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天津生态城建设案例研究.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14092631 上传时间:2023-06-20 格式:DOCX 页数:14 大小:567.4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新天津生态城建设案例研究.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4页
中新天津生态城建设案例研究.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4页
中新天津生态城建设案例研究.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4页
中新天津生态城建设案例研究.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4页
中新天津生态城建设案例研究.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4页
中新天津生态城建设案例研究.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4页
中新天津生态城建设案例研究.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4页
中新天津生态城建设案例研究.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4页
中新天津生态城建设案例研究.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4页
中新天津生态城建设案例研究.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4页
中新天津生态城建设案例研究.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4页
中新天津生态城建设案例研究.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4页
中新天津生态城建设案例研究.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4页
中新天津生态城建设案例研究.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4页
亲,该文档总共14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中新天津生态城建设案例研究.docx

《中新天津生态城建设案例研究.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新天津生态城建设案例研究.docx(14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中新天津生态城建设案例研究.docx

中新天津生态城建设案例研究

中新生态城建设案例研究

晓山

 

中新生态城是中国、新加坡两国政府战略性合作项目,生态城的建设显示了中新两国政府应对全球气候变化、加强环境保护、节约资源和能源的决心,为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建设提供积极的探讨和典型示。

1.区位及自然条件

选址用地区位优势明显,距中心城区45公里,距150公里,距50公里,距滨海新区核心区15公里,距滨海国际机场40公里,距港20公里,距妃甸工业区30公里,便于利用各种城市资源。

选址用地东临正在建设的北疆电厂循环经济示区,北接汉沽老城,西南为滨海新区核心区(包括经济技术开发区、港、港保税区和正在规划建设的滨海中心商务商业区)。

选址具有良好的城市和产业依托。

中新生态城区位图

从自然条件来看,选址地三分之一是废弃的盐田,三分之一是有污染的水面,三分之一盐渍化荒地,水质性缺水,自然条件恶劣。

2.工作阶段

2.1第一阶段

该阶段始于2007年4月,至2007年9月。

依据中方确定的中新生态城的“四项要求”和选址“两条原则”,明确选址。

具体事件时序如下:

2007年4月25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国务院总理温家宝会见来访的新加坡国务资政吴作栋,共同商议在中国合作建设一座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和谐型的生态城市,作为中国其他城市可持续发展的样板。

2007年7月9-12日,国务院副总理吴仪访问新加坡,提出中新合作建设生态城的“四项要求”和选址的“两条原则”:

体现资源约束条件下建设生态城市的示意义,以非耕地为主,选在水资源缺乏地区;靠近中心城市,依托大城市交通和服务优势,节约基础设施建设成本。

按照这一要求,乌鲁木齐、、、四个城市被列为备选城市推荐给新方。

2007年7月25日,市专门成立生态城选址工作领导小组,具体工作由市规划局牵头。

2007年8月,新加坡国家发展部、驻华大使考察生态城选址。

2007年9月,国务院秘书二局转来国务院领导同志对《关于滨海新区需要国务院有关部门帮助解决的问题》的批示,原则同意在滨海新区建设生态城。

2007年10月26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市委书记高丽,市长戴相龙听取与新方会谈相关筹备情况汇报。

会议要求务必明确生态城概念和建设标准,并提出会谈的原则和方向。

2007年11月10日,建设部部长汪光焘主持召开第143次常务会议,听取市常务副市长黄兴国关于中新生态城选址滨海新区工作情况的汇报。

2007年11月18日,国务院总理温家宝和新加坡总理显龙在新加坡共同签署《中华人民国政府与新加坡国政府关于在中华人民国建设一个生态城的框架协议》;建设部与新加坡国家发展部签署《中华人民国政府与新加坡国政府关于在中华人民国建设一个生态城的框架协议》的补充协议,标志着生态城项目落户滨海新区。

2.2第二阶段

该阶段始于2007年11月,至2008年1月。

成立中方联合投资体;召开第一次中新双方工作组会议,明确中新双方工作组工作方案,原则通过中新生态城指标体系。

具体事件时序如下:

2007年11月25日,副市长质枫主持召开会议,研究部署生态城规划建设近期工作分工。

会议决定成立工作小组,副市长质枫任组长,市规划局局长任雨来任副组长,市法制办、建委、国土房管局、容委、环保局等部门分管领导为小组成员。

会议明确生态城规划编制、规划标准制定、建设管理标准制定、管理条例制定等工作分工和时间进度要求。

2007年12月3-7日,副市长质枫带队访问新加坡,就生态城的规划建设事宜与新方深入交换意见。

2007年12月21日,建设部科技司在京主持召开会议,专题研究生态城规划标准相关事宜。

2007年12月24日,生态城中方投资联合体成立。

由泰达投资控股牵头,国家开发银行、市房地产开发经营集团、塘沽城市建设投资公司、市汉滨投资、津联集团()资产管理参加,注册资本30亿元。

2008年1月8日,市委常委、滨海新区工委书记、管委会主任苟利军和副市长质枫与新加坡国家发展部副常任秘书财恺举行工作会谈,就生态城规划建设标准、管委会组建、开工建设筹备工作等交换意见。

2008年1月11日,滨海新区工委召开会议,宣布市委关于成立中新生态城管委会的决定,并宣布管委会领导班子成员。

2008年1月31日,中新生态城联合工作委员会第一次会议在召开。

会议审议并原则通过中新生态城指标体系。

2.3第三阶段

该阶段始于2008年2月,至2008年4月。

起步区开工建设;管委会正式成立运作;召开第二次中新双方工作组会议,再次确认中新生态城指标体系,审议并原则通过总体规划。

具体事件时序如下:

2008年2月14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市委书记高丽,市长黄兴国听取并原则同意生态城服务中心设计方案。

2008年2月21日,市委常委、滨海新区工委书记、管委会主任苟利军会见新加坡国家发展部副常任秘书财恺一行。

双方就生态城宣传、合资公司组建、服务中心建设、蓟运河防洪、产业发展规划、环境整治、政府引导基金设立等事宜进行沟通。

建设部城乡规划司司长唐凯和新加坡国家发展部副秘书财恺共同主持召开生态城工作会议,会议讨论了指标体系和总体规划方案,研究了下一步工作。

2008年2月22日,起步区开工。

2008年2月25日,中新生态城管委会获准成立,暂设办公室、建设局、商务局、环境局四个正处级机构。

2008年3月23日,生态城总体规划国际专家论证会在滨海新区召开,中国科学院、工程院院士吴良镛,芬兰未来社区委员会主席艾洛•帕罗海默等国外知名专家学者出席。

2008年4月8日,中新联合工作委员会第二次会议在新加坡召开。

会议再次确认中新生态城指标体系,审议并原则通过总体规划。

2.4第四阶段

该阶段始于2008年5月,至2008年9月。

召开第三次中新双方工作组会议,审议起步区详细规划初步方案、生态城总体规划公众意见、中新教育合作进展情况及三方定期沟通机制方案;服务中心建成使用;《中新生态城管理规定》正式施行。

具体事件时序如下:

2008年5月26日,管委会召开第10次主任办公会,会议原则同意《中新双方补充协议二》,并就《中新生态城管理规定》、《中新生态城管委会与合资公司双方的商业协议》的修改完善提出具体要求。

2008年7月1日,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副部长仇保兴、新加坡国家发展部兼教育部高级政务部长傅海燕在共同主持召开联合工作委员会第三次会议。

会议听取并审议起步区详细规划初步方案、生态城总体规划公众意见、中新教育合作进展情况及三方定期沟通机制方案。

管委会和中方投资联合体、新方投资联合体签署《关于位于中华人民国市之中新生态城商业协议》。

2008年7月2日,管委会副主任广志与新加坡国家发展部副常任秘书财恺就总体规划和起步区修建性详细规划进行沟通协商。

会议确定居住用地比率不低于40%,住宅建筑面积不低于1440万平方米,产业用地比例应达到10%。

2008年7月27日,双方举办生态城投资说明会,150余家新加坡企业的负责人参会。

2008年8月15日,服务中心竣工验收,标志着区首座绿色建筑落成。

2008年9月1日,生态城管委会、新加坡国家发展部生态城办事处和投资公司入住服务中心办公。

2008年9月28日,《中新生态城管理规定》正式施行。

至此,中新生态城的建设运营走上正轨。

3.工作机制

生态城的工作机制分三个层次。

第一层次:

中新之间成立了“中新生态城协调理事会”,双方各由一位副总理牵头。

理事会每年召开一次会议,中国有9个国家部委、新加坡8个部门为协调理事会成员。

至今已召开两次会议。

第二层次:

联合工作委员会,这主要是双方工作性联席会谈。

由各部委司长组成工作机构,至今已召开三次会议。

三次会议分别通过了总体规划、指标体系、起步区详规。

第三层次:

三方会谈。

该会谈由建设部规划司牵头,滨海新区管委会及新加坡政府驻生态城办事处负责人(现为新加坡国家发展部副常务秘书担任)共三方参加,不定期举行。

4.合作领域

根据的产业基础和新方的投资企业,确定中新双方主要的五大合作领域:

—生态标准的研究和拟定;

—绿色建筑;

—公共住屋;

—基础设施;

—环保。

5.开发模式

生态城的投资主体共有两个。

一是中方5个财团成立1家资公司:

名称为生态城投资,由泰达控股(占股35%)、国家开发银行(约15%—20%)、津联公司(为在的窗口公司)、天房集团(约15%)、及市塘沽区政府、汉沽区政府的投资集团(各占5%)构成。

其中最高股份者为泰达控股占35%。

二是合资公司,由上述中方财团“生态城投资”和新加坡财团合资设立,中新生态城合资公司(名称未最后确定,以下简称“合资公司”)。

合资公司的总裁和董事长由双方交替担任。

公司现任总裁为新加坡贸工部副常任秘书。

合资公司注册资本40亿人民币,中方和新方各占50%股份,现正在国家发改委走报批流程,最后要国务院批准。

生态城项目总投资预计将达500亿人民币。

新方财团由吉宝公司牵头,包括中东的基金,来自卡达尔、迪拜等。

6.规划编制体系

按照规划编制的时间顺序,中新生态城首先编制的是生态指标体系;总体规划和《中新生态城经济社会发展规划》、《中新生态城总体规划(2008-2020年)环境影响报告书》;生态城服务中心设计和起步区详细规划;而后系列专项规划、城市设计等。

6.1生态城指标体系

生态城借鉴新加坡等先进国家和地区的成功经验,结合选址区域的实际,围绕生态环境健康、社会和谐进步、经济蓬勃高效和区域协调融合四个方面,确定了22项控制性指标和4项引导性指标。

指标突出了生态保护与修复、资源节约与重复利用、社会和谐、绿色消费和低碳排放等理念,主要指标包括:

百万美元GDP碳排放强度、可再生能源利用率、区绿色出行比例、垃圾回收利用率、绿化覆盖率。

6.2总体规划

2007年底,中新双方正式成立生态城总体规划联合工作组。

由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和新加坡市区重建局设计团队分别编制,经过综合汇总后形成规划方案,并经国外知名专家论证和市规划委员会审议通过。

7.总体规划简介

7.1规划围

东至汉北公路—规划中央大道,西至蓟运河,南至永定新河入,北至规划的津汉快速公路。

规划面积30平方公里。

中新生态城规划围示意图

7.2发展定位

“我国生态环保、节能减排、绿色建筑等技术自主创新的平台,国家级环保教育研发、交流展示中心和生态型产业基地,参与国际生态环境发展事务的窗口;生态宜居的示新城。

职能包括:

国际生态环保理念与技术的交流和展示中心,国家生态环保技术的试验室和工程技术中心的集聚地,国家生态环保等先进适用技术的教育培训和产业化基地,生态文化旅游、休闲、康乐区。

基本理念:

“三和三能”

—人与人和谐共存

—人与环境和谐共存

—人与经济活动和谐共存

—能实行、能复制、能推广

7.3主导产业

发展策略:

以科技创新为引领,将生态城建设成为国际生态环保技术的策源地、总部基地,积极参与国际合作与分工,建立新型的国际技术和经贸合作机制,构筑与生态城适应的产业结构,形成国际一流的生态型产业体系,提升服务能力,增强综合实力和国际竞争力。

主导产业:

(1)生态环保科技研发转化产业;

(2)绿色建筑产业;

(3)生态型新兴服务业(包括文化创意、特色旅游、康体休闲等现代服务业)。

7.4发展规模

人口规模:

2010年人口规模达到5万;2015年人口规模达到20万;2020年人口规模达到35万。

除常住人口外,还将容纳城外居住的就业人口6万人,以及暂住性消费人口3万人,本地居住、区外就业8万人。

2020年,规划总建设用地为25.2平方公里。

居住用地占总建设用地40%,产业用地占10%,商业用地占3%。

公共绿地占18%。

人均建设用地不超过75平方米,低于国家的用地标准。

7.5功能布局

总体结构为“一轴三心四片、一岛三水六廊”。

中新生态城功能结构示意图

中新生态城用地规划图

7.6绿色交通

布局模式采用“人车分离”的布局理念,“各成网络”的交通组织理念。

慢行系统分为休闲健身道路(自行车专用)和通勤道路(自行车与行人专用)两种类型。

横断面规划采用滨水通道红线宽度8米,不设人行道。

日常出行通道红线宽度16m。

自行车停车场采取“足量供给,就近服务”的布设原则。

中新生态城交通组织示意图

7.7构建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

—生态城所有建筑都符合绿色建筑标准;

—广泛采用地热能、太阳能、风能等可再生能源。

可再生能源比例达到20%以上;

—供热系统充分利用北疆电厂余热;

—建设雨水收集、中水回用和海水淡化的水资源循环利用系统,实施分质供水。

非传统水资源利用率不低于50%。

—建设直饮水工程,提高市民生活品质。

规划2020年人均生活用水指标控制在120升/人.日。

7.8生态修复与环境建设

总体规划坚持生态优先,突出生态保护和修复,实施生态保护性开发。

—积极建设以多级水系、绿色网络为骨架的复合生态系统。

恢复建设鹦鹉洲、白鹭洲两处鸟类栖息地及永定洲生境演替区。

在蓟运河、津汉快速路等通道两侧设置生态绿地和防护绿带,为生态城提供生态屏障。

—本地植物指数不低于0.7。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农林牧渔 > 林学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