届高考语文知识点检测新课标鉴赏古代诗歌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14097273 上传时间:2023-06-20 格式:DOCX 页数:11 大小:32.1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届高考语文知识点检测新课标鉴赏古代诗歌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1页
届高考语文知识点检测新课标鉴赏古代诗歌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1页
届高考语文知识点检测新课标鉴赏古代诗歌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1页
届高考语文知识点检测新课标鉴赏古代诗歌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1页
届高考语文知识点检测新课标鉴赏古代诗歌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1页
届高考语文知识点检测新课标鉴赏古代诗歌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1页
届高考语文知识点检测新课标鉴赏古代诗歌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1页
届高考语文知识点检测新课标鉴赏古代诗歌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1页
届高考语文知识点检测新课标鉴赏古代诗歌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1页
届高考语文知识点检测新课标鉴赏古代诗歌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1页
届高考语文知识点检测新课标鉴赏古代诗歌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1页
亲,该文档总共11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届高考语文知识点检测新课标鉴赏古代诗歌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docx

《届高考语文知识点检测新课标鉴赏古代诗歌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届高考语文知识点检测新课标鉴赏古代诗歌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docx(11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届高考语文知识点检测新课标鉴赏古代诗歌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docx

届高考语文知识点检测新课标鉴赏古代诗歌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

1.阅读下面的宋诗,然后回答问题。

绝 句

陈师道

书当快意读易尽,客有可人注期不来。

世事相违每如此,好怀百岁几回开?

注:

可人:

知己。

(1)请用自己的话回答本诗中的“此”是指哪两件事,并分析诗人选取这两件事来写的原因。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宋诗重理趣,请说说本诗蕴含了一个什么道理。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此”指:

读起来饶有兴味的书容易读完,谈起来十分投机的好友却偏偏不来。

原因:

读书交友历来是文人日常生活中最平常而最有意义的事情。

(2)人生中美好的事物总是短暂的。

【解析】本诗通篇以议论为主,抒写诗人生活中的具体感触。

首句“书当快意读易尽”,人逢喜事精神爽,快意时,阅读效率倍增,往往很快就把书读完了,因而不免觉得未尽兴。

第二句“客有可人期不来”,“可人”,即可心合意之人,亦即良友,“期不来”,欲晤良友而不得。

诗人一口气将一本好书读完之后,希望能同朋友一起交流读书所得、讨论作诗的甘苦。

他思友心切,若有所失,因此发出了“客有可人期不来”的慨叹。

第三句,诗人以好书易尽,可人不来这两件事,推出“世事相违每如此”这一具有普遍意义的结论,用以说明世事多舛,人生难得事事如愿。

这一句貌似达观,其实诗人内心充满了忧愤。

第四句紧接以“好怀百岁几回开”,言人生百年,真正高兴之时能有几次?

带有洞穿世事人生的禅理,可视为对人的劝导,也可视为诗人对自己的安慰。

2.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回答问题。

灞上秋居

马戴

灞原风雨定,晚见雁行频。

落叶他乡树,寒灯独夜人。

空园白露滴,孤壁野僧邻。

寄卧郊扉久,何年致此身?

(1)诗歌颔联描写了一幅怎样的画面?

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本诗的五、六两句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

试具体分析。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描写了一幅凄凉冷清的画面:

秋雨之后,黄叶片片飘落;寒意阵阵,寄居孤寺的旅人独对孤灯。

表达了作者羁留异地的酸楚的思乡之情和孤独寂寞之感。

(2)衬托(反衬)的手法。

第五句以动衬静,以露珠滴落在枯叶上的响声反衬出环境的寂静,更加细致地写出了作者思潮起伏、长夜无眠的情状;第六句以有衬无,以一个绝迹尘世的僧人邻居衬托自己的孤单无依,更加突出了诗人处境的孤单和心境的孤独。

【解析】

(1)此题考查鉴赏诗歌的形象及作者的思想感情的能力。

解答第一问,首先要找出颔联中描写的意象“落叶”、“他乡树”、“寒灯”、“独夜人”等;其次要分析这些意象的共同特征,从而概括出画面“凄凉冷清”的特点。

解答第二问,关键是要认真分析颔联中的关键词语,如“落叶”、“他乡”、“寒”、“独”等。

从而概括出作者羁留异地的酸楚的思乡之情和孤独寂寞之感。

(2)此题考查鉴赏诗歌的表达技巧的能力。

解答此题,一要准确判定此诗五、六句运用的表达技巧是衬托;二要认真分析诗句是怎样运用衬托手法的,即第五句以动衬静,第六句以有衬无;三要分析诗句运用衬托的作用,即第五句反衬环境的寂静,表现作者的思潮起伏,长夜无眠,第六句衬托诗人处境的孤单和心境的孤独。

3.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南园十三首①(其一)

李贺

花枝草蔓眼中开,

小白长红越女腮。

可怜日暮嫣香②落,

嫁与春风不用媒。

注:

①《南园十三首》是李贺辞官回乡居住昌谷家中所作。

②嫣香:

指娇艳的花朵。

(1)本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感情?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可怜日暮嫣香落,嫁与春风不用媒”在艺术手法上有什么特点?

请简要分析。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既是惜花、惜春,又是自伤、自悼,抒写青春易逝、怀才不遇之情。

(2)①该句运用比喻和拟人的手法,把花落香飘比作一个到了婚期的少女,不经媒妁的撮合,便径自嫁给了“春风”,随它飘去。

诗人不说花落,而说嫁给春风,想象奇特,词新而意深;②该句以花寄情,感慨花残“人老”,不复当年容貌,抚今追昔,感到十分惆怅。

【解析】这首七言绝句,以赋笔为主,兼用比兴手法,清新委婉,别具风格。

前两句写花开。

春回大地,南园百花竞放,艳丽多姿。

“小白长红”写花的颜色,意思是红的多,白的少。

“越女腮”是由此产生的联想,把娇艳的鲜花比作越地美女的面颊,赋物以人的特质,显得格外生动形象。

后两句写花落。

“可怜”二字表达了诗人无限惋惜的深情。

是惜花、惜春,也是诗人自伤、自悼。

李贺当时不过二十来岁,正是年轻有为的时候,却不为当局所重用,犹如花盛开时无人欣赏。

想到红颜难久,韶华易谢,不免悲从中来。

末句用拟人的手法写花落时身不由己的状态。

这句的“嫁”字与第二句中的“越女腮”相映照,越发显得悲苦辛酸。

当时盛开,颜色鲜丽,宛如西施故乡的美女。

而今“出嫁”,已是花残“人老”,不复当时容颜,抚今忆昔,感到十分怅惘。

结句委婉深沉,营造出沉郁的悲剧气氛。

4.阅读下面一首词,然后回答问题。

浪淘沙·夜雨

粱寅

檐溜泻泉声,寒透疏棂。

愁如百草雨中生。

谁信在家翻似客,好梦先惊。

  花发恐飘零,只待朝晴。

彩霞红日照山庭。

曾约故人应到也,同听啼莺。

(1)词中主人公为何而“愁”?

“彩霞”、“红日”、“啼莺”这些意象表现出他怎样的心境?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画线词句是怎样写“愁情”的?

请简要分析。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①为“花发恐飘零”而愁。

②表现出他的豁达、愉悦的心境。

(2)①通过描写雨骤天寒,渲染出一种“愁”的氛围。

②将“愁”比作春雨后疯长的“百草”,形象而贴切地突显了“愁”之浓烈。

【解析】上片写雨。

从屋檐流下的雨水泻如山泉,寒气从门窗的缝隙处侵入屋里,一股愁绪恰似百草在雨中萌生。

谁会相信,在家居住却一点也没有家的感觉,反倒像羁客客居旅馆一般,睡不安稳,在勉强进入梦乡时,突然间又被惊醒,辗转反侧难以入眠。

下片写情。

“花发恐飘零”,词人担心花儿会被大雨摧毁,零落成泥。

其实,经历了一夜狂风暴雨的花儿,经不起风雨的摧毁,早已凋谢了。

先前词人曾约故人一起观花赏月,而花儿却被昨夜的风雨摧毁了,不得不说是一件遗憾的事。

然而,花开花谢,月圆月缺,都是不会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

娇艳的花儿虽然没了,锦绣河山经历了一夜风雨的清洗,在明媚的阳光下,山更清水更秀,莺歌燕舞,山河美景仍旧。

“不以物喜,不以己悲”这不正是词人所要表达的思想吗?

5.阅读下面这首词,然后回答问题。

谢池春

陆游

壮岁从戎,曾是气吞残虏。

阵云高、狼烟夜举。

朱颜青鬓,拥雕戈西戍。

笑儒冠自来多误。

  功名梦断,却泛扁舟吴楚。

漫悲歌、伤怀吊古。

烟波无际,望秦关何处?

叹流年又成虚度。

(1)从词中看,作者“伤怀”的原因是什么?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这首词主要运用了什么表达技巧?

请结合全词进行分析。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早年的理想破灭,年华虚度,功业无成。

大好河山没有收复。

(2)对比。

在上片,作者回忆了早年的军旅生涯,慷慨激昂;在下片,作者写了现在泛舟吴楚的生活,闲淡无奈。

上片和下片构成了对比,突出了作者壮志难酬的悲苦及强烈的爱国之情。

【解析】这首词是陆游老年居家,回忆南郑幕府生活而作。

词的上片回忆早年的军旅生活,写得极为豪壮,令人振奋。

但接下来的一句“笑儒冠自来多误”,突然转为对这种生活消失的感慨。

作者被迫隐居家乡,泛舟吴楚以自我解闷消遣,失落感跃然纸上。

“漫悲歌、伤怀吊古”,以自我宽解作转笔。

但自我宽解反而更愁,只因为河山无法收复,自己年华虚度。

这首词上片念旧,以慷慨之情起;下片写当下,以沉痛之情结,思想上始终贯穿着报效国家的红线,笔调上则尽力化慷慨沉痛为闲淡无奈。

6.阅读下面一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

青门引

张先

乍暖还轻冷,风雨晚来方定。

庭轩寂寞近清明,残花中酒,又是去年病。

  楼头画角风吹醒,入夜重门静。

那堪更被明月,隔墙送过秋千影。

(1)这首词表现了词人怎样的情感?

这种情感是怎样表现出来的?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隔墙送过秋千影”被后人称为“描神之笔”,你是怎么理解的?

请联系词句加以评价。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这首词表现了词人孤独寂寞的情感。

这种情感是从词人对环境的描写中表现出来的。

天气的轻冷,庭轩的寂寞,残花病酒,寂静的重门等,无不表现出这种孤独寂寞的心情。

(2)词人独处于庭轩,多么需要有人陪伴,消除寂寞。

而在不远处就有一荡秋千的女子,但是,因为隔着墙,相闻却不相见,这就更加反衬了词人寂寞的心情,所以该句被称为“描神之笔”。

【解析】

(1)本题考查鉴赏诗歌的思想感情的能力。

诗歌有直接抒情与间接抒情,但往往间接抒情的情况更多,而借景抒情的情况尤其多。

此词正是借对景物的描写来表情达意的。

(2)本题考查鉴赏诗歌的表达技巧的能力。

词中所写的“秋千影”是隔着墙的,只能闻其声,不能见其人,而且,隔墙之影在享受着荡秋千之乐。

这一乐则反衬了词人的孤独寂寞。

7.阅读下面这首唐代敦煌曲子词,然后回答问题。

鹊踏枝

叵耐注灵鹊多谩语,送喜何曾有凭据?

几度飞来活捉取,锁上金笼休共语。

 比拟好心来送喜,谁知锁我在金笼里。

欲他征夫早归来,腾身却放我向青云里。

注:

叵耐:

不可耐,可烦。

(1)这首词的上下两片分别写了什么内容?

请作简要概括。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这首词描写“灵鹊”这一形象有什么作用?

请简要分析。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上片:

思妇怨鹊、锁鹊;下片:

灵鹊委屈、盼望。

(2)①衬托思妇失望、烦闷的心情,委婉地表达出思妇希望丈夫早日归来的愿望。

②形成对话式结构,使上下两片浑然一体。

③使用拟人手法,使诗歌别具审美趣味。

【解析】《鹊踏枝》是一首以思妇为题材的作品。

这首词写得饶有趣味,既富有浓郁的生活气息,又具有为人喜爱的艺术魅力。

全词内容假设了思妇与喜鹊的对答场景。

上片是思妇语,意思是说:

不可耐那喜鹊叽叽喳喳地叫,都说喜鹊是最灵的,总是报告喜讯,可是你给我送来了什么啊?

他一点消息都没有!

再这样哄骗我,看我不把你捉了来,把你锁在笼子里。

下片拟用喜鹊被关思放时的心理:

我本来是好心来早早给她报个喜讯的,想给她的寂寞一点安慰。

可是她竟然把我捉了起来并锁在笼子里。

唉!

她的心情我还是理解的,不跟她计较了,但愿她的心上人早日归来。

她要知道我是好心,就会欢天喜地地把我放出来的。

整首词以清新活泼的笔调,精巧奇特的构思,反映了古代思妇深切怀念丈夫的心情。

8.阅读下面一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春 思

贾至

草色青青柳色黄,桃花历乱李花香。

东风不为吹愁去,春日偏能惹恨长。

(1)诗的第一、二两句,写出了春天景色的什么特点?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有人认为,全诗侧重表现了诗人对春天的喜爱之情。

你同意这种看法吗?

诗歌中的景物描写对抒情起到了什么作用?

试结合全诗作简要分析。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写出了春天景色明媚动人、生机盎然的特点。

(2)①不同意。

因为全诗侧重表现的是诗人内心的愁思。

②景物描写是抒情的基础和依据。

诗的前两句选取春天的景物进行描绘,着意渲染春天的绚烂风光;三、四两句抒情,转写诗人的愁思。

前两句的景物描写是后两句的春恨之铺垫。

全诗用美丽的景色反衬诗人内心的愁恨,情感表达婉转深刻。

【解析】考生解答第

(1)小题时应注意:

一要明确诗歌是怎样描写春天景色的;二要明确春天画面在诗人的笔下是怎样的。

考生明确了这两点,就不难看出诗的前两句写出了春天景色明媚、生机盎然的特点。

考生在解答第

(2)小题时,一要从表达技巧入手,前两句营造了一种春光明媚、春意盎然的气氛,为后两句的抒情作了铺垫,同时也用美好的春色反衬作者内心的忧愁;二要从诗歌的结构特点切入,“东风不为吹愁去”在诗歌结构上叫“转”,具有结构上的跌宕及思路上的转折的作用。

9.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柳州城西北隅种柑树①

柳宗元

手种黄柑二百株,春来新叶遍城隅。

方同楚客②怜皇树③,不学荆州利木奴④。

几岁开花闻喷雪,何人摘实见垂珠?

若教坐待成林日,滋味还堪养老夫。

注:

①本诗写于作者贬官柳州时期。

②楚客:

屈原。

屈原忠而被谤,身遭放逐,流落他乡故称“楚客”。

③皇树:

橘树。

屈原《橘颂》中有“后皇嘉树,橘徕服兮”之句。

④三国时丹阳太守李衡曾想通过种橘发家致富,给子孙留点财产。

(1)请简要分析诗歌颔联所运用的表现手法及其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尾联中的“若教坐待成林日”是表达了作者的旷达之情,还是“别有一番滋味在心头”?

请结合全诗谈谈你的看法。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诗人运用对比和用典的手法,表明他种橘树是因为读“楚客”屈原的《橘颂》而引起了雅兴,而不是像三国时丹阳太守李衡那样,想通过种橘来发家致富。

这两句诗不仅表现了诗人对橘树的喜爱之情,更表现了他不同流俗的坚贞品质。

(2)示例一:

我认为表达了作者的旷达之情。

无论是首联对橘树嫩绿和茂盛的描绘,还是颈联对橘树开花结实的想象,都表达了诗人对橘树的喜爱之情;颔联更是通过用典和对比表达了自己的志向,因而渴望橘树成林滋养自己,这正是作者在贬谪后坚守节操的旷达体现。

示例二:

我认为是“别有一番滋味在心头”。

诗人被贬柳州,无论是写现实的还是写想象的橘之繁盛都只能反衬出作者的落寞与苦闷,以屈原自比更有对被贬谪的不满之意。

尾联只是故作达观语,表面说等到橘树成林的时候,它的果实滋味还能够供养我这个老人,实际是感伤自己被贬谪的时日已久,也许难以再被重用,要在这柳州终老一生了。

10.阅读下面这首词,然后回答问题。

点绛唇·越山见梅

吴文英①

春未来时,酒携不到千岩路。

瘦还如许,晚色天寒处。

  无限新愁,难对风前语。

行人去,暗消春素,横笛②空山暮。

注:

①吴文英:

南宋词人。

一生未第。

②横笛:

笛曲中有《梅花落》,此处暗指梅花凋落。

(1)这首词借梅的形象表达了怎样的情感?

请简要分析。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有人认为这首词表现出了吴词“清疏空灵”的特色,请联系词结尾“行人去,暗消春素,横笛空山暮”所表现的意境来谈一谈。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这首词通过描写在凄寒的暮色中的一株瘦削的素梅,表达了词人仕途坎坷,无人赏识,内心愁苦、凄凉、孤寂的情感。

(2)尾句写行人离去,梅花凋落,悠扬的笛声在山中回荡。

营造出了凄清、悠远的意境,给人以无限遐想,表现出“清疏空灵”的特点。

【解析】

(1)本题考查鉴赏诗歌的思想感情的能力。

解题时,关键要找出词中表现作者情感的关键词或句子。

如“愁”字,体现了作者的愁苦;“难对风前语”,足见作者的孤寂之情。

最后结合词中的意象“瘦梅”“寒天”“素春”“横笛声”“空山”“暮色”等,可体味出作者凄凉的心境。

(2)本题考查鉴赏诗歌表达技巧的能力。

解题时,首先应该理解题干中“清疏空灵”一词的含义。

“清疏”是说作者大多选取一些清寒素淡的意象,以构成其特有的抒情色调,表达其个性化的情感体验;“空灵”是说空静脱俗的境界。

然后,重点分析结尾三句,这三句用“凋谢了的梅花”“悠扬的笛声”“空山”“暮色”等清寒素淡的意象,营造出了凄清悠远的意境。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农林牧渔 > 林学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