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语文第三版孙昕光课后练习题参考答案.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14144487 上传时间:2023-06-21 格式:DOCX 页数:19 大小:32.9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大学语文第三版孙昕光课后练习题参考答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9页
大学语文第三版孙昕光课后练习题参考答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9页
大学语文第三版孙昕光课后练习题参考答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9页
大学语文第三版孙昕光课后练习题参考答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9页
大学语文第三版孙昕光课后练习题参考答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9页
大学语文第三版孙昕光课后练习题参考答案.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9页
大学语文第三版孙昕光课后练习题参考答案.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9页
大学语文第三版孙昕光课后练习题参考答案.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9页
大学语文第三版孙昕光课后练习题参考答案.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9页
大学语文第三版孙昕光课后练习题参考答案.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9页
大学语文第三版孙昕光课后练习题参考答案.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9页
大学语文第三版孙昕光课后练习题参考答案.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9页
大学语文第三版孙昕光课后练习题参考答案.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9页
大学语文第三版孙昕光课后练习题参考答案.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9页
大学语文第三版孙昕光课后练习题参考答案.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19页
大学语文第三版孙昕光课后练习题参考答案.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19页
大学语文第三版孙昕光课后练习题参考答案.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19页
大学语文第三版孙昕光课后练习题参考答案.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19页
大学语文第三版孙昕光课后练习题参考答案.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19页
亲,该文档总共19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大学语文第三版孙昕光课后练习题参考答案.docx

《大学语文第三版孙昕光课后练习题参考答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大学语文第三版孙昕光课后练习题参考答案.docx(19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大学语文第三版孙昕光课后练习题参考答案.docx

大学语文第三版孙昕光课后练习题参考答案

《采薇》课后练习

1、诗的前三节主要表现了什么情感?

它通过什么方式表现出来的?

这样表现有什么好处?

 诗的前三节主要表现了士兵因久在前线而思念家乡的情绪;这种情绪是通过采摘不同季节的薇这一活动烘托出来的;由于采薇时间的持久性和连续性,让人感到士兵无时无刻不被思念家乡的痛苦折磨着,从而使全诗的思想感情得到了强化。

 2、当兵服役、保家卫国是一个人对国家义不容辞的责任和义务,它既让人感到神圣和自豪,但同时又让人承受巨大的痛苦折磨,甚至要付出高昂的生命代价。

试结合《采薇》这首诗的学习,谈谈你对这一问题的认识和看法。

《采薇》中表现了士兵对敌人入侵使自己不能安居乐业强烈不满,体现了大敌当前、国家民族利益高于一切,个人与国家同仇敌忾的爱国主义思想感情,这一点值得我们仔细体会学习。

国家民族危难之际,无论何时,无论何人,都应把国家利益放在第一位,随时随地接受国家的召唤。

当兵服役,保家卫国,这是一个人对国家义不容辞的责任和义务,每个人都应为此感到神圣和骄傲。

另一方面,战争又是残酷的,参加战争的人要承受巨大的痛苦折磨,甚至要付出高昂的生命代价,这一点在《采薇》中也有深刻的反映。

这一点既让我们在心理上对战争的本质有清醒的认识,更激励我们努力争取和珍惜和平的好时光。

3、“昔我往矣,杨柳依依。

今我来思,雨雪霏霏”这四句为什么会成为千古名句?

分析这四句诗的抒情特点。

 1、原因主要有:

①用生动的形象写出了丰富的内容和复杂的感情。

②把多种修辞手法成功熔在一起:

⑴对仗工整;⑵叠字(依依、霏霏)形象生动;⑶借代(用杨柳依依代指春天,雨雪霏霏代指冬天)准确而形象⑷对比(阳春与寒冬)鲜明。

③文字雅俗共赏。

  这四句诗里含有两个典型画面,一是春天里微风轻吹,柳枝飘拂的画面,一是寒冬时节雪花纷飞的画面,抒情主人公的感情就蕴涵在这两个画面中,而没有明说出来。

这样,以景写情,情景交融,显得既富于形象性,又含而不露,耐人寻味,给读者的欣赏活动创造了很大的空间。

  清人王夫之在《姜斋诗话》里这样评价这四句诗:

“以乐景写哀,以哀景写乐,一倍增其哀乐。

”也就是说当初离家出征的时候,心里是悲伤的,却用杨柳春风这样的明媚春光来反衬;如今走在回家的路上,心里是高兴的,却用大雪纷飞这样的严寒景象来反衬。

王夫之认为走在回乡路上的士卒心里是“乐”的,这种理解未必正确。

这位士卒一直非常牵挂家里,心里非常痛苦,当他终于能够结束服役回家的时候,他的心里不只是单纯的高兴,而是百感交集。

他希望马上能回到家中,与家人团聚,而同时又会不由自主地担心家里发生什么不好的事情,因为自己离开家已经很久了。

因此,从这个角度看,“杨柳依依”和“雨雪霏霏”的对比给他一种不胜今昔之感,正符合此时他复杂的感情。

  2、这四句诗通过融情入景和对比的方法,把感情表达得更深刻、形象、含蓄。

其中2、4两句分写乐和哀,分别拟喻国家的和平安宁与破败纷乱,两相对比,足见主人公前后感情心理变化之大,以及战争给国家带来的灾难;1、3两句,前句当哀不哀,强化了战士的参战心情和决心,后句当乐不乐,强化了战争对国家和人民的摧残。

4、解释下列各句中加点的字,注意这些字的用法:

1.曰归曰归,岁亦莫止。

读mò,同“暮”,一年将尽的意思。

2.我心伤悲,莫知我哀。

没有谁。

3.今我来思,雨雪霏霏。

读yù,下,降落,用作动词。

  

4.行道迟迟,载渴载饥。

又……又……。

  

5.忧心孔疚,我行不来。

很、甚。

  

6.我戍未定,靡使归聘。

无,没有。

《山鬼》思考练习题

1、屈原为什么会受到全世界人民的尊敬?

谈谈你对屈原的认识和了解。

屈原是中国古代最伟大的爱国志士和诗人,他崇高无私的爱国精神受到了全世界人民的尊敬,每年五月端午这一天,许多国家和民族包棕子、划龙船,以纪念这位伟大的爱国诗人。

作为一位卓有才华的政治家和诗人,无论国家怎样对待他,无论自己的处境多么艰难,他都一心一意热爱着自己的祖国,决不向黑暗邪恶低头妥协,宁死不肯离开自己的祖国,并用诗歌将自己的心声记录下来,让千秋万代的人们感受他的思想和情感,这就是屈原为什么受到全世界人民尊敬的原因。

2、山鬼是一个怎样的形象?

分析诗中山鬼感情变化的轨迹?

诗中的山鬼是一个美丽痴情的女子形象,她怀着对爱情的美好愿望,精心打扮准备,在凄风苦雨中痴痴等待自己的爱人,为此承受了巨大的喜悦和痛苦。

作者屈原通过塑造这一形象,表现了人类对美好爱情的热烈追求和忠贞态度,也寄托着自己虽遭流放而心中依然苦苦思念关心楚国、楚王的高尚爱国热情。

诗中第一节,山鬼在赴约途中的感情是喜悦、兴奋的;第二节,随着等待时间的不断延迟,天空黑暗下来,天上刮起了风、下起了雨,这时山鬼的心情也变得暗淡下来,发出了岁月不饶人的感慨;第三节,山鬼一方面对自己的纯洁和忠贞行为感到自豪,对对方迟迟不至的行为自我宽解,但另一方面,随着时间的不断迁移,她渐渐开始对自己的宽解产生了怀疑,这种怀疑伴随着雷电和暴风雨的加强逐渐加深,最终使她陷入了因爱人迟迟不来而带来的极度孤独和忧愁中。

诗人通过山鬼从兴奋到忧愁这一心理过程的变化,真实反映了爱情给人带来的缠绵、痛苦和折磨。

3、将这首诗与《诗经·采薇》对照,结合过去学过的其他作品,说说屈原的诗歌和《诗经》有什么不同。

主要表现在:

《诗经》侧重于写实,重章叠句突出,语言朴素,民歌色彩很强,句式是以四言为主;而屈原的诗歌则侧重于表现理想,抒情性更强,语言富有变化和文采,句式则是每句七个字,且每句都有一个语气词“兮”字等。

 4、、注意下面句子中加点字的意思及用法:

(1)若有人兮山之阿,被薜荔兮带女萝。

被:

同“披”。

(2)、被石兰兮带杜衡,折芳馨兮遗所思。

遗(wèi):

赠、送。

(3)留灵修兮憺忘归,岁既晏兮孰华予?

晏:

同“晚”。

孰:

谁。

(4)风飒飒兮木萧萧,思公子兮徒离忧离:

同“罹”,遭受。

《春江花月夜》思考练习题

(一)、如何看待这首诗的思想价值?

 主要通过对春江花月之夜优美景色的描绘,表现了诗人对宇宙永恒、人生短暂的哲理感慨,抒发了游子、思妇的离别相思之情。

离愁别情虽是中国古代诗歌中的传统主题,但诗人将其置于优美环境中表现,以人生哲理探求开掘深意,使这首诗感伤而又不过于消沉,诗中表现出对青春年华的珍惜、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对真挚爱情的歌颂,更多地流露出健康向上的情调。

与以往同题诗歌不同,具有独特的思想价值和魅力。

(二)、分析这首诗的烘托与铺垫手法。

 诗的开篇将“春江花月夜”自然组合成一个优美完整的画面,谱写了一首春的颂歌,这首春的颂歌反衬着春的忧愁。

接着诗人面对春江明月,抒发宇宙永恒的感悟,从中寄寓着对人生短暂的深沉慨叹。

这种慨叹,以其意味深长的哲理对诗的感伤情调作了进一步的铺陈。

正是在环境气氛的烘托与哲理议论的铺垫基础上,后面的抒情达到高潮,月圆而人情难圆的慨叹、游子思妇“相望不相闻”的感伤具有了更加动人的感染力。

(三)、找出诗中有暗示意义的写景句,并说明其暗示意义。

 诗中有许多写景之句,实际上是通过暗示手法抒写相思之情。

例如“白云一片去悠悠”,暗示游子远去;“月徘徊”,暗示思妇徘徊楼台、望月思人;月照“妆镜台”,暗示思妇对镜伤怀;月光“卷不去”、“拂还来”,暗示相思之情缠绵悱恻、难以排遣;“光不度”,暗示情不变;“梦落花”,暗示春将尽;“落月复西斜”,暗示游子夜夜望月思归。

《长恨歌》思考练习

1、仔细吟诵全诗,谈谈你对这首诗歌主题的观点。

这首诗的主题具有双重性:

通过对唐玄宗和杨贵妃爱情悲剧的描写,既有对李杨荒淫误国的讽刺批判,同时也有对李杨悲剧的同情,对李杨真挚和专一的爱情的歌颂。

形成了批判与同情并存、讽刺与惋惜兼容的复杂主题。

2、诗的最后四句:

“在天愿作比翼鸟,在地愿为连理枝。

天长地久有时尽,此恨绵绵无绝期!

”结合全诗说说“此恨”的含义。

 “此恨”之义直接关乎全诗主题的解释。

单就这四句诗的局部来看,“此恨”的意思明显带有对李杨爱情深感惋惜的意思:

唐明皇和杨贵妃的真挚爱情却不得不长期面对生离死别,“此恨”乃为“长恨”。

但是,联系诗前面“汉皇重色思倾国,御宇多年求不得”、“从此君王不早朝”、“尽日君王看不足”等一系列因宠杨而导致唐明皇疏远朝政的交待来看,最后的“此恨”还含有主人公对以往荒淫误国进而导致国家和个人爱情走向悲剧的自责和悔恨。

3、唐玄宗与杨贵妃的爱情被人看作是荒淫误国的典型,理应受到大家的谴责,可为什么这首中的李杨爱情还能得到许多人的同情?

 原因有以下方面:

(1)诗中的李杨对爱情生死不渝的坚贞态度本身是非常优美感人的。

(2)尽管作者主观上对唐玄宗荒淫误国有批判讽刺之意,但客观上却以同情之心和绚丽之笔加以表现,因而使作品具有突出的赞美爱情倾向。

(3)爱情对每一个人都是美好的。

对读者而言,相对于唐玄宗的政治过失,他和杨贵妃真挚动人的爱情更容易打动读者,占据读者的心灵。

西风颂思考练习

1、诗人极力描绘西风的威力是为了说明什么?

诗人歌唱西风,极力描绘西风的威力,也是在描绘和歌唱席卷整个欧洲的革命风暴。

他歌唱革命运动正以排山倒海之势,雷霆万钧之力,横扫旧世界一切黑暗反动势力。

革命运动风起云涌,一顶顶皇冠随风落地,一群群妖魔鬼怪望风逃遁,这正是当时欧洲革命形势的生动写照。

2、“西风”的象征意义是什么?

“西风”象征着扫荡腐朽、反动、落后旧势力的革命力量。

3、谈谈“如果冬天来了,春天还会远吗”这一诗句的深刻哲理。

 结尾脍炙人口的诗句,既概括了自然现象,也深刻地揭示了人类社会的历史规律,指出了革命斗争经过艰难曲折走向胜利的光明前景,寓意深远,余味无穷。

《郑伯克段于鄢》思考练习

1、《郑伯克段于鄢》中的细节描写十分成功。

请一一找出来,说说其在本文中的表达作用。

本文运用细节描写突出人物性格十分成功。

例如:

“庄公寤生”使姜氏受惊,由此厌之,表现了姜氏的乖戾偏狭;颍考叔“食舍肉”,既写出了其纯孝,更突出了其聪慧机敏;“隧而相见”则表现了庄公与统治阶级宣扬的孝道的虚伪可笑。

(二)阅读下面一段文字:

既而大叔命西鄙、北鄙贰于己。

公子吕曰∶“国不堪贰,君将若之何?

欲与大叔,巨请事之。

若弗与,则请除之,无生民心。

”公曰:

“无庸,将自及。

”大叔又收贰为己邑,至于廪延。

子封曰:

“可亦,厚将得众。

”公曰∶“不义不昵,厚将崩。

请回答下列问题:

1.这里揭示了共叔段怎样的性格?

贪婪狂妄,愚昧无知。

(如共叔段的野心勃勃、有恃无恐,因急于篡位而不免浮躁;)。

2.郑庄公对共叔段的扩张置若罔闻的背后包藏着什么用心?

庄公表面上一忍再忍,实际上是等待共叔段“多行不义必自毙”的结果。

3.这里体现了郑庄公怎样的性格特点?

其性格是怎样表现出来的?

阴险狡诈、怂弟作恶、胸有城府、老谋深算;是通过其语言表现出来的。

(郑庄公沉着冷静、以守为攻、坐待时机,有勇有谋的国君。

(三)解释下列加点词的意思。

1.亟请于武公。

屡次。

2.都城过百雉。

指城墙。

  

3.无庸,将自及。

庸,用;及,招来(灾祸)。

  

4.请以遗之。

赠给,送给。

5.爱其母,施及庄公。

延,扩展。

(四)翻译下列句子。

1.姜氏何厌之有?

有什么能使姜氏满足呢?

2.多行不义必自毙。

不义的事情做多了,必然会自取灭亡。

3.君将若之何?

您打算怎么处理这件事?

4.其是之谓乎?

大概说的就是这样吧!

《谏逐客书》思考练习

(一)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

作者是怎样进行论证的?

驱逐客卿是错误的;摆事实、作对比、设比喻、重铺叙,言辞有力,说理透彻。

(二)找出文的中排比句和对偶句,说说它们在文中的表达作用。

排比句:

“臣闻地广者粟多,国大者人众,兵强则士勇”。

对偶句:

“江南金锡不为用,西蜀丹青不为采”。

排比句可以多方面列举论据,反复陈说,增强文章说服力和论辩的气势;对偶句则使文章的语言排列整齐,文字讲究变化,抑扬顿挫,韵律和谐,具有节奏感和对称美,富于文采,因而该文曾被文学史家称为“骈体之祖”。

(三)作者用“泰山不让土壤”、“河海不择细流”作比喻来说明什么道理?

说明要善于吸收和借鉴、广采博取的道理。

(四)解释下列加点的字

1.来丕豹、公孙支于晋。

使……来,招来。

2.遂散六国之从,使之西面事秦。

同“纵”,合纵,联合;向西。

3.举地千里,至今治强。

夺取;安定。

4.所以饰后宫、充下陈、娱心意、悦耳目者,必出于秦然后可。

用来

5.此非所以跨海内、制诸侯之术也。

用来。

6.此所谓藉寇兵而赍盗粮者也。

借给;赠送。

    

《垓下之围》思考练习

(一)本文主要描述了哪三个场面?

这三个场面描写各表现了项羽怎样的性格?

 项羽悲剧性的英雄性格是通过三个场面描写表现出来的:

在四面楚歌的情况下,霸王别姬,悲歌慷慨,表现了英雄末路之际儿女情长而又无可奈何的心境;在东城“快战”中连斩数将,展露了他勇猛无比的英姿;乌江边上,他拒绝乌江亭长“愿大王急渡”的请求,发出了“纵江东父兄怜而王我,我何面目见之?

”的感慨。

最终乌江自刎,宁死不辱,表现了他知耻、重义的性格。

(二)项羽是英雄吗?

谈谈你对项羽功过及其失败原因的看法。

 项羽是一位失败的英雄。

在课文中,司马迁对项羽一生的是非功过做了客观的评价。

既肯定了项羽起陇亩之中,率五诸侯灭秦的伟大历史业绩,也指出了其勇而寡谋、恃勇自负而不知自省、自责的性格弱点,以及他缺乏政治远见“欲以力征,经营天下”的致命错误,这些致命错误也正是项羽失败的主要原因。

(三)在项羽身上既有重义、知耻的一面,又有恃勇自负的性格弱点。

请在课文中找出表现项羽这些性格特点的句子。

 东城快战,当项羽“自度不得脱”之后,连连说:

“此天之亡我,非战之罪也”、“令诸君知天亡我,非战之罪也”,写出了他信输而不服气、自负的性格。

项羽战败,当乌江亭长想要载他渡江时,他笑着说:

“今无一人还,纵江东父兄怜而王我,我何面目见之?

”自惭无颜见江东父老,写出了项羽的知耻、重义的性格纯朴一面。

(四)“矜”字是一个多音、多义字,其中,1.读“jīn”时有“挥动”、“竦动”、“激奋”、“夸耀”、“骄傲”、“崇尚”、“庄重”、“敬重”、“注重”、“同情”、“贫苦”和“危险”等多个义项;读“qín”时意为“矛、戟等武器的柄。

”;读“guān”通“鳏”,意为“年老无妻的人”。

请据此判定下列句中“矜”字的读音及意思。

1.自矜功伐,奋其私智而不师古。

读“jīn”夸耀。

2.壮有所用,幼有所长,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

读“guān”通“鳏”,意为“年老无妻的人”。

《前赤壁赋》思考练习

1、本文第一段是如何描写江水、明月、清风的?

这段景物描写在文章抒情和议论方面有什么作用?

清风徐来,水波不兴。

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间。

白露横江,水光接天。

纵一苇之所如,凌万顷之茫然。

浩浩乎如冯虚御风,而不知其所止;飘飘乎如遗世独立,羽化而登仙。

苏轼采用的是因景生情、借物喻理的手法,达到了写景、抒情、说理的统一。

为下面的抒情议论作铺垫。

2、作为一篇文赋,《前赤壁赋》在结构安排上有什么特点?

主客对话的实质是什么?

 完全按照时间顺序一路写来。

而且以“月出”起,以“月落”收,在起结安排上也突出了时间因素。

但在时间线索之外,还有一条情感的内在脉络,以人物的感情变化所经历的“乐一悲一喜”的过程来写;这里的客,不必确指某人,主客双方,其实是作者为展开辩论而虚设的两个思想对立方面,主客驳难就是作者内心矛盾斗争的独白。

3、作品是如何描绘箫声的?

箫声在全篇中起什么作用?

 正当主客陶然其中正感到一个“乐”字时,扣舷而歌却又引出了缠绵悲凉的洞箫声,刹那间情绪转向了莫名的惆怅。

这是借景生情,景是情的外观;情由景生,情是景的内涵。

4、解释下列加点的词。

  1.飘飘乎如遗世独立,羽化而登仙。

"脱离尘世。

"

  2.舞幽壑之潜蛟,泣孤舟之嫠妇。

"使……起舞;"使……哭泣。

  3.苏子愀然,正襟危坐。

忧愁。

  4.固一世之雄也,而今安在哉?

本来。

  5.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

渺小。

《奕喻》思考练习

1、作者从下棋中得出了怎样的启示?

作者以下棋作喻,得出启示,即观人之失易,见己之失难。

警戒那些主观臆断、盲目自大、强不知以为知的人,从而教人领会做人的正确道理。

2、本文在论事说理方面有什么特点?

 由事入理,以小见大,议论切实中肯。

3、背诵本文的第二自然段。

4、布置作业。

写一段自身经历,并借事说理,要求要有说服力。

《人间词话》思考练习

谈谈你对“有我之境”和“无我之境”含义的理解,并用以前学过的古诗词的例句予以阐释。

所谓“有我之境”,就是在作品中体现出较为浓厚的作者的主观色彩的这样一种艺术境界,如“可堪孤馆闭春寒,杜鹃声里斜阳暮”;而“无我之境”,就是在作品中作者的主观色彩较为隐晦,创作主体和客体完美地统一、融汇在作品里的这样一种艺术境界,如“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2、你对“古今成大事业、大学问者”必须经历的三种境界是怎样理解的?

昨夜西风凋碧树。

独上高搂,望尽天涯路”的第一境界,应该是指寻求确立理想的目标的阶段;“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的第二境界,应该是指为实现理想的不懈努力的阶段;“众里寻他千XX,回头蓦见,那人正在灯火阑珊处”的第三境界,应该是指理想目标的获得,是从必然王国进入自由王国的阶段。

想想人生事业,都应该有这种感受。

3、什么是意境?

请举例分析说明。

所谓“意”,就是诗人的思想感情;所谓“境”,就是诗人所描绘的人、事、景、物。

所谓意境,就是作者在作品中所描绘的生活场景与作者的思想感情有机融合而形成的一种艺术境界。

《又是一年芳草绿》思考练习

1、通过这篇文章可以看出老舍是怎样一个人?

试加以概括说明。

谦虚而自信,踏实而勤奋,不自以为是,不趋炎附势,不哗众取宠,不拒绝批评,客观看待自己,和气友善待人,率真自然,达观乐观。

2、文章中说:

“世界确是更‘文明’了,小孩也懂事懂得早了,可是我还是愿意大家傻一点”。

作者为什么愿意“大家傻一点”?

“傻一点”并不是真傻,而是指要单纯一点,不要过早地象成年人那样老成、世故。

从中可以看出作者渴望童心、希望保持年轻的心态。

3、这篇文章在写作上有何突出特点?

 一是寓庄于谐,构思巧妙;二是语言生动,风趣幽默。

4、模仿该文的风格,写一篇介绍自己的短文。

(略)

《听听那冷雨》思考练习

一、本文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

 本文主要抒发了一个远离大陆多年的游子对久别故土的深切思念和对祖国悠久历史文化的热切眷恋之情。

二、本文在艺术构思上有何独特之处?

本文一反前人多以暖色调描绘春雨的写法,而是以“冷雨”来写春雨,不仅写了冷雨的可嗅、可观,而且更突出描写了冷雨的可听,从听觉上来表现作者思乡欲归而不能的抑郁感伤之情。

这在以往的作品中,是很少见的。

构思的新颖还体现在叙述的角度上,作者没有采用一般文章通常使用的第一人称,而是用了第三人称的写法,人物的情感流露仿佛一个个蒙太奇镜头,使读者尽收眼底,一切都象读者自己发现的一般真切自然。

并且,这种人称叙述方法能够使抒情主人公更好地融入景物、背景之中,人景融为一体,造成一种特殊的美感,一种和“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极为相似的艺术表达效果。

三、试分析本文的语言特点。

  本文语言上最突出的特点便是大量使用重叠的手法,有的叠字,有的叠词,有的叠句;有的对偶重叠,有的排比重叠,有的则反复重叠。

句式上采用长句和短句结合的方式,短句少则二三字,长句多则超过20个字,有的句子甚至中间不加标点有意形成长句,如“雨是阴潮润润的音乐下在渴望的唇上舔舔那冷雨”等。

长短错落的句式与叠字叠句结合起来,造成一种回环往复、连绵不绝的语势和耐人寻味的效果。

四、文中哪些地方是采用对比手法来增强抒情表达效果的?

 第4自然段通过“雨”与“rain”、“pluie”的对比,说明“雨”字视觉上的美感。

第6自然段通过溪头山与丹佛山的对比,表现中国山水所独有的诗的意境和韵味。

第13自然段通过七十年代“公寓的时代”与过去的时代、“没有音韵的雨季”与“瓦的音乐”的雨季对比,表现作者昔日熟悉的生活场景已荡然无存,而只能从历史的记忆中追寻的伤感。

最后两自然段通过白发者徒自“听那冷雨打在伞上”与一对年轻恋人在伞下“美丽的合作”对比,表现作者岁月无情、思乡欲归而不能的无奈与感慨。

《怀念萧珊》思考练习

一、本文是如何于个人不幸中揭示深刻的社会主题的?

 文中突出写了萧珊的普通,正是这样一位普普通通的善良女性却无辜受到牵连、身心备受折磨。

同时,文中还写了周信芳的妻子等无辜遭受迫害的人们,这一切都是文革时代悲剧所造成的,从而揭示出萧珊悲剧同时也是社会悲剧。

二、本文表达了作者对萧珊怎样的感情?

表现了作者对亡妻的深切眷恋和无限怀念之情

三、结合本文具体内容,分析萧珊的个性特征。

 萧珊是一个心地善良、形象美丽、普普通通的女性,一位家庭中的贤妻良母。

四、作者在本文开头说:

“在五十年前我就有了这样一种习惯:

有感情无处倾吐时,我经常求助于纸笔。

可是一九七二年八月里那几天,我每天坐三四个小时望着面前摊开的稿纸,却写不出一句话。

”这是为什么?

 这点明了萧珊去世的特殊岁月──“文革”期间。

那时,作者被强行剥夺了写作的权利,还没有表达自己感情的自由,甚至连自己的思想感情都不敢有了。

《红楼梦》思考练习

1、概括宝玉和黛玉的性格特征,并做具体分析。

贾宝玉和林黛玉是两个具有叛逆性格的典型形象。

2、宝、黛二人互为知己而又彼此钟情,为什么会发生口角之争?

 在当时社会的礼教束缚下,感情不能直接表露,导致彼此之间的猜疑、试探,以至言语相激、误会顿生。

表面上的口角之争,实则透露出宝、黛二人内心的深情。

3、本文是如何来成功地刻画人物的?

试举例加以说明。

 善于运用个性化的语言和情态、动作描写揭示人物的复杂心理,刻画人物性格。

"  

4、鲁迅在评论《红楼梦》的价值时说:

“其要点在敢于如实描写,并无讳饰,和从前的小说叙好人完全是好,坏人完全是坏的,大不相同,所以其中所叙的人物,都是真的人物。

”结合本文,谈谈你对此的看法。

  鲁迅在这里强调《红楼梦》人物刻画的两方面特点:

一是“敢于如实描写”,突出人物形象的真实性和典型性;二是和“好人完全是好,坏人完全是坏”大不相同,突出人物形象的复杂性和丰富性。

与“好人叙好,坏人叙坏”、注重类型化塑造人物的中国传统小说相比较,《红楼梦》在这两方面的确超越前人而取得很高的成就。

《围城》思考练习题答案

  1、概括这篇课文的主要内容。

本文主要描写了方鸿渐等人初到三闾大学应聘任教时的经过,作者通过他们到校后与校长、同事之间的接触与交往片断,形象地展示了各色人物不同的内心世界和行为表现,对旧中国许多知识分子身上所存在的人格虚伪、鄙俗、丑陋的劣根性与官场中的权诈、腐败现象进行了无情的揭露和讽刺。

在小说《围城》中,这一部分是最具有典型意义、最具有批判力度和思想性、而且描写也最为精彩的内容之一。

2、方鸿渐是一个什么样的人物?

结合课文分析其性格特征。

  本文对人物个性的描写非常突出,小说《围城》中的几个主要人物在这里都有精彩表现。

如高松年的虚伪狡诈、老于世故、善于钻营、玩弄权术;李梅亭的喜好炫耀、看重名利而又善于权变;韩学愈的外表木讷却又工于心计、擅长于骗术;顾尔谦的低三下四、谄言献媚;陆子潇的打探消息、通风报信等。

与这些人物相比较,方鸿渐的身上则更多地体现出诚实、单纯、正直、善良的个性特点,也正因为如此,他在与周围人的周旋中才常常会遭受愚弄和欺骗,才会不被见容于当时的社会。

  3、试分析这篇课文在写作上的主要特色。

  答案见【艺术特色举要】。

  4、回答下列问题:

 

(1)这段文字分别写出了高松年和方鸿渐怎样的性格特点?

高松年是虚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IT计算机 > 电脑基础知识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