描述性统计学公式.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14130619 上传时间:2023-06-20 格式:DOCX 页数:29 大小:323.4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描述性统计学公式.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9页
描述性统计学公式.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9页
描述性统计学公式.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9页
描述性统计学公式.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9页
描述性统计学公式.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9页
描述性统计学公式.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29页
描述性统计学公式.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29页
描述性统计学公式.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29页
描述性统计学公式.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29页
描述性统计学公式.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29页
描述性统计学公式.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29页
描述性统计学公式.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29页
描述性统计学公式.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29页
描述性统计学公式.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29页
描述性统计学公式.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29页
描述性统计学公式.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29页
描述性统计学公式.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29页
描述性统计学公式.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29页
描述性统计学公式.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29页
描述性统计学公式.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29页
亲,该文档总共29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描述性统计学公式.docx

《描述性统计学公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描述性统计学公式.docx(29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描述性统计学公式.docx

描述性统计学公式

统计学公式汇总表

一、组限和组中值

1当两组间的相邻组限重合时:

组距=本组上限-本组下限组中值=(上限+下限)/2

或=下限+组距/2

或=上限-组距/2

2当两组间的相邻组限不重合时:

组距=下组下限-本组下限或=本组上限-上组上限组中值=(本组下限+下组下限)/2或=本组下限+组距/2或=下组下限-组距/2

3组距式分组中的“开口”情况:

组中值=上限—邻组组距/2

或=下限+邻组组距/2

-、相对指标的种类和计算方法

(一)计划完成相对数

1计划完成相对数的基本计算公式

2计划完成相对数的派生公式:

(1)对于产量、产值增长百分数:

(3)计划执行进度相对数的计算方法:

本期计划数

计划执行进度=计划期内某月止累计完成数*100%

例:

某公司2005年计划完成商品销售额1500万元,1—9月累计实际完成1125万元。

则:

 

(二)结构相对数

市名

人口数(万人)

国内生产总值(亿元)

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元从)

725

280

3862

340

192

5647

比较相对数

(以乙市为100)

213.24

145.83

68.39

例:

2005年某省两个市有关资料如表所示。

例:

某地区国内生产总值

动态相对数

2004年为2097.77亿元,2005年为2383.07亿元。

则:

2383.07

=*100%=113.6%

2097.77

(三)比例相对数

(四)比较相对数

、、,甲地区(单位)某指标数值比较相对数=乙地区(单位)同一指标数值*100%

(五)动态相对数

动态相对数=报告期数值丿相」数基期数值

(六)强度相对数

强度相对数

=某一指标数值

另一有联系的指标数值

例:

某地区2005年零售商业网点为50000个,年平均人口为800万人,则:

零售商业网密度=50000个=62.5(个/万人)

800万人

 

三、平均指标

(一)算数平均数

1简单算数平均数:

-X1X2

x=—

n

 

32,则这10个工人日平均加工零件数为:

2加权算术平均数:

①根据单项数列计算加权算术平均数:

n

Xifi

i1

零件数(件)Xi

工人数(人)fi

产量*工人数Xifi

30

20

600

32

50

1600

34

76

2584

35

40

1400

36

14

504

合计

200

6688

nfi

i1

例:

某车间有200名职工,他们每月加工的零件数如表所示:

职工平均加工零件数=30*2032*5034*7635*4036*14=33.44(件)

2050764014

②根据组距数列计算加权算术平均数

Xifi

x=

=—(Xi为组中值)

fi

i1

例:

某食品厂上月有员工300人,其糖果产量资料如表所示:

 

产量(千克)

员工人数(人)fi

组中值Xi

总产量(千克)Xifi

400以下

22

350

7700

400~500

50

450

22500

500~600

66

550

36300

600~700

76

650

49400

700~800

56

750

42000

800以上

30

850

25500

合计

300

183400

n

_Xifi

1十+

X=n=611.33(千克)

fi

i1

(二)调和平均数

1简单调和平均数:

H=—(H代表调和平均数,Xi代表各单位标志值,n代表标志值的项数)n1

i1xi

100千米,返回时逆水行舟,

例:

轮船从甲地开往乙地,去时顺水行舟,船速为每小时船速为每小时80千米,求轮船的平均时速。

H=1=88.89(千米/时)

11

10080

2

2加权调和平均数:

H=

mi

i1

mi

i1Xi

例:

红星制造厂本月购进甲种原材料三批,每批采购价格和采购金额如表所示,求本月购

进甲种原材料的平均价格。

价格(元/千克)Xi

采购金额(元)

mi

采购量(千克)

mi

Xi

第一批

50

25000

500

第二批

55

44000

800

第三批

60

18000

300

合计

87000

1600

n

mi

ii87000,

原材料的平均价格:

H=——==54.38(元/千克)

nmi1600

i1Xi

(三)几何平均数

1简单几何平均数:

G=VX1*X2*X3**Xn二Xi(G代表几何平均数,Xi代表各单位标志

值,n代表标志值的项数,n连乘符号)

例:

某地区上个五年期间,经济的发展速度如表所示:

时间

第一年

第二年

第三年

第四年

第五年

发展速度(%)

104.1

107.7

110.5

114.0

118.0

则平均发展速度G=nXi=51.041*1.077*1.105*1.14*1.18=1.1075

2加权几何平均数:

n一n

fi

G=iVx1f1*X2f2*X3f3*

*Xnfn:

fi

_i1fi

-Xi

利用对数计算,则计算公式为:

f1lgX1f2lgX2lgG=n

fnlgXn

n

filgXi

i1

n

i1i1

例:

某地区20年来的经济发展速度如表所示,要求计算20年中经济平均发展速度。

发展速度(%)Xi

年数(次数)fi

lgxi

filgxi

102

1

2.0086

2.0086

105

5

2.0212

10.106

107

10

2.0294

20.2940

110

4

2.0414

8.1656

合计

20

40.5742

fIgx

i1

nfi

i1

G=106.83%

四、众数和中位数

(一)众数:

1

下限公式:

M0=L+*i

12

2

上限公式:

M0=U-*i

12

公式中:

L代表众数组的下限值;

U代表众数组的上限值;

△1代表众数组次数与前一组次数之差;

△2代表众数组次数与后一组次数之差;

i代表众数组的组距。

例:

现检测某厂生产的一批电子产品的耐用时间,的资料如表所示。

耐用时间(小时)

产品个数(个)

600以下

84

600~800

161

800~1000

244

1000~1200

157

1200~1400

36

1400以上

18

合计

700

易知众数落在第二组,则:

L=800,1=244—161=83,2=244—157=87,i=200

人胆-183

众数M0=L+*i=800+*200=897.65(小时)

128387

(二)中位数

1由未分组资料确定中位数:

n1、一

Om=(n代表单位标志值的项数)

2

例:

某生产小组7人日产量(件),由低到高排列为:

9,10,12,13,14,15,16,求中位数。

n171

中位数所在位置Om===4

22

2由单项数列确定中位数:

Om=

例:

某车间56个工人的日产量资料如表所示,求车间工人日产量的中位数。

日产量(件)

工人数(人)

累计次数

10

8

8

15

12

20

18

20

40

20

10

50

22

6

56

合计

56

n

fi

i156

Om=口==28,对应在第三组。

22

所以Me=18

3由组距数列确定中位数

中位数所在位置

fi

i1

n

i1Sm1

下限公式:

Me=L+—2*i

fm

 

n

上限公式:

口Sm1

2

Me=U—*i

fm

公式中:

L为中位数所在组的下限值;U为中位数所在组的上限值;

fm为中位数所在组的次数;

Sm-1为中位数所在组前面各组的累计次数;

Sm+1为中位数所在组后面各组的累计次数;i代表中位数所在组的组距。

耐用时间(小时)

产品个数(个)

累计次数

以下累计

以上累计

600以下

84

84

700

600~800

161

245

616

800~1000

244

489

455

1000~1200

157

646

211

1200~1400

36

682

54

1400以上

18

700

18

合计

700

说明中位数在第三组,即在800-1000小时之间。

 

五、几种平均数的关系

1算数平均数、众数和中位数的关系:

当X=Me=M0时,分布曲线为正态分布;

当x>Me>M0时,分布曲线右偏;

当X

2算数平均数、调和平均数和几何平均数的关系:

H

六、变异度指标

(一)变异度指标的计算

1全距:

R=Xmax-Xmin

例:

某车间5个工人日产量分别为5,15,20,30,50,求工人产量全距。

R=50—5=45(件)

2四分位差:

Q°=Xmin;Q4=Xmax;Q2=Me

四分位差的计算公式为:

Q=Q3一Q1

(n1)

公式中:

Q3为第三个四分位数,Q3的位置=Y

4

n1

Q1为第一个四分位数,Q1的位置=——

4

例:

某车间有12个工人,其日产量按数量由小到大依次排列如下:

10,20,22,24,25,26,27,28,30,32,34,35,求其四分位差。

24—22

=22.5(件)

4

Qi的位置=口=^=3.25,则Qi=22+

44

所以Q=Q3—Qi=31.2—22.5=9(件)

3平均差

1

简单平均差:

n

X

丄=24(件)

n

 

2

加权平均差:

 

i1

例:

某车间100个工人的日产量资料如表所示:

日产量(件)

工人数(人)fi

组中值Xi

Xifi

|Xi—X|

|Xi—X|fi

10以下

10

5

50

18.8

188

10~20

24

15

360

8.8

211

20~30

40

25

1000

1.2

48

30~40

20

35

700

11.2

224

40以上

6

45

270

21.2

127.2

合计

100

2380

798.4

4标准差和方差

①简单平均法

n_

(Xix)2

2i1

=6.8=2.61(件)

②加权平均法:

n_

(XX)2fi

2=jlJ

n

fi

i1

=13600=116.62(千克)

3交替标志的标准差:

例:

某车间生产300件产品其中合格品为270件,不合格品30件试计算这批产品的平均合格率及标准差。

合格率:

P=270=90%

300

p=P(1—P)=0.9(1—0.9)=30%

4总方差、组间方差和平均组内方差

5

总方差:

 

组间方差:

 

表总体平均数,ni表示第i组的总体单位数,n表示总体单位数)平均组内方差:

(XiXi)2

2i1

i=

n

2

ini

2

公式中:

i代表第i组的组内方差,

体单位数,n表示总体单位数例:

某班组9个工人,日产量分别为

2代表各组组内方差的平均数,,ni表示第i组的总

2,4,4,6,7,8,9,11,12,根据资料计算总平均数

Xi63

-=63=7(件)i9

(xx)

i1

2

90

—=—=10(件)

9

2

将上述资料整理成组距数列并计算组间方差,计算过程如表所示:

日产量(件)Xi

工人数(人)fi

组平均数(件)X;

(Xi—X)2fi

2~5

3

3.33

40.41

6~9

4

7.50

1.00

10~12

2

11.5

40.5

合计

9

81.91

n__

(xix)2fi

i1

n

fi

i1

81.91

9

=9.1

根据资料计算各组内方差

2

i以及平均组内方差i2,计算过程见下列各表:

第一组方差计算表

日产量(件)Xi

(Xi—X1)2X1=3.33

2

1.77

4

0.45

 

计算组内平均数

5变异系数:

4

0.45

合计

2.67

Va=—*100%

例:

某农科所对其培育的甲、

得平均收获率资料和资料和

收获率标准差,如表所示:

甲品种

乙品种

平均公顷产量(千克)

12000

14250

标准差(千克)

570

630

X

乙两种农作物良种进行播种试验,

n

2

ini

i1

n

0.89*31.25*40.25*2

9

8.17

9

=0.9

日产量(件)

工人数fi

组中值Xi

Xifi

(习—X)2fi

累计次数

50以下

11

45

495

9900

11

50~60

13

55

715

5200

24

60~70

70

65

4550

7000

94

70~80

120

75

9000

0

214

80~90

50

85

4250

5000

264

90~100

30

95

2850

12000

294

570

标准差系数:

V甲=

*100%=

*100%=

=4.75%

12000

X甲

630

V乙=

*100%=

*100%:

=4.42%

14250

X乙

(二)偏度与峰度(不需要背公式,只需要理解公式的意义和作用)

1偏度的测量(下面的计算都不需要掌握,只要能看懂即可。

偏度=算数平均数一众数=X—M0

xM0

偏态系数:

SKp=

例:

甲车间300工人日产量资料如表所示:

100~110

5

105

525

4500

299

110以上

1

115

115

1600

300

合计

300

22500

45200

Xifix=i1

2250O=75(件)

300

=12.27(件)

n

2动差法

n

Xifi_

一阶原点动差M1=——=X

fi

i1

2rXifi

M3=

i1

n

fi

三阶原点动差

n

Xi3fi

i1

n

4rXifi

M4=

i1

n

四阶原点动差

动差法偏态系数:

m3

m3

a=3

或3

-m2

K阶原点动差

xkfi

fi

i1

(Xi—X)2fi

n

fi

1

n

fi

i1

当a=0时,表明分布数列是对称分布。

当a>0时,表明分布数列是正向偏态(右偏)当a<0时,表明分布数列是负向偏态(左偏)例:

日产量(件)

工人数fi

组中值Xi

Xi—X

(Xi—X)fi

(Xi—X)4fi

50以下

11

45

-30

-297000

8910000

50~60

13

55

-20

-104000

2080000

60~70

70

65

-10

-70000

700000

70~80

120

75

0

0

0

80~90

50

85

10

50000

500000

90~100

30

95

20

240000

4800000

100~110

5

105

30

135000

4050000

110以上

1

115

40

64000

2560000

合计

300

18000

23600000

3=12.273=1847.28

所以a:

-3=0.032

3峰度

峰度得测定是以四阶中心动差(m4)为基础,计算相对数指标,计算公式为:

m4m4&人、

3=4或=2(理解含义)

m2

下面的内容是重点:

3=3时,次数分布曲线为标准正态分布曲线;

3>3时,次数分布曲线为尖顶峰曲线,说明总体次数分布集中趋势明显,标志值变异程度

小;

3<3时,次数分布曲线为平顶峰曲线,说明总体各单位标志值集中趋势不明显,标志值变异程度大。

23600000

=78666.67

300

fi

i1

日产量(件)

工人数fi

组中值Xi

xi—X

(Xi—X)3fi

(Xi—X)4fi

50以下

11

45

-30

-297000

8910000

50~60

13

55

-20

-104000

2080000

60~70

70

65

-10

-70000

700000

70~80

120

75

0

0

0

80~90

50

85

10

50000

500000

90~100

30

95

20

240000

4800000

100~110

5

105

30

135000

4050000

110以上

1

115

40

64000

2560000

合计

300

18000

23600000

例:

如下表资料所示,测定该车间工人日产量分布数列的峰度系数。

(峰度的计算不作要求)

n_

(X—X)°fi

i1m°=n

44

=12.27=22666.18

3=m°=3.47>3

计算结果表明,工人日产量的分布曲线呈现尖顶峰的分布趋势,说明工人日产量间的差异程度较小,平均数x=75件的代表性较强。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高中教育 > 语文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