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州市教师职称考试复习资料教育学代表人物及流派著作.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14110872 上传时间:2023-06-20 格式:DOCX 页数:16 大小:24.2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常州市教师职称考试复习资料教育学代表人物及流派著作.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6页
常州市教师职称考试复习资料教育学代表人物及流派著作.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6页
常州市教师职称考试复习资料教育学代表人物及流派著作.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6页
常州市教师职称考试复习资料教育学代表人物及流派著作.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6页
常州市教师职称考试复习资料教育学代表人物及流派著作.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6页
常州市教师职称考试复习资料教育学代表人物及流派著作.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6页
常州市教师职称考试复习资料教育学代表人物及流派著作.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6页
常州市教师职称考试复习资料教育学代表人物及流派著作.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6页
常州市教师职称考试复习资料教育学代表人物及流派著作.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6页
常州市教师职称考试复习资料教育学代表人物及流派著作.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6页
常州市教师职称考试复习资料教育学代表人物及流派著作.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6页
常州市教师职称考试复习资料教育学代表人物及流派著作.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6页
常州市教师职称考试复习资料教育学代表人物及流派著作.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6页
常州市教师职称考试复习资料教育学代表人物及流派著作.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6页
常州市教师职称考试复习资料教育学代表人物及流派著作.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16页
常州市教师职称考试复习资料教育学代表人物及流派著作.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16页
亲,该文档总共16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常州市教师职称考试复习资料教育学代表人物及流派著作.docx

《常州市教师职称考试复习资料教育学代表人物及流派著作.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常州市教师职称考试复习资料教育学代表人物及流派著作.docx(16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常州市教师职称考试复习资料教育学代表人物及流派著作.docx

常州市教师职称考试复习资料教育学代表人物及流派著作

孔子

《论语》中。

教育主张“有教无类”希望把人培养成“贤人”和“君子”。

教育内容上教授的基本科目是《诗》《书》《礼》《乐》《易》《春》《秋》。

教学上强调“学而知之”,提出了因材施教、启发诱导、学思并重、博约结合、学以致用等教育教学原则.把学习过程概括为:

“学”、“思”、“行”的统一过程。

战国后期《学记》;最早论述教育问题。

其中教学相长、启发教学、师严而道尊等思想

保罗·朗格郎

法国教育家;1965年,提出了终身教育理论。

培根

英国哲学家和自然科学家;1623年《论科学的价值和发展》首次把教育学作为独立概念和学科提出;

夸美纽斯

捷克;1632年出版的《大教学论》被看作教育学走上独立发展道路的标志。

建立班级授课制;教师、教材、课堂中心。

提出了影响后世的“直观性”“系统性”“量力性”“巩固性”“自觉性”等五大教学原则

赫尔巴特

教师中心论,最明确地建构教育学体系,第一个提出要

使教育学成为科学,必须把论理学和心理学作为教育学的理论基础;规范教学的形成,第一个试图按照心理活动的规律来分析教学过程,他根据兴趣和注意的分析,提出了“明了、联想、系统、方法”四阶段论。

实质教育论的代表人物;。

最早明确阐述掌握知识与形成思想品德相结合二者之间辩证关系;提出“教学的教育性”观点。

传统教育学的代表;代表作《普通教育学》的出版为标志;

杜威

美国哲学家和教育家;《民主主义与教育》儿童中心论;

儿童经验中心课程理论;实用主义教育学的创立者,现代教育理论的首要代表。

教育的本质“教育即生活”“教育即生长”、“教育即经验的改造与改组”。

教育观点“做中学”,强调教法与教材的统一、目的与活动的统一、智慧与探究的统一。

“儿童中心“、“活动课程”、“做中学”的教学思想。

提出了教学过程的五个阶段:

“困难、问题、假设、验证、结论”五步教学法。

进步主义教育学派代表。

洛克

英国哲学家;提出了“白板说”,“人类之所以千差万别,便是由于教育之故”。

代表作《教育漫话》当中。

绅士教育。

凯洛夫

1939年,苏联教育理论家;以马克思主义理论为指导的《教育学》。

重视智育在全面发展教育中的地位和作用。

布鲁纳

美国教育家;提出了早期学习和发展学习的理论;《教育过程》中强调学习学科的基本结构。

结构主义教学理论代表人物。

赞可夫

苏联教育家;发展教学;《教学与发展》中以一般发展为出发点,提出了“高难度教学”、“高速度教学”、“理论知识起知道作用”、“理解学习过程”和“使所有学生包括差生都得到发展”的五大教学原则。

布鲁姆

美国教育家;,教学应该以掌握学习为指导思想,以教育目标为导向,以教育评价为调控手段,形成了完整的掌握学习理论体系。

苏霍姆林斯基

苏联教育家;《给教师的建议》《把整个心灵献给孩子》《帕夫雷什中学》中系统论述了他的全面和谐教育思想。

被称为“活的教育学”。

柏拉图

(理想国);公共教育思想的源头)。

亚里斯多德

首次系统阐述了体育、德育、智育、美育和谐发展的教育思想。

卢梭

自然主义的代表,著作是爱弥儿

裴斯泰洛齐

要素教育,首次把心理学作为教学原则基础。

福禄贝尔

幼儿园之父

博比特

美国学者;定了现代课程领域的范围和研究取向,提出了

研究课程的“活动分析法”。

拉尔夫·泰勒

现代课程理论的奠基之作。

《课程与教学的基本原理》课程编制的四个步骤(被称作“目标模式”):

确定目标、选择经验、组织经验、评价结果。

乌申斯基

1868俄国教育家《认识研究的对象》俄罗斯教育心理学奠基

方岳东(译)

日本小原又一《教育实用心理学》我国第一本教育心理学

儿童中心论

杜威

学科中心课程论

美国学者布鲁纳和课程论专家施瓦布

学生中心课程论

卢梭,自然主义课程论

杜威,儿童经验主义课程论

罗杰斯,人本主义课程论

社会改造课程论

美国学者布莱梅尔德和巴西学者弗莱雷

形式教育论

英国教育家洛克和瑞士教育家裴思泰洛齐(发展学生智力)

实质教育论

德国教育家赫尔巴特和英国教育家斯宾塞(教授学生生活常识)。

教育无目的论

杜威

神学教育目的

夸美纽斯

全面和谐发展教育目的论

裴斯特洛齐

学习结果分类

加涅

机械学习意义学习分类

美国奥苏泊尔

经典条件反射

俄国巴甫洛夫

行为

主义

学习理论

操作条件反射

美国斯金纳

试误说

桑代克准备律、练习律、效果律。

社会学习理论

班杜拉

顿悟说

格式塔心理学、科勒。

认知

学派

学习理论

认知地图论

托尔曼

信息加工理论

加涅、西蒙、安德森

认知建构理论

布鲁纳、奥苏泊尔、维特洛克

陶行之

“小先生制”

廖世成

1924我国第一本《教育心理学》

首次把教育学作为独立概念和学科提出

培根1623年《论科学的价值和发展》

标志教育学作为独立学科

夸美纽斯1632《大教学论》

第一本现代教育学著作

赫尔巴特(现代教育学之父)《普通教育学》

教育心理学作为独立学科

桑代克1903《教育心理学》

我国首次出现“教育”一词

孟子尽心上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

我国首次出现“课程”一词

朱熹

西方首次出现“课程”一词

斯宾塞《什么只是最有价值》

首先出现“班级”一词

文艺复兴时期的著名教育家爱拉斯莫斯

 

《走进新课程》资料查找目录

序言

1课程在学校教育中处于核心地位,教育目标、价值通过课程来体现、实施。

P1

2教育改革的核心内容——课程改革。

3基础教育改革的目标p2

①知识传授——积极主动学习态度

②课程结构均衡性、综合性、选择性

③内容繁难偏、书本化——生活、趣味、经验

④主动学习、参与、探究、动手⑤评价促进教师、学生、教学实践的发展⑥三级课程管理。

4综合实践课程为必修课程:

信息技术教育、研究性学习、社区服务、社会实践

5加强德育在各个教学环节中的渗透。

一课程改革的背景和目标

课程改革的背景和动因……………………………………………………………2

1“知识经济”1996年联合国经济合作组织《科学技术和产业展望》提出。

2基础教育到了非改不可的地步。

P7李岚清、邓小平的话

3各国课改的共同趋势。

P8政府参与;协调与学生发展的需要。

课程改革的目标……………………………………………………………………11

1课程改革的根本任务p11

2课程改革的六项具体目标(转变课程功能;课程结构均衡性,综合性和选择性;课程内容与生活和时代联系;改善学生学习方式;建立素质教育理念一致的评价与考试制度;实行国家,地方,学校三级课程管理制度)

二课程结构

课程结构的调整……………………………………………………………………17

1课程的类型p17

2国家课程、地方课程、校本课程各自的主导价值。

P17

3现行课程结构的不足p18发展单一性——多样化科目之间比重失衡——均衡化

4新课程结构的主要内容/p18-19

5新课程结构的均衡性,综合性和选择性的各自体现p19(结构上的三大基本特征)

6整体设置九年一贯义务教育课程p22一贯强调了连续性和顺序性

分科课程与综合课程………………………………………………………………25

1分科课程的优点p25三点

2分科课程的缺陷p25概要阐述

3分科课程的特点p25①目标强调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②内容选择基础性、时代性、实用性、综合性

4综合课程类别p26综合课程是一种双学科或者多学科的课程组织模式,强调学科之间的内在联系性,不同学科的互相整合。

5实施综合课程注意点p28

综合实践活动………………………………………………………………………28

1综合实践活动阐述p28和序言p3一样

2综合实践活动的性质p29

3综合实践活动的特性p29(整体性;实践性;开放性;生成性(本质特性);自主性)

4综合实践活动的内容p30-31(研究性学习;社区服务与社会实践;劳动与技术教育;信息技术教育是实施的重要手段更是实践探究的重要内容)

5综合实践活动与各学科的关系p32

6有效综合实践活动的遵循原则p32

7“研究性学习”学习方式和课程的关系p34

8设置”研究性学习”课程的原因/p35

9“研究性学习”课程注意问题(其中六”自我反思性评价”为核心的评价体系)p37

10社区服务与社会实践的基本目标和主要内容p38

11劳动与技术教育的特点p41劳动教育是基础教育优秀传统

12信息技术教育的任务p44三个承接任务

“绿色证书”教育…………………………………………………………………46

1农村的”绿色教育”证书是”三教统筹”

三新课程标准

新课程标准的意义和功能…………………………………………………………49

1课程标准的定义/课程标准的内涵/课程标准的功能/p49

2教材与课程标准的关系p50

3课程标准与教学大纲的区别p51

4课程标准代替教学大纲的转变p52(精英教育转向大众教育;着眼于学生素质全面提高;关注教师教学向关注课程实施;管理从刚性转向弹性)

新课程标准的结构…………………………………………………………………53

1目标陈述(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课程标准的基本结构:

前言、课程目标、内容标准、实施建议、附录等。

2课程标准的研制工作是基础教育改革的核心工作。

3新课程标准的特点p61五点

新课程标准与现行大纲的比较……………………………………………………65

1课程标准是国家课程的基本纲领性文件,是国家对基础教育课程的基本规范和质量要求。

P65

2以能力目标为主导,是课程标准组织和呈现教学内容的方法论基础。

其核心是采取了行为目标陈述的方式。

P82

3由能力目标来主导教学内容,在组织方式上呈现为“网络化”。

“网络化”,指内容和目标相交织,“课程目标”“专项内容”“内容目标”三个层级相交织的整合方式。

作为内容目标体系,它的内在关系具有显著的特点。

P84

4由能力目标来主导教学内容,在操作方式上呈现为“行为化”。

“行为化”指对内容目标的具体操作提出行为要求和指导,一操作行为的实施否作为衡量的标准。

P85

四新课程与教学改革

教学改革的意义……………………………………………………………………111

1课堂教学依旧是我中小学实施学校教育的基本途径。

P111

2教学改革的主要任务(改革观念,改革教学和学习方式,改革教学管理制度)

教学观与学生观……………………………………………………………………113

1新课程倡导的教学观:

教学是课程创生与开发的过程p113p114

2过去的教学观p114

3教学是师生交往,积极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p115-116

4教学重过程。

教学结论指教学所要达到的目的或所需获得的结果。

教学过程指达到教学目的或获得所需结论而必须经历的活动程序。

P117

学生学习过程不仅是接受知识的过程,而且也是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

5教学关注人(关注每一位学生;关注学生的情绪生活和情感体验;关注学生的道德生活和人格养成)p118

孔子说:

知之者莫如好之者,好之者莫如乐之者。

“教学永远具有教育性”这时教学活动一条基本规律。

6新课程的学生观(学生是发展的人;学生是独特的人;学生是具有独立意义的人)

7人?

独立意义?

(独立的头脑,学习主体,责权主体)p122

8师生关系包括:

师生伦理关系和师生情感关系。

P122

新型师生伦理关系的努力(尊重,民主,发展)p123

新型师生情感关系(真心对待真心爱护,展现魅力品味喜悦,完善个性展现魅力)(师生个性全面交往为基础的新型师生情感关系)p124

教师角色与教学行为………………………………………………………………124

1教师的角色(是学生学习的促进者;是教育教学的研究者;是课程的建设者和开发者;是社区型的开放的教师)p125-128教学重心放在如何促进“学”上——行动研究——课程开发——社区型教师

2教师教学行为转变(师生关系:

尊重,赞赏;教学关系:

帮助、引导;对待自我:

反思;与其它教育者:

合作<与家长的关系>)

反思是教师以自己的职业活动为思考对象,对自己在职业中所做出的行为以及由此产生的结果进行审视和分析的过程。

教学反思被认为是教师专业发展和自我成长的核心因素。

分为教学前、教学中、教学后三个阶段。

——教学经验理论化。

学习方式……………………………………………………………………………130

1转变学习方式的意义(单一、被动——多样、主动)p130

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教育价值观、人才培养模式的变革。

2现代学习方式的基本特征(主动性;独立性;独特性;体验性;问题性)p131-133

独特性意味着差异性。

“体验”是指由身体性活动与直接经验而产生的情感和意识。

体验性是现代学习方式的突出特征。

通过问题来进行学习,通过学习来生成问题。

学校教学管理制度的重建…………………………………………………………135

1现行学校教学管理制度的弊端p135

2新的教学管理制度强调内容(建立以校为本的教学研究制度;建立民主科学的教学管理机制;建立旨在促进教师专业成长考评制度)p136

现代教学技术………………………………………………………………………138

1大力推进信息技术在教学过程中普遍运用的原因。

五新课程评价

课程评价的发展与改革重点………………………………………………………141

1新课程评价发展的特点(①重视发展,淡化甄别与选拔,实现评价功能的转化;②重综合评价,关注个体差异,实现评价指标的多元化;③强调质性评价,定性与定量相结合,实现评价方法的多样化;④强调参与与互动,自评与他评相结合,实现评价主体的多元化;⑤注重过程,终结性评价与形成性评价相结合,实现评价中心的转移)p141-144

2基础教育评价主要问题(内容偏,标准无个性,方法单一,主题被动,重心偏移)p145

3新课程教育评价改革重点(学生评价,教师评价;课程实施评价,考试的改革重点)p146

4发展性评价的内涵p148

①根本目的——促进发展②与课程功能转变相适应③体现新观念新趋势④内容综合化⑤方式多样化⑥主题多元化⑦关注发展过程

5用行动研究的方法进行发展性评价的思路p149

6课程评价改革注意问题p150

学生评价……………………………………………………………………………151

1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评价体系的环节(①明确评价内容和评价标准;②选择并设计评价工具与评价方法;③收集和分析反映学生发展过程和结果的资料;④明确促进学生发展的改进要点并制定改进计划)p151-154

2促进学生全面发展评价体系的注意点(①全面非全优;②评价技术的有限性与无限性)/

3成长记录袋的质性评价方法(意义p157;问题;p158评分注意点p159)

4多元智力理论对学生评价的体系p160

加德纳提出的多元智能理论1983年《智力的结构》

①乐观的“学生观”②重新构建“智力观”③树立新的“教育观”——理解实践新课程倡导的学生评价

教师评价……………………………………………………………………………161

1促进教师评价体系的四个环节

①明确评价内容和评价标准②设计评价工具③收集分析反应教师教学和素质发展的资料和证据④明确促进教师发展的改革要点,制定改进计划p162-167

教师评价包括:

教学评价,教师素质评价

2开展教师自评“反思”的原因p167

①自评是促进教师反思能力发展的最佳途径②自评改变了教师原来的消极被动的被评价低位,成为评价主体的一元③教师评价自己,学校也可全面掌握教师信息

3开展教师自评的建议/p168

4学生和家长参与教师评价p170

四条原则:

学习信任学生和家长;歇息分析看待评价结果;校方综合分析多方信息;家长学生参与教师评价需要引导p171

4新课程课堂教学评价的变化(以学论教,教为了促进学)p173

促进学生发展,促进教师专业成长

加强对新课程实施的评价…………………………………………………………175

1课程实施评价的主要内容p175先立后破,先实验后推广

2学校评价体系包含内容p178

考试改革……………………………………………………………………………181

1评价改革与考试改革的区别p181

2考试改革的突出表现(考试内容;考试方式;考试结果处理;升学考试与招生制度)p183

考试作为学生评价的一种法师,需要和其它评价方法有机结合,全面评价和判断学生发展的状况。

考试改革是评价改革的一部分。

3“考试不改,课程改革寸步难行”的错误理解p185

考试万能的错误理解。

真正影响和解决本次课改的所有问题的关键是观念,时间里符合时代发展要求的新课程观、教育观、学生发展观和教师观等,而不是某种方法和技术。

六新课程的管理

课程管理的基本趋势………………………………………………………………192

1防止课程管理权力下放”一放就乱”的局面p194

2我国有条件采用“自上而下”“自下而上”双向管理机制。

P193

课程管理政策与制度………………………………………………………………196

1国家,地方,校本三级课程之间的关系及各自定义p196

2三级课程管理各自的职责p197

学校是真正发生教育的地方,所有的课程计划只有到学校才能得到真正的落实。

所以学校一级的课程管理对于确保基础教育目标的实现范围和实现水平具有重要意义。

3活动课,选修课与校本课程的关系/p200

4三级课程管理防止不考试的课程落空p204

5教材管理制度改革追求的目标是多样化、选择性、高质量p205

6基本的教材管理制度p205《中小学教材编写审定管理暂行办法》教育部2001年第11号部长令施行

7教材编写人员的条件五点p207

8教材审定制的内容p207立项、核准、初审、试验、审定

9建立学校选用为基础的教材管理机制的原因p208

七课程资源

课程资源的意义……………………………………………………………………211

1课程资源的定义和特点

2课程与课程资源的关系

3校内与校外课程

4校外课程资源内容,开发和利用/

5课程改革与课程资源的关系/

6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对于改变课程功能和学习方式的意义

7有教科书时,提出课程资源的原因

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216

1开发利用课程资源(例:

中美教画苹果)

2开发地方和校本课程不是编教材

3新教材的特点

4筛选课程资源的方法和原则

5一般课程资源和教学活动资源各自的开发和利用课程资源的途径

八新课程的组织与推进

新课程组织与推进的基本思路……………………………………………………226

1开放,民主,科学的工作思路

新课程推进的基本方针与总体规划………………………………………………229

1基本方针:

”先立后破,先试验后推广”及坚持此方针的原因

(首先基础教育本身的复杂性,其次改革关系到一代人的成长与发展。

基本原则,工作方针。

课程改革实验区的试验任务………………………………………………………231

1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实验的主要任务p231

2非实验区为实施新课程需要做的准备p233

新课程的支持保障体系……………………………………………………………234

1做好保障工作的内容,四点p234

2为保障新课程实施,教师培养和培训工作发生的变化,四点,p237

3大学基础教育研究中心的工作职能,六点,p238

新课程的有效落实…………………………………………………………………240

1保证新课程有效落实的途径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法律文书 > 调解书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