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世界经济发展形势.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14147313 上传时间:2023-06-21 格式:DOCX 页数:10 大小:115.7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当前世界经济发展形势.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0页
当前世界经济发展形势.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0页
当前世界经济发展形势.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0页
当前世界经济发展形势.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0页
当前世界经济发展形势.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0页
当前世界经济发展形势.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0页
当前世界经济发展形势.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0页
当前世界经济发展形势.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0页
当前世界经济发展形势.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0页
当前世界经济发展形势.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0页
亲,该文档总共10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当前世界经济发展形势.docx

《当前世界经济发展形势.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当前世界经济发展形势.docx(10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当前世界经济发展形势.docx

当前世界经济发展形势

当前世界经济发展形势

 

当前世界经济格局

与发展趋势

一、当前世界经济增长趋势

(一)世界经济整体增长情况

世界经济自2003年开始复苏以来,已持续5年增长速度保持在4%以上,2006年甚至高达5.25%,2007达到4.9%。

国际货币基金组织预计2008年将增长3.9%,比上年度明显放缓,明年将降至3%。

世界经济将面临一个较长的低增长时期。

世界主要经济体的具体表现:

美国:

2004年增长4.2%、2005年为3.5%,2006年增长3.3%,2007年2.2%。

2008年:

美联储今年1月份预测为1.3%-2.0%,5月份已下调至0.3%-1.2%;IMF10月份预测,美国今年增长1.6%,明年为0.1%。

欧盟:

欧盟委员会今年4月预测欧元区经济增长1.7%,9月份下调至1.3%。

日本:

从2003年起开始走出十多年的萧条,2004年增长2.6%、2005年增长1.9%,2006年增长2.2%,2007年增长2%,预计2008年增长1.6%。

俄罗斯:

2004年增长7.3%、2005年增长6.4%,2006年达到6.8%,2007年高达7.8%,预计2008年为7.1%。

政局稳定,社会安宁,加上国际市场油价大幅上升,俄罗斯的经济形势大为好转,已经连续6年保持较高的增长速度,人均GDP已超4000美元。

石油收入所带动的巨大内需,成为推动俄罗斯经济增长的主要动力。

目前石油出口所获得的收入,已占国家财政预算的一半。

2007年,居民的实际收入水平增长了13%,莫斯科市的房地产价格上涨幅度超过了100%。

?

中国:

经济增长速度已连续5年保持在10%以上,预计今年将增长10%。

中国的GDP总量已位居世界第四位,对世界经济增长的贡献率高达13.8%,仅次于美国的29.8%。

印度:

近年来增长速度保持在9%左右,预计2008年难以达到8%。

最新五年计划提出保持9%年均增长率目标。

东亚其他国家和地区大多增长较快:

越南7%、印尼6%。

拉美地区:

2008年拉美及加勒比地区经济增长率为4.5%。

其中巴拿马和秘鲁的经济增长率将达7.8%和6.4%;阿根廷和委内瑞拉的经济增长率将达5.9%和5.2%,巴西将达4.8%左右。

非洲:

预计今年增长率维持在6%左右。

(二)世界经济增长格局变化

受美国次贷危机冲击,目前发达经济体经济增长速度明显放缓。

与此同时,新兴市场经济体表现出较好的抵御外部冲击的能力,成为推动世界经济增长的重要力量。

世界经济多极化趋势加强。

新兴国家主要包括:

金砖四国(巴西、俄罗斯、印度、中国)

远景VISTA五国(越南、印尼、南非、土耳其和阿根廷)

新兴国家GDP占世界GDP的比重从1990年的7><39.7%上升到2007年的49.0%。

数据显示,2007年发达经济体经济仅增长2.7%,其中美国增长2.2%;但新兴和发展中经济体经济增长8%。

推动世界经济增长的火车头;世界经济稳定的来源。

 

新兴国家的主要优势:

——丰富的自然资源;

——年轻劳动力呈增加的趋势;

——积极引进外资;

——政治稳定;

——具有购买力的中产阶级在崛起。

?

目前,全球化的浪潮正在加快,世界经济的多极化趋势仍在继续。

过去“美国经济打喷嚏,世界经济就感冒”,但从目前世界经济表现来看,这种完全由美国主导的世界经济格局已经结束,新兴市场经济体正在国际舞台上发挥着前所未有的重要作用。

二、当前世界经济发展趋势

(一)全球经济发展失衡加剧

从世界经济运行的总体态势看,全球经济失衡具有一定长期性和规律性。

随着经济全球化进程的加快,以美国巨额逆差和东亚地区及新兴经济体大量顺差为主要表现的全球贸易失衡和国际经济体系失衡不断加剧。

当前全球国际收支失衡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

一是美国巨额的经常账户逆差和迅速上升的净对外债务。

二是部分国家尤其是部分亚洲国家大量的贸易顺差,特别是对美贸易顺差和迅速累积的外汇储备。

根据美国官方数据,美国2007年全年贸易赤字7116亿美元,06年为赤字7585亿美元。

经常项目逆差对GDP比超过6%,美国净外债对GDP比达到25%左右。

依据传统理论,顺差有利于经济增长,逆差会带来经济衰退和高失业率。

美国从1992年开始,贸易逆差由当年的<391亿美元,攀升到2005年的8049亿美元,2007年为7116亿美元,但却没有出现经济衰退和高失业率。

财政赤字,2003年为3740亿美元,占GDP的4.2%,2004年达到4130亿美元,2006年为2482亿。

截至2008年9月30日,财政赤字高达4380亿美元,创历史最高纪录。

考虑到应对金融危机的需要和已获批准的7000亿美元救市方案,财政赤字在2009财年将继续上升。

“双赤字”导致美元持续贬值。

美元兑欧元汇率自2002年开始下跌,至2008年4月跌至1:

1.59,跌幅近60%,之后开始反弹,目前在1:

1.36附近徘徊。

美元兑日元汇率自1:

127下贴至1:

100左右,跌幅近30%。

美元兑人民币自2005年以来由1:

8.11跌至1:

6.83左右,跌幅达20%多。

(二)新地区主义和经济爱国主义日益增强

在全球化继续深化的同时,区域一体化向更高层次、更大范围演化,地区主义的力量不断高涨。

20世纪50年代产生第一个区域化组织,60年代增加为3个,80年代增加为32个,90年代以来迅速增加到100多个。

目前,世界贸易的50%发生在区域内部。

90%以上的世贸组织成员国都至少加入了一个区域组织。

从合作程度划分,目前有五种合作形式:

——特惠关税区;

——关税同盟;

——自由贸易区;

——共同市场;

——经济与货币联盟。

区域化和全球化既相互推动又相互制约,新地区主义所奉行的“地区至上”理念和全球利益最大化目标有一定出入,这将对多边国际协调机制及其有效性带来更大挑战。

多哈回合谈判的失败。

自2001年11月启动以来,如同马拉松一般的多哈回合谈判进程可谓步履维艰。

究其症结,在于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就削减农业补贴和农产品进口关税、工业品和服务业市场准入等问题分歧太大且各不相让。

发达国家通过关税壁垒和农业补贴使其农产品倾销全球,并导致发展中国家的农业萧条和大批农民破产,近来的粮食危机也与之关系密切。

为了推动多哈回合谈判取得突破,欧盟表示有意将农产品关税削减幅度由54%上调为60%,美国也宣称准备将农业补贴最高限额从每年480亿美元降至150亿美元。

但是印度、巴西等发展中国家认为这一削减幅度远远不够。

作为交换条件,美欧要求印度和巴西等新兴经济体在工业品和服务业市场准入问题上做出让步。

但这些国家担心本国产业因开放而受到巨大冲击,当前愈演愈烈的金融危机更是让人谈虎色变,所以在谈判中立场强硬。

同时,面对竞争的加剧,大国的“本为意识复苏”,积极推行“经济爱国主义”。

一些国家将此作为国家经济战略推行,并且采用明显的双重标准。

是全球化与民族主义的较量。

“经济爱国主义”的提法最早产生于法国。

其含义是:

运用国家力量,实行保护措施,阻止外国企业并购本国的大企业。

?

?

?

?

2005年7月,传出美国百事可乐公司要并购法国达能公司的消息,法国总理德维尔潘正式提出“经济爱国主义”,表示要不惜一切力量阻止这场并购。

百事可乐最终知难而退。

然而,在经济全球化大潮下,资本的跨国流动已成为不可阻挡的趋势。

欧洲国家的一些企业,经过资本重组,也纷纷进行跨国并购,法国的一些银行、钢铁企业已经这样做了。

面对本国企业的扩张,“经济爱国主义”理论的倡导者就默不作声了,他们采用的显然是双重标准。

(三)国际分工形成产业间、产业内和要素分工的多层次格局

随着全球生产组织方式的变革及贸易和投资自由化的发展,国际分工的边界由不同产业转向同一产业或产品价值链不同增值环节,由以国家为主体转向以跨国公司为主体。

整个分工体系依然是发达国家占优势,是“头脑国家”与“躯干国家”的分工。

(四)世界范围内产业融合趋势增强

高技术产业的发展及信息技术在传统领域的广泛应用,使各产业间的技术趋同性提高,导致产业间的边界趋于模糊。

特别是制造业和服务业之间的技术和市场重叠化程度增强。

生产性服务业也称“2.5产业”。

各国产业结构调整不再延续“农业—工业—服务业”的传统升级路径,各国产业结构之间的互动性增强。

(五)跨国并购再掀新高潮

在经历了21世纪初的短暂调整后,跨国并购开始掀起第六次高潮。

随着各国服务业的开放,银行、保险、电信、传媒、电力等成为跨国并购的重要领域。

越来越多的间接资本——私募基金开始参与并购。

产业资本并购经济周期一般为20-30年,私募基金周期一般仅为5-10年。

(六)财富形态日益丰富和虚拟化

金融全球化的发展,使得金融经济和实体经济的分离呈现出不可逆转的趋势。

金融衍生产品在为经济发展提供更多融资渠道的同时,也助高了全球资产的虚拟化程度,使国际货币体系的风险加大。

美联社数据显示冰岛金融业如今外债超过1383亿美元而其国内生产总值仅为193.7亿美元。

以冰岛大约32万人口计算,这大致相当于每名冰岛公民身负43.2万美元债务。

(七)节能和环保成为共同关注的问题

全球发展理念和增长模式逐渐变化,节能环保技术得到大力发展。

面对发达国家的施压,中国如何在坚持自主减排的同时,协调各方利益,成为未来开展国际协调的重要内容。

(八)国际能源、资本品价格波动风险加大

国际原油价格:

2003年每桶平均为27美元,2004年约为40美元,2005年平均约为55美元,2006年平均为60美元,2007年平均72美元,2008年原油期货价格最高达到148美元。

最近又暴跌至80美元以下。

粮食价格:

全球粮价2006年上涨12%,2007年上涨24%,2008年前8个月涨幅则超过了50%。

黄金价格:

自今年上半年以来,国际金价的走势可以从3月17日开始分成两个阶段:

在第一阶段里,国际金价延续去年底的迅猛涨势,一气冲破了1000美元/盎司的关口,并在3月17日创下了1032美元/盎司的历史新高。

在此后的第二阶段里,金价逐波下跌,5月2日创出845美元/盎司的新低。

8月15日,国际金价曾一度跌到774美元/盎司,再次跌破了前期的低点。

目前是宽幅振荡。

房地产价格:

各主要国家的房价,除了日本和德国,自1990年以来基本都处于上升通道,尤其在1997年以来出现了不同程度的大幅上涨。

例如:

英国1997-2006上涨127%,美国1997-2006上涨57%。

2007年以来,美国房价已下跌20%左右。

三、美国金融危机分析

2007年7月爆发的次贷危机于2008年9月转化为金融危机。

次贷危机的产生机理:

美国的按揭贷款市场大致分为三个层次,次级贷款市场是指贷款对象信用分数低,收入证明缺失,负债较重。

次级贷款衍生为次级债券。

次债危机爆发的直接原因是利率的连续上调导致房价下跌。

从2000年开始,美联储连续13次降低利率,截至2003年6月,联邦基金利率水平降为l%,达到了46年以来最低水平。

低利率环境下的美国房价直线上升,五年内上涨70%左右。

2004年6月,美国开始加息,至2006年6月,经过连续17次加息,联邦基金利率水平升为5.25%,使美国过热的楼市扭头下行,成交量与价格双双下挫。

根据美国财政部对美国次贷担保债务凭证(CDO)市场的统计:

2005年CDO市场总值为1510亿美元,2006年为3100亿美元,2007年仅第一季度就达2000亿美元。

在此基础上,华尔街的精英们甚至发明出了CDO的平方、立方、N次方等新产品。

金融衍生产品的极度膨胀导致美国金融服务业产值占到其GDP的近40%。

这场次贷危机现在已经波及到股市、商品期货市场、外汇,所以已经成为一种全面的金融危机。

金融危机产生的主要原因:

——宏观经济政策失误造成房地产泡沫

——金融机构风险管理失败

——政府监管体系不完善

短期措施“治标不治本”。

危机的演变还会持续一段时间,因为美国的基本面在很多方面还在继续恶化,比如房地产的价格,已经下跌了20%左右,但还有下跌的空间;同时美国消费者的信心也受到打击,导致实体经济进一步放慢。

美国联邦储备委员会10月7日公布的报告显示,美国消费信贷8月份按年率计算下降3.7%,是1998年1月以来的首次下降。

?

消费信贷反映个人消费开支情况。

个人消费开支占美国国内生产总值的三分之二,是经济增长的主要动力。

自1991年以来,美国个人消费开支一直没有出现过下降。

美国金融危机引发的深层思考:

1、对金融衍生品及其监管的思考。

金融衍生品有分散风险功能也有放大风险作用。

利率期货、股指期货等与实体经济联系紧密的基础金融衍生品具有风险转嫁功能,有利于实体经济。

而为了追求高额利润和卖点,华尔街投行所创造的层出不穷的金融衍生品与实体经济脱离较大,过度创新和复杂化,已使金融衍生产品的创新进入异化过程,对实体经济的促进作用比较小。

2、对新自由主义的反思。

美国政府的国有化行为;

英法为主的欧洲救市模式的奏效;

中国在金融危机中受到的较少冲击。

同时也要注意:

对于自由贸易的反对者来说,此次金融风暴势必会为贸易保护主义政策提供新的借口。

因此,为了使全球化进程继续保持下去,各国政府、特别是主要经济体,就有必要思考如何加强多边贸易机制的效率,包括增强其预防和应对金融危机的能力。

3、对现行国际货币体系的反思。

自1971年8月15日美国宣布美元不再与黄金挂钩后,世界便失去了稳定、合理的货币度量衡。

今天危机的根源,恰恰在于美国利用美元的世界货币地位,滥发纸币,负债消费;而新兴经济体的出口导向型经济结构,使它们对美国市场有很大的依赖性,不得不购买大量美国债券,以维持庞大出口。

一般情况下,应通过美元有限贬值、减少美国进口,并使新兴经济体外汇储备实际价值缩水的方式来缓解这种矛盾。

但新兴经济体会因此付出重大代价。

在短期内,给予美国必要的合作,防止世界货币体系骤然发生灾难性变故。

——改革当今的世界货币体系,纠正其弊病。

其中,形成相对合理、稳定的货币度量衡至关重要。

——根据实际可能,形成类似于欧元的主要地区货币,例如亚元等,并在此基础上逐步建立起世界的“一揽子货币体系”。

对中国的不利影响——

政府资产缩水:

美元贬值、债券贬值

金融机构投资损失:

9大国内银行共持有

雷曼债券总额达到6.58亿美元

股市下跌

房地产风险增加

出口下降

中国的收获:

中国金融业需谨慎并循序渐进开放。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人文社科 > 法律资料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