饮料制造行业研究报告.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14166960 上传时间:2023-06-21 格式:DOCX 页数:22 大小:34.1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饮料制造行业研究报告.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2页
饮料制造行业研究报告.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2页
饮料制造行业研究报告.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2页
饮料制造行业研究报告.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2页
饮料制造行业研究报告.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2页
饮料制造行业研究报告.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22页
饮料制造行业研究报告.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22页
饮料制造行业研究报告.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22页
饮料制造行业研究报告.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22页
饮料制造行业研究报告.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22页
饮料制造行业研究报告.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22页
饮料制造行业研究报告.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22页
饮料制造行业研究报告.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22页
饮料制造行业研究报告.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22页
饮料制造行业研究报告.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22页
饮料制造行业研究报告.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22页
饮料制造行业研究报告.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22页
饮料制造行业研究报告.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22页
饮料制造行业研究报告.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22页
饮料制造行业研究报告.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22页
亲,该文档总共22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饮料制造行业研究报告.docx

《饮料制造行业研究报告.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饮料制造行业研究报告.docx(22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饮料制造行业研究报告.docx

饮料制造行业研究报告

2019-2020年饮料制造行业研究报告

2019年以来饮料制造行业景气度继续回升,受宏观经济增速放缓影响,行业营收增速下降,但行业盈利能力通过产品提价及产品结构调整的带动有所提升,同时行业销售回款情况良好,经营活动现金流保持大额净流入,现金资产规模大,企业债务融资意愿仍较弱,债务规模较小,资本结构佳,偿债能力强,行业整体信用质量稳定。

行业增长方式继续由数量规模型向质量效益型过渡,行业集中度进一步提高。

从结构看,各子行业龙头企业受宏观经济增速下滑影响相对较小,竞争优势突出;中小企业经营分化加剧,品牌打造和营销策略是影响中小企业市场格局的核心竞争因素;低端产能市场竞争加剧且市场规模萎缩,龙头企业受益于集中度提升,其他企业面临市场被挤占的风险。

从发债较为集中的白酒行业看,受益消费升级,近年行业营收和盈利规模快速增长,经营创现水平良好。

龙头企业凭借强大的品牌、渠道以及管理优势,受益消费升级最为显著,不断挤压中小企业市场份额,结构化竞争不断深化;品牌力弱的中低端酒企依靠提升渠道营销影响力来增加市场份额,优胜劣汰。

从债券发行情况看,饮料制造行业内已发债企业主要为行业中龙头企业,发行人整体信用等级主要集中在AA级和AAA级。

2019年前三季度,行业内发债企业无级别调整情况。

发行利差方面,2019年前三季度,行业内企业发行债券数量较少,主要发行1支短期融资券、5支中期票据、3支公司债券和1支可转债,各信用等级债券的发行利差整体变窄,符合2019年以来社会融资成本下行的趋势。

展望2020年,预计宏观经济增速进一步放缓,但居民人均收入及消费支出仍将保持增长,城市化进程继续深入,行业经营环境将保持稳定。

在消费升级作用带动下,行业内部继续分化加剧,龙头企业对行业收入利润贡献度将进一步增强,行业地位将更加稳固;中小企业面临的市场竞争环境将更为激烈,转型升级压力加大,行业内部信用质量将持续分化。

子行业中,白酒产业自2020年起不再被列为限制性产业,这一政策的实施将促进行业的整体发展。

啤酒、软饮料及其他酒精饮料子行业预计将整体保持弱稳定运营状态,但通过持续推进产能优化整合、产品结构调整和营销整合,行业集中度将提升,龙头企业将受益。

一、行业基本面

在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和消费升级的带动下,近年来饮料制造行业景气度持续回升,但2018年以来我国宏观经济增速放缓,导致行业营收规模虽保持增长态势但增速下降。

同时行业结构调整和转型使得行业盈利能力持续提升,行业整体亏损程度下降,且负债经营程度继续下降,行业资产质量提高。

饮料行业的结构性特征明显,其中最大子行业白酒行业受益消费升级显著,复苏态势强劲,啤酒、软饮料等其他子行业的复苏进程相对迟缓。

城镇化率提升,中产阶级崛起,以及资产价格上升等因素驱动近几年消费升级,居民购买能力增强,消费向优质、高端产品转变,带动了近年来饮料行业的复苏,饮料行业景气度持续回升。

但受宏观经济增速下滑的影响,行业营收增速下滑。

2018年,全球经济增长步伐放缓,国际贸易冲突加剧,我国经济发展面临的外部环境日趋严峻且复杂多变,我国宏观经济运行总体平稳的同时增长压力加大,宏观经济增速持续放缓。

2019年以来,我国宏观经济总体呈现弱企稳特征,在中美经贸冲突全面加剧、世界经济同步回落、周期性下行压力有所加大等多重因素的作用下,我国宏观经济结束了2016~2018年“稳中趋缓”的平台期,经济增速回落幅度加大。

从经济数据看,2018年宏观经济景气度下行,经济增速逐季放缓,基本处于景气周期的下行阶段,当年GDP为90.03万亿元[1],实际增速为6.6%,较2017年下降0.2个百分点。

2019年前三季度经初步核算的GDP为69.78万亿元,实际增速6.2%,较上年同期下降0.5个百分点;2019年第一、二、三季度GDP增速分别为6.4%,6.2%和6.0%。

2019年前三季度,全国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2,882元,同比名义增长8.8%,增速较上年同期持平;扣除价格因素实际增长6.1%,同比下降0.5个百分点。

同期,全国居民人均消费支出15,464元,同比名义增长8.5%,增速同比上升0.2个百分点;扣除价格因素实现增长5.7%,同比下降0.6个百分点。

居民收入增长的同时,城乡收入差距继续缩小。

根据统计数据显示,2019年前三季度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31,939元,扣除价格因素实际增长5.4%,增速同比下降0.3个百分点;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1,622元,扣除价格因素实际增长6.4%,增速同比下降1.1个百分点。

城乡居民人均收入倍差2.75,较上年同期缩小0.03。

消费作为推动经济发展的主要驱动力,对经济增长的基础性作用继续巩固,2019年前三季度我国最终消费支出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为60.5%,其中粮油、食品类零售额同比增长10.60%,饮料类零售额同比增长9.8%,烟酒类零售额同比增长6.9%。

从食品饮料的申万行业指数来看,在2019年前三季度宏观经济持续放缓的背景下,弱周期性的食品饮料行业表现稳健。

2019年以来,食品饮料行业指数稳步增长,尤其白酒板块行情持续提升,其指数表现显著优于其他子行业的指数表现。

酒、饮料和精制茶制造业按酒精含量为标准可划分为酒饮料和非酒精饮料。

非酒精饮料一般指酒精含量低于0.5%天然或人工配制饮料,主要包含碳酸饮料、茶饮料、包装水、功能饮料、果汁、植物蛋白饮料等。

酒精饮料主要包括白酒、葡萄酒、黄酒、啤酒等。

我国人口基数庞大,2018年末总人口达13.95亿人。

饮料作为日常消费品,具有广泛消费基础。

近年来,随着我国经济结构的调整优化以及居民消费能力的提升,饮料行业企稳并呈恢复增长态势。

2018年及2019年前三季度,宏观经济增速逐季下滑,饮料行业营业收入增速有所波动,但是得益于行业结构调整和转型,行业内企业的盈利能力和资产质量持续提升。

具体看:

(1) 营收增速先升后降。

2018年及2019年前三季度,行业内规模以上企业实现营业收入分别为15,534.90亿元和11,555.10亿元,可比增速分别为8.80%和6.90%,同比分别上升1.00个百分点和下降1.60个百分点。

(2) 盈利能力持续增强。

虽然行业营收增速有所波动,但得益于行业结构调整和转型,行业内企业的盈利能力持续提升,2018年及2019年前三季度销售毛利率分别为30.96%和32.54%,同比分别提升4.69个百分点和2.35个百分点。

(3) 期间费用率增加。

2018年及2019年前三季度,行业内规模以上企业的期间费用率分别为13.55%和13.59%,同比分别为上升1.41个百分点和0.23个百分点,主要是在销售渠道及区域扩张背景下,费用投放力度加强所致。

(4) 亏损程度下降。

2018年行业内规模以上企业合计6,805家,其中亏损企业883家,同比增加217家;累计亏损额83.00亿元,按可比口径同比下降5.70%。

2019年前三季度,行业内规模以上企业数量为6,050家,其中亏损企业785家,同比减少129家;累计亏损额54.40亿元,按可比口径同比下降4.10%。

(5) 负债经营水平持续下降,资产质量提高。

2018年末及2019年9月末,行业内规模以上企业的资产负债率分别为42.05%和41.67%,较上年末分别下降0.49个百分点和0.38个百分点,负债经营程度下降。

白酒行业白酒市场消费分级趋势显现,不同档位白酒市场分化加剧。

高端白酒市场壁垒高,基本形成茅台、五粮液、泸州老窖为代表的寡头垄断格局,其营收保持快速增长,抗风险能力强,行业地位稳固;次高端白酒市场集中度不高,竞争格局易受品牌力和营销力度的影响而变化;中低端白酒市场竞争激烈且规模萎缩,部分龙头企业受益于集中度提升,其他酒企市场地位进一步削弱,产品份额面临被逐步挤出的风险。

我国的白酒文化历史悠久,工艺独特,是我国的传统优势产业之一。

作为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白酒是社会生活不可缺少的饮品。

白酒按香型分类,可以分为酱香型(以“茅台”为代表)、浓香型(以“五粮液”为代表)、清香型(以“汾酒”为代表)、兼香型(浓酱结合)和凤香型等,基本都以高粱为主要原料,麦曲为糖化发酵剂,长时间发酵而成,最后蒸馏成原酒,原酒经过长时间贮存老熟,勾兑调味成为出厂的产品。

目前浓香型白酒约占全部白酒市场份额的70%。

自2013年起,白酒整体消费环境发生巨大变化。

随着限制“三公消费”、酒驾入刑等政策的出台,白酒告别了黄金十年,进入了行业低谷期,白酒公司的产量、收入、利润和产品价格方面都有大幅下降。

2015年开始,商务消费和个人消费开始占据主导,转向理性消费,行业开始复苏。

从消费结构变化情况看,在限制“三公消费”、“八项规定”等政策出台前,国内高端白酒消费中政务消费占比46%,大众消费占比仅19%,经过此轮政策调整,到2016年政务消费在白酒消费中占比大幅下降至5%左右,同时在消费升级带动下,大众在白酒消费占比提高至45%左右,大众消费完成对政务消费的有效替代,国内白酒行业消费结构得到显著改善。

根据相关机构数据显示,2019年以来,高端白酒中政务消费的占比约2%,大众消费的占比约38%,商务消费的占比约60%,商务和大众消费成为高端白酒消费的主要来源。

从全行业产销情况看,自2015年白酒行业回暖以来,2016~2018年行业产销规模保持增长态势,特别是2017年行业产销增速同比实现较大提升,根据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2017年国内规模以上白酒企业完成酿酒总产量1,198.10万吨,按可比口径同比增长6.90%,增速同比提升3.67个百分点;规模以上企业实现白酒(折65度)销量为1,161.68万吨;产销率为97.80%,同比提升0.90个百分点。

2018年白酒产销延续上年增长态势,但增速有所下滑,当年国内规模以上白酒企业完成酿酒总产量871.20万吨,按可比口径同比增长3.10%,增速同比下降3.80个百分点;规模以上企业实现白酒(折65度)销量为854.65万吨;产销率为99.30%,同比提升1.50个百分点。

2019年前三季度,国内规模以上白酒企业完成酿酒总产量574.80万吨,按可比口径同比下降1.80%;规模以上企业实现白酒(折65度)销量为561.17万吨,同比有所下降,主要是全球经济形势动荡使得国内宏观经济风险加大,导致白酒消费疲弱所致;产销率为101.10%,同比下降1.90个百分点。

白酒企业经营的关键驱动因素主要为品牌、渠道及成本控制等,其中核心竞争力为品牌,品牌稀缺性是白酒行业的重要属性。

白酒行业是传统的具有文化附着力的行业,消费者青睐于历史悠远、文化基础深厚的老品牌名酒,因此品牌的优劣对白酒企业的未来发展起到决定性作用,具有优势品牌的白酒企业更加具有市场竞争力。

由于品牌的稀缺性,在白酒行业日趋分化的背景下,市场逐步集中于具有优势品牌的白酒企业。

(一)品牌因素

经过2013~2015年的深度调整,白酒行业的品牌格局更加清晰。

国内高端白酒主要为价格在600元以上的高档酒,以飞天茅台、五粮液以及国窖1573为代表,品牌认可度很高;次高端酒为价格300~600元档次的全国性名优酒,以水井坊、沱牌舍得为代表;中高端酒为价格100~300元的区域品牌酒,以江苏洋河、古井贡酒为代表;低端酒的价格一般为30~100元,以牛栏山和红星为代表。

高端白酒作为高端社交场合的润滑剂,有其特有的刚性需求。

2013年以来,尽管政务消费需求的萎缩对高端白酒的打击很大,但高端商务和个人需求依旧存在,同时对品质和品牌提出更高的要求,推进高端白酒回归消费本质。

随着白酒行业复苏进程推进,高端白酒市场快速增长,茅台、五粮液、国窖1573凭借强大的品牌力和过硬的品质进一步巩固高端白酒市场地位。

由于高端白酒市场壁垒高,目前高端白酒品牌在消费者心里排名基本固化,现有高端白酒市场寡头垄断的格局将更加稳固。

近年来,高端白酒受益消费升级显著,量价齐升。

一方面白酒行业经过2013~2015年的深度调整后,在消费升级趋势下快速崛起的个人消费带动高端和次高端白酒需求增加;另一方面高端白酒由于产能释放缓慢导致2015年以来出现供给短缺,带动价格提升。

高端白酒尤其茅台的批价持续提升,加之供给短缺,造成茅台提价预期增强,部分消费者对其投资需求的增加进一步使得终端需求增加,形成量价提升的正向循环。

2018年以来,尽管宏观经济增速有所放缓,但高端酒企强大的品牌效应和营销能力使其拥有较强的抗风险能力,经营业绩保持快速增长。

其中,2018年及2019年前三季度,上市公司贵州茅台营业总收入同比分别增长26.43%和15.54%;利润总额同比分别增长31.20%和21.44%;经营性现金流净额同比分别增长86.81%和下降3.21%。

同期,上市公司五粮液营业总收入同比分别增长32.61%和26.84%;利润总额同比分别增长38.94%和31.57%;经营性现金流净额同比分别增长26.12%和317.62%。

同期,贵州茅台和五粮液营业总收入合计分别占19家白酒上市公司的55.25%和54.60%,利润总额合计分别占70.74%和69.11%,占据了上市和发债白酒企业的半壁江山,寡头垄断优势明显,行业地位稳固。

次高端白酒按照品牌属性,划分为高端品牌下沿产品、主产品旗下副产品、单一品牌系列、地产酒晋级次高端四大类;按产区划主要划分为长江名酒带、淮河名酒带、赤水河畔名酒带、黄河流域名酒带四大类。

目前次高端品牌主要定位于300~600元价位段,竞争激烈。

次高端白酒主要依赖于商务宴请和当地政务消费,高端白酒的部分产品由于缺乏相应的品牌力和品质的支撑,难以维持高价,因此降入次高端市场,试图通过差异化和满足消费者多元化情感需求来竞争。

次高端白酒市场集中度相对不高,竞争格局易受品牌效应和企业营销力度的影响而变动,但整体品牌认可度较好,有一定的进入壁垒,总体市场发展空间较大。

中低端白酒以地产酒为主,包括金种子、牛栏山二锅头等,价位集中于300元以下,包括100~300元的中端酒和100元以下的低端酒。

自2015年白酒行业复苏以来,中低端白酒市场复苏迟缓,且部分全国性酒企通过多品牌布局,渠道下沉不断挤压和蚕食中低端酒企的市场份额,使中低端酒企竞争加剧,由于缺乏有效的竞争手段,部分企业经营持续下滑甚至亏损。

中低端白酒市场参与者众多,竞争激烈,其中中低端龙头企业(牛栏山二锅头等)全国性布局,并通过良好的营销策略在中低端市场成功抢占一定的份额;其他企业以区域竞争为主,产品同质化严重,在市场集中度提升的形势下面临较大的经营压力。

2018年以来,中低端酒企中经营表现最为突出的是顺鑫农业,其主要白酒产品为牛栏山二锅头,与高端白酒主打商务消费不同的是,性价比高的牛栏山定位为“民酒”,目标客户是大众消费者。

牛栏山二锅头通过推出定制化、系列化酒实现大众消费的“升级”,抢占中低端市场,同时加快全国市场布局。

2018年及2019年上半年度[3],顺鑫农业白酒板块营业收入分别为92.78亿元和66.58亿元,同比分别增长43.82%和15.31%。

其他中低端酒企如迎驾贡酒、老白干酒2019年前三季度营业收入分别增长8.69%和16.09%,利润总额分别增长20.79%和8.41%,经营业绩均实现好转。

但金种子酒、青青稞酒等酒企营收仍增长乏力,面临较大的经营压力。

总体来看,白酒行业品牌分化趋势愈加显著,消费弹性较小的高端品牌酒的竞争优势明显,行业地位稳固;在宏观经济增速下行过程中,高性价比的中低端酒在中低档白酒市场具有一定竞争力;其他中低端白酒市场面临挤压,经营压力大。

长期来看,白酒行业景气度仍将处于上升通道,行业增长趋势将进一步延续,行业集中度将进一步提升;同时行业增长进入挤压式增长阶段,分化更加明显。

(二)渠道因素

渠道力是白酒企业的核心竞争力之一。

作为有文化特色和区域特色的消费品,与其他大众消费品普遍强调不断渠道细化、深耕不同,白酒的渠道模式呈现种类众多、差异化大的特性。

白酒企业典型的销售链条为:

厂家(可能下设销售公司)-经销商(一批商、二批商)-终端,在这一链条中,根据主导力的不同以及厂商合作关系的不同,形成了白酒企业不同的销售模式。

根据不同白酒上市公司渠道模式的不同,大致可以分为厂家主导模式、经销商主导模式、厂家与经销商合作共赢模式。

白酒渠道模式呈现种类众多、差异化大的特性,不同品牌力的酒企选择的渠道模式可能大相径庭,同一酒企在发展的不同阶段选择的渠道模式也不尽相同,且决定企业渠道模式的因素众多。

白酒企业的销售渠道布局、渠道拓展能力将主导行业竞争格局的变化,同时强有力的全国化营销推广能力对白酒企业的发展至关重要。

2016年以来,白酒行业逐步进入理性发展和消费时代,在广告宣传方面,虽然白酒行业的重头依然放在央视和五大卫视的硬广上,但是越来越多的白酒企业开始注重互联网思维,打破传统营销思路,以数字化手段增强与消费者的沟通互动,如通过微信、新闻客户端网络平台进行品牌宣传。

后续来看,随着大众消费接替政商消费成为白酒消费的中坚力量,以及80、90后成为市场消费的主力,以销售渠道为核心的传统市场模式有待面向市场和消费者转型升级,在此过程中,精准把握新人群的饮酒理念和白酒消费习惯,并通过其所乐于接受的传播渠道和方式进行推广,将对于白酒企业的业务发展至关重要。

(三)价格因素

本轮白酒提价自2015年下半年开始,经历了从高端品牌到次高端品牌、从一线白酒企业到二线白酒企业自上而下的过程,尤其2017年在白酒行业“强复苏”的背景下,白酒企业顺应消费升级,提升产品品质的同时纷纷提高白酒售价。

2017年上半年古井贡酒、口子窖等地方名酒陆续提高了部分产品的出厂价和终端价;茅台也通过非标产品带动吨价上移;2017年末,五粮液、洋河、酒鬼酒和沱牌舍得等企业均对其核心产品进行提价。

2018年1月,针对白酒行业普遍涨价的情况,国家发改委价监局在北京召开了白酒行业价格法规政策提醒告诫会,旨在引导和推动白酒生产流通企业守法经营,维护市场价格秩序,营造公平竞争环境,促进白酒行业的健康发展,茅台、五粮液被点名作重点发言。

告诫会召开后的短期内白酒涨价情况减少,但5月起泸州老窖针对总经销客户发布调价通知,指出因包装材料成本上升,泸州老窖总经销产品结算价提高15%。

趁此涨价热潮,同时在原材料成本上涨的压力下,不少中小品牌也对旗下产品价格进行了一定程度的上调,例如剑南春、伊力特、酒鬼酒均有所提价。

2019年以来,白酒价格延续上年上涨态势,其中次高端白酒提价频繁,主要一方面经营成本上涨,另一方面目前白酒市场容量变化不大,酒企需要通过提价来增加营业收入,同时提价是酒企打造高端形象的重要策略之一。

由于高端和次高端白酒的市场认可度高,且市场终端需求可以保障,提价对其销量波动的影响较小。

而中低端白酒由于竞争激烈,议价能力弱,提价情况少。

从未来白酒行业涨价趋势来看,主流名优白酒的价格仍有一定的上涨空间,主要因为品牌稀缺性是白酒行业的重要属性,目前高端品牌白酒特有的社交属性已经成为现代消费不可或缺的元素,且在目前供需结构影响下,主流名优高端白酒的价格上涨对其销量波动的影响较小;而中低档白酒品牌张力较小、竞争激烈,且大众消费者对其价格相对更为敏感,其产品提价对销量影响相对较大,因此中低端产品价格上涨压力较大。

(四)成本因素

白酒行业成本构成主要由粮食、能源、包装等原辅料成本,广告等销售费用,以及税金等构成。

从原材料成本看,白酒行业主要原材料由高粱、小麦、大米、糯米、玉米、大麦等谷物构成,其价格波动幅度及长期趋势对企业的经营产生一定程度的影响。

我国政府为保护农民种植利益,促进农产品价格稳定运行,2004年起开始对小麦、稻谷实施粮食最低收购价制度,并每年保持一定增长幅度,此外我国还对大豆、玉米、油菜籽等农产品实施临时收储政策。

2017年,玉米产量受国家对玉米种植面积调减等政策影响有所下降,而下游养殖企业需求有所上升,玉米价格呈增长态势;水稻产量有所减少,从而推动其价格继续保持在高位;小麦价格呈先增后降态势,主要是新季小麦上市所致;主产五省高粱平均市场价变动较上年总体平稳,2017年玉米均价、小麦均价、大米均价和主产五省高粱平均市场价较上年分别下降10.42%、增长6.81%、增长1.59%和下降3.64%。

2018年玉米价格整体呈上升态势,波动相对较小,全年均价同比增长9.97%;小麦价格仍呈季节性波动态势,全年均价同比下降1.92%;大米价格呈波动下滑态势,主要是国家下调稻谷最低收购价所致,当年大米均价同比下降3.64%;主产五省高粱平均市场价整体呈先涨后跌的波动态势,主要是年初我国宣布对美国高粱加征关税引起高粱价格上涨,后随着高粱上市、供应量增加,高粱价格有所下跌。

2019年以来,玉米价格有所波动但总体保持稳定;小麦价格受市场供需影响呈下滑态势;大米价格受市场供需及国家政策影响仍延续上年下滑态势;高粱价格先稳后涨,其中在5月出现明显上涨,主要是当月中美贸易谈判中断且我国宣布对美国高粱提高加征税率,引起高粱价格快速上涨。

此外,近年来煤炭价格整体呈上涨态势;2016年至2018年上半年,包装物价格呈快速上涨至高位,但是2018年下半年以来持续下滑。

总体看,由于白酒行业盈利空间较大,原辅料价格的变动对白酒企业盈利能力影响较一般。

从税金变化看,2017年国家税务总局发布《国家税务总局关于进一步加强白酒消费税征收管理工作的通知》(税总函(2017)144号),自2017年5月1日起,白酒消费税最低计税价格核定比例由50%至70%统一调整为60%,白酒企业消费税中从价部分合理征收比例为销售收入的12%。

由于过去消费税在生产环节征收,以及各地区在实际征收时操作的差异,导致白酒企业的消费税上缴比例不一。

总体来看,消费税调整对白酒行业税金支出负担进一步加大。

但高端酒品牌力较强,产品提价空间较大且产品利润率较高,因此消费税提升对净利润增速的影响相对较小,且容易通过提价消除部分影响;而对中低端白酒企业的盈利能力造成较大影响。

消费税改革一定程度上加速行业分化,并影响企业的信用质量。

综上,白酒行业的竞争力主要是体现在品牌、渠道及成本控制等方面,其中品牌是核心竞争力。

白酒行业以品牌档次为划分的行业格局分化明显,其中高端白酒品牌效应强,受益消费升级,持续保持较快增长态势,行业地位稳固;次高端白酒具有较强的竞争力,具有相对较大的发展空间,但市场格局易受企业营销策略和市场竞争等影响而变动;中低端白酒竞争激烈,市场地位进一步削弱。

行业政策方面,白酒行业作为饮料制造业的主要子行业,其市场开放程度高,竞争充分。

行业整体政策环境较为宽松,政府管制强度相对较低。

近年来政策措施主要针对食品安全、淘汰落后产能、限制三公消费及环保要求等方面,对行业规范发展产生积极影响。

未来白酒行业将不再被列为限制性产业,竞争力强的酒企或将迎来重大发展契机。

饮料行业发展长期受到我国政府的高度重视和支持。

“调结构、促消费”的政策导向对经济起到持续提升作用。

尤其在近年宏观经济较为低迷时期,通过拉动内需,刺激消费在一定程度上抵御经济下滑的不利局面。

另外,我国近年来温和的通货膨胀,提高了行业运行成本,但行业通过转嫁消化,保持了适度活力。

饮料行业开放程度高,竞争很充分。

行业整体的政策环境较为宽松,政府管制强度相对较低。

同时,近年来在食品安全等方面陆续有监管政策出台,淘汰落后产能的政策措施仍在持续,对行业规范发展产生积极影响。

此外,对于三公消费,政府出台了相关政策,对高档白酒、烟草的消费带来抑制作用;对于税收等政策的变化也将对消费格局产生影响,仍需加以关注。

国家对行业企业生产制造过程中的环保监管要求趋严,2018年1月,环境保护部发布《饮料酒制造业污染防治技术政策》,旨在加强饮料酒制造企业的生产过程的环保污染防治及资源循环利用等;2018年4月,国家启动制定《酒类制造业水污染物排放标准》,该标准涉及白酒、啤酒、葡萄酒、黄酒、酒精等酒种,预计将于2020年完成。

2019年国家发改委发布《产业结构调整指导目录(2019年本)》,自2020年1月1日起施行,在其中第二类的“限制类”产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经管营销 > 经济市场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