肿瘤基础知识培训.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14107028 上传时间:2023-06-20 格式:DOCX 页数:15 大小:29.3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肿瘤基础知识培训.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5页
肿瘤基础知识培训.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5页
肿瘤基础知识培训.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5页
肿瘤基础知识培训.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5页
肿瘤基础知识培训.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5页
肿瘤基础知识培训.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5页
肿瘤基础知识培训.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5页
肿瘤基础知识培训.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5页
肿瘤基础知识培训.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5页
肿瘤基础知识培训.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5页
肿瘤基础知识培训.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5页
肿瘤基础知识培训.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5页
肿瘤基础知识培训.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5页
肿瘤基础知识培训.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5页
肿瘤基础知识培训.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15页
亲,该文档总共1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肿瘤基础知识培训.docx

《肿瘤基础知识培训.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肿瘤基础知识培训.docx(15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肿瘤基础知识培训.docx

肿瘤基础知识培训

第一部分:

肿瘤的基本知识

一、概述

  肿瘤是常见病,多发病,其中恶性肿瘤是目前危害人类健康最严重的一类疾病。

我国最为常见和危害性最严重的肿瘤为肺癌、食管癌、胃癌、大肠癌、肝癌、乳腺癌、鼻咽癌、宫颈癌和淋巴瘤、白血病。

20世纪以来,尽管恶性肿瘤已成为人类致死的第1或第2位原因,但肿瘤学的进展已使肿瘤患者的1/3有根治希望。

二、肿瘤的概念

  肿瘤是机体在各种致瘤因素作用下,局部组织的细胞在基因水平上失去对其生长的调控,导致单克隆性异常增生而形成的新生物。

这种新生物常形成局部肿块,因而得名。

  肿瘤性增生与非肿瘤性增生具有本质的区别。

非肿瘤性增生为机体生存所需,所增生的组织能够分化成熟,并且能够恢复原来正常组织的结构和功能,且这种增生是具有一定限度的,一旦原因去除后就不再继续。

正常细胞转化为肿瘤细胞就具有异常的形态、代谢、功能,并在不同程度上失去了分化成熟的能力。

肿瘤生长旺盛,并具有相对自主性。

即使后来致瘤因素不存在时仍能持续生长。

  根据肿瘤的生物学特性及其对机体的危害性的不同,一般分为良性肿瘤和恶性肿瘤两大类。

三、肿瘤的生长和扩散

  1.肿瘤是由一个转化细胞不断增生繁衍形成的。

一个典型的恶性肿瘤的自然生长史可以分为几个阶段:

“一个细胞的恶性转化→转化细胞的克隆性增生→局部浸润→远处转移”。

具有局部浸润和远处转移是恶性肿瘤最重要的特点,并且是恶性肿瘤致人死亡的主要原因。

  在此过程中,恶性转化细胞的内在特点(如肿瘤的生长分数)和宿主对肿瘤细胞及其产物的反应(如肿瘤血管形成)共同影响肿瘤的生长和演进。

 2.肿瘤的生长方式与扩散

(1)肿瘤的生长速度:

各种肿瘤的生长速度有极大的差异,主要取决于肿瘤细胞的分化成熟程度。

良性肿瘤生长缓慢,恶性肿瘤生长较快,良性肿瘤恶变时生长速度突然加快。

(2)肿瘤的生长方式:

肿瘤可以呈膨胀性生长、外生性生长和浸润性生长。

1)膨胀性生长:

是大多数良性肿瘤所表现的生长方式,肿瘤生长缓慢,不侵袭周围组织,往往呈结节状,有完整的包膜,与周围组织分界明显,对周围的器官、组织主要是挤压或阻塞的作用。

一般均不明显破坏器官的结构和功能。

因为其与周围组织分界清楚,手术容易摘除,摘除后不易复发。

2)外生性生长:

发生在体表、体腔表面或管道器官(如消化道、泌尿生殖道)表面的肿瘤,常向表面生长,形成突起的乳头状、息肉状、菜花状的肿物,良性、恶性肿瘤都可呈外生性生长。

但恶性肿瘤在外生性生长的同时,其基底部也呈浸润性生长,且外生性生长的恶性肿瘤由于生长迅速、血供不足,容易发生坏死脱落而形成底部高低不平、边缘隆起的恶性溃疡。

3)浸润性生长:

为大多数恶性肿瘤的生长方式。

由于肿瘤生长迅速,侵入周围组织间隙、淋巴管、血管,如树根之长入泥土,浸润并破坏周围组织,肿瘤往往没有包膜或包膜不完整,与周围组织分界不明显。

临床触诊时,肿瘤固定不活动,手术切除这种肿瘤时,为防止复发,切除范围应该比肉眼所见范围大,因为这些部位也可能有肿瘤细胞的浸润。

3.肿瘤的扩散

是恶性肿瘤的主要特征。

具有浸润性生长的恶性肿瘤,不仅可以在原发部位生长、蔓延(直接蔓延),而且可以通过各种途径扩散到身体其他部位(转移)。

(1)直接蔓延:

瘤细胞沿组织间隙、淋巴管、血管或神经束浸润,破坏临近正常组织、器官,并继续生长,称为直接蔓延。

例如晚期子宫颈癌可蔓延至直肠和膀胱,晚期乳腺癌可以穿过胸肌和胸腔甚至达肺。

(2)转移:

瘤细胞从原发部位侵入淋巴管、血管、体腔,迁移到他处而继续生长,形成与原发瘤同样类型的肿瘤,这个过程称为转移。

良性肿瘤不转移,只有恶性肿瘤才转移,常见的转移途径有以下几种:

  1)淋巴道转移:

上皮组织的恶性肿瘤多经淋巴道转移。

  2)血道转移:

各种恶性肿瘤均可发生,尤多见于肉瘤、肾癌、肝癌、甲状腺滤泡性癌及绒毛膜癌。

  3)种植性转移:

常见于腹腔器官的癌瘤。

  4.恶性肿瘤的浸润和转移机制

  (l)局部浸润。

浸润能力强的瘤细胞亚克隆的出现和肿瘤内血管形成对肿瘤的局部浸润都起重要作用

  

(2)血行播散。

单个癌细胞进入血管后,一般绝大多数被机体的免疫细胞所消灭,但被血小板凝集成团的瘤细胞团则不易被消灭,可以通过上述途径穿过血管内皮和基底膜,形成新的转移灶。

  转移的发生并不是随机的,而是具有明显的器官倾向性。

血行转移的位置和器官分布,在某些肿瘤具有特殊的亲和性,如肺癌易转移到肾上腺和脑,甲状腺癌、肾癌和前列腺癌易转移到骨,乳腺癌常转移到肝、肺、骨。

产生这种现象的原因还不清楚,可能是这些器官的血管内皮上有能与进入血循环的癌细胞表面的粘附分子特异性结合的配体,或由于这些器官能够释放吸引癌细胞的化学物质。

  5.肿瘤的分级和分期:

一般只用于恶性肿瘤。

  肿瘤的分级:

I级为分化良好,属低度恶性;II级为分化中等,属中度恶性;III级为分化很差,属高度恶性。

  肿瘤的分期:

一般使用TNM分期系统。

根据原发肿瘤的大小、浸润深度、范围以及是否累及邻近器官、有无淋巴结转移、有无血源性或其他远处转移确定肿瘤发展的程期或早晚。

TNM分级分期

T0

T1

T2

T3

T4

M1

N0

0

ⅡA

ⅢA

ⅢB

N1

ⅡA

ⅡA

ⅡB

ⅢA

ⅢB

N2

ⅢA

ⅢA

ⅢA

ⅢA

ⅢB

N3

ⅢB

ⅢB

ⅢB

ⅢB

ⅢB

M1

T:

原发肿瘤大小,T1~T4表示浸润范围的递增,T0表示未发现原发灶,Tis表示原发癌,Tx表示原发病灶无法评估。

N:

区域淋巴结转移,N1~N3表示递增,N0表示无区域淋巴结转移,Nx表示无法评估。

M:

远处转移,M0表示无远位转移,M1表示有远位转移,Mx表示无法评估。

临床结合组织学分期时,用G表示。

G1为高分化,G2为中分化,G3为低分化,G4为未分化。

四:

肿瘤对机体的影响

良性肿瘤对机体的影响较小,主要表现为局部压迫和阻塞症状,其影响主要与发生部位和继发变化有关。

若发生在重要器官也可产生严重后果。

如消化道良性肿瘤可引起肠套叠、肠梗阻。

颅内的良性肿瘤如脑膜瘤、星形细胞胶质瘤可压迫脑组织、阻塞脑室系统而引起颅内压升高和相应的神经症状。

良性肿瘤的继发性改变,也可对机体造成不同程度的影响。

肠的腺癌性息肉、膀胱乳头状瘤等表面可发生溃疡而引起出血和感染。

  恶性肿瘤由于分化不成熟、生长较快,浸润破坏器官的结构和功能,并可发生转移,因而对机体影响严重。

恶性肿瘤除可引起与上述良性肿瘤相似的局部压迫和阻塞症状外,还可有发热、顽固性疼痛,晚期可出现严重消瘦、乏力、贫血和全身衰竭的状态。

  异位内分泌综合征:

一些非内分泌腺肿瘤能产生和分泌激素或激素类物质,引起内分泌紊乱的临床症状,这种肿瘤称为异位内分泌性肿瘤,其所引起的临床症状称为异位内分泌综合征。

此类肿瘤多为恶性肿瘤,以癌居多,如胃癌、肝癌、结肠癌,也可见于肉瘤如纤维肉瘤、平滑肌肉瘤等。

此外APUD系统(弥散性神经内分泌系统)的肿瘤,也可产生生物胺或多肽激素,如类癌、嗜铬细胞瘤等。

  由于肿瘤的产物(包括异位激素产生)或异常免疫反应(包括交叉免疫、自身免疫和免疫复合物沉积等)引起内分泌、神经、造血、消化、骨关节、肾脏、皮肤等系统发生病变,引起相应的临床症状,称为副肿瘤综合征。

五:

良恶性肿瘤鉴别☆

  良性肿瘤与恶性肿瘤的区别:

良性肿瘤和恶性肿瘤的生物学特点明显不同,因而对机体的影响也不同。

区别良性肿瘤与恶性肿瘤对于肿瘤的诊断与治疗具有重要意义。

  

(1)组织分化程度:

良性肿瘤分化好,异型性小,与原有组织的形态相似;恶性肿瘤分化不好,异型性大,与原有组织的形态差别大。

  

(2)核分裂像:

良性肿瘤核分裂像无或稀少,不见病理核分裂像;恶性肿瘤核分裂像多见,并可见病理核分裂像。

  (3)生长速度:

良性肿瘤缓慢;恶性肿瘤较快。

  (4)生长方式:

良性肿瘤多见膨胀性和外生性生长,前者常有包膜形成,与周围组织一般分界清楚,故通常可推动;恶性肿瘤为浸润性和外生性生长,前者无包膜形成,与周围组织一般分界不清楚,故通常不能推动,后者伴有浸润性生长。

  (5)继发改变:

良性肿瘤很少发生坏死和出血;恶性肿瘤常发生坏死、出血和溃疡形成。

  (6)转移:

良性肿瘤不转移;恶性肿瘤常有转移。

  (7)复发:

良性肿瘤手术后很少复发;恶性肿瘤手术等治疗后经常复发。

  (8)对机体影响:

良性肿瘤较小,主要引起局部压迫或阻塞,如发生在重要器官也可引起严重后果;恶性肿瘤较大,除压迫,阻塞外,还可以破坏原发处和转移处的组织,引起坏死出血合并感染,甚至造成恶病质。

  良性肿瘤与恶性肿瘤之间有时并无绝对的界限,某些肿瘤的组织形态介于两者之间,称为交界性肿瘤。

即使是恶性肿瘤其恶性程度亦各不相同。

有些良性肿瘤可发生恶性变化,个别恶性肿瘤也可停止生长甚至消退。

六、肿瘤的命名和分类☆

  1.肿瘤的命名

  人的任何部位、任何组织、任何器官几乎都可发生肿瘤,因此肿瘤的种类繁多,命名也很复杂。

肿瘤的命名一般根据其组织发生即组织来源(分化方向)和生物学行为来命名。

  良性瘤在其来源组织名称后加一“瘤”字,如纤维瘤、腺瘤,含有腺体和纤维两种成分的肿瘤则称为纤维腺瘤。

有时还可结合形态特点来命名,如乳头状囊腺瘤。

  恶性肿瘤一般亦可根据组织来源命名,来源于上皮组织的统称为“癌”,如鳞状细胞癌、腺癌。

来源于间叶组织称为肉瘤,如平滑肌肉瘤、纤维肉瘤。

有少数肿瘤不按上述原则进行命名,如有些来源于幼稚组织和神经组织的恶性肿瘤称为母细胞瘤,如神经母细胞瘤、髓母细胞瘤、肾母细胞瘤等。

但少数情况则为良性,如肌母细胞瘤、软骨母细胞瘤和骨母细胞瘤。

有些恶性肿瘤由于成分复杂或由于习惯沿袭,在肿瘤的名称前加恶性,如恶性畸胎瘤、恶性脑膜瘤、恶性神经鞘瘤等。

有些肿瘤冠以人名,如尤文瘤、何杰金淋巴瘤。

或按肿瘤细胞的形态命名,如骨巨细胞瘤、肺燕麦细胞癌。

  2.肿瘤的分类

  通常以组织发生为依据,每一类别又按其分化成熟程度及其对机体影响的不同而分为良性和恶性两大类。

  3.癌前病变、非典型性增生及原位癌

  1.癌前病变:

癌前病变是指某些具有癌变的潜在可能性的病变,如长期存在不及时治疗就有可能转变为癌。

常见的癌前病变有:

  2.非典型性增生:

非典型性增生是上皮细胞异乎常态的增生,形态呈现一定程度的异型性,但不足以诊断为癌,多发生于皮肤或粘膜表面的鳞状上皮,也可发生于腺上皮。

这种非典型性增生如累及2/3以上尚未达到全层的为重度非典型性增生,很难逆转而发生癌变。

癌前病变常通过这种形式转变为癌。

  3.原位癌:

  原位癌指粘膜鳞状上皮层内或皮肤表皮内的重度非典型增生几乎累及或累及上皮的全层,但尚未侵破基底膜而向下浸润生长者称为原位癌。

如子宫颈、食管及皮肤的原位癌。

七、肿瘤的病因学:

肿瘤发生的分子生物学基础

  肿瘤在本质上是基因病。

各种环境的和遗传的致癌因素以协同或序贯的方式引起DNA损害,从而激活原癌基因和(或)灭活肿瘤抑制基因,加上凋亡调节基因和(或)DNA修复基因的改变,继而引起表达水平的异常,使靶细胞发生转化。

被转化的细胞先多呈克隆性的增生,经过一个漫长的多阶段的演进过程,其中一个克隆相对无限制的扩增,通过附加突变,选择性地形成具有不同特点的亚克隆(异质化),从而获得浸润和转移的能力(恶性转化),形成恶性肿瘤。

  (l)原癌基因、癌基因及其产物

  癌基因是具有潜在的转化细胞的能力的基因。

由于细胞癌基因在正常细胞中以非激活的形式存在,称为原癌基因。

原癌基因可被多种因素激活。

  基因水平的改变继而导致细胞生长刺激信号的过度或持续出现,使细胞发生转化。

  

(2)肿瘤抑制基因

  肿瘤抑制基因的产物能抑制细胞的生长,其功能的丧失可能促进细胞的肿瘤性转化。

肿瘤抑制基因的失活多是通过等位基因的两次突变或缺失的方式实现的。

  (3)凋亡调节基因和DNA修复调节基因

  调节细胞进入程序性细胞死亡的基因及其产物在肿瘤的发生上起重要作用,如bcl-2可以抑制凋亡,bax蛋白可以促进凋亡,DNA错配修复基因的缺失使DNA损害不能及时被修复,积累起来造成原癌基因和肿瘤抑制基因的突变,形成肿瘤。

  (4)端粒和肿瘤

  端粒随着细胞的复制而缩短,没有端粒酶的修复,体细胞只能复制50次。

肿瘤细胞存在某种不会缩短的机制,几乎能够无限制的复制。

实验表明,绝大多数的恶性肿瘤细胞都含有一定程度的端粒酶活性。

  (5)多步癌变的分子基础

  恶性肿瘤的形成是一个长期的多因素形成的分阶段的过程,要使细胞完全恶性转化,需要多个基因的转变,包括几个癌基因的突变和两个或更多肿瘤抑制基因的失活,以及凋亡调节和DNA修复基因的改变。

八:

肿瘤的发病因素☆

  1、化学致癌因素

  1)间接作用的化学致癌物:

多环芳烃,芳香胺类与氨基偶氮染料,亚硝胺类,真菌毒素。

  2)直接作用的化学致癌物:

这些致癌物不经体内活化就可致癌,如烷化剂与酰化剂。

化学致癌物引起人体肿瘤的作用机制很复杂。

少数致癌物质进入人体后可以直接诱发肿瘤,这种物质称为直接致癌物;而大多数化学致癌物进入人体后,需要经过体内代谢活化或生物转化,成为具有致癌活性的最终致癌物,方可引起肿瘤发生,这种物质称为间接致癌物。

放射线引起的肿瘤有:

甲状腺肿瘤、肺癌、骨肿瘤、皮肤癌、多发性骨髓瘤、淋巴瘤等

 2、物理致癌因素

  离子辐射引起各种癌症。

长期的热辐射也有一定的致癌作用,金属元素镍、铬、镉、铍等对人类也有致癌的作用。

临床上有一些肿瘤还与创伤有关,骨肉瘤、睾丸肉瘤、脑瘤患者常有创伤史。

另一类与肿瘤有关的异物是寄生虫。

 3、病毒和细菌致癌

 4、遗传因素

  1)呈常染色体显性遗传的肿瘤如视网膜母细胞瘤、肾母细胞瘤、肾上腺或神经节的神经母细胞瘤。

一些癌前疾病,如结肠多发性腺瘤性息肉病、神经纤维瘤病等本身并不是恶性疾病,但恶变率很高。

这些肿瘤和癌前病变都属于单基因遗传,以常染色体显性遗传的规律出现。

其发病特点为早年(儿童期)发病,肿瘤呈多发性,常累及双侧器官。

  2)呈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的遗传综合征如Bloom综合征易发生白血病和其他恶性肿瘤;毛细血管扩张共济失调症患者易发生急性白血病和淋巴瘤;着色性干皮病患者经紫外线照射后易患皮肤基底细胞癌和磷状细胞癌或黑色素瘤。

这些肿瘤易感性高的人群常伴有某种遗传性缺陷,以上三种遗传综合征均累及DNA修复基因。

  3)遗传因素与环境因素在肿瘤发生中起协同作用,而环境因素更为重要。

决定这种肿瘤的遗传因素是属于多基因的。

目前发现不少肿瘤有家族史,如乳腺癌、胃肠癌、食管癌、肝癌、鼻咽癌等。

 5、宿主对肿瘤的反应——肿瘤免疫

  CD8+的细胞毒性T细胞在细胞免疫中起重要作用

  1)肿瘤抗原可分为两类:

①只存在于肿瘤细胞而不存在与正常细胞的肿瘤特异性抗原。

②存在与肿瘤细胞与某些正常细胞的肿瘤相关抗原。

  2)抗肿瘤的免疫效应机制。

肿瘤免疫以细胞免疫为主,体液免疫为辅,参加细胞免疫的效应细胞主要是(CTL)、自然杀伤细胞(NK)和巨噬细胞。

  3)免疫监视。

免疫监视在抗肿瘤的机制中最有力的证据是,在免疫缺陷病患者和接受免疫抑制治疗的病人中,恶性肿瘤的发病率明显增加。

 6、其他与肿瘤发病有关的因素

  1)内分泌因素:

内分泌紊乱与某些器官肿瘤的发生有一定的关系,如乳腺癌的发生发展可能与患者体内雌激素的水平过高或雌激素受体的异常有关。

此外,激素与恶性肿瘤的扩散和转移也有一定关系,如垂体前叶激素可促进肿瘤的生长和转移,肾上腺皮质激素可抑制某些造血系统恶性肿瘤。

  2)性别和年龄因素:

肿瘤的发生在性别上有很大的差异,除生殖器官肿瘤和乳腺癌在女性较多见,胆囊、甲状腺和膀胱等肿瘤也是女性明显多于男性,肺癌、肝癌、胃癌和结肠癌则是男性多于女性。

性别上的这种差异,其原因除一部分与女性激素有关外,主要可能与男女染色体的不同和某一性别较多的接受致癌因子的作用有关。

年龄在肿瘤的发生中也有一定影响。

  3)种族和地理因素。

第二部分:

肿瘤的治疗

  随着对肿瘤本质认识的不断深入,更由于肿瘤局部治疗方法的停滞不前,恶性肿瘤逐渐地被看成为一种全身性疾病。

由此而来,肿瘤治疗观念便发生了明显的转向,肿瘤综合治疗观应运而生。

  纵观恶性肿瘤治疗方法的历史发展与衍变,不难看出,肿瘤外科学、肿瘤放射治疗学、肿瘤化学治疗学构成了现代肿瘤治疗学的三大支柱。

.三种手段互有特点,互为补充。

从治疗效应看,外科手术和放射治疗都为局部治疗的方法。

药物治疗属于全身效应的方法。

从解剖的角度看,治疗原发部位的肿瘤以外科手术和病灶放射方法最好,然而,全身化疗却有可能消灭镜下转移灶。

另一方面,治疗方法的相互作用也很重要,外科切除大块病灶之后,他处的残余肿瘤受到刺激增殖而可能对随后的化疗更为敏感;化疗可能有放疗增敏作用;激素治疗则由于其不依赖细胞的增殖而能补充化疗不足。

充分地考虑到这些方方面面,我们才有可能制订出取得最佳治疗效果的恶性肿瘤治疗方案。

从肿瘤的综合治疗可以看出,综合手术、化疗、放疗及生物治疗手段,依据具体情况具体分析的原则,针对具体病例,制订相应的个性化的治疗方案,最终达到最佳综合疗效。

一、肿瘤手术

手术按目的可分为:

①诊断性手术。

为明确诊断而做的手术。

②根治性手术。

一般指切除肿瘤的手术。

良性肿瘤完整切除即可;恶性肿瘤根治手术则要求将原发灶与相应区域淋巴结一并整块切除。

③姑息性手术。

因条件限制不能行根治性手术,而只能行减轻症状的手术。

二、肿瘤放疗

 1、基本概念:

放疗就是放射治疗,指用射线消除病灶.放射治疗作为治疗恶性肿瘤的一个重要手段,对于许多癌症可以产生较好效果。

目前临床常用的放射治疗可分为体外和体内两种,前者应用X线治疗机、钴60治疗机或中子加速器进行治疗,后者则应用放射性核素进行治疗。

 2、放疗的适应范围:

(1)单纯根治的肿瘤:

鼻咽癌、早期喉癌、早期口腔癌、副鼻窦癌、何杰金氏病、髓母细胞瘤、基底细胞癌、肺癌、食道癌等。

(2)与化疗合并治疗肿瘤:

小细胞肺癌、中晚期恶性淋巴瘤等。

(3)与手术综合治疗:

上颌窦、耳鼻喉癌、胶质神经细胞瘤、肺癌、胸腺瘤、胃肠道癌、软组织肉瘤等。

有计划性术前放疗、术中放疗、术后放疗。

(4)姑息性放疗:

骨转移灶的止痛放疗、脑转移放疗、晚期肿瘤所造成局部严重合并症的治疗缓解作用。

3、放疗的副服用:

1、全身反应:

表现为一系列的功能紊乱与失调,如精神不振,食欲下降,身体衰弱,疲乏,恶心呕吐,食后胀满,低烧不退等,轻微者可不做处理,重者应及时治疗,结合中医中药,提高机体的免疫力.

  2、局部反应:

  a、皮肤:

干性皮肤表现为皮肤瘙痒,色素沉着及脱皮,能产生永久浅褐色斑。

湿性皮肤表现为照射部位湿疹、水泡,严重时可造成糜烂、破溃,如破溃局部可涂美宝湿润烧伤膏,并暂停放疗。

  b、粘膜反应:

  轻度:

表现为口腔粘膜红肿、红斑、充血,分泌物减少.口干,稍痛,进食略少。

  中度:

口咽部明显充血水肿,斑点状白膜、溃疡形成,有明显疼痛,进食困难。

重度:

口腔粘膜极度充血、糜烂、出血,融合成白膜,溃疡加重,并有脓性分泌物,剧痛,不能进食,并偶有发热,此期需暂停放疗,加强口腔护理。

三、肿瘤化疗

 1)基本概念

化疗即用化学合成药物治疗疾病的方法。

化疗是目前治疗肿瘤及某些自身免疫性疾病的主要手段之一,化疗药物可杀灭细胞,有时称为细胞毒药物。

化疗药物来源于自然或人工合成。

目前有近百种化疗药物,这些药物经常以不同的强度联合应用。

2)给药方式

  一些化疗药物是以片剂的方式服用,另一些是经肌肉注射或皮下注射的,还有脊髓腔内注入(鞘内注射),更常用的是静脉注射。

静脉注射可在数分钟内完成,也可放在大容积的液体内滴注数小时。

有时数种药物同时应用。

  3)疗程

  化疗常用疗程给予,疗程可有间歇期,以便正常细胞得到恢复。

间歇期为1周或数周,取决于药物的类型或药物的应用。

疗程数量取决于治疗类型和治疗目的(治愈或控制癌症)。

4)疗效判定

  医生要用数月时间来判断治疗效果。

患者要接受体格检查,血化验,X射线检查。

一般情况下,人们对副作用提得很少。

认为副作用大效果就显著,副作用小效果就不显著有一定的科学依据,但是并不准确可靠。

5)化疗的副作用

  1.身体衰弱:

患者可出现周身疲乏无力、精神萎靡、出虚汗、嗜睡等。

  2.免疫功能下降:

化疗药物可损害患者的免疫系统,导致免疫功能缺陷或下降。

免疫功能指标如E-玫瑰结试验、CH50、C3补体、T细胞亚群,NK细胞活性、白介素II…等,在化疗后均可不同程度地较化疗前下降。

大部分抗肿瘤化疗药物有免疫抑制作用

  3.骨髓抑制:

大多数化疗药物均可引起骨髓抑制,表现为白细胞和血小板下降,甚者红细胞、血色素下降等。

  4.消化障碍:

食欲下降、饮食量减少、恶心、呕吐、腹胀、腹痛、腹泻或便秘等。

很多化疗药物通过刺激胃肠道粘膜引发上述症状。

  5.炎症反应:

发热、头晕、头痛、口干、口舌生疮等。

  6.心脏毒性:

部分化疗药物可产生心脏毒性,损害心肌细胞,患者出现心慌、心悸、胸闷、心前区不适、气短等症状,甚至出现心力衰竭。

心电图检查可出现T波改变或S-T段改变等。

  7.肾脏毒性:

有些化疗药大剂量可引起肾功能损害而出现腰痛、肾区不适等。

  8.肺纤维化:

环磷酰胺、长春新碱、博莱霉素等可引起肺纤维化,拍胸片可见肺纹理增粗或呈条索状改变。

对既往肺功能差的患者来说更为危险,甚者可危及生命。

  9.静脉炎:

绝大多数化疗药物的给药途径是静脉滴注,可引起不同程度的静脉炎,病变的血管颜色变成暗红色或暗黄色,局部疼痛,触之呈条索状。

严重者可导致栓塞性静脉炎,发生血流受阻。

  10.神经系统毒性:

主要是指化疗药物对周围末梢神经产生损害作用,患者可出现肢端麻木,肢端感觉迟钝等。

如长春新碱、长春花碱、长春酰胺、诺威本等均可出现不同程度的神经毒副反应。

  11.肝脏毒性:

几乎所有的化疗药物均可引起肝功能损害,轻者可出现肝功能异常,患者可出现肝区不适。

甚者可导致中毒性肝炎。

  12.膀胱炎:

异环磷酰胺、斑蝥素、喜树碱等可使病人出现小腹不适或胀痛、血尿等一系列药物性膀胱炎症状。

  化疗是近年来在肿瘤治疗中进步最快的治疗方法。

但是化疗药物常“是非不清”、“敌我不分”,在杀伤肿瘤细胞的同时,也杀伤了人体正常细胞。

大量临床实践证明,对中晚期病人进行大剂量放、化疗,或对产生耐药的患者再次进行化疗只能导致虚弱的生命更加垂危,加速了患者死亡。

大量临床常常可以见到,患者死因不是因为癌症本身造成,而是由于不科学、不恰当的杀伤性治疗所致。

如肝癌多次介入后出现腹水、黄疸等肝功衰竭而致死;肺癌胸水化疗后导致呼吸衰竭而死亡;胃癌、肠癌化疗后恶心、呕吐,患者更加衰竭而死亡;白血球下降,患者感染而死亡等。

对晚期癌症的治疗更重要的是减轻痛苦,提高生活质量,控制病情,"稳中求进",以便获得"长期带瘤生存"。

6)常见化疗药物

鼻咽癌:

氮芥、环磷酰胺(CTX)、塞替派、博来霉素(BLM)、顺铂(DDP)、羟基脲(HU)、表阿霉素、五氟尿嘧啶(5-FU)、甲胺蝶呤(MTX)

甲状腺癌:

阿霉素、顺氯、胺铂

乳腺癌:

表阿霉素、阿霉素(ADM)、环磷酰胺(CTX)、五氟尿嘧啶(5-FU)、甲胺碟呤(MTX)

食道癌:

较早的药物:

五氟尿嘧啶(5-FU)、丝裂霉素(MMC)、顺铂(DDP)、博来霉素(BLM)、甲胺蝶呤(MTX)、阿霉素(ADM)、长春地辛(VDS)依利替康(CPT-11);新药:

紫杉醇、多西他赛、长春瑞滨、吉西他滨(GEM)、奥沙利铂(L-OHP)、卡铂

胃癌:

优福定(UFT)--口服、卡培他滨(CAPE)--口服、五氟尿嘧啶(5-FU)、阿霉素(ADM)、丝裂霉素(MMC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医药卫生 > 基础医学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