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就业心理研究.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14084995 上传时间:2023-06-20 格式:DOCX 页数:23 大小:31.9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大学生就业心理研究.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3页
大学生就业心理研究.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3页
大学生就业心理研究.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3页
大学生就业心理研究.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3页
大学生就业心理研究.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3页
大学生就业心理研究.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23页
大学生就业心理研究.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23页
大学生就业心理研究.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23页
大学生就业心理研究.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23页
大学生就业心理研究.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23页
大学生就业心理研究.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23页
大学生就业心理研究.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23页
大学生就业心理研究.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23页
大学生就业心理研究.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23页
大学生就业心理研究.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23页
大学生就业心理研究.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23页
大学生就业心理研究.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23页
大学生就业心理研究.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23页
大学生就业心理研究.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23页
大学生就业心理研究.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23页
亲,该文档总共23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大学生就业心理研究.docx

《大学生就业心理研究.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大学生就业心理研究.docx(23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大学生就业心理研究.docx

大学生就业心理研究

1前言

自1999年高校扩招开始,高等学校在数量、规模、专业设置等方面急剧增长,促使中国高等教育逐步进入大众化时代。

在大众化教育阶段,大学生就业模式也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由“统包统分”转变为“双向选择,自主择业”。

而就业方式的市场化、大众化使大学生就业问题成为国家、社会、学生、家长所共同关注的焦点。

进入二十一世纪,我国每年高校毕业生的数量都在高速增长。

“十一五”期间全国将有2500万以上的普通高校毕业生需要解决就业。

而我国高校就业率统计结果显示:

大学生就业率总体呈下降趋势。

同时,受全球金融危机的影响,大学毕业生的就业更是难上加难。

吉林大学刘春雷在《当代大学生就业心理问题及其影响因素研究》中描述,大多数高校的签约率目前都不足10%,而60%以上的大学生没有就业意向,初次就业率逐年下降。

从上面的统计数据可以看出,大学毕业生的就业问题十分严峻,就业竞争愈演愈烈。

工作难找,好工作更难找。

昔日贵为“天之骄子”的大学生由此产生了一系列心理问题,从某种程度来讲,就业心理问题影响了部分大学生的正常就业和健康发展。

如此一来,大学生的求职就业已不仅是他们个人能力的比拼,而且也是对他们心理素质的一种考验。

因此,研究大学生就业心理问题是非常有必要.

1.1国内外研究现状

1.1.1国外研究现状

1908年美国波士顿大学教授弗兰克·帕森斯(FrankParsons)第一次提出了“就业心理”这一概念,开始了关于就业心理问题的研究。

1919年,美国哈佛大学在世界上首开先河,在大学里开设就业心理指导课,从此大学生就业心理指导成为一项专门的社会服务工作和研究课题[6]。

自美国之后,德、英等国家也都开展了对大学生就业心理问题的研究。

目前这些国家在这个领域的研究逐步完善。

他们通过在大学生中开展个性心理测试和就业心理训练,提高大学生的职业兴趣和职业定向意识,提高大学生就业心理素质,提高大学生职业生涯危机的心理承受力。

此外,其他国家也都开展各种活动以提高学生的就业心理准备和技巧。

如澳大利亚和加拿大的模拟招聘面试训练等[7]。

1.1.2国内研究现状

我国的心理发展较西方的发展要晚一些,近些年来,国内也开始了对大学生择业心里的研究,这些研究主要集中在大学生择业观的日趋成熟,大学生的择业期望与自身条件的不符,大学生的择业心里逐渐的个性化,在这个竞争激烈的时代,大学生的就业心里也引起了重视,樊富珉认为,中国69%-80%的大学生对未来没有规划、就业时容易感到压力。

她发表了一些关于大学生就业心理的著作,代表性的有《就业心理咨询学》,在所掌握的相关资料中,关于大学生就业心理的著作,有十几种之多,但多数是对大学生就业的全过程予以比较详细的阐述,其内容大多涵盖就业形势、就业的基础知识、就业政策指导、就业心理、就业技巧、就业权益及保护等多个方面,关于大学生就业心理的阐述只是其中的一个方面[8]。

1.2相关理论

就业的理论研究始于20世纪20年代,特别是到了50年代以后,出现了不少有关就业的心理学理论。

其中具有代表性的有:

职业发展理论、职业匹配理论以及人格类型理论等。

1.2.1职业发展理论

职业发展理论旨在研究人的职业心理与职业行为成熟过程。

该理论认为,个体的职业心理在童年期就已经逐步产生,并且随着年龄的增长、受教育程度的提高、经验的积累以及社会环境的变化,职业心理也会随之发生变化。

这一理论的主要代表人物是美国的心理学家萨帕(DonaldE.Super)和金斯伯格(EliGinzberg)。

萨帕提出职业发展的五个阶段理论,该理论对处于不同职业阶段的人在职业指导和职业决策方面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

这五个阶段的特点分述如下:

成长阶段(1-14岁)。

在这一阶段,个体是通过在家与学校中的游戏、想象和模仿来发展自我概念,认识社会。

探索阶段(15-24岁)。

这一阶段的个体开始在学校生活与日常生活中研究分析自我,并进行职业上的探索。

确立阶段(25-44岁)。

这一阶段个体己找到一个适合的工作领域,并努力试图使其成为自己的永久职业。

维持阶段(45-60岁)。

这时人们在工作中已取得一定地位,一般不再寻求新的工作领域,而是按既定方向工作。

极少数人会冒险探索新领域,寻求新的发展。

衰退阶段(60岁以上)。

这一阶段的特点是个体生理与心理能力逐渐衰退,职业活动范围开始缩小,直到最后退出职业岗位[1]。

金斯伯格是一位较早从生涯发展角度研究人职业行为的学者。

金斯伯格认为职业在个人生活中是一个连续的、长期的发展过程。

职业发展如同人的身心发展一样,可以分为空想期、暂定期、现实期。

每个阶段都有不同的特点和任务,他认为职业选择经历是从模糊的空想走向现实[2]。

1.2.2职业匹配理论

帕森斯的特质因素理论又称帕森斯的人职匹配理论,特质因素论是最早的职业辅导理论,1909年美国波士顿大学教授帕森斯在其《选择一个职业》的著作中提出了人与职业相匹配是职业选择的焦点的观点,该理论认为人与职业匹配是一种依据人格特征及能力特点等条件,寻找与之对应因素的职业类型进行配合的过程,这是职业指导的经典理论。

匹配过程包括三个步骤:

第一步是评价求职者的生理和心理特点(特性)。

通过心理测量及其它测评手段,获得有关求职者的个人资料,并对这些资料进行评价。

第二步是分析各种职业对人的要求〔因素﹞,并向求职者提供有关的职业信息.包括①职业的性质、工资待遇、工作条件以及晋升的可能性:

②求职的最低条件,诸如学历要求、所需的专业训练、身体要求、年龄、各种能力以及其它心理特点的要求;③为准备就业而设置的教育课程计划,以及提供这种训练的教育机构、学习年限、入学资格和费用等;④就业机会.第三步是人----职匹配。

指导人员在了解求职者的特性和职业的各项指标的基础上,帮助求职者进行比较分析,以便选择一种适合其个人特点又有可能得到并能在职业上取得成功的职业[3]。

1.2.3人格类型论

人格类型论是由美国著名的职业指导专家、心理学教授霍兰德(John.Holland)创立的。

霍兰德提出,人们的人格是可以划分并归类的,而某一特殊类型的人格必定会对于某一类型的职业发生兴趣。

其基本原则包括:

第一,职业选择是个人人格的延伸,比如影响个人职业决定的职业兴趣、个人对某些职业的刻板印象,实际上就是人格的一种反应;第二,相同的职业从事者,有相似的人格与相似的发展史,他们对于各种情景和问题的反应也大致相似,并且因此塑造出特有的人际环境;第三,个人的职业满意度、职业稳定性与职业成就,取决于个人人格与环境特性间的适配性。

该理论根据劳动者的心理素质和择业倾向,将劳动者划分为现实型、研究型、艺术型、社会型、企业型和常规型六种人格类型,并提出与之相应的六种职业环境类型,即实际型、研究型、艺术型、社会型、企业型和传统型.人们将搜寻可以让他们发挥技能与能力,表达他们的态度及价值,并承担问题及扮演角色的环境。

后来他指出,在职业选择时重要的是环境而不是人。

最为理想的职业选择就是个体能找到与其人格类型符合的职业环境.

1.3研究意义

1.3.1理论意义

(1)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角度对大学生的就业心理及其影响因素进行研究,有利于丰富和发展构建和谐社会的理论体系,完善和补充健康行为教育内容。

(2)研究大学生择业的心理特点及其对职业选择的影响,引导大学生进行正确的职业选择,不仅关系到大学生职业选择的社会价值、职业走向和水平,也直接影响他们的学习动机和学习水平。

因此,及时发现和了解大学生择业方面存在的心理问题,对大学生在职业选择上有针对性地进行择业心理教育与指导,探求解决问题的方法和途径,培养大学生健康的择业心理,使其以良好的择业心态迎接未来的挑战有着极其重大的意义。

(3)深化大学生就业心理的理论研究,丰富社会心理学、健康心理学的内容,为促进大学生就业心理的发展提供科学的测评工具。

1.3.2现实意义

对于广大的高等学校毕业生来说,新世纪迎来的就业大众化是一个令人促不及防的新情况。

对于大多数毕业生来说,可能是:

原本是在众人羡慕的眼光注视下升入大学,“天之骄子”的光环还没有褪去,转眼毕业了,根本没有意识到需要完成从“天之骄子”的大学生到“大众化”的普通劳动者的转变,这样一种反差巨大的心理状态的转变应当说是有极大的难度的。

但是,客观的现实明明白白地摆在我们面前:

目前社会每年新增加的就业岗位是有限的,数量浩大的毕业生如果只盯着“精英”岗位就业,可以说是没有出路的。

研究大学生就业心理问题的成因和如何进行心理调适,可以为教育者、大学生以及相关人员提供一定的参考。

解决好这个领域的问题,不仅有助于大学生的心理健康发展,而且有利于大学生顺利就业,从而促进社会稳定与发展。

对大学生就业心理及其影响因素进行深入研究,有助于促进高校就业指导工作的不断开展。

目前,高校就业率是衡量其教学质量和发展水平的重要指标。

因此,就业工作已经成为高校教育管理必须面对的重要工作内容。

许多国家和地区把大学生就业心理辅导作为大学教育工作的重要内容。

通过这次研究,可以全面了解和掌握大学生的就业心理特点、容易产生的心理问题及成因,从而使国内教育机构及高校对大学生的心理指导工作具有针对性、可操作性和明确的目标,引导大学生就业心理指导工作向更高层次发展,丰富我国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内涵。

研究大学生的就业心理,有助于构建和谐稳定的社会发展局面。

研究和解决大学生的就业心理问题,不仅能够帮助大学生更好地实现就业,而且对国家的稳定发展,社会的和谐构建有重要意义。

在当前较大的就业压力形势下,许多大学生产生了各种各样的心理障碍,如焦虑心理、自卑心理、怯懦心理,甚至抑郁心理,甚至导致过激行为的产生,引发道德失范现象。

这些现象严重影响了高校的和谐稳定与发展。

大学生就业过程中存在的心理问题若不能妥善解决,必将引发学校内部的各种矛盾,也就谈不上和谐校园的建设,其不和谐因素势必迅速向社会蔓延,导致整个社会的不和谐与不稳定。

同时,社会环境又反过来作用于校园建设,形成恶性循环。

由此可见,健康的就业心理有利于和谐校园与和谐社会的建构。

 

2研究过程

心理学的研究告诉我们:

环境会影响人的心理,而心理又会对人的行为产生影响。

不同背景的大学生的生存状况对他们的就业心理具有一定的影响,他们的就业心理也必然会对他们的就业行为产生影响,而就业行为将影响他们的就业结果和今后的职业发展。

为了从根本上帮助大学生就业,就应该从了解大学生的就业心理入手,掌握大学生的就业心理的客观状况,从而更有针对地对他们进行就业帮助、支持和辅导,以使这一群体能够更好地参与就业竞顺利地实现就业。

为了达到这一目的,通过对鞍山两所高校的大学生进行问卷调查和分析,反映出当前大学生面对就业问题上的一些真实想法和态度,从而找出影响大学生就业的因素,对大学生的就业指导提供依据,做到有的放矢。

2.1调查时间

本研究的调查时间在2012年3月至4月中旬间。

此时正值学年下学期,对面临毕业和正在进行就业活动准备的大四大三学生,开展调查。

2.2调查对象

本研究的调查对象是鞍山市的鞍山师范学院和辽宁科技大学的本科院校里的学生,采用不记名调查。

贫困生是指目前在高等院校就读的,因家庭经济困难而导致存在生活上、学习上等方面的经济困难的大学生。

具体的界定将家庭月收入在2000元下且个人在校月总生活消费不超出450元(不含学费)的大学生群体为本研究的贫困生群体。

被试取为面临就业的大三大四的学生,在调查前对被试进行相关的解释,让被试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独立填表,问卷在30分钟左右完成后现场收回。

为了能够取得比较广泛和比较有效的数据,本次调查采取了随意调查,通过家庭收入和本人的月生活消费水平进行筛选的方式确定贫困大学生。

2.3研究工具

本次研究采用的问卷是南昌大学杨琳副教授的《大学生就业心理状况调查问卷》,经过多次改编与修订,问卷的信度和效度基本达到测验编制的要求,量表的总体信度为0.841,已被广泛使用.问卷具体内容分成三个部分:

第一部分是5道选择题,反映被调查者的基本情况,包括被调查者的年级和性别,以便在后文中进行比较。

同时本部分还有包括对家庭收入和个人消费情况的调查,用于作为确定调查对象是否为贫困生的依据。

第二部分是Al一A20题,题型为是否题,主要了解调查对象的就业认知、就业中的情绪、就业中的耐挫性等方面。

第三部分是A21一A64题是五级计分题,这44道题在内容上分为五个方面,它们分别是:

调查被试认为影响就业的最重要因素、被试在择业时的取向、被试的就业压力感、对学校就业指导的内容期望和对就业指导的形式期望。

基于心理的理论依据,结合所研究的问题的实际情况,将《大学生就业心理状况调查问卷》的64个题目按照内容分为六个因子。

F1因子(就业心态)、F2因子(职业选择倾向)、F3因子(就业观念)、F4因子(就业压力感)、F5因子(就业指导期望)、F6因子(就业准备)

2.4数据统计方法

本研究调查所得数据运用SPSS17.0进行统计,并运用因独立样本T检验的统计方法进行相关处理与分析。

 

3大学生就业心理的结果与分析

3.1数据分析结果

本次调查共发放问卷70份,回收问卷62份,其中有效问卷60份,有效率为85.7%。

在60个有效样本中,有效问卷整体样本结构的基本情况见表3-1。

表3-1样本分布表

项目

选项

人数

百分比

性别

29

48%

31

52%

年级

大三

21

35%

大四

39

65%

是否贫困

贫困

25

41.6%

非贫困

35

58.4%

3.1.1贫困生与非贫困生的就业心理比较分析

将25位贫困大学生调查数据和35位非贫困生的调查数据进行独立样本T检验,结果见表3-2.

表3-2贫困生与非贫困生在6个因子上的t检验

均值差值

标准误差值

下限

上限

t

df

sig

就业心态

-3.840

1.526

-6.894

-0.786

-2.517

58

0.015

职业选择倾向

-1.269

1.243

-3.756

1.219

-1.021

58

0.312

就业观念

0.354

1.138

-1.923

2.631

0.311

58

0.757

就业压力感

2.497

0.841

0.814

4.180

2.970

58

0.004

就业指导期望

0.251

0.683

-1.116

1.619

0.368

58

0.714

就业准备

-0.543

-0.533

-1.609

0.523

-1.019

58

0.312

根据上表可以看出,贫困与非贫困的大学生在就业心态上的差异是显著的,(t=2.01,2.517>2.01,p<0.05),即是否贫困影响了大学生的就业心态;在职业选择倾向上无显著差异;(t=2.01,1.021<2.01,p>0.05),即是否贫困对大学生的职业选择倾向没有明显影响;在就业观念上无显著差异,(t=2.01,0.311<2.01,p>0.05),即是否贫困对大学生的就业观念没有明显影响;贫困与非贫困的大学生在就业压力感上的差异是显著的,(t=2.6,2.970>2.6,p<0.01),即贫困生在就业时有更大的压力感;在就业指导期望和就业准备上均无明显差异,(t=2.01,0.368<2.01,p>0.05)。

(t=1.019,1.019<2.01,p>0.05),即不管是贫困还是非贫困,对就业指导期望和就业准备都是一样的。

3.1.2男生与女生的就业心理比较分析

将29位男学生调查数据和31位女学生的调查数据进行独立样本T检验,结果见表3-3.

表3-3男学生与女学生在6个因子上的t检验

均值差值

标准误差值

下限

上限

t

df

sig

就业心态

5.620

1.403

2.811

8.428

4.006

58

0.000

职业选择倾向

1.408

1.223

-1.040

3.856

1.152

58

0.254

就业观念

0.790

1.118

-1.449

3.028

0.706

58

0.483

就业压力感

-2.290

0.838

-3.968

-0.613

-2.733

58

0.008

就业指导期望

-1.406

0.649

-2.705

-0.107

-2.166

58

0.034

就业准备

-0.226

-0.529

-1.285

0.834

-0.427

58

0.671

根据上表可以看出,男生和女生在就业心态上的差异是非常显著的,(t=2.60,4.006>2.01,p<0.01),即不同性别的大学生的就业心态明显不同;在职业选择倾向上无显著差异;(t=2.01,1.152<2.01,p>0.05),即性别对职业选择倾向没有明显影响;在就业观念上无显著差异,(t=2.01,0.706<2.01,p>0.05);男生和女生在就业压力感上的差异是非常显著的,(t=2.6,2.733>2.6,p<0.01),女生在就业时有更大的压力感;在就业指导期望上有显著差异(t=2.01,2.166>2.01,p<0.05),不不同性别的学生对就业指导期望的态度也不同;而在就业准备上没有显著差异,(t=2.01,0.427<2.01,p>0.05).

3.1.3大三学生与大四学生的就业心理比较分析

将21位大三学生调查数据和39位大四学生的调查数据进行独立样本T检验,结果见表3-4.

 

表3-4大三学生与大四学生在6个因子上的t检验

均值差值

标准误差值

下限

上限

t

df

sig

就业心态

-1.993

1.640

-5.276

1.290

-1.215

58

0.229

职业选择倾向

1.311

1.284

-1.260

3.882

1.021

58

0.311

就业观念

-1.136

1.167

-3.472

1.201

-0.973

58

0.335

就业压力感

-1.015

0.923

-2.863

0.834

-1.099

58

0.276

就业指导期望

0.469

0.704

-0.941

1.879

0.666

58

0.508

就业准备

0.553

0.551

-0.549

1.655

1.005

58

0.319

结果显示,大三大四的学生在就业心态、就业压力感、职业选择倾向性、就业观念、就业指导期望和就业准备上均无显著差异,(t=2.01.p>0.05)。

 

4讨论

大学生就业的过程,是一个复杂的心理变化过程,面对严峻的就业形势和众多的竞争对手及就业体制的改革,大学生在就业过程中会产生各种各样的心理特征,这些心理特征有些是积极的,有些是消极的。

积极的心理特征有助于大学生在择业、就业过程中理性的对待就业问题,是一种健康心理的表现,很多大学生的竞争意识较强、择业心理趋于理性化、对现实的自我认识比较清晰,能够客观的评价自己。

但仍存在很多的消极心理特征,更多的大学生在就业过程中表示压力较大,更加的焦虑,这些因素严重影响了大学生的正常就业。

本文从是否贫困、性别、年级不同这三个角度来分析大学生的就业心理。

4.1是否贫困就业心理的差异讨论

从上一章的数据分析可以看出,是否贫困对大学生的就业心理影响很大,在就业心态和就业压力感上有很大的差异,贫困生的就业心态远不如非贫困生的就业心态好,且就业压力要比非困生大很多。

据根量表结果,可以发现,绝大部分贫困生或多或少地都存在焦虑心理,由于家庭的经济状况不够富裕,很多贫困生都深知自己父母亲生活的艰辛,他们担心自己是否能在这样的状况下顺利完成学业,找到满意度工作。

担心自己面临就业的时候是不是能比较顺利,用人单位能否看中自己,很担心自己被拒绝。

如果自己奋斗了几年找不到合适的工作,既不能减轻家庭的负担,更不能改变自己的贫困现状,如果理想与现实的差距显得比较大,担心无法面对家人和父母。

这样的一些疑问始终让他们生活在焦虑之中,表现得紧张烦躁委靡不振,甚至产生对就业的恐惧感。

由于贫困的家庭环境给了贫困大学生精神压力,不少学生在就业时产生了困局心里,将择业座位告别贫困的唯一机会,一心要跳出贫困的城市,不愿意到基层山区和艰苦行业工作,多数贫困毕业生将择业目标定在了大城市、薪水较高的外企、合资、大中型企业或党政机关事业单位,择业期望过高,不现实。

这也提示我们今后对贫困生的就业指导方面应该把帮助贫困生减轻就业压力放在重要的位置上。

4.2不同性别的大学生在就业心理上的差异讨论

调查表明:

男女生的性别特征在就业心理上也有所反映。

在就业心态方面,男生更有自信,焦虑情绪较少,敢竞争,耐压力更强。

女生比男生更常考虑就业的问题,耐挫力更强。

男女生在就业心理上的不同可能源于个人性别特征和我国传统的对不同性别的人的期望和教养方式有关。

男性自小被教育要承担责任,比较容易接受社会角色的转变。

女性压力大,缺乏自信和竞争意识,情绪上容易焦虑。

男性的就业心理状况比较好还有可能与就业市场上部分“重男轻女”现象有关,目前有一些单位在招聘倾向于录用一男性学生,这在某种程度上导致了女大学生就业难的局面。

虽然性别歧视在法律上已被废除了,但是男女平等的真正实现即所有人从内心真正接受性别的平等并未实现。

而女大学生清楚的知道这一点,就会更加的焦虑。

由此可见,女大学生这一就业弱势群体,就业心理不如男生也是比较符合实际情况的。

此外,在就业指导期望上男性和女性也有所不同,女性更希望在就业时得到更好的指导,对就业指导期望的依赖性要高于男大学生。

4.3不同年级的大学生在就业心理上的差异讨论

此次调查结果显示,大三和大四的学生在面对就业问题上没有明显的差异,在步入大学期间,大学生或多或少的参加一些社会实践活动,了解到当代大学生就业的基本情况,有了一定的心理准备,很多大三的学生在下学期就已经开始收集就业的是信息,也会向大四的学生了解找工作的实况和询问一些经验,此外老师也会给一些建议和辅导,这些使大三的学生提前体会到就业的难处,同时,当今社会大学生就业的不乐观也是众所周知的,即将升入大四的学生总会提前的做一些准备,虽然还是大三,但在面对就业的问题上和大四的是学生没有太大的差别。

 

5影响大学生就业心理的因素

当代大学生就业心理问题的形成与存在并非偶然的,而是有着各种各样复杂的因素,只有分析好这些因素,才能有的放矢,才能针对这些原因对就业心理问题进行调适。

社会因素、学校因素、家庭因素和大学生自身因素,是影响大学生就业心理的重要因素。

5.1学校因素

高校的扩招使毕业生逐年递增,造成大学毕业生就业难,是异常就业心理产生的重要因素。

目前我国的高校毕业生就业市场机制尚不健全,还存在不少问题。

如户籍问题、供需信息不畅、就业公平性不够等等,就业制度的不完善对就业工作和大学生的就业心理产生了巨大的冲击,严重妨碍了就业工作的有效开展,从而造成了大学生心态失衡,由此产生了各种就业心理问题[10]。

5.2家庭因素

个体最早的社会环境就是家庭,家庭对个体自我意识的形成、发展起着关键性的作用。

家庭因素主要包括父母的期望、父母的职业定位、父母的地位和社交能力、父母与子女的关系、家庭环境和氛围等方面。

这些因素影响了相当一部分毕业生的就业心理。

就业既是大学毕业生在自己人生中的一大转折,也是其家庭生活中的一件大事,家庭成员从家庭实际出发发表一些意见,提供一些支持是非常正常的事情。

然而所有这些,都会对毕业生的就业心理带来影响。

5.3自身因素

大学生由于文化层次、智力水平较高,所以他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医药卫生 > 基础医学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