锁的发展历史之欧阳史创编.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14150820 上传时间:2023-06-21 格式:DOCX 页数:13 大小:253.3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锁的发展历史之欧阳史创编.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3页
锁的发展历史之欧阳史创编.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3页
锁的发展历史之欧阳史创编.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3页
锁的发展历史之欧阳史创编.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3页
锁的发展历史之欧阳史创编.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3页
锁的发展历史之欧阳史创编.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3页
锁的发展历史之欧阳史创编.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3页
锁的发展历史之欧阳史创编.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3页
锁的发展历史之欧阳史创编.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3页
锁的发展历史之欧阳史创编.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3页
锁的发展历史之欧阳史创编.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3页
锁的发展历史之欧阳史创编.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3页
锁的发展历史之欧阳史创编.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3页
亲,该文档总共13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锁的发展历史之欧阳史创编.docx

《锁的发展历史之欧阳史创编.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锁的发展历史之欧阳史创编.docx(13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锁的发展历史之欧阳史创编.docx

锁的发展历史之欧阳史创编

时间:

2021.02.10

创作:

欧阳史

班级:

工设132

学号:

201300603059

姓名:

崔阳

锁的发展历史

锁是与人类私有制同时诞生的。

它的历史十分悠久。

那是在我国的母系社会晚期(相当于公元前5000年到公元前2000年),当时随着生产力的提高,人类开始有了私有财产(少量)积累。

为了保护个人财产,人类开始了对锁具的探索。

古锁初称牡、闭、、钥、链、钤。

早期为竹、木结构,起源于门闩。

以后随看社会的发展和生产力的提高,又创造了铜锁、铁锁、银锁、玉锁等不同质材、不同形状的锁,工艺技巧越来越高。

我国锁的蕴藏量也是居世界首位的。

我国历代锁具从形式到内容都是丰富多姿的;从新石器时代的木锁到夏商时期的铁锁;从春秋战国的金属锁到秦汉时期的铁制三簧锁;从北魏的青铜锁到唐代的鱼锁和鎏金锁;从宋代的方身锁到明清时期的暗门锁、密码锁以及各种文字和动物锁,都显示了我国锁文化的博大精深,还有少数民族的锁,如撒拉族的四方横开锁、纳西族方形铜锁和彝族的原始木锁等等,更是独特。

这是一片锁的海洋,也是一个浩瀚的学问之海。

锁按旧的传统分类,有广锁、花旗锁、刑事锁、首饰锁四大类,称为锁中的“四大金刚”。

现在看,这个分类面太狭了。

也有从用途分,可以分成生活用锁、建筑用锁、军事用锁、交通用锁、仓库用锁、刑罚用锁,以及民俗用锁等等。

它的足迹几乎遍及整个社会的所有领域。

《礼记·月令》载,在周代,盂冬之月,都要“坏城郭,戒门闾,修键闭,慎管龠”。

这里说的是修好城墙,用锁钥管好国门。

因此,锁具用处大的锁住国门,小的锁住库门、场门、家门,直至锁住箱笼、抽屉……锁是人民必需的物质用品, 在人们的生活中占有重要地位。

据关木仓锁和钥匙的文字记载。

早期的木质锁结构简单、形体笨重,多采用竹杆之类作钥匙,容易开启。

春秋战国时期,经公输班(即鲁班)改进后,保密性得到增强,并开始用铜材制作钥匙。

在民间,木锁一直沿用至明清时期。

汉代时期三簧锁的出现实现了锁的飞跃,铜片的弹力来达到封关和开启作用。

由于簧片装置能作多种变化,并可用钥匙孔形来决定钥匙的式样,安全性能、保密性较木质锁前进了一大步,使用范围也更加广泛,因此有广`锁之称。

这种锁自唐代开始经不断改进发展,直沿用至上世纪的50年代,出现了120余类不同款式,有的采用暗门、定向、二开、无钥、文字密码等特殊技术,使锁具保密程度大大增加。

公元前二世纪末,我国生产的簧片锁随"丝绸之路"传入了古罗马。

至今,奥地利格拉茨城博物馆里还收藏着我国汉代的簧片锁。

到了公元8世纪,东罗马人制成最初的叶片锁,又名钥匙孔锁,利用钥匙牙花拨动锁内于之吻合的叶片缺口进行开关。

公元18世纪,英国人丹尼克·波特发明出凸轮转片锁,锁内金属叶片利用弹簧控制转动,钥匙插入锁内必须先转动叶片接触到锁舌缺口才开启。

19世纪,欧洲制造商发明出高级凸轮转片锁,钥匙的牙花增到1600种,后来的各种改进更使钥匙牙花增至上万种变化。

叶片锁的钥匙造型美观大方,被公认为锁和钥匙的标志,许多国家把它制成大型的金钥匙,赠送给友邦、贵宾,象征尊敬、和平和友谊。

我国从清代开始生产叶片锁,二十世纪三十年代后逐渐被弹子锁替代。

新中国成立后,仍有不少企业生产叶片结构的铁挂锁。

中国锁可以分为“外锁”和“内锁”,就是我们俗称的挂锁和暗锁。

其中以暗锁更为高深。

锁行水平的高低,完全取决于其暗锁制作水平。

解放前流传的“南张北谭”,均是以暗锁制造闻名大江南北。

  除此以外,按照锁芯内部构造,又可以分为“簧片构造锁”与“文字组合锁”两大类。

其中簧片构造锁又分“广锁”、“花旗锁”、“刑具锁”及“首饰锁”四种,多为横式锁具,多用于门、柜、箱。

广锁俗称“绍锁”,民间也叫“横开锁”、“撑簧锁”或“枕头锁”,大多为铜质,正面呈凹字状,端面是三角形与长方形的组合,也就是我们在电影《十五贯》里见到的那种铜制挂锁。

而花旗锁是专指用于柜、箱、抽屉等的簧片结构暗锁。

首饰锁则是装饰用的金属锁,多为金银材料所制,用链条串好挂于颈项,有如意、鸡心、元宝、花和动物等造型。

锁表面刻有精致花钫图案,以及福、禄、寿、喜、长命百岁、如意吉祥等字样。

除此之外还有刑具锁,又称人身锁,用以锁铁链、木枷的铁质锁具,是专门对付犯人之用。

  而文字组合锁类似于今日的密码锁。

呈横式圆柱体,轴心排列着数只同样大小的转轮,转轮表面蚀刻着同样数目的文字,连着圆柱体的两端是两根直立的柱子,柱子上连结一根锁梁。

当所有转轮的文字转到一定位置,且文字形成特定的字串,锁就可以开启,使用不需钥匙。

文字组合锁转轮数目多为三至七个,几个转轮即称为几环锁。

但和当今密码锁不同的,是其密码不是用数字组成,而是用成语或七言绝句组成:

如“青山隐隐水迢迢,秋尽江南草木凋;二十四桥明月夜,玉人何处教吹箫”,只要在锁的某一特定位置,对上诗中七个字,便能将锁具打开。

更机关更为精巧的组合锁,有类似于华容道的机关装置,需要把杂乱的图像拼接完整,锁具方能打开。

而如今密码锁中目前常见的遥控防盗锁主要有光遥控和无线电遥控两类。

光遥控又分为红外线遥控和可见光遥控,光遥控利用窄角度的光传输密码,优点是传输信息量可以很大、速度极快、人眼识别不出来,又无法在光路径上(操作者与电子防盗锁主体之间)以仪器捕获信号试图复制,因此保密性极高。

无线电遥控的优点也是传输信息量可以很大、速度快、人眼识别不出来,但发射的信号弥散空间,容易被仪器捕获,因此适合采用“变化的密码”,如所谓的“跳码”、“滚码”(均是随机变化而无明显规律),这样即使捕获了当时的信号也无利用、复制的价值。

使用遥控式电子防盗锁,需要仔细保管遥控器(即钥匙),而且对某些应用而言,这种钥匙大了一点,可能还要使用特定的电池。

 键盘式电子密码锁 :

从目前的技术水平和市场认可程度看,使用最为广泛的是键盘式电子密码锁,该产品主要应用于保险箱、保险柜和金库,还有一部分应用于保管箱和运钞车。

键盘式电子密码在键盘上输入,与打电话差不多,因而易于掌握,其突出优点是“密码”是记在被授权人脑子里的数字和字符,既准确又可靠,不会丢失(除了忘记),难以被窃(除非自己泄露)。

但是密码不能太简单,太简单了就容易被他人在键盘上试探出来,或者可能被旁观者窥测出来,造成保密性不足。

当然,密码又不能太复杂,太复杂了可能自己都糊涂了,或者输入密码操作成功率低,造成使用不便。

因此,为了发扬优点、克服弱点,键盘式电子密码也在不断发展中,如“任意设定密码”技术使得被授权人可以根据自己的需要或喜好设定密码,常用常新;而“自动更改密码”技术使得本次输入的密码将自动更改成下次应输入的密码,更改的规律不为他人所知,因而不怕旁观者窥测;独出心裁的“键盘乱序显示”技术使得键盘上的固定键位每次显示出的字符不固定,并且显示的窄小角度只能由操作者正面看得到,因而即使旁观者看见操作动作也难以窥测出密码;“多重密码设定”技术使得单组密码不一定有效,适合多人分权使用,需要输入两组以上的密码才被认可,大大提高了保密性,如果限定输入这些密码

的先后顺序或时间区段,则保密性还可提高。

在输入密码的过程中,为了限制试探密码的企图,通常输入错误码若干次或若干时间内输入不正确,即“封锁”键盘,不再接受输入操作。

总之,尽管新式电子防盗锁层出不穷,但键盘式电子密码防盗锁仍然“老树发新芽”,不仅在市场上居于主流地位,而且,还经常作为其他类型电子防盗锁的辅助输入手段。

 卡式电子防盗锁 :

使用各种“卡”作为钥匙的电子防盗锁是当前最为活跃的产品,无论卡的种类如何多种多样,按照输入卡的操作方式,都可分为接触式卡和非接触式卡两大类。

值得注意的是,由于安防行业的要求,通常不得使用可靠性差、易被仿制的磁卡。

目前接触式卡的技术成熟、价格较低,应用也较为广泛;非接触式卡使用隐蔽、方便,大有后来居上之势。

储存信息量大是卡的优势,它不仅作为钥匙,还可载入多项个人信息,特别适合金融业注重“验明正身”的行业特点,而且一卡多用(如入门、开锁、存储、付费等)带来持卡人的便利。

使用这类电子防盗锁,需要仔细保管卡(即钥匙),尤其丢失了必须尽快取消该卡的授权。

 生物特征防盗锁 :

人的某些与生俱来的个性特征(如手、眼睛、声音的特征)几乎不可重复,作为“钥匙”就是唯一的(除非被逼迫或伤害),因此,利用生物特征做密码的电子防盗锁,也特别适合金融业注重“验明正身”的行业特点。

 由于这种“自生自长、随身携带”的“钥匙”优点突出,因此这种锁很快度过了性能不太稳定、价格昂贵的初始期,变得越来越实用、越来越“特征”,受到人们的普遍欢迎。

现今,生物特征技术发展迅速,除了价格因素和尺寸体积因素对普及尚有所限制外,生物特征电子防盗锁在金融业的前景被人们普遍看好。

不过,在要求保密性极高的情况下,还不宜单独使用生物特征电子防盗锁,最好是组合其他电子信息作为密码。

 由于数字、字符、图形图像、人体生物特征和时间等要素均可成为钥匙的电子信息,组合使用这些信息能够使电子防盗锁获得高度的保密性,如防范森严的金库,需要使用复合信息密码的电子防盗锁,这样对盗贼而言是“道高一尺、魔高一丈”。

组合使用信息也能够使电子防盗锁获得无穷扩展的可能,使产品多样化,对用户而言是“千挑百选、自得其所”。

挂锁,是锁具世界中最古老、最庞大的家族,可以说其它锁具都是从挂锁这门类中繁衍、派生而来的。

挂锁的锁体上装有可以扣接的环状或"一"字形状的金属梗,即"锁梁",使挂锁通过锁梁直接与锁体扣接成为封闭形锁具。

古代满族生育风俗。

流行于辽宁、吉林、黑龙江等地。

满族在建立清王朝前,每家在"祖宗板"(祖先的象征)旁吊一个黄布口袋,称为"妈妈口袋",里面放一根长十余米的丝线,称"子孙绳","长命绳"。

生男孩,在绳子上扎一块红布条和小弓箭;生女孩,扎一块蓝布条,人们称"挂锁"。

由于挂锁的结构特点,决定了挂锁使用方便灵活,用途广泛。

它能取代其它锁具,而其它锁具不能代替挂锁发挥作用,它是一种比较理想的防患闭锁器,但挂锁必须与被封闭物体的凸形有孔件相互扣接才能发挥闭锁作用,不具备内外可以关闭与开启的功能,所以在某些场合就不能被应用,例如在某些装饰性要求较高或要求采用配套锁具的场合,一般也不宜采用挂锁。

挂锁的分类方法挂锁的品种与规格较多,一般按锁体的宽度决定锁具的尺寸,按锁梁的高低决定锁具的用途,按挂锁直开,横开,顶开,双开等开启方式。

如今弹子锁也是锁的一大种类,弹子锁亦称弹珠锁、珠锁、锁簧锁或销栓锁,是其中一种最常见的锁具结构。

原理是使用多个不同高度的圆柱形零件(称为锁簧、弹子或珠),锁住锁芯。

当放入正确的钥匙,各锁簧被推至相同的高度,锁芯便被放开。

1848年,美国人耶鲁-林那斯发明采用圆柱形销栓的弹子锁。

目前,该种结构在世界上各种锁具中普遍使用。

现代弹子锁的结构又有新的发展,出现双向、三向、四向弹子,母弹子等多种结构,以及平面、双面、多面、双排双面、多排多面弹子结构和组合弹子结构,从而大大提高锁的保密性能,使锁的编号由原有的2500种通过"向"、"面"的变化达到百万种。

弹子锁通常在筒式锁内使用。

筒式锁的中央是一个筒状的洞,内放有筒状锁芯(Plug)。

开启时,锁芯要能够旋转。

锁芯中间是供放入钥匙的槽,槽的一端开放用来放入匙,末端是一个杠杆。

当钥匙完全插入时,杠杆把一个栓收入,让锁芯有机会转动。

槽的上方有突出的部份,防止下弹子(keypins,亦称下弹簧或下珠)掉下,亦增加以工具开锁的难度。

锁芯的上方有五至六个小洞,成一直线,用来放置长短不一的下弹子。

下弹子的下方呈球状,让插入的钥匙能够轻易通过。

每个下弹子的上方是相对应的平头弹子(driverpins,亦称上弹簧或上珠)。

平头弹子由弹簧向下压。

简单的锁每个下弹子只配有一个平头弹子。

较复杂的锁(例如可以用多条匙开启的锁)在下弹子上会有超过一个平头弹子。

锁的外壳有数条垂直坑,用来放置平头弹子及弹簧。

装配弹子锁时,各弹子被弹簧向下压入锁芯。

锁芯与外壳相接的地方叫截点(shearpoint)。

把合适的钥匙插入锁芯后,各弹珠被钥匙的齿推向上,弹珠之间的缝正好全在截点,于是锁芯可以旋转,锁亦能打开。

把钥匙拔出后,各弹珠掉下,拦在截点之上,锁芯便不能旋转。

有些锁可以用主匙(MasterKey,亦称百合匙)开启。

这种锁内装有两组平头弹子,造成两个截点。

其中的一个截点是给主匙开启,同一组锁都会一样。

另一个截点则是每个锁都不同,只能用独一的匙来开启。

弹子锁问世至今已有150多年,目前仍在广泛应用,是市面上比较常见的一种锁具。

然而,正由于弹子锁技术的广泛运用,弹子锁的弊端也越来越明显,主要表现以下三个方面:

1.弹子端部外露且工作行程短,弹子能直接被异物(钢丝钩等)触及,易被技术开启。

2.非本锁钥匙都可进入锁芯,易造成借钥匙互开及钥齿不等互开等。

自家钥匙能进别人家锁,有的甚至还能开别人家锁。

3.钥匙可随意配制。

市面上到处都能找到配钥匙的人。

4.用一把弹子锁的钥匙模具,安上锡纸就可以在十秒内轻松开门。

简直无法设防。

而在所有分类方式中,最为有趣的分类方法是“明锁”和“隐锁”,上面讲的锁都为明锁。

明锁明锁,顾名思义,是能看出来是把锁的锁,也就是能够找到开锁机关(锁孔、文字组合或者拼图)的锁。

而隐锁却是最有趣味性的一种锁,因为乍一上手,根本就无法找到开锁的机关在何处。

比如在锁的某个部位设有“暗门”装置,一般肉眼看不出来,必须在锁的某个特定部位,用两把钥匙中的其中一把(这种锁都有两把或两把以上的不同用途的钥匙组合使用方可打开)顶开暗门,才会露出开锁机关。

  另一种隐锁,叫做“迷宫锁”,虽可以轻松找到锁孔,但其钥匙和锁孔之间的配合又如我们过去所玩的九连环装置,钥匙轻易伸不进锁孔。

如果不谙窍门,很难在三五分钟内将锁打开。

真是“一把钥匙难开一把锁”,这种锁是运用几何原理、物理结构和逆向思维设计而成,好似“天门阵”一般,使人难以入阵。

五十年代上海展览会中国锁展,许多观众试开“迷宫锁”,整个展览的三天之内,竟无人在五分钟之内将锁打开,其中机关可谓巧夺天工。

锁具不仅仅是人类的生活用品,而且是文化(民俗)物,它代表着一个国家和民族不同历史时期的文化。

我国锁具已绵延了数千年,它和人类的私有制几乎同时诞生。

最初,人类只是简单地把个人贵重财物用兽皮包起来,外面用绳索牢牢捆缚,最后在开启处打上特殊的绳结。

这种紧紧捆死的绳结,只能用一个叫“错”的工具才能挑开。

错,又叫“肖”、“”、“起子”。

它用兽牙或兽骨制成,形状像把镰刀状的钩子,实际上绳结就是最早的锁具,“”就是最早的钥匙,这就是我国锁具的雏形。

这种曾从商代沿用到汉代,后改用玉制,演变为贵族服饰上的佩饰。

到了距今3000年的仰韶文化时期,我国先民创造了装在木结构框架建筑上的木锁(见《中国百科全书·轻工卷》)。

这是世界上最古老的锁具,可称得是“世界第一锁”。

这种木锁一直在民间传承,如明代的白木锁,就曾在浙江地域的建筑上使用。

在如今昆明彝族山寨里也有类似的木锁。

殷商虽然已进入青铜时代,但主要用铜来制作大型饮器、食器和祭器,尚未用来制锁。

其发展期为春秋战国经秦汉魏晋南北朝直至隋唐宋元时期。

继殷商青铜时代之后,春秋时期进入铁器时代,考古证明,在这一时期人们大量的是使用铁锁、铜锁,还有银锁、鎏金锁等,其中有代表性的如西周的青铜锁、东汉的金属锁,唐代的虾尾银锁和宋代的方身锁等,都具有相当高的技术水平。

特别是汉代的铁制三簧锁,在我国前后沿用了1000多年。

其繁荣期为明清时期,各种质材的锁具同步发展,以铜锁、铁锁居多,工艺更加精巧,在开锁难度和外形制造上有很大创新。

如明代的三色铜锁、清代的白鹤锁、密码锁、暗门锁、四开锁、倒拉锁以及各种人物、动物和文字造型的锁具,琳琅满目,美不胜收。

有的锁具结构复杂,设计巧妙,机关奇特,一般人很难打开。

  我国古代锁具不仅历史悠久,种类众多,制造精巧,而且有着丰富的文化内涵。

与现代锁具比较,至少有三方面的特点:

——中国传统锁具源远流长,迄今至少已有5000年历史,并且种类众多,藏量丰富,文化底蕴极其深厚;现代锁具在我国发展的时间,从1887年中国通商银行首次使用美国“耶鲁”牌弹子锁算起,至今还仅有100多年时间。

  中国传统锁具由于是手工艺制作,使工艺的创造力得到充分发挥。

历代艺人在工艺上不断创新,技术精湛,样式丰富。

从我收藏的数百把各民族使用的锁具实物和图片资料中,接材质分,有木锁、金锁、银锁、铜锁、铁锁、景泰蓝锁等;按类别分,有广锁、花旗锁、刑事锁、首饰锁等;按形式分,有圆形锁、方形锁、枕头锁、文字锁、人物锁、动物锁、密码锁、暗门锁、倒拉锁、炮筒锁、直开锁、横开锁等;按用途分,有挂锁、门锁、箱锁、橱锁、盒锁、抽屉锁、仓库锁等;从工艺上看,有平雕、透雕、镂空雕、錾花、鎏金、错金、包金、镀金、镶嵌以及制模铸造等。

这些锁具不仅是供人使用的生活物品,有些还具有较高艺术价值,可供人鉴赏和收藏。

为保持锁具外观及延长锁具使用寿命,在日常的使用过程中,应注意其维护与保养。

1.经常保持锁体传动部位有润滑剂,以保持其传动顺畅及延长使用寿命。

建议半年或一年检查一次,同时检查紧固螺钉有否松动,以确保紧固。

2.锁头在使用过程中,定期(半年或一年)或在钥匙插拔不顺畅时,可在锁芯槽内抹入小许石墨粉或铅笔粉以确保钥匙插拔顺畅。

但切忌加入其他任何油类来作润滑,以避免油脂粘住弹子弹簧,导致锁头不能转动而不能开启。

3.经常检查锁体与锁扣板的配合间隙,锁舌与锁扣板孔的高低配合是否相宜,门与门框的配合间隙最佳为1.5mm-2.5mm。

如发现有变化,应调整门上铰链或锁扣板的位置。

同时注意因天气(春天潮湿,冬天干燥)而引起的冷缩热胀,以确保门与门框、锁体与锁扣板的间隙配合合理,以确保锁具使用顺畅。

具体的可以在买的时候直接问问厂商的人。

一、外观维护:

1、在房屋进行装修期间,请用胶袋(切勿将自带胶胶带的带胶面与锁具表面接触)密封住锁的把手、面板等外露部分,以免锁部件表面处理层受装修时带酸性或碱性材料及气体的侵蚀产生斑点,起泡甚至脱层现象,严重影响锁具外观质量。

有些锌合金与铜制的锁具,装在门上时间长了会发现有"斑点",这样的现象并不属于生锈,而是属于氧化,如果出现这种情况,只要用表面腊喷擦一下即可去掉斑点。

2、正常使用时,如有污垢,可用干布清除,切勿用洗洁精等化学品擦洗。

否则,会破坏外露件保护膜,引起褪色。

不要用湿布擦拭锁体和把手,因为有些金属材质的锁具会因此生锈;合金材质的锁具会将镀层磨掉,失去美观的效果。

二、性能维护

1、在使用过程中,定期(半年或一年一次)或在钥匙插拔不顺畅时,在钥匙孔内加些石墨粉(铅笔粉沫)起润滑作用,请勿加入任何液态油类物质作润滑剂,以避免油脂粘住弹子弹簧,导致锁头不能转动而不能开启。

门扇关闭时若较费力,可在斜舌上抹少许铅笔粉沫即可解决。

2、关门时最好握着执手,把锁舌旋进锁体,关好门后再松手,不要用力撞门,否则会减少锁的使用寿命。

3、当主锁舌或保险锁舌伸出门体外时,切勿猛力撞击,以免锁舌及门框受损。

4、因门体和门框间所装密封条有弹力作用,所以在用把手或钥匙开锁较紧时,可在开门的同时用手推门或拉门以克服该弹力,不要强力转动把手或钥匙开门,以免把手或钥匙发生断裂。

中国传统锁具还蕴藏深厚的文化内涵,这是现代锁具不能比拟的。

如新娘出嫁时在嫁妆箱上用“十二生肖”锁;民间在做寿时用“福禄寿喜”锁;贺小孩生日时用长命锁、保家百锁、花钱锁等等。

这些锁上不仅有文字,而且镂刻图画、故事,含意都十分深刻。

中华古锁至今不但仍有实价值,更成了弥足珍贵的历史印证物,它从一个侧面反映了木工工艺和五金工艺的历史发展轨迹。

锁具从它的材质、造型设计、机械构造、机关结构、雕刻书画诸方面来看,它涉及多门学科,木工工艺、冶炼铸造、锻打冷作、美术书画、铜木雕刻以及动力、物理、几何、心理等学科,都能在锁具中找到痕迹,它反映了历代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生活习俗等方面的状况。

时间:

2021.02.10

创作:

欧阳史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IT计算机 > 电脑基础知识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