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词常见意象归纳.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14090404 上传时间:2023-06-20 格式:DOCX 页数:43 大小:61.0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古诗词常见意象归纳.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43页
古诗词常见意象归纳.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43页
古诗词常见意象归纳.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43页
古诗词常见意象归纳.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43页
古诗词常见意象归纳.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43页
古诗词常见意象归纳.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43页
古诗词常见意象归纳.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43页
古诗词常见意象归纳.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43页
古诗词常见意象归纳.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43页
古诗词常见意象归纳.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43页
古诗词常见意象归纳.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43页
古诗词常见意象归纳.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43页
古诗词常见意象归纳.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43页
古诗词常见意象归纳.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43页
古诗词常见意象归纳.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43页
古诗词常见意象归纳.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43页
古诗词常见意象归纳.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43页
古诗词常见意象归纳.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43页
古诗词常见意象归纳.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43页
古诗词常见意象归纳.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43页
亲,该文档总共43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古诗词常见意象归纳.docx

《古诗词常见意象归纳.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古诗词常见意象归纳.docx(43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古诗词常见意象归纳.docx

古诗词常见意象归纳

7-9年级古代诗歌赏析集锦(人教版七年级必修)

--------------------------------------------------------------------------------

七年级上册15课古代诗歌五首

课文研讨

一、整体把握

  1.《观沧海》

  汉献帝建安十二年(207)八月,曹操大破盘踞在我国东北部的乌桓族及袁绍的残余势力,统一了北方;九月,在归途中经过碣石山,写下了这首诗。

  汉代乐府诗一般无标题,《观沧海》这个题目是后人加的。

乐府诗原来是可以歌唱的。

诗的最后两句“幸甚至哉,歌以咏志”是合乐时加上的,是诗的附文,跟诗的内容没有联系。

诗的正文可分三层:

第一层(开头两句)交代观海的地点,这是继承《诗经》中直陈其事的写法,显得很质朴。

  第二层(“水何澹澹”至“洪波涌起”)描写海水和山岛。

海水荡漾,是动态;山岛耸立,是静态,相互映衬,显示了大海的辽阔和威严;再写草木,仍然是静态,次及“洪波”,又回到动态,显示了大海的惊人力量和宏伟气象。

这一层全是写实景。

  第三层(最后四行)借助奇特的想像来表现大海吞吐日、月、星辰的气概,这写的是虚景即诗人的主观感受,是从两个“若”字看出来的。

这首诗的基调是苍凉慷慨,历来被视为“建安风骨”的代表作。

  2.《次北固山下》

  古时交通不发达,流落外乡或在外任职的人久不得归,自然会产生故园之思,因此乡愁成了诗歌中的一个重要主题。

这首诗就是写乡愁的。

作者王湾,生卒年不详,只知道他是洛阳人,先天元年(712)中了进士,以后曾往来于吴、楚间,不得归家,故有此作。

  开头两句点题。

“青山”当指北固山,在镇江之北,面临长江,三面环水。

诗人此刻在船上,“客路”即驿道,既在青山之外,他是看不到的,可见这是诗人的想像,表明船到镇江后,他还要乘驿车到别的地方去,已暗含旅途奔波之意。

颔联写船上所见景色,“平”“阔”“正”“悬”四字炼得好:

“潮平”,两岸才显得宽阔;“风正”,帆才有悬空的态势。

“潮平”一语,又是为颈联中“江春”一语作铺垫。

颈联既写景又点明了时令,“残夜”指夜将尽而未尽之际。

残夜而东方海日已升,旧年而江上已是春天──时间过得这么快,怎能不令人感慨系之!

何况诗人离家日久,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地旅食他乡,见到此景,情何以堪?

由此他自然想到要借雁足来给他传递家书了。

全诗层层相因,浑然一体。

  3.《钱塘湖春行》

  这首诗是白居易于穆宗长庆三年(823年)任杭州刺史时写的。

诗中描写了西湖早春的明媚风光,抒发了诗人喜悦的感情。

  首联从大处落笔,写诗人行经孤山寺和贾亭时所看到的山光水色。

“初平”,写春水初生,略与堤平。

“云脚低”,写白云低垂,与湖水相连。

这就勾出了西湖早春的轮廓。

中间两联是分写。

颔联写莺燕,是诗人所见。

莺是春的歌手,都争着飞到向阳的树上去歌唱;燕是春的信使,已开始衔泥筑巢,这样的景象给人们带来了生机勃郁的感觉。

颈联写花草,着重表现诗人的主观感受。

唐时人们有骑马游春的习俗。

马在浅草地上走得很轻快,人在马背上自然感到舒适,但看花的时间长了,眼前一片姹紫嫣红,使人目不暇给,也会产生迷乱的感觉。

尾联直抒胸臆,表达诗人喜悦的心情。

“行不足”,是因为看不足,说明诗人流连忘返,完全陶醉在这美好的湖光山色之中了。

  4.《西江月》

  辛弃疾曾两次罢官,隐居在上饶(今属江西省)的带湖,前后将近二十年。

这首词是词人在隐居时期里写的,词牌下原有小题:

“夜行黄沙道中”。

黄沙,就是黄沙岭,在上饶西部。

词中描写农村夏夜的清新景色,抒发词人的闲适心情。

  上片写的大约是前半夜的景象:

明月初升,山林顿时变得明亮起来,惊动了在枝上栖息的山鹊和蝉;清风吹拂,把它们的叫声送到夜行人的耳中;田野间弥漫着稻花的香气,水中的青蛙不断地鸣叫;一路上都可以听到出来纳凉的人们在谈论着今年的丰收。

词人在夜行中见到、听到这一切,他内心的喜悦是可想而知的。

这些描写在艺术上也是很动人的。

从一方面看,词人正是用农村夏夜里特有的声音──蝉鸣、鹊啼、蛙叫、人声来渲染欢乐的气氛;从另一方面看,这些声音又全都是从夜行人的听觉中反映出来的,他能清晰地听到这一切,反过来又表现了夏夜的寂静。

这正是寓静于动的写法,能够引起读者丰富的想像。

  下片写的是后半夜的景象:

乌云骤起,月光消失,天边只剩下几颗暗淡的星,田野变得昏暗了;当词人走到山前时,雨点飘落下来,他知道骤雨将至,想要找个地方避雨。

说来也巧,当他急急忙忙转过溪头时,一眼就看到了他过去曾经见过的那家茅店,依然在社林旁边。

不用说,词人这时的心情是何等欣慰呀!

  这首词上片写景其实是烘托,下片写避雨才是词人本意所在,也是词的意趣所在。

在山野里夜行遇雨而又能找到避雨的地方,这种乐趣不是身历其境的人是不容易体会到的。

  5.《天净沙秋思》

  这是一篇抒情作品,仅用28字就生动地表现出一个长期漂泊他乡的游子的悲哀。

七百多年来,人们说起“乡愁”就会想到这篇作品,因为它极其出色地运用了景物烘托的写法,将抒情主人公置于特定的氛围中,使主观意绪和客观环境达到了高度的统一。

  这篇作品在布局上有一个显著的特点:

前三行全是写景,没有提到抒情主人公,但每一个景物细节都意味着他的存在──“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是他眼中所见;“古道”是他的经行地;“瘦马”是他所骑;而“西风”正吹在他身上。

把这些细节联结在一起,就会出现这样一个境界:

一个秋日的黄昏,荒凉的古道上,西风劲吹,落叶纷飞;道旁,缠着枯藤的老树上,鸦雀已经回巢,不时地啼叫几声;不远处,在小桥流水近旁的稀疏村舍里,人们正在准备着晚餐,炊烟缕缕。

这时,一个人牵着一匹瘦马独自缓缓行进在古道上。

看来,这是个异乡人,他将投宿何方呢?

在作了这样的铺垫之后,作者才形象地揭示了作品的主题:

异乡人望了一眼即将西沉的夕阳,不叹道:

“断肠人在天涯。

”由此可以看出他的乡愁何等浓重。

  古人说:

“凡景语,皆情语。

”这篇作品除最后一句外,全都是景语,而字字都是扣着“情”来写的,这就是它艺术上的动人处。

二、问题研究

培养学生感悟古代诗歌内容的能力

  古代诗歌的教学任务,在七~九年级阶段,恐怕是要以使学生受到诗的熏陶为主要目标。

这种熏陶,跟一~六年级阶段的古代诗歌教学不同,不能停留在以诵读为主要手段使学生感知诗的韵律美上,而要循此继进,使学生产生朦胧的美的意识,这就有必要培养学生对诗的感悟能力。

读古代诗歌而能有所感悟──即使是对个别诗句的感悟,美感也就随着产生了。

下面就培养感悟能力的问题

谈几点意见:

  1.要使学生了解诗中的基本情境。

例如《次北固山下》,“次”表明北固山不过是诗人长途旅行中的一个行经地,到北固山后他还要乘驿车到别处去;此时正值岁末,人们大都回家团聚,而他依然在外奔波。

这就是基本情境,了解这一点,对诗的内容才能有所感悟。

  2.对某些重要的诗句,要提供一点背景常识作为感悟的基础。

例如,读《观沧海》中“日月之行”四句,就要告诉学生:

诗人当时正处在自己事业的最高峰,他已经削平了北方群雄,现在又打垮了乌桓和袁绍残部,消除了后患;如果再以优势兵力去消灭南方的割据势力,他就可以荡平宇内,一统天下了。

没有这样宏伟的抱负,没有这样阔大的胸襟,他怎能写出“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这样的诗句呢?

(可惜的是,第二年他在赤壁之战中失败了,从此中国就进入了“天下三分”的局面。

  3.鼓励学生运用联想理解诗句。

例如“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两句,写白日和黑夜的交替以及新年和旧年的交替,无妨让学生在理解诗人本意的基础上,说出自己的联想,要相信学生中总会

有说得好一些的。

联想,也是有感悟的一种表现。

有联想,才能把诗读“活”。

  4.探究诗中的情趣、意趣和理趣。

这三者不一定每首诗都有,但只要有就不能放过,因为它们确实能激发学生读诗的兴趣,而兴趣往往是感悟的先导。

课文所选五首诗中,《西江月》最富情趣,可参看“教学建议”中所附该篇的教案,此处分析从略。

  以上不过举其大要而言,培养学生感悟古诗的能力有多种途径。

只要教师认识到这个问题的重要,必能在教学实践中创造出更新、更有效的培养方式来。

练习说明

一背诵并默写这五首诗歌,回答下列问题。

1.《观沧海》中哪些诗句最能体现作者博大的胸怀?

2.想像“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是怎样的情景,如果你身临其境将会有怎样的感受?

3.从《钱塘湖春行》的哪些词语可以看出是写初春景象?

4.“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表达了作者怎样的心情?

5.用自己的话讲述《天净沙秋思》的情景,并说一说你的感受。

设题目的是使学生在大致理解内容的基础上背诵这五首诗。

默写是为了巩固记忆,也要检查字

是否写得正确。

  参考答案:

  1.要注意题干“最能反映”一语。

此诗前一部分写大海景象,视野广阔,虽属实景,也能见出诗人胸怀之博大;但跟后一部分比,气象则略逊一筹。

“日月之行”四句写大海,全用虚写,却表现了大海有包容天地的气概,更显示了诗人的博大胸怀。

答题时应注意的是,不要简单地作比较,要引

导学生认识诗人的正意就在这四句上,前面写实景是作衬托用的。

2.这是一道开放性的题,主要之点是使学生运用再造想像领会诗人此刻的感情;如有可能,找一幅长江下游的图片给学生看看,或者背诵李白的《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和《望天门山》,然

后指出诗人此刻所在的具体位置。

  3.要引导学生注意诗中的细节描写。

如“水面初平”(见注释);“争暖树”,“暖树”者,向阳之树也,春寒未退,故莺争集其上;“啄春泥”,燕初来也;“没马蹄”,草初生也──这些都是初春的景象。

  4.重在使学生领会寓情于景的写法。

前两句表现欣慰欢快之情;后两句表现惊喜之情──这些都

可以说成是闲适之情。

要着重分析后两句。

5.这也是一道开放性的题,重在培养想像力。

  二课外查找资料,将下列诗词补充完整,说说诗词中描写的是哪个季节的什么景物,并背诵

下来。

(诗词略)

  设题目的是向课外延伸。

教师可以根据本班学生实际需要适当地增减篇目。

下面是三组诗句的

出处:

  1.李白《金陵酒肆留别》:

“风吹柳花满店香,吴姬压酒劝客尝。

金陵子弟来相送,欲行不行各

尽觞。

请君试问东流水,别意与之谁短长?

”(“风吹”句写仲春之景)

  2.李煜《相见欢》:

“林花谢了春红,太匆匆!

无奈朝来寒雨晚来风。

胭脂泪,相留醉,几时重?

自是人生长恨水长东。

”(“林花”句写暮春之景)

  3.陆游《卜算子咏梅》:

“驿外断桥边,寂寞开无主。

已是黄昏独自愁,更著风和雨。

无意苦争春,一任群芳妒。

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

”(“无意”句写初春)

  

七年级下册第10课木兰诗

课文研讨

一、整体把握

  《木兰诗》是我国南北朝时期北方的一首长篇叙事民歌,记述了木兰女扮男装,代父从军,征

战沙场,凯旋回朝,建功受封,辞官还家的故事,充满传奇色彩。

  开头两段,写木兰决定代父从军。

诗以“唧唧复唧唧”的织机声开篇,展现“木兰当户织”的情景。

然后写木兰停机叹息,无心织布,不令人奇怪,引出一问一答,道出木兰的心事。

木兰之所以“叹

息”,是因为天子征兵,父亲在被征之列,父亲既已年老,家中又无长男,于是决定代父从军。

  第三段,写木兰准备出征和奔赴战场。

“东市买骏马……”四句排比,写木兰紧张地购买战马和乘马用具;“旦辞爷娘去……”八句以重复的句式,写木兰踏上征途,马不停蹄,日行夜宿,离家越远思亲越切。

这里写木兰从家中出发经黄河到达战地,只用了两天就走完了,夸张地表现了木兰行进的神速、军情的紧迫、心情的急切,使人感到紧张的战争氛围。

其中写“黄河流水鸣溅溅”“燕山胡

骑鸣啾啾”之声,还衬托了木兰的思亲之情。

  第四段,概写木兰十来年的征战生活。

“万里赴戎机,关山度若飞”,概括上文“旦辞……”八句的内容,夸张地描写了木兰身跨战马,万里迢迢,奔往战场,飞越一道道关口,一座座高山。

“朔气传金柝,寒光照铁衣”,描写木兰在边塞军营的艰苦战斗生活的一个画面:

在夜晚,凛冽的朔风传送着刁斗的打更声,寒光映照着身上冰冷的铠甲。

“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概述战争旷日持久,战斗激烈悲壮。

将士们十年征战,历经一次次残酷的战斗,有的战死,有的归来。

而英勇善战的木

兰,则是有幸生存、胜利归来的将士中的一个。

  第五段,写木兰还朝辞官。

先写木兰朝见天子,然后写木兰功劳之大,天子赏赐之多,再说到木兰辞官不就,愿意回到自己的故乡。

“木兰不用尚书郎”而愿“还故乡”,固然是她对家园生活的眷

念,但也自有秘密在,即她是女儿身。

天子不知底里,木兰不便明言,颇有戏剧意味。

  第六段,写木兰还乡与亲人团聚。

先以父母姊弟各自符合身份、性别、年龄的举动,描写家中的欢乐气氛;再以木兰一连串的行动,写她对故居的亲切感受和对女儿妆的喜爱,一副天然的女儿情态,表现她归来后情不自的喜悦;最后作为故事的结局和全诗的,是恢复女儿装束的木兰

与伙伴相见的喜剧场面。

  第七段,用比喻作结。

以双兔在一起奔跑,难辨雌雄的隐喻,对木兰女扮男装、代父从军十二

年未被发现的奥秘加以巧妙的解答,妙趣横生而又令人回味。

  这首诗塑造了木兰这一不朽的人物形象,既富有传奇色彩,而又真切动人。

木兰既是奇女子又是普通人,既是巾帼英雄又是平民少女,既是矫健的勇士又是娇美的女儿。

她勤劳善良又坚毅勇敢,淳厚质朴又机敏活泼,热爱亲人又报效国家,不慕高官厚禄而热爱和平生活。

一千多年来,木兰代

父从军的故事在我国家喻户晓,木兰的形象一直深受人们喜爱。

  这首诗具有浓郁的民歌特色。

全诗以“木兰是女郎”来构思木兰的传奇故事,富有浪漫色彩。

繁简安排极具匠心,虽然写的是战争题材,但着墨较多的却是生活场景和儿女情态,富有生活气息。

诗中以人物问答来刻画人物心理,生动细致;以众多的铺陈排比来描述行为情态,神气跃然;以风

趣的比喻来收束全诗,令人回味。

这就使作品具有强烈的艺术感染力。

二、问题研究

1.“唧唧复唧唧”究竟是什么声音?

对此历来说法不一。

大致有三种:

织机声、叹息声、虫鸣声。

  ①织机声。

如果理解为织机声,将有如下情境。

诗歌一开始,就出现不停不息的织机声,人未出场声先闻。

然后才交代这是木兰正在对门而织,一个勤劳的姑娘形象跃然纸上。

但织着织着,有节奏的织机声听不到了,传来的是一阵阵长吁短叹。

这究竟是为什么?

木兰啊,木兰,是什么事儿

让你如此发愁呢?

于是转入后面的情节。

这样的理解当然是合情合理的。

  ②叹息声。

有学者对此做如下解读:

“当户而织,说明木兰是一个劳动女性,而不是侯门小姐。

本应该听到她的织布的声音,但听到的却是‘唧唧复唧唧’的叹息声。

一个‘唧唧’就已经说明是在叹息了,又重之以‘复唧唧’,作者还觉得意犹未足,最后又‘惟闻女叹息’,作者这样反复强调,是要告诉我们木兰的忧思之深,木兰是停机长叹,而不是边织边叹。

作者没有写木兰的愁容,也没有写木兰停机长叹的举动,作者只是绘声,通过接连不断的声声叹息,刻画出一个充满忧愁苦闷的木兰女的形象。

”(张燕瑾《繁而有味,简能传神──读〈木兰辞〉》,《汉魏六朝诗歌鉴赏集》,人民文学

出版社1985年版)

  ③虫鸣声。

如果将“唧唧”理解为虫声,在我们眼前就会出现这样一幅画面──夜深人静,四下阒无人声,只有虫儿在夜幕中“唧唧”鸣唱。

接着再写木兰姑娘正对门坐在织机旁织布,可是她为什么手握织机不织布,却坐在那儿长吁短叹呢?

四野的虫声与木兰的叹息声交相应和,渲染出一个女孩

儿将要做出一个重大决定之前的心境和气氛。

总之,诗无达诂,合乎情理合乎文意即可。

2.“问女何所思,问女何所忆”的问话人是谁?

  一说是父母在问,认为只是父亲在问或只是母亲在问的,也属此说。

的确,父母如果听到女儿的叹息,一定会发出这样关切的询问。

一说是叙事人在问,因为《木兰诗》是口头集体创作的民歌,而民歌是可以配乐歌唱的,歌唱者能以叙事人的身份进行拟问。

这两种说法其实并不矛盾。

在民间讲唱文学中,演唱者往往有叙事人和故事人物的双重身份,叙事人的语言与故事人物的语言有时是相融合一的。

因此,这首诗中的“问女何所思,问女何所忆”,以及“女亦无所思……从此替爷征”可视为父母与女儿的问答,也可视为叙事人的拟问拟答。

此外,这首诗中常以第一人称来叙事,既可

以看做木兰的自述,也可以看做叙事人的转述。

3.“雄兔脚扑朔”等四句该如何理解?

  第一,应该先明确这是一个生动的比喻。

前两句写兔子在静卧时外在行为举止区别很大,一眼就可以判别出雄雌;而当兔子一起奔跑时,就难以分辨出性别了。

以此比喻在日常生活中男女性别

特征明显,而在战场厮杀时,要分出男女就十分困难了。

  第二,应该进一步思考作者为什么要用这样一个比喻句结束全诗。

首先,这个比喻十分形象地解释了“火伴”们的惊讶,同时也是对读者必然产生的疑问做出一个合情合理的解答。

其次,可以将这四句话看做是木兰对“火伴”的回答。

从这四句俏皮风趣的回答,我们可以看到木兰富有机趣智慧而又充满自豪的神态表情,还有什么能比这四句话更有趣巧妙呢?

真是个锦心绣口的木兰姑娘!

再次,用雄兔雌兔来比喻人之男女,恰是民歌语言运用的特点。

这一机巧的比喻,使全诗为之增色,

锦上添花。

  此外,这四句诗被认为是吟唱者即叙事人对木兰的赞词,这种说法与将其视为木兰对“火伴”的

回答的看法并不矛盾。

4.如何理解《木兰诗》中的繁简处理?

  必须明确以下三点:

《木兰诗》中何处繁,何处简?

这样的繁简处理产生了什么样的效果?

者为什么要进行这样的处理?

  ①繁笔的运用:

木兰当户织时的心事重重,木兰准备行装时的活动,木兰奔赴战场时的心态,

木兰回家后家人的欢乐,木兰重着“女儿装”时的欣喜等内容,都写得不厌其繁,细致入微。

例如,木兰采买鞍马一事,就通过东西南北的排比铺写,渲染了战前准备的紧张和忙碌,读者似乎可以看到木兰的奔波和繁忙,也可以想见一身戎装的木兰是何等的英姿飒爽!

又如,写木兰奔赴战场时反复提及“不闻爷娘唤女声”,其实正是木兰此时心态的真实写照:

当夕阳西下,暮色沉沉时,木兰独自露宿在黄河之畔时,耳听黄河流水哗哗作响,心中却时时回响着父母的声声呼唤,渐行渐远,父母呼唤女儿的声音早已听不见了,但这声音却时时回荡在女儿的耳畔心头!

征程漫漫,何时能再听到那温暖女儿内心的爷娘亲切的呼唤呢?

  再如,末段写木兰将回家乡时爷娘姐弟等人的不同行动,通过同样的句调作三次反复重叠,生

动表现了亲人们十年离别后终于得到团聚时的喜悦心情和欢乐气氛。

  而对木兰重入闺房,再着“女儿妆”的一段描写,更是淋漓尽致地渲染了木兰的热爱生活、美丽

可爱的女儿情态。

  ②简笔的运用。

至于简笔,主要是对战斗过程的描写力求其简,十年生活,只用了几句话就交

代完了。

  为什么要如此安排呢?

作者不惜笔墨描绘的往往都是他所要着力突出的。

这首诗所要突出的正是对木兰的孝敬父母、勇于担当重任的性格的颂扬,所以,对残酷的战争,一笔带过,而对能够反映美好心灵的内容则不惜笔墨。

另外,这种繁简安排似乎还隐含了作者对美好生活的向往祝福,对

战争的冷淡和远离。

  一个女孩儿在战场上拼杀了十年之久,立下了赫赫战功──“策勋十二转,赏赐百千强”,其勇武强悍可知。

但是作者和广大读者喜爱的并不是一个没有女性特点的女超人,所以,战场上的厮杀作者几笔带过,而把“木兰是女郎”作为构思的核心,所以,着力写木兰作为女孩儿对父母的牵挂,写她的入闺房、巧梳妆,写她打扮得娉娉袅袅光彩照人的风姿神韵。

人们向来不稀罕赳赳武夫式的“顾大嫂”之流,中国也不乏娇滴滴莺声燕语般的“崔莺莺”这样标准的美人,但既有女儿的娇美又有男子的刚健的女性,在中国文学史上,却只有木兰这独特的一个!

这样的繁简安排就起到了突出人物特征、

表现作者倾向的作用。

练习说明

一、复述这首诗的故事情节,背诵全诗。

  本题检查学生是否从整体上把握了诗歌内容,要求学生比较准确完整地复述课文,不仅要掌握诗中叙事的各个环节,而且要注意抓住重点,做到详略得当。

复述也是一种很好的口语练习,教师

要引导学生清晰流畅有条理地表达。

要让学生在复述的基础上熟读成诵。

二、翻译下列句子,注意上下句的意思是互相交错、补充的。

  这些句子都容易引起学生的误解。

本题可引导学生正确理解句意,并了解古诗词中常见的“互文”现象。

题干已经简要说明“互文”的含义,教师可以明确指出并要求学生画线加以重点标示。

然后通

过翻译这四个句子,引导学生切实体会“互文”的内涵。

  翻译这四个句子应注意两个原则:

一要理解其“互文”的含义;二要考虑本课的诗歌特征,不能

为了体现“互文”而使译文变成散文失去诗味。

1.东市买骏马,西市买鞍鞯,南市买辔头,北市买长鞭。

到东市买了骏马,去西市买了鞍鞯,往南市买了辔头,从北市买了长鞭。

这四句的意思是到各处街市备办鞍马等战具,不是一处地方买一样东西。

2.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

将军身经百战生存无几,壮士(木兰)戎马十年胜利归来。

这两句的意思是征战多年,经历很多战斗,许多将士战死沙场,木兰等幸存者胜利归来。

3.开我东阁门,坐我西阁床。

打开我东屋的闺门,坐在我西屋的床上。

这两句的意思是每间房子都要开了门进去看看,不是开了东阁的门而不进去,然后转到西阁的床上去坐着。

4.当窗理云鬓,对镜帖花黄。

对着窗户梳理美丽的鬓发,对着镜子贴上好看的花黄。

这两句的意思是当着窗户,对着镜子,先理云鬓,后贴花黄。

三、注意下列句子中加点的部分,看看这些句子各有什么句式特点,从诗中再找出一些类似的句子。

  本题旨在引导学生注意这首诗在句式上的一些民歌特色。

学生只要注意到这些句子的特点即可,

至于所涉及的修辞手法,可以提及,但不必深究。

1.问女何所思,问女何所忆。

  这两句是复沓句。

复沓与叠句的区别是,复沓可以更换少数词语,而叠句的词语完全相同。

“女亦无所思,女亦无所忆”两句,以及“旦辞爷娘去……但闻燕山胡骑鸣啾啾”两节八句,也是复沓。

2.军书十二卷,卷卷有爷名。

  这两句是顶真句。

顶真,又称“联珠”。

“壮士十年归,归来见天子,天子坐明堂”“出门看火伴,

火伴皆惊忙”,也是顶真。

3.万里赴戎机,关山度若飞。

  这两句是很工整的对偶句。

此外,“朔气传金柝,寒光照铁衣”也是很工整的对偶句。

另有“阿爷无大儿,木兰无长兄”“开我东阁门,坐我西阁床”“脱我战时袍,著我旧时裳”“当窗理云鬓,对镜帖花

黄”“雄兔脚扑朔,雌兔眼迷离”等不甚工整的对偶句。

5.爷娘闻女来,出郭相扶将;阿姊闻妹来,当户理红妆;小弟闻姊来,磨刀霍霍向猪羊。

这几句是排比句。

“东市买骏马……北市买长鞭”一节四句,也是排比句。

四、讨论:

一千多年来,木兰的形象一直深受人们喜爱,原因是什么?

  本题主要引导学生认识木兰的形象。

认识木兰的形象要抓住两个方面:

一是人物的传奇性,一是人物性格的丰富性。

要引导学生紧密联系课文内容,从故事情节中体察木兰的思想感情,并加以适当概括。

7-9年级古代诗歌赏析集锦(人教版八年级必修)

--------------------------------------------------------------------------------

八年级上册25课杜甫诗三首

课文研讨

望岳

一.整体把握

  这首诗是杜甫的早期作品。

唐玄宗开元二十四年(736),年轻的诗人离开了长安,到兖州(今属山东省)去省亲──其父杜闲当时任兖州司马。

此后大约三四年内,他一直在山东、河北一带漫游,结交了不少朋友。

这首诗就是这期间写的。

诗中热情地赞美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农林牧渔 > 林学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