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市东城区.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14169829 上传时间:2023-06-21 格式:DOCX 页数:17 大小:31.1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北京市东城区.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7页
北京市东城区.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7页
北京市东城区.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7页
北京市东城区.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7页
北京市东城区.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7页
北京市东城区.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7页
北京市东城区.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7页
北京市东城区.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7页
北京市东城区.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7页
北京市东城区.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7页
北京市东城区.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7页
北京市东城区.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7页
北京市东城区.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7页
北京市东城区.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7页
北京市东城区.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17页
北京市东城区.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17页
北京市东城区.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17页
亲,该文档总共17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北京市东城区.docx

《北京市东城区.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北京市东城区.docx(17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北京市东城区.docx

北京市东城区

北京市东城区2014—2015学年度第一学期高三期末教学统一检测

语文试题

本试卷共8页,共150分。

考试时长150分钟。

考生务必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在试卷上作答无效。

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一、本大题共6小题,共17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按要求完成1-6题。

中国的谜语源远流长。

好谜语的审美标准,移植严复翻译《天演论》时提出的“信、达、雅”三字就很恰当。

“信”,指谜作的内容要求。

整条谜作要符合情理、文理和谜语本身的内在逻辑。

“达”,可以依据字典解说为三层意思:

一是通达,指谜面文义要通顺,谜思要通明,谜路要通畅;二是全面,达观,扣合妥贴,无断章取义、支离破碎、穿凿牵强等缺陋;三是达到,实现,指谜作的艺术构思能够达到预期的效果。

“雅”,包含的内容远比前二者丰富和深厚。

第一,是正确,合乎规范,所谓“雅者,正也”(《毛诗序》);第二,是高尚,美好,“正而有美德者谓之雅”(《荀子·荣辱》注);第三,才是文雅,高雅,即我们一般人理解的雅致、优雅。

这还是第二义引申出来的意思。

因此,“雅”不仅指对形式美的追求,还应指对谜作思想性方面的要求:

首先,谜作的思想甲(格调/腔调)一定要正确;其次,内容乙(方向/倾向)要健康,立意要积极向上,不能矮化道德水准,放任庸俗、低俗、粗俗的问题存在。

另外,就“雅”所包含的丙(形式/形势)美感这一层,要包括谜面、谜底、谜目以及标注的谜格。

如果谜底不“雅”、褒贬失当,谜目拉杂不堪、混浊不清,都将损害谜作的品位。

因此,“雅”主要是指对谜作思想内涵的要求。

谜语,其闪光点在于创意,它要求创作者能大胆突破固有的思维定势,另辟蹊径,更新理念,变革技法,充分运用汉字的音、形、义等多种变化,以及之间具有的丁(奇妙/微妙)关系和特点,创造新的语境,力求特立独行,成就别出心裁的佳作,使中华谜作不断推陈出新,走入新的境界,迈向新的高峰。

1.文中加点字的注音正确的一项是(2分)

A.逻辑(jì)      B.牵强(qiánɡ)     C.褒贬(bāo)   D.另辟蹊径(bì)

2.文中加点字的字形不正确的一项是(2分)

A.妥贴             B.支离破碎        C.雅致         D.引申

3.在文中甲乙丙丁处依次填入的词语,恰当的一项是(3分)

A.格调方向形式奇妙

B.腔调倾向形势奇妙

C.腔调方向形势微妙

D.格调倾向形式微妙

4.文中加点的成语,使用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断章取义          B.特立独行        C.别出心裁        D.推陈出新

    5.下列谜作的谜面,对仗最为工整的一项是(3分)

    A.胸前一钩新月B.车马炮出击

    脚底两瓣残花相士将出战

    C.有风不动无风动                   D.荷展小池静

    不动无风动有风莲枯风雨喧

    6.下列谜作猜的都是古诗文中的语句。

请根据提示的内容,在方格内填写相关的诗文。

(限选其中四道题)(4分)

 

 

谜面

谜底出处

谜底

倾谈

白居易《琵琶行》第二段

说尽心中无限事

保密

陶渊明《桃花源记》第三段

□□□□□□□

和龙王有深交

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州》颈联

□□□□□

百花争艳

杜甫《春夜喜雨》首联

□□□□□

流星雨

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上片

□□□□

少年不识愁滋味

陆游《书愤》首联

□□□□□□□

心事浩茫连广宇

毛泽东《沁园春·长沙》上片

□□□

    二、本大题共6小题,共21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7-12题。

    吴、楚反,景帝拜周亚夫太尉击之。

既发,至霸上,赵涉遮说之曰:

“吴王知将军且行,必置人于殽、渑阨陋[1]之间。

且兵事尚神密,将军何不从此右去,直入武库,击鸣鼓。

诸侯闻之,以为将军从天而下也。

”太尉如其计,至洛阳,使殽、渑间,果得伏兵。

    太尉会兵荥阳,坚壁不出。

吴方攻梁急。

梁请救,太尉守便宜,欲以梁委吴,不肯往。

梁王上书自言,帝使使诏救梁。

太尉亦不奉诏,而使轻骑兵绝吴、楚后。

吴兵求战不得,饿而走。

太尉出精兵击破之。

    吴王之初发也,少将桓将军说王曰:

“愿大王所过城不下,直去疾西,据洛阳武库,食敖仓粟,以山河之险,而令诸侯,虽无入关,天下可得矣。

大王徐行,留下城邑,汉军车骑至,驰入梁、楚之郊,事败矣。

”吴老将皆言:

“此少年摧锋可耳,安知大虑。

”吴王不许。

假令此计得行,亚夫未遽得志也。

    晋时,吴人于江碛[2]要害处,并以铁锁横截之;又作铁锥,长丈余,暗置江中,以逆拒舟舰。

濬作大筏数十,令善水者以筏先行,遇铁锥,锥辄着筏而去;又作大炬,灌以麻油,遇锁燃炬烧之,须臾断绝,舟行无碍。

唐史思明有良马千余匹,每日出于河南渚浴之,循环不休。

李光弼命索军中牝马[3],得五百匹,絷[4]其驹而出之。

思明马见之,悉渡河,尽驱入城。

思明怒,欲泛火船烧浮桥。

光弼先贮百尺长竿,以巨木承其根,毡裹铁叉置其首,以迎火船而叉之。

船不能进,须臾自焚尽。

    冯子曰:

岳忠武论兵曰,仁、智、信、勇、严,缺一不可。

愚以为“智”尤甚焉。

愚遇智,智胜智遇尤智尤智胜故或不战而胜或百战百胜或出新意而胜或仿古兵法而胜天异时地异利敌异情我亦异势。

(取材于冯梦龙《智囊》)

    注释:

[1]阨(è)陋:

险隘的山谷。

[2]江碛(qì):

长江水浅有沙石处。

[3]牝(pìn)马:

母马。

④絷(zhí):

拴。

    7.用斜线(/)给上面文言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断句。

(5分)

    8.下列语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留下城邑         留下:

保留。

    B.江碛要害处      要害:

险要。

    C.须臾断绝断       断绝:

断开。

    D.循环不休        循环:

轮流。

    9.下列各组语句中,加点词的用法和意义都相同的一项是(3分)

    A.吴王知将军且行      且兵事尚神密

    B.吴王之初发也        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

    C.每日出于河南渚浴之  若亡郑而有益于君

    D.  以巨木承其根      先帝不以臣卑鄙

    10.下列对文中语句的理解,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3分)

    A.愿大王所过城不下,直去疾西,据洛阳武库

      希望大王沿途经过城市都不要停留,直接向西猛烈进攻,占领洛阳的军械库

    B.此少年摧锋可耳,安知大虑

      这个年轻人冲锋陷阵可以,哪里知道考虑大局呢

    C.思明马见之,悉渡河,尽驱入城

      史思明的马见到了母马,都渡过黄河,全都被驱赶入城

    D.又作铁锥,长丈余,暗置江中,以逆拒舟舰

      又打制了铁锥,有一丈多长,悄悄地放置在江水之中来阻挡船舰通行

    11.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3分)

    A.周亚夫采纳了赵涉的意见,到了洛阳之后,就派人到殽、渑等地方四处搜查,果然发现了吴王的伏兵。

    B.周亚夫派遣轻骑兵断绝了吴、楚军队的后路。

吴兵由于饥饿而撤退后,周亚夫再出动精兵大破敌军。

    C.吴王并没有同意桓将军的说法,而是假装让这个计谋得以实施,致使周亚夫这一战并没有获得成功。

    D.李光弼的五百匹母马所生的小马全被拴在城内,母马想念孩子,因此不会被河对面的公马吸引而去。

    12.在横线上写出下列文化常识的有关内容。

(4分)

    ①关于官职变动,“景帝拜周亚夫太尉击之”中的“拜”指的是,《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中的“左迁”则表示。

(2分)

    ②文中提到岳飞说“仁、智、信、勇、严,缺一不可”,其中“仁、智、信”和“”以及“”被合称为儒家“五常”,指的是人应该拥有的五种最基本的品格和德行。

(2分)

    三、本大题共1小题,共15分。

    13.阅读下面宋词,完成①-④题。

满庭芳残梅

李清照

    小阁藏春,闲窗锁昼,画堂无限深幽。

篆香[1]烧尽,日影下帘钩。

手种江梅渐好,又何必、临水登楼。

无人到,寂寥浑似,何逊[2]在扬州。

    从来知韵胜,难堪雨藉,不耐风揉。

更谁家横笛③,吹动浓愁。

莫恨香消雪减,须信道、扫迹情留。

难言处,良宵淡月,疏影尚风流。

    注释:

[1]篆香,对盘香的喻称。

[2]何逊:

南朝梁代著名的文学家,有《扬州早梅》诗。

    ①下列对这首词中语句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小阁藏春,闲窗锁昼”的意思是:

美好的春光和充满生气的白昼,都被藏锁起来。

    B.“难堪雨藉,不耐风揉”的意思是:

不管狂风还是暴雨,梅花都巍然挺立,傲然不屈。

    C.“须信道、扫迹情留”的意思是:

一定要相信,即使梅花开败,它的情韵也长留人间。

    D.“良宵淡月,疏影尚风流”的意思是:

梅花的姿影会在美好的月夜显出独有的俊俏。

    ②下列对这首词的赏析,不正确的两项是(4分)

    A.上片首先描写深暗的环境,然后抒赏梅之情,发寂寞之感。

    B.下片转而写风、雨、笛声、冬雪、月夜,已不再着笔于梅花。

    C.全词写出了作者在冷清寂寞之中所产生的深切感伤之情。

    D.词中的梅花衬托出词人恶劣的生活环境,体现了作者自强不息的精神。

    E.本词使用“又何必”“从来”“尚”等虚词,转折达意,呼应传神,跌宕多姿。

    ③下列诗句中梅花的形象,与其他三项不相同的一项是(3分)

    A.虬枝凌寒,独傲冰峰艳。

    B.自古承春早,严冬斗雪开。

    C.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

    D.雪虐风号愈凛然,花中气节最高坚。

    ④千百年来,梅花精神已被植入中国文化的血脉中。

人们赏梅、咏梅、评梅、画梅,用梅花寄托怀抱、陶冶情操。

请结合你的文化积累,任选一个角度,谈谈你心目中的梅花精神。

(5分)

    四、本大题共4小题,共15分。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14-17题。

全知视角与限知视角

    作者,尤其是虚构叙事的作者,对其作品中的人和事,往往拥有全知的权利和资格。

在运用叙事谋略的时候,他们放出了叙述者这个幽灵,把全知的圆切割成文本中限知的扇面,这就是视角。

视角有全知、限知之别,实际上是作者感觉世界的角度、程度、层面和方式,从中可以领会到作品蕴涵的某种哲学意蕴和审美趣味。

    中国古代的历史叙事,在总体上是采取全知视角的。

因为它不仅要全面地实录史实,而且要探其因果原委,来龙去脉,以便“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

司马迁《史记·高祖本纪》开头就这样落笔:

    “高祖,沛丰邑中阳里人,姓刘氏,字季。

父曰太公,母曰刘媪。

其先刘媪尝息大泽之陂,梦与神遇。

是时雷电晦冥,太公往视,则见蛟龙于其上。

已而有身,遂产高祖。

……高祖为人,……仁而爱人,喜施,意豁如也。

……尝从王媪、武负贳酒,醉卧,武负、王媪见其上常有龙,怪之。

    以“高祖”称刘邦,这是史臣的视角。

这一视角是全知的,不仅知其家世,而且知其性情、异行:

见蛟龙盘在刘媪身上,似乎是刘太公的视角;见刘邦醉卧时有龙出现,却又似乎变为酒店主人的视角。

正是在这半真半幻的全知视角中,历史叙事展示了开国之君的异生、异相、异行、异志,从而把本王朝的兴起加以神化或天意化了。

    历史叙事在总体上采取全知的视角,并不排除其局部描写上采取限知的视角。

在某种意义上,限知视角是对全知视角的有限性认可、突破和发挥。

一些精彩的历史叙事片段由于采取限知视角,使叙述委婉曲折,耐人寻味。

由全知到限知,意味着人们感知世界时能够把表象和实质相分离。

因而限知视角的出现,反映人们审美地感知世界的层面变得深邃和丰富了。

    我国志怪小说中的佳作较多地采用限知视角。

因为志怪小说不能在开始落笔的时候就让人一眼看出妖怪来,它需要用常态掩盖异态,用假象冒充真情,使人物(以及读者)遇怪不知怪,然后渐生疑窦,突然翻转出一个出人意表的结果。

比如“白水素女”的故事,描写农家孤儿谢瑞在野外捡到一只大螺,养在水缸里。

不久就出现奇怪的事情了:

每天种地回来,都有人做好饭菜。

行文的视角是与谢瑞重合的,他特地安排鸡鸣出去,提前在天亮时回来,窥见一少女从水缸中出来,到灶下烧火。

于是上前询问缘由,少女说自己是“天汉中白水素女”,天帝哀怜谢瑞少孤、勤谨,派她来为其“守舍炊烹”。

这则动人的“仙话”,是从一个少年农夫的角度展开叙述的。

少年捡螺、少女做饭,安排早出早归和隔篱偷窥,都是平平常常的事。

但由于限知视角的缘故,在这些平平常常之外,隐藏着一种异乎寻常的存在:

银河中的仙女隐身在大螺之内,又走出螺壳为少年下厨。

这种平常中的异常,反映了人们安居乐业、温饱自足的理想,写得曲折有致,掩映多姿。

    我国古代的章回小说结构宏大、线索纷纭,很少采取限知视角,但这不排除它局部上的限知。

到了现代,限知视角在小说中得到了非常广泛的运用。

它简直被视为对世界感觉精致化和深邃化的一种标志。

第一人称视角虽然不是限知视角的全部,但无疑是它的一个重要侧面。

小说《祝福》的开头,就是采取第一人称视角的。

它写“我”回到阔别五年的鲁镇的心境和见闻,第一人称视角把鲁四老爷充满理学俗儒味道的书房和被贞节观摧毁精神支柱的祥林嫂之死联结在一起,使作品具有了反讽意味和社会哲学的深度。

(取材于杨义《中国叙事学》)

    链接材料一:

    限知视角会留下某些叙事的空白,但这些空白不应该是平板的,而应该是富有暗示性的。

暗示的极致是“千呼万唤始出来,犹抱琵琶半遮面”,不贸然突破视角的界限,给人们留下寻味的余地。

例如蒲松龄《聊斋志异》中的《葛巾》一篇,写游历曹州的洛阳士人常大用在花园遇到美丽的女子葛巾,怀疑她是“贵家宅眷”或者仙女。

随着接触的加深,常大用常常能“忽闻异香”,家中衾枕也“皆染异香”。

这些暗示,已经把一个国色天香的牡丹花精烘托得呼之欲出了,但毕竟没有点破,它只不过在一个潜在的信息源中,不断地发出某种信息,等待故事主人公最终的破译。

    链接材料二:

    一时黛玉进了荣府,下了车。

众嬷嬷引着,便往东转弯,穿过一个东西的穿堂,向南的大厅之后,仪门内大院落,上面五间大正房,两边厢房鹿顶耳房钻山,四通八达,轩昂壮丽,比贾母处不同。

黛玉便知这方是正经正内室,一条大甬路,直接出大门的。

进入堂屋中,抬头迎面先看见一个赤金九龙青地大匾,匾上写着斗大的三个大字,是“荣禧堂”,后有一行小字:

“某年月日,书赐荣国公贾源”,又有“万几宸翰之宝”。

大紫檀雕螭案上,设着三尺来高青绿古铜鼎,悬着待漏随朝墨龙大画,一边是金蜼彝,一边是玻璃。

地下两溜十六张楠木交椅,又有一副对联,乃乌木联牌,镶着錾银的字迹,道是:

座上珠玑昭日月,堂前黼黻焕烟霞。

    14.下列与小说有关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志怪”“志人”小说是中国小说史不可或缺的一环,代表作有《搜神记》《世说新语》。

    B.“章回体”是我国古代长篇小说的主要形式,《红楼梦》《聊斋志异》等作品都是章回体。

    C.鲁迅是中国现代小说的开创者,其短篇小说《狂人日记》成为中国现代白话小说的伟大开端。

    D.意识流小说是西方现代小说的一个重要类型,它的特点是着重描写心理活动,情节较为淡化。

    15.下列对文章(含链接材料一)中四则材料使用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作者引用《高祖本纪》开头部分的一些文字,说明了历史叙事使用全知视角的优势。

    B.作者概述“白水素女”的叙事过程,说明了志怪小说中多选用限知视角叙事的原因。

    C.作者以《祝福》开头为例,说明了使用限知视角的作品都具有哲学深度和反讽意味。

    D.作者以《葛巾》为例,说明了在限知视角的叙事过程中“空白”的使用原则及其效果。

    16.下列对文章有关内容(含链接材料一)的理解与分析,正确的两项是(4分)

    A.视角,只是虚构叙事的作者通过作品表达出的感觉世界的角度、程度、层面和方式。

    B.相比限知视角,全知视角更有利于全方位地表现重大历史事件中的各种复杂关系。

    C.运用限知视角叙事,叙述者就是故事主人公,这种方式便于制造曲折的故事情节。

    D.运用限知视角叙事所留下的空白往往有暗示作用,有助于故事结局的最终破译。

    E.现代小说普遍运用限知视角,“第一人称”的广泛使用,成为限知视角发展的标志。

    17.“链接材料二”选自《林黛玉进贾府》,请从“限知视角的使用”这一角度赏析这段文字。

(5分)

    五、本大题共4小题,共22分。

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18-21题。

书香何来

    文学阅读对于一个民族的健康是至关重要的,我们总是说要“建立书香社会”。

书籍,真的是有香味的吗?

    一般来说,我们年轻的时候,闻到的书香更多也更浓烈一些——许多人还记得好不容易得到一本书,喜欢得不得了,除了看,还要不断地嗅,觉得它真的是香极了。

那时将纸页贴在鼻子上闻到的美好气息,并不完全是一种错觉。

墨和纸张纤维的气息,那来自于原野大地的气质被提留出来,吸进了肺腑,令人兴奋而愉悦。

纸和墨都是好东西,是大地上长出来的阳光下的生命。

大地上的植物经过很多环节,最后转化为书,也等于是另一种形式的开花结果。

它的香味更深地藏在了里边,我们一遍遍读书,打开它,也就是在享受它的气息。

    眼下我们谈到阅读难免会有一种忧虑,就是读者越来越少,以前那种万人争读的盛况已经不复存在,好像真的出现了阅读危机。

其实,我们尽可以放心,这世上只要有人存在,就会有这种阅读,读者是永远存在的,人类这个与生俱来的嗜好并没有改变。

问题在于其他,比如说阅读的形式改变了。

网络上的小说一个月就能达到几十万几百万的点击量,杂志、报纸、书籍的出版也增加到前所未有的数量。

一部长篇小说出版后,印数是一两万十几万不等,而放到网上,短短的时间内点击量就能达到几十万。

这又使我们不免疑虑:

纯文学作品在短时间里,会有几十万的阅读量吗?

    原来,为数不少的人也就是用鼠标点开看一下,然后就走掉了。

他们只是“到此一游”而已。

有深度的阅读少了,浮光掠影的阅读多了。

据统计,当下的纯文学印刷量已经比上世纪七八十年代翻了好几倍,而现代化的传播手段,教育程度的普及与提高,不同程度上使总的阅读量都较前大为增加了。

看来对文学阅读的忧虑,主要是因为缺少高品质的阅读者。

    现在的阅读大半是闻不到书香的。

这除了因为匆促的浏览,不能感受文字深处的蓄藏,还因为更多是从荧屏上阅读的缘故。

比起印刷的书籍,电子技术生成的文字离大地生长的意义相隔太遥远了。

从荧屏上捕捉一些信息还可以,要慢慢揣摩文字就困难了。

所以,现在知道很多消息的人随处可见,而保持了个人思考力的人却不多。

大家都在说潮流中传来传去的见解,并没有多少自己的主意。

看来我们从离开了书籍之后,也就从根本上告别了“书香”这个概念。

    不过,当我们真的离开荧屏回到书籍,那又会怎样?

现在打开一份杂志,翻阅书店或街摊上摆放的一些读物,情况也并不美妙。

对不少人来说,这些读物里面会散发出刺鼻的气味。

本来是很好的纸印出来的,应该有书的香气,可是由于上面印的是许多不洁的内容,等于藏纳了污垢,这让我们从哪里去找书香?

一个留恋美好阅读的人,除了自己要苦苦寻觅好书,还要同时忧虑这个世界。

他常常想通过媒体表达自己的忧虑,可是渐渐发现这也是很困难的事情。

因为实用主义盛行,到处是只问实利,不问手段。

他们痛苦地发现,有许多人为了商业利益,正不断推广文化垃圾,而优秀之作却没什么影响力。

那些适应商品社会游戏规则、沉醉其中的人会名噪一时,而那些深沉的阅读者,在群众中却显得很不合时宜。

急功近利型的写作,让那些对时代对读者对自己都有承诺的人感到越来越疲惫,因为日复一日的磨损,无论对肉体还是精神,都是严重的消耗。

    文明之地不是以金钱多少来界定的,幸福之地也不是这样来界定的。

有人说庸俗与否只是个人的事情,并不妨害别人。

其实哪有这样简单?

庸俗的人一旦管理了一个社区,他就会让全社区按他的低级趣味运行,到处散发出庸俗的气味。

这样的地方,我们还怎么能闻到“书香”?

    所以很多人都有这样一个梦想:

这辈子能到一个大地绿色蓬勃、人们手不释卷的地方去生活,那个地方不需要十分富有,但那里的人群是能够安静读书、不吵闹别人的。

是的,爱读书的地方一般都是绿色较多的,日子也安稳富裕。

说到底,书香扑鼻之地,也就是人类生存的幸福之地。

(取材于张炜《书香何来》)

    18.下列对文章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两项是(4分)

    A.作者认为人们年轻的时候嗅觉灵敏,更容易闻到墨和纸纤维的气息,感觉书“真的是香极了”。

    B.据统计,当下纯文学的阅读总量比以前大为增加,但这不意味着阅读质量也比以前大大提高。

    C.作者认为依赖现代传媒(比如网络)的阅读,不利于引发人们的思考力,很难建立书香社会。

    D.作者感叹当下社会“实用主义”盛行,产生的只有文化垃圾,严重消耗着人们的肉体和精神。

    E.文章在一定程度上呈现了当下人们阅读的现状,表达了作者对创造高质量的精神生活的期望。

    19.结合上下文,分析文中画线语句的作用。

(6分)

    ①他们只是“到此一游”而已。

    ②书香扑鼻之地,也就是人类生存的幸福之地。

    20.通观全文,说说题目中的“书香”包含了哪几层含义。

(6分)

    21.作者认为,从荧屏上阅读,难以慢慢揣摩文字。

你是否同意这种看法?

说明你的理由。

(6分)

    六、本大题共2小题,共60分。

    22.微写作(10分)

    从下面三个题目中任选一题,按要求作答。

不超过150字。

    ①鲁庄公十年,齐攻鲁,曹刿大败齐军。

请参考《左传》中“公与之乘,战于长勺……遂逐齐师”部分,从曹刿的角度简述这个故事。

要求情节完整,语言流畅。

    ②中华饮食文化中体现出精、美、情、礼等基本内涵,反映了饮食活动过程中饮食品质、审美体验、情感活动、社会功能等方面的文化意蕴。

假如你的家长就要过生日了,你要献上一道菜品表达祝福,你会选择哪一种呢?

请介绍一下这道菜品,并说明原因。

要求条理清楚,理由充分。

    ③我国的古典诗歌作品灿若繁星,浩如烟海。

经过十几年含英咀华,你对古典诗词早已不再陌生。

写一段话(可以写诗歌),表达你对中国古典诗词的感情。

要求感情真挚,富有文采。

    23.作文(50分)

    从下面的两个题目中任选一题,按要求作文。

不少于700字。

    ①书店,既有书香,又多痴人。

有人说,书店是人与书浪漫相遇的见证者;有人说,书店里沉淀的是智慧,感受的是生命;有人说,一个书店对待看书人的态度能体现一个城市的素养;也有人担心,科技发达的今天,电子书、网络书店这样丰富、便捷,谁还去实体书店看书、买书呢?

……

    要求:

根据以上材料,自选角度,以“书店,是一个的地方”为题,写一篇文章。

文体不限(诗歌除外)。

不得抄袭、套作。

    ②下面两节诗歌的内容是两位诗人在漫步中看到花后的不同反应:

    [甲]我凝神观注:

[乙]裂开的墙缝中有一朵花,

    矮篱上我把你从墙上摘下,

    荠菜花开放。

连根捧在我的手中。

    这两节诗引发了你怎样的联想和感悟?

请自选角度,自拟题目写一篇文章。

文体不限(诗歌除外)。

不得抄袭、套作。

 

 

东城区2014—2015学年度第一学期期末教学统一检测

高三语文参考答案

 

一、本大题共6小题,共17分。

1.(2分)C        2.(2分)A        3.(3分)D        4.(3分)B        5.(3分)A

6.(4分)①不足为外人道也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人文社科 > 法律资料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