给予臀部暴露或光照。

按医嘱及时用药,局部吹氧,必要时予PP坐浴、鹅颈灯或频谱仪照臀,每天两次,男婴要注意保护生殖器。

3.皮疹者遵医嘱给予炉甘石洗剂外涂,真菌感染者外涂制霉菌素。

4.观察红臀的进展及消退情况,积极查找红臀发生的原因,大便次数过多或稀烂便者,必要时加用肠道收敛药。

5.出院指导:

(1)尽量避免用一次性纸尿片,而给婴儿用舒适透气的棉纱尿布

(2)积极更换尿布,避免避免大小长时间刺激臀部局部皮肤

(3)每次大小便后及时用温水给婴儿抹洗干净臀部。

参考文献:

1.《实用新生儿学》,金汉珍等主编,人民卫生出版社,2002

2.《实用新生儿护理学》,张玉霞,人民卫生出版社,第1版。

 

新生儿呕吐护理常规

【定义】新生儿胃容量小,发育差,呈水平位容易发生呕吐,是新生儿时期常见症状。

【分类及临床症状】

1.溢乳多见于6个月内的小婴儿,尤其是新生儿。

这与水平胃、贲门括约肌松弛、幽门括约肌紧张及喂养不当有关,表现为少量的奶汁反流入口内或溢出口腔。

一般改进喂养方法或者随年龄增长可自愈。

其次是反胃现象,由于下颌和咽部肌肉运动加强,使胃内容物反流入口腔,这种现象6个月以上的婴儿比较容易出现,同时还会伴精神状态异常的现象,导致营养不良和体格发育障碍。

2.普通呕吐吐前常有恶心,以后吐一口或连吐几口。

连吐或反复呕吐均是病态的,多见于胃肠道感染、过于饱食和再发性呕吐。

3.喷射性呕吐吐前多无恶心,大量胃内容物突然经口腔或鼻腔喷出。

多为幽门梗阻、胃扭转及颅内压增高等情况所导致。

【诊断】新生儿呕吐是新生儿期的常见症状之一:

1.呕吐物为露凝块:

见于喂养不当,胃扭转,胃食道反流,幽门痉挛等。

2.呕吐物含胆汁:

见于先天环状胰腺,肠旋转不良,消化道重复畸形等。

3.呕吐并伴有腹胀:

先天巨结肠,肛门和直肠畸形;胎粪性便秘和胎粪性腹膜炎;新生儿坏死性肠炎等。

4.呕吐并伴有囟门膨隆:

脑积水;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颅内出血等。

5.呕吐并伴有体格异常:

先天性肾上腺皮质增生症,半乳糖血症等。

【病因】

1.内科方面的呕吐:

喂养不当、胃粘膜受刺激(如咽下综合症)、胃肠功能紊乱、感染、遗传代谢病等。

2.外科方面的呕吐:

胃扭转、肠道闭锁、先天性巨结肠等

【护理要点】

1.按新生儿疾病一般护理常规护理。

2.取头高脚低右侧卧位,以利奶汁通过幽门进入小肠。

因羊水吸入过多而呕吐时,应取头低右侧卧位,以利羊水吐出。

3.哺乳时,予抱起喂奶,注意奶量,温度适宜,少量多次。

喂毕将病儿抱立轻拍其背,排出胃内空气后保持静卧。

4.洗胃的护理,对于窒息儿或羊水浑浊儿可用1%碳酸氢钠溶液洗胃,可预防呕吐的发生。

5.密切观察呕吐的类型、呕吐的次数及呕吐物性质、颜色和量的变化,注意呕吐物有无胎粪、胆汁,有无腹胀、腹泻等,以协助查清病因,呕吐后及时更换沾湿的衣服、包被等。

6.手术产或窒息抢救后的新生儿,呕吐时应绝对静卧,病情严重者暂停哺乳,遵医嘱给静脉补液,增加能量,维持水、电解质和酸碱平衡,并随时注意观察病儿脸色,有无发绀、呼吸困难和窒息的发生。

7.感染性疾病引起呕吐,应首先控制感染,再对症治疗。

8.有先天性消化道畸形,如先天性食道闭锁、先天性小肠闭锁、先天性幽门狭窄、先天性幽门痉挛者,则需请外科及时会诊。

9.出院指导:

(1)哺乳时,予抱起喂奶,注意奶量,温度适宜,少量多次,避免新生儿哭闹时喂奶。

(2)人工喂养儿奶液因现配现用,浓度正确,喂奶时奶液充满奶头。

(3)每次喂奶后将婴儿抱立轻拍其背,排出胃内空气后保持静卧

(4)及时更换呕湿的衣物。

如呕吐频繁或呈喷射状及时就诊。

参考文献:

1.《儿科护理学》,崔焱,人民卫生出版社,第4版。

2.《实用新生儿护理学》,张玉霞,人民卫生出版社,第1版。

新生儿高热护理常规

【定义】正常新生儿的肛温在36.2度37.8度之间,腋下温度在36度37度之间;新生儿肛温超过37.8度,腋温超过37.5度,即为发热。

【临床表现】体温升高、脸部潮红、嘴唇干热,精神不好或哭闹不安

【观察要点】

1.观察体温、脉搏、呼吸的变化。

2.观察末梢循环状况,发现四肢循环不好者,可给予局部保暖。

3.物理降温半小时后复测体温一次

【护理要点】

1.观察体温、心率、呼吸的变化,应详细记录。

2.如果体温高达38.5℃或39℃以上,应以物理降温为主,如松解包被散热、降暖箱箱温(早产儿箱温调节不低于32摄氏度)等。

半小时后复测体温一次,报告医生,并做好记录。

3.常用的物理降温法为温水浴,当体温超过39℃时可用温水浴或温水擦浴,水温低于患儿现体温4℃为宜,擦浴部位为前额、四肢、腹股沟及腋下,忌用酒精擦浴,防止体温急剧下降,甚至低于35℃健康搜索,反而造成不良影响。

4.脱水热时,应喂5%或10%的温糖水,必要时可静脉补液

5.注意加强皮肤和口腔护理,口唇干裂者涂上润滑剂。

6.注意观察末梢循环状况,发现四肢循环不好者,可给予局部保暖。

7.出院指导:

(1)包裹过多、或在夏季室内温度过高(大于30度)。

(2)神不好或烦躁不安,吃奶减少或拒奶、呛奶,呼吸急促或呼吸不规则,体温高而四肢发凉、皮肤发花,甚至出现面色发青、呼吸暂停、惊厥等严重症状,应及时去医院就诊,以免延误病情。

参考文献:

1.《儿科护理学》,崔焱,人民卫生出版社,第4版;

2.《儿科学》,王慕逖,人民卫生出版社,第五版。

新生儿惊厥护理常规

【定义】新生儿惊厥是指新生儿中枢神经系统的异常放电,通常表现为刻板样肌肉活动或自律性改变,由多种因素所致的中枢神经系统功能失常的一种症状,是新生儿期常见急症之一,常提示存在严重的原发病,同时惊厥另一方面可造成脑损伤,是围生期最重要死亡原因之一,因而应及时诊断和处理。

【临床表现】新生儿惊厥有多种表现形式,可以是面部小肌肉的抽动,表现为眼睛的斜视、眼睑和面部小肌肉的抽动,或表现为嘴部类似吸吮的动作,也可以有一个肢体、一侧肢体或双侧肢体抽动。

总之表现形式多种多样。

【观察要点】新生儿惊厥时除肢体或肌肉抽动外,还会伴有神志、面色、肌张力等改变。

(1)神志的改变:

新生儿惊厥时大部分同时伴有短时间的意识丧失,表现为失神、瞪眼或斜视等

(2)面色的改变:

新生儿严重惊厥时,常伴有短时间的面色发白或青紫,有时可同时伴有口吐白沫。

(3)肌张力的改变:

如四肢各关节角度小于90度,说明肌张力增高,若四肢松软、伸直,全身成大字形,说明肌张力低下。

【护理要点】

1.保持病室安静,室温控制在24-26摄氏度,避免强光、噪音等刺激。

治疗、操作应集中,动作应轻柔

2.密切观察疾病情况,随时注意生命体征变化。

详细记录惊厥发作前的表现、发作时状态、持续及间隔时间,发作次数;发作后有无精神、神志改变及伴随症状。

3.保持呼吸道通畅,惊厥发作时,应立即松解病儿衣领,取侧卧位,清除口鼻咽部分泌物。

同时给氧气吸入,对窒息者行人工呼吸。

4.遵医嘱及时应用止惊剂。

以苯巴比妥为首选,用药后观察药物疗效和副作用。

5.注意病儿安全,要有专人守护,以防抓伤、碰伤及跌伤等意外事故发生,必要时给予约束。

6.惊厥发作时,禁饮食,饮食视原发病而定,不能进食者给鼻饲或静脉补液。

7.高热、昏迷者分别执行有关护理常规。

8.出院指导

(1)不要保暖过度、包裹过多、或在夏季室内温度过高(大于30度)。

(2)惊厥发作时,勿强力按压,避免骨折脱臼,应将婴儿放床上,侧卧防呕吐物吸入气管,解开领口,松开裤带。

一定保持安静不要乱搬动婴儿,专人守护以防摔伤

(3)保持呼吸道通畅。

侧卧位使痰或分泌物自行流出。

医院就诊

参考文献:

1.《儿科护理学》,崔焱,人民卫生出版社,第4版;

2.参考文献:

《实用新生儿护理学》,张玉霞,人民卫生出版社,第1版。

新生儿昏迷护理常规

【定义】昏迷大脑皮层及皮层下网状结构发生高度抑制而造成的最严重的即意识持续中断或完全丧失,最高级神经活动的高度抑制表现。

即持续性意识完全丧失;也是脑功能衰竭的主要表现之一。

临床上将昏迷浅昏迷和深昏迷两种。

【临床表现】

浅昏迷随意运动丧失,仅有较少的无意识自发动作,对疼痛刺激(如压迫眶上缘),有躲避反应和痛苦表情,但不能回答问题或执行简单的命令。

吞咽反射、咳嗽反射、角膜反射及瞳孔对光反射、腱反射仍然存在,生命体征无明显改变。

可同时伴有谵妄与躁动。

深昏迷自发性动作完全消失、肌肉松弛、对外界刺激均无任何反应,角膜反射、瞳孔反射、咳嗽反射、吞咽反射及腱反射均消失,呼吸不规则,血压下降。

即各种反应和反射都消失。

病理征继续存在或消失,可有生命体征的改变。

【观察要点】

(1)观察生命体征、瞳孔大小、对光反射及昏迷深浅度等变化

(2)注意有无呕吐及脑膜刺激征

(3)注意呼吸道通畅情况

【护理要点】

(1)取头侧卧位,肩部稍垫起

(2)保持呼吸道通畅,定时翻身、拍背,防止坠积性肺炎,必要时吸痰

(3)观察生命体征、瞳孔大小、对光反射及昏迷深浅度等变化,注意有无呕吐及脑膜刺激征

(4)加强营养。

鼻饲高热量、高蛋白、高维生素的流质饮食,或按医嘱静脉供给

(5)加强皮肤护理和口腔护理,避免发生褥疮

(6)适当做肢体被动运动,保持功能位置,防止肌肉萎缩,关节变形

(7)保持大小便通畅,尿潴留者,可热敷膀胱区或手法压迫膀胱底部,无效者行导尿术

(8)详细记录出入量,以防水、电解质和酸碱平衡紊乱

(9)出院指导

1保持呼吸道通畅,头侧卧位,肩部稍垫起,定时翻身、拍背,防止坠积性肺炎,必要时吸痰

2加强皮肤护理和口腔护理,避免发生褥疮

3适当做肢体被动运动,保持功能位置,防止肌肉萎缩,关节变形

4加强营养。

鼻饲高热量、高蛋白、高维生素的流质饮食

参考文献:

《儿科护理学》,崔焱,人民卫生出版社,第4版;

 

新生儿婴幼儿哭闹护理常规

【定义】正常新生儿每天都会哭上几回哭是新生儿的语言,是表达感觉及寻求帮助的唯一方式。

惊吓、饥饿、冷或热、疲惫、纸尿裤湿了、枯燥、生气、吸入空气等等原因都会让他顷刻间大哭起来。

【临床表现】

1.持续性、反复发作的哭闹、哭声尖调或细弱呈呻吟状,或伴有面色、饮食、大小便、呼吸、精神等任何改变,或触及腹部包块等异常体症,多为疾病性哭闹

2.哭闹时间短暂,哭声时高时低,经过适当护理能够缓解的哭闹,为非疾病性哭闹

【观察要点】

1.哭闹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农林牧渔 > 林学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