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学试题.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1412500 上传时间:2023-04-30 格式:DOCX 页数:49 大小:56.6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心理学试题.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49页
心理学试题.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49页
心理学试题.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49页
心理学试题.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49页
心理学试题.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49页
心理学试题.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49页
心理学试题.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49页
心理学试题.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49页
心理学试题.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49页
心理学试题.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49页
心理学试题.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49页
心理学试题.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49页
心理学试题.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49页
心理学试题.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49页
心理学试题.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49页
心理学试题.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49页
心理学试题.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49页
心理学试题.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49页
心理学试题.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49页
心理学试题.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49页
亲,该文档总共49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心理学试题.docx

《心理学试题.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心理学试题.docx(49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心理学试题.docx

心理学试题

2013年湖南省教师资格《小学教育心理学》临考冲刺题及答案(6)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15个小题,每小题2分,共30分。

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其代码填入相应的括号内)。

1.在1960年提出了“课程改革论”的教育心理学家是( C )

A.华生

B.杜威

C.布鲁纳

D.布卢姆

2.个体动作发展的规律,遵循自上而下、由躯体巾心向外围、从大肌肉动作到精细动作的发展规律,这种规律现象说明心理发展具有(B  )

A.差异性

B.顺序性和定向性

C.不平衡性

D.连续性和阶段性

3.社会自我基本成熟的时期在(D  )

A.婴儿期

B.幼儿期

C.童年期

D.少年期

4.受先前活动影响而产生的心理活动的特殊准备状态称为(D  )

A.原型启发

B.功能固着

C.负向迁移

D.定势

5.根据学习动机内容的社会意义,可以把学习动机分为( D )

A.直接动机和间接动机

B.近景的直接性动机和远景的间接性动机

C.内部动机和外部动机

D.高尚的动机和低级的动机

6.从迁移的观点看,“温故知新”属于( A )

A.顺向正迁移

B.逆向正迁移

C.顺向负迁移

D.逆向负迁移

7.皮亚杰认为,儿童在判断行为对错时,是( B )

A.从客观责任到主观责任发展

B.从主观责任到客观责任发展

C.从他律向自律发展

D.从自律向他律发展

8.在技能形成过程中,练习中期出现进步的暂时停顿现象,在心理学上称为( C )

A.抑制现象

B.挫折现象

C.高原现象

D.低谷现象

9.先对材料进行系统的分析归纳,然后写出重点的这种策略属于( B )

A.元认知策略

B.精细加工策略

C.组织策略

D.复述策略

10.把一个问题分解为若干个子问题,设立各种子目标,通过实现一系列的子目标最终达到总目标,人们将这种解决问题的方法称之为(C  )

A.目的手段法

B.反推法

C.简化法

D.类比法

11.学生明知故犯,言行不一的主要原因是( C )

A.道德情感异常

B.道德行为不良

C.道德意志薄弱

D.道德认识缺乏

12.奥苏伯尔的认知结构迁移理论认为,原有认知结构对迁移的影响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

A.相应的背景知识

B.概括水平

C.相应的认知技能或认知策略以及对认知活动进行调节、控制的元认知策略

D.A、B和C

13.合作学习也是一种教学策略,它的特征是以学生的主动合作学习的方式代替(  )

A.教师的主导教学

B.独立完成作业

C.家庭作业

D.个别课堂练习

14.有利于创造良好课堂气氛的教师领导方式是(  )

A.权威型

B.放任型

C.民主型

D.专制型

15.观察法是按照研究目的,有计划、有系统地直接观察学生个体的行为表现,对所观察的事实加以记录和客观的解释,以了解学生心理和行为特征的一种方法。

以下哪种方式不属于观察法的记录方式(  )

A.项目检查表

B.评定量表

C.轶事记录

D.日记

二、填空题(本大题共有20个小题,每小题1分,共20分。

把答案填在题中的横线上)。

16.教育心理学研究的重要领域、核心内容是__________。

17.依据评价资料的处理方式,教学评价可分为__________参照评价和标准参照评价。

18.心理学研究发现,个体生命早期的某个时期对某种刺激特别敏感,过了这一时期,同样的刺激对其影响很小或几乎没有影响,这一时期在心理学中被称为__________。

19.短时记忆是瞬时记忆和长时记忆的中问阶段,一般包括直接记忆和__________记忆两种成分。

20.我国心理学界通常认为,用__________来建立心智活动的实践模式需要经过的步骤为创拟确立模型和检验修正模型。

21.__________策略是对自己认知过程的认知策略。

22.学习动机的两个基本成分是__________和学习期待。

23.__________指群体对每一个成员的吸引力。

24.技能是获得经验、解决问题、变革现实的__________。

25.数学学习中数字运算影响到字母运算的学习,此为__________迁移。

26.前面学习的材料对识记和回忆后面学习材料的干扰称为__________抑制。

27.元认知策略分为计划策略、监视策略和__________策略。

28.__________思维,也叫求异思维,是沿不同的方向去探求多种答案的思维形式。

29.创造性的两个主要成分:

创造性想象和__________。

30.问题空间由__________、目标状态和操作三部分组成。

31.强迫症包括__________和强迫行为。

32.__________指教师通过协调课堂内教师、学生和课堂情境三者之间的关系,从而有效地实现预定教学目标的过程。

33.有的学生认为“太阳围着地球转”、“重的物体会更快落地”,这种现象属于__________。

34.教师要求某学生,认真完成了作业就可以参加兴趣组的活动,该教师依据的是__________。

35.以与客观威胁不相适应的焦虑反应为特征的神经症称为__________。

三、简答题(本大题共有5道小题,每题6分,共30分)。

36.问题解决的共同特点有哪些?

37.简述转变错误观念的条件。

38.使用“头脑风暴法”时所应遵循的原则有哪些?

39.简要说明群体凝聚力的培养。

40.简述创造性的含义及其特征。

四、论述题(本大题有2道小题,每题10分,共20分)。

41.李华是一个十分聪明的学生,他的最大特点就是贪玩,学习不用功。

每次考试他都有侥幸心理,希望能够靠运气过关。

这次期末考试他考得不理想,他认为这次是自己的运气太差了。

请运用维纳的归因理论来分析:

(1)他的这种归因是否正确?

这种归因对他以后的学习会产生怎样的影响?

(2)如不正确,正确的归因应是怎样的?

(3)对教师来讲,正确掌握维纳归因理论有何意义?

42.影响态度与品德形成的内部条件是什么?

一、单项选择题

1.【精析】C布鲁纳提出“课程改革论”,主张结构化学习。

2.【精析】B在正常条件下,心理的发展总是具有一定的方向性和先后顺序。

发展是不可逆的,也不可逾越。

3.【精析】D社会自我基本成熟的时期在少年期。

4.【精析】D学习定势是指学生的学习迁移往往受他的学习意图或者学习心向的影响。

5.【精析】D根据学习动机内容的社会意义,可以把学习动机分为高尚的动机和低级的动机。

6.【精析】A先前的学习对后来的学习的影响,称为顺向迁移,同时还具有促进作用,所以属于顺向正迁移。

7.【精析】A皮亚杰认为,随着年龄的增长,儿童判断行为对错是从客观责任向主观责任发展的。

8.【精析】C根据练习曲线,中间会出现暂时的停顿,即高原期。

9.【精析】C组织策略是整合所学新知识之间、新旧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形成新的知识结构。

包括列提纲,列图表等。

而精细加工策略是一种将新学材料与头脑中已有知识联系起来从而增加新信息的意义的深层加工策略。

注意二者的区别。

10.【精析】A目的一手段分析是通过实现一系列的子目标最终达到总目标,以此解决问题。

11.【精析】C由道德的常识可知,学生明知故犯,言行不一的主要原因是道德意志薄弱。

12.【精析】D奥苏伯尔的认知结构迁移理论认为原有认知结构对迁移的影响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学习者是否拥有相应的背景知识,这是迁移产生的基本前提条件;原有的认知结构的概括水平对迁移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学习者是否具有相应的认知技能或认知策略以及对认知活动进行调节、控制的元认知策略,这也影响着迁移的产生。

13.【精析】A合作学习是一种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策略,不同于以往以教师为中心的主导教学。

14.【精析】C教师的领导方式分为集权型、民主型和放任型三种类型。

这三种不同的领导方式会使学生产生不同的行为反应,从而形成不同的课堂气氛,其中民主型的课堂气氛最佳。

15.【精析】D观察法的记录方式通常有以下三种:

项目检查表、评定量表和轶事记录。

二、填空题

16.学习过程17.常模18.关键期19.工作20.心理模拟法21.元认知22.学习需要23.群体凝聚力

24.前提条件25.垂直26.前摄27.调节28.发散29.创造性思维

30.初始状态31.强迫观念32.课堂管理33.错误观念34.普雷马克原理35.焦虑症

三、简答题

36.问题解决共同特点共有三个:

(1)目的性。

问题解决具有明确的目的性,它总是要达到某个特定的目标状态。

(2)认知性。

问题解决是通过内在的心理加工实现的。

(3)序列性。

问题解决包含一系列的心理活动,即认知操作,如分析、联想、比较、推论等,仅仅是简单的记忆提取等单一的认知活动,都不能称之为问题解决。

37.

(1)引发学生对原有观念的不满;

(2)使学习者意识到新观念的可理解性;(3)显示新观念的合理性;(4)使学习者意识到新观念的有效性。

38.

(1)让参与者畅所欲言,对所提出的方案暂不作评价或判断;

(2)鼓励标新立异、与众不同的观点;(3)以获得方案的数量而非质量为目的,即鼓励多种想法,多多益善;(4)鼓励提出改进意见或补充意见。

39.首先,要了解群体的凝聚力情况。

其次,要帮助所有的学生对一些重大事件与原则问题保持共同的认识与评价,形成认同感。

再次,引导所有学生在情感上加人群体,以作为群体的成员而感到自豪,形成归属感。

最后,当学生表现出符合群体规范和群体期待的行为时,就给予赞许与鼓励,使其行为因强化而巩固,形成力量感。

40.创造性是指个体产生新奇独特的、有社会价值的产品的能力或特性。

目前公认的是,以发散思维的基本特征来代表创造性。

发散思维作为创造性思维的核心,其主要特征有三个。

(1)流畅性。

个人面对问题情境时,在规定的时间内产生不同观念的数量的多少。

该特征代表心智灵活,思路通达。

对同一问题所想到的可能答案越多,即表示他的流畅性越高。

(2)变通性。

即灵活性,指个人面对问题情境时,不墨守成规,不钻牛角尖,能随机应变,触类旁通。

对同一问题所想出不同类型答案越多者,变通性越高。

(3)独创性。

个人面对问题情境时,能独具慧心,想出不同寻常的、超越自己也超越同辈的意见,具有新奇性。

对同一问题所提意见愈新奇独特者,其独创性越高。

四、论述题

41.

(1)不正确。

他将行为的原因归为外部的不可控制的因素,这样他就对自己的行为不用负责,因此学习动机不高,学习成绩也不会提高,甚至会越来越差。

(2)他应该将其归因为自己的内部的可控制因素如不努力。

如果他认为学习失败是不努力造成的,那他就会相信只要自己努力,学习一定可以获得成功。

(3)有助于教师了解心理活动发生的因果关系,有助于根据学生行为及其结果推断出个体的稳定心理特征和个体差异,有助于从特定的学习行为及其结果预测个体在某种情况下可能产生的学习动机,对于改善其学习行为,提高其学习效果也会产生一定的作用。

此外,归因训练还有助手提高自我认识。

教师要注意培养学生的正确归因,对消极的归因进行辅导。

如果一个学生长期处于消极的归因心态就有碍于人格的成长,如惯于逃避的学生,他们经常将失败归为能力不足,将成功归于运气或任务容易,长此以往,成为一种习惯,就会演变为一种习得性无助感。

42.

(1)认知失调。

人类具有一种维持平衡和一致性的需要,即力求维持自己的观点、信念的一致,以保持心理平衡。

(2)态度定势。

个体由于过去的经验,对所面临的人或事可能会具有某种肯定或否定、趋向或回避、喜好或厌恶等内心倾向性,这种事先的心理准备或态度定势常常支配着人对事物的预料与评价,进而影响着是否接受有关的信息和接受的量。

(3)道德认知。

态度与品德的形成与改变取决于个体头脑中已有的对道德准则和规范的理解水平和掌握程度,取决于已有的道德判断水平。

(4)受教育程度。

品德行为是个人价值内化的结果。

学生的道德认知和道德判断能力,无疑与教育密切相关。

随着受教育程度的提高,道德认知能力和判断能力都有所提高。

总体上,教育程度与品德的关系,类似于智力与品德的关系。

此外,个体的智力水平、年龄等因素也对态度与品德的形成与改变有不同程度的影响。

2013年湖南省教师资格《小学教育心理学》临考冲刺题及答案(5)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15个小题,每小题2分,共30分。

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其代码填入相应的括号内)。

1.1868年,俄国教育家鸟申斯基出版了(  ),对当时的心理学发展成果进行了总结,鸟申斯基因此被称为“俄罗斯教育心理学的奠基人”。

A.《大教学论》

B.《人是教育的对象》

C.《教育心理学》

D.《教育心理大纲》

2.第一个提出发展关键期概念的人是(  )

A.劳伦兹

B.艾显克森

C.皮亚杰

D.维果斯基

3.生理自我基本成熟大约在(  )

A.1岁

B.3岁

C.5岁

D.7岁

4.提出操作性条件反射理论和挺倡程序教学与机器教学的是(  )

A.斯金纳

B.巴甫洛夫

C.布鲁纳

D.苛勒

5.美国心理学家布鲁纳认为,学习的实质在于(  )

A.构造一种完形

B.对环境条件的认知

C.主动地构建认知结构

D.形成刺激与反应间的联结

6.下列属于需要层次理论中的成长性需要的是(  )

A.自我实现的需要

B.归属与爱的需要

C.生理的需要

D.尊重的需要

7.由于先前活动而形成的心理的一种特殊准备状态称为(  )

A.迁移

B.固着

C.定势

D.原型影响

8.在教“鸟”概念时,用麻雀、燕子说明“前肢为翼,无齿有喙”是鸟概念的本质特征,这是适当地运用了(  )

A.命题

B.案例

C.反例

D.正例

9.在加里培林及其学派的著作中称为“物质或物质化活动阶段”的是(  )

A.原型操作

B.原型定向

C.原型内化

D.原型启发

10.利用课余时间读短篇文章或阅读报纸杂志,拓宽自己的知识面,属于(  )

A.计划策略

B.组织策略

C.学习时间管理策略

D.调节策略

11.将能达到目标的所有可能的选择都找出来,试遍所有可能,总会找出解决问题的方法,这种方法称为(  )

A.启发式

B.推理式

C.算法式

D.演绎式

12.道德的“两难故事法”由(  )研究,提出了道德发展阶段论。

A.柯尔伯格

B.皮亚杰

C.布卢姆

D.克拉斯沃尔

13.课堂上人际关系出现双方相互亲近,认知协调,情感和谐,行动一致。

这是一种(  )的人际关系。

A.吸引

B.合作

C.沟通

D.平等

14.经常思考“如何教好这节课?

”等这样一些问题,这时教师处于发展的(  )阶段。

A.关注生存

B.关注情境

C.关注学生

D.关注自我

15.心理辅导的目标有两个:

一是(  ),二是寻求发展。

A.行为矫正

B.学会适应

C.克服障碍

D.学会调适

二、填空题(本大题共有20个小题,每小题1分。

共20分。

把答案填在题中的横线上)。

16.对专家型教师和新教师的比较研究发现,专家型教师的课时计划更简洁、灵活,具有预见性,并以为__________中心。

17.教育心理学研究的核心内容是__________。

18.班杜拉将强化分为三种类型:

直接强化、__________和自我强化。

19.布卢姆认为最低水平的认知学习结果是知识,最高水平的认知学习结果是__________。

20.奥苏伯尔认为学校学生的成就动机主要由三种内驱力组成,即__________的内驱力,自我提高的内驱力和附属的内驱力。

21.早期的迁移理论主要包括形式训练说、__________、概括化理论和关系转换理论。

22.知识学习的类型有__________、概念学习和命题学习。

23.心智技能的培养首先应该激发学生的__________。

24.__________策略是一种将新学材料与头脑中已有知识联系起来从而增加新信息意义的深层加工策略。

25.__________创立了文化历史发展理论。

26.柯尔伯格将道德判断分为三个水平:

__________、习俗水平和后习俗水平。

27.中学生思维的主要形式是__________,其突出特点是由“经验型”上升为“理论型”。

28.常见的教师自编测验的类型主要有__________和主观题。

29.美国教育心理学家__________提出了认知结构迁移理论。

30.对遗忘原因的一种最古老的解释理论是__________。

31.__________是指对解决问题起启发作用的事物,与所解决问题有某些共同点或相似点。

32.中学生的伦理道德发展的基本特征之一是可以做到言行一致,具有__________性。

33.根据技能的分类,“默读”主要属于__________技能。

34.教师在写板书时,要求尽量用白色粉笔,所依据的感知规律是__________。

35.教师成长与发展的基本途径主要有两个方面,一是__________,二是实践训练与继续教育。

三、简答题(本大题共有5道小题。

每题6分。

共30分)。

36.简述教学中影响迁移的主要因素。

37.简述教学中的感知规律。

38.简述问题解决的影响因素。

39.简述课堂纪律的类型。

40.简述教师成长的过程。

四、论述题(本大题有2道小题。

每题10分,共20分)。

41.论述柯尔伯格的道德发展阶段论。

42.用成败归因理论解释归因对学习动机的影响。

一、单项选择题

1.【精析】B俄国著名教育家乌申斯基于1868年发表了《人是教育的对象》,因此被称为“俄罗斯教育心理学的奠基人”。

2.【精析】A劳伦兹提出发展关键期,即个体早期生命中一个比较短暂的时期,在此期间,个体对某种刺激特别敏感,过了这一时期,同样的刺激仅能产生很小的影响或几乎没有影响,故选A。

3.【精析】B自我意识在不同的发展阶段成熟的时间是不同的,生理自我在3岁左右基本成熟。

4.【精析】A斯金纳提出操作性条件反射理论和提倡程序教学与机器教学,故选A。

5.【精析】C布鲁纳认为,学习的实质在于主动地构建认知结构,故选C。

6.【精析】A成长性需要是指求知与理解需要、审美的需要、自我实现的需要,基本需要是指生理需要、安全的需要、归属和爱的需要和尊重的需要。

7.【精析】C由于先前活动而形成的心理的一种特殊准备状态称为定势,故选C。

8.【精析】D首先要弄清概念。

正例又称肯定例证,指包含着概念或规则的本质特征和内在联系的例证。

由此可知,题中运用的是鸟的正例。

9.【精析】A原型操作在加里培林及其学派的著作中称为“物质或物质化活动阶段”,故选A。

10.【精析】C学习时间管理策略包含:

统筹安排学习时间、高效利用最佳时间、灵活利用零碎时间。

利用课余时间读短篇文章或阅读报纸杂志,拓宽自己的知识面,充分体现了灵活利用零碎时间,故选C。

11.【精析】C算法式即把解决问题的所有可能的方案都列举出来,逐一尝试,因此也叫做随机搜索策略,是一种尝试错误的方法。

12.【精析】A柯尔伯格研究了道德的“两难故事法”,提出了道德发展阶段论,故选A。

13.【精析】A人际吸引是指交往双方出现相互亲近的现象,它以认知协调、情感和谐及行动一致为特征;人际排斥则是交往双方出现关系极不融洽、相互疏远的现象,以认知失调、情感冲突和行动对抗为特征。

14.【精析】B教师处在关注情境阶段时,经常考虑“如何教好课”。

15.【精析】D心理辅导的目标包括学会调适和寻求发展。

二、填空题

16.学生17.学习过程18.替代强化19.评价

20.认知21.共同要素说

22.符号学习23.积极性与主动性24.精细加工25.维果斯基

26.前习俗水平27.抽象逻辑思维28.客观题29.奥苏伯尔

30.痕迹衰退说31.原型32.自律33.心智34.差异律35.师范教育

一、单项选择题

1.【精析】B俄国著名教育家乌申斯基于1868年发表了《人是教育的对象》,因此被称为“俄罗斯教育心理学的奠基人”。

2.【精析】A劳伦兹提出发展关键期,即个体早期生命中一个比较短暂的时期,在此期间,个体对某种刺激特别敏感,过了这一时期,同样的刺激仅能产生很小的影响或几乎没有影响,故选A。

3.【精析】B自我意识在不同的发展阶段成熟的时间是不同的,生理自我在3岁左右基本成熟。

4.【精析】A斯金纳提出操作性条件反射理论和提倡程序教学与机器教学,故选A。

5.【精析】C布鲁纳认为,学习的实质在于主动地构建认知结构,故选C。

6.【精析】A成长性需要是指求知与理解需要、审美的需要、自我实现的需要,基本需要是指生理需要、安全的需要、归属和爱的需要和尊重的需要。

7.【精析】C由于先前活动而形成的心理的一种特殊准备状态称为定势,故选C。

8.【精析】D首先要弄清概念。

正例又称肯定例证,指包含着概念或规则的本质特征和内在联系的例证。

由此可知,题中运用的是鸟的正例。

9.【精析】A原型操作在加里培林及其学派的著作中称为“物质或物质化活动阶段”,故选A。

10.【精析】C学习时间管理策略包含:

统筹安排学习时间、高效利用最佳时间、灵活利用零碎时间。

利用课余时间读短篇文章或阅读报纸杂志,拓宽自己的知识面,充分体现了灵活利用零碎时间,故选C。

11.【精析】C算法式即把解决问题的所有可能的方案都列举出来,逐一尝试,因此也叫做随机搜索策略,是一种尝试错误的方法。

12.【精析】A柯尔伯格研究了道德的“两难故事法”,提出了道德发展阶段论,故选A。

13.【精析】A人际吸引是指交往双方出现相互亲近的现象,它以认知协调、情感和谐及行动一致为特征;人际排斥则是交往双方出现关系极不融洽、相互疏远的现象,以认知失调、情感冲突和行动对抗为特征。

14.【精析】B教师处在关注情境阶段时,经常考虑“如何教好课”。

15.【精析】D心理辅导的目标包括学会调适和寻求发展。

二、填空题

16.学生17.学习过程18.替代强化19.评价

20.认知21.共同要素说

22.符号学习23.积极性与主动性24.精细加工25.维果斯基

26.前习俗水平27.抽象逻辑思维28.客观题29.奥苏伯尔

30.痕迹衰退说31.原型32.自律33.心智34.差异律35.师范教育

三、简答题

36.影响迁移的因素主要有如下几个方面:

(1)相似性。

相似性的大小主要是由两个任务中含有的共同成分决定的,较多的共同成分将产生较大的相似性,并导致迁移的产生。

共同成分既可以是学习材料(如刺激)、学习中的环境线索、学习结果(如反应)、学习过程、学习目标等方面的,也可以是态度、情感等方面的。

(2)认知结构。

原有的学习对后继学习的影响是比较常见的一种迁移方式,原有认知结构的特征直接决定了迁移的可能性及迁移的程度。

奥苏伯尔的认知结构迁移理论对此进行了明确的阐述。

原有认知结构对迁移的影响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首先,学习者是否拥有相应的背景知识,这是迁移产生的基本前提条件。

已有的背景知识越丰富,越有利于新的学习,即迁移越容易。

专家之所以具有较强的迁移能力,其原因之一就是他们具有解决某一问题的丰富的背景经验或认知结构。

其次,原有的认知结构的概括水平对迁移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

一般而言,经验的概括水平越高,迁移的可能性越大,效果越好;经验的概括水平越低,迁移的范围越小,效果也越差。

再次,学习者是否具有相应的认知技能或策略以及对认知活动进行调节、控制的元认知策略,这也影响着迁移的产生。

(3)学习的心向与定势。

心向与定势常常是指的同一种现象,即先于一定的活动而又指向该活动的一种动力准备状态。

定势的形成往往是由于先前的反复经验,它将支配个体以同样的方式去对待后继的同类问题。

正因如此,定势在迁移过程中也起到一定的作用。

定势对迁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教育 > 幼儿读物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