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观思考题及答案.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14117403 上传时间:2023-06-20 格式:DOCX 页数:25 大小:33.8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观思考题及答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5页
中观思考题及答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5页
中观思考题及答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5页
中观思考题及答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5页
中观思考题及答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5页
中观思考题及答案.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25页
中观思考题及答案.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25页
中观思考题及答案.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25页
中观思考题及答案.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25页
中观思考题及答案.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25页
中观思考题及答案.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25页
中观思考题及答案.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25页
中观思考题及答案.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25页
中观思考题及答案.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25页
中观思考题及答案.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25页
中观思考题及答案.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25页
中观思考题及答案.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25页
中观思考题及答案.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25页
中观思考题及答案.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25页
中观思考题及答案.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25页
亲,该文档总共25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中观思考题及答案.docx

《中观思考题及答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观思考题及答案.docx(25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中观思考题及答案.docx

中观思考题及答案

中观思考题及答案

1、请解释“中观庄严论”。

[1-3]

答:

所谓的“中观”,有文字中观、基中观、道中观、果中观;或者将其解释为“般若波罗蜜多”。

“庄严”,有自性庄严、装饰庄严、开显庄严几种。

中观远离一切戏论的本来意义,就是自性庄严;对此本来意义,通过各种推理进行严饰,叫做装饰庄严;中观原有的、隐藏的意义,通过不同的教证、理证开发出来,叫做开显庄严。

具足断除人们相续中的烦恼障和所知障以及从轮回中获得救护两种作用的善说,则被称之为“论”。

这就是所谓的“中观庄严论”的含义。

2、藏传佛教当中,顶礼句分为哪四种?

师君三尊又是指什么?

[9.10]

答:

藏传佛教当中有四种顶礼方式:

1直接明说的顶礼句,2诸佛菩萨护持我、救护我,3愿诸佛菩萨战胜一切违缘的顶礼句,4诸佛菩萨赐予我吉祥的顶礼句。

在藏传历史上,莲花生大师、国王赤松德赞、菩提萨埵,被称作师君三尊。

菩提萨埵和莲花生大师分别是亲教师和轨范师,所以用“师”字代替;“君”是国王的意思。

这三者在藏传历史上,是对整个佛教贡献最大、加持最大的三位上师。

3、麦彭仁波切撰著本论的目的是什么?

[3]

答:

麦彭仁波切撰写这部论典的目的就是为了使他的上师欢喜,所以本论也叫做《文殊上师欢喜之教言》。

 

第二课

2、什么叫做著论五本?

[21-24]

答:

著论五本,即由谁所造、为谁而著、属何范畴、全论内容、有何必要。

3、哪些经续中对本论作者静命论师作了授记?

是如何授记的?

[25-27]

答:

《文殊根本续》及《楞伽经》中作了授记。

《文殊根本续》:

“本师教典于人间,末时世界衰落际,精勤持戒王相者,必定无疑现于世。

”间接来讲,也可以说是对静命论师的一种授记。

《楞伽经》中指出:

在未来之时,当外道的邪见纷纷涌现之时,犹如对治般的高僧大德将会出世。

此经云:

“此后未来时,导师名智慧,开显五所知,大勇士现世。

”“智慧”实际上是静命论师的别名。

 

第三课

4、请说明本论作者在印度、藏地以及开创宗派方面的超群智慧。

[33]

答:

正如古大德所说:

静命论师对于自宗和他宗都已通达无碍,并且亲见文殊菩萨,在其纯净无垢的莲蕊足下恭敬顶戴。

《印度佛教史》与《巴协》即《桑耶寺详志》,详细记载了有关桑耶寺的一些历史,也介绍了静命论师在藏地、尼泊尔等地对佛法交流和弘扬的状况。

尊者对五明等所有学问通达无碍,完全胜伏所有外道的辩论对手。

当时在印度,尊者的威名可以说人人皆知,是非常出名的一位大智者。

唯识与中观分别被认为是至高无上的法门,但将二者结合起来进行解释的宗派,是非常罕见的;唯识从名言角度来突显;中观从胜义角度进行宣讲,在抉择中观的同时,抉择一切外境唯心。

也就是说,胜义谛按照中观自续派的观点进行抉择;名言谛完全依靠唯识宗的观点进行抉择。

为此静命论师开创了二者合而为一的中观瑜伽派。

5、原始中观、应成中观、自续中观、瑜伽中观以及经部中观的开宗祖师分别是谁?

并写出成为开宗祖师需要具足哪些条件?

对此,各个宗派分别是如何承许的?

[41]

答:

原始中观创始人是龙猛菩萨;中观应成派的开创者是月称论师;中观自续派的开创者是清辨论师;中观瑜伽派的开创者是静命论师。

全知果仁巴在其《中观论疏》中强调,成为开创者需要具足两个条件:

第一个,一定要见到真谛——必须见到一切万法的法性真谛。

并不是以总相见到,而是现量见到法性。

如果是总相见到,没有开创的能力。

第二个,凭借自己的智慧力完全能解释佛陀的密意。

这两个条件必须具足。

以前格鲁派的有些大德认为,成为开创者需要具有三个条件:

第一个条件,现见法性真谛;第二个条件,凭借自己的智慧力完全开显佛陀的究竟密意;第三个条件,佛陀在有关了义经中亲自授记。

宁玛巴的有些教言书。

只承认前面两个条件,后面的这个条件不一定要具足。

 

第四课

6、请从内在和外在等几个方面说明静命论师卓越的成就。

[50]

答:

1.根据真正可靠的史料记载,从佛教本有的观点而言,静命论师活了九百多年,表明静命论师已经获得了密宗所谓长寿持明的果位,这是麦彭仁波切的一个推断方法。

2.通过外在的神变、显现等,也说明静命论师已经获得了成就。

当年在桑耶寺开光之际,国王赤松德赞亲眼看见尊者为文殊金刚;桑耶寺开光时,静命论师现为文殊菩萨相,获得寿命自在是内在的成就相;而通过众人有目共睹的事实,也证明尊者已经获得了外在的成就相。

3.尤其是谁也没办法调伏的雪域藏地,通过尊者的威力,将佛法弘扬到了暗无天日的整个藏地。

从这一果因可以推理,静命论师肯定已经获得了成就。

7、请列举出静命论师于莲师入藏前后各具足哪些高尚品行?

[55]

答:

1.静命论师菩提心已经尽善尽美,尊名家喻户晓,尽人皆知;本体与文殊菩萨无二无别的这位大戒师住世长达数百年,先后在那烂陀寺、印度东方等广阔地域将佛法传播开来。

2.创立二理(即中观唯识)融会贯通的纯净无垢宗派轨道,以强有力的事势理折服邪说谬论,摄受有缘信徒,讲经示道,辩经析理,著书立说,再加上智慧超群、戒律清净的无与伦比之处,使得尊者的善妙事业遍布人间。

3.依靠往昔的宏愿以及佛菩萨之发心因缘聚合的威德力而来到了谁也难以调化、黑暗笼罩的雪域,建立起佛教根本的清规戒律,为诸译师教授翻译风格并讲解林林总总的内外一切法门,通过讲经说法与听闻的方式抉择所有佛经与论典的密意。

 

第五课

10、请写出藏比较著名的三部历史书。

答:

《桑耶寺详志》、《莲花生大师广传》。

11、麦彭仁波切为何说本论与“金刚大密咒”无二无别?

[76]

答:

《中观庄严论》对于佛陀不可思议的甚深教言,依靠非常简单的理证智慧的幻变、轻而易举得以明示。

佛教八万四千法门,以及龙猛菩萨所说的中观和唯识的无数教义《中观庄严论》97个颂词就可以轻而易举地明示。

因此,此论完全与金刚大密咒无有任何差别,如金刚大密咒,任何一个瑜伽师依靠它可以摧毁一切对手。

 

第六课

12、请分别阐述生起大乘智慧的因,以及大乘智慧的本体和作用。

[79]

答:

大乘之因:

首先为利益一切众生发菩提心,然后学习中观自续派、中观应成派或唯识的论典,在自相续中生起见解之后,精进修道并获得佛果。

或者,首先依靠自己的智慧抉择见解,然后发菩提心,行持六度万行,最后获得佛果。

对于佛陀甚深的教义,除有信心外还应以确凿可靠的理证途径生起定解,这就是所谓的大乘之因。

大乘智慧的本体有甚深和广大两个方面。

智慧的作用,即是指能对自己所学修之处生起不被他夺的诚信,获得所谓的胜信,从而踏上正确的轨道。

13、请分别解释何为甚深智慧?

何为广大智慧?

[80]

答:

所谓的甚深智慧,是指世间的万事万物全部远离一切戏论,就像蜂蜜与它的甜味不相分离;同样的道理,一切万法真正的本体就是远离一切戏论的。

所谓的广大智慧,是指将唯识和中观涉及的所有经论,全部包含在一个窍诀里面修持。

14、本论属于何种范畴?

[83]

答:

此论抉择所知五法的自性,涵盖所有大乘的道理,解释是整个大乘的意趣及甚深经藏的无垢教义。

 

第七课

15、导致各宗派观点出现不同的原因是什么?

[92]

答:

通过智慧决定二谛自性,由于颠倒分别、片面理解以及真实了达的差别,从而出现了内外各自迥然有别的各种宗派。

16、请叙述数论外道所许之二谛,以及他们对于流转轮回、获得解脱是如何承许的?

[93-94]

答:

将三德平衡的自性主物与神我二者许为胜义,而认为其中主物所变化的一切现象是欺惑性的世俗有法。

通过修道就会现量照见所有现象的本来面目,由此使诸现象全部融入主物境界中。

便使明知之士的神我与似乎欺骗诱惑的对境一刀两断,不再有任何关联,从而独自逍遥而住,这就是数论外道所谓的解脱。

17、密行外道对于二谛如何承许?

他们认为众生如何获得解脱?

[95]

答:

密行外道认为胜义谛就是胜我,是周遍整个世间的一种心识。

所显现的器情等形态各异的万事万物则为世俗谛。

密行外道通过如理如实地修行之后,而使本性无明和非本性无明脱离开来。

如同瓶子破碎其中的虚空回归大虚空一般融入我之中。

胜我的本性与大我融入一体即使所谓的解脱。

18、顺世外道最主要的观点是什么?

为什么内道大德说顺世外道是最下劣的宗派?

[100-104]

答:

顺世外道认为:

显于现量对境中的四大明明存在,是境、根与识之因,所以这就是胜义;万事万物则是毫不稳固、欺惑的自性;业果根本就不存在,神识是突然出现的,今生死后身体将散为微尘,内心融入虚空,而绝不会再有什么后世;业果、道、解脱这些都是不存在的,所感受的苦乐均是无因无缘由本性而生的。

顺世外道完全是没有依据的邪说邪见,其所许的轮回因果不存在是一种无因的理证,应该加以驳斥。

 

第八课

19、外道对于二谛的见解与内道有何关键性的不同?

[108-114]

答:

外道的观点全部是有实见,依赖有实法,以无始以来的具生无明相应的分别心而安立。

只能称作相似的空性,对二谛的真理一窍不通,颠倒妄执。

而佛教中,因为对二谛的大概了达与如实证悟而如此承认:

一切假象为世俗谛,万法真相为胜义谛。

20、内道有部宗和经部宗对于二谛如何建立?

[113]

答:

他们对二谛是如此承许的:

对于某一法,把粗大的法完全抛弃而再不能趋入为胜义谛;还能趋入者为世俗谛。

或者说瓶子,用铁锤将它摧毁时,还能摧毁的叫做世俗谛;实在不能摧毁,已经到了最小的微尘,就叫做胜义谛。

21、内道有部、经部二宗与外道在对于“我”的认识上有何不同?

[107.116]

答:

外道中所有的常派,承许常有自在的我或常有的实物存在,始终不能离开恒常的实有;断见派顺世外道也是同样,对现今现量所见的万事万物是存在的,并顽固地认为此生没有前世后世。

内道有部、经部宗持具有无分刹那的心识和无分微尘的相似空性观点,但从究竟来说,他们认为五蕴积聚的“我”是不存在的。

 

第九课

22、内道有部和经部在胜义中有所承认的情况下,通过修持是否可以从轮回中获得解脱?

其他宗派对此如何承许?

[118-119]

答:

有部和经部依《俱舍论》认为:

无分微尘和无分刹那就是胜义谛,他们对于两个极微并未证悟为空性,但是证悟人无我的阿罗汉应该是存在的,但并未宣说证悟人无我的道理。

按照小乘《俱舍论》有关人无我的道理进行修持,最后可以断除坏聚见。

也就是说,可以从根本上断除我和我所的萨迦耶见,那么转生于轮回的所有烦恼也能断除,所以获得有余罗汉和无余罗汉的声闻乘果位也是无需丝毫怀疑的。

萨迦派全知果仁巴认为:

阿罗汉已将自相续粗大和细微的蕴全部证悟为空性,对两个极微也应该证悟。

由于没有证悟的缘故,《俱舍论》对于获得阿罗汉果位的解脱道也未宣说。

格鲁派也同样认为:

从断除俱生我执和遍计我执的角度来讲,在没有证悟两极微为空性之前,不可能断除遍计我,所以证悟人无我是根本不可能的。

23、有部和经部论师对《般若经》等论典中所提到的“万法皆空”、“万法无实”如何解释?

如此承许的理由是什么?

[119.120]

答:

有部和经部论师认为:

一切万法当中,实有的量非常微薄或者实有的数量非常鲜少,不承认最细微尘和最细微心识实有存在。

其理由为:

因为有实法的本体是下劣的,以低微加上否定词,因此称之为无实。

有实法的稳固性特别脆弱,是刹那刹那改变的,一切有实法大多数是没有实质的。

因为过去的法已经灭尽、未来的法还未产生,现在的法并不是很多,而是很少很少,因此承许“微量”和“低劣”即“一切万法无实”。

24、唯识宗对于二谛是如何建立的?

他们依靠何种理论遮破外境微尘等法?

答:

唯识宗认为,无而显的能取所取是遍计所执法,为世俗谛;而能取所取之现基——最究竟的自明自知依他起心识则是以外境所取与执著它的能取是来空的,是圆成实,也就是胜义谛。

遮破外境微尘等法的理证:

除心识以外的微尘以及万事万物都是不存在的。

唯识宗是依靠遮微尘的理证,如《释量论》和《中观庄严论》对六种微尘进行观察的推理。

还有因明中讲到了显现理、俱缘理,通过这些推理,可以推翻所谓的外境存在这一观点。

 

第十课

25、唯识宗承许外境的山河大地等均不成立,那么,对于众生面前亲眼所见的各种显现又作何解释呢?

[127-130]

答:

麦彭仁波切站在大乘唯识宗的观点回答说:

外境的一切无情法并不存在,全部是自心的迷乱显现。

这一点,如同透明的水晶球被染料染污为比喻。

如愚痴凡夫长久习气作为缘,造成心识显现各种事物,而这实际上就是自心的本性,并非事物的本相的一种遍计妄执如梦中幻觉,

26、为何将有部、经部以及唯识宗全部称为有实宗?

它们之间有何共同之处?

[143]

答:

有部、经部以及唯识宗称为有实宗因为小乘宗承许无分刹那和无分微尘实有,大乘唯识宗承许自明自知心识实有。

共同点就是都认为有一种成实的现基。

27、所谓的依他起属于胜义谛当中还是世俗谛当中?

请以理加以说明。

[133]

答:

依他起从究竟实相角度为于胜义的范畴;从现相的角度为世俗谛范畴。

因为人我和法我或者能取所取在它的上面根本不存在,从这一究竟实相、一切万法的自性角度来讲,依他起属于胜义谛的范畴。

而心识的本体就像透明的水晶球一样可以显现各种不同的外景,从这一角度来讲,应该是世俗谛。

28、密宗、中观、唯识所承许的自性光明是否相同?

[134]

答:

密宗和中观宗解释《宝性论》时,虽然都承许自性光明,但密宗所承许的自性光明、如来藏本性,和显宗第三转法轮所讲的如来藏光明,与此处唯识宗所说的依他起的自性光明具有很大差别,即中观应成派或密宗当中根本不承许自性光明实有,而唯识宗承认从凡夫地到佛地之间的心识光明是实有的。

29、依靠唯识宗所宣讲的教义修持能否获得佛果?

为什么?

请对此宗观点详加分析其优点及缺点。

[135.136.137]

答:

不能。

唯识认为依他起心识成实存在,而如果一法成实不空,就不可能将法无我抉择得非常圆满;《功德藏》认为:

从见解的角度来讲,唯识宗连一地菩萨的见道都得不到。

如果没有获得见道,不可能获得修道;如果没有获得修道,无学道更不可能得到;即不可能获得佛果。

因此唯识宗的见解上抉择得不圆满,所谓的证悟也是根本不可能圆满的。

优点:

但从世俗名言角度而言,唯识宗对于五道十地的抉择皆很圆满。

无著菩萨在《瑜伽师地论》当中,对世俗谛中如何发心、如何积累资粮、怎样经过五道十地等广大的道理,讲得非常细致;所以将唯识宗也称为广大行派。

缺点:

从抉择见解的角度来讲,唯识宗的观点稍显不足,抉择胜义谛时,承认自明自知的心识成实存在,这是唯识宗唯一的缺点。

 

第十一课

30、请说明中观派安立名言的几种方法。

本论是以哪一种方式安立名言?

[146]

答:

全知无垢光尊者的《大圆满心性休息大车疏》和全知果仁巴的《中观总义》中都讲过:

中观宗的名言,有随世间共称安立的,也有随经部观点安立的,还有随有部观点安立的。

本部论中名言的观点完全是随同唯识宗来承认的。

31.梦中的显现是在内心存在还是于外境中存在?

为什么?

你认为醒觉位的一切显现与梦中的显现是否不同?

[150]

答:

外境中存在不合道理,所以是自现。

梦是心的一种迷乱显现。

比如梦中大象,正在做梦的时候,大象肯定存在,可以摸得看到。

但实际只是自心的迷乱显现而已,外境根本不可能真实存在。

同理,醒觉位的一切显现,同样是心的迷乱显现。

 

第十二课

32、“成实”、“自相成立”等词在不同的场合中,所表达的意义有何不同?

请举例说明。

[164-167]

答:

成实可以将成实分开解释,从“实”的角度来讲,可以说是胜义谛,也可以说是世俗谛;从“成”的角度来讲,可以解释为以名言量成立或者以胜义量成立。

所谓的“实”也可以从二谛的角度进行解释:

“实”有谛实之义,胜义当中成立的法,称为胜义谛,胜义的谛实;世俗中成立的法,也可以称为世俗谛,世俗的谛实。

因此,眼睛所见到的瓶子,是世俗谛,它是一种谛实;佛陀无分别智的对境——离戏之法,是胜义谛,也是一种谛实。

“成实”和“自相成立”其实是一个含义。

在名言中,二者都可以承认;而在胜义中,所有的中观论典对这二者一并作了驳斥。

33、中观应成派是否任何时候都不承许二谛?

为什么?

[167-139]

答:

不是。

无论世俗量还是胜义量,每一个正量都有其殊胜的要点,各自都有各自的衡量要点和衡量方式。

所以抉择中观见解时,应该真正了知到自宗见解的殊胜性,从定解上分析。

对胜义量和世俗量必须有序地分析其所得出来的法:

依靠胜义量——离一多因、破有无生因、金刚屑因等进行抉择时,一切万法根本得不到,就如同在光明面前得不到黑暗一样;在世俗量面前,中观派对于因明中所承认的现量、比量也全部承认。

 

第十三课

34、诸大开宗祖师们的究竟意趣有无差别?

作为后学者,应该如何看待诸高僧大德之间的辩论?

[179-180]

答:

诸位祖师们的究竟观点没有二致,是圆融无违的。

中观应成派和自续派的高僧大德们,最究竟的意趣无有任何相违。

不仅如此,藏传佛教中各大教派的高僧大德们,在究竟意趣方面也无有任何抵触。

35、佛陀的身智属于胜义谛还是世俗谛?

为什么?

答:

《等持王经》的教证说:

所有空性方面的法,全部是胜义谛;所有显现方面的法,全部是世俗谛。

从胜义为主的空性角度而言,释迦牟尼佛的身智等应该属于世俗谛,从名言现相统一的角度来讲,则是胜义谛。

 

第十四课

36、所有经论中对二谛是如何安立的?

请举例说明,如何以二谛衡量诸法之空性与光明?

[189-193]

答:

这些经论中,对胜义谛和世俗谛的安立方式有两种:

一种是空性为胜义、显现为世俗;一种是实相、现相相同为胜义谛,实相、现相不相同为世俗谛。

以胜义量为主来衡量时,空性是胜义,显现是世俗;以名言量为主,像释迦牟尼佛第三转法轮来衡量时,实相现相完全统一的境和有境叫做胜义谛,实相现相不统一的境和有境叫做世俗谛。

比如如来藏的本体,既可以从空性方面衡量,也可以从光明方面衡量。

从光明角度进行衡量时,根本没有舍弃空性,但是这种光明,唯有圣者的净见量才能见到。

37、为什么说世俗涵盖所有清净和不清净的法?

[192-193]

答:

站在胜义空性的角度来讲,一切清净和不清净的显现都属于世俗谛。

因为一切万法可以包括在真实和非真实二者之中。

世俗是指非真实的,也就是所谓的显现。

就是将显现称为世俗谛,空性叫做胜义谛。

38、为什么说世俗的显现不是所破?

[193.197]

答:

万法的光明部分是世俗谛,如释迦牟尼佛的色身庄严和相好圆满也属于世俗谛,因此世俗虽然属于真实和非真实二者中的后一者,但也不一定要完全舍弃,世俗也有世俗的好处。

所谓的世俗仅仅是指生等现相在诸凡夫前似乎成了隐蔽、遮障空性的法,但不是恒常遮障空性,所以,显现并不是要破的,对于显现的实有执著才是一定要破的。

将显现称为世俗谛是因为它是证悟胜义谛的前提和阶梯;所谓的世俗谛就是证悟空性的手段和最好的方法。

39、“一切万法中再无有比此更重要的所知”是指什么?

对此,凭自己对中观的认识加以说明。

[202-203]

答:

在闻思修行中,通过闻思等真正了知自己心的本性,或者真正了知光明显现即是空性、空性就是显现。

除此以外,再没有任何其他的法。

因为空性定解的力量是非常强的,这种空性的力量一旦在我们的阿赖耶上种下来,轮回的种子就已经被毁坏了。

现在我们的相续中虽然有贪心、嗔心、痴心,但如果生起空性的定解,贪嗔痴的种子就已经被摧毁了。

相续中如果种下了非常难得的空性种子,由于空性种子与轮回的种子是不并存相违,二者不可能同时存在,轮回的种子必定会被摧毁。

 

第十五课

40、依靠哪些法,如何涵盖整个大乘深广的一切法?

[206]

答:

五法(名、相、分别、真如和正智)、三自性(遍计法、依他起与圆成实)、八识聚以及二种无我,可以将整个大乘法要全部涵盖。

41、三自性等其他法怎样归属于五法当中?

[207]

答:

名与相为是遍计所执法。

八识聚就是依他起。

境即真如,与有境即正智这两者就称为圆成实。

42、唯识、中观共许的三种自性是如何安立的?

[207.211]

答:

唯识宗的遍计法,仅仅是指依他起所显现的不清净法。

中观的遍计法:

凡是能取所取方面的显现,都叫做遍计法。

依他起也是同样,唯识宗认为依靠心显现的外境也是依他起;而中观认为一切万法显现的来源应该是八识聚,这样的八识聚实际上就是依他起。

唯识宗承认自明自知的心识实有,在这一实有心识上根本不可能成立人我和法我,从这一角度称为圆成实。

而中观认为成实的法一丝一毫也不存在,人我和法我根本不可能存在的境各别自证和对境法界就称为圆成实。

有关三种自性,在大乘中,有时是指唯识宗的遍计法、依他起和圆成实,有时是指整个大乘所承许的三种自性。

43、请说明大乘五法怎样囊括唯识名言与中观胜义二理。

[214.215]

答:

一理:

名言依靠唯识宗进行观察,五法中的名、相、分别三者可以完全包括。

二理:

胜义中观理包括五法中的正智和真如。

44、什么样的人才是真正名副其实的大乘行者?

[217-218]

答:

大乘行者相续中有现和空不相违、不抵触的见解;通达名言唯识宗和胜义中观宗的观点;从空性来讲,一切万法连毫毛许也得不到;从显现来讲,悲心的妙力自现丝毫也不会遮破,每一个法的真正本体即是如此。

因为从名言角度来讲,按照唯识宗的观点,一切万事万物的显现全部是阿赖耶的一种假相;从胜义角度来讲,按照中观宗的观点,外境的一切假相根本不可能成立,全部是空性的游舞。

对于这种空性的游舞,通过妙观察智可以通达,麦彭仁波切说:

即使凡夫地的时候,也可以显现相似的各别自证。

这样的话,基本上算是发了菩提心的大乘修行人。

45、为什么单空称为相似胜义谛?

[219-220]

答:

原因是它只不过是作为世俗存在的对立面而引生出来的;由于是世俗显现的一种对立关系——生不存在而称为无生,所以可以叫做胜义。

在所有的四边当中,由于只破了一个边,因此称之为相似胜义。

或者说,由于它属于胜义的范畴,因而称为相似;换句话说,它是所谓二谛中的世俗谛所观待的对象;也可以说它是随同究竟胜义的相似门;抑或说,通过修习它足能摧毁无始以来久经熏染、根深蒂固之习气所致的实执,中观自续派为了破除众生相续中的实执才宣说了这种方便门,因此,也可以将它称为相似胜义。

因为它具有一些殊胜的意义。

为什么又叫相似呢?

因为与真正破一切边的胜义相比较,二者之间存在很大的差距,所以才称其为相似胜义。

 

第十六课

46、什么样的人才算是具有真实体会的中观证悟者?

[222]

答:

真正获得真实胜义的境界时,有产生、无产生等一切有边全部不存在。

在这样的境界,语言无法表达,分别念无法思维,唯有依靠佛陀的如所有智才能完全照见远离一切戏论的本体。

47、证悟中观者与密行派等外道徒的主要差别在哪里?

[225-230]

答:

证悟中观者亲身体会中真正通达了中观的究竟要义,获得了圣者根本慧。

而密行外道徒等对二谛没有完全通达,不能将胜义谛和世俗谛融会贯通,就根本不可能获得远离四边的境界。

不具足真正毁坏轮回根本的智慧和力量,因此,根本不可能摧毁三有的根本,根本不可能获得解脱。

 

第十七课

48、请以教证说明圣者智慧火最终焚毁二取的道理。

[233-235]

答:

《般若摄颂》:

如是奉行明智之菩萨,断除贪执于众无贪行,如日离曜灿然昭然住,如烈火焚草木及森林,诸法自性清净普清净,

像这样奉行明与智的菩萨,已经完全断除了贪执,对众生也是无有任何贪执,如此而行持。

同样,远离了一切烦恼障与所知障之云雾、真正到达佛的境界时,他的智慧就如同璀璨的太阳一般昭然而住。

这是从断除烦恼障和所知障的角度进行比喻的。

在获得了圆满的尽所有智和如所有智时,世间上一切不清净的能取所取的草木全部被焚毁无余,这样一来,一切万法的自性清净。

49、通过什么样的方法才能了知外境不存在、万法唯心的道理?

[243-244]

答:

《中观庄严论》会使人相续中了解:

外境没有一个是真实存在的,万法确实是唯心所造。

尤其对于全知无垢光尊者和麦彭仁波切的教言逐渐熟悉以后,在你相续中,万法唯心造的观点轻而易举就可以成立。

千万不要以为万法唯心的观点仅仅是唯识宗的观点。

实际上,这是中观、唯识整个大乘之总轨。

50、若大乘共许名言随唯识宗,那月称、清辨等论师为什么不如此安立名言呢?

[244-245]

答:

因为他们不是瑜伽中观的缘故。

月称论师在《入中论》中,未承许万法唯心造,是因为此论中主要是抉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工程科技 > 冶金矿山地质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