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省泸州市江阳区中考适应性考试化学试题.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14091036 上传时间:2023-06-20 格式:DOCX 页数:18 大小:169.2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四川省泸州市江阳区中考适应性考试化学试题.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8页
四川省泸州市江阳区中考适应性考试化学试题.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8页
四川省泸州市江阳区中考适应性考试化学试题.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8页
四川省泸州市江阳区中考适应性考试化学试题.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8页
四川省泸州市江阳区中考适应性考试化学试题.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8页
四川省泸州市江阳区中考适应性考试化学试题.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8页
四川省泸州市江阳区中考适应性考试化学试题.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8页
四川省泸州市江阳区中考适应性考试化学试题.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8页
四川省泸州市江阳区中考适应性考试化学试题.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8页
四川省泸州市江阳区中考适应性考试化学试题.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8页
四川省泸州市江阳区中考适应性考试化学试题.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8页
四川省泸州市江阳区中考适应性考试化学试题.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8页
四川省泸州市江阳区中考适应性考试化学试题.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8页
四川省泸州市江阳区中考适应性考试化学试题.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8页
四川省泸州市江阳区中考适应性考试化学试题.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18页
四川省泸州市江阳区中考适应性考试化学试题.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18页
四川省泸州市江阳区中考适应性考试化学试题.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18页
四川省泸州市江阳区中考适应性考试化学试题.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18页
亲,该文档总共18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四川省泸州市江阳区中考适应性考试化学试题.docx

《四川省泸州市江阳区中考适应性考试化学试题.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四川省泸州市江阳区中考适应性考试化学试题.docx(18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四川省泸州市江阳区中考适应性考试化学试题.docx

四川省泸州市江阳区中考适应性考试化学试题

【最新】四川省泸州市江阳区中考适应性考试化学试题

学校:

___________姓名:

___________班级:

___________考号:

___________

一、单选题

1.下列现象和应用中,所包含的主要变化有一项与其他三项有本质区别,该项是()

A.利用沸点不同分离液态空气制得氧气B.酸雨腐蚀铁制栏杆

C.利用熟石灰改良酸性土壤D.黄豆霉变

2.下图是我国《可再生资源法》倡导的碳资源的转化与循环利用示意图。

下列做法与该图体现的理念不符的是

A.将秸秆加工转化为酒精燃料

B.二氧化碳作为原料生产尿素

C.过度开采煤、石油作为燃料

D.将石油精炼,制备合成材料

3.【最新】5月9日,中国科学院、国家语言文字工作委员会、全国科学技术名词审定委员会联合发布了113号、115号、117号和118号元素的中文名称。

这三种元素最本质的区别是()

A.中子数不同B.质子数不同

C.最外层电子数不同D.相对原子质量不同

4.下列图示中的实验操作正确的是()

A.过滤

B.测溶液的pH值

C.给液体加热

D.稀释浓硫酸

5.在番茄上相隔一定距离分别插入铜片和锌片,即为番茄电池.将铜片、锌片与电压表相连,如图所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锌电极是番茄电池的正极

B.番茄电池可将化学能转化为电能

C.番茄电池形成通路后,电子将从铜电极流出

D.将电压表直接接在该番茄电池上,会损坏电压表

6.航天探测发现:

金星是一个被浓密大气层包围的固体球,大气层的成分之一是C2O3,实验证明其化学性质与CO相似。

下列关于C2O3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A.C2O3中碳的化合价为+3B.C2O3充分燃烧的产物是CO2

C.在一定条件下C2O3能还原氧化铁D.C2O3能使紫色石蕊溶液变红

7.把铁粉和铜粉的混合物放入硝酸银溶液中,反应结束后容器底部有固体。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剩余固体肯定含有银B.反应后溶液中一定含的Fe2+和Cu2+

C.剩余固体肯定含有银和铜D.反应后溶液中可能含有Fe2+

8.下图表示化学反应中溶液的颜色变化。

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A.若X是酚酞试液,a可能是碳酸钠

B.若X是稀硫酸,b可能是氧化物

C.若X是稀盐酸,c可能是单质

D.若X是稀盐酸,d可能是单质

二、填空题

9.化学与人类的生产、生活密切相关。

(1)化学与健康。

钙能强壮骨骼,在人体中属于_____________(填“常量元素”或“微量元素”)。

‚在人体组织中,葡萄糖(C6H12O6)在酶的催化作用下经缓慢氧化转变成二氧化碳和水,同时放出能量,该反应的方程式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化学与资源。

在空气成分中,稀有气体所占比率虽然很小,但有广泛的用途。

写出氦气的化学式,并标出氦元素的化合价:

_______。

‚降雨是自然界中水循环的一个环节。

正常的雨水略呈______性(填“酸”或“碱”),是由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填化学方程式),酸雨是由于SO2等气体或这些气体在空气中反应后的生成物溶于雨水所形成。

A、B、C三个地区雨水的pH如图所示,其中________地区的雨水是酸雨。

(3)化学与材料。

智能手机是一种多功能通信工具,一款智能手机通常含有41种以上化学元素,请回答:

大部分手机外壳是用塑料或镁合金制成,二者属于高分子合成材料的是___________。

‚手机线路的主要原料是铜,微电子材料还用到金、银、钽等,在此主要利用了铜的______性。

ƒ手机屏幕大部分用的是硅酸铝玻璃,下列关于硅酸铝玻璃性质的推测不正确的是_____(填序号)。

a.透光性好b.常温下不易与氧气反应c.易溶于水

10.下图是氢气和氧气发生反应的微观模拟图,请回答下列问题:

(1)在B图中将相关粒子图形补充完整__________。

(2)A图所示物质属于__________(填物质分类),从微观角度说明理由是_________________。

(3)请画出氧元素原子结构示意图________。

11.化学与工农业生产联系密切。

(1)NH4H2PO4是一种复合肥料,它所含植物必须的营养元素是_______。

(2)炼铁的主要反应原理是高温下用CO把铁从铁矿石里还原出来,反应的方程式__________________。

12.下表是三种物质在不同温度时的溶解度,根据表中信息回答问题。

温度/℃

0

20

40

60

80

100

溶解度/g

氯化钠

35.7

36.0

36.6

37.3

38.4

39.8

硝酸钾

13.3

31.6

63.9

110

169

246

氢氧化钙

0.19

0.17

0.14

0.12

0.09

0.08

(1)60℃时,氯化钠的溶解度_______硝酸钾的溶解度(填“>”“=”或“<”)。

(2)20℃时,氯化钠饱和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为_______(结果保留至0.1%)。

(3)如图所示,观察到U型管中a的液面低于b的液面,澄清石灰水_____________,则在小试管中加入的物质是_____(填字母)。

A.浓硫酸B.氢氧化钠C.硝酸铵

(4)混有少量氯化钠的硝酸钾固体,加水配成80℃的硝酸钾饱和溶液,再冷却至20℃,析出晶体并得到溶液。

下列有关说法中正确的是_______(填字母)。

A.析出的晶体中不一定含有硝酸钾

B.所得溶液一定是硝酸钾饱和溶液

C.上述方法可以将两种物质完全分离

三、实验题

13.请你参照下图完成有关燃烧与灭火的相关活动。

(1)图一实验现象可说明燃烧的必备条件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由图一改进成图二实验装置,优点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欲使图二中的红磷燃烧,可将试管从水中取出并___________后再对着试管加热。

(3)将装有某气体的大试管口朝下垂直插入水中,使试管罩住白磷,如图三所示,结果观察到了“水火相容”的奇观,则大试管所装气体可能是________________。

(4)某些活泼金属也能制造出水火相容的奇观,比如金属钠放入水中会立刻着火,因为钠遇水会生成氢氧化钠与氢气,该反应要________(填“放热”或“吸热”),其反应的方程式为___________________。

四、科学探究题

14.“氧泡泡”系列产品去污能力强、绿色环保,其主要成分是过碳酸钠(2Na2CO3•3H2O2)。

某化学活动小组对过碳酸钠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决定对其进行探究。

(查阅资料)

Ⅰ.过碳酸钠在水中易离解成Na2CO3和H2O2,其水溶液具有Na2CO3和H2O2的双重性质;

Ⅱ.过碳酸钠与盐酸反应:

2(2Na2CO3•3H2O2)+8HCl═8NaCl+4CO2↑+3O2↑+10H2O;

Ⅲ.过碳酸钠的去污能力主要与其在反应中释放处的“活性氧”有关,“活性氧”含量越高,去污能力越强。

(1)20℃时测得1%过碳酸钠水溶液的pH为10.5,说明其溶液呈_______(选填“酸性”、“碱性”或“中性”)。

(2)向过碳酸钠水溶液中加入少量MnO2时产生大量气泡,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是_______。

(3)为测定某“氧泡泡”样品中“活性氧”的含量,取20g样品按如图实验装置与足量盐酸反应。

(已知样品中杂质不溶于水且不与盐酸反应,装置气密性良好)。

①将盐酸慢慢地滴入A中,反应一段时间后,观察到________时,停止滴加盐酸。

②装置B可吸收生成的CO2,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某同学想用C与D装置收集氧气并测量O2的体积,则B装置需连接C装置的___端(填“a”或“b”)。

„如图所示,将反应后A中所得溶液经过一系列操作,得到固体NaCl的质量为11.7g,请据此计算出该过碳酸钠样品的“活性氧”含量(写出其计算过程)。

_______________

提示:

过碳酸钠样品中“活性氧”含量可按如下公式计算:

“活性氧”含量=

×100%

五、推断题

15.有一包白色固体样品,可能由Na2SO4、NaOH、CaCO3、BaCl2、MgCl2中的一种或几种物质组成,为探究该样品组成,某小组取适量样品按下图所示流程进行实验。

请完成下列各题。

(1)过滤操作中玻璃棒的作用是__________。

(2)滤渣a的成分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填物质的名称);白色沉淀b是______(填化学式)。

(3)写出现象‚涉及的化学方程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若现象“滤渣全部溶解”变为“滤渣部分溶解”,其它现象不变,则原样品中无法确定的成分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填物质名称)。

参考答案

1.A

【解析】

【详解】

A、利用沸点不同分离液态空气制得氧气,只是混合物的分离,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

B、酸雨腐蚀铁制栏杆是酸与铁发生反应生成盐和氢气,属于化学变化;

C、利用熟石灰改良酸性土壤是利用熟石灰与酸反应生成盐和水,属于化学变化;

D、黄豆霉变有菌类物质生成,属于化学变化;

对比四个选项,A选项与其他三项有本质区别。

故选A。

【点睛】

判断的标准是看在变化中有没有生成其他物质。

一般地,物理变化有物质的固、液、气三态变化和物质形状的变化。

2.C

【详解】

A.将秸秆加工转化为酒精燃料,B.二氧化碳作为原料生产尿素,D.将石油精炼,制备合成材料,均环保,符合本图体现的理念。

D.石油属于不可再生资源,将石油精炼,制备合成材料。

不符合本图体现的理念。

3.B

【详解】

元素是具有相同核电荷数(即核内质子数)的一类原子的总称,不同种元素之间的本质区别是质子数不同。

故选B。

4.C

【详解】

A、过滤液体时,要注意“一贴、二低、三靠”的原则,图中缺少玻璃棒引流,图中所示操作错误;

B、用pH试纸测定未知溶液的pH时,正确的操作方法为取一片pH试纸放在玻璃片或白瓷板上,用玻璃棒蘸取少量待测液滴在干燥的pH试纸上,与标准比色卡对比来确定pH,不能用手持试纸,不能将pH试纸伸入待测液中,以免污染待测液,图中所示操作错误;

C、给试管中的液体加热时,用酒精灯的外焰加热试管里的液体,且液体体积不能超过试管容积的三分之一,图中所示操作正确;

D、稀释浓硫酸时,要把浓硫酸缓缓地沿器壁注入水中,同时用玻璃棒不断搅拌,以使热量及时地扩散;一定不能把水注入浓硫酸中;图中所示操作错误。

故选C。

5.B

【解析】

试题分析:

根据图示可知,与电压表正接线柱相连的为铜片,因此铜电极为正极,故A错误;番茄电池是将化学能转化为电能,故B正确;番茄电池形成通路后,电流从正极留向负极,因此电子从负极留向正极,即电子将从锌电极流出,故C错误;根据图示可知,电压表示数较小,小于电压表量程,因此将电压表直接接在该番茄电池上,不会损坏电压表,故D错误;故选B。

【考点定位】电压;电流;电能

6.D

【解析】

【详解】

A、设碳的化合价为X:

X×2+(-2)×3=0解得X=+3,故A说法正确;

B、一氧化碳燃烧生成二氧化碳,因为C2O3实验证明其化学性质与CO相似,所以C2O3充分燃烧的产物是CO2,故B说法正确;

C、一氧化碳具有还原性,能还原氧化铁,又因为C2O3实验证明其化学性质与CO相似,所以在一定条件下C2O3能还原氧化铁,故C说法正确;

D、二氧化碳能使紫色石蕊溶液变红,一氧化碳不能使紫色石蕊溶液变红,因为C2O3实验证明其化学性质与CO相似,所以也不能使紫色石蕊溶液变红,故D说法错误。

故选D。

7.A

【解析】

【分析】

铁和铜的活动性都比银强,都能和硝酸银溶液反应,且铁的活动性大于铜,反应顺序为:

铁先置换出银,铁反应完铜再反应。

【详解】

A、由于不知道铁和铜的量,所以不能判断出剩余固体成分是否含有铁和铜,但是在剩余固体中一定含有银,故A正确;

B、铁与硝酸银发生反应生成硝酸亚铁,溶液中一定含有亚铁离子,由于不知所加的铁和铜的量,若铁未反应完,则溶液中无Cu2+,故B错误;

C、由A分析可知,固体中肯定含有银,无法确定是否含有铁或铜,故C错误;

D、多种金属与一种金属盐溶液反应时最活泼的金属先反应,铁首先与硝酸银反应生成硝酸亚铁和银,与硝酸银完全反应后再与硝酸铜反应生成硝酸亚铁和铜,故滤液中一定含有生成的硝酸亚铁,而不是可能含有Fe2+,故D错误。

故选A。

8.D

【详解】

A、碳酸钠溶液显碱性,能使酚酞变红色,故A正确;

B、硫酸和氧化铁反应生成硫酸铁和水,故B正确;

C、盐酸和铁反应生成氯化亚铁和氢气,故C正确;

D、铜的金属活动性排在氢的后面,不会与酸反应生成盐和氢气,故D错误。

故选D。

【点睛】

给定物质存在明显的颜色的变化,要抓住颜色特征进行突破,黄色溶液是含有三价铁离子的溶液,蓝色溶液是含有二价铜离子的溶液,而浅绿色的溶液中一定含有二价的亚铁离子。

9.常量元素C6H12O6+6O2

6CO2+6H2O

酸CO2+H2O=H2CO3BC塑料导电c

【详解】

(1)①钙元素与人体所需的常量元素;

②葡萄糖与氧气在酶的作用下生成二氧化碳和水,反应的方程式为:

C6H12O6+6O2

6CO2+6H2O;

(2)①氦气是一种稀有气体单质,在单质中元素的化合价为零,可表示为:

②空气中的二氧化碳与水反应生成碳酸,反应的方程式为:

CO2+H2O=H2CO3,所以正常的雨水显酸性,我们把pH<5.6的雨水称为酸雨;

(3)①塑料属于有机高分子材料;镁合金属于金属材料;

②铜具有导电性,所以可用来制电路;

③手机屏幕大部分用的是硅酸铝玻璃,说明硅酸铝玻璃不易溶于水。

10.

混合物A中含有两种不同的分子

【解析】

【详解】

(1)由质量守恒定律反应前后原子的种类及数目不变可知,在B图中补出补1个水分子和1个氢分子即可使该模拟图符合质量守恒定律,如图:

(2)由图示可知,A图所示物质属于混合物,因为A中含有两种不同的分子;

(3)氧原子是8号元素,核内质子数为8,核外有2个电子层,第一层2个电子,第二层6个电子,氧原子的结构示意图为

11.N、P3CO+Fe2O3

2Fe+3CO2

【解析】

【详解】

(1)NH4H2PO4是一种复合肥料,它所含植物必须的营养元素是氮元素和磷元素;

(2)在高温的条件下,一氧化碳与氧化铁反应生成铁和二氧化碳反应的方程式:

3CO+Fe2O3

2Fe+3CO2。

12.<26.5%变浑浊ABB

【解析】

【详解】

(1)60℃时,氯化钠和硝酸钾的溶解度分别是38.4g、169g,所以60℃时,氯化钠的溶解度<硝酸钾的溶解度;

(2)20℃时,氯化钠的溶解度是36g,所以氯化钠饱和溶液中溶质的质最分数为

×100%≈26.5%;

(3)观察到U型管中a的液面低于b的液面,装置内的气压增大,温度升高,所以澄清石灰水变浑浊,在小试管中加入的物质是浓硫酸、氢氧化钠;

(4)硝酸钾的溶解度随温度的升高而增大,而氯化钠的溶解度受温度影响变化不大,所以工业上将硝酸钾和氯化钠的热混合溶液(两者均己达到饱和)冷却至室温;

A、析出晶体的主要物质是硝酸钾,故A错误;

B、剩余溶液含有氯化钠,又含有硝酸钾,且是硝酸钾的饱和溶液,故B正确;

C、上述方法不可以将两种物质完全分离,只能得到硝酸钾,故C错误。

【点睛】

根据固体的溶解度表可以:

①查出某物质在一定温度下的溶解度,从而确定物质的溶解性,②比较不同物质在同一温度下的溶解度大小,从而判断饱和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的大小,③判断物质的溶解度随温度变化的变化情况,从而判断通过降温结晶还是蒸发结晶的方法达到提纯物质的目的。

13.可燃物与氧气接触、可燃物的温度达到着火点更环保擦干氧气(空气)放热2Na+2H2O═2NaOH+H2↑

【详解】

(1)图一实验中水下白磷没有燃烧是因为没有与氧气充分接触,薄铜片上的红磷没有燃烧是因为温度未达着火点,由此说明燃烧的必备条件是:

可燃物与氧气接触,可燃物的温度达到着火点;

(2)图二中磷放入密闭的试管中,可以防止燃烧后生成的五氧化二磷污染环境,而图一的燃烧产生直接排入空气;取出的试管壁上有水,应擦干后再进行加热,以防止试管受热不均匀而炸裂;

(3)试管内应为空气或氧气,以满足磷燃烧所需要的氧气;

(4)由题意钠遇水会立刻着火,说明了钠的温度达到了着火点,说明了钠遇水生成H2和一种氢氧化钠的反应是放热反应;该反应的反应物和生成物题干已给出,因此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2Na+2H2O═2NaOH+H2↑。

14.碱性2H2O2

2H2O+O2↑无气泡产生2NaOH+CO2═Na2CO3+H2Ob12%

【分析】

(1)根据酸碱度与酸碱性的关系分析回答;

(2)根据过氧化氢在二氧化锰的作用下分解生成了氧气写出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3)①根据过碳酸钠与盐酸反应生成了气体分析回答;

②根据二氧化碳能与氢氧化钠反应写出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③根据排水法收集氧气“短进长处”的原则,选择B装置连接C装置的端口;

④根据过碳酸钠与盐酸反应生成的氯化钠的质量可求出氧气的质量,据此可求出过碳酸钠样品的“活性氧”含量。

【详解】

(1)20℃时,测得1%过碳酸钠水溶液的pH为10.5,大于7,说明其溶液呈碱性;

(2)由于过氧化氢在二氧化锰的作用下分解生成了氧气,所以向过碳酸钠水溶液中加入少量MnO2时产生大量气泡,该气体是氧气,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是2H2O2

2H2O+O2↑;

(3))①由于过碳酸钠与盐酸反应生成了二氧化碳和氧气,所以将盐酸慢慢地入A中,反应一段时间,观察到没有气泡生成,停止滴加盐酸;

②由于氢氧化钠能与二氧化碳反应,所以装置B可吸收生成的CO2,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是:

CO2+2NaOH═Na2CO3+H2O;

③用C与D装置收集氧气并测量O2的体积,气体应从短导管进入,把水从长导管排出,因此B装置应与C装置的b端相连;

④设生成的氧气的质量为x,

x=2.4g,

过碳酸钠样品的“活性氧”含量是:

×100%=12%。

15.引流碳酸钙、氢氧化镁BaCO3CaCO3+2HCl=CaCl2+H2O+CO2↑Mg(OH)2+2HCl=MgCl2+2H2O氯化镁

【分析】

碳酸钙难溶于水,会与酸反应生成二氧化碳,硫酸根离子和钡离子反应会生成不溶于酸的硫酸钡沉淀,氢氧根离子和镁离子反应会生成溶于酸的氢氧化镁沉淀,氢氧化钠和二氧化碳反应生成碳酸钠,碳酸钠和氯化钡会生成碳酸钡沉淀,所以样品中加入足量的水得到滤渣a1.5g和滤液,滤渣a中加入足量的稀盐酸,滤渣全部溶解,生成无色气体0.44g,所以混合物中氯化钡和硫酸钠只能含有一种物质,一定含有碳酸钙,

生成0.44g的二氧化碳需要碳酸钙的质量为1g,所以滤渣中一定含有氢氧化镁,样品中一定含有氯化镁和氢氧化钠。

【详解】

由分析可知

(1)过滤操作中玻璃棒的作用是引流;

(2)滤渣a的成分是:

碳酸钙、氢氧化镁,白色沉淀b是BaCO3;

(3)现象?

涉及的反应是氢氧化镁和盐酸反应生成氯化镁和水,碳酸钙和盐酸反应生成氯化钙、水和二氧化碳,化学方程式为:

CaCO3+2HCl=CaCl2+H2O+CO2↑、Mg(OH)2+2HCl=MgCl2+2H2O;

(4)若现象?

“滤渣全部溶解”变为“滤渣部分溶解”,其它现象不变,则原样品中无法确定的成分是氯化镁。

【点睛】

在解此类题时,首先分析题中所给物质的性质和两两之间的反应,然后依据题中的现象判断各物质的存在性,最后进行验证即可。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农林牧渔 > 林学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