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联网的信息安全问题.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14104762 上传时间:2023-06-20 格式:DOCX 页数:12 大小:52.8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物联网的信息安全问题.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2页
物联网的信息安全问题.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2页
物联网的信息安全问题.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2页
物联网的信息安全问题.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2页
物联网的信息安全问题.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2页
物联网的信息安全问题.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2页
物联网的信息安全问题.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2页
物联网的信息安全问题.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2页
物联网的信息安全问题.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2页
物联网的信息安全问题.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2页
物联网的信息安全问题.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2页
物联网的信息安全问题.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2页
亲,该文档总共12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物联网的信息安全问题.docx

《物联网的信息安全问题.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物联网的信息安全问题.docx(12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物联网的信息安全问题.docx

物联网的信息安全问题

物联网的安全问题

摘要:

物联网,通俗的来说就利用传感器、射频识别技术、二维码等作为感知元器件,通过一些基础的网络(互联网、个人区域网、无线传感网等)来实现物与物、人与物、人与人的互联沟通,进而形成一种“物物相连的网络”。

“物联网”的诞生也为人们的生活带来了很大的方便,但是科技的发展总是会出现更多需要解决的难题,在物联网中,一个最大的、最困难、最艰巨的问题就是如何更好的解决物联网的安全问题,如何给人们带来方便的同时给人们一个更可靠、更安全、更有保障的服务[1]。

本文分析了物联网所面临的安全问题,讨论了物联网安全问题所涉及的六大关系,分析物联网安全中的重要技术,最后提出了物联网的安全机制,以期对物联网的建设发展起到积极的建言作用。

关键字物联网、安全性、可靠性、

 

引言

1999年美国麻省理工学院(MIT)成立了自动识别技术中心,构想了基于REID的物联网的概念,提出了产品电子码(EPC)概念。

在我国,自2009年8月温家宝总理提出“感知中国”战略后“物联网”一时成为国内热点,迅速得到了政府、企业和学术界的广泛关注。

在“物联网”时代,道路、房屋、车辆、家用电器等各类物品,甚至是动物、人类,将与芯片、宽带等连接起来,这个巨大的网络不仅可以实现人与物的通信和感知,而且还可以实现物与物之间的感知、通信和相互控制。

由于在物联网建设当中,设计到未来网络和信息资源的掌控与利用,并且建设物联网还能够带动我国一系列相关产业的国际竞争能力和自主创新能力的提高,所以加快物联网技术的研究和开发,促进物联网产业的快速发张,已经成为我国战略发展的需求。

从技术的角度来看,物联网是以互联网为基础建立起来的,所以互联网所遇到的信息安全问题,在物联网中都会存在,只是在危害程度和表现形式上有些不同。

从应用的角度来看,物联网上传输的是大量有关企业经营的金融、生产、物流、销售数据,我们保护这些有经济价值的数据的安全比保护互联网上视屏、游戏数据的安全要重要的多,困难的多。

从构成物联网的端系统的角度来看,大量的数据是由RFID与无线传感器网络的传感器产生的,并且通过无线的信道进行传输,然而无线信道比较容易受到外部恶意节点的攻击。

从信息与网络安全的角度来看,物联网作为一个多网的异构融合网络,不仅仅存在与传感网网络、移动通信网络和因特网同样的安全问题,同时还有其特殊性,如隐私保护问题、异构网络的认证与访问控制问题、信息的存储与管理等。

文献[3]认为数据与隐私保护是物联网应用过程中的挑战之一。

因此,物联网所遇到的信息安全问题会比互联网更多,我们必须在研究物联网应用的同时,从道德教育、技术保障和法制环境三个角度出发,为我们的物联网健康的发展创造一个良好的环境。

 

1.物联网的安全问题

物联网的应用给人们的生活带来了很大的方便,比如我们不在需要装着大量的现金去购物,我们可以通过一个很小的射频芯片就能够感知我们身体体征状况,我们还可以使用终端设备控制家中的家用电器,让我们的生活变得更加人性化、智能化、合理化。

如果在物联网的应用中,网络安全无法保障,那么个人隐私、物品信息等随时都可能被泄露。

而且如果网络不安全,物联网的应用为黑客提供了远程控制他人物品、甚至操纵一个企业的管理系统,一个城市的供电系统,夺取一个军事基地的管理系统的可能性。

我们不能否认,物联网在信息安全方面存在许多的问题,这些安全问题主要体现在一下几个方面。

1.1感知节点和感知网络的安全问题

在无线传感网中,通常是将大量的传感器节点投放在人迹罕至或者环境比较恶劣的环境下,感知节点不仅仅数目庞大而且分布的范围也很大,攻击者可以轻易的接触到这些设备,从而对它们造成破坏,甚至通过本地操作更换机器的软硬件。

通常情况下,传感器节点所有的操作都依靠自身所带的电池供电,它的计算能力、存储能力、通信能力受到结点自身所带能源的限制,无法设计复杂的安全协议,因而也就无法拥有复杂的安全保护能力。

而感知结点不仅要进行数据传输,而且还要进行数据采集、融合和协同工作。

同时,感知网络多种多样,从温度测量到水文监控,从道路导航到自动控制,它们的数据传输和消息也没有特定的标准,所以没法提供统一的安全保护体系[2]。

1.2自组网的安全问题

自组网作为物联网的末梢网,由于它拓扑的动态变化会导致节点间信任关系的不断变化,这给密钥管理带来很大的困难。

同时,由于节点可以自由漫游,与邻近节点通信的关系在不断地改变,节点加入或离开无需任何声明,这样就很难为节点建立信任关系,以保证两个节点之间的路径上不存在想要破坏网络的恶意节点。

路由协议中的现有机制还不能处理这种恶意行为的破坏。

1.3核心网络安全问题

物联网的核心网络应当具备有相对完整的保护能力,只有这样才能够使物联网具备有更高的安全性和可靠性,但是在物联网中节点的数目十分的庞大,而且以集群方式存在,因此会导致在数据传输时,由于大量机器的数据发送而造成网络拥塞。

而且,现有通行网络是面向连接的工作方式,而物联网的广泛应用必须解决地址空间空缺和网络安全标准等问题,从目前的现状看物联网对其核心网络的要求,特别是在可信、可知、可管和可控等方面,远远高于目前的IP网所提供的能力,因此认为物联网必定会为其核心网络采用数据分组技术。

此外,现有的通信网络的安全架构均是从人的通信角度设计的,并不完全适用于机器间的通信,使用现有的互联网安全机制会割裂物联网机器间的逻辑关系。

1.4物联网业务的安全问题

通常在物联网形成网络时,是将现有的设备先部署后连接网络,然而这些联网的节点没有人来看守,所以如何对物联网的设备进行远程签约信息和业务信息配置就成了难题。

另外,物联网的平台通常是很庞大的,要对这个庞大的平台进行管理我们必须需要一个更为强大的安全管理系统,否则独立的平台会被各式各样的物联网应用所淹没,但如此一来,如何对物联网机器的日志等安全信息进行管理成为新的问题,并且可能割裂网络与业务平台之间的信任关系,导致新一轮安全问题的产生。

1.5RFID系统安全问题

RFID射频识别是一种非接触式的自动识别技术,它通过射频信号自动识别目标对象并获取相关数据,可识别高速运动物体并可同时识别多个标签,识别工作无需人工干预,操作也非常方便。

RFID系统同传统的Internet一样,容易受到各种攻击,这主要是由于标签和读写器之间的通信是通过电磁波的形式实现的,其过程中没有任何物理或者可视的接触,这种非接触和无线通信存在严重安全隐患。

RFID的安全缺陷主要表现在以下三方面:

(1)RFID标识自身访问的安全性问题。

由于RFID标识本身的成本所限,使之很难具备足以自身保证安全的能力。

这样,就面临很大的问题。

非法用户可以利用合法的读写器或者自制的一个读写器,直接与RFID标识进行通信。

这样,就可以很容易地获取RFID标识中的数据,并且还能够修改RFID标识中的数据;

(2)通信信道的安全性问题。

RFID使用的是无线通信信道,这就给非法用户的攻击带来了方便。

攻击者可以非法截取通信数据;可以通过发射干扰信号来堵塞通信链路,使得读写器过载,无法接收正常的标签数据,制造拒绝服务攻击;可以冒名顶替向RFID发送数据,篡改或伪造数据;

(3)RFID读写器的安全性问题。

RFID读写器自身可以被伪造;RFID读写器与主机之间的通信可以采用传统的攻击方法截获。

所以,RFID读写器自然也是攻击者要攻击的对象。

由此可见,RFID所遇到的安全问题要比通常的计算机网络安全问题要复杂得多。

2物联网安全架构

物联网安全结构架构也就是采集到的数据如何在层次架构的各个层之间进行传输的,在各个层次中安全和管理贯穿于其中,图1显示了物联网的层次架构。

图1物联网的层次结构

感知层通过各种传感器节点获取各类数据,包括物体属性、环境状态、行为状态等动态和静态信息,通过传感器网络或射频阅读器等网络和设备实现数据在感知层的汇聚和传输;传输层主要通过移动通信网、卫星网、互联网等网络基础实施,实现对感知层信息的接入和传输;支撑层是为上层应用服务建立起一个高效可靠的支撑技术平台,通过并行数据挖掘处理等过程,为应用提供服务,屏蔽底层的网络、信息的异构性;应用层是根据用户的需求,建立相应的业务模型,运行相应的应用系统。

在每个层之间我们究竟该采取哪些安全措施呢?

如图2所示为物联网在不同层次采取的安全。

图2物联网安全技术架构

图2中所示以密码技术为核心的基础信息安全平台及基础设施建设是物联网安全,特别是数据隐私保护的基础,安全平台同时包括安全事件应急响应中心、数据备份和灾难恢复设施、安全管理等。

安全防御技术主要是为了保证信息的安全而采用的一些方法,在网络和通信传输安全方面,主要针对网络环境的安全技术,如VPN、路由等,实现网络互连过程的安全,旨在确保通信的机密性、完整性和可用性。

而应用环境主要针对用户的访问控制与审计,以及应用系统在执行过程中产生的安全问题[3]。

3物联网中安全的关键技术

物联网中涉及安全的关键技术主要有一下几点:

(1)密钥管理机制

密匙作为物联网安全技术的基础,它就像一把大门的钥匙一样,在网络安全中起着决定性作用。

对于互联网由于不存在计算机资源的限制,非对称和对称密钥系统都可以适用,移动通信网是一种相对集中式管理的网络,而无线传感器网络和感知节点由于计算资源的限制,对密钥系统提出了更多的要求,因此,物联网密钥管理系统面临两个主要问题:

一是如何构建一个贯穿多个网络的统一密钥管理系统,并与物联网的体系结构相适应;二是如何解决WSN中的密钥管理问题,如密钥的分配、更新、组播等问题。

实现统一的密匙管理系统可以采用两种方法:

一种是以互联网为中心的集中式管理方法,另外一种是以各自网络为中心的分布式管理方法。

在此模式下,互联网和移动通讯网比较容易实现对密匙进行管理,但是在WSN环境中对汇聚点的要求就比较高了,尽管我们可以在WSN中采用簇头选择方法,推选簇头,形成层次式网络结构,每个节点与相应的簇头通信,簇头间以及簇头与汇聚节点之间进行密钥的协商,但对多跳通信的边缘节点、以及由于簇头选择算法和簇头本身的能量消耗,使WSN的密钥管理成为解决问题的关键。

(2)安全路由协议

物联网安全路由协议中我们要至少解决两个问题,一是多网融合的路由问题;二是传感网的路由问题。

前者可以考虑将身份标识映射成类似的IP地址,实现基于地址的统一路由体系;后者是由于WSN的计算资源的局限性和易受到攻击的特点,要设计抗攻击的安全路由算法。

WSN中路由协议常受到的攻击主要有以下几类:

虚假路由信息攻击、选择性转发攻击、污水池攻击、女巫攻击、虫洞攻击、Hello洪泛攻击、确认攻击等。

表1列出了一些针对路由的常见攻击,表2为抗击这些攻击可以采用的方法。

表1常见的路由攻击

路由协议

安全威胁

TinyOS信标

虚假路由信息、选择性转发、女巫、虫洞、HELLO泛洪、污水池

定向扩算

虚假路由信息、选择性转发、女巫、虫洞、HELLO泛洪、污水池

地理位置路由

虚假路由信息、选择性转发、女巫

最低成本转发

虚假路由信息、选择性转发、女巫、虫洞、HELLO泛洪、污水池

谣传路由

虚假路由信息、选择性转发、女巫、虫洞、污水池

能量节约的拓扑维护

虚假路由信息、女巫、HELLO泛洪

聚簇路由协议

选择性转发、HELLO泛洪

 

表2路由攻击的应对方法

攻击类型

解决方法

外部攻击和链路层安全

链路层加密和认证

女巫攻击

身份认证

HELLO泛洪攻击

双向链路认证

虫洞和污水池

很难防御,必须在设计路由协议时考虑,如基于地理位置路由

选择性转发攻击

多径路由技术

认证广播和泛洪

广播认证

针对无线传感器网络中数据传送的特点,目前已提出许多较为有效的路由技术。

按路由算法的实现方法划分,有洪泛式路由,如Gossiping等;以数据为中心的路由,如DirectedDiffusion、SPIN等:

层次式路由,如LEACH(lowenergyadaptiveclusteringhierarchy)、TEEN等;基于位置信息的路由,如GPSR、GEAR等[3]。

(1)认证与访问控制

对用户访问网络资源的权限进行严格的多等级认证和访问控制,进行用户身份认证,对口令加密、更新和鉴别,设置用户访问目录和文件的权限,控制网络设备配置的权限等。

例如,可以在通信前进行节点与节点的身份认证;设计新的密钥协商方案,使得即使有一小部分节点被操纵后,攻击者也不能或很难从获取的节点信息推导出其他节点的密钥信息。

另外,还可以通过对节点设计的合法性进行认证等措施来提高感知终端本身的安全性能。

(2)数据处理与隐私性

物联网的数据要经过信息感知、获取、汇聚、融合、传输、存储、挖掘、决策和控制等处理流程,而末端的感知网络几乎要涉及上述信息处理的全过程,只是由于传感节点与汇聚点的资源限制,在信息的挖掘和决策方面不占居主要的位置。

物联网应用不仅面临信息采集的安全性,也要考虑到信息传送的私密性,要求信息不能被篡改和非授权用户使用,同时,还要考虑到网络的可靠、可信和安全。

物联网能否大规模推广应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其是否能够保障用户数据和隐私的安全。

就传感网而言,在信息的感知采集阶段就要进行相关的安全处理,如对RFID采集的信息进行轻量级的加密处理后,再传送到汇聚节点。

这里要关注的是对光学标签的信息采集处理与安全,作为感知端的物体身份标识,光学标签显示了独特的优势,而虚拟光学的加密解密技术为基于光学标签的身份标识提供了手段,基于软件的虚拟光学密码系统由于可以在光波的多个维度进行信息的加密处理,具有比一般传统的对称加密系统有更高的安全性,数学模型的建立和软件技术的发展极大地推动了该领域的研究和应用推广。

(3)入侵检测和容侵容错技术

通常在网络中存在恶意入侵的节点,在这种情况下,网络仍然能够正常的进行工作,这就是所谓的容侵。

WSN的安全隐患在于网络部署区域的开放性以及无线电网络的广播特性,攻击者往往利用这两个特性,通过阻碍网络中节点的正常工作,进而破坏整个传感器网络的运行,降低网络的可用性。

在恶劣的环境中或者是人迹罕至的地区,这里通常是无人值守的,这就导致WSN缺少传统网络中的物理上的安全,传感器节点很容易被攻击者俘获、毁坏或妥协。

现阶段无线传感器网络的容侵技术主要集中于网络的拓扑容侵、安全路由容侵以及数据传输过程中的容侵机制。

我们就结合一种WSN中的容侵框架,进行探讨WSN中是如何对网络的安全做维护。

容侵框架包括三个部分:

判定恶意节点:

主要任务是要找出网络中的攻击节点或被妥协的节点。

基站随机发送一个通过公钥加密的报文给节点,为了回应这个报文,节点必须能够利用其私钥对报文进行解密并回送给基站,如果基站长时间接收不到节点的回应报文,则认为该节点可能遭受到入侵。

另一种判定机制是利用邻居节点的签名。

如果节点发送数据包给基站,需要获得一定数量的邻居节点对该数据包的签名。

当数据包和签名到达基站后,基站通过验证签名的合法性来判定数据包的合法性,进而判定节点为恶意节点的可能性。

发现恶意节点后启动容侵机制:

当基站发现网络中的可能存在的恶意节点后,则发送一个信息包告知恶意节点周围的邻居节点可能的入侵情况。

因为还不能确定节点是恶意节点,邻居节点只是将该节点的状态修改为容侵,即节点仍然能够在邻居节点的控制下进行数据的转发。

通过节点之间的协作,对恶意节点做出处理决定(排除或是恢复):

一定数量的邻居节点产生编造的报警报文,并对报警报文进行正确的签名,然后将报警报文转发给恶意节点。

邻居节点监测恶意节点对报警报文的处理情况。

正常节点在接收到报警报文后,会产生正确的签名,而恶意节点则可能产生无效的签名。

邻居节点根据接收到的恶意节点的无效签名的数量来确定节点是恶意节点的可能性。

通过各个邻居节点对节点是恶意节点性测时信息的判断,选择攻击或放弃。

4在物联网安全问题中的六大关系

(1)物联网安全与现实社会的关系

我们知道,是生活在现实社会的人类创造了网络虚拟社会的繁荣,同时也是人类制造了网络虚拟社会的麻烦。

现实世界中真善美的东西,网络的虚拟社会都会有。

同样,现实社会中丑陋的东西,网络的虚拟社会一般也会有,只是表现形式不一样。

互联网上如此之多的信息安全问题是人类自身制造的。

同样,物联网的安全也是现实社会安全问题的反映。

因此,我们在建设物联网的同时,需要拿出更大的精力去应对物联网所面临的更加复杂的信息安全问题。

物联网安全是一个系统的社会工程,光靠技术来解决物联网安全问题是不可能的,它必然要涉及技术、政策、道德与法律规范。

(2)物联网安全与计算机、计算机网络安全的关系

所有的物联网应用系统都是建立在互联网环境之中的,因此,物联网应用系统的安全都是建立在互联网安全的基础之上的。

互联网包括端系统与网络核心交换两个部分。

端系统包括计算机硬件、操作系统、数据库系统等,而运行物联网信息系统的大型服务器或服务器集群,及用户的个人计算机都是以固定或移动方式接入到互联网中的,它们是保证物联网应用系统正常运行的基础。

任何一种物联网功能和服务的实现都需要通过网络核心交换在不同的计算机系统之间进行数据交互。

病毒、木马、蠕虫、脚本攻击代码等恶意代码可以利用E-mail、FTP与Web系统进行传播,网络攻击、网络诱骗、信息窃取可以在互联网环境中进行。

那么,它们同样会对物联网应用系统构成威胁。

如果互联网核心交换部分不安全了,那么物联网信息安全的问题就无从谈起。

因此,保证网络核心交换部分的安全,以及保证计算机系统的安全是保障物联网应用系统安全的基础[4]。

(3)物联网安全与密码学的关系

密码学是信息安全研究的重要工具,在网络安全中有很多重要的应用,物联网在用户身份认证、敏感数据传输的加密上都会使用到密码技术[4]。

但是物联网安全涵盖的问题远不止密码学涉及的范围。

密码学是数学的一个分支,它涉及数字、公式与逻辑。

数学是精确的和遵循逻辑规律的,而计算机网络、互联网、物联网的安全涉及的是人所知道的事、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人和物之间的关系,以及物与物之间的关系。

物是有价值的,人是有欲望的,是不稳定的,甚至是难于理解的。

因此,密码学是研究网络安全所必需的一个重要的工具与方法,但是物联网安全研究所涉及的问题要广泛得多。

(4)物联网安全与国家信息安全战略的关系

物联网在互联网的基础上进一步发展了人与物、物与物之间的交互,它将越来越多地应用于现代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教育、科学研究与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物联网安全必然会成为影响社会稳定、国家安全的重要因素之一。

因此,网络安全问题已成为信息化社会的一个焦点问题。

每个国家只有立足于本国,研究网络安全体系,培养专门人才,发展网络安全产业,才能构筑本国的网络与信息安全防范体系。

如果哪个国家不重视网络与信息安全,那么他们必将在未来的国际竞争中处于被动和危险的境地。

(5)物联网安全与信息安全共性技术的关系

对于物联网安全来说,它既包括互联网中存在的安全问题(即传统意义上的网络环境中信息安全共性技术),也有它自身特有的安全问题(即物联网环境中信息安全的个性技术)[4]。

物联网信息安全的个性化问题主要包括无线传感器网络的安全性与RFID安全性问题。

(6)物联网应用系统建设与安全系统建设的关系

网络技术不是在真空之中,物联网是要提供给全世界的用户使用的,网络技术人员在研究和开发一种新的物联网应用技术与系统时,必须面对一个复杂的局面。

成功的网络应用技术与成功的应用系统的标志是功能性与安全性的统一。

不应该简单地把物联网安全问题看做是从事物联网安全技术工程师的事,而是每位信息技术领域的工程师与管理人员共同面对的问题。

在规划一种物联网应用系统时,除了要规划出建设系统所需要的资金,还需要考虑拿出一定比例的经费用于安全系统的建设。

这是一个系统设计方案成熟度的标志[3]。

物联网的建设涉及更为广阔的领域,因此物联网的安全问题应该引起我们更加高度的重视。

4.结束语

目前物联网的研究与应用刚刚开始,我们缺乏足够的管理经验,更谈不上保护物联网安全运行的法律规范。

如果我们在开始研究技术及应用的同时,不能够组织力量同步研究物联网安全技术、物联网应用中的道德与法律问题,我们就不可能保证物联网的健康发展。

所以物联网的安全研究任重而道远。

在无线传感器网络安全方面,人们就密钥管理、安全路由、认证与访问控制、数据隐私保护、入侵检测与容错容侵、以及安全决策与控制等方面进行了相关研究,密钥管理作为多个安全机制的基础一直是研究的热点,但并没有找到理想的解决方案,要么寻求更轻量级的加密算法,要么提高传感器节点的性能,目前的方法距实际应用还有一定的距离,特别是至今为止,真正的大规模的无线传感器网络的实际应用仍然太少,多跳自组织网络环境下的大规模数据处理(如路由和数据融合)使很多理论上的小规模仿真失去意义,而在这种环境下的安全问题才是传感网安全的难点所在。

参考文献

[1]宁焕生.RFID重大工程与国家物联网[M].北京:

机械工业出版社,2010:

169-173.

[2]吴功宜.智慧的物联网:

感知中国和世界的技术[M].北京:

机械工业出版社,2010:

237-242.

[3]杨庚等.物联网安全特征与关键技术[J].南京邮电大学学报,2010,30(4):

20-29.

[4]李振汕.物联网安全问题研究[J].物联网安全研究,2010:

1671-1122.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医药卫生 > 基础医学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