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集合》教学设计.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14100497 上传时间:2023-06-20 格式:DOCX 页数:46 大小:124.8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集合》教学设计.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46页
《集合》教学设计.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46页
《集合》教学设计.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46页
《集合》教学设计.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46页
《集合》教学设计.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46页
《集合》教学设计.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46页
《集合》教学设计.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46页
《集合》教学设计.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46页
《集合》教学设计.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46页
《集合》教学设计.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46页
《集合》教学设计.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46页
《集合》教学设计.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46页
《集合》教学设计.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46页
《集合》教学设计.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46页
《集合》教学设计.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46页
《集合》教学设计.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46页
《集合》教学设计.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46页
《集合》教学设计.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46页
《集合》教学设计.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46页
《集合》教学设计.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46页
亲,该文档总共46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集合》教学设计.docx

《《集合》教学设计.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集合》教学设计.docx(46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集合》教学设计.docx

《集合》教学设计

集合教学设计

一、教学内容

本章的主要内容是集合的概念、表示方法和集合之间的关系与运算。

本章共分两个课时。

第一课时,是集合与集合的表示方法。

本节首先通过实例,引入集合与集合的元素的概念,接着给出了空集的含义。

然后,学习了集合的两种表示方法(列举法和特征性质描述法)。

第二课时,是集合之间的关系与运算。

本节首先从观察集合与集合之间元素的关系开始,给出子集、真子集以及集合相等的概念,同时学习了用维恩(Venn)图表示集合。

接着,学习了交集、并集以及全集、补集的初步知识。

二、地位及作用

集合语言是现代数学的基本语言。

通过集合语言的学习,有利于学生简明准确地表达学习的数学内容。

集合的初步知识是学生学习、掌握和使用数学语言的基础,是高中数学学习的出发点。

三、教学目标

本章是将集合作为一种语言来学习,使学生感受用集合表示数学内容时的简洁性、准确性;帮助学生学会用集合语言描述数学对象,发展学生运用数学语言进行表达和交流的能力.了解集合的含义,体会元素与集合的“属于”关系.掌握某些数集的专用符号.

1.理解集合的表示法,能选择自然语言、图形语言、集合语言(列举法或描述法)描述不同的具体问题,感受集合语言的意义和作用.

2.理解集合之间包含与相等的含义,能识别给定集合的

子集.培养学生分析、比较、归纳的逻辑思维能力.

3.能在具体情境中,了解全集与空集的含义.

4.理解两个集合的并集与交集的含义,会求两个简单集合的交集与并集.培养学生从具体到抽象的思维能力.

5.理解在给定集合中,一个子集的补集的含义,会求给定子集的补集.

6.能使用Venn图表达集合的关系及运算,体会直观图示对理解抽象概念的作用.

五、教学重点及难点

本章的重点是集合的特征性质描述法及集合间的相互关系。

本章的难点是用集合的特征性质描述法描述集合和补集的逻辑含义。

课本与教参;与教材相关的课件;与内容有关的数学发展史;信息技术手段。

七、教学方法与学习指导建议

教师指导与学生合作交流相结合,通过提出问题、观察实例,引导学生理解集合的概念,分析、讨论、探究集合中元素与集合,集合与集合的关系及运算,从而熟练使用集合语言来表述数学对象。

教学案例

1.1.1集合的概念

教学目标:

(1)使学生初步理解集合的概念,知道常用数集的概念及其记法

(2)使学生初步了解“属于”关系的意义

(3)使学生初步了解有限集、无限集、空集的意

教学环

教学内容

师生

互动

设计意

教学重点:

集合的基本概念

教学方法:

教师指导与学生合作、交流相结合的教学方法

教学过程:

引入

军训前学校通知:

8月15日8点,高一年段在体育馆集合进行军训动员;试问这个通知的对象是全体的高一学生还是个别学生?

在这里,集合是我们常用的一个词语,我们感兴趣的是问题中某些特定(是高一而不是高二、高三)对象的总体,而不是个别的对象,为此,我们将学习一个新的概念一一集合,即是一些研究对象的总体.

学生思考、交流

设疑激趣,导入课题

阅读教材,并思考下列问题:

(1)有那些概念?

(2)有那些符号?

(3)集合中元素的特性是什么?

(4)如何给集合分类?

:

1、集合的概念

(1)对象:

我们可以感觉到的客观存在以及我们思想中的事物或抽象符号,都可以称作对象.

(2)集合:

把一些能够确定的不同的对象看成一个整体,就说这个

教师提问,学生讨论交流,得出

通过实例,引导学生经历并体

整体是由这些对象的全体构成的集合.

(3)元素:

集合中每个对象叫做

集合

会集合概念形成过程.

概的

这个集合的兀素.

八、、)

集合通常用大写的拉丁字母

表示,女口A、B、C、兀素通

常用小写的拉丁字母表示,如a、

集]

b、c、

2、兀素与集合的关系

(1)属于:

如果a是集合A的元

素,就说a属于A,记作aGA

(2)不属于:

如果a不是集合A的元素,就说a不属于A,记作aA要注意“G”的方向,不能把aGA颠倒过来写.

3、集合中元素的特性

(1)确定性:

给定个集合,任何对象是不是这个集合的元素是确定的了.

(2)互异性:

集合中的元素一定是不同的.

(3)无序性:

集合中的元素没有固定的顺序.

4、集合分类

根据集合所含元素个属不同,

关系.

可把集合分为如下几类:

(1)把不含任何元素的集合叫做空集①

(2)含有有限个元素的集合叫做有限集

(3)含有无穷个元素的集合叫做无限集

5、常用数集及其表示方法

(1)非负整数集(自然数集):

全体非负整数的集合.记作N

(2)正整数集:

非负整数集内排除0的集.记作N*或N+

(3)整数集:

全体整数的集合.记作Z

(4)有理数集:

全体有理数的集合•记作Q

(5)实数集:

全体实数的集合.记作R

注:

(1)自然数集包括数0.

(2)非负整数集内排除0的集.记作N*或N+,Q、Z、R等其它数集内排除0的集,也这样表示,例如,整数集内排除0的集,表示成Z*

应用举例

例1下列各组对象能否构成一

个集合:

(1)著名的数学家

(2)某校咼一

(2)班所有

高个子的同学

(3)不超过10的非负数

(4)方程在实数范围内的

(5)应的近似值的全体

例2选择填空;

(1)给出下面四个关系:

託R,0.7Q,0{0},0N,其中正

确的个数是:

()个

A.4B.3C.2

D.1

(2)下面有四个命题:

1若-aN则aN

2若aN,bN,则a+b的最小值是

2

3集合N中最小兀素是1

4x2+4=4x的解集可表示为{2,2}.其中正确命题的个数是()

A.0B.1C.2

学生

思考、交流,并得出结

论.

通过练习进一步理解集合有关概念、性质.

D.3

课堂练习

1、教材P4练习AB.

2、下列各组对象能确定一个集合

吗?

(1)所有很大的实数”

(2)好心的人-

(3)1,2,2,3,4,5.

3、设a,b是非零实数,那么忖旧

ab

可能取的值组成集合的兀素是

-2,0,2・

学生独立完成

巩固概

纳总结

本节课学习了以下内容:

1.集合的有关概念:

(集合、元素、属于、不属于)

2.集合元素的性质:

确定性,互异性,无序性

3.常用数集的定义及记法

师生共同总结、交流、完善

让学生进一步体会知识的形成、发展、完善过程•

P9习题1-1B第3题

1.1.2集合的表示方法

教学目标:

(1)掌握集合的表示方法.

(2)能选择自然语言、集合语言描述不同的问题

教学重点、难点:

用列举法、描述法表示一个集合.

教学方法:

采用实例归纳、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等方法•教学

中通过列举例子,引导学生进行讨论和交流,并通过创设情境,让学生自主探索一些常见集合的特征性质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教学内容

师生互

设计意

引入

1.回忆集合的概念

2.集合中元素有那些性质?

3.空集、有限集和无限集的概念

教师提问,学生回答

通过复习回顾,为引入集合表示方法作铺垫.

集合的表示方法

概念形成及深化

1、列举法:

把集合中的兀素列举出来,写在大括号内表示集合的方法.

例如,24所有正约数构成的集合可以表示为{1,2,3,4,6,8,12,24}

注:

(1)大括号不能缺失.

(2)有些集合种元素个数较多,元素又呈现出一定的规律,在不至于发生误解的情况下,亦可如下表示:

从1到100的所有整数组成的集合:

{1,2,3,…,100}

自然数集N:

{1,2,

3,4,…,n,…}

(3)区分a与{a}:

{a}表示一个集合,该集合只有一个元素.a表示这个集合的一个元素.

(4)用列举法表示集合时不必考虑元素的前后次序.相冋的元素不能出现两次.

2、特征性质描述法:

在集合1中,属于集合A的任意元素x都具有性质p(x),而不属于集合A的元素都不具有性质p(x),则性质

p(x)叫做集合A的一个特征性质,于

教师给出概念,学生讨论.

加深学生对列举法、

特征性质描述法的理解

是集合A可以表示如下:

{xe|p(x)}例如,不等式x3x2的解集可以表示为:

{xR|x3x2}或{x|x3x2},所有直角二角形的集合可以表示为:

{x|x是直角三角形}

注:

(1)在不致混淆的情况下,也可以写成:

{直角三角形};{大于104的实数}

(2)注意区别:

实数集,{实

数集}.

例1用列举法表示下列集合:

(1)小于5的正奇数组成的集合;

(2)能被3整除而且大于4小于15的自然数组成的集合;

(3)从51到100的所有整数的集合;

(4)小于10的所有自然数组成的集合;

(5)方程x2x的所有实数根组成

的集合;

(6)由1~20以内的所有质数组成的集合.

学生独立思考、讨论、交流后,展示结

巩固所学知识,家生学生对列举法及特征性

例2用描述法表示下列集合:

(1)由适合x2-x-2>0的所有解组成的集合;

(2)到定点距离等于定长的点的集合;

(3)抛物线y=x2上的点;

(4)抛物线y=x2上点的横坐标;

(5)抛物线y=x2上点的纵坐标;

论,教师给予积极评价.

质描述法的理解和掌握.

课堂练习

1.{(x,y)X+y=6,x、y€N}用列

举法表示为

2.用列举法表示卜列集合,并说明是有限集还是无限集?

(1){xx为不大于20的质数};

(2){100以下的,9与12的公倍数};

(3){(x,y)x+y=5,xy=6};

3.用描述法表示卜列集合,并说明是有限集还是无限集?

(1){3,5,7,9};

(2){偶数};

(3){(1,1),(2,4),(3,9),(4,16),…

4.教材第7页练习A、B

5.习题1-1A:

1,

学生独立完成.

进一步巩固所学知识.

纳总结

1、本节课学习了集合的表示方法(列举法、描述法)2、通过回顾本届的学习过程,请冋学体会集合等有关知识是怎样形成、发展和完善的.

师生共同完成小结•

梳理知识体系,培养学生的概括归纳能力.

置作业

P9习题1-1B第1,2题

1.2.1集合间的关系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理解集合之间包含与相等的含义,能识别给定集合的子集

(2)能使用维恩图表达集合间的关系

2、过程与方法

(1)通过复习元素与集合间的关系,对照实数的相等与不相等的关系,联系元素与集合之间的从属关系,探究集合之间的包含与相等关系

(2)初步经历使用最基本的集合语言表示相关的数学对

象的过程,体会集合语言,发展运用数学语言进行交流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探索直观图示对理解抽象概念的作用,感受集合语言在描述客观现实和数学问题中的意义教学重、难点:

重点:

子集、真子集的概念和性质

难点:

元素与子集、属于与包含间的区别

教学方法:

讲、议结合法

教学过程与操作设计:

教学内容设计

师生双

边互动

设计意图

教师引

引导学生观

导学生

察,分析,

思考引

归纳出子集

引例:

(1)A1,3,B1,3,5,6

例,分

定义,对子

组讨论

集加深理解

⑵A

xx是正方形,Bxx是平仃四边形

71

[j

然后回

(3)A

xx3,Txx2

(4)A

x(x1)(x2)0,B1,2

答问

题,从

而归纳

出子集

的定义

子集的概念:

如果集合A中的

引导学生归

每一个兀素都是集合B中的兀素,

考:

1、

纳出子集的

那么集合A叫做集合B的子集,记

如何用

性质:

作AB或BA.

符号语

(1)

若集合P中存在兀素不是集合

言表示

AA;

(2)A

Q的兀素,那么P不包含于Q,或

集合间

Q不包含P.记作

的关

PQ

系?

2、AB与AB是同一含义吗?

思考:

比较引例中各组两个集

教师要

引导学生进

合有什么异同?

求学生

步分析

真子集:

若集合A是集合B的子集,

-产产

思考问

“子集”概

概念深化

且B中至少有一个兀素不属于A,那

题,并

念,从中得

么集合A叫做集合B的真子集.

分组讨

出真子集与

AB或BA.

论、交

相等两个概

集合相等:

流得出

念。

1、若集合A中的兀素与集合B

结论:

中的兀素完全相同则称集合A

AB有两

种情况:

AB或AE

等于集合B,记作A=B.

2、AB,BAAB

3、集合的维恩(Venn)图表示我们常用平面内的封闭曲线的

内部表示集合,这个区域叫做维恩图

O(JD

学生解答并做出练习,教

通过应用引导学生体会韦恩图对理解子集、真子集、相等

师要求

等概念的作

学生能

(1)A

(2)AB(3)

够用韦

A=B

恩图将

用维恩图可以直观地看出两个

包含关

集合的包含关系

系正确

练习:

1、教材14页4,3

表达出

2、让学生用维恩图表示N+,N,

来。

Z,Q,R之间的关系

4、空集是任何非空集合的真子集

5、传递性:

若AB,BC,则AC

1、教材第12页例1、例2

通过应用进

2、补充例子:

步理解和

例3、设集合A={0,1},集合

巩固集合的

B={x|xA},则A与

B的关系如何?

子集、真子

答案:

AB

集等概念,

设集合例xjX24x0,xR,Bx

x22a1xa21O,a,xR

逐步学习运

若BA求实数的范围。

用集合语言

答案:

a-1或a=1

注意:

要讨论集合

A为空集的情

1、满足{a,b}HA

{a,b,c,d}的集合

[问题]

A是什么?

你会

答案:

a,b,a,b,

c,a,b,d

判断

2、已知

集合

集合

A=

{x|2x5},

间的

B{x|m1x2m1}且AB,求

关系

实数m的取值范围(m<2

了,那

或m>4)

你能

3、设A{x,y},B

{1,xy},若AB求

找出

x,y答案:

x=1且y1或y=1

给定

且x1

集合

的子

集与

元素个数的关系吗?

提醒学生注意:

在初中曾利用数轴表示过不等式,在此可以用来表示集合间的关系

归纳小结

1、子集、真子集,集合相等的概念,如何判断?

2、,之间的区别是什么?

3、集合之间的包含关系等概念是怎样形成的?

师生共同总结交流完善

引导学生学会自己总结,让学生进一步体会知识的形成、发展、

完善的过程

置作业

课后作业:

P201,P213

新学案P7A组

有学生

独立完

巩固深化

课题:

§122集合的运算

一、教学目标:

1.理解两个集合的并集与交集的含义,会

求两个简单集合的并集与交集;

2.理解在给定集合中一个子集的补集的含

义,会求给定子集的补集;

3.能使用Venn图表达集合的关系及运算,体会直观图示对理解抽象概念的作用;

4.认识由具体到抽象的思维过程,并树立相对的观点.

二、教学重点:

交集与并集概念、补集的概念、数形结合的运用.

教学难点:

理解交集与并集概念、符号之间的区别与联

系,补集的有关运算

三、教学方法:

一……发现式教学法

四、教学过程:

问题2:

观察下面五个图(投影1),它们与集合A,集合B有什么关系?

图1—5

(1)给出了两个集合A、B;

图1—5

(2)阴影部分

是A与B公共部分;图1—5(3)阴影部分

是由A、B组成;

图1—5(4)集合A是

集合B的真子集;

图1—5(5)集合B是

集合A的真子集;

1.交集:

一般地,由所有属于集合A且属于集合B的所有元素所组成的集合,叫做A与B的交集(intersectionset),即A与B的公共部分,记作ACB(读作“A交B”)即APB={x|xGA且x田}.如上述图

(2)中的阴影部分.说明:

两个集合求交集,结果还是一个集合,是由集合A与B的公共元素组成的集合.

2.并集:

一般地,由所有属于集合A或属于集合B的元素组

师生共同完成,教师用多媒体课件演示并说明.

通过直观图形,引导学生理解交集、并集与补集的概念

成的集合,称为集合A与集合B的并集(unionset),即A与B的所有部分,记作AUB(读作“A并B”)即AUB={x|xCA或x田}.如上述图(3)中的阴影部分.

说明:

两个集合求并集,结果还是一个集合,是由集合A与B的所有元素组成的集合(重复元素只看成一个元素).

3.全集

如果一个集合含有我们所要研究问题中所涉及的全部元素,那么就称这个集合为全集(uniwerseset),记作U.如:

解决某些数学问题时,就可以把实数集看作全集U,那么有理数集Q的补集CuQ就是全体无理数的集合.

4.补集(余集)

一般地,设U是一个集合,A是U的一个子集(即A?

S),由U中所有不

属于A的兀素组成的集合,叫做U中集合A的补集(或余集),记作CuA,即

CuA={x|x€U,且x?

A}图1—5(6)阴影部分即表示A在U中补集CuA.

拓展:

求下列各图中集

合A与B的并集与交集

教师说

(iA5)CABOCO(B)

明:

(1)

——"X*~

当两个集

合没有公

共元素

培养学

时,两个

生思维

集合的交

的深刻

集是空

集,而不

能说两个

集合没有

交集

(2)连续的

(用不等式表示的)实数集合可以用数轴上的一段圭寸闭曲线来表示.

(3

)补集的概念必须要有全集的限制

例1设A={x|x>-2},B={x|x<3},求AB.

解:

AB={x|x>-2}

{x|x<3}={x|-2

学生独立思考并回答,师

加深对概念的理解和掌握.

例2设A={x|x是等腰

生共同完成例题解答.

三角形},

B={x|x是直角

三角形},

求AB.

解:

A

B={x|x是等腰

三角形}

{x|x是直角三

角形}

={x|x是等腰直

角三角形}

例3A={4,5,6,8},B=

{3,5,7,8}

,求AB.

解:

AB=

{3,4,5,6,7,8}.

例4设

A={x|x是锐角

三角形},

B={x|x是钝角

三角形},

求AB.

解:

A

B={x|x是锐角

三角形}

{x|x是钝角三

角形}

-{x|x是斜三

角形}.

例5已知全集U=R,

集合A=

{xI1<2x+1v

9},求Cu

A

解:

TA={xI1<

2x+1v9]

L={x|0域v4},

U=R・

讨论、交流并

回答

0

4x

:

CuA={x|xv0,或x24}.

例6已知S={x|-1$+2v8},A={x|-2v1—x<1},

B={x|5v2x—1v11},讨论A与CsB的关系.

解:

tS={x|—3

v6},A={x|0v3},B={x|3

•*CsB={x|

—3v3}

:

ACsB

补充例题:

解答下列各题:

(1)设全集U={2,3,m2+2m-3},A={|m+1|,2},CuA={5},求m的值;(m=-4或m=2)

(2)已知全集U={1,2,

3,4},

A={x|x2-5x+m=0,x

0J},求CuA、m;(答案:

CuA={2,3},m=4;CuA={1,4},m=6)

(3).已知全集U=R,集合A={x|0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农林牧渔 > 林学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