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浦区等四区二模上海市杨浦静安宝山青浦四区届高三下学期质量调研历史Word版含答案.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14096169 上传时间:2023-06-20 格式:DOCX 页数:17 大小:232.6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杨浦区等四区二模上海市杨浦静安宝山青浦四区届高三下学期质量调研历史Word版含答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7页
杨浦区等四区二模上海市杨浦静安宝山青浦四区届高三下学期质量调研历史Word版含答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7页
杨浦区等四区二模上海市杨浦静安宝山青浦四区届高三下学期质量调研历史Word版含答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7页
杨浦区等四区二模上海市杨浦静安宝山青浦四区届高三下学期质量调研历史Word版含答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7页
杨浦区等四区二模上海市杨浦静安宝山青浦四区届高三下学期质量调研历史Word版含答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7页
杨浦区等四区二模上海市杨浦静安宝山青浦四区届高三下学期质量调研历史Word版含答案.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7页
杨浦区等四区二模上海市杨浦静安宝山青浦四区届高三下学期质量调研历史Word版含答案.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7页
杨浦区等四区二模上海市杨浦静安宝山青浦四区届高三下学期质量调研历史Word版含答案.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7页
杨浦区等四区二模上海市杨浦静安宝山青浦四区届高三下学期质量调研历史Word版含答案.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7页
杨浦区等四区二模上海市杨浦静安宝山青浦四区届高三下学期质量调研历史Word版含答案.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7页
杨浦区等四区二模上海市杨浦静安宝山青浦四区届高三下学期质量调研历史Word版含答案.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7页
杨浦区等四区二模上海市杨浦静安宝山青浦四区届高三下学期质量调研历史Word版含答案.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7页
杨浦区等四区二模上海市杨浦静安宝山青浦四区届高三下学期质量调研历史Word版含答案.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7页
杨浦区等四区二模上海市杨浦静安宝山青浦四区届高三下学期质量调研历史Word版含答案.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7页
杨浦区等四区二模上海市杨浦静安宝山青浦四区届高三下学期质量调研历史Word版含答案.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17页
杨浦区等四区二模上海市杨浦静安宝山青浦四区届高三下学期质量调研历史Word版含答案.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17页
杨浦区等四区二模上海市杨浦静安宝山青浦四区届高三下学期质量调研历史Word版含答案.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17页
亲,该文档总共17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杨浦区等四区二模上海市杨浦静安宝山青浦四区届高三下学期质量调研历史Word版含答案.docx

《杨浦区等四区二模上海市杨浦静安宝山青浦四区届高三下学期质量调研历史Word版含答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杨浦区等四区二模上海市杨浦静安宝山青浦四区届高三下学期质量调研历史Word版含答案.docx(17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杨浦区等四区二模上海市杨浦静安宝山青浦四区届高三下学期质量调研历史Word版含答案.docx

杨浦区等四区二模上海市杨浦静安宝山青浦四区届高三下学期质量调研历史Word版含答案

上海市杨浦静安宝山青浦四区2014届高三下学期质量调研(二模)

历史试卷2014.04

注意:

1.本检测设试卷和答题纸两部分,所有答题必须写在答题纸上,做在试卷上一律无效。

答题纸与试卷上的试题编号一一对应,答题时应特别注意,不能错位。

2.检测时间120分钟,试卷满分150分。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35小题,第1-30题每小题2分,第31-35题每小题3分,共75分)

1.“美索不达米亚历史,在很大程度上也就是来自北面的入侵者印欧人与来自南面的入侵者闪米特人为争夺这块肥沃的大河流域地区而展开长达数千年的斗争的历史。

”此观点强调了

A.人类文明的冲突B.古代战争的目的C.地理环境的影响D.历史形成的残酷

2.《三字经》载:

“周武王,始伐纣,八百载,最长久。

”周统治得以“长久”的制度保障是

①分封制   ②内外服制   ③礼乐制度   ④中央集权制度 

A.①②     B.②③    C.①④  D.①③ 

3.“孔子在修订《春秋》时,同样记载战争,有伐、征、侵等区别,同样记载杀人,有杀、弑、歼等不同方式,这被称作‘春秋笔法’”。

这表明

A.文字史料带有主观因素B.史家热衷于战争杀伐的记录

C.历史是个人心态的反映D.文献史料不能反映真实历史

4.“德者本也,财者末也。

外本内末,争民施夺。

是故才聚则民散,财散则民聚。

”持这种观点的是

A.道家B.法家C.儒家D.佛家

5.公元二世纪时,罗马帝国境内有个亚历山大港的小商人,他向当地放高利贷的大商人借贷,并立下了契约半年后还本付息,可由于经营不善,无力还钱。

为此大商人告上法庭,要求剥夺小商人的家产、包括小商人的二十个奴隶成为他家的奴隶。

法官可能的判决是:

A.按照契约的规定执行B.准许原告的法律诉求

C.要求当事方接受和解D.以非罗马人为由拒绝

6.合理的制度是实现社会公平的重要力量。

下列制度促进了社会公平的是

A.世袭制B.分封制

C.科举制D.行省制

7.“一板印刷,一板已自布字。

此印者才华,则第二板已具。

更互用之,瞬息可就。

”15世纪欧洲人开

始使用材料中这一技术的影响反映于

A.新航路的开辟 B.文艺复兴的宣传

C.民族国家的形成 D.商品经济的发展

8.下列历史现象发生在地图所示历史时期的是

A.统一多民族国家建立

B.古代三大发明的西传

C.海上丝绸之路的繁荣

D.君主专制的空前强化

9.1649年1月,英王查理一世在审判法庭上说:

“国王是世袭的,已经有一千多年了。

你得告诉我究竟是什么权威传我来的……我愿拥护下议院的公平的权利,……必须有贵族,才能构成议会,但是贵族在哪里呢?

”这反映了查理一世

A.强调贵族议会的重要性             B.维护专制君主的权威

C.突出了议会拥有的权力            D.要求拥有公平的权利

10.16—18世纪,在美洲大陆出现了许多构词方式为“新X”的地名,如:

新尼德兰、新西班牙、新法兰西、新奥尔良、新英格兰等。

这一现象的根源是

A.新兴城市的出现B.大批美洲独立国家的建立

C.工业革命的进行D.欧洲殖民者对美洲的殖民扩张

11.“对成千上万知道它的人和当时的观察家来说,在1760年到1800年之间,生活彻底地改变了”,“这个时代被疯狂地追求发明”。

作者所言的这种情形最可能出现在

A.法国         B.英国           C.德国          D.美国

12.恩格斯在1866年给马克思的信中写道:

“从军事上来看,我认为双方的军队大体差不多,战争将是十分残酷的……如果普鲁士获胜,它却没有力量渡过多瑙河,尤其是通过佩斯向维也纳进攻。

”信中的战争是指

A.丹麦战争B.普奥战争C.普法战争D.德俄战争

13.《共产党宣言》中说:

“资产阶级在历史上曾经起过非常革命的作用。

”以此为标准,对下列历史人物归类正确的是

①詹姆士·瓦特②伊丽莎白一世③拿破仑·波拿巴④彼得大帝⑤亚伯拉罕·林肯

A.①④

1

B.②③C.③⑤

3

D.④⑤

4

2

14.从19世纪90年代起,德国出现了建立巨型企业的趋势。

到20世纪初占全国企业总数0.9%的3万多家大型企业占有3/4以上的蒸汽动力和电力,其中586家巨型企业几乎占有蒸汽动力和电力总数的1/3。

上述现象反映

A.帝国中央集权推动生产高度集中     

B.能源革新助力生产日益趋向集中

C.生产集中得益于第二次科技革命    

D.生产集中导致轻重工业比例改变

15.今年是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一百周年。

观察右图,这场战争最先爆发于:

A.①⑤B.③⑤

C.②③D.③④

16.鸦片战争前夕,林则徐致信英国女王,表示相信英国政府是受到英驻华商务监督义律的欺骗而走上歧途,恳请她制止鸦片贸易。

这表明林则徐

A.试图和平方式实现禁烟B.希望扩大中英正常贸易

C.领导禁烟得到英王默许D.对英国的政治研究很深

17.“从前我国还只是被西方大国打败过,现在竟被东方的小国打败了,而且失败得那样惨,条约又订得那样苛刻,这是多么大的耻辱啊!

”材料中“这场战争”是指

A.中英鸦片战争  B.第二次鸦片战争C.甲午中日战争  D.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18.一位大清官员在筹建轮船招商局时说:

“伏查各国通商以来……中国内江外海之利,几被洋人占尽,且海防非有轮船不能逐渐布置,必须劝民自置……藉纾商民之困,而作自强之气。

”由此可见,民用工业创办主要目的是

A.扩大中外贸易交往                B.抵御外侮求富求强

C.发展官督商办企业                D.发展资本主义经济

19.吉尔伯特•罗兹曼在其主编的《中国的现代化》中说:

“在中国国内,败给日本和拳乱的灾难性后果使统治集团认识到,继续阻止改革将是徒劳无益的。

其后十年之内发动的颇具朝气的现代化运动,引进了新观念。

”这里的“新观念”主要是

A.“师夷长技”B.“中体西用”C.“君主立宪”D.“民主共和”

20.晚清畅销小说《痴人说梦记》以一场梦为结尾,梦中的上海不再有外国巡捕,建筑上没有外国招牌,有的是中国人的工厂和学校。

这一梦想实现应该在

A.辛亥革命后B.五四运动后C.1928年改定新约后D.新中国成立后

21.孙中山先生在《三民主义与中国前途》中指出:

“中国数千年来,都是君主专制政体,这种政体,不是靠民族革命可以成功。

试想明太祖驱除蒙古,恢复中国,民族革命已经做成,他的政治,却不过依然同汉、唐、宋相近。

故此三百年后,复被外人侵入,这有政体不好的缘故,不做政治革命是断断不行的……”由此可见

A.民权主义是民主革命的核心B.民族主义可以促进政治革命

C.民生主义是民主革命的目标D.民族民权民生三者缺一不可

22.在西北小山村的土坯墙上,写着醒目的黑字标语:

“打倒喝我们血的军阀!

”“打倒把中国出卖给日本的汉奸!

”“欢迎一切抗日军队结成统一战线!

”“中国红军万岁!

”等。

由此判断,这一历史场景最早出现在    

A.九一八事变前后B.一•二八事变以前   

C.西安事变前后                   D.八一三事变以后

23.纳粹德国宣传部长约瑟夫·戈培尔说:

“你永远不会认为百万民众会为了一个经济计划而献出其生命。

但是他们情愿为一个信仰而死,因而我们的运动就是要不断接近这样一个目标。

”德国为此采取的直接措施是:

A.实行一党专制B.推行经济复兴政策

C.宣扬民族共同体理论D.建立纳粹集权体制

24.在1945年苏联人民热烈庆祝胜利的那个上午,美国驻莫斯科代办乔治·凯南站在窗前看着眼前的一切,却冷静地说道:

“一切才刚刚开始。

”之后美国“开始”的是:

A.铁幕演说B.采取冷战政策C.实施马歇尔计划D.建立北约

25.下列有关中国近代以来的宪法或法律文件的说法,正确的是

A.《钦定宪法大纲》颁布标志着预备立宪的开始

B.“明定国是”诏颁布标志君主立宪制正式形成

C.《共同纲领》是中国现代史上首部社会主义宪法

D.《临时约法》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具有资产阶级共和国宪法性质的文献

26.下表是中国某一时期不同所有制企业总产值对比表(单位:

%)。

年代

全民

集体

公私合营

私营

个体手工业

开始年

41.5

3.2

4

30.7

20.6

结束年

54.5

17.1

27.2

0.04

1.2

 

这里的“某一时期”最可能是指

A.五四时期    B.抗战时期    C.过渡时期    D.文革时期

27.时任山东范县党委第一书记的谢惠玉说:

“到那时:

人人进入新乐园,吃喝穿用不要钱,鸡鸭鱼肉味道鲜,顿顿可吃四大盘……人人都说天堂好,天堂不如新乐园。

”为建立此“新乐园”,全国开展了

A.农业合作化运动B.“大跃进”运动

C.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D.人民公社化运动

28.《剑桥中华人民共和国史》记载:

“……集体农业的痕迹,大量从中国农村消失了。

”导致这一现象的原因应是

A.人民公社化运动的开展B.农业生产合作社的建立

C.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实行D.土地改革取得圆满成功

29.近期,乌克兰局势突生变故,克里米亚再次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

以下历史事件,与克里米亚紧密相关的是

A.彼得一世改革B.苏联卫国战争C.亚历山大二世改革D.“华约”建立

30.2014年2月27日,十二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七次会议经表决通过设立“抗战胜利纪念日”的决议,这一纪念日设立的历史依据是

A.1945年8月15日,日本天皇宣布无条件投降

B.1945年9月2日,日本向同盟国正式签署投降书

C.1945年9月9日,日本在中国战区受降仪式签字

D.1972年9月29日,中日签署《联合声明》结束两国间不正常状态

(以下每题3分)

31.史家甲:

文艺复兴不只是文学或艺术的再兴,也是人类知识和个人之觉醒或再生,而为近代世界之开始;史家乙:

文艺复兴是中古时代转移至近代的过渡时代,它同时具备了两个时代的特性。

有关两位史家对“文艺复兴”的看法,下列叙述最恰当的是

A.史家强调文艺复兴与中世纪的差异断裂

B.史家强调文艺复兴仍保有中世纪的特质

C.两位史家对于文艺复兴解释的视角一致

D.史家甲重历史的延续乙强调历史的新异

32.1689年,英国议会下院提出《三年法案》,即每三年必须召开一次议会,每届议会任期不得超过3年,国王威廉三世立即予以否决。

直到1694年,出于对外战争的需要,威廉三世才签署了此案。

《权利法案》也是在“光荣革命”发生后一年多在议会通过的。

在此期间,国王还在与贵族讨价还价。

说明当时的英国

A.君主立宪尚待完善B.王在议会王在法上

C.君主专制影响尚存D.国王意志影响立法

33.1911年11月20日,《大公报》刊载“君主民主立宪问题之解决”的征文启示,引起广泛关注,民众参与度大大超过预期。

之后,共评出获奖文章16篇,其中主张君主立宪有11篇,倡导民主立宪有2篇,未明确表明态度的有3篇。

对此解读正确的是

A.该报具有君主立宪的政治倾向B.近代报刊关注与读者互动交流

C.民主共和观念已真正深入人心D.政府对民间的言论具有包容度

34.“以为不要城市工人而用农村包围城市可以取得胜利,这无论在理论上与事实上都是不通的。

假使没有城市做领导,则任何乡村都是不能‘联合起来’的。

并且,没有城市工人激烈斗争,则一切‘包围城市’的计划完全是空谈。

”(中共中央机关刊物《红旗》1930.5.24)这说明当时

A.“农村包围城市”的革命道路遭到挫败B.全党对中国革命道路认识存在分歧

C.“农村包围城市”的革命道路开始形成D.“左”倾分子掌握中共中央领导权

35.1945年4月30日苏军占领德国议会大厦。

观察照片《攻克柏林》信息,以下观点最正确的是,照片

A.真实定格了柏林战役令人激动振奋的历史瞬间

B.反映了创作者内心对战争胜利充满骄傲与自豪

C.还原了历史场景具有重要的历史研究价值

D.再现战斗胜利后柏林城市残垣断壁的景象

 

《攻克柏林》摄于1945年5月2日

二、非选择题(5题,共75分)

36.中央集权制度

材料一:

 

材料二:

本朝鉴五代……之弊,遂尽夺……之权,兵也收了,财也收了,赏罚行政一切收了,州郡遂日就困弱。

……靖康之役,虏骑所过,莫不溃散。

——朱熹《朱子语类》卷128

材料三:

本朝大政委于中书省……。

地方设行中书省,简称“行省”。

元制,凡有重大军,则遣中书省官员前往督之,其班底仿中书省建制,故称“行中书省”。

——《史学集刊》

材料四学者赵翼说:

“国初承前明旧制,机务出纳悉关内阁……雍正年间,用兵西北……选内阁中书之谨密者入直(值)缮写。

后名军机处,地近宫廷,便为宣召。

——《檐曝杂记》

问题:

材料反映了中国古代中央集权制度的两种发展趋势,请予以概括(4分)并作简要论证。

(8分)

37.时代的理解

20世纪初期,有一位欧洲的历史学者在其著作中认为“(欧洲)15世纪的编年史家几乎都怀有对其身处时代的憎恶,而对其中真正动人的力量则未曾察觉。

”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

(13分)

38.日本近代教育

材料一:

“人必须学习。

村无不学之户,户无不学之人,父母必须让孩子学习。

----1872年日本政府颁布的《学制》

材料二:

下左图为“日本1873年—1910年小学就学率变动表”

材料三:

(右上图)部分译文:

“朕惟我皇祖皇宗肇国宏远,树德深厚;我臣民克忠克孝,亿兆一心,世济其美。

此我国体之精华。

而教育之渊源,亦实存乎此。

……一旦缓急则义勇奉公,以扶翼天壤无穷之皇运。

如是者,不独为朕忠良臣民,又足以显彰尔祖先之遗风矣。

斯道也,实我皇祖皇宗之遗训而子孙臣民之所当遵守,通诸古今而不谬,施诸中外而不悖。

……”

——1890年,日本《教育敕语》

问题:

(1)指出材料一日本政府颁布《学制》的时代背景及其反映的教育理念。

(4分)

(2)概括材料二中的历史信息。

(4分)

(3)结合上述材料和所学知识,谈谈你对日本近代教育的认识。

(4分)

39.战后国际格局

斯塔夫•里阿诺斯在《全球通史》中说:

“二战临近结束时,这种共同的危险促成的合作开始动摇。

合作者们为了各自心目中的国家利益宁愿牺牲团结。

因此,随着和平的到来,大同盟内部不和而分裂了,两、三年内……被冷战所取代”。

问题:

(1)材料中的“合作者”是谁?

促成他们合作的“共同的危险”是指什么?

(4分)

(2)二战临近结束时,合作者的合作为何会“开始动摇”?

(4分)

(3)简要叙述“合作”是如何被“冷战”所取代的(5分)

40.近代“夷务”观

材料一:

《天津条约》本已明确规定西方公使可以常驻北京,并得到了皇帝的亲自批准,但皇帝本人压根就没打算认真履行条约,而是不久就试图借上海关税谈判之机,极力想取消条约中关于……等条款,而公使驻京是皇帝特别要打掉的“第一要事”。

为此,竟不惜以全免关税和开放鸦片自由贸易为条件。

也就是说,皇帝下旨,只要外国公使答应不常驻北京,中国关税也不收了,鸦片贸易也可以放开。

——袁南生《不平等条约的另一面》

材料二:

1860年与英法媾和的惨痛教训,促使恭亲王对洋人的态度发生了彻底的转变。

在此以前,他也是激烈反洋的,主张对外夷索求作坚决抵制并处死巴夏礼(HarryParkes);而在媾和以后,他形成了对夷务的新概念。

——徐中约《中国近代史》

材料三:

1901年1月29日,慈禧太后以光绪帝名义在西安发布变法诏谕:

“我中国之弱,在于习气太深,文法太密。

庸俗之吏多,豪杰之士少……误国家者在一私字,困天下者在一例字,至近之学西法者,语言文字、创造机械而已,此西艺之皮毛,而非西政之本源也”。

“舍其本源而不学,学其皮毛而又不精,天下安得富强耶?

”“著军机大巨、大学士、六部、九卿、出使各国大巨、各省督抚,各就现在情形,参酌中西政要,举凡朝章国故、吏治民生、学校科举、军政时政,当因当革,当有当并,或取诸人,或求诸己,如何而国势始兴,如何而人才始出,如何而度支始裕,如何而武备始修,各举所知,各抒所见”。

以奕劻、李鸿章、荣禄等人为督办政务大臣,以刘坤一、张之洞为参与政务大臣,共同负责主持行政工作。

在随后五年左右的时间中,改革逐步推行。

——据《清德宗实录》等整理

问题:

(1)材料一中的“皇帝”是谁?

材料一“……”处的条款内容可能有哪些?

(5分)

(2)材料二中(他形成了对夷务的)“新概念”指什么?

列举相关史实加以说明。

(5分)

(3)你如何理解近代“夷务”观?

(15分)

静安高三历史答案

2014.4

1-30

CDACBCBCBDBBCCD

ACBCDACCBDCDCCB

31—35

D(C)A(B)A(C)B(A)B(A)(括号外3分,括号内0分,其它1分)

36.

趋势1:

削弱相权,加强皇权;(2分)

趋势2:

削弱地方,加强中央。

(2分)

论证:

材料一和材料四,主要体现了削弱相权,加强皇权的趋势。

材料一反映的唐朝三省六部制使宰相的权力一分为三,起到了分散相权以加强皇权的作用。

材料四反映了明朝的内阁制度是明朝废宰相后设立的机构,内阁首辅代行宰相职权,是皇权战胜相权的集中体现;而清朝雍正年间军机处的设立,更是君主专制空前强化的标志。

(4分)

材料二和材料三,集中体现了中央对地方控制的逐步加强。

材料二中反映了北宋时期收回了原来地方节度使的财、政、军等大权,从而消除了自五代以来地方藩镇割据其对中央的威胁;材料三反映了元朝时期的行省制度,地方有重大军务要有中央官员“前往督之”,中央对地方控制的加强由此可见一斑。

(4分)

37.

15世纪的时代,是一个正在发生巨大演变中的时代,是一个“憎恶”与“动人”并存的时代。

(观点1分)

存在“憎恶”的史实:

(经济)庄园制度的解体,出现以暴力形式的资本原始积累;

(政治)封建贵族总体上丧失了昔日的权势,不得不依靠王权来维持自己的地位;

(文化)罗马天主教会师西欧最大的封建主集团,基督教思想占主导地位,极力维护封建秩序,严重阻碍社会的进步;

(社会)在东西方的交流中,西欧与东方贸易出现逆差,致使黄金和白银外流,市场上货币短缺,尤其在奥斯曼帝国崛起后,使传统的东西方贸易秩序和环境遭到破坏,交易量锐减,商品价格飞涨。

(答出2点即可,4分)

存在“动人的力量”的史实:

(经济)随着生产力的提高和商品货币关系的发展,出现了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萌芽;

(政治)民族国家的形成和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发展,王权得到加强,等级君主制逐渐演变为君主专制,推行重商主义政策,客观上有利于资本主义的发展;

(文化)反封建反教会的文艺复兴运动席卷西欧,以人文主义为武器,抨击罗马天主教会及其神学理论;

(社会)以葡萄牙和西班牙为代表的西欧各国开始了一系列航海探险活动,寻找新航路,推动世界从分散走向整体。

(答出其中3方面即可,6分)

由于受到时代的历史局限性影响,也造成了两个时代学者对15世纪的认识不同。

15世纪的编年史家只看到15世纪时代“憎恶”的一面,而没有看到“动人”的一面;20世纪的学者更能从历史的整体发展中认识和把握15世纪“真正动人”的进步因素。

(2分)

 

38.

(1)时代背景:

明治维新。

(2分)

教育理念:

强调了教育的重要性和教育机会均等的思想。

(2分)

日本明治维新初期的小学就学率比较低,之后不断提升,到20世纪初基本实现适龄儿童的义务小学教育。

(2)相对男童的小学就学率而言,女童的小学就学率一直偏低。

(2分)

(1886年)义务教育的实施,尤其是义务教育的时间从4年扩大到6年推动了日本小学就学率的提升。

到20世纪初,基本实现儿童小学教育的普及。

(2分)

(3)近代日本对教育比较重视,是日本推动实现现代化的重要措施,对日本的现代化道路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一方面,从教育的理念看,强调了教育的重要性和教育机会均等,成为推行教育的重要指导思想;从教育措施看,从《学制》的的颁布开始,逐步形成日本近代的教育体系;日本推行的义务教育,尤其是义务教育时间的扩大,扩大了教育的普及,推动了日本的教育现代化;同时为日本的现代化培养人才。

(2分)

另一方面,从材料三(从教育的内容)可见,日本政府强调“忠、孝”等传统的道德同时,又试图通过教育把国家意志灌输给国民,造就“义勇奉公”效忠天皇的“忠良臣民”,在精神上使日本人民支持近代天皇制,为日本走上军国主义道路打下了社会基础。

(2分)

39.

(1)反法西斯同盟(或美英苏中等具体国家)(2分)

反法西势力的历史使命(或极权扩张势力,或轴心国集团)(2分)

(2)当共同的危险即将过去,同盟内的各自利益开始凸现,美英等国的政治制度为资本主义民主制度,而苏联的社会制度却是社会主义制度,(2分)二战临近结束时,苏联在东欧扩充势力,与英美等国的利益产生冲突(2分)。

(3)合作者之间虽然矛盾重重,但共同的危险和协同作战,还是构建起维护世界和平的雅尔塔体系。

(1分)

邱吉尔铁幕演说揭开冷战的序幕(1分)

杜鲁门主义提出,冷战正式开始(1分)

马歇尔计划的提出(1分),两个德国和的出现(1分),朝鲜的分裂等,冷战局面最终形成。

(1分)

40.

(1)咸丰帝(2分)公使驻京、内江通商、内地游历(3分)语意相同即可

(2)由抵制外夷到重视、效法外夷,对外采取合作政策。

(2分)1861年清廷建立“总理各国事务衙门”,掌握外交及与外国有关的财政、军事、教育、矿务、交通等一切事务。

(1)与此同时在中央奕訢等人及地方实力派的推动下,开始了以“自强”、“求富”为目标,拯救清朝统治为目的的洋务运动。

(2分)

(3)评分意见:

能结合材料及所学知识,从内因、外因两个视角分析“夷务”产生的原因,将该问题置于中国近代特定的历史环境即近代中西方文明碰撞的历史进程进行剖析,观点鲜明,史实准确,论述逻辑清晰。

(9—11分)

“夷务”观主体的本质不仅仅是“他”(恭亲王)、“慈禧”等具体的人,而应理解为整个近代中国人对世界的认识和思考,若能从这一视角再作分析,则思维品质更高一些。

(12分以上)如下示例:

近代清廷对“夷务”态度的转变是在中华民族危机不断加重的背景下渐次发生的,是从“鄙夷”、“排夷”到“师夷”、“制夷”,从“器物”学习到“制度”学习,从“被动”学习到痛定思痛“主动”学习的过程。

如材料一所述……近代初期,清政府缺乏近代外交意识,谈判意识和条约意识不强;统治集团依然信守天朝上国思想,甚至以不惜牺牲“主权”为代价。

由材料二……不难发现,随着两次鸦片战争的爆发,清廷迫于国内外的压力,开始改变对外政策,由坚决抵制外夷到师夷长技以制夷,采取合作态度,成立“总理各国事务衙门”,但改革限于“练兵制器”,学习西方科技。

随着甲午中日战争的爆发,洋务运动宣告破产。

正如材料三所指……20世纪初,八国联军侵华战争,清廷再遭重创,出于自保,清廷对“夷务”有了进一步的思考,意识到借鉴西方政治制度的可能性,派员出国考察欧美政体,修订律例,《预备仿行宪政》可以视为中国近代君主立宪政体进入实施阶段的重大信号,使戊戌变法中断后的中国社会改革又向前推进了一步。

恭亲王也好、慈禧也罢,他们对“夷务”的好恶,不应简单理解为个人对近代西方的认识,一定程度上可以反映近代中国人对西方文明的理解,而他们特殊的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医药卫生 > 基础医学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