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的文言文.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14117423 上传时间:2023-06-20 格式:DOCX 页数:19 大小:33.2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9页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9页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9页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9页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9页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9页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9页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9页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9页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9页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9页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9页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9页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9页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19页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19页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19页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19页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19页
亲,该文档总共19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docx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阅读下面的文言文.docx(19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docx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3题。

贺若敦,代人也。

父统,为东魏颍州长史。

西魏大统三年,执刺史田迅以州降,赐爵.当亭县公。

敦少有气干,善骑射。

统之谋执迅也,虑事不果,沉吟者久之。

敦时年十七,乃进策曰:

“愿思全身远害,不得有所顾念也。

”统乃流涕从之遂定谋归太祖时群盗蜂起大龟山贼张世显潜来袭统敦挺身赴战手斩七八人贼乃退走统大悦,谓左右僚属曰:

“我少从军旅,战阵非一。

如此儿年时胆略者,未见其人,非唯成我门户,亦当为国名将。

”明年,从河内公独孤信于洛阳,被围。

敦弯三石弓,箭不虚发。

乃言于太祖。

异之,授都督。

时岷蜀初开,民情尚梗,谯淹据巴西,与梁西江州刺史王开业共为表里,扇动群蛮。

太祖令敦率军讨之。

山路艰险,人迹罕至。

敦身先将士,攀木缘崖,倍道兼行,乘其不意。

又遣仪同扶猛破其别帅向镇侯于白帝。

淹乃与开业并其党帛玉成等率众七千,口累三万,自垫江而下,就梁王琳。

敦邀击,破之。

淹复依山立栅,南引蛮帅向白彪为援。

敦设反间,离其党与,因其懈怠,复破之。

进爵为公。

武成元年,入为军司马。

自江陵平后,巴、湘之地并内属。

陈将侯瑱等围逼湘州,遏绝粮援。

乃令敦率步骑六千,度江赴救。

敦每设奇伏,连战破瑱,乘胜径进。

遂次湘州,俄而霖雨不已,秋水泛溢,陈人济师,江路遂断。

粮援既绝,人怀危惧。

敦于是增修营垒,造庐舍,示以持久。

相持岁余,瑱等不能制,求借船送敦度江。

敦云:

“湘州是我国家之地。

既未得一决,所以不去。

”瑱等留船于江,将兵去津路百里。

敦勒众而还。

保定五年,卒。

建德初,追赠大将军,谥曰烈。

(节选自《周书·贺若敦传》)

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统乃流涕从之/遂定谋归太祖/时群盗蜂起/大龟山贼张世显潜来袭/统敦挺身赴战/手斩七八人/贼乃退走/统大悦

B.统乃流涕/从之遂定/谋归太祖/时群盗蜂起/大龟山贼张世显潜来袭/统敦挺身赴战/手斩七八人/贼乃退走/统大悦

C.统乃流涕/从之遂定/谋归太祖/时群盗蜂起/大龟山贼张世显潜来袭统/敦挺身赴战/手斩七八人/贼乃退走/统大悦

D.统乃流涕从之/遂定谋归太祖/时群盗蜂起/大龟山贼张世显潜来袭统/敦挺身赴战/手斩七八人/贼乃退走/统大悦

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爵,即爵位、爵号,是皇帝对贵戚功臣的封赐,一般有公、侯、伯、子、男五种。

B.石为重量单位,三石弓意谓超重的强弓,文中借此极言贺若敦的臂力非常人能比。

C.巴西,郡名,指东汉末至隋朝的巴西郡,管辖范围在今天的云南和贵州地区一带。

D.仪同,仪同三司的省称,享有与“三公”同等的待遇,南北朝时授予的人数甚多。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贺若敦思虑深远,行事果断。

他在父亲贺若统难以决定是否要拘捕田迅之际,及时进策,促使父亲下定决心,执迅以颍州降归西魏,助父建功。

B.贺若敦勇猛善战,屡建军功。

他箭不虚发,力助独孤信成功脱围;征伐谯淹时,他不惧艰险,身先士卒;救援湘州时,他孤军深入,收复失地。

C.贺若敦少有气干,智谋过人。

他率军攀木援崖,出其不意攻破敌军;他实施反间计,离间谯向,再破谯军;他增修营垒,建造房舍,以麻痹侯瑱。

D.贺若敦心怀家国,守土尽责。

他在粮援既绝、军心动摇的情况下,与陈军相持一年多;面对陈军的求和,他义正辞严地表示要守护国土,坚持到底。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0分)

(1)如此儿年时胆略者,未见其人,非唯成我门户,亦当为国名将。

(2)遂次湘州,俄而霖雨不已,秋水泛溢,陈人济师,江路遂断。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4~15题。

登尉佗楼 许浑

刘项持兵鹿未穷,自乘黄屋①岛夷中。

南来作尉任嚣力,北向称臣陆贾功。

箫鼓尚陈今世庙,旌旗犹镇昔时宫。

越人未必知虞舜,一奏薰弦③万古风。

[注]①黄屋:

古代帝王专用的黄缯车盖。

②颔联的意思是,秦二世时,尉佗受南海尉任嚣所托,行南海尉事。

秦亡后,尉佗自立为南越王。

公元前196年,汉高祖派大夫陆贾出使招抚尉佗,尉佗接受诏封,汉朝实现统一。

③薰弦:

指虞舜创作的《南风歌》。

14.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第一二句写刘项相争,战祸连年,尉佗偏守一隅,在岭南自立为王,场面宏大,起笔不凡。

B.任嚣力主分裂,陆贾功在统一,两者相互对照,诗人对不同历史人物的褒贬之意溢于言表。

C.第五句与“箫鼓追随春社近”都出现的“箫鼓”一词,取意虽相近,但一为名词一为动词。

D.第七八句运用虞舜和薰弦的典故,站在南越百姓的角度,对尉佗的历史功绩给予高度评价。

15.有人认为,“本诗以登楼为题,却没有依循登高揽胜、即景抒怀的寻常思路,可谓匠心独运。

”你是否同意这种说法?

请结合诗句说明你的理由。

(6分)

10.【文言断句】(3分)

D(统乃流涕从之,遂定谋归太祖。

时群盗蜂起,大龟山贼张世显潜来袭统,敦挺身赴战,手斩七八人,贼乃退走。

统大悦。

11.【词语理解】(3分)

C(“巴西”即巴郡之西,今指重庆、四川一带。

12.【内容分析】(3分)

B(并未收复失地。

13.【文言翻译】(10分)

(1)像这孩子这样的年龄而有如此胆量谋略的,我还没有见过,他不仅能光耀我家的门庭,也应当会成为国家的名将。

[5分。

大意3分,“如”“非唯……亦”各1分。

]

(2)于是大军驻扎在湘州,不久大雨连下不止,秋水泛滥,陈军渡过长江,江路就被阻断了。

[5分。

大意3分,“次”“俄而”各1分。

]

【参考译文】

贺若敦,是代地人。

其父贺若统,任东魏的颍州长史。

西魏大统三年,拘捕刺史田迅,率领州人归降。

赐爵为当亭县公。

贺若敦从小有气魄才干,善长骑马射箭。

贺若统谋划拘捕田迅时,担心事情没有结果,思虑了很长时间。

贺若敦当时十七岁,就进献计策说:

“若想保全自身远离祸害,不能有什么顾虑了。

”贺若统于是流泪听从了他的建议,终于定了计谋归顺太祖。

当时群盗蜂起,大龟山贼人张世显暗中赶来袭击贺若统,贺若敦挺身而出与贼人交战,亲手斩杀七八个贼人,贼人才退走。

贺若统大喜,对左右的官吏说:

“我年少从军打仗,经过的战阵不止一次了,像这孩子这样的年龄而有如此胆量谋略的,我还没有见过,他不仅能光耀我家的门庭,也应当会成为国家的名将。

”次年,跟随河内公独孤信,在洛阳被包围。

贺若敦使用三石硬弓,箭无虚发。

独孤信告诉了太祖。

太祖认为他是奇才,授都督。

当时,岷、蜀两地归附不久,民心尚有阻隔。

谯淹占据巴西,与梁西江州刺史王开业共相呼应,煽动各蛮族叛乱。

太祖命令贺若敦率军讨伐。

山路艰险,人迹罕至。

贺若敦身先士卒,攀住树木爬上悬崖,兼程而行,出乎谯淹的意料。

又派仪同扶猛在白帝击败敌军别帅向镇侯。

谯淹与王开业及其党羽帛玉成等人率兵七千人,百姓三万人,从垫江顺流而下,投奔梁王琳。

贺若敦拦截打击,大败贼众。

谯淹又依山岭建立营栅,向南勾结蛮帅向白彪作为救援部队。

贺若敦设下反间计,离间谯淹的党徒,趁着敌人懈怠,再次击败他们。

因功进为公爵。

武成元年,入朝担任军司马。

自从江陵被平定后,巴湘之地都归顺朝廷。

陈国将领侯瑱等率军围逼湘州,阻断粮草后援。

朝廷命令贺若敦率领步兵、骑兵共六千人,渡过长江,前去救援。

贺若敦每每设下奇兵伏击陈军,接连战败侯瑱,乘胜径直前进。

于是大军驻扎在湘州,不久大雨连下不止,秋水泛滥,陈军渡过长江,江路就被阻断了。

粮援既已断绝,将士便心怀恐惧。

贺若敦于是另外修建营垒、盖房子,显示准备持久作战。

两年相峙一年多,侯瑱等人无法取胜,请求借船送贺若敦渡江。

贺若敦说:

“湘州是我国领地,还未一决胜负,所以不能离去。

”侯瑱等把船留在江上,率军离开渡口百里。

贺若敦这才率军而回。

保定五年,贺若敦去世。

建德初年,朝廷追赠他为大将军,谥号为“烈”。

(二)本题共2小题,9分

14.【分析鉴赏】(3分)

B(任嚣并未力主分裂,诗人客观回溯历史,无褒贬之意。

15.【鉴赏评价】(6分)

答案示例一:

同意。

①本诗以“登楼”为题,却不写所见之景,而是由楼及人,写尉佗接受委任、自立为王以避战乱以及后来接受诏封、促进汉朝统一等历史事件;②诗人抒怀却不依于所见,而是围绕历史事件,从历史发展的角度,评价尉佗的历史功绩,寄寓诗人的时局慨叹。

答案示例二:

不同意。

①从标题看,许浑登的是尉佗楼,故不写登高所见之景,而是写与尉佗有关的历史事件,也属寻常。

②从题材看,本诗表面写登楼,实际写怀古,故依循叙古事、怀古人、咏古迹,以抒己怀的常规思路展开,未见匠心。

[6分。

每点3分。

不表明观点扣1分。

只要言之有理,均可酌情给分。

]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4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3题。

宗泽,字汝霖,婺州义乌人,泽自幼豪爽有大志,登元祐六年进士第。

廷对极陈时弊,考官恶直,置末甲,调衢州龙游令。

民未知学,泽为建庠序,设师儒,讲论经术,风俗一变,自此擢科者相继。

通判登州。

境内官田数百顷,皆不毛之地,岁输万余缗,率横取于民。

泽奏免之。

朝廷遣使由登州结女真,盟海上,谋夹攻契丹,泽语所亲曰:

“天下自是多事矣。

”退居东阳,结庐山谷间。

靖康元年命知磁州时太原失守官两河者率托故不行泽曰食禄而避难不可也即日单骑就道从羸卒十余人磁经敌骑蹂躏之余,人民逃徙,泽至,缮城壁,浚隍池,治器械,募义勇,始为固守不移之计,上言:

“邢、洺、磁,赵、相五州各蓄精兵二万人,敌攻一郡则四郡皆应,是一郡之兵常有十万人。

”上嘉之,金人逼二帝北行,康王即帝位于南京,泽入见,涕泗交颐,陈兴复大计,金人谋攻汴京,自郑抵白沙,去汴京密迩,都人震恐。

僚属入问计,泽方对客围棋,笑曰:

“何事张皇?

刘衍等在外必能御敌。

”乃选精锐数千,使绕出敌后,伏其归路。

金人果败,自是不复犯东京。

泽威声日著,北方闻其名,常尊惮之,对南人言,必曰宗爷爷,泽疏言:

“丁进数十万众愿守护京城,李成愿扈从还阙,即渡河剿敌,杨进等兵百万,亦愿渡河,同致死力。

臣闻‘多助之至,天下顺之’,陛下及此时还京,则众心翕然,何敌国之足忧乎?

”上乃降诏择日还京。

泽前后请上还京二十余奏,每为黄潜善等所抑,忧愤成疾,疽发于背,诸将入问疾,泽矍然曰:

“吾以二帝蒙尘,积愤至此。

汝等能歼敌,则我死无恨。

”众皆流涕曰:

“敢不尽力!

”诸将出,泽叹曰:

“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

”翌日,风雨昼晦。

泽无一语及家事,但连呼“过河”者三而薨。

都人号恸,遗表犹赞上还京,赠观文殿学士、通议大夫,谥忠简。

(节选自《宋史·宗泽传》,有删改)

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A.靖康元年/命知磁州时/太原失/守官两河者率托故不行/泽曰/食禄而避难/不可也/即日单骑就道/从羸卒十余人/

B.靖康元年/命知磁州时/太原失守/官两河者率托故不行/泽曰/食禄而避难/不可也/即日单骑/就道从羸卒十余人/

C.靖康元年/命知磁州/时太原失守/官两河者率托故不行/泽曰/食禄而避难/不可也/即日单骑/就道从羸卒十余人/

D.靖康元年/命知磁州/时太原失守/官两河者率托故不行/泽曰/食禄而避难/不可也/即日单骑就道/从羸卒十余人/

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末甲,古代科举制度殿试中的一种等级,殿试录取的等级称甲,最低一等叫末甲。

B.庠序,指古代的地方学校,在商周时代就已经出现,后也泛称学校或教育事业。

C.疏也称“奏疏”,与作为文体的“表”不同,是古代臣子向君王陈情说理的文章。

D.阙指皇宫门前两边的楼台,中间空缺部分为道路,这里指宫殿,可理解为“旧都”。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宗泽兴学重教,开启民智。

他在担任衢州龙游县令时,发现当地民众不知学习,遂兴办学校,安排老师,讲论经学,不仅转变了风俗,也使考上科举的人不断涌现。

B.宗泽高瞻远瞩,颇有政治远见。

他在担任登州通判期间,对朝廷结交女真、与它结盟并谋划夹攻契丹的举措不以为然,认为天下将大乱,遂辞官隐居,不再出仕。

C.宗泽精明能干,富有军事才能。

他在担任磁州知州期间,采取一系列切实有效的防备措施,为坚守磁州作长远的打算,并为此向朝廷献计献策,使五郡互为援助。

D.宗泽尽忠报国,至死不渝。

他从宋王朝利益出发,一再上书请求皇上返回京城;病重之际,他不把家事放在心上,仍念念不忘歼灭敌人,叮嘱将领要实现其遗愿。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共10分,每题5分)

(1)境内官田数百顷,皆不毛之地,岁输万余缗,率横取于民。

(2)陛下及此时还京,则众心翕然,何敌国之足忧乎?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两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诗歌,完成14~15题。

河北民

王安石

河北民,生近二边长苦辛。

家家养子学耕织,输与官家事夷狄。

今年大旱千里赤,州县仍催给河役。

老小相携来就南,南人丰年自无食。

悲愁白日天地昏,路旁过者无颜色。

汝生不及贞观中,斗粟数钱无兵戎!

【注】二边:

指北宋与契丹、西夏接壤的地区。

贞观十五年(641年),唐太宗曾对侍臣谈到自己有二喜:

“比年丰稔,长安斗粟直三、四钱,一喜也;北虏久服,边鄙无虎,二喜也。

”(《资治通鉴》卷一九六)

14.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3分)

A.王安石早年的诗歌创作有取于杜甫“沉郁顿挫”的诗风,关心政治、同情百姓疾苦,体现了现实主义精神。

B.“河北民,生近二边长苦辛”两句,开门见山地点明了黄河以北地方民不聊生的社会现实,而边民“长苦辛”只是因为北宋与契丹、西夏两族连年的战乱。

C.诗歌的最后两句,诗人用感叹的口吻颂扬“贞观之治”的美好,表达了对北宋时政的批判和对唐代治世的向往。

D.黄河以北的边民不得不背井离乡,向南逃荒求生;河南虽然丰收,老百姓也是缺粮断餐,从而暗示出“长苦辛”不是河北之民所独有,河南之民以及其他内地之民无不如此。

15.为了表现河北民的“苦辛”,这首诗运用了哪些表达技巧?

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

(6分)

10.D(句中“命知磁州”是指任命宗泽为磁州知州,句子完整,“州”字后面要断开,排除AB。

“就道”是出发、动身的意思,“单骑就道”是指一个人骑马出发上任,中间不可断开,排除C。

11.C(疏没有“陈情”的成分。

“疏”是大臣向皇帝提建议、意见,并逐条陈述、分析论证的一种文体,属于议论文。

而“表”是用来陈述自己的请求的,具有言情的成分。

12.B(“不再出仕”错,文中只说了他退居东阳,而下文也提到了他出任磁州知州,说明他并非“不再出仕”。

13.

(1)(登州)境内有几百顷官田,都是不长草木的地方,每年交纳一万多缗,都是向老百姓横征暴敛来的。

(“官田数百顷”定语后置,需还原;不毛:

不长草木;输:

交纳,献纳;率:

都;横取:

横征暴敛)

(2)陛下趁这时返回京城,那么众人团结一心,敌国有什么值得担忧的呢?

(及:

趁;翕然:

一致;何……忧乎:

有什么值得担忧的呢?

足:

值得;句意1分)

【参考译文】

宗泽,字汝霖,婺州义鸟人。

宗泽从小就性格豪爽有大的志向,元祐六年进士及第。

殿试时极力陈述当时社会的弊病,考官厌恶他的直率,将他的排名列为最低一等。

调任到衢州任龙游县令。

当地百姓不知学习,宗泽为他们建立了学校,安排了儒学教师,讲解儒家经典学术,社会风气大为改变,从此以后登科中举的人源源不断。

调到登州任通判。

登州境内有几百顷官田,都是不长草木的地方,每年交纳一万多缗,都是向老百姓横征暴敛来的。

宗泽上奏请求免征其税。

朝廷派遣使臣在登州与女真讲和,结盟于海上,图谋夹攻契丹。

宗泽与他的亲友说:

“天下从此多事了。

”于是宗泽隐居东阳,在山谷间建造房屋。

请康元年,任命宗泽为磁州知州。

这时,太原失守,出任两河一带的官员都借故不上任。

宗泽说:

“拿着国家俸禄而避难,这不行。

”当天就一个人骑匹马出发上任去了,跟从的疲弱兵卒有十多人。

磁州经过敌兵铁骑践踏后,百姓都逃跑搬家了。

宗泽到任后,修缮城池,疏浚护城河,置办作战器械,招募义勇兵士,开始为固守城池不转移的战略作打算。

上奏说:

“邢、洺、磁、赵、相五州各存蓄精锐士兵两万人,敌军攻打州时,其他四州都响应帮助,这样一州的兵力就常有十万之多。

”皇上看后嘉奖了他。

金人逼迫徽、钦二帝北行,康王在南京登基,宗泽入朝面见,眼泪鼻涕流满脸颊,陈述复兴大计。

金人谋划攻打汴京,从郑州发兵到达白沙,离汴京十分近了,京都里的人都害怕极了。

同僚和部下入府询问计谋,宗泽正与客人下围棋,笑着说:

“什么事这么慌张?

刘衍等将在外面一定能抵御敌人。

”于是挑选几千名精锐士兵,叫他们绕到敌人背后,在敌人的退路上伏击。

金人果然大败,自此不再来侵犯东京。

宗泽威望名声一天比一天大,金人听到他的名字,常常敬畏他,对于宋人来说必称他宗爷爷。

宗泽上奏疏说:

“丁进愿率几十万大军守护京城,李成愿意随驾护卫还朝,即使渡过黄河去剿灭金兵,杨进等拥兵百万,也愿意渡过黄河,一同以死全力抗击金兵。

我听说“受到很多人的帮助,天下就会归顺你。

陛下趁这时返回京城,那么众人团结一心,敌国有什么值得担忧的呢?

皇上于是下诏书,选择好日子回京。

宗泽前后共上奏二十多次请求皇上回京,多次被黄潜善等人所扣留,宗泽忧愤成疾,背上长了疽。

各位将领入府问病,宗泽急切地说:

“我是因为二帝蒙难而积愤变成这样。

你们如果能歼灭敌人,那么我就死而无憾了。

”众将军都流着泪说:

“怎么敢不尽力杀敌!

各位将军退出后,宗泽叹气说:

“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

”第二天,天色阴沉风雨交加。

宗泽关于家事没说一句话,只是连呼三声“过河”而死。

京城里的人哀痛号哭。

宗泽的遗书仍然极力主张皇上回京。

赠观文殿学士、通议大夫,谥号忠简。

14.B(从“澶渊之盟”到宋夏和议,边民“长苦辛”主要是因为北宋朝廷屈辱的妥协。

从“事夷狄”可以看出不是战乱。

15.对比。

北宋国势江河日下,与唐朝的贞观盛世形成强烈反差,诗人有感于民不聊生的惨象,通过今昔对比针砭时弊。

铺陈(渲染)。

“家家养子学耕织,输与官家事夷狄。

今年大旱千里赤,州县仍催给河役。

老小相携来就南,南人丰年自无食”六句,紧扣开篇“长苦辛”三字而来,层层深入地铺叙了百姓深受压迫之苦,字里行间流露出诗人对贫苦百姓的深切同情。

正侧结合。

“悲愁白日天地昏”形容边民的悲愁之气犹如阴云惨雾,弥漫天空,致使白日为之无光,天地为之昏黑,此为正面描写。

“路旁过者无颜色”指出道旁行人见此惨象,也不禁感到悲痛欲绝,神情黯然,此为侧面描写。

通过正侧结合,使百姓的苦难生活更为深入人心。

夸张“悲愁白日天地昏”,边民的悲愁之气令天地昏暗,表现其程度之深。

(一点3分,任意答两点满分)

(一)文言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甘宁字兴霸,巴郡临江人也,少有气力,好游侠,招合轻薄少年,为之渠帅;群聚相随,挟持弓弩,负毦带铃,民闻铃声,即知是宁。

往依刘表,因居南阳,不见进用,后转托黄祖,祖又以凡人畜之。

于是归吴。

周瑜、吕蒙皆共荐达,孙权加异,同于旧臣。

宁陈计曰:

“今汉祚日微,曹操弥憍①,终为篡盗。

南荆之地,山陵形便,江川流通,诚是国之西势也。

宁已观刘表,虑既不远,儿子又劣,非能承业传基者也。

至尊当早规之,不可后操。

图之之计,宜先取黄祖。

祖今年老昏耄已甚财谷并乏左右欺弄务于货利侵求吏士吏士心怨。

舟船战具,顿废不修,怠于耕农,军无法伍。

至尊今往,其破可必。

一破祖军,鼓行而西,西据楚关,大势弥广,即可渐规巴、蜀。

”权深纳之。

张昭时在坐,难曰:

“吴下业业②,若军果行,恐必致乱。

”宁谓昭曰:

“国家以萧何之任付君,君居守而忧乱,奚以希慕古人乎?

”权举酒属宁曰:

“兴霸,今年行讨,如此酒矣,决以付卿。

卿但当勉建方略,令必克祖,则卿之功,何嫌张长史之言乎?

”权遂西,果禽祖,尽获其士众。

遂授宁兵,屯当口。

宁虽粗猛好杀,然开爽有计略,轻财敬士,能厚养健儿,健儿亦乐为用命。

建安二十年,从攻合肥,会疫疾,军旅皆已引出,唯车下虎士千余人。

并吕蒙、蒋钦、凌统及宁,从权逍遥津北。

张辽觇望知之,即将步骑奄至。

宁引弓射敌,与统等死战。

宁厉声问鼓吹何以不作,壮气毅然,权尤嘉之。

宁厨儿曾有过,走投吕蒙。

蒙恐宁杀之,故不即还,后宁赍礼礼蒙母,乃出厨下儿还宁。

宁许蒙不杀。

斯须还船,缚置桑树,自挽弓射杀之。

毕,敕船人更增舸缆,解衣卧船中。

蒙大怒,击鼓会兵,欲就船攻宁。

宁闻之,故卧不起。

蒙母徒跣出谏蒙曰:

“至尊待汝如骨肉,属汝以大事,何有以私怒而欲攻杀甘宁?

宁死之日,纵至尊不问,汝是为臣下非法。

”蒙素至孝,闻母言,即豁然意释,自至宁船,笑呼之曰:

“兴霸,老母待卿食,急上!

”宁涕泣欺欷曰:

“负卿。

”与蒙俱还见母,欢宴竟日。

(节选自《三国志·甘宁传》,有删改)

【注】①憍:

同“骄”。

②业业:

畏惧的样子。

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祖今年老/昏耄已甚/财谷并乏/左右欺弄/务于货利/侵求吏士/吏士心怨/

B.祖今年老/昏耄已甚财谷/并乏左右/欺弄务于货/利侵求吏士/吏士心怨/

C.祖今年老昏/耄已甚财谷/并乏左右/欺弄务于货利/侵求吏士/吏士心怨/

D.祖今年老昏/耄已甚/财谷并乏/左右欺弄务于货/利侵求吏士/吏士心怨/

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古人有名有字。

古人幼年由父母命名,供长辈呼唤。

男子20岁取字,女子15岁取字。

B.祚,本意是指福,赐福,也指帝位,还指保佑之意。

在文中指汉皇帝的地位。

C.建安是东汉末年曹操的年号,一个皇帝在位期间的年号只能有一个。

D.敕,在古代,就是与皇权联系在一起的,例如“敕令”即“皇帝下的命令”。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甘宁年少时就善于交往,有侠义。

他常聚合一伙言行不庄重的少年,成为他们的首领;投靠刘表不受重用,投奔东吴后,孙权非常器重甘宁。

B.甘宁开朗豪爽,足智多谋。

在给孙权的建言中表现了他对当时形势的深刻把握,提出了先取黄祖的战略,孙权对他的分析非常赞赏。

C.甘宁言而无信,杀性很重。

部下有过,投奔吕蒙,吕蒙担心甘宁杀了有过的部下,没有将其归还。

甘宁答应吕蒙不杀,但等部下放回,还是杀了他。

D.甘宁作战勇猛,身先士卒。

建安二十年,甘宁跟随孙权攻打合肥,赶上军中瘟疫流行,曹操乘机发动袭击。

甘宁奋拉开弓箭射向敌人,与凌统等人殊死搏斗。

13.把原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权遂西,果禽祖,尽获其士众。

遂授宁兵,屯当口。

(2)故不即还,后宁赍礼礼蒙母,乃出厨下儿还宁。

宁许蒙不杀。

【答案】10.A11.C12.D

13.

(1)孙权于是西征黄祖,果然擒获了黄祖,并俘虏了他所有的士兵。

于是孙权就交给甘宁一支部队,驻扎在当口。

(2)便没有马上将他送回,后来,甘宁带着礼物来拜谒吕蒙的母亲,吕蒙才让那个小童来并交给了甘宁。

甘宁答应吕蒙不杀他。

【解析】

【10题详解】

试题分析:

本题考查文言断句的能力。

解答此题一般应注意:

首先要仔细阅读文段,把握语段的基本意思,然后充分利用各种标志词及句式特点断句。

本句首先要把握大意,“祖”,是人名,黄祖;“财谷”,名词作主语,“左右”,指身边的人,作主语,它们前面都要断开;指“吏士”与“吏士”要断开,另外要注意,本篇文言文以四言为主,断句时要留心。

故选A项。

【11题详解】

试题分析:

本题考查了解并掌握常见的古代文化知识的能力。

回答此类题目,必须熟记文学常识的主要内容,区分文学常识的概念,仔细察看题干中的修饰限制成分。

解答此类题目,还可以结合该词语所在的语段及具体语境分析。

C项,“建安”是东汉末年汉献帝的第五个年号,一个皇帝在位期间的年号不是唯一的。

故选C项。

【12题详解】

试题分析:

本题考查学生筛选信息和概括文章内容要点的能力,此类试题解答时考生应找出选项对应的语句,然后与选项进行比较分析。

从历年高考出题规律来看,这类题目常涉及人物行为举止、人物主张、人物情感、人物思想道德、人物性格、人物志向、人物才智、选文的综合性八类信息的筛选。

解答的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高中教育 > 初中教育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