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届江苏省扬州市宝应县画川高级中学高三.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14125877 上传时间:2023-06-20 格式:DOCX 页数:22 大小:39.1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最新届江苏省扬州市宝应县画川高级中学高三.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2页
最新届江苏省扬州市宝应县画川高级中学高三.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2页
最新届江苏省扬州市宝应县画川高级中学高三.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2页
最新届江苏省扬州市宝应县画川高级中学高三.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2页
最新届江苏省扬州市宝应县画川高级中学高三.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2页
最新届江苏省扬州市宝应县画川高级中学高三.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22页
最新届江苏省扬州市宝应县画川高级中学高三.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22页
最新届江苏省扬州市宝应县画川高级中学高三.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22页
最新届江苏省扬州市宝应县画川高级中学高三.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22页
最新届江苏省扬州市宝应县画川高级中学高三.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22页
最新届江苏省扬州市宝应县画川高级中学高三.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22页
最新届江苏省扬州市宝应县画川高级中学高三.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22页
最新届江苏省扬州市宝应县画川高级中学高三.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22页
最新届江苏省扬州市宝应县画川高级中学高三.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22页
最新届江苏省扬州市宝应县画川高级中学高三.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22页
最新届江苏省扬州市宝应县画川高级中学高三.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22页
最新届江苏省扬州市宝应县画川高级中学高三.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22页
最新届江苏省扬州市宝应县画川高级中学高三.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22页
最新届江苏省扬州市宝应县画川高级中学高三.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22页
最新届江苏省扬州市宝应县画川高级中学高三.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22页
亲,该文档总共22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最新届江苏省扬州市宝应县画川高级中学高三.docx

《最新届江苏省扬州市宝应县画川高级中学高三.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最新届江苏省扬州市宝应县画川高级中学高三.docx(22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最新届江苏省扬州市宝应县画川高级中学高三.docx

最新届江苏省扬州市宝应县画川高级中学高三

201810高三调研测试

历史试题

第I卷(选择题共60分)

一、单项选择题:

本大题共20小题,每小题3分,共60分。

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最符合要求的。

1.史书记载:

“行中书省与都省(中书省)互为表里……常赋岁钞四百万锭,各省备用之外,入京师者二百八十万锭”。

材料反映了行省

A.代表中央治理地方B.是元朝的最高行政机关

C.与都省相互制衡D.是征收赋税的专门机构

2.“道光后期以来,满清王朝曾在抵御外侮的旗帜下领导过多次民族战争……这是一个转折点,在西太后身上,民族战争失败的同时又意味着民族抵抗意识的全部丧失。

”与“转折点”相接相关的不平等条约是

A、《南京条约》B、《北京条约》C、马关条约》D、《辛丑条约》

3.“1926年9月被人嗤之以鼻的国民党人攻下了长沙岳州武昌和汉口。

1927年春他们拿下了南京和上海,到1928年6月,北京和整个中国北方都归他们统治了。

”这则新闻报道反应的中国政局变化是指

A.国民党反袁斗争取得胜利B.北洋军阀的统治基本结束

C.日本侵华受到有效遏制D.国民党发动第五次“围剿”

4.据载,山西太原有个前清举人叫刘大鹏,辛亥革命后仍以清代遗民自居,拒不承认民国,直到民国二十六年后才承认自己是中华民国人。

促使刘大鹏思想转变的原因最可能是

A.全民族抗战的实现B.南京国民政府统一全国

C.民主共和制度的建立D.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

5.美国学者约翰•奈斯比特在《中国大趋势》一书中,形容中国特殊模式的民主是以信任为连接纽带,以自上而下的政治领导和自下而上的公民参与为结构特征的“纵向民主”,是一种有别于以往西方所走的民主(“横向民主”)道路,使中国稳定转型,避免了以往西方为走向民主而造成的资源浪费。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中国的民主政治模式是最佳模式B、中国民主政治建设无需借鉴西方

C、政治协商是中国民主政治的特点D、“中国模式”应该在世界各国推广

6.“在人类文明交流的过程中,不仅需要克服自然的屏障和隔阂,而且需要超越思想的障碍和束缚,更需要克服形形色色的偏见和误解。

”能体现这一思想的我国外交政策有

①与苏联等社会主义国家建交②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提出

③尼克松访华,中美关系缓和④“求同存异”方针的提出

A.①②④B.①③④C.②③④D.①②③④

7.古代雅典曾经出现“无论贵贱、无论财富的多寡,在政治上,雅典公民一律平等的奴隶制社会中的最高民主阶段”。

以下表述符合雅典“最高民主阶段”的是

A.成立四百人会议B.公民参政有一定的物质保证

C.各级官职向全体公民开放D.陪审法庭成为最高权力机关

8.“工业革命改变了英国的社会结构,经济的持续增长造成中等阶级与工人阶级力量的壮大,贵族、大地主的地位与经济实力都大为下降了……”与之相关的史实是

A.君主立宪制确立B.责任内阁制确立

C.1832年议会改革D.两党制形成

9.美国1787年宪法以分权与制衡为出发点,确立了一套地域和体制的双向平衡机制。

这种分权制衡的机制体现在

①各州和联邦政府之间②联邦政府的立法、行政、司法之间

③国会参众两院之间④总统与内阁之间

A.①②③B.①②④C.②③④D.①②③④

10.1917年,俄国布尔什维克领导人加米涅夫曾这样说:

“我认为列宁同志是不对的,他说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已经结束。

我认为它还没有结束……说资产阶级民主制已丧失了实行民主的一切可能性还为时过早。

”他的这番言论主要针对列宁

A.要求推翻沙皇统治的主张B.退出帝国主义世界战争的想法

C.提出转变革命任务的要求D.实施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决定

11.20世纪90年代,有人评论国际局势时说:

“当今世界,巨人林立,日本是独脚巨人,俄罗斯是生病的巨人,欧洲是缺乏凝聚力的巨人,美国是萎缩的巨人,中国是潜在的巨人……”如果说这一评论有一定的针对性和概括性,则说明当今世界政治格局的基本特点是

A.当今世界是日本、俄罗斯、欧盟、中国和美国共同主导下的五极世界

B.众多“巨人”的出现表明世界多极化格局的正式形成

C.20世纪90年代,两极格局结束后,世界开始呈现出多极化趋势

D.世界格局的多极化趋势正在形成之中,而且是一个漫长而复杂的过程

12.陈锋、张建民主编的《中国经济史纲要》认为:

“中国在宋代至清代的历史进程中有过三次商业革命:

第一次是宋代商业革命,第二次是明清商业革命,第三次是近代商业革命,出现以通商口岸为核心的近代化商业群落。

”下列现象中属于“第一次商业革命”的是

①商税收入成为政府的重要财源②突破传统商业的时空限制

③柜坊、飞钱开始问世④流通领域出现纸币交子

A.①③④B.①②③C.②③④D.①②④

13.《周礼·地官·司市》记载:

“大市,曰昃(太阳偏西)而市,百族为主;朝市,朝时而市,商贾为主;夕市,夕时而市,贩夫贩妇为主”。

材料说明先秦时期()

A.按时段,分人群交易B.已经出现了夜市

C.交易场所已趋同定D.市场初显专业化

14.罗兹曼在《中国的现代化》中写道:

“1949年中国共产党人掌权以后,国家开展强大的运动来改变它的工农业结构……主要消费工业按国家规定的价格购买原材料和销售产品,当这些工业在50年代国有化以后,它们的利润很快变成政府收入和国家储蓄的主要源泉。

”当时新中国政府的这些做法

A.使农业、轻工业和重工业得到了协调发展B.积累了大量资金,促进了重工业的发展

C.为社会主义改造奠定了良好的经济基础D.造成了生产关系严重脱离生产力水平

15.美国人何天爵在《西方视野里的中国形象》中说:

“1875年5月,一位尊贵的清朝官员与一位美国姑娘喜结良缘。

得知这一消息后,我与领事想顺便就中美联姻一事向总理衙门的官员表示祝贺。

……我的话说完之后,有一段时间是死一般的静寂。

最后还是恭亲王先抬起了头,接着他长长地舒了一口气说:

今天真是热得可怕。

”官员出现“死一般的静寂”是因为

A.婚姻观念简约文明B.中美文化趋向融合

C.传统习俗受到冲击D.政府无法掌控婚俗

16.近代西方某航海家在其《航海日志》中写到,“两位陛下决定派我前往印度,以熟悉它的国土、人民和君主,了解他们的风俗习惯并带回如何能使他们皈依我国神圣宗教的经验,便不走通常的东行陆路,而走向西的海路。

这条路,据我们所知,迄今尚无人走过。

”这位航海家应该是

A.迪亚士B.达·伽马C.哥伦布D.麦哲伦

17.西班牙在美洲的主要黄金来源地是新格拉纳达。

到1600年,从这里出口了400多万盎司的黄金。

新格拉纳达的黄金产量逐步上升,到18世纪,其产量约为16世纪产量的三倍。

这些黄金的流入直接导致西班牙

A.国力增强,确立世界霸主地位B.资本积累,引发本国工业革命

C.贸易发达,成为世界市场中心D.物价上涨,冲击封建生产关系

18.为保证《全国工业复兴法》的实施,罗斯福政府以印第安人崇拜的神鸟蓝鹰为标记,发动了“人尽其职”的“蓝鹰运动”,凡遵守该法的企业悬挂蓝鹰标志。

下列有关“蓝鹰运动”表述准确的是

A.构成了《全国工业复兴法》的核心B.有利于企业的合法规范经营

C.用国有化的形式调整资本主义企业D.强化了社会保障有利于民生

19.1928年9月,苏联领导人布哈林在《一个经济学家的札记》中认为,“为了使国家工业化得到实现……不仅应当保证对建筑材料等需求的相应的货币,而且应当保证这种建筑材料相应的供应……(无论如何)也不能用‘未来的砖头’,建造‘现实的工厂’”。

他认为苏联应当

A.继续实行新经济政策B.优先发展建筑原料产业

C.建立高度集中的经济体制D.遵循工业化建设的规律

20.斯大林说:

“苏维埃经济制度则具有许多优点,这些优点是任何一个资产阶级国家,即使是最‘民主的’、‘全民性的’……资产阶级国家所不敢梦想的。

”这一制度

①建立了相对独立的经济体系②加强了政府对经济绝对领导

③开创了一种新的现代化模式④确保了国民经济的协调发展

A.①③④B.②③④C.①②③D.①②④

第II卷(非选择题共60分)

二、材料解析题:

本大题共5小题,第21题12分、第22题12分、第23题12分、第24题12分、第25题12分,共60分)

21.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末作(工商业)文巧(华而不实)禁则民无所游食,民无所游食则必农。

民事农则田垦,田垦则粟多,粟多则国富。

国富者兵强,兵强者战胜,战胜者地广。

……舍本事而事末作,则田荒而国贫矣。

——《管子·治国》

材料二国家军事——行政消费大大超过生产性消费;非生产人口的消费大大超过生产人口的消费;生活性消费大大超过生产性消费,奢侈性消费大大超过正当性消费。

四大比例失调,消费重心严重倾斜,说明这是一种在大一统集权统治体制下才可能产生的,具有强烈政治军事色彩的,畸形病态的社会消费结构。

——王家范《中国历史通论》

材料三中国的城市与商业一贯发达,但中国的商业与城市一向都是在体制内发展的,受社会主流体制的节制与约束。

商人与社会上其他成员同流,并不具备超主流体制的特殊身份。

……而且,历朝历代都有非常强大的官办商业,这几乎成为中国社会的一大传统。

中国的城市主要不是起商业功能,而是起政治功能,是中央政府统治全国的政治中心。

——钱乘旦《前资本主义世界发展:

东方普遍性与西方特殊性》

(1)概括材料一中体现的经济主张及其理由。

(3分)

 

(2)指出材料二反映的中国古代社会现象并分析其产生的根源和消极影响。

(5分)

 

(3)据材料三,概括阻碍中国古代城市商业发展的因素。

(4分)

22.随着中国大门被迫打开,西方先进的机器生产方式使中国人眼界顿开,先进的中国人引进进了西方先进的科技和生产方式,中国近代化从此开始。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十九世纪中叶,西方资本主义以炮舰打开了中国的大门。

此后,中国于十九世纪后半期创建新式工业。

当时,西方拼命地向中国推销纺织品和鸦片,而中国人向西方寻求的却是……“机船矿路”。

“机”主要指兵器,“船”主要指战船,“矿”主要指煤矿,“路”指铁路……从封建统治集团分化出来的开明派部分地捕捉到时代脉搏,认识到这些基础产业和设施对中国“求强”、“求富”的重要意义。

——董志凯《从“机船矿路”到“瓶颈产业”》

材料二(1893年有人写信给张之洞说)方今机器之利,粤人知其益者,十之八九;两江闽浙,十之二三;河洛以北,万不得一。

名卿巨公,以为是者半,以为非者亦半。

——《汉冶萍公司》

材料三19世纪六七十年代至20世纪初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工业简况表

年份

新办民族工业总数/家

新增民族工业资金总额/万元

平均每年设厂数/家

平均每年新增资本/万元

1869—1894

50多

500多

1.42

1.41

1895—1900

100

4500

16.7

750

1901—1911

300

5600

31

510

1912—1919

600

13000

75

1625

请回答:

(1)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中国近代化开始的标志。

归纳材料一中当时中国工业化的特点。

(4分)

(2)材料二反映了19世纪末中国近代工业发展中存在哪些问题?

(3分)

(3)材料三中民族资本主义工业在哪一时段发展最为显著?

指出影响该时段发展的外部因素。

(2分)

(4)综合上述材料,概括影响中国工业近代化的主要因素。

(3分)

23.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1912年3月5日临时大总统孙中山通令:

“满虏窃国,易于冠裳,强行编发之制,悉以腥之俗,当其初,高士仁人或不屈被执,从容就义;或遁入流,以终余年……今者满廷已覆,民国成功,凡我同胞,允宜涤旧染之污,作新国之民。

”“以除虏俗,而壮观瞻。

材料二(建国初期)受当时强劲的革命思潮的影响,中国人的服饰也在悄悄地发生变化,呈现出学习借鉴苏联服饰的趋势。

在当时,服装除了最基本的功能外,更承载着表达政治倾向和社会主义国际阵营之间牢不可破的友谊的政治使命。

苏联服装成为思想进步、追求革命的象征,主导着当时人们的服饰取向与选择。

列宁装、依照苏联坦克兵服装设计的“坦克服”、根据苏联款式仿制的各种“布拉吉(连衣裙)”是新中国成立初期闪耀在民众服装中的亮丽风景。

——彭国亮《印象中国民生记忆六十年》

材料三20世纪60年代中期以后“文化大革命”兴起,在“破四旧”运动中,谁的穿戴如果被认为不符合无产阶级式样,或带有“封、资、修”的影响,就会在大街上被勒令停下来,强制剪掉头发,撕烂衣服,红卫兵拿着剪刀专干此事,小脚裤管是他们最为仇视的对象,见了就剪。

——彭国亮《印象中国民生记忆六十年》

请回答:

(1)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近代以来社会服饰变革的主要因素。

(3分)

(2)著名历史学家冯尔糜先生曾说:

“冠服、发型的形成同人们的政治意识紧密联系。

”因此,在特定历史时期,相对应的服饰就成为特定的政治符号。

请依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加以论证。

(史论结合,逻辑严密,表述清楚,150字左右。

)(9分)

24.在英国现代化过程中,以圈地运动为发端的农业变革与工业革命存在着密切的关系。

材料一开阔的和公有的土地和公有草地分布得如此零散和混杂,以致不能方便地和有效地加以利用;再者,这些土地……采取圈围就能获得很大的改良。

同时,如将上述(土地)……加以分开、圈围,并在有关人员中按其各自的产业,对公有地的权利和其他利益进行分配,那就会对上述有关人员均有好处。

但是这一点如无议会的帮助和授权就不可能做到。

——辜燮高等选译《一六八九——一八一五年的英国》

材料二地主们土地上的矿产和农产品需要运到城市和工业区去,他们所需要的农业设备和工业品也需要运进来,因此对修建公路、运河和铁路表现出了很大的兴趣。

……18世纪,英国的园地运动促进了乡村银行的发展,地主和农民手中的游资通过银行的渠道集中起来,为蓬勃发展的棉纺织业和金属加工业提供了资本。

——王章辉《工业化历程》

材料三正是由于一系列纺织机器的发明,使用旧式纺车和织机的手工业者遭到了排挤,他们破产之后,便成为雇佣工人。

……产生了一批租用五十英亩、一百英亩、二百英亩或者更多的土地的大佃农,他们建立起大农场……(那些小自耕农)或者流入城市出卖劳动力,或者成为农场主的雇工……随着冶铁工业和机器制造业的发展,农业机械日益增多。

——许永璋《世界近代工业革命》

请回答:

(1)据材料一,归纳“圈地者”圈地的理由,并指出影响圈地运动扩大的关键因素。

(4分)

(2)据材料二,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圈地运动对工业革命的作用。

(3分)

(3)据材料三,概括工业革命推动英国农业变革的具体表现。

(3分)

(4)综观英国现代化的基本过程,工业革命与农业变革之间的关系纵横交错。

综合上述材料,从纵横两方面说明它们的关系。

(2分)

25.阅读下列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1929--1932年美国进出口总额统计表(单位:

亿美元)

时间

出口

进口

1929

52.41

43.99

1930

38.43

30.61

1931

24.24

20.91

1932

16.11

13.23

——据H·N·沙伊贝等《近百年美国经济史》

材料二1932年,美国国民总产值从1929年的1040亿元下降到410亿元。

当年有27.3万户人家被房东撵走。

农民每收一英亩小麦,就要亏一元五角。

用玉米棒子当燃料,比卖玉米买煤烧还合算。

肉价惨跌,一只羊送到市场,运费一元一角,售价不足一元。

——[美]威廉·曼彻斯特《光荣与梦想》

材料三1951年以后,英国先后颁布了《国民救助法》《国民卫生服务法》等,进一步完善包括农民在内的社会福利体系。

德国于1957年颁布《农民老年救济法》,开始建立农民养老保险制度,1972年建立农民医疗保险体系。

法国1952年为农民建立了社会养老保险制度,1960年将医疗保险覆盖到农业从业人员。

——摘自刘家庆《现代西方农村社会保障制度的特点与思考》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指出1929--1932年美国进出口贸易发展的趋势。

针对这一趋势,罗斯福在金融方面采取了哪些措施?

(4分)

 

(2)依据材料二概括1929--1932年美国的物价变化情况。

面对这一物价变化,美国政府是如何应对的?

(4分)

 

(3)材料三中的内容反映了西方国家二战后资本主义出现了什么新变化?

其农村社会保障制度有哪些特点?

(4分)

班级     

姓名     

学号   

高三历史答题纸

一、选择题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二、材料题

21.

(1)

 

(2)

 

(3)

 

22.

(1)

 

(2)

 

(3)

 

(4)

 

23.

(1)

 

(2)

 

24.

(1)

 

(2)

 

(3)

 

(4)

 

25.

(1)

 

(2)

(3)

高三历史参考答案

一、选择题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A

D

B

A

C

C

B

C

A

C

D

D

A

B

C

C

D

B

D

C

二、材料题

21.(12分)

答案:

(1)主张:

重农抑商。

(1分)

理由:

发展农业可以富国强兵;弃农经商会导致国家贫弱。

(2分)

(2)现象:

社会消费结构畸形、病态。

(2分)

根源:

中央集权政治体制。

(1分)

消极影响:

造成生产资本短缺,不利于我国从传统农业社会向近代工业社会转型。

(2分)

(3)社会主流体制的制约;商人的社会地位不高;官办商业强大;城市主要起政治功能。

(4分)

22.(12分)

(1)标志:

洋务运动。

(1分)

特点:

在外国侵略下起步;侧重发展重工业;设备、技术等严重依赖外国;主导阶层来自于封建统治集团;以自强、求富为目的。

(任答3点,3分)

(2)问题:

地区发展不平衡;对发展近代工业认识不一;存在抵触心理。

(3分)

(3)时段:

1912—1919年。

(1分)

外部因素:

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后,欧洲列强忙于战争,暂时放松了对中国的经济侵略。

(1分)

(4)因素:

列强侵略、思想观念、国内政局、世界形势等。

(任答3点,3分)

23.(12分)

(1)因素:

民族资本主义的兴起与发展;政治变革的促进(戊戌变法、辛亥革命等);外来文他的渗透;先进人士的推动;政府政策的影响。

(任答3点,3分)

(2)论证:

①辛亥革命推翻封建帝制,创立民国,随后中山装、西装以及改进后的旗袍流行,凸显了人们对民主自由平等的追求。

(3分)

②建国初,中山装、列宁装、连衣裙成为人们的普遍选择,象征着人民民主专政和社会主义制度建立以及中苏友好关系的开创。

(3分)

③文革时期,民众服饰的式样和颜色趋于单调,军装和“干部服”的盛行,体现了极“左”的革命色彩。

(3分)

24.答案要点:

(12分)

(1)理由:

圈地有利于有效利用土地;进行土地改良;土地权益的再分配。

(3分)

因素:

议会立法。

(1分)

(2)作用:

为工业革命提供了原料、资本、市场、劳动力等条件。

(3分)

(3)推动:

促进英国农村封建生产关系的进一步瓦解;有利于资本主义大农场的发展;推动农业机械化。

工业革命与农业变革彼此促进(3分)

(4)关系:

横向关系:

工业革命与农业变革彼此促进。

(1分)

纵向关系:

在不同时期,彼此关系的体现方式不同,但贯穿了现代化基本进程。

(1分)

25.(12分)

答案:

(1)趋势:

进出口贸易连续下降。

(1分)

措施:

整顿银行,恢复银行信用;放弃金本位制,实行美元贬值;扩大联邦储备委员会的权力;管制证券业等。

(3分)

(2)1929--1932年美国物价大幅下跌。

(1分)

应对措施:

罗斯福新政通过国家干预来调整物价。

(1分)

具体举措有:

①整顿金融,利用货币手段稳定物价;

②减少(缩减)耕地和农产品的产量,恢复农产品的价格;

③实行社会救济和“以工代赈”,增加民众收入,提升民众购买力。

(2分)

(3)变化:

建立福利国家.(2分)

特点:

以法律的形式加以规范,以养老和医疗保障为主要内容;

以政府为主导,制度的建立和完善是一个渐进的过程等等。

(2分)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法律文书 > 调解书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