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高中历史必修一同步学案27份 人民版25.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14121541 上传时间:2023-06-20 格式:DOCX 页数:17 大小:83.5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秋高中历史必修一同步学案27份 人民版25.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7页
秋高中历史必修一同步学案27份 人民版25.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7页
秋高中历史必修一同步学案27份 人民版25.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7页
秋高中历史必修一同步学案27份 人民版25.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7页
秋高中历史必修一同步学案27份 人民版25.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7页
秋高中历史必修一同步学案27份 人民版25.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7页
秋高中历史必修一同步学案27份 人民版25.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7页
秋高中历史必修一同步学案27份 人民版25.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7页
秋高中历史必修一同步学案27份 人民版25.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7页
秋高中历史必修一同步学案27份 人民版25.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7页
秋高中历史必修一同步学案27份 人民版25.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7页
秋高中历史必修一同步学案27份 人民版25.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7页
秋高中历史必修一同步学案27份 人民版25.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7页
秋高中历史必修一同步学案27份 人民版25.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7页
秋高中历史必修一同步学案27份 人民版25.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17页
秋高中历史必修一同步学案27份 人民版25.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17页
秋高中历史必修一同步学案27份 人民版25.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17页
亲,该文档总共17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秋高中历史必修一同步学案27份 人民版25.docx

《秋高中历史必修一同步学案27份 人民版25.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秋高中历史必修一同步学案27份 人民版25.docx(17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秋高中历史必修一同步学案27份 人民版25.docx

秋高中历史必修一同步学案27份人民版25

9.2 新兴力量的崛起

【学习目标】

1.简述欧洲共同体的形成、日本成为世界经济大国和中国的振兴以及不结盟运动的兴起。

2.了解世界多极化趋势在曲折中发展。

知识点一 “欧洲人的欧洲”

【历史叙述】

1.背景

(1)经济基础:

20世纪50年代初,西欧国家工业生产得到恢复。

(2)现实需要:

欧洲的政治家们认识到,欧洲各国只有______才能使欧洲得到稳定与发展。

(3)政治基础:

法国和__________的和解,奠定了欧洲统一的政治基础。

2.进程

(1)经济一体化

时间

进程

目标

1951年

建立了________________

争取在成员国之间逐步实现商品、人员、劳务和资本的__________,进一步促进经济的发展。

1958年

组成欧洲经济共同体和欧洲原子能共同体

1967年

三个机构合并为____________

(2)政治一体化

①1973年,欧共体提出要努力做到在国际舞台上“________________”。

②1975年,共同体的立法机构“__________”成立。

③20世纪80年代后,欧共体的政治联合加强,防务合作加快。

助解助学

[易错提醒] 欧洲一体化的根本原因是欧洲经济发展的要求,而不是要求摆脱美国的控制。

[思维点拨] 欧共体成立的主要目的

是为抗衡美苏,加强在世界上的政治经济地位。

欧共体成立后,在政治经济领域展开多方面合作,实力大大增强,冲击了美国的霸权地位和两极格局,成为多极化中的一极。

[图解识记] 欧洲走向一体化的历程

【史料实证】

探究点1 欧洲一体化的原因

材料 在东方,来自苏联和东欧盟国的威胁日益严重;在西方,来自美国的经济渗透和政治控制不断加强。

欧洲政治家们清醒地认识到,如此下去,欧洲将不再是欧洲人的欧洲。

——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思考 据材料回答,欧洲政治家们认为“欧洲将不再是欧洲人的欧洲”的理由是什么?

 

 

探究点2 欧洲一体化的影响

材料 美国与欧共体国民生产总值占世界GDP总额的比重

国家或组织

1955年

1960年

1965年

1970年

1974年

美国

36.2%

33.73%

31.27%

30.21%

24.36%

欧共体

17.54%

17.53%

18.68%

19.32%

20.12%

思考 据材料,分析欧洲一体化产生的影响。

 

【史论总结】

欧洲一体化的特点及影响

1.特点

(1)由单一的经济领域发展到多个经济领域。

(2)由经济领域发展到政治军事、外交领域。

(3)成员不断增加,规模不断扩大。

2.影响

(1)对欧洲

①欧共体的出现顺应了历史发展潮流,它发展为强大的政治经济实体,改变了欧洲的政治格局,政局日趋稳定。

②促进了欧共体内部和对外贸易的增长,促进了欧共体国家经济的发展。

(2)对世界

①欧共体在外交上奉行独立自主的原则,加上日本的崛起,动摇了美国霸主的地位,资本主义世界逐渐形成美、日、西欧三足鼎立的局面。

②欧共体积极发展与第三世界的政治经济关系,给第三世界国家在政治经济领域与美苏两个超级大国抗衡以有力地支持。

③欧共体的形成和发展动摇了美苏两极格局,促进了世界多极化发展,有利于欧洲乃至世界的安全。

知识点二 迅速兴起的日本

【历史叙述】

1.原因

(1)经济:

把__________作为立国方针,制定一系列合乎本国国情的经济发展战略。

(2)外交:

坚持以__________为基轴,依赖美国的保护,发展对外经济关系。

(3)科教:

重视教育,大力发展高科技产业。

2.表现

(1)20世纪60年代末,日本成为仅次于______的资本主义世界第二号经济大国。

(2)日本成为世界上最大的________。

3.影响

随着日本经济的崛起,推动其谋求“__________”的目标,力图成为世界政治格局中重要的一极。

[归纳总结] 二战后美国与日本关系的演变

时期

关系

原因

二战胜利后至1947年

美国单独占领日本,日本追随美国

日本发动太平洋战争损害了美国利益,日本战败

1947年~20世纪70年代

美国扶植日本

美国出于冷战遏制共产主义和中国的需要

20世纪70年代以来

日本与美国、西欧形成鼎立之势

日本经济实力增强

[名师指津] 日本在战后经济崛起的根本原因并非美国的扶植,而是日本在民主改革的基础上根据国内外形势制定了符合国情的发展战略。

内因是决定事物发展的根本原因。

[图解识记] 战后日本的崛起

【史料实证】

探究点 日本的崛起

材料

 各国经济增长率(%)比较

时间

日本

美国

英国

联邦

德国

法国

意大利

1952~1960

8.2

2.8

2.7

7.5

4.8

5.8

1961~1970

11.2

4.1

2.8

4.8

5.8

5.6

    

1987年《时代》周刊封面

思考 

(1)表格反映了日本经济发展的状况如何?

资本主义经济格局有何变化?

 

 

(2)图片反映出日本对美国的态度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知识点三 东方巨龙的腾飞

【历史叙述】

1.经济建设成就

(1)1957年“一五”计划的完成,奠定了工业化基础。

(2)1978年中国实行改革开放,综合国力迅速增长。

2007年,中国成为仅次于美国、日本的世界第三经济体。

2.国际地位

(1)中国是第三世界中唯一的联合国安理会常任理事国。

(2)中国始终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为维护世界和平与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知识点四 发展中国家的呼声

【历史叙述】

1.背景

(1)独立的亚非拉国家不愿介入美苏之间的斗争,希望在两极格局中保持________,采取不结盟的外交政策。

(2)南斯拉夫、印度、埃及三国领导人铁托、尼赫鲁、纳赛尔的推动。

2.标志:

1961年召开第一届不结盟国家和政府首脑会议。

3.主张

(1)始终奉行__________和________的宗旨和原则。

(2)坚持反对帝国主义、新老殖民主义、种族主义和一切形式的外来统治与霸权主义,维护世界和平。

(3)主张国际关系民主化和建立__________新秩序。

4.影响:

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世界的面貌;有力地冲击了两极格局。

[易混易错] 不结盟的含义不是消极的中立,而是积极地反对殖民主义和霸权主义,主张用和平共处代替冷战,实行全面彻底裁军,销毁核武器。

[历史认识] 对不结盟运动的认识

不结盟运动并非绝对的不结盟,而是不与美苏两个大国结盟,不参加美苏争霸。

不结盟运动本身就是第三世界国家为维护民族独立和发展民族经济而结成的一种联盟。

[重点精讲] 不结盟运动的特点

(1)其队伍和影响迅速扩大。

(2)矛头由初期指向新老殖民主义转向集中反对霸权主义。

(3)斗争从政治领域逐渐扩大到经济领域。

(4)一定程度上是对两极格局的一种冲击,从客观上加速了世界殖民体系的瓦解。

[归纳总结] 战后多极化趋势出现的原因及其影响

1.原因

(1)根本原因在于世界经济力量结构的多极化发展趋势。

(2)具体原因

①美苏两国争夺世界霸权,在给世界和平造成严重威胁的同时,也使自身实力受到严重削弱。

②20世纪70年代以来,欧共体和日本迅速崛起,严重削弱了美国资本主义世界霸主的地位。

③苏联与中国、东欧诸国控制与反控制的斗争空前激化,社会主义阵营不复存在,从中分化出独立的力量。

④为反对美苏霸权主义,大批发展中国家组成的第三世界进入国际政治舞台,有力地冲击了两极格局。

2.影响

世界多极化趋势的出现,有利于世界多元化的发展,有利于抑制霸权主义,有利于促进国际关系的和谐发展。

[教材互补] 欧洲的联合、日本的崛起、第三世界不结盟运动的兴起,有力地冲击着美苏两极对峙的格局。

到20世纪70年代,世界多极化趋势已初露端倪。

(北师版)

【史料实证】

探究点 不结盟运动的兴起

材料 现有的军事集团正在发展成为越来越强大的军事、经济和政治集团,根据逻辑和它们的相互关系的性质看来,必然不时引起国际关系恶化……在这种情况下,和平共处的原则,是代替“冷战”和可能发生的全面核灾祸的唯一的办法。

——不结盟国家和政府首脑宣言(1961年9月)

思考 

(1)根据材料分析不结盟运动产生的原因是什么?

 

 

(2)右图是不结盟运动的标志图,想一想它有何象征意义?

 

(3)不结盟运动的兴起产生了怎样的影响?

 

 

课堂小结

【课堂检测】

1.法国前总统吉斯卡尔·德斯坦宣称:

“一个反对美国的欧洲是不可想象的,一个美国庇护下的欧洲是不能接受的。

我希望一个站起来的欧洲。

”其意图在于(  )

A.建立一个强大的单边主义的欧洲

B.建立平等的欧美伙伴关系

C.重新确立欧洲国际政治经济的中心地位

D.努力构建一个统一的欧洲

2.(2016·信阳高一检测)1946年9月19日,丘吉尔在苏黎世大学发表的题为《欧洲的悲剧》的演说中指出:

“摧毁了纳粹政权之时……我向欧洲提出的建议可以概括为一句话:

联合起来!

”欧洲国家为此进行的最初实践是(  )

A.建立北约

B.建立欧洲煤钢共同体

C.组建原子能共同体

D.成立欧共体

3.有关媒体报道:

“日本是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最典型的技术引进和创新型国家,它充分利用‘后发优势’,大力引进国外先进技术并加以本土化,成功建立起自己的科学体系。

”这说明日本的崛起得益于(  )

A.政府政策的倾斜推动

B.调整国内产业结构

C.国民经济的非军事化

D.注重技术引进和创新

4.从图一到图二所反映出的社会背景变化是(  )

  

图一 日本投降后,麦克阿瑟(左)图二 1987年美国

同日本裕仁天皇(右)会晤的合影《时代》周刊封面

A.日本由二战后的依附美国到称霸世界

B.美、日、西欧形成三足鼎立局面

C.美国经济衰退,无力与日本抗衡

D.日本经济迅速崛起,对美国态度逐渐强硬

5.1961年9月,南斯拉夫总统铁托说:

“当我们走上独立的道路而不同两个对立阵营的国家集团结盟的时候,当我们反对分裂世界的政策和拒绝这个政策所带来的一切时,我们选择了一条艰苦的道路。

”这一番言论反映了(  )

A.美苏两极对峙格局的出现

B.社会主义阵营的日趋瓦解

C.不结盟运动正在逐渐兴起

D.多极化世界格局开始形成

6.《全球通史》叙述道:

“……欧洲不再是世界棋盘上的一个卒子——或两个卒子,东欧和西欧;中国也已不再是苏联的卫星国或地位较低的伙伴。

”材料表明(  )

A.两极格局瓦解B.世界新格局形成

C.多极化趋势出现D.区域集团化发展

答案精析

知识点一

历史叙述

1.

(2)联合 (3)联邦德国

2.

(1)欧洲煤钢共同体 欧洲共同体 自由交流 

(2)①用一个声音说话 ②欧洲议会

史料实证

探究点1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美国对欧洲的经济渗透和政治控制不断加强;受到来自苏联和东欧等社会主义国家的威胁。

探究点2

西欧国家不断加强经济合作,经济实力大大增强。

知识点二

历史叙述

1.

(1)发展经济 

(2)日美关系

2.

(1)美国 

(2)债权国

3.政治大国

史料实证

(1)状况:

1952~1960年和1961~1970年,日本经济都处于高速发展阶段。

变化:

随着日本和西欧的崛起,资本主义世界经济领域呈现出了美、日、西欧三足鼎立的局面。

(2)随着日本经济实力的强大,对美国的政策逐渐强硬起来,改变了战后初期向美国一边倒的政策,实行以日美关系为轴心的全方位外交。

知识点四

历史叙述

1.

(1)和平中立

3.

(1)独立自主 非集团 (3)国际经济

史料实证

(1)美苏两极对峙威胁着世界和平与安全;新兴独立国家处于弱势地位,积极谋求自身的独立与安全、和平与发展。

(2)象征独立自主、和平、中立的政策和目标。

(3)不结盟运动的兴起,标志着第三世界国家以独立的力量登上了国际政治舞台,开始改变由超级大国和西方大国决定世界事务的局面。

课堂检测

1.B [“一个反对美国的欧洲是不可想象的”说明不是想建立一个强大的单边主义的欧洲,故A项不正确。

材料的意思是既反对美国的控制,又不反对美国,说明主张建立平等的欧美伙伴关系,故B项正确,C项错误。

材料没有表达出建立一个统一的欧洲的意图,故D项排除。

]

2.B [题意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欧洲国家为欧洲的联合而进行的第一次实践。

1951年欧洲煤钢共同体成立,故B正确。

1949年成立的北约是美国推行冷战政策的体现,不是欧洲国家联合的表现,排除A。

1958年组建原子能共同体,1967年7月欧洲共同体正式成立。

故排除C、D两项。

]

3.D [解答本题主要从题干中关键信息“技术引进和创新”“本土化”进行分析,D项符合题意。

]

4.D [图一反映美国对日本的控制,而图二中“tradewars”反映美日在经济上的竞争,因此D项正确。

A、B、C三项无从体现。

]

5.C [题干中的“1961年”是第一次不结盟国家和政府首脑会议召开的时间;题干中的人物“铁托”是不结盟运动的倡导者之一;引文中的“不同……结盟”与不结盟运动的宗旨、原则相吻合。

]

6.C [材料并未体现出两极格局瓦解和区域集团化发展,B项与史实不符,A、B、D三项均可排除。

材料显示出欧洲和中国地位的提高,表明多极化趋势出现,故选C项。

]

课文分析

本课课程内容标准为“了解罗马法的主要内容及其在维系罗马帝国统治中的作用,理解法律在人类社会生活中的价值。

”围绕课程内容标准,课文介绍了古罗马政体变化的过程和古罗马法律的发展及其影响。

相对于古代中国的皇权专制和古希腊的公民民主,课文特别强调了古罗马的法律。

本课第一目“从共和国到帝国”,讲述了古罗马从君主制到贵族共和制再到帝制的演变过程。

本目虽不属课程内容标准的要求,但符合历史Ⅰ“着重反映人类社会政治领域发展进程”的要求,可用于实现课程内容标准“罗马法在维系罗马帝国统治中的作用”,但只作了解要求。

本课第二目“十二块铜牌上的法律”讲述了《十二铜表法》的制定、内容和影响;第三目“《查士丁尼法典》”讲述了《查士丁尼法典》、《查士丁尼法学总论》、《查士丁尼学说汇纂》和《查士丁尼新敕》的内容、作用和影响。

这两目是实现课程内容标准的主要内容,必须掌握。

需要特别注意的是查士丁尼时期法律的内容和作用,课文作小字、楷体处理,但这些内容实际上是课程内容标准所要求的。

课文最后说明了《十二铜表法》和《查士丁尼民法大全》在罗马法中的不同地位和总体影响。

值得注意的是课文的“知识链接”——“罗马法遗产在今天”对掌握课程内容标准“罗马法的主要内容”的作用。

 学情分析

授课对象是市区属重点中学程度相对较好的学生,但初中历史知识的积淀很少很少。

他们适应能力较强,经过近一个月(历史Ⅰ模块采用学期制,每周开课2节)的学习,已经基本适应了高中历史新课程;他们思维活跃,能够提出、分析和解决问题,比较善于思考,欢迎教师在课堂里提出较有新意和深度的问题;经过前面六课的学习,学生了解了君主制、贵族制和共和制等政体概念,平等协商、少数服从多数等法治原则,议会制、任期制、同僚制、选举制和代表制等民主运作方式,基本上掌握了古代中国和古代希腊政治文明的特点。

 教学目标

根据课程标准、课文分析和学情分析,确定教学目标如下:

知识与能力:

1、平民保民官、屋大维与元首制、《十二铜表法》、查士丁尼与《查士丁尼民法大全》

2、理解古罗马法的主体内容是实体法即民法(私法),而罗马程序法也影响至今。

3、理解古罗马法在维系罗马帝国统治中的作用。

过程与方法

1、通过问题设计、学生发言、教师点评,培养学生理解分析历史问题的论从史出、史论结合的方法。

2、通过古罗马政制的不同组织形式、《十二铜表法》肉偿之债与夏洛克肉偿契约的性质比较、

古罗马政治文明的特点等,培养学生用比较的方法分析历史与问题。

3、通过《十二铜表法》肉偿之债与夏洛克肉偿契约的性质比较养成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和爱好。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平民保民官的角色体验、《十二铜表法》肉偿之债与夏洛克肉偿契约的性质比较、古罗马法影响后世的原因、古罗马法遗产在今天等形成学生对历史与问题的价值判断。

2、通过《十二铜表法》肉偿之债与夏洛克肉偿契约的性质比较,揭示人性的发现是法律进步的基础。

 

教学重点

平民保民官,《十二铜表法》的制定和作用,《查士丁尼民法大全》的内容和作用。

 

教学难点

古罗马政制的组织形式的优势、《十二铜表法》肉偿之债与夏洛克肉偿契约的性质比较、古罗马法影响后世的原因。

 

教学方式

采用探究性学习方式,教师设计问题,以学生发言为主,教师对学生发言作史实性和逻辑性的点评,对学生观点不作结论性判断。

 

教学手段

课件与电脑视频展台

 

教学过程

(一)课前探究

上一课布置的课后思考题:

古代中国和古代希腊政治文明的特点。

(二)导入新课

作上一课布置的课后思考题的反馈后,提出问题“古罗马政治文明的特点又是什么呢?

”导入新课,并展示本课课程内容标准,进而提出问题“你知道现在联合国安全理事会常任理事国拥有的“否决权”的原形吗?

(设计意图)回顾了旧课,形成了古中国、希腊和罗马的对比,使学生明确本课学习的目标,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三)师生互动

教师指出联合国安全理事会常任理事国拥有的“否决权”的原形是古罗马的平民保民官制度,接着提出问题“假如你身处古罗马,平民选举你做保民官,你愿意吗?

”,要求学生阅读课文第一目“从共和国到帝国”后回答。

(设计意图)通过角色体验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引导学生学习古罗马政制的特点之一平民保民官制度,学生因为价值取向的不同会做出愿意或不愿意的不同判断。

教师点评的时候对学生的价值取向与判断不作评论,但特别要注意学生是否从“身处古罗马”的角度来作判断,如学生可能因为平民保民官“家门必须时刻开放”而认为侵犯了住宅自由和个人、家庭隐私等,教师必须指出古罗马是否有这些概念来形成学生的历史意识。

接着从平民保民官引入罗马政制的其它组织形式,提出问题“有人说:

‘罗马组织形式上的优势,不在于元老院和执政官,而是公民大会和保民官的设置。

公民大会和保民官的消亡一般认为是从共和国向帝国的转型。

’你以为呢?

”要求学生再次阅读课文第一目“从共和国到帝国”后回答。

(设计意图)通过问题,引入元老院、执政官,公民大会和元首制等概念,屋大维、戴克里先等人物,共和制向帝制的演变过程。

教师的点评要肯定帝制的确立是保民官消亡的原因,但着重在指出保民官设置的目的是协调贵族与平民的利益,进而提出问题“罗马贵族共和制采取了哪些措施协调贵族与平民的利益?

(设计意图)通过问题,指出设置平民保民官之外,《十二铜表法》也是协调贵族与平民利益的措施,并展示《十二铜表法》图片,引入课文第二目“十二块铜牌上的法律”。

要求学生阅读第二目“十二块铜牌上的法律”,并提出问题“《十二铜表法》第三表中规定,如果债务人不能清偿到期债务,——那么债权人就可以把债务人卖到外国甚至是杀死债务人。

如果债权人是多数的,就由债权人对债务人的肢体进行分配。

《十二铜表法》第八表规定,毁伤他人肢体而不能和解的,他人亦得依同态复仇而毁伤其肢体。

英国著名戏剧家莎士比亚的喜剧《威尼斯的商人》中讲述的“肉偿契约”的故事非常有名,许多人都耳熟能详。

《十二铜表法》肉偿之债与夏洛克肉偿契约的性质一样吗?

”要求小组讨论后提交答案。

本问属于教学难点,因此提出问题后,教师要向学生说明从形式上看两者都是承认肉体是有价的是能还债的,但实际上两者分属不同历史时期可能存在的差别。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法律文书 > 调解书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