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省黄石市有色一中届高三第一次模拟考试文综历史试题.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14106916 上传时间:2023-06-20 格式:DOCX 页数:14 大小:26.8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湖北省黄石市有色一中届高三第一次模拟考试文综历史试题.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4页
湖北省黄石市有色一中届高三第一次模拟考试文综历史试题.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4页
湖北省黄石市有色一中届高三第一次模拟考试文综历史试题.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4页
湖北省黄石市有色一中届高三第一次模拟考试文综历史试题.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4页
湖北省黄石市有色一中届高三第一次模拟考试文综历史试题.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4页
湖北省黄石市有色一中届高三第一次模拟考试文综历史试题.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4页
湖北省黄石市有色一中届高三第一次模拟考试文综历史试题.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4页
湖北省黄石市有色一中届高三第一次模拟考试文综历史试题.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4页
湖北省黄石市有色一中届高三第一次模拟考试文综历史试题.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4页
湖北省黄石市有色一中届高三第一次模拟考试文综历史试题.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4页
湖北省黄石市有色一中届高三第一次模拟考试文综历史试题.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4页
湖北省黄石市有色一中届高三第一次模拟考试文综历史试题.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4页
湖北省黄石市有色一中届高三第一次模拟考试文综历史试题.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4页
湖北省黄石市有色一中届高三第一次模拟考试文综历史试题.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4页
亲,该文档总共14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湖北省黄石市有色一中届高三第一次模拟考试文综历史试题.docx

《湖北省黄石市有色一中届高三第一次模拟考试文综历史试题.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湖北省黄石市有色一中届高三第一次模拟考试文综历史试题.docx(14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湖北省黄石市有色一中届高三第一次模拟考试文综历史试题.docx

湖北省黄石市有色一中届高三第一次模拟考试文综历史试题

2017届湖北省黄石市有色一中5月第一次模拟考试文综历史试题

一、选择题,共12小题.每题4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24.严耕望在《中国政治制度史纲》中提到:

“汉代前期的制度可称为集权的信托制度,皇帝虽掌握最高权力,但一般政务原则上完全交付丞相全权处理”.此种政治后来发生了变化,与这种变化相关的是(  )

A.颁布推恩令B.设置中朝C.设转运使D.设立内阁

【答案】B

【解析】汉初“汉承秦制”,中央设置丞相协助皇帝处理政事,权力较大,汉武帝时为了削弱丞相权力,选派近臣成立“中朝”,成为皇帝议政中心,故B符合;颁布“推恩令”是针对地方王国问题,削减地方权力的,故排除A;设转运速是宋朝的,故排除C;设内阁是明朝,故排除D.

25.宋代的人口增长在地区上是不同的,南方增长极快。

南宋末年,临安府九县人口达到124万,尚不包括不下十万人的军队,以及为数众多难以统计的流动人口。

而同时期,伦敦只有2万人,巴黎有4万人,西方最大最繁华的城市威尼斯,也不过10万人口。

这主要反映了宋代(  )

A.政治中心东迁的趋势B.多子多福的思想观念根深蒂固

C.经济重心南移的趋势D.小农经济较之庄园经济更稳定

【答案】C

【解析】本题以宋代人口统计为考查切入点,考查对古代中国经济南移知识点的掌握,考查对材料的综合阅读理解能力.A、材料反映出宋代南方经济增长极快,与政治中心东迁的趋势无关,故错误;B、料没有体现出多子多福的思想观念,故错误;C、宋代南方增长经济极快,南方逐渐超过北方,到南宋经济重心南移完成,故正确;D、材料没有体现出小农经济的稳定性,故错误;

26.张亮采在《中国风俗史》中指出:

“但学风之提倡于上者,民之受之,犹在被动地位,不如濂洛关闽诸儒之自行集徒讲学,转足以正人心而维风化也,故宋末忠义之气,实胚胎于讲学诸儒。

”据此判断,张亮采认为

A.宋代儒学教育注重提升个人的素养B.私人讲学之风在宋代最盛行

C.理学最初形成于宋代的私人讲学中D.民间讲学更易塑造忠义气节

【答案】D

【解析】本题考查宋明理学。

由“故宋末忠义之气,实胚胎于讲学诸儒”可知,张亮采强调宋末忠义等民族气节的形成“胚胎”于民间讲学,故D项正确。

27.据记载,著名实业家张謇所办的大生纱厂,1912年后出纱顿增,获利之丰为近七年来所未有。

1913年,盈利又比上年增加。

1914年,又添购纺纱机两万锭,织布机四百部。

出现此现象的原因有①社会秩序比较稳定 ②列强暂时放松对中国经济侵略 ③辛亥革命胜利的推动 ④国民政府经济建设运动的推动

A.①②B.③④C.②③D.②④

【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近代民族工业的发展。

辛亥革命后,国内的政局并不稳定,先有二次革命,后有军阀混战,①错误;国民政府的经济建设运动是在1927年至1936年,④错误。

故选C。

28.维新变法期间,中国出现了强学会、保国会、时务学堂等一大批组织。

他们关心国家民族的前途命运,以“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豪情,公开揭露和批判清王朝的专制统治,向封建专制制度提出了强有力的挑战,产生了强烈的社会影响。

从近代化角度上看,其反映了(  )

A.中国社会新型知识分子群体的形成B.儒家“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观念

C.抵抗西方入侵的近代爱国主义内容D.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经济停滞不前

【答案】A

【解析】本题考查维新思想的历史影响,旨在考查学生准确解读材料的能力.材料中维新变法期间的知识分子突破传统的忠君爱国思想,向封建专制制度提出了强有力的挑战,从近代化角度上看,反映出新型知识分子群体的形成,故A项正确;维新变法期间新型知识分子群体已经突破了儒家传统思想,故B项错误;材料反映出近代爱国主义内容是改革自强,故C项错误;材料没有反映出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发展状况,故D项错误.

29.三大改造后,陈云指出:

“节制资本在历史上曾经起过积极的作用,但是也存在着副作用。

特别是一九五三年以后,对工业实行统购包销,商业自上而下派货,农产品独家收购,市场管理很严格,带来了消极因素。

主要是产品品种减少,质量下降。

这种消极因素过去就有,现在应该取消”。

依据材料可知(  )

A.构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时机已成熟

B.自由市场是国家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

C.全面实行社会主义计划经济体制的必要性

D.社会主义改造不利于国民经济的整体发展

【答案】D

【解析】本题考查三大改造.考查社会主义改造不利于国民经济的整体发展.20世纪50年代中国建立起计划经济体制,这一时期构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时机还不成熟,故A项错误.材料强调在计划经济体制下发挥自由市场的作用,当时还未建立市场经济,故B项错误.依据题干“市场管理很严格,带来了消极因素”可知,材料提出全面实行计划经济体制的消极因素,故C项错误.材料反映出社会主义改造后确立的计划经济体制消极因素,不利于国民经济的整体发展,故D项正确.

30.20世纪60年代末70年代初,借助经济实力的发展和军事工业迅速增强的优势,苏联的对外扩张咄咄逼人,在加紧同美国争霸的同时,进一步加紧对中国的军事部署,陈兵中苏边境,对中国国家安全形成巨大的压力。

苏联的对外扩张行动

A.成为中苏关系长期恶化的根源B.为东欧国家的政治改革创造了条件

C.客观上推动了中美关系的改善D.推动了世界政治多极化格局的发展

【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中美关系。

根据题干所给时间可推出,此时苏联正处于勃列日涅夫统治时期,美国正处于尼克松统治时期。

这一时期,苏联对外扩张势头猛烈,美国则实行战略收缩。

为对付苏联的扩张,美国寻求改善同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关系,而中国为对抗苏联的威胁,也需改善与美国的关系。

因此C项正确。

31.《海国图志》记载:

“(某国)立绅士会询问政务,筹办国饷”“设有大事会议,各抒己见。

国主若欲征税饷,则必绅士允从,倘绅士不允,即不得令国民纳钱粮。

若绅士执私见,则暂散其会,而别择贤士。

”这段文字描述的制度最有可能是(  )

A.英国的君主立宪制度B.法国的议会共和制

C.美国的总统共和制D.徳国的君主立宪制

【答案】A

【解析】本题考查英国君主立宪制的确立和近代中国思想解放的潮流,了解了解英国君主立宪制确立的过程和特点,及近代西方思想文化传入对中国的影响.材料中“(某国)立绅士会询问政务,筹办国饷”“设有大事会议,各抒己见.国主若欲征税饷,则必绅士允从,倘绅士不允,即不得令国民纳钱粮”,联系所学,可知是英国的议会制度,故A符合.法国虽然议会是权力的中心,但不决定国王的征税权,故排除B;美国总统共和制下,征总统无征税权,由国会负责,故排除C;《海国图志》成书时,德国当时还未统一,故排除D.

32.据教育部的相关资料显示,2000年之后,国家开始批准建立独立学院,中国高校出现了公办、民办、公办民助(如独立学院)等多种方式并存的局面,基本实现了高等教育大众化.这种现象的出现是基于(  )

A.市场经济体制对我国高等教育有重要影响

B.改革开放以来经济快速发展对人才的需求

C.民众对教育需求和弥补国家教育投入不足

D.办学方式的多样化和高等教育普及大众化

【答案】B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现代中国教育事业的发展.本题为最佳选择题.题干材料问的是2000年以后,高等教育大众化的主要原因.D项不是说的原因,故排除;ABC都是2000年以后办学方式多样化和高等教育大众化现象出现的原因,B项是根本原因.

33.有学者在评论二战后某政策时说,“它为联邦德国选择西方的机制与制度铺平了道路,也为日后德国的经济腾飞打下了基础。

”由此可知,此政策

A.推动欧洲走向了联合B.加剧了世界市场的分裂

C.缓和了法德两国矛盾D.促进了德国统一的实现

【答案】B

【解析】本题考查马歇尔计划。

“为联邦德国选择西方的机制与制度铺平了道路”是美国实施马歇尔计划对德国进行扶植的结果,苏联为对抗马歇尔计划成立了经济互助委员会,从而在欧洲乃至世界范围内形成了资本主义市场与社会主义市场的分裂与对抗,B项正确。

推动欧洲走向联合与法德矛盾缓和的是法德和解,成立煤钢联营,A、C项错误;D项与史实不符。

34.苏共中央规定:

1968至1975年,农村硬化公路年筑里程大于4万千米。

公路的修养费,除国家拨款、汽车企业提成外,将向有个人轻便汽车的公民酌收少量款项。

这可以说明

A.工业发展对农村经济的反哺B.计划经济体制下存在私有制

C.斯大林模式得到实质性突破D.政府计划改善农村生活条件

【答案】D

【解析】本题考查勃列日涅夫改革的内容。

材料主旨是苏联计划改善农民的生活条件。

故选D。

A项不符合材料主旨。

B项“私有制”一说错误。

C项“实质性”一说错误。

34.《中国海关》刊文指出,在“后金胜危机”时代.全球化似乎正进人“大门时代”﹣﹣全球化仍在继续,但两扇大门轻掩,贸易受到限制,投资不再自由.该文(  )

A.讽刺了发达国家设置贸易壁垒B.认为经济全球化前景比较暗淡

C.否定了经济全球化的积极作用D.指出了经济全球化面临的困难

【答案】D

【解析】本题考查经济全球化面临的困难.依据题干材料“全球化似乎正进人‘大门时代’大门时代﹣﹣全球化仍在继续,但两扇大门轻掩,贸易受到限制,投资不再自由”反映了在经济全球化过程中,出现了很多的门,各国可以随心所欲打开或关上这些门,使得贸易受到限制,投资不再自由.即说明了经济全球化面临的困难.故D项正确.

经济全球化面临的困难,即“门”大致有两类,一是贸易保护主义,另一是区域自贸协定,A项只涉及到了贸易壁垒(保护主义),而没有涉及到区域自贸协定,故A项不全面,应排除.材料只要强调经济全球化面临的困难,没有体现经济全球化前景比较暗淡和否定经济全球化的积极作用,故BC两项错误.

以下包括必考题和选考题两部分。

第40题-——第41题为必考题,每个试题考生都必须做答。

第44题--第46题为选考题,考生可以选做其中一题做答。

 

40.(25分)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农业集体化运动在广大农村普遍开展起来后,加之城乡差别逐渐显现和自然灾害的出现,农村一些人员开始向城市流动。

1957年前后,农民入城风气达到高潮。

当时正值农业集体化运动的关键时期,阻止农民流入城市成为全国上下非常重要的工作。

1957年年底,中共中央、国务院联合发出《关于制止农村人口盲目外流的指示》,严厉要求各地采取有效措施来制止农村人口盲目外流。

1958年,国家就出台了《户口登记条例》,严格限制农村户口人员迁往城市。

材料二由于经济“大跃进”的需要,大批从农村招工导致城市人口迅速增长。

粮食高产的泡沫吹破之后,严重的经济衰退,导致国家被迫精简城市人口,大量城镇居民被强制向农村迁移。

“文革”前期,户籍迁移的主要流向是城市户口向农村的迁移,主要表现是两个人群的户籍迁移:

其一是上山下乡知识青年;其二是城市“反动分子”。

“文革”爆发后,大批被打倒的干部和以前曾被确定为“反动分子”的人被发送到农村。

农村到城市的户籍迁移制度逐渐固化。

据统计,1949年我国仅有136座城市,至“文革”结束时近30年时间才增加至191个,平均每年增加不足2个。

“文革”刚刚结束后的几年,国家户口迁移政策依然没有明显变化。

不过,为了稳定社会秩序,国家先后出台了一些“农转非”政策。

各地相继放松了对下乡知识青年因病、残和困难回城的限制,这个时期从农村转回城镇的知识青年有650多万人。

国家还出台了老职工子女“顶替接班”政策,进一步开大了“农转非”的口子。

据统计,从1978~1983年,5年内全国办理子女顶替约有900万人。

材料三20世纪90年代,随着计划经济逐渐退出和市场经济的兴起以及国家城市化进程建设,城乡经济十分活跃,城市第二、三产业相当兴盛。

此时,国家粮食生产丰足,粮食供应已与户口脱钩,农村人口进城经营工商业活动的人员数量很多,要求在城市落户的呼声非常强烈。

“到1992年上半年,全国几乎每一个省份都出现了交钱办理城镇户口现象。

据公安部对全国17个省区950个市(县)的不完全统计,共办理收费‘农转非’户口248万人,每个户口收费从2千元到4万元不等”。

﹣﹣以上材料摘编自《现代中国户口迁移制度变迁的经济因素》

材料四据有关学者测算,改革开放30多年来,劳动力流动对GDP的贡献率超过了20%.而越是流动人口聚集的地区,他们的贡献率就越高。

目前,流动人口中的农民工已经成为我国诸多产业如制造业、服务业、建筑业的主力军,为城市的发展做出了重大的贡献。

农村人口的城镇化将对拉动投资、消费具有明显的积极作用。

不仅如此,将更多的农村人口纳入城镇,还有利于缩小居民收入分配差距,对社会稳定的维护与和谐社会的构建都有着重要的意义。

﹣﹣摘编自《放开户籍限制释放经济活力》

(1)结合材料一并联系所学知识,分析1958年国家出台限制农村人口流人城市的原因。

(10分)

(2)结合上述材料,评析户口迁移制度与经济发展的关系。

(15分)

【答案】

(1)原因:

农村劳动力流失,阻碍农业集体化进程;优先发展重工业,依靠农业提供原始积累;新兴的工业城市容纳力有限.(10分)

(2)评析:

经济模式是户口迁移制度的基础.

改革开放之前,国家长期实行计划经济,在一些建设上虽然取得了很大成绩,但是经济发展缓慢,长期被粮食问题困扰着,因此严格控制城市人口规模,户口迁移政策长期没有变化,农村人口被牢牢地限制在农村.改革开放之后,随着计划经济逐渐退出,城乡经济繁荣,国家逐步放开了户籍限制,扩大城市化进程,释放经济活力.(15分)

【解析】本题考查新中国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实践.考查1958年国家出台限制农村人口流人城市的原因;对户口迁移制度与经济发展的关系的评价.涉及的知识有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改革开放.考查学生获取有效信息、归纳概括、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1)本小问的原因,依据材料一“当时正值农业集体化运动的关键时期”,材料二“粮食高产的泡沫吹破之后,严重的经济衰退”、“大批从农村招工导致城市人口迅速增长”,结合所学可以得出原因有农村劳动力流失,阻碍农业集体化进程;优先发展重工业,依靠农业提供原始积累;新兴的工业城市容纳力有限.

(2)本小问的评述,首先依据材料一、二、三、四的描述得出关系是经济模式是户口迁移制度的基础.然后对关系进行评述.评述时依据材料一、二的描述可知,这是属于计划经济年代,户口迁移制度为国家工业化提供劳动力,但受农业发展落后的制约,之后农村人口被牢牢地限制在农村.依据材料三、四的描述可知,属于计划经济逐渐退出和市场经济的兴起年代,材料三中随着“城乡经济十分活跃”,“农转非”更加普遍,材料四中“流动人口中的农民工已经成为我国诸多产业如制造业、服务业、建筑业的主力军”,国家逐步放开了户籍限制,扩大城市化进程.由此证明经济模式是户口迁移制度的基础. 

41.(12分)科技创新推动人类文明的进步。

时间

历史资料

1807年

富尔顿发明汽船

1814年

史蒂芬孙发明蒸汽机车

1876年

贝尔发明世界上第一部电话

1895年

马可尼发明无线电报

1903年

莱特兄弟试飞飞机成功

1913年

福特汽车公司第一条流水线诞生

1969年

因特网问世

以“交通、通讯与人类文明进步”为题,从上表中选择与美国相关的材料进行论述。

【答案】新式交通工具,如汽船、汽车、飞机改变了人们的出行方式和思想观念,加强了世界的联系;新的通讯手段,如电话、因特网的出现使人类有了快捷方便的联系方式,大大缩短了时空和人际的距离.促进整体世界的进一步发展,是人类进入蒸汽、电气、电子信息时代的重要标志.(12分)

【解析】本题考查科技创新推动人类文明的进步.考查美国的新交通工具和通讯手段的出现的影响.涉及的知识是三次科技革命及其影响.解答本题的关键抓住“新式交通和通讯推动了人类文明进步”这一主题,选取一个与美国相关的交通,如汽船、汽车、飞机和通讯,如电话、因特网现象,分别从其对人们生活方式、思想观念以及加强世界联系等角度加以说明即可.如新式交通工具,如汽船、汽车、飞机,改变了人们的出行方式和思想观念,加强了世界的联系;新的通讯手段,电话、因特网的出现使人类有了快捷方便的联系方式,大大缩短了时空和人际的距离.促进整体世界的进一步发展,是人类进入蒸汽、电气、电子信息时代的重要标志.

 

44.(15分)【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材料一“一条鞭法”的内容是:

“总括一县之赋役,量地计丁,一概征粮,官为分界,在役应付.”就是把各州县的田赋,徭役以及其他杂征总为一条,合并征收银两,按亩折算缴纳.一条鞭法在中国赋役制度史上是一件划时代的大事,它改变了历代“赋”与“役”平行的征收形式,统一了役法…但在另一方面,当时中国民间极度缺乏白银,流通的是铜钱,而官方两税收的是白银.民间只有在交税的时候才会将铜钱折算成银子,所以要在缴纳两税的时候集中向商人兑换,而商人借此将银价抬高,这是明清延续的一大弊政,又被称为残民一条鞭.

﹣﹣《中国赋税史••张居正改革》

材料二器必试而后知其利钝,马必驾而后知其驽良,今用人则不然.官不久任,事不责成,更调太繁,迁转太骤,资格太拘,毁誉失实.臣愿皇上慎重名器,爱惜爵赏.用人必考其终,授人必求其当.仍敕吏部严考课之法,审名实之归.

敕下吏部,慎选良吏,牧养小民.其守令贤否殿最,唯以己端洁,实心爱民,乃于上才考称职,不次擢用.若但善事上官,干理薄书,而无实政及于百姓者,虽有才能干局(按:

有才干),止于中考.其贪污显著者,严限追赃,押发各边.

﹣﹣《明史纪事本末•江陵柄政》

(1)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为什么一条鞭法“又被称为残民一条鞭”?

从内容方面,概括“一条鞭法”的积极影响.(8分)

(2)概括指出张居正整顿吏治的内容.并指出整顿吏治与张居正改革的关系.(7分)

【答案】

(1)原因:

商人抬高白银价格;政府税收政策的影响;商人的盘剥;地主转嫁税收负担;政治的腐败等.

影响:

简化了税制,降低了征税成本;减轻了农民负担,促进了农业生产;促进了商品经济的发展;增加了政府财政收入.(8分)

(2)内容:

严格考核政绩;稳定官吏队伍;任人唯贤,不看虚名;注重实效和政绩;奖惩分明.

关系:

整顿吏泊是张居正改革的一项重要内容,建立于一支高效率的官吏队伍,保证了各项改革措施的推行.(7分)

【解析】本题考查中国历史上的重大改革.考查张居正改革,要求把握一条鞭法的内容以及影响、张居正整顿吏治的内容.

(1)第一小问主要从材料一中获取有效信息概括即可.材料“所以要在缴纳两税的时候集中向商人兑换,而商人借此将银价抬高,这是明清延续的一大弊政,又被称为残民一条鞭”可以得出答案为商人抬高白银价格;政府税收政策的影响;商人的盘剥;地主转嫁税收负担;政治的腐败等.第二小问从内容方面概括即可.影响为简化了税制,降低了征税成本;减轻了农民负担,促进了农业生产;促进了商品经济的发展;增加了政府财政收入.

(2)第一小问的内容主要对材料二概括即可.“用人必考其终,授人必求其当.仍敕吏部严考课之法,审名实之归”可以得出严格考核政绩;“慎选良吏,牧养小民.其守令贤否殿最,唯以己端洁,实心爱民,乃于上才考称职,不次擢用”“而无实政及于百姓者,虽有才能干局(按:

有才干),止于中考.其贪污显著者,严限追赃,押发各边.”可以得出任人唯贤,不看虚名;注重实效和政绩;奖惩分明.第二小问根据张居正整顿吏治的内容分析即可得出整顿吏治与张居正改革的关系为整顿吏泊是张居正改革的一项重要内容,保证了各项改革措施的推行.

 

45.(15分)【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

材料华盛顿会议中的“限制军备”问题,由美、英、日、法、意五个大国的代表组成全体委员会进行讨论.经过争论.签订了《五国海军条约》,仅仅就海军中的主力舰一项,规定美、英、日、法、意五国的比侧为5:

5:

3:

1.75:

1.75.1926年8月,中华全国商会联合会致函北京政府外交部说,华盛顿会议签署的《九国公约》为“改革苛约”提供了“根据”,北京政府应于旧约期满时“声明作废”,“改订新约时”应根据“华府会议精神”“坚持平等原则”以“郑重国权”,“以刷新外交”.…通过《四国协定》和《九国公约》约定各国不在中国实行武力扩张,以武力威胁中国承认特权,美国取得在中国的优越地位,部分地打破了日本在中国的垄断,恢复了各强国共同控制中国的局面.由于美国的牵制加上中国人民反日爱国运动和日本国内民主运动的高涨,日本不敢疯狂地推行其大陆政策.

﹣﹣摘编自曹学恩《民国外交简史》

(1)根据材料,概括美国在华盛顿会议上取得的外交成果.(6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华盛顿会议对中国的影响.(分)

【答案】

(1)成果:

通过《五国海军条约》美国取得了与英国同等建造海军主力舰的权利,从而结束了英国海上霸主时代;通过《四国协定》和《九国公约》打破了日本独霸中国的局面.(6分)

(2)积极影响:

推动了中国人民的反日爱国运动,增强了中国政府的外交热情和民族意识;一定程度上抑制了日本急于武装霸占中国的侵略计划.

消极影响:

使中国回到了被几个帝国主义强国共同宰割的局面.(9分)

【解析】本题考查华盛顿会议.考查在华盛顿会议上美国取得的外交成果以及华盛顿会议对中国的影响.

(1)本小问的成果,依据材料“签订了《五国海军条约》,仅仅就海军中的主力舰一项,规定美、英、日、法、意五国的比侧为5:

5:

3:

1.75:

1.75”可以得出通过《五国海军条约》美国取得了与英国同等建造海军主力舰的权利;依据材料“通过《四国协定》和《九国公约》约定各国不在中国实行武力扩张,以武力威胁中国承认特权,美国取得在中国的优越地位,部分地打破了日本在中国的垄断,恢复了各强国共同控制中国的局面”可以得出通过《四国协定》和《九国公约》打破了日本独霸中国的局面.

(2)本小问的影响,可从积极和消极两方面进行回答,积极影响依据材料“由于美国的牵制加上中国人民反日爱国运动和日本国内民主运动的高涨,日本不敢疯狂地推行其大陆政策”可以得出推动了中国人民的反日爱国运动,增强了中国政府的外交热情和民族意识;一定程度上抑制了日本急于武装霸占中国的侵略计划.消极影响依据材料“恢复了各强国共同控制中国的局面”可以得出使中国回到了被几个帝国主义强国共同宰割的局面.

 

46.(15分)【中外历史人物评说】

材料 文翁,少年时好学,通晓《春秋》,担任郡县小官吏时被考察提拔。

汉景帝后期,担任蜀郡守,仁爱并喜欢教导感化。

看见蜀地的民风野蛮落后,文翁就打算诱导教化,加以改进。

于是就选出张叔等十多个聪敏、有才华的郡县小官吏,亲自告诫勉励,遣送他们到京城,让他们就学于太学中的博士,有的学习法规法令。

几年后,这些蜀地青年都学成归来,文翁让他们担任要职,按顺序考察提拔,他们中有的成为了郡守、刺史。

他又在成都市中修建学宫(公立学校),把条件差的县的青年学生招收为学宫弟子,免除他们的徭役,将学问高的学宫弟子用来增补郡县官员的空缺,学问稍次的担任孝悌力田(一种主管德行教化的官职)。

每次到各县巡查时,从学宫的学生中选一些通晓经书、品行端正的一起去,让他们宣传教化的法令。

各县的官民见到了都以为很荣耀,抢着成为学宫弟子,有钱人甚至花钱以求能成为学宫弟子。

因此,蜀地的民风得到极大的教化,蜀地到京城求学的人数和齐鲁之地的一样多。

到汉武帝时,命令全国的郡县都设立学宫,有学宫从文翁开始创立这种说法。

——翻译并整理自《汉书·文翁传》

(1)根据材料,概括文翁在蜀地进行民风教化的做法。

(9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文翁推行民风教化的意义。

(6分)

【答案】

(1)做法:

选拔青年就学于太学;提拔太学生担任要职;修建地方学校,减轻学生负担;重用学宫学生,让学宫学生宣传教化;提高学宫学生的社会地位等。

(9分)

(2)意义:

改善了蜀地的社会风气;推动了教育事业的发展;选拔了有才能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法律文书 > 调解书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