卫夫人《笔阵图》译注模板.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14094661 上传时间:2023-06-20 格式:DOCX 页数:12 大小:25.3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卫夫人《笔阵图》译注模板.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2页
卫夫人《笔阵图》译注模板.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2页
卫夫人《笔阵图》译注模板.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2页
卫夫人《笔阵图》译注模板.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2页
卫夫人《笔阵图》译注模板.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2页
卫夫人《笔阵图》译注模板.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2页
卫夫人《笔阵图》译注模板.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2页
卫夫人《笔阵图》译注模板.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2页
卫夫人《笔阵图》译注模板.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2页
卫夫人《笔阵图》译注模板.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2页
卫夫人《笔阵图》译注模板.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2页
卫夫人《笔阵图》译注模板.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2页
亲,该文档总共12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卫夫人《笔阵图》译注模板.docx

《卫夫人《笔阵图》译注模板.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卫夫人《笔阵图》译注模板.docx(12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卫夫人《笔阵图》译注模板.docx

卫夫人《笔阵图》译注模板

笔阵图

《笔阵图》是论述写字笔划的著作,阐述执笔、用笔的方法,并列举七种基本笔划的写法。

旧题卫夫人撰,后众说纷纭,或疑为王羲之撰,或疑为六朝人伪托。

因其流传很广,此姑存旧说,仍列为卫夫人作。

《笔阵图》中一个突出的观点,是认为书道的精微奥妙,是难以明言的,所以文章开头便说:

“夫三端之妙,莫先乎用笔;六艺之奥,莫重乎银钩。

”把书法用笔之妙,列在“三端”之先;笔势遒劲有力如银钩,重于“六艺”奥妙之上。

这和钟繇提出“用笔者天也”,通过用笔来体现天道是一个道理,远非凡庸所能明知的。

卫夫人提出“每为一字,各象其形,斯造妙矣,书道毕矣。

”她与蔡邕、钟繇一样,提倡“取万类之象”,如文中所谈的七种笔画,好有所象。

《笔阵图》中一个最为突出的观点,就是讲笔力。

她说:

“下笔点画波撇屈曲,皆须尽一身之力而送之。

”并进一步论定:

“善笔力者多骨,不善笔力者多肉;多骨微肉者谓之筋书,多肉微骨者谓之墨猪;多力丰筋者圣,无力无筋者病。

”这一书法美学观念,与钟繇的一样,强调笔力与筋骨,为后世书论所广泛运用。

作品名称 笔阵图 创作年代东晋文学体裁 散文诗 作    者 卫铄

1.1 正文

2.2 注释

3.3 译文

4.4 作者简介

正文 编辑

夫三端之妙,莫先乎用笔;六艺之奥,莫重乎银钩。

昔秦丞相斯见周穆王书,七日兴叹,患其无骨;蔡尚书邕入鸿都观碣,十旬不返,嗟其出群。

故知达其源者少,闇于理者多。

近代以来,殊不师古,而缘情弃道,才记姓名,或学不该赡,闻见又寡,致使成功不就,虚费精神。

自非通灵感物,不可与谈斯道矣!

今删李斯《笔妙》,更加润色,总七条,并作其形容,列事如左,贻诸子孙,永为模范,庶将来君子,时复览焉。

笔要取崇山绝仞中兔毫,八九月收之,其笔头长一寸,管长五寸,锋齐腰强者。

其砚取煎涸新石,润涩相兼,浮律耀墨者。

其墨取庐山之松烟,代郡之鹿角胶,十年以上,强如石者为之。

纸取东阳鱼卵,虚柔滑净者。

凡学书字,先学执笔,若真书,去笔头二寸一分,若行草书,去笔头三寸一分,执之。

下笔点画波撇屈曲,皆须尽一身之力而送之。

初学先大书,不得从小。

善鉴者不写,善写者不鉴。

善笔力者多骨,不善笔力者多肉;多骨微肉者谓之“筋书”,多肉微骨者谓之“墨猪”;多力丰筋者圣,无力无筋者病。

一一从其消息而用之。

一“横”如千里阵云,隐隐然其实有形。

、“点”如高峰坠石,磕磕然实如崩也。

丿“撇”如陆断犀象。

乙“折”如百钧弩发。

∣“竖”如万岁枯藤。

㇏“捺”如崩浪雷奔。

勹“横折钩”如劲弩筋节。

右七条笔阵出入斩斫图。

执笔有七种。

有心急而执笔缓者,有心缓而执笔急者。

若执笔近而不能紧者,心手不齐,意后笔前者败;若执笔远而急,意前笔后者胜。

又有六种用笔:

结构圆奋如篆法,飘风洒落如章草,凶险可畏如八分,窈窕出入如飞白,耿介特立如鹤头,郁拔纵横如古隶。

然心存委曲,每为一字,各象其形,斯造妙矣。

永和四年,上虞制记。

注释 编辑

1、三端:

在古代文化中指文士的笔端、武士的锋端、辩士的舌端。

银钩:

本指书法中的“钩”这种基本笔画,因优美的笔画能表达出婉媚有力,故谓之“银钩”。

在本文中指代书法艺术本身,即古代“六艺”中之“书”也。

2、周穆王:

西周国王,昭王之子,姓姬名满。

3、鸿都:

东汉时的皇家藏书之所。

碣:

石碑圆顶者谓之碣,此特指碑碣文字。

十旬:

指一百天。

4、达:

通达。

达其源:

通达文字产生发展的源流。

暗于理:

不懂书法的道理。

5、殊:

此作副词,有竟然之意。

师古:

即师法于古人。

缘情:

抒发感情,此理解为凭兴趣。

弃道:

背弃书道。

该赡:

渊博丰赡,此“该”通于“赅”。

6、通灵感物:

指通于神灵,并且能感化他物。

7、更加润色:

再加以修饰文字以使其具有光彩。

总:

概括、归纳或谓总结。

列事:

指陈述事情。

贻:

遗留。

庶:

希望、但愿。

8、崇山绝仞:

指高山最高的地方。

锋齐:

锋毫要齐。

腰强:

“腰”指笔毫的中部,此即谓笔毫中部要有强度、有弹力。

9、煎涸:

通翦涸,指浅黑干涸。

润涩:

此为一对反义词,即指润滑和不润滑。

浮津耀墨:

浮耀墨汁的光泽。

10、鹿角胶:

由鹿角熬制成的胶。

11、东阳鱼卵:

一种产于东阳的鱼卵纸,东阳在今天安徽省天长县。

12、真书:

魏晋之后对正体的一种称呼,也称作楷书。

行草书:

又称草行,一种比较流动而近于草书的书体。

13、点画:

文字点与横竖笔画的总称。

波撇:

指磔和掠,即捺和撇。

屈曲:

弯曲、曲折。

14、大书:

写大的字。

从小:

指写小字。

15、鉴:

鉴别、鉴赏。

16、筋书:

瘦劲有力的书

墨猪:

笔画肥而无力的书。

圣:

超凡、卓越。

17、消息:

奥妙、真谛。

18、笔阵:

将书法比喻为作战行阵。

执笔急:

指执笔松。

19、执笔近:

指执笔处离笔毫近。

执笔近不能很好的运腕行笔,执笔不紧,运笔则无力。

20、结构圆备:

指字的点画安排和形势布置完备。

篆法:

此为大小篆的总称。

21、飘扬洒落:

指章草自由奔放洒脱的笔势。

22、八分:

东汉后期的准隶书书体,传自王次仲始,尽其笔势,舒展波撇,其势凶险可畏。

23、飞白:

相传为蔡邕所创之体,此之“窃窕出入”喻其笔势在那丝丝露白处的入与出,显得娴静优美。

24、耿介:

指高耸突兀貌。

25、古隶:

指西汉至东汉前期通行的隶书,尚带有篆书意味,无明显的波挑,无篆书的圆润之态,其笔画尤

显纵横,粗壮朴拙而厚实。

26、心存委曲:

谓作书前思考要透彻详细。

27、永和四年,上虞 制记:

此二句为作者写作之

行款,永和即东晋穆帝之年号,上虞在今天浙江上虞县之西。

译文 编辑

古代三端的妙用,没有先于用笔的;而六艺的奥妙,没有重于书法的。

昔日秦丞相李斯见到周穆王的书法,感叹了七天之久,不满意他的书法缺乏笔力。

蔡邕到鸿都观看碑碣,一百天了还不忍返回,不停的称赞那些超群出众的碑碣,所以知道通达书之源流的少,不懂得书法道理的多。

近代以来竟而不师法古人,只凭兴趣背离书道,只记得姓名,有的学识并不渊博丰赡,见识又少,致使没有成就,空费了精神。

于是,不是通于神灵,能感化他人的人,便不足以与其谈论此道。

现今删改李斯的《笔妙》,再加以修饰的文字使其完整,总括起来有七条,并且予以说明,把对其所作的形容列在左边,遗留于子孙,永为楷模,希望将来的学书者,能有时间看看。

笔毫要取那高山绝壁中的兔毛,八九月间猎取,笔头要一寸,管长要五寸,锋毫要齐整,锋腰要有强度。

砚台要选用浅黑干涸的新石,润滑与滞涩兼顾,能浮耀墨汁的光泽。

至于墨要取庐山的松烟、代郡的鹿角胶,要十年以上,强硬如石的作为制造的原料。

纸则要取东阳鱼卵纸,柔软滑净的。

大凡学写字,先要学执笔之法,如果作真书,要执去笔头二寸一分处;如果是行草,要执去笔头三寸一分处。

下笔点画波撇曲折,都要尽一身之力行笔。

初学书者先学大字,不得从小字开始。

善于鉴赏的不善于写,善于写的不善于鉴赏。

善用笔力者多骨,不善笔力者多肉。

多骨少肉者叫它“筋书”,多肉少骨的叫它“墨猪”,多力丰筋的是可取之法,无力无筋的为错误之法。

要一一从其间吸取奥妙、体会真谛,并且合理地运用它。

横画:

要像千里阵云,隐隐然其实有高低不同的形状。

侧点:

要像高峰坠石,磕磕然实际在崩塌。

撇掠:

锋锷能在陆地截断犀角象牙。

戈笔:

要像百钧重的弓张箭发。

努笔:

要像万岁枯藤一样多节而瘦劲。

背抛法:

要像蹦浪雷奔一样徐迟有力。

钧弩势:

要有如强弩筋骨一样遒劲。

右边是七条笔阵出入斩斫图。

执笔有七种情形。

有时候心情紧急而执笔却不紧,有时心情宽松执笔却很紧。

如果执笔离笔头近而又不紧,意在笔先就会成功。

于是又有六种用笔之法:

结构字体、布置形势完备的如篆法;

笔势飘逸洒脱而又自由奔放的有如章草;

波撇凶险可畏如八分书;

那笔法出入娴静优雅的好比作飞白书;

笔画高耸挺立如鹤头书;

纵横沉凝遒劲的如古隶。

然而还要用心思考,考虑详尽,再作一字,各象其形,这样才有可能臻于妙境,书道也只有在这时才算穷尽。

岁在永和四年,上虞 制图并撰文。

作者简介 编辑

卫铄(272年—349年),东晋女书法家,传为王右军(王羲之)之师。

名铄,字茂漪,河东安邑(今山西夏县)人。

汝阴太守李矩妻,卫恒从女,世称卫夫人。

工书,楷书尤善,师钟繇,妙传其法。

王羲之少时,曾从她学书。

《笔阵图》一篇,旧题卫夫人撰,后众说纷纭,或疑为王羲之撰,或疑为六朝人伪托。

因流传很广,此姑存其旧,仍列卫夫人后,参见王羲之《题卫夫人(笔阵图)后》。

家学渊源(北派之祖卫瓘侄女、卫桓从的妹妹),有名当代。

《书法要录》说她得笔法于钟繇,熔钟、卫之法于一炉。

所着《笔阵图》中云:

“横”如千里之阵云、“点”似高山之坠石、“撇”如陆断犀象之角、“竖”如万岁枯藤、“捺”如崩浪奔雷、“努”如百钧弩发、“钩”如劲弩筋节。

有《名姬帖》、《卫氏和南帖》传世。

其字形已由钟繇的扁方变为长方形,几条清秀平和,娴雅婉丽,去隶已远,说明当时楷书已经成熟而普遍。

《书评》称之为“如插花少女,低昂美容;又如美女登台,仙娥弄影,红莲映水,碧海浮霞。

卫铄认为,书法品位就高在“多力丰筋”,即筋劲,力强。

多“肉”则是下品,是“墨猪”,臃肿无神气。

魏晋人讲“风骨”,讲“清奇险峻”,所以以“瘦硬”为美。

后代人或崇尚“丰腴”,或崇尚“肥劲”,对“筋”、“骨”、“肉”也就有了不同的理解。

但“书必有神、气、骨、肉、血,五者缺一,不能成书”(苏轼《东坡题跋》卷上)则是历代书家的共识。

卫铄的贡献就在于她把“筋”、“骨”、“肉”之说引入书论,使之成为书法审美范畴,为后世的创作和欣赏开辟了新的思路。

 (传)王羲之《题卫夫人<笔阵图>后》注释和译文

【解题】

 

《题卫夫人<笔阵图>后》,据宋 陈思《 书苑菁华》第一卷选入。

《笔阵图》旧题卫夫人撰,唐 孙过庭《 书谱》中,疑为右军所制,唐时原附“执笔图”;后张彦远《 法书要录》始题卫夫人撰;宋 朱长文辑《墨池编》,又以此为右军所作,题为书论;及陈思辑《书苑菁华》,复以为卫夫人作,自后各家著录,都无異论。

近人余绍宋《 书画书录解题》以为:

“其为六朝人所伪托,殆无可疑,作伪者或题为卫夫人,或为右军,各本编后,俱附载右军 题后一篇,其文亦甚凡近,就此书后词气观之,当亦六朝时人所依托。

窃意右军在当时,或作有《笔阵图》,然必非此篇及书后之文,此两篇或即因知右军有此作,而依托为之者。

 

【原文、注释和译文】

 

 

 题卫夫人《笔阵图》后①

 

       原文:

  

   夫纸者阵也,笔者刀稍也,墨者鍪甲也,水砚者城池也,心意者将军也,本领者副将也,结构者谋略也,扬笔者吉凶也,出人者号令也,屈折者杀戮也②。

夫欲书者,先于研墨,凝神静思,预想字形大小、偃仰、平直、振动,令筋脉相连,意在笔前,然后作字③。

若平直相似,状如算子,上下方整,前后平直,便不是书,但得其点画耳④。

昔宋翼常作此书,翼是锺繇弟子,繇乃叱之⑤。

翼三年不敢见繇 ,即潜心改迹⑧。

每作一波,常三过折笔;每作一点,常隐锋而为之;每作一横画,如列阵之排云;每作一戈,如百钧之弩发;每作一点,如高峰坠石;屈析如钢钩;每作一牵,如万岁枯藤;每作一放纵,如足行之趣骤⑦。

翼先来书恶,晋太康中有人于许下破钟繇墓,遂得《笔势论》,翼读之,依此法学书,名遂大振⑧。

欲真书及行书,皆依此法。

若欲学草书,又有别法。

须缓前急后,字体形势,状如龙蛇,相钩连不断,仍须棱侧起伏,用笔亦不得使齐平大小一等⑩。

每作一字须有点处 ⑪,且作余字总竟,然后安点,其点须空中遥掷笔作之。

其草书,亦复须篆势、八分、古隶相杂⑫,亦不得急,令墨不人纸。

若急作,意思⑬浅薄,而笔即直过。

惟有章草⑭及章程、行押等,不用此势,但用击石波而已。

其击石波者,缺波也。

又八分更⑮有一波谓之隼尾波,即钟公《太山铭》及《魏文帝受禅碑》中已有此体。

失书先须引八分⑯、章草人隶字中,发人意气,若直取俗字,则不能先发。

予少学卫夫人书,将谓17大能;及渡江北游名山,见李斯、曹喜等书,又之许下,见钟繇、梁鹊书,又之洛下,见蔡邕《石经》三体书,又于从兄洽处,见张昶《华岳碑》,始知学卫夫人书,徒费年月耳。

遂改本师,仍于众碑学习焉。

时年五十有三,恐风烛奄及,聊遗于子孙耳。

可藏之石室,勿传非其人也。

注释:

 

 

 ①此文先见于《法书要录》卷一,题为《题<笔阵图)后》,《佩文斋书画谱》卷三载人,题仍之;《墨池编》卷一载人,题亦仍之,但在文后云:

“旧本谓羲之尝渡江北游名山许、洛观碑,据东晋时许、洛未平,逸少必不可往,故删去之。

”《书苑菁华》卷一载人,题与我们所用同。

   ②阵:

阵地。

稍:

长矛,即架。

鍪甲:

即盔甲.鍪,头盔,亦称兜鍪。

城池:

城墙和护城河.此是防卫都邑或国的屏障.以城池喻水砚者,形似也。

心意:

思虑,想法,“意在笔前”之“意”也。

副将:

辅佐主将的将领,为心意驱遣也.结构:

指字的笔画结体和各个部分形势的布置,安排。

扬笔:

犹举笔。

用笔作书,用笔好则书好,用笔劣则书劣,故云“吉凶”也。

屈折:

指笔势扭曲,曲折.此乃最用力处,故云“杀戮’也。

 ③干研墨:

犹不注水的空研墨,意在作书写字进行前构想。

堰仰:

俯仰。

平直:

平与直。

振动:

指用笔顿挫涩进,节节加进。

筋脉:

指作书中的笔势.一个字甚至一篇文字,笔画可以断,笔势要相连。

④状如算子:

形状如筹码。

算子,竹制的筹码。

非指算盘,那是后来才有的.清钱大昕《十驾斋养新录·算盘》:

“古人布算以筹,今用算盘。

”大约元代已有算盘。

  ⑤宋翼:

三国时魏人。

蔡希综《法书论》称其为钟繇外甥。

叱:

呵责,怒斥。

 ⑥潜心改迹:

专心改变书迹。

 ⑦二过折笔:

谓作波或捺笔时,起笔要束得紧,颈部要提得起.捺处要铺得满,拓得开。

所谓一笔之中有三过折也。

隐锋:

即藏锋。

钢钩:

喻遒劲有力。

多用于出钩的笔画。

牵:

犹纵画。

放纵:

此打钩趯笔。

作此笔先要蹲,然后笔锋骤起,如“足行趣骤”也。

趣骤,即趋骤,是一种势猛力大的动作。

  ⑧先来:

原来,本来。

书恶:

书丑。

  ⑨真书:

楷书.魏晋后对正体书的称呼。

行书:

真书的流便书写体。

  ⑩草书:

指今草。

缓前急后:

谓下笔始缓,收揽吐纳,然后雄逸奔放,起伏连卷,驰骋笔意,一挥而就。

明彭大翼《山堂肆考》:

“凡草书下笔之始,须藏锋转腕,前缓后急,形势体状如龙如蛇,意相钩连。

莫令间断。

”棱侧:

棱为棱角突起,横鳞是也;侧为倾斜,直画尤宜侧锋取势。

因草书笔画相连,患其“齐平大小一样”,故特提出“仍须要棱侧起伏”也。

 ⑪  须有点处:

须要有下点处。

点,侧也,总竟:

都结束。

“且作徐字总竟,然后安点”者,系因草书“状如龙蛇,相钩连不断”之故也。

空中遥掷笔:

谓笔着纸之前,先空中摇曳取势,然后下笔也.清蒋和《学书要捷》:

“书之佳境,自能摇曳生姿.摇者,笔未着纸,在虚空中;曳,在笔之实际。

 ⑫相杂:

谓各体并人,交相混杂。

观王羲之《十七帖》,此其变章草为今草的代表作,确有此意。

篆体笔画圆转,八分多波势,古隶早期多篆意,逐渐演为带波势的汉隶。

《十七帖》有的字横画起笔圆润似篆,结笔有雁尾又似隶;特别是“廿六年般今”之“砖”字,篆意古隶意浓:

因此,真可谓一纸书数体并人矣。

⑬意思:

意图,立意。

即笔意也。

笔即直过:

指笔毫直线似的漂浮画过。

行笔要疾涩并用,曲直兼施,才会有笔势和笔力。

如果急,只疾不涩,只直不曲,那就只能画出一些线条及由点线组成的字,而不是书法。

⑭章草:

即隶之捷也。

亦称急就,行章。

章程:

即八分.以写篇章和法令,故称章程。

宋曾糙《类说·书法苑》说钟繇书有三体,“二日章程,谓八分书”.行押:

行书早期的名称。

韦续《墨薮·五十六种书》:

“行书,正之小讹也,钟繇谓之行押书。

”钟繇书有三体,三日行押.羊欣《采古人能书人名》说钟繇用此书体“相闻者也”。

相闻者,尺牍信函往返相闻也。

行押,一作行押,书信用的书体。

押者,署也,本指押字署名。

击石波:

又叫激石波、缺波。

捺法中的一种。

《佩文斋书画谱》卷四《书法三昧·运用》:

“又有欣字燕尾者,乃《急就章》之波法也。

如水之泉口流出其下,遇石激而过,故谓之激石波也。

”凡永、长、分、外等字用之.

⑮更:

副词。

另外。

华尾波:

一种形似年尾的波势.钟公:

对钟繇的尊称。

 ⑯引八分、章草入隶字:

因八分波势凶险可畏,章草笔势婉媚遒劲,引人隶字,故能发人意气也。

俗字:

俗体字。

指通俗流行而字形不合规范的字,别于正体字而言.颜之推《颜氏家训·杂艺》:

“晋宋以来,多能书者,故其时俗,递和染尚,所有部恢,楷正可观,不无俗字,非为大损。

17:

将谓:

将要认为。

将,就要.谓,以为,认为。

洛下:

洛阳地方。

即洛阳。

《石经》三体:

即《三体石经》或《正始石经》.此言蔡邕书,误.蔡邕,东汉人,所书乃《熹平石经》

   

今译:

这纸是阵地,笔是刀和长矛,墨是盔甲,水砚是城池,心意是将军,本领是副将,字的结体和形势布置安排是谋略,扬笔是吉凶,笔的出人是号令,屈折是杀戮。

凡要作书,先干研墨,集中精神静静思考,预想字形的大小、俯仰、平直、振动,使笔势相连,这样意在笔前,然后作书。

如果平直笔画相似,形状如算子,上下方整,前后平直,便不是书法,只得到字的点画而已。

往昔宋翼常作这种书,翼是钟繇弟子,钟繇就呵责他。

翼三年不敢去见钟繇,就专心改变书迹。

每作一波,常常三过折笔;每写(一点一画的)起笔,常常(要)藏锋而写,每写一横画,像排云一样布列的兵。

每作一戈,像百钧之弩张箭发;每作一点,如高峰坠石;写折,钩等弯曲、转折的笔画,像弯折的钢钩一样有力;每作一纵画,如万岁枯藤一样瘦劲;每作一趋笔,如足行一样趋骤势猛。

翼原来书丑,晋太康年间有人在许昌掘开钟繇墓,于是获得《笔势论》,翼读了它,依照此法学习书法,名气于是大振。

:

要作真书及行书,都要依照此法。

 如果要学草书,又有别的笔法。

须要缓前急后,字体形势,形状如龙蛇,笔画相钩连不断,仍须要棱侧起伏,用笔亦不得使齐平大小一样.每作一字若须要有下点处,且把其余的字都作完,然后安点,这一点须要空中摇掷笔作它。

作这草书,也仍须要篆势、八分、古隶相混杂,行笔也不得急,使墨不人纸。

如果性急行笔,意思就浅薄,而笔即浮滑直过。

惟有章草及章程、行押等书体,不用此笔势,只用击石波而已。

这种击石波,就是缺波。

又八分另外有一波称之年尾波,即钟公《太山铭》及《魏文帝受禅碑》中己有此种书体。

  作书先须引八分、章草的笔势人隶字中,激发人的意气,如果直接采用俗字,则不能首先发起学习的兴趣。

我少时学卫夫人书,就以为大能了;及到渡江北游名山,见了李斯、曹喜等人的书法,又到许昌,见了钟繇、梁鹊的书法,又在从兄王洽那里,见了张昶《华岳碑》,开始知道学卫夫人书,空费年月了,于是改变本师,乃向众碑刻学习。

时年五十有三,担心风烛残年忽然倒下,姑且遗教于子孙而已。

可将它藏在密室里,不要传给不该传的人。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医药卫生 > 基础医学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