半导体显示行业分析.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14141270 上传时间:2023-06-20 格式:DOCX 页数:28 大小:1.54MB
下载 相关 举报
半导体显示行业分析.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8页
半导体显示行业分析.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8页
半导体显示行业分析.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8页
半导体显示行业分析.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8页
半导体显示行业分析.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8页
半导体显示行业分析.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28页
半导体显示行业分析.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28页
半导体显示行业分析.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28页
半导体显示行业分析.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28页
半导体显示行业分析.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28页
半导体显示行业分析.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28页
半导体显示行业分析.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28页
半导体显示行业分析.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28页
半导体显示行业分析.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28页
半导体显示行业分析.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28页
半导体显示行业分析.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28页
半导体显示行业分析.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28页
半导体显示行业分析.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28页
半导体显示行业分析.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28页
半导体显示行业分析.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28页
亲,该文档总共28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半导体显示行业分析.docx

《半导体显示行业分析.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半导体显示行业分析.docx(28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半导体显示行业分析.docx

半导体显示行业分析

半导体显示行业分析

1.技术路线:

TFT-LCD和AMOLED成为主流

半导体显示技术替代真空电子技术成为趋势显示技术属于光电技术—光和电互相转化的技术,从技术的发展路径来看,显示技术的发展经历了三个阶段:

1)CRT(CathodeRayTube,阴极射线管)阶段,代表产品:

黑白及彩色CRT电视。

2)20世纪90年代,等离子技术、液晶技术并行。

2000年后,随着液晶技术的完善,其在显示效果、成本等诸多方面均显著超越等离子技术,等离子技术逐步退出市场。

目前液晶技术已是全球最主流的显示技术。

3)随着材料技术的发展,OLED技术出现并实现产业化。

代表产品:

三星高端手机、iPhone。

从CRT到TFT-LCD(薄膜晶体管液晶显示器,下文简称“LCD”或“液晶”)是技术的中断和开始,而从LCD到AMOLED(主动矩阵有机发光二极体,下文简称“OLED”)是技术的延伸和发展,LCD和OLED之间拥有较高的技术相关性和资源共享性。

半导体技术的进步可以不断改善液晶的显示性能,而半导体技术进步的潜力至今看不到尽头。

LCD不是胜在某一个时点上的性能,而是胜在其技术进步的速度上,LCD在显示领域脱颖而出的关键是它顺应了半导体技术替代真空电子技术这一历史大趋势。

TFT-LCD为半导体显示主流技术,市场规模达1300亿美元半导体显示技术种类繁多,可分为非自发光和自发光两类。

非自发光类包括:

LCD、ULED,自发光类包括:

量子点技术和OLED。

目前,TFT-LCD已发展为全球半导体显示主流技术。

全球TFT-LCD行业进入存量市场阶段。

IHS数据显示,2016-2020年,全球TFT-LCD产值维持在1200~1300亿美元。

OLED将成为主流显示技术,2021年市场规模达400亿美元OLED与传统的LCD显示方式不同,无需背光灯,具有自发光的特性,采用非常薄的有机材料涂层和玻璃基板,当有电流通过时,这些有机材料就会发光。

相比于LCD具有更快的响应速度、更广的视角、更高的色彩饱和度和更宽的工作温度。

此外,由于OLED构造相对简单,在重量、厚度上TFT-LCD相比更轻薄,还可以实现柔性显示和透明显示。

作为朝阳产业,OLED发展迅速、潜力大,有望成为主流显示技术。

从应用领域来看,OLED目前主要在小尺寸(手机)领域使用,且发展速度惊人,而在大屏化的过程中还有技术路线不确定、良品率低等还有很多技术问题需要解决。

从制造成本上,大尺寸的OLED和已经逝去的等离子面板相近,但OLED面板的生产线建设成本比等离子面板高出了近一个数量级,这是OLED量产的瓶颈之一。

不过OLED可以继承LCD生产线,在LCD向OLED的转化和升级过程中的成本要远低于等离子面板,这也是后者注定消亡的重要原因。

从下游终端产品形态来看,随着OLED技术的进步,终端产品逐步从曲面形态、可折叠向全面柔性状态进步。

从行业周期来看,LCD已经处于成熟期,在显示领域占领着绝对市场,而OLED正处于成长期。

市场预计到2025年前后,伴随柔性显示器的商品化,LCD将会步入衰退期。

与此同时,OLED将会取代LCD,迎来成熟期。

IHS统计,2016-2018年OLED市场规模分别为160亿美元、227亿美元、250亿美元。

预计2021年OLED面板产值有望达到400亿美元。

MicroLED有望成为下一代主流显示技术,目前处于产业化初期MiniLED作为进军MicroLED的前哨站,已经取得率先突破。

与OLED相比,MiniLED多以HDR(高动态范围图像)、异型显示器等背光源应用和显示屏应用为诉求,在良率、成本、节能效果和显示性能等方面也具备优势。

成本较高是制约miniLED广泛应用的主要因素。

MiniLED在RGB显示和LCD背光均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随着以三安、国星光电为代表的相关大厂持续投入,其工艺制程将会日趋成熟、产品性能也会逐渐改善,生产成本也会下降到合理范围,从而给LED背光和显示市场注入新的活力。

MicroLED技术是指在一个芯片上集成的高密度微小尺寸的LED阵列,每一个像素可定址、单独由TFT驱动点亮,像素点距离在微米级,相对OLED屏,MicroLED屏具有发光效率高(相较OLED节电50%以上)、清晰度高、亮度高、对比度好等优势,适用于可穿戴设备(户外高亮度+节电)应用。

MicroLED目前面临的困难:

1)巨量转移技术良率:

在MicroLED的生产中,需要把数百万甚至数千万颗微米级的LED晶粒正确且有效率的移动到电路基板上。

这是目前所面临的技术难题,仅被少数几家公司所掌握。

2)成本太高:

由于MicroLED制程是一个全新工艺,原有LED芯片设备和原材料无法满足需求,需要开发新的设备和材料,最终推高生产成本和最终售价。

MicroLED作为MiniLED的下一步方案,随着核心技术的逐渐成熟和成本的下降,其商业化步伐逐渐加快。

目前全球MicroLED的开发机构已经超过140余家,除国外的索尼、三星、苹果、谷歌,国内企业三安光电、京东方、华星光电都在MicroLED方向进行布局。

三星将在2019年下半年量产大尺寸MicroLED显示器,台系供应链也在加紧布局中小尺寸MicroLED新产品。

据高工LED预测,到2024年,MicroLED将达到人民币800亿元。

2.行业特征:

液晶周期往复,产品不断迭代

独特的液晶周期使银行开展业务的难度大液晶周期,是一个伴随着TFT-LCD工业诞生后流行的概念,即:

当液晶与显示技术的结合以及降本增效的工业化进程到一定程度时,市场对于新产品认可后需求增加,一时的供不应求引发现有企业进行新的投资,并出现一批新进入者;新投资带来的产能迅速扩大导致生产过剩,价格下跌造成产业衰退;但价格下跌导致需求扩大,产品应用范围扩大后,衰退期产能缩减又不能满足时,又出现了供不应求的情况,如此循环往复。

液晶周期是LCD产品需求周期和资本开支周期共同作用的结果,形成液晶周期的主要因素包括:

1)面板产品具有通用属性。

中小尺寸的面板有一定的定制化特征,但本质上依然是通用型产品。

对比过去近10年全球主要面板厂商的毛利率,大部分时间各家厂商毛利率基本保持了同向变动,说明面板行业公司的毛利率根本上和行业趋势及景气度一致,产品差异化特征较弱;2)高昂的固定资产投入及较长的建设投产周期,退出壁垒高;3)寡头竞争格局下,在下游需求旺盛的情况下,各企业容易形成一致预期,并引发投资潮。

液晶周期的存在会导致出现:

1)企业需不断滚动投资,随着生产线的扩张,企业的收益体现为生产线上的“预期收益”,面板投资被称为“没有出口的高速公路”;2)行业的追赶者往往采用“越亏损、越要投资”的进攻性投资战略。

3)液晶周期的低谷,面板价格持续下行,由于刚性财务费用支出及大额的固定资产折旧,企业财务状况恶化,甚至出现全行业亏损。

3)随着技术的不断进步和生产工艺的复杂程度提升,单条生产线的投资规模越来越大,退出壁垒高企。

这些产业特征都使得银行开展业务的难度加大。

产业趋势:

中期内LCD仍占主导,长期看OLED将替代LCD从市场竞争来看,LCD与OLED整体处于差异化竞争阶段,OLED主要在小尺寸领域应用,LCD主要在大中尺寸领域应用,OLED主要替代小尺寸LCD需求,而小尺寸LCD的需求在LCD市场中并不是核心市场,所以未来几年OLED进一步在小尺寸领域渗透,而大尺寸领域仍将是LCD(包括QLED)的天下,LCD与OLED是共存格局;OLED主要挤占中高端市场,LCD主要关注中低端市场。

从产能来看,LCD和OLED之间存在技术和资源的共用性,因此通过对生产线的改造升级,更换和升级部分设备,LCD的产能可以转化为OLED的产能。

从中长期来看,OLED替代LCD是趋势,随着OLED产能的扩张及应用的扩大,现有的LCD产能将逐步退出或者转化为OLED产能,行业内可能不会再现新一轮的LCD产能大扩张。

产品竞争:

性价比为王,LCD与OLED的过渡产品之间竞争激烈在IC产品的家谱上,新一代产品的出现会使得上一代产品的使用效用大幅降低,代际产品间表现出极强的竞争性;而LCD显示产品的使用效果下降没有那么明显。

这一现状的本质是,从CRT进入到LCD时代之后,产品之间的差异不再是技术差异,而更多的是性能及成本差异。

在技术、良率、成本及下游需求等掣肘下,OLED替代LCD的过程是渐进式的,目前在LCD与OLED市场之间,过渡性产品层出不穷,LCD、柔性OLED及过渡性产品之间形成了此消彼长、竞争激烈的局面。

电视:

LCD仍居于统治地位,但QLED与OLED竞争激烈,QLED电视销量一度超过OLED电视。

QD-OLED电视也预计将于2021年推出。

手机:

LCD(a-si、LTPS)仍居于主导地位,在成本与性能的博弈中,刚性OLED、柔性OLED、LTPSLCD间竞争激烈。

OLED领域,目前刚性OLED占比仍高于柔性OLED,预计到2020年,柔性OLED面板的出货量占比将超过刚性OLED。

3.LCD进入存量竞争阶段,中国大陆有望凭借高世代产能成为产业主导者

LCD进入存量市场阶段,未来三年增长空间较小整体来看,面板的增量需求主要来自于三方面。

首先是下游产品出货量上升直接引起的对面板数量的增量需求,这一层面上的增长主要由产品渗透率的提升以及更新换代引起。

其次,各产品明显表现出大屏化趋势,这一趋势主要来自消费升级的内生推动。

最后,除了在现有下游需求上的面板需求数量和面积上的增量空间,新下游需求行业的开发也成为面板需求提高的重要方式。

如,车载显示屏、可穿戴电子产品、智能家居等方向的发展就将扩大显示面板的应用领域。

目前看,未来三年内,LCD需求增长主要依赖于大屏化趋势(电视平均尺寸的增加),中长期来看,关注新下游需求的开发对面板需求的拉动。

目前,全球TFT-LCD的需求面积仍保持个位数增长,但由于面板价格的下行,LCD市场已进入存量阶段。

据IHS数据,2019-2021年,LCD市场预计维持在1300亿美元左右。

电视是LCD应用的主要领域,需求增长主要依赖于大尺寸趋势从面板下游需求来看,LCD电视(液晶电视)仍是显示面板最主要的应用领域。

按面积算,2018年LCD电视面板需求为1.48亿平方米,占显示面板需求的70.8%。

其次是显示器、智能手机、笔记本电脑、公共显示,占比分别为9.9%、7.4%、6.9%和2.6%。

液晶电视属于耐用品,国内规定使用年限为7年,影响其需求的因素包括:

技术替代(LCD电视替换CRT电视)、换机潮(中国的家电下乡)、大尺寸化(依赖于居住面积、环境和居民可支配收入)等。

目前,液晶电视销量变缓,大尺寸化成LCD需求增长主要来源。

销量方面,2019年H1,全球电视出货量为9816万台,同比下降0.7%,预计2019-2020年LCD电视维持1~3%左右的增速水平。

从平均尺寸来看,面板价格的持续下跌预计将刺激大尺寸面板的需求,并带动平均尺寸和面板需求继续提升。

2019H1,全球电视尺寸达到45英寸,同比增长1.7英寸。

中国大陆厂商成为高世代产能扩张主力,预计三年内LCD供给过剩成常态全球LCD生产厂商,以中国大陆、韩国、中国台湾、日本为主。

从面积上来看,2011年中国大陆厂商高世代(6代线以上)LCD产能占全球总产能的仅1%左右,远远落后于韩国、日本和中国台湾等竞争对手,到2017年则超过韩国排名第一,占比达到40%。

近年来,中国大陆厂商持续进行LCD高世代线产能扩张,目前已拥有全球第一的LCD产能全球占比,且该占比将持续扩大。

据IHS预测,到2024年,中国大陆地区G6以上LCD产能的全球占比将达到68%。

在中国大陆厂商持续扩张LCD产能时,日本厂商财务状况不佳无力跟进,台湾地区厂商转而推出差异化尺寸及高技术含量产品与之抗衡,韩国厂商则逐步退出LCD产能,转而在Q-LED、QD-OLED及OLED领域发力。

三星目前生产的手机面板已全部为OLED,LG也持续扩大在OLED电视领域的投资。

2019~2021年,LCD预计处于供给过剩状态。

从LCD行业供需角度看,市场预计:

1)需求,未来两年LCD面板需求仍将保持相对稳定,预计2019、2020年增速分别为6.4%和4.4%;2)供给,国内面板产线进入集中投放期,即使考虑三星转产,未来两年产能增速仍然较快,预计2019~2020年LCD产能增速在8.8%(群智咨询预测)和9.9%。

2019年LCD面板存在供给过剩风险。

IHSMarkit预测,到2020年,全球平均电视面板尺寸需在50寸以上,才能有效消耗新增产能并达到供需平衡的状态。

而截至2019年6月,据IHSMarkit最新月度出货报告统计的面板出货平均尺寸则仅为45.1寸。

据IHS预测,全球LCD产能将在2021年达到顶峰,超过3.7亿平方米,在此之后,全球LCD供需关系预计将得到一定好转。

在目前需求端增长有限的情况下,LCD供需平衡的关键在于供给侧产能释放的控制,供给侧产能的退出将使供需获得阶段性改善。

从LCD近两次的周期来看:

2016年以来,面板的供给端开始趋紧,主要原因有三方面:

三星等厂商选择在OLED上加大布局强度,资源配置开始向其倾斜;夏普砍单三星、海信,停止外供;LCD产能还受到如2016年台湾地震等天灾的影响。

最近一次为,2017年开始,随着中国大陆厂商高世代产能逐步释放,全球LCD出现供给阶段性过剩,LCD价格持续下降,目前市场关注韩厂退出LCD产能。

行业洗牌开始,中国大陆企业凭借高世代产能抢占更多市场份额半导体产业存在著名的摩尔定律,TFT-LCD产业链也同样存在着相似的规律,业界称之为“西村法则”:

液晶面板的玻璃基板尺寸具有逐渐扩大的趋势,大约每3年扩大1.8倍。

在西村法则的驱动下,TFT-LCD工业从1991年起发展至今,已经从第一代升级到了第11代。

玻璃基板的尺寸不断扩大,厚度不断变薄,以至于很难使用集装箱运输,但玻璃基板尺寸的大型化仍未停止,西村法则所揭示的规律仍在发挥作用。

面板世代线的升级,以玻璃基板的尺寸提升为主,解析度和生产率的提升为辅。

面板世代线的持续提升,根源于市场需求的不断扩大,直接驱动力是厂商提高生产率的动机。

整体而言,面板是高度标准化的产品,面板的主要差异是尺寸。

因此面板行业呈现出清晰的“高世代打击低世代”逻辑。

这个逻辑分为两层:

1)高世代线的最大经济切割尺寸高于低世代线,能开辟出低世代线未能触碰到的大尺寸市场,对低世代线形成打击。

如,2004~2006年,全球领先企业已经建成了6代线和7代线,6代线和7代线的投产使京东方、上广电、昆山龙腾的5代线在电视用屏市场上丧失了竞争力,而电视用屏是当时液晶屏增长最快、需求量最大的市场。

2)高世代线从生产大尺寸转向生产小尺寸,对低世代线形成打击。

以京东方为例,其6代线(B3)最初是按照生产大中尺寸的需要设计的,在改造和追加新设备进行转型后,转产中小尺寸面板,以其更高的切割效率对生产小尺寸产品的成都4.5代线造成巨大压力。

目前,中国大陆企业拥有全球占比最高的LCD高世代产能,因此有望凭借高世代产能形成对中国台湾、韩国、日本的低世代产能的打击,逐步挤占低世代产能厂商的市场份额。

据IHS统计,2019年第一季度,随着高世代产能的释放,中国大陆面板厂商占60英寸及更大尺寸LCD电视面板的市场份额达到了33.9%,市场份额相较一年前的3.6%增长了近10倍,而由于面板世代线低于中国大陆,日本及中国台湾面板厂商的市场份额均出现较大萎缩。

韩国厂商早已开始逐步将LCD产线转型为OLED产线;台湾地区厂商由于产线世代较低、下游终端市场缺乏转而寻求技术的差异化、产品的定制化等,盘踞在中小尺寸领域;日本厂商由于财务困境等难以铺开高世代产能。

综合来看,目前,中国大陆企业已经凭借高世代产能逐渐主导大尺寸面板行业,而下一个阶段,中国大陆企业将凭借高世代产能切入小尺寸面板市场(京东方8.5代线切割手机面板),去冲击台湾地区等的低世代产能,台湾等地区厂商的市场份额将进一步被挤压。

IHS预计,从2017年至2024年,中国大陆G6以上产能全球占比将从46.4%提升至68%,而韩国将从25.9%降至16%,中国台湾将从21.5%降至11%,日

韩国厂商早已开始逐步将LCD产线转型为OLED产线;台湾地区厂商由于产线世代较低、下游终端市场缺乏转而寻求技术的差异化、产品的定制化等,盘踞在中小尺寸领域;日本厂商由于财务困境等难以铺开高世代产能。

综合来看,目前,中国大陆企业已经凭借高世代产能逐渐主导大尺寸面板行业,而下一个阶段,中国大陆企业将凭借高世代产能切入小尺寸面板市场(京东方8.5代线切割手机面板),去冲击台湾地区等的低世代产能,台湾等地区厂商的市场份额将进一步被挤压。

IHS预计,从2017年至2024年,中国大陆G6以上产能全球占比将从46.4%提升至68%,而韩国将从25.9%降至16%,中国台湾将从21.5%降至11%,日本将从6.2%降至4%。

也就是说,2017~2024年,中国大陆的产能全球占比还有46.5%的增长空间。

4.OLED整体供不应求,短期内需求拉动主要靠手机

作为第三代显示技术,OLED整体需求将保持快速增长作为第三代显示技术,市场对OLED需求旺盛。

IHS数据显示,2018年全球OLED市场规模达到250亿美元,同比增长10%。

2019-2021年,全球OLED产值复合增速预计约为17%,2021年OLED面板产值有望达到400亿美元。

目前对OLED需求形成扰动的因素主要是有效产能。

OLED市场正处于快速成长期,其应用市场主要是替代LCD。

OLED的渗透率与其成本直接相关,而其成本的影响因素包括:

良率、固定资产折旧、材料成本及劳动力成本等,其中良率是核心影响因素。

整体而言,这些都将随着量产的规模效应而减少。

OLED需求拉动短期内依赖智能手机,中长期靠电视在应用方面,根据全球显示领域权威资讯机构DisplaySupplyChainConsultants(DSCC)的“OLED出货量和FAB利用率报告”,智能手机OLED面板收入占OLED面板收入的88%,OLED电视占7%,智能手表占2.3%,其他包括AR/VR显示设备等合计占2.7%。

从目前的情况来看,OLED需求拉动短期内靠智能手机,中长期看电视。

手机:

2019年上半年智能手机市场疲软,使得智能手机面板市场同比也明显走低。

根据群智咨询的数据,2019年上半年全球智能手机面板出货量约8.4亿片,同比下滑约5.2%。

2019年上半年全球智能手机OLED面板出货约2.2亿片,占整体智能手机面板市场约26%,同比增长18.6%,预计全年出货量约4.9亿片。

全球手机市场已进入存量市场,OLED手机面板未来需求的增长主要依赖于对LCD手机的替代,具体而言为:

1)OLED手机渗透率提升;2)全面屏带来的单屏面积增加;3)折叠屏逐渐普及拉动需求。

电视:

据IHS数据,2018年全球OLED电视出货量为290万台,2019年预计达到340万台,到2022年有望达到860万台,年复合增长率有望达到31.23%。

大尺寸OLED面板企业不断实施降价策略,推动OLED电视市场的需求增长。

如OLED电视面板目前占LGD销售额的20%,该公司计划2019年度提升到30%。

三星也拟花费25.8亿美元投资OLED电视面板线。

中国大陆企业大幅扩产,与韩国企业争夺OLED市场与LCD相比,OLED制造难度更高,行业内具备生产能力的企业数量较少,OLED技术分为WOLED技术(白、红、绿、蓝四色OLED技术)和RGBOLED技术。

目前全球OLED主要资源都集中在韩国厂商,LGD和三星分别在在OLED的大尺寸和中小尺寸面板中形成了行业垄断。

LGD的WRGBOLED技术主要应用于高端电视,2017年OLED电视面板的销量约为170万片。

三星在全球智能手机OLED市场占据了81%的份额(2019Q1)。

由于技术等方面的差距,中国大陆企业在OLED布局晚于韩国,且目前主要集中在小尺寸OLED(最高为6代线),大尺寸OLED尚在研发阶段。

但中国大陆企业在大力追赶,DSCC数据显示,在2018~2023年期间,中国大陆面板厂将斥资297亿美元增加移动OLED显示屏制造产能,占全球制造商增加产能的88%。

DSCC同时预计,从2018年至2022年,OLED发货量将增长近一倍至8.18亿块面板,预计同期价值量仅增长34%。

相比于大陆厂商,台湾地区厂商仅有三条OLED线,且为3.5-4.5代线,基本缺席新一轮的6代及以上OLED产线投资,日本厂商则受困于资金及经营问题无力跟进。

从目前的产线规划来看,中国大陆企业在OLED的总投资达5700亿元人民币,成为全球OLED扩产主力,未来几年内,中国大陆企业将与韩国双巨头争夺小尺寸OLED市场。

目前OLED产能的核心制约因素是良率。

对于追赶者中国大陆企业而言,良率的提升是一个艰苦的过程。

目前,三星OLED良率达80%,与LIPS-LCD接近,60%是中国大陆厂商的盈亏平衡点,截至2019年6月末,京东方OLED综合良率只有70%。

目前OLED市场整体供不应求,主要由三星和LGD把持,中国大陆企业京东方、维信诺等的产能在逐步释放,考虑到产能利用率、切割效率、良品率等因素的影响,参照三星出货面积与产能面积50%左右的比例,加之中国大陆产能释放集中在2019年之后,良品率需要有一个爬升的过程。

综上,我们认为2021年之前,全球OLED面板不存在明显的产能过剩。

5.竞争格局:

中韩争霸拉开序幕,京东方一枝独秀

全球市场:

从三国四地向中韩争雄演变液晶自发现以来,主要经历了五个发展阶段。

1883~1968年为材料基础理论和应用研究阶段,主要由德国人和美国人在推动。

1973~1985年为产业化初期阶段,日本厂商将其广泛应用于计算器、电子表、掌上游戏机等电子产品中,为液晶技术奠定了产业基础。

1985~1992年是液晶推广应用阶段。

1992~2003年是TFT-LCD液晶发展的成长期,笔记本电脑、台式电脑显示器、手机,液晶产品逐渐取代传统CRT显像管显示屏,并战胜PDP等离子显示技术,成为市场主流。

2004年至今,是大尺寸液晶产品的成长期,随着27英寸以上液晶电视对传统彩电的市场替代效应,全球液晶产业规模超过了1000亿美元,其生产线规格也发展到了第10代,出现巨型液晶电视。

液晶技术起源于美国,但将其发扬光大的是日本,20世纪80-90年代,日本一直是液晶商业化的领军者,据日本《电子部品年鉴》资料,1990-2003年建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解决方案 > 学习计划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