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教师资格证考试《大学教学论》.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14096245 上传时间:2023-06-20 格式:DOCX 页数:21 大小:34.7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校教师资格证考试《大学教学论》.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1页
高校教师资格证考试《大学教学论》.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1页
高校教师资格证考试《大学教学论》.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1页
高校教师资格证考试《大学教学论》.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1页
高校教师资格证考试《大学教学论》.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1页
高校教师资格证考试《大学教学论》.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21页
高校教师资格证考试《大学教学论》.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21页
高校教师资格证考试《大学教学论》.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21页
高校教师资格证考试《大学教学论》.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21页
高校教师资格证考试《大学教学论》.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21页
高校教师资格证考试《大学教学论》.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21页
高校教师资格证考试《大学教学论》.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21页
高校教师资格证考试《大学教学论》.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21页
高校教师资格证考试《大学教学论》.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21页
高校教师资格证考试《大学教学论》.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21页
高校教师资格证考试《大学教学论》.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21页
高校教师资格证考试《大学教学论》.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21页
高校教师资格证考试《大学教学论》.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21页
高校教师资格证考试《大学教学论》.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21页
高校教师资格证考试《大学教学论》.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21页
亲,该文档总共21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高校教师资格证考试《大学教学论》.docx

《高校教师资格证考试《大学教学论》.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校教师资格证考试《大学教学论》.docx(21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高校教师资格证考试《大学教学论》.docx

高校教师资格证考试《大学教学论》

大学教学论

1.古代大学教学的特征凝聚几千年来的中华民族精神的《大学》道出我国大学教学理念,只通过教育发扬人性中本有的善,培养健全人格。

通过教育使整个社会达到至善的理想境界

1.学习儒家经典,注重修齐治平,中国古代大学教学内容以儒家经典为主,注重修身与政治教育。

从五经,七经到十三经儒家经典不断得到扩充和强化。

教育内容中的泛道德倾向,对培养中国人的道德情感与爱国精神有着重大的影响,反映了社会进步的普遍要求。

2。

注重辩难讲会,提倡学术交流。

教学与学术研究相结合是中国古代高等教育的优良传统,并且注重学术交流与对话,提倡自由辩论。

官学中太学的教学以相互问难、讨论经义位重要形式。

辩难精神是太学的优良传统,这是研究和繁荣学术所必需的。

书院教学实行门户开放的办法,听讲者可以不受学派和地域的限制,有利于学术交流。

3。

注重因材施教,长于启发诱导,这是我国古代大学教学所一贯秉持的宝贵经验,孔子在长期的教学实践中主张因材施教,从学生的实际出发,运用启发诱导的方法,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以实现培养目标。

同时,孟子也吸取了孔子的教学思想,注重教学方式的变化,强调在了解学生特点的基础上因材施教。

教师在教学中起的是引路人的作用,要善于鼓舞,善于启发学生沿着正确的道路走。

4。

学而优则仕,学思行合一,古代大学教学有双重性,既有精神层面上也有功利层面的。

古代高等教育预设了‘学而优则仕’的教育目标。

学校追求的是中举率,高等学校成为追逐名利的解体,科举制度是我国古代独特的选拔人才的方法。

2.建构主义对我国大学教学的启示建构主义教学思想为我们改进大学教学的现状提供了一个新的视角和平台,对我国大学改革有着非常重要的参考价值。

1。

大学教学应从‘双边活动’向‘多边互动’转变。

建构主义把教学视为学生主动建构知识的过程,这是通过与他人互相作用来实现的。

教师与同伴都是建构知识过程中的合作者。

学生在老师的引导下一起讨论交流,通过这种学习,学习者的思维与智慧就可以被整个群体所共享,使所有学习这一起完成对所学知识的意义建构。

2。

从被动传输向主动传输转变,在教学过程中,我们应当转变观念,认识到教学不再是简单的知识传授而是通过科学谈话和共同实践,来发挥学生主动学习的能力。

我们要认识到学习是一个过程而不是一个结果。

3。

教师要在大学教学过程和总为学生营造连号的心理环境和学习环境。

教师的作用不仅仅局限于提供任务和促进学习者之间的互动,更应该通过和学生的交流创造良好的学习氛围,一种可以激励学生学习和使学习变得轻松的环境。

可以通过案例教学使抽象的问题具体化,让学生们一目了然很容易接受,并且引导他们分析和判断以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

4。

大学教师要对学生实行以能力为中心的开放式考核,在考核内容上以课程的基本概念为核心,考核范围既包括教师课堂讲过的内容也包括教师上课没有讲到,但是指定参考资料包括的内容。

对于一些主观性试题,注重学生创造能力和动手能力的考核。

坚持多方位全面的考核方式,避免出现期末一张卷决定学生成绩的现象。

3.编写大学教材应该注意的几个问题

1。

区分教材与教科书教材是包括教科书在内的成套化的系列,教科书是在学科课程的范围内编制的教学用书。

教科书是整个教材系列的主体部分,是学校教育的重要的教材。

我们要采取有效措施鼓励教师,尤其是一线教师编写国家规划教材和各种创新教材,并且促进纸质教材和电子网络教材有机的结合,逐步实现教学软件的专业化制作和开发。

2。

适合大学生的心理状况、学习特点和需求。

大学生不同于中小学生,他们的理解记忆减退时间晚而且幅度相对较小,情感的隐蔽性和社会性较强;兴趣也具有特定性实用性等特点。

他们丰富的人生体验映射到学习中,也会成为重要的学习资源,当教材内容编写的与学生经验相一致时,就经验会有助于新经验的吸收,并实现二者之间的整合,反之则会起到排斥作用。

大学生接受教育其目的是为将来踏入社会做准备,因此,作为大学教学中介性要素的教材必须以适合大学生的心理状况,学习特点和需要为基本要求。

比如教材应该选择一些侧重于意义性,辩证性强的材料,和那些能够发挥大学生经验的素材。

3。

符合大学生最近发展水平,按照前苏联教育家维果斯基的观点,学生存在着两种发展水平,一是已经完成了的现有发展水平,二是正处于形成状态中,经过努力可以达到的发展水平。

大学教材应以大学生的现有发展水平为下限,以可能的发展水平为上限,使教材兼具可接受性和可发展性。

换言之,大学教材的难易程度在保持基本适中的同时应具有一定的偏高难度,因为我们不仅仅着眼于适应大学生吸纳有发展水平上,更重要的是促进大学生的快速可持续发展,让学生通过一定的努力达到更高的发展水平。

4。

将知识学习,能力培养与情感体验有机结合起来,当今世界的课程标准中出现了知识、能力和情感的三维目标,通过这个原则编写出来的教科书,使学生即获得了知识,提高了能力,在情感方面又得到了体验。

例如在编写历史课本的时候,不仅加入了不同学者对历史事件的观点,同时编入支撑观点的原始材料,让学生不仅了解历史人物事件,而且还学会了专家学者研究和判断历史的方法与手段。

5。

给教师和学生留有发挥的余地,大学的教师和学生并不是空着脑袋进行教学过程的,他们有着丰富的知识积累和人生经验,原有的这些知识对以教科书为载体的客观知识是非常重要的教学资源,二者是相互补充,有机统一的关系。

6。

区分知识的产生逻辑与表述逻辑,产生逻辑是从复杂的,具体的事物和现象出发,然后介入分析与综合思维,最后获得简单的,基本的和抽象的知识。

表述逻辑是从简单基本的范畴出发,经过分析与综合思维,最后建立复杂的,具体的事物和现象的知识体系。

教学过程应该从易于认识的知识开始,他所以旬的一个乃是一种产生逻辑,而不是一种产生或形成之后的表述逻辑,应该与人类知识体系的产生或形成过程相一致。

4.教学手段的发展趋势,随着电子信息技术日新月异的发展,为教学手段提供了直接的技术支持。

1。

多媒体化将多媒体技术在教学中的广泛应用,发挥整体效益,以求教学功能的最优化。

基于计算机技术基础上的教学系统已经发展成了多媒体音像教学系统。

多媒体技术必将带来人类学习活动和教学方法的革命。

2。

微型化,现代化教学手段正向着小型化、微型化方向发展,手提投影仪不过5KG,手提电脑更是为教学提供了方便,一些微型电视可以和手表一样戴在手腕上随时作为学习者的工具。

微型化现代教学手段,便于携带和保管,使用起来更加便利。

3。

智能化,现在许多教学手段都有自动装置,帮助教师省去了很多操作麻烦。

比如幻灯机自动换片,无线遥控,电影放映机自动装片,学生反应信息的分析器也已经如教室等等,给教师提供了方便,节省了时间。

4。

大容量化现代化教学手段的存储容量越来越大,光盘每面可以存75亿字节,而现在普遍运用的u盘,存储量已经达到了几g,移动硬盘的存储量已经达到了几十个g甚至上百g。

他们已经成为学生老师的常见装备,给学生的学习和老师的教学带来方便。

5。

交互化,现在有一种电视程序教学系统,它一改过去教学录像智能单项传输的方式,而实现了人机交互对话。

由此,学生不再是旁观者,而是学习的积极参与者。

人机交互对于教学产生重要影响。

6。

网络化,随着网络技术日新月异的发展,使资源共享成为可能。

局域网,可以把师生联系起来,同学之间,同事之间可以频繁的不受时空限制地联络,如学生网上提交作业并获得批阅信息等。

网络教学,甚至可以开展基于网络的跨区域跨国记得合作学习与研究。

5.结合本专业,研究性教学的实施过程:

在设计管理的领域的研究性教学,要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教学活动,关键在于学生主体意识的形成。

在以往的教学习惯容易让学生形成一种依赖心理,缺乏学习的责任感和主动性。

因此,实施研究性教学的前提就是要转变观念,明确研究性教学的任务和意义使学生对其有一个正确的认识,并积极主动地参与。

1。

确定研究性选题,由于设计管理这一学科的性质决定了,研究性选题必须基于一个设计基础之上,因此,我们通常要将学生分组,一般情况是6-8人,我将根据教学材料和学生在项目中所遇到的问题,鼓励学生们阅读相关的文献资料,鼓励他们思考,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并结合在项目中所遇到的问题寻找研究题目。

2。

搜集资料,分析研究选题,形成研究结果。

在题目选定后,每一个组要分工搜集资料。

首先了解教材及其他书籍上的相关内容,其次查阅相关的报刊学术类的杂志等。

对于设计项目中所设计的设计管理的相关问题,同学们还要亲自实践,考察比如去大型的企业,广告公司,针对所研究的课题进行考察,实习或者对于其领导进行面对面的对话以便掌握第一手资料。

每个人对所搜集的资料进行分析整理,在小组内部开展讨论,作为一名指导老师我的工作就是根据需要进行必要的指导,然后由组稿人执笔以报告的形式得出研究结论。

每一组选一个人面向全班作简单的报告,让全班同学了解每个小组研究的成果,并回答来自同学和老师的提问。

3。

总结评价。

作为教师,我要对于每一组提交上来的报告进行总结评价,以鼓励为主,同时科学地指出学生们研究过程中的优点和不足,并以此给学生们打分。

研究性教学注重学生整个研究过程的评价,并估计学生的个别差异,把小组评价和个人评价相结合,强调对小组的评价,并在此基础上根据个人表现给出成绩。

作为一名教师,我必须进行总结性的纠正,归纳和补充等工作,帮助学生们对于设计管理的问题形成明确,系统深刻的认识。

我们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扮演指导和辅助的角色,帮助同学们解决研究过程中遇到的问题,使学生们的研究活动顺利进行。

6.大学实践教学的作用和地位:

一。

大学实践教学对学生发展的意义.

1.实践教学可以提高大学生的专业知识水平,大学生从中学小学时代接触的大部分是书本理论知识,缺乏实践经验,这对于知识的理解与应用是非常不利的因素,结合专业所进行的实践教学活动,是在实验室,设计室工厂等场所完成,由于其内容与理论教学内容联系密切,因此可以促使学生的专业知识在运用中得以巩固.,实践教学成为联系理论和实践不可缺少的桥梁.实习直接与未来职业相关,让同学们从一个被动的知识接收者变成一个主动的知识运用者.并且加深了对于社会的了解.

2.实践教学可以改善大学生的知识结构,在人类的知识体系中,一种是可以用语言交流的知识,即公共知识,另一种是不可以用语言交流即墨会知识.公共知识可以进行传授和交流,但是墨会知识是镶嵌在实践活动之中的,只有通过实践才能掌握.比如说设计,虽然我们讲述了大量的设计理论,和技巧,但是只有通过实践才可以将理论充分理解融会贯通.因此只有把公共知识和墨会知识相结合,将抽象的知识和具体情境相联系,以改善大学生的知识结构.

3.实践教学可以锻炼大学生的综合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学习的最终目标不是在于求知,而在于致用,大学生综合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的获得必须通过实践训练获得,实践教学能够最大程度地开发学生的潜能,培养学生运用知识,创造知识的综合能力和创新精神.

4.实践教学有助于大学生非智力因素的培养,非智力因素使学生学习的动力,与智力因素相互联系,相辅相成,在人的发展过程中起到重要作用.参加大学实践活动可以使大学生明确自己的学习动机和兴趣,善于与人合作,学会相互体谅,从实践的挫折中更清楚地看清自己,磨练了意志.

5.有助于培养大学生自立意识和社会责任感由于各种因素的影响,使很多学生养成了读死书的习惯,实践活动可以给大学生提供一个走出校园接触社会的机会,提供了一个证明个人力量的机会,不断地驱使他们以一个独立的社会人的姿态培养自己,他们的自强自立的意识便不断地发展起来.

二.实践活动对大学发展的意义.

1.有利于提高大学教育教学质量.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是相辅相成的,不注重实践教学就不能成为一个高质量的学校.因此,我们要高度重视学生的实践能力的培养,扩宽大学生校外实践渠道,与社会企事业单位共同建设实习,实践教学基地,确保学生专业实习和实践的质量.

2.促进大学面向社会自主办学,高等教育工作的基本矛盾是学校教育与社会需要之间的矛盾,高等教育工作的社会价值在于学校教育适应并满足社会的需要.面向社会自主办学,就成为当代大学办学的根本方向.加强实践教学并拓宽它的范围是一种理想的润滑剂实践教学带有一种很强的实践性和运用性,反映了社会的需求和信息,能够促进大学适应经济发展的要求.

3.有利于大学学科,专业课程的建设和改革.大学实践教学能够检测高校教育内容与方式是否满足市场需求,从而进行学科,专业和课程调整的重要途径.一方面通过实践教学,指导老师同用人单位有了密切接触,帮助高校了解市场需求,把握市场变化,另一方面,学生在实践中暴露的种种不适应现实出高校教学问题,因此可以根据学生表现市场需要来调整学科建设,进行专业改造和课程改革.

7.大学教学质量推进的具体策略:

一,加大教学经费投入,首先,各级政府应加大对高等院校的经费投入,其次,对于那些经政府批准扩建或新建校区的高校,政府应为其偿还部分贷款或对其贷款进行贴息,再次,所有高校都应该尽量筹措资金,加大教学经费的投入,以改善教学条件,提高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

二,大力培训新增教师,充分发挥退休教师的作用,一方面,对于新增的青年教师,要加大培训力度,不仅要开展岗前培训,而且还要定期开展岗上培训,有条件的高校还要开展师傅带徒弟的方法,使青年教师尽快掌握教学方法和教学技巧。

另一方面,对于身体状况良好而且有继续工作愿望的退休教师,应通过返聘等等的方式使其重新回到教学岗位,充分发挥他们的教学艺术和经验,可以达到优化教师年帮助青年教师成长的目的。

三,改善校内管理体制,调动教师的教学积极性,高校要在做好重点学科和学位点建设工作的同时,坚决改变科研工作冲击教学工作的倾向,应当把教学和科研摆在同样重要的地位。

同时鼓励教师积极开展直接关乎教学质量的教学研究,在一定情况下,他们所开展的教学研究工作可以充当或者抵消一部分甚至全部的科研工作。

四,确立新型的教学质量管理观念1。

主体性教学质量管理观,主体教学质量管理的目标,不仅着眼于教师教学质量的提高,而且着眼于学生身心的全面和谐发展。

高校的教学质量管理只有不断强化主体性认识,充分发挥教学质量管理者的工作积极性,把管理活动真正定位于一切有利于促进人的发展上,才能真正发挥其最佳管理效能。

2。

全面教学质量管理观,全面教学质量管理观是系统理论和人的全面发展理论在教学质量管理活动中的体现与应用。

强调教学质量管理不仅仅是学校领导和管理者的责任,全校师生员工都要积极参与教学质量管理,为提高教学质量贡献力量。

3。

动态教学质量管理观动态教学质量管理实际上反映了高校的教学质量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永远没有止境的现实,高校如果停滞不前,那就不能自立于高校之林,那就极有可能被淘汰出局,除此以外持续有效的质量提升活动,既是教学质量管理的主要目标,也是教学质量管理的重要环节。

4。

多元性教学质量管理观,这种观点主张应以提高教学质量为宗旨,遵循教育教学发展规律,构建具有一定特色的教学质量管理模式,在各自的层面上达到既定的管理目标。

五加强教学质量管理制度的建设1。

建立健全“三级”教学质量管理制度,这种制度是指以学校为主,由院系和教研室密切配合而构成的校、院系、室三级教学质量管理体系。

这种制度层次分明,职责明确,只要密切配合,协调运作就一定能取得良好的效果。

2。

建立健全教学质量管理责任制度首先根据各部门的具体情况确定质量标准,其次向员工颁发岗位职责说明书,最后应建立工作质量考核制度。

3。

建立健全教学质量管理信息制度,信息管理工作是要准确,及时全面地反映教学质量的全过程,以便准确把握教学情况,采取有效措施保证教学质量的稳步提高。

六。

建立和完善教学质量管理激励机制教学质量最终要通过激励和奖惩措施来获得良好的效益,一方面要有科学的考核制度另一方面,必须建立与之配套的激励奖惩机制,这是调动教师积极性与主动性的重要措施。

七制定科学合理的教学质量评价体制,包括专业建设质量评价,学科建设质量评价,课堂教学质量评价等等。

八。

建立教学质量监控控体系,目的在于促进学校合理高效地利用各种资源,不断提高学校人才培养活动的质量,因此高校教学质量管理要引入企业质量管理的理念,以确保高等教育在大众化背景下教学质量的稳步提高。

九加大课改力度,推进教学改革,在课程体系建设方面,适度超前地设置课程,使毕业生既能胜任当前的专业技术工作,又能适应今后的专业技术工作。

在教学制度管理方面,实施学分制与弹性学制,制定弹性教学计划,提高更多的选修课让学生能够自主灵活地选择课程,同时实行导师制和宽进严出的淘汰制。

8.学生学业评价的主要任务/原则:

学生的学业评价对学生的成长和教学管理工作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

1。

有助于把握学生的起点,选择教学策略。

学生在学习新的课程是,要有相应的知识,技能和能力作为学习的基础,也要以一定的学习积极性作为学习准备。

教师通过课堂提问对话等形式,对学生学习这门课程的相关知识有一个大致的了解。

对某些学生准备不足,或者全班性的问题可以采取不同的方法和策略补救。

2。

有助于改进教学活动,改善学生的行为表现。

对于教师来说,当教学比较成功的时候,他们可以总结经验巩固成绩,当教学互动与预期目标有较大差距的时候,他们可以改进教学行为,对学生来说,通过反馈也会对过去自己的行为表现有一个认真的反思,及时调整学习策略,改善自己的学习行为。

3。

有助于教师和学生全面了解学生发展情况,一学期或者一学年结束后,教师学校都要对学生有一个全面的了解,这是对教育质量最好的检测,通过学生学业评价可以了解到学生发展的状况,进而找出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以便准确地做出相关的教育教学策略。

学生学业评价的原则:

一发展性原则,1。

破除唯评价而评价的思想做法,2。

反对站在学生对立面的评价3。

反对仅仅为之欲而进行的学生学业评价,要是评价成为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工具和手段。

二。

全面性原则,紧扣教育目标,对学生的学业评价不全面,必然会把学校教育引向片面。

我们教育的目标是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学生,我们要评价大学生还要考察其作为国家公民应具有的思想道德及人格品行。

因此,评价学生必须反映这些方面,而不是单纯地对大学生的专业知识地掌握进行评价。

三,明确原则,明确的目的才能促使学生的发展,根据目标学校要根据教学目标去组织教学,然后根据教学目标进行评价。

四,过程原则,评价学生的学业作为促进学生发展的手段,要贯穿学生学习活动的整个过程。

第一章大学教学引论

大学教学论是一门新兴的高等教育学科,是世纪之交以来伴随着我国高等教育迅速发展、办学规模不断扩大、办学层次日益丰富的时代背景而产生的,是一门研究大学教学问题、探索大学教学规律、指导大学教学实践的专业学科。

大学教学论是高等教育学与教学论相互交叉的学问,归属,高等教育学,渊源:

教学论

教学问题是教育学研究中的核心问题,教学论是教育学科群中的一个重要学科。

拉特克确立了“自然教学法”

夸美纽斯-捷克的《大教学论》和《分析性教学论》被认为是教学论的经典著作,泛智主义,并且提出,一切知识**一切人

赫尔巴特是科学教育学的奠基人,《普通教育学》是他的代表著作,教学思想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

教育学教学思想、教学心理化思想、教学过程阶段论思想。

他提出了,观念,统觉

凯洛夫把教学过程概括成“感知—理解—巩固—应用”四个阶段。

杜威是实用主义教育家,代表作为《民主主义与教育》,将赫尔巴特的教学理论称为传统的教学理论,反对传统的课堂教学,主张以儿童为中心。

影响胡适、陶行知等中国教育家。

赞可夫最突出的特点是非常重视实验,他的教学体系以苏联心理学家维果茨基的“最近发展区理论”为基础,提出教学要走在发展的前头,教学原则有高难度、高速度、重过程、全面发展等。

布鲁纳是认知心理学的先驱,他的教学思想突出表现在对学科基本结构的重视和对“发展法”的提倡上。

认为使用“发现法”可以提高智慧的潜力,能使外来动机向内在动机转化,能使学生学会发现的探索方法,有助于记忆的保持。

大学教学论要真正成为一种理论研究,不仅要有研究的对象,更要有研究的问题。

高等教育的时代发展急切地呼唤着大学教学论的诞生,大学教学的专门研究成为高等教育研究领域中的一大阵地。

要发挥好大学教学质量水平评估的重要作用,就必须建立科学合理的大学教学质量评估体系。

现代社会所需要的高级专门人才,不仅要具有扎实的专业基础知识与技能,而且还要具有开放的意识、进取的精神与健全的人格。

文艺复兴之后西方大学的发展先后经历了英国大学传统、德国大学传统、美国大学传统和苏联大学传统四个阶段。

德国大学教学传统:

研究和发展知识。

1809年洪堡建立了柏林大学。

19世纪,德国制度创新-世界大学中心

文献记载,春秋战国时期,在齐国出现了一所著名学府——稷下学宫,汉武帝采纳董仲舒的建议,设立太学和后代国子监是中国古代意义上的大学,宋代出现书院,意味着中国民间高等学校的建立。

中国古代大学的教学内容以儒家经典为主。

孟子吸取了孔子的教学思想,认为“教亦多术矣”

1912年,蔡元培作为教育总长主持制定《教育部大学校令》,确定了大学“教授高深学术、养成硕学闳材、应国家需要”的宗旨,使“学”与“术”分离,确定了大学以文理两科为主的综合性。

因材施教,启发诱导-古代大学宝贵经验

第二章大学教学的哲学基础

杜威是美国实用主义哲学家和教育家,是现代教育思想最重要的代表人物,《民主主义与教育》全面地阐述了实用主义教育理论。

杜威提出“存在即被经验”的命题,经验包括发出动作和承受结果。

认为真理是“令人满意的东西”,“真理意味着成功”,甚至把反映客观事物规律的科学说成是“人造的工具”。

认为“我们能给哲学下的最深刻的定义就是,哲学就是教育的最一般方面的理论”,“哲学是教育的普通原理,教育是哲学的实验室。

教育须根据普通原理而实施,而普通原理则须根据教育实施的结果来考核。

杜威认为课程教材必须与现在生活的经验联系起来。

把建设一个充满活力的民主社会与大学教学的民主精神联系起来。

永恒主义教育是20世纪30年代在美国产生并有着重要影响的教育流派。

它以实在论的哲学观为依据,反对实用主义和进步主义教育观,属于现代西方教育理论中的新传统流派。

美国教育家赫钦斯在其代表作《美国高等教育》中写道:

“教育的一个目的是要引出我们人类天性中共同的要素……”

永恒主义者以古希腊哲学为主要理论基础,提倡古典主义教育传统,高呼“回到古希腊去”、“回到柏拉图去”。

认为教育的根本目的就是发展人的本性,把人塑造成人,并且人的本性是永恒不变的。

认为人文学科应当永远居于课程的中心,经验科学只能处于次席。

在师生关系上,永恒主义者批评杜威的“儿童中心论”,认为它过分夸大了儿童的兴趣在教育中的作用。

赫钦斯认为,大学之道首先在于所有不同科系不同专业之间必须具有共同的精神文化基础,要求所有学生接受共同的教育,即通识教育。

1945年美国哈佛大学课程规划委员会提出“自由社会中的通识教育”的报告书。

“元培计划”是北京大学2001年启动的以蔡元培命名的本科教育和教学改革计划。

赫钦斯认为,对西方人而言,对“共同人性”以及“本族群的属性”这种永恒性的研究,其精华首先体现在西方文明自古以来的历史经典著作中。

人本主义是20世纪50年代末60年代初在美国兴起的一种反对行为主义倾向的心理学流派,主要代表人物有马斯洛、罗杰斯、凯利等。

人本主义教育理论是根植于其自然人性论的基础之上的。

马斯洛认为,教育的主要目标是发展人的个别性,协助个体把自己作为一个独特的人来认识,帮助学生实现他们的潜能。

人本主义教学观认为,促进学生学习的关键在于教师和学生之间特定的心理气氛因素。

学生是一个独立自主的个体,学生的发展、成长应与他自己相比较,看他是否比以前有进步。

当代美国大学三个“结合”的教育,贯穿“以学生为中心,一切为了学生的成长,一切从学生的实际出发,一切都让学生自主选择、自我负责。

建构主义也称结构主义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农林牧渔 > 林学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