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理理论第7章组织设计与组织结构.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14119569 上传时间:2023-06-20 格式:DOCX 页数:31 大小:67.6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管理理论第7章组织设计与组织结构.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1页
管理理论第7章组织设计与组织结构.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1页
管理理论第7章组织设计与组织结构.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31页
管理理论第7章组织设计与组织结构.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31页
管理理论第7章组织设计与组织结构.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31页
管理理论第7章组织设计与组织结构.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31页
管理理论第7章组织设计与组织结构.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31页
管理理论第7章组织设计与组织结构.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31页
管理理论第7章组织设计与组织结构.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31页
管理理论第7章组织设计与组织结构.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31页
管理理论第7章组织设计与组织结构.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31页
管理理论第7章组织设计与组织结构.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31页
管理理论第7章组织设计与组织结构.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31页
管理理论第7章组织设计与组织结构.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31页
管理理论第7章组织设计与组织结构.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31页
管理理论第7章组织设计与组织结构.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31页
管理理论第7章组织设计与组织结构.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31页
管理理论第7章组织设计与组织结构.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31页
管理理论第7章组织设计与组织结构.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31页
管理理论第7章组织设计与组织结构.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31页
亲,该文档总共31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管理理论第7章组织设计与组织结构.docx

《管理理论第7章组织设计与组织结构.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管理理论第7章组织设计与组织结构.docx(31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管理理论第7章组织设计与组织结构.docx

管理理论第7章组织设计与组织结构

第七章组织设计与组织结构

【本章导读】本章的内容包括:

组织的概念和功能;组织工作的基本要求及组织设计的简单模式;典型的组织结构;影响组织工作的关键性因素以及权变的组织理论。

 

任何一个组织,不管是大是小,是复杂还是简单,都需要做好两方面的基本工作:

一方面需要把工作任务分解成各项具体的工作;另一方面又需要保证这些分散的工作可以结合成整体性工作。

通过分解与合成使得组织成为一个分工协作的系统。

这种现象在足球队、医院、学校、政府部门和企业中都能见到。

然而,对于一个组织而言,如何构建分工协作系统?

如何确保组织系统运行的高效率?

如何使组织适应环境变化?

等等。

这些问题是管理工作中组织职能所必须关注的。

第一节组织的功能

在日常生活和实际工作中,一方面每个人都从属于一个或多个组织,另一方面多数工作又是由多人合作才能完成。

因此,建立一个良好的组织并使之有效地运转,这无论是对个人目标还是组织目标的实现,都至关重要。

作为一种结构和进行资源配置以实现管理目的的工具和载体,组织工作在经营管理活动中占据着十分重要的地位。

一、组织的概念

关于组织概念,国内外学者各有不同的解释和说明,大体归纳起来说,组织包括如下两层含义,一是指组织体系或组织结构,二是指组织活动和组织工作。

前者是把组织作为名词来说明和使用的,后者则是把组织当作动词来使用和解释的。

组织作为一项管理职能,是根据计划任务要求和按照权力责任关系原则,将所必需的活动进行分解与合成,并把工作人员编排和组合成一个分工协作的管理工作系统或管理机构体系,以便实现人员、工作、物资条件和外部环境的优化组合,圆满达成预定的共同目标。

二、组织的功能

组织作为一项重要的管理职能,其形成和存在的基础在于,由于各种因素的限制,一个人或几个人的独立活动不能实现既定的目标。

因此,管理者从事组织工作的目的在于:

第一,分配工作。

即通过组织工作把企业的总体目标分解落实到每位组织成员身上,转化成每位组织成员的任务。

第二,确定责权关系,促进沟通与协调。

责权关系是组织的核心要素,责权关系确定了组织的信息沟通渠道并使领导功能得以体现。

组织工作使每位组织成员都明确其具体的责任,清楚他们必须对谁负责,是谁向他们分配工作并对他们进行管理,进而使组织全体成员对组织的权力结构和权力关系有清楚的了解。

第三,构建分工协作体系,提高效率和工作的质量。

即通过组织工作使有助于预定目标实现的各项活动彼此得以相互配合,把不同的任务有机地协调起来,实现人们常说“协同效应”,即一个有效的群体的共同努力往往要大于他们单独努力的的效果的总和。

第四,组织能力的培养。

组织工作的深层次功能是为了培养出一种能力,一种能够支撑与促进企业成长的能力,这是组织的核心功能所在。

上述功能由表及里形成了功能层次体系,见图7—1。

┌─┐┌─┐┌─┐

┌─┐│构││组││支│

┌─┐┌─┐│确││建││织││撑│

│组││分││定││分││能├→│企│

│织├→│配├→│责├→│工├→│力├→│业│

│工├→│任││权││协││能├→│发│

│作││务││关││作││耐││展│

└─┘└─┘│系││体││配││成│

└─┘│系││养││长│

└─┘└─┘└─┘

表层功能←────→深层功能

图7—1组织管理工作功能层次结构示意图

三、组织工作的基本原则

企业组织是一个有机系统。

要把许多人组合起来,形成一个有机的分工协作体系,这并不是一件十分容易的事情,需要遵循一系列基本的原则。

从确保组织正常运转这一基本要求来看,组织工作至少应遵循如下一些原则:

1.目标一致性原则。

组织不是一个松散的自由组合成的群体,是人们为了实现共同的目标而建立的。

共同的目标是组织产生和发展的基础和原因,它规定并制约着组织的其他要素。

正是因为存在着组织的共同目标,组织成员才会有效地进行分工协作,并最终实现共同的目标。

共同的目标是维系组织成员的纽带,是组织管理工作的依据。

2.分工协作原则。

尽管作为一个可运行的组织来说,物料、设备等物质实体是组织的重要要素,但对任何组织来说,人员是更重要的要素。

没有人员的存在便没有组织。

为了使组织成员能够有效配合,产生合力,组织设计时必须注重职务明确、控制幅度合理、专业分工明确、责任与权力相符、协作有序等一系列组织设计原则。

3.责权关系原则。

责权关系是组织构成要素的核心内容。

可以这样说,组织即是各种责权关系的体现。

在组织管理过程中,明确各部门、各职位与整体组织之间的责权关系,使每个组织成员都明确自己应该干什么,有哪些方面的权力,归属谁直接领导,这是保持组织的稳定性和增进组织运行效果的前提条件。

4.信息畅通原则。

组织各部门和组织成员的工作是靠信息的交流维系着。

在一个组织中,信息交流包括自上而下、自下而上及同级之间的信息交流,这是组织成员进行有效协调、控制的基础。

信息是组织的血液,有效的组织工作必须保持组织内外部的信息交流畅通无阻。

组织工作的目标不能仅仅为了维持组织的正常运转,更要培养出能够支撑企业生存与发展的能力。

为此,还应遵循一些更深层的原则。

这里转引著名管理学家彼得·德鲁克的基本观点,相信对读者会有一定的启发。

彼得·德鲁克关于组织工作的七项原则

1.要明晰,不是简单。

哥特式大教堂在设计上并不简单,但在里面,你的位置是显而易见的;你知道站在何处,应该走向何方。

一座现代化的办公大楼在设计上非常简单,但在里面很容易迷路;它不是分明的。

2.努力用经济来维持管理,并把摩擦减至最小限度。

用于控制、监督、引导人们取得成绩的力量应该保持在最低限度。

组织结构应该使人们能够自我控制,并鼓励人们自我激励。

3.眼光直接投向产品,而不是投向生产过程;投向效果,而不投向所做的努力。

组织可以比作一种传输带,这种传输带越“直接”,各个活动取得成绩时的速度越快和方向的改变就越小,组织就越有效率。

必须使意愿和能力为成果而工作,而不是为工作而工作;为未来而工作,而不是躺在过去的成绩上;为了增强实力,而不是为了虚胖。

4.每一个人都要理解他自己的任务,以及组织总体的任务。

组织的每一个成员,为了把他的努力同共同的利益联系起来,需要了解如何使他的任务适应整体的任务,以及整体的任务要求他自己的任务与贡献是什么。

组织结构需要促进而不是阻碍信息交流。

5.决策把注意力集中在正确问题上时要面向行动,而且尽可能使最低层的管理人员作出决策。

6.要稳定,反对僵化,以求在动乱中生存下来;要有适应性,以便从动乱中学到东西。

它必须在其周围的世界处于动乱时代仍能进行工作。

稳定性并不是僵硬性,一个极其僵化的组织是不稳定的,而是脆弱的。

只有一个组织结构能使自己适应新的情况、新的需求、新的条件,以及新的面孔和新的个性时,它才能继续存在。

7.要能永存和自我更新。

一个组织必须能够从内部产生未来的领导者。

为此一个基本条件是组织不应该有太多的层次;组织结构应该帮助每一个人在他担任的每一个职位上学习和发展,应该设计得使人能够继续学习;必须接受新思想并愿意和能够做新事情。

第二节组织设计的基本程序

组织设计是以企业的组织结构安排为核心的组织系统的整体设计工作,是企业总体设计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有效实施管理职能的前提条件。

组织设计应以完成组织任务为前提,应遵循一定的程序与原则。

组织设计的简单模式见图7—2。

关键步骤相关的组织要素要求

劳动分工把组织的任务分解成可由个人完成的

工作任务

 

部门化以有效的方式把工作组织起来,以便

各项工作可以相互补充,有序地进行

层次等级分派完成工作的责任并授予相应权力

以有利于组织目标达成的方式整合所

协调有人员和工作

 

图7—2简单的组织设计模式

一、劳动分工

劳动分工是组织设计的前提和关键。

管理者在这一阶段的主要任务是决定如何进行分工和分工到何种程度。

只有科学的劳动分工,才能提高组织运行的效能,从而有助于组织目标的实现。

在本世纪初期甚至更早的时候,劳动分工被认为是增加生产效率的一个不尽的源泉,这个结论在当时专业化还没有得到普遍推广的情况下无疑是正确的,但随着劳动分工的深化,许多问题相继暴露了出来,厌倦、疲劳、压力、低生产效率、劣质品、旷工、高离职率等现象对传统的劳动分工理论提出了挑战,诸如工作扩大化(同时承担多种工作,即工作范围的横向扩展)、工作丰富化(承担更重要的责任,即工作内容的纵向延伸)等新的管理思想应运而生,特别是近年来席卷全球的再造工程理论更是对传统的分工理论提出了直接的挑战。

这些都是围绕着如何分工以及分工程度而展开的。

二、部门化

随着组织规模的扩大和生产经营活动的复杂化、高级化,组织业务活动种类越来越多,所涉及的专业领域越来越广。

因此,为了提高工作效率,管理者就必须在劳动分工的基础上,把各项活动进行归类,使性质相同或相似的工作合并到一起组成单位,这样便形成了一个个专业化的部门。

在企业实践中,部门化的形式是多种多样的,典型的有:

  1.功能部门化

按照组织的各项主要业务工作和主要管理职能来划分和设置组织的横向部门。

对企业来说,其主要业务和管理职能包括计划、人事、生产、销售和财务等。

按职能别和业务别划分横向部门的组织系统,见图7—3。

┏━━━┓

┃厂长┃

┗━┳━┛

┏━━━━━┳━━━╋━━━━┳━━━━━┓

┏━━┻━┓┏━━┻━┓┃┏━━┻━┓┏━━┻━┓

┃计划科长┃┃销售科长┃┃┃生产科长┃┃财务科长┃

┗━━━━┛┗━━━━┛┃┗━━━━┛┗━━━━┛

┏━━┻━━┓

┃生产单位┃

┗━━━━━┛

图7—3功能部门化组织

  按功能部门化原则来设置组织的职能机构,这是最常见的一种部门化组织形式。

例如在厂部设立职能科室,在车间设立职能组,在生产班组设立职能人员等。

在企业管理活动中,职能机构起着重要的作用。

第一,职能机构是各级行政主管人员的得力参谋和助手。

它协助主管人员搞好决策、指挥和监督工作,有助于提高行政领导工作的效率。

第二,各职能机构在其专业分工的范围内担负着人、财、物、产、供、销等专业管理工作;通过这些专业管理活动,为生产经营活动的有效进行创造必要条件。

第三,上级职能机构对下一级部门和机构,在业务上发挥着指导和帮助作用。

第四,在处理对外业务关系方面,职能机构起着重要作用。

在企业领导层的授权下,职能机构可以对外代表企业,开展正常的业务往来,处理各种对外联系和关系。

但是这种组织形式也有一定的不足,如各部门各有专责,各自独立,部门间容易形成隔阂,增加协调的困难;缺乏灵活性和弹性;以及高层领导者负担过重等。

这种部门化组织形式,在稳定的技术与环境等条件下比较有效。

  2.过程部门化

将企业的产品生产或制造过程分成几个工艺阶段,按阶段来设置部门和机构,要求每个部门只负责整个过程中某一阶段的工作。

例如在机械制造企业中,生产过程常被分为铸造、锻压、机加工和装配等阶段,进而按阶段来设立车间和部门。

按过程部门化划分横向系统的组织系统表,见图7—4。

┏━━━┓

┃厂长┃

┗━┳━┛

┏━━━━━━╋━━━━━━┓

  ┏━┻━┓┃┏━┻━┓

┃职能组┃┃┃职能组┃

┗━━━┛┃┗━━━┛

┏━━━━━━┳━━┻━━┳━━━━━━┓

┏━━┻━┓┏━━┻━┓┏━┻━━┓┏━┻━━┓

┃铸造车间┃┃锻压车间┃┃加工车间┃┃装配车间┃

┗━━━━┛┗━━━━┛┗━━━━┛┗━━━━┛

图7—4过程部门化组织

  按过程部门化原则划分组织的横向部门,也是一种很常见的部门化组织结构形式。

它的优点是有利于提高工作效率,缺点是增加了上层协调的困难。

  3.产品部门化

按产品不同来划分和设置企业组织的横向部门。

这种部门化组织形式适合于多样化生产经营的大型企业,它属于分权化的组织形式。

按产品别划分的组织系统表,见图7—5。

┏━━━┓

┃总经理┃

┗━┳━┛

┏━━━━━┳━━━╋━━━┳━━━━━━┓

┏━━┻━┓┏━━┻━━┓┃┏━━┻━━┓┏━━┻━┓

┃销售经理┃┃人事部经理┃┃┃采购部经理┃┃财务经理┃

┗━━━━┛┗━━━━━┛┃┗━━━━━┛┗━━━━┛

┏━━━━━━━━╋━━━━━━━━━┓

┏━━━┻━━┓┏━━━┻━━━┓┏━━━┻━━┓

┃甲产品部经理┃┃乙产品部经理┃┃丙产品部经理┃

┗━━━━━━┛┗━━━┳━━━┛┗━━━━━━┛

┏━━━━━┳━━━━┻━━━━┳━━━━━┓

┏━┻━━┓┏━┻━━┓┏━━┻━┓┏━━┻━┓

┃产品部门┃┃销售部门┃┃工程部门┃┃会计部门┃

┗━━━━┛┗━━━━┛┗━━━━┛┗━━━━┛

图7—5产品部门化组织

  产品部门化组织形式的优点是以产品部为利润中心,便于对成本、利润和绩效的测定和评价;它是分权化的组织,有利于创新活动,有利于改善产品部门内部的协调工作,为产品部门经理提供一个最佳训练机会。

其缺点是产品部可能发展得过于自主,增加了主管部门控制工作上的困难,要求有更多的通才,组织的纵向层次职能部门经常出现重复,造成专业力量分散。

产品部门化组织适合于经营环境多变和实行多品种与多系列生产经营的大型企业和联合企业。

  部门化组织形式多种多样,除上述三种之外,还有诸如地区部门化组织、顾客部门化组织和销售渠道部门化组织,等等。

在现代企业中,采取一种纯粹的部门化形式的组织是罕见的,绝大部分企业的组织结构都采用混合的部门化形式。

例如在功能部门化的基础上同时加之其他部门化形式。

图7—6就是一个混合部门化组织图。

在我国企业中,采用功能和过程的混合部门化组织形式较多。

┏━━━┓

┃总经理┃

┗━┳━┛

┏━━━━━━━━╋━━━━━━━┓

┏━━┻━━┓┃┏━━┻━━┓

┃财务部经理┃┃┃销售部经理┃

┗━━━━━┛┃┗━━━━━┛

┏━━━━━━━━━╋━━━━━━━━┓

┏━━┻━━━┓┏━━━┻━━━┓┏━━┻━━━┓

┃甲产品部经理┃┃乙产品部经理┃┃丙产品部经理┃

┗━━━━━━┛┗━━━┳━━━┛┗━━━━━━┛

┏━━━━┳━━━━━┻━━━━━┳━━━━┓

┏━┻━┓┏━┻━┓┏━┻━┓┏━┻━┓

┃铸造部┃┃锻压部┃┃加工部┃┃组装部┃

┗━━━┛┗━━━┛┗━━━┛┗━━━┛

图7—6混合部门化组织

三、管理幅度与层次等级

人类很早以前就开始了管理幅度(SpanofControl)思想的实践。

《圣经》中记载着摩西(约公元前1300年,曾被俘虏到埃及,他汲取埃及的管理经验,成为希伯来人的领导者)率领希伯来人为摆脱埃及人的奴役而出走。

开始,每个人都直接向摩西汇报,遇到大事小情,摩西都要亲自处理。

不久,摩西便精疲力尽。

摩西的岳父杰西罗随队前行,他建议摩西建立“千民之侯,百民之侯,半百民之侯和十民之侯”制度,对一些小的事情,让下面的人自己处理,大的事情由摩西解决。

摩西采纳了岳父的建议,顺利地完成了出走的任务。

有效管理幅度是划分组织纵向管理层次的理论,其含义是一个领导者(主管人员)所能直接而有效地管理和指挥其下属工作人员的数量,或者是指一个上级机构所能直接有效管理其下级机构的数目。

换句话说,管理幅度指的是有多少人共同向同一上司汇报工作。

任何一个领导者所能管辖的下属人数必定有个限制和限额,因为任何人的知识、经验、能力和精力等都是有限度的。

因此居于权力中心的领导人,绝不可能无限制地直接管理和指挥很多人而又使他们的活动配合无间。

在就一个领导者的管理幅度不可能无限制地扩大方面,绝大多数管理学著作都引用了V·A·格兰丘纳斯(V.A.Graicunas)的论证公式:

N=n(2n-1+n-1)

式中:

N表示管理者与其下属之间相互交叉作用的最大可能数;

n表示下属人数。

例如,假定一个管理者M,有两个下属A和B。

一种直接关系可能发生于M与A之间和M与B之间。

但是有这样的时候,M和A谈话而B在场,或者和B说话而A在场,这样可能就会有两种直接群体关系。

此外,交叉关系可能存在于A和B之间,表现为A找B和B找A。

这三类关系加到一起,就存在了6种可能的相互作用。

当下属增加到3个时,这种可能的相互作用总数则增加到18。

以此类推,越来越大。

当下属人数达到100人时,上面公式中的N便成为一个十分“巨大”的数字!

虽然格兰丘纳斯没有说明N以多少为宜,但他给予的警告是清楚的——哪里增加一个下属,他就是一根能压断经理的骆驼脊背的稻草。

事实上,决定管理幅度不可能无限制扩大的因素远不仅仅是上述所说的相互作用关系,管理者的能力、下属人员的集中与分散程度、工作本身的性质、工作的标准化程度、工作的类别、需要解决的问题的出现频率、管理者与下属人员间的关系等等,都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管理者管理幅度的大小。

  那么,管理幅度多大为好呢?

对于这个问题长期以来有许多学者和实业家进行过大量的研究工作。

传统或古典管理学派对待领导人管辖人数问题的态度和研究方法,一直是倾向于把有效的管辖人数普遍化,就是想找出一个通用方案,并加以普遍推广。

但长期调查研究结果,并未找出一个理想的通用方案,不同人的说法仍然不一致。

管理幅度的实践

20世纪初期,美国将军伊恩·汉密尔登(IanHamilton)根据他作为一个军官的经验总结了对管理幅度大小的认识。

他发现,一般人的头脑在管理3到6个人时将能处于最佳的工作状态。

一个军士在仅仅指挥3个士兵时并不十分忙碌,一个陆军中将难以指挥6个师长的活动。

伊恩·汉密尔登最后建议,越接近于整个组织的最高领导人,他的管理幅度越接近6个人越好。

亨利·法约尔指出,合适的管理幅度应该是最高经理管理4—5名部门经理,部门经理管理2—3名管理人员,管理人员管理2—4名工长,工长管理25—30名工人。

英国有名的管理顾问林德尔·F·厄威克(LyndallF.Urwick)上校提出了他观察到的心理现象:

一个人的“注意力跨度”——能够同时给予注意的事项的数目——是有限的,并以此为依据讨论管理幅度的大小。

他的研究结论是:

“没有一个管理者能够直接管理超过5个或者至多6个工作紧密相关的下属的工作。

美国管理学会的研究报告(1952年)介绍了当时在141家“公认的具有良好组织实践”的公司调查结果,该项调查的主题是这些公司中的总经理的管理幅度实践情况。

结果发现总经理的管理幅度为1—24人不等。

由于管理幅度的限制,当组织的人员规模达到一定程度时,即当组织的人员规模突破管理幅度的限度时,就需要而且必须划分出不同的管理层次。

这样,组织就由有阶层的单位组织构成,即形成了组织的纵向层次结构。

当层次较多之后,人们便形象地称其为“金字塔”式的组织结构。

上述分析可知,若在企业人力规模大致一定的情况下,组织层次与管理幅度在数量上是一种反比例关系。

在组织管理过程中要正确处理好管理幅度与组织层次之间的关系问题。

有的企业用扩大管理幅度和减少组织层次的方法,构成扁平式组织结构(FlatOrganization);有的企业则采用缩小管理幅度和增加组织层次的方法,形成垂直式组织结构(TallOrganization)。

  相对来说,垂直式组织结构属于集权型组织。

它具有高度的权威性和统一性,决策和行动都比较迅速。

其缺点和不足是不便于纵向联络沟通,缺乏灵活性和适应性,所需管理人员多,管理费用大。

减少管理幅度,建立直式组织结构,在下述条件下显得有效:

⑴工作任务要求不明确;⑵下属人员自由处置权太大;⑶工作责任重大,绩效衡量期限长;⑷成果不易测定或测量;⑸部属之间工作依赖性强。

在此情况下,缩小管理幅度,以便实行有效控制。

扁平式组织结构属于分权型组织。

它层次少,便于上下信息交流,有利于发挥下级人员的才干,灵活而有弹性,所需管理人员少,管理费用开支低。

其缺点和不足是不便进行有效监督和控制,加重了交叉联络的负担,容易突出下属的特权和部门的利益。

选择合适的管理幅度是至关重要的,首先,它会对一个部门的工作关系产生影响,较宽的管理幅度意味着管理者异常繁忙,结果组织成员得到较少的指导和控制;与此相反,过窄的管理幅度意味着中基层管理人员权力有限而难以充分发挥工作的能动性。

其次,对组织决策活动产生影响。

如果组织层次过多,将减缓决策速度,这在环境迅速变化的今天是一个致命的弱点。

  组织的纵向管理层次的形成,其意就是组织结构上的横断面的分割,使各个管理职务有所区别,由此形成组织的权力阶层结构。

因此,在明确了管理幅度和组织层次之后,下一个任务就是科学地授权。

为此,管理者必须识别哪些任务可以授权,其中一个非常有效的方法就是管理者首先对其如何分配时间进行分析,从而进一步确定哪些职能和责任可以授权他人来完成,由哪些下属来完成,然后授予下属完成任务所必需的权力和资源。

最后,在明确下属责任的基础上对授权进行监督和控制。

四、协调

组织过程的最后一个要素就是协调,既包括横向协调,也包括纵向协调。

协调的目标在于使得管理者的工作方向保持一致并确保整个组织过程有助于组织目标的最后达成。

所谓协调就是将独立的个体和单位的活动整合到为实现共同的目标而齐心努力的活动中去。

组织中的每个员工都被仅仅分配从事一小部分工作,如果没有协调这些不同的个人努力可能就会产生裂痕,甚至产生分歧和冲突。

管理协调活动通过统一组织中不同个人和部门的活动实现群体的效能。

协调工作应当遵循以下原则:

  1.政令统一原则

  政令统一是亨利·法约尔总结的管理十四原则之一。

该原则要求组织活动具备以下特点:

  

(1)在确定管理层次时,要使上下级之间形成一条命令链;

  

(2)任何一级只能有一个人负责;

  (3)下级只接受一个上级的命令和指挥,防止出现多头领导的现象。

(4)下级只能向直接上级请示工作,不能越级请示工作;

(5)上级不能越级指挥下级;

(6)职能部门一般只能作为同级直线指挥系统的参谋,无权对下属直线领导者下达命令和指挥。

在实践中,政令统一的原则并不容易贯彻,因为传统的政令统一原则暗含一个假设,即组织的各种活动可以明显的分解,各个成员能各负其责,只有这样,才能避免命令的冲突、误解,减少资源的滥用。

当组织相对简单,工作可分解度高时,政令统一是很有效的原则。

即使今天,对于许多组织来讲,它还是一条有意义的原则。

并遵循这一原则来设计活动和工作关系。

然而,随着信息极大的发展,社会环境的变迁,许多工作需要不同群体和个人之间自主地相互协调、相互支持,过分强调政令统一有可能导致组织灵活性的降低从而影响组织绩效。

2.命令链原则

这是法约尔另一条管理原则,又被人称作“梯度原则”(ScalarChain),是指组织中的权力链从顶端开始,不间断地授给组织的最下端。

它为上级和下属之间提供了正式的沟通渠道,也有助于政令统一原则的实现。

3.“联系针”

政令统一和命令链原则为管理人员协调下级之间的横向工作关系创造了条件。

除此之外,不同管理层次的管理者之间的纵向协调也十分重要。

在60年代,美国行为科学家伦西斯·利克特(RensisLikert)提出利用集体决策的方法促使组织实施参与型管理,为此,他提出“联系针(LinkingPin)”的概念,通过“联系针”把整个企业联结成为一个整体,见图7—7。

在这样的组织体系中,每个下级组织的领导是上一级组织的成员,他们会同时兼顾到上下级单位的利益,并容易顺利地将企业整体目标贯彻到基层部门。

 

●●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法律文书 > 调解书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