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城区城管理十五规划.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15383437 上传时间:2023-07-04 格式:DOCX 页数:26 大小:40.8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东城区城管理十五规划.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6页
东城区城管理十五规划.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6页
东城区城管理十五规划.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6页
东城区城管理十五规划.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6页
东城区城管理十五规划.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6页
东城区城管理十五规划.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26页
东城区城管理十五规划.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26页
东城区城管理十五规划.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26页
东城区城管理十五规划.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26页
东城区城管理十五规划.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26页
东城区城管理十五规划.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26页
东城区城管理十五规划.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26页
东城区城管理十五规划.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26页
东城区城管理十五规划.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26页
东城区城管理十五规划.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26页
东城区城管理十五规划.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26页
东城区城管理十五规划.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26页
东城区城管理十五规划.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26页
东城区城管理十五规划.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26页
东城区城管理十五规划.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26页
亲,该文档总共26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东城区城管理十五规划.docx

《东城区城管理十五规划.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东城区城管理十五规划.docx(26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东城区城管理十五规划.docx

东城区城管理十五规划

北京市西城区“十二五”分项规划

西城区“十二五”时期

城市管理发展规划

 

西城区市政市容委

二○一一年一月

第一章 “十一五”期间城市管理工作回顾5

 

序  言

2011至2015年,是北京落实科学发展观,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迈向中国特色世界城市的重要时期,是西城推进“四个示范区”建设,实施“服务立区、金融强区、文化兴区”战略和“一核一带多园区”空间发展布局的起步期。

城市管理工作必须紧紧抓住新的历史机遇,按照西城新的功能定位和目标思路,积极适应城市现代化、国际化要求,进一步增强城市管理意识,提高城市综合协调功能和运行效率,确保城市安全有序运行;进一步转变职能、理顺关系、整合资源、规范管理,提高城市综合管理能力和服务水平,确保环境建设管理精细化;进一步改革创新、重点突破、统筹规划、全面发展,实现经济社会和环境管理效益协调均衡发展,保证“服务立区”战略在城市环境建设管理中落到实处,为建设一个经济发达、社会进步、文明和谐、环境优美的新西城奠定坚实的基础。

为此,特制定《西城区“十二五”时期城市管理发展规划》。

本规划主要依据《北京城市总体规划(2004年—2020年)》、北京市《促进城市南部地区加快发展行动计划》、《北京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首都“十二五”时期城乡环境建设规划纲要》和《中共西城区委关于制定西城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的建议》、《西城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参考前期开展的《西城区“十二五”时期生态环境建设管理研究》,对西城区“十一五”期间城市管理工作进行了系统回顾,对新西城未来五年城市环境建设与运行管理工作面临的形势进行了客观阐述,提出了未来五年西城区城市环境建设管理工作的原则、目标和重点工程项目任务,集中体现了区委、区政府的施政方针和决策意图,凝聚了全区城市环境建设与运行管理者的共识,是西城区“十二五”时期城市管理发展进步的重要文件,具有很强的指导性和操作性。

第一章 “十一五”期间城市管理

工作回顾

“十一五”期间,西城区按照市区总体部署和工作要求,紧紧围绕筹办奥运与新中国成立60周年庆典活动,坚持以科学发展为统领,以改革创新为动力,以提高城市管理水平为目的,从人民群众最关心、最迫切、最现实的问题出发,抓住机遇,开拓创新,探索建立了城市环境建设与运行服务的新理念、新模式,城市管理体制机制进一步完善;加大资金投入,加强基础建设,打造精品工程,加快了城市现代化建设与管理工作步伐,城市综合功能和区域承载能力进一步增强;整合采用多种先进科学技术,建设信息化城市管理监督平台,形成了精确、敏捷、高效、全方位覆盖、全时段监控的城市管理新格局,保证了城市安全有序正常运行。

一、城市管理体制机制不断创新

根据区域城市管理实际,在原西城、宣武两区市政管委基础上组建了西城区市政市容管理委员会,成立了环境建设委员会及其办公室。

为实现精确、敏捷、高效的城市管理,成立了城市管理监督指挥中心。

结合区域特点,提出了“城市环境分类分级管理”新思路,建立了审批服务、检查督办、作业实施、综合执法、资金保障等五大体系,完善了统筹规划、协调调度、组织实施、审批管理、检查监督、应急救灾等六项职能。

推行城市网格化管理,加强了城市环境日常监控,实行问题处置的组织协调、监督考核、联合执法、情况通报、群众评议和责任倒查六个机制。

创建了“四位一体”城市管理新模式,实现城市常态管理与应急管理、环境管理与便民服务、运行监控与重点工作保障的有机结合。

二、市政基础设施建设快速发展

完成西外南路、手帕口西街等道路大中修416条,主要道路完好率达到了100%,商业、旅游街区道路完好率达到近95%,一般街巷道路完好率达到近85%。

改造市政污水管线63条、老旧小区雨污水管线7个及平房雨污水管线793处;区域“三纵七横”的供水干线格局和雨污管道分流的排水系统基本形成。

随危旧房修缮工程完成“一户一电表”改造5.1万户。

实施无障碍设施道路(大街)改造216条,全区支路以上基本达到无障碍标准。

建成金融街地下交通工程、西直门大型交通枢纽等机动车运行、停泊诱导系统,新建停车场15处,新增泊位2.08万个。

三、环卫服务保障能力大幅提高

全区建立了环卫作业车辆GPS卫星定位系统,拥有道路清扫车237辆,电动保洁车545辆,“两箱一筐”快速保洁车505辆,研制开发了“路沿石清洗装置”,并获得了发明和使用两项专利。

城市道路机扫率达到99%,机械化保洁率达到94%。

重点地区道路清洗率达到64%,主要道路机械除雪作业率达到80%以上。

新建公厕及移动公厕共116座,升级改造公厕30座,公厕设施改造416座。

加装引导指向牌503块,改造五防井盖2000套,粪便集中处理率达到100%,垃圾清运率达到100%。

全区分类收集覆盖率约43%,资源综合利用率达到30%以上。

四、环境品位面貌水平明显提升

改造地内大街、广外南街等“城中村”、“边角地”33处。

完成道路架空线入地225条,占全区道路总长度的37.1%。

实施了552栋老旧楼房通天然气工程,同步完成17栋老旧楼房956户供暖改造。

改造平房院落1504个、低洼院176个。

完成7200多块牌匾标识的规范设置,打造了西二环等一批全市户外广告和牌匾标识整治示范街。

对3554栋建筑外立面进行了清洗粉饰。

完成长安街沿线、右内大街、湖广会馆门前、德胜门城楼与桥区等夜景照明改造和景观建设100多处。

五、城市节水防汛工作得到加强

完成“一户一表”改造7.25万户,建成鲁迅博物馆、华嘉家园和景山公园及161中学等40个雨水渗透、收集、利用工程。

扎实推进单位和居民节水工作,单位节水型器具普及率达到99%,居民家庭达到100%;创建市级节水型单位200个、市级节水型居民小区102个、区级节水型单位630多个、节水型居民小区4个。

实现党政机关、写字楼、医院、宾馆饭店、旅馆招待所、大专院校、中小学、幼儿园等八类单位的定额用水。

完善了防汛工作体制机制,持续加大了防汛工作投入。

本着落实制度、强化责任、积极预防、严防死守的工作原则,促进防汛工作有序开展,保证了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和城市正常有序运行。

六、城管监督指挥系统成效显著

积极推行以区委区政府值班室、城管监督中心、应急指挥中心、非应急救助服务中心为主体的“四位一体”的城市运行管理指挥机制,依托数字化系统实施统一指挥,将城市管理、应急指挥、政务值班、非紧急救助在内的城市运行综合性管理资源充分整合,有效实现了常态管理与应急管理、城市管理与便民服务、城市运行监控与重点工作保障的“三个结合”。

处置各类案件80余万件,其中部件占4%,事件占96%,涉及38个职能部门及15个街道办事处,结案率达98%。

七、城管执法服务水平有效改善

坚持从实际出发,着眼未来,改革创新,研究确定了“科学、严格、精细、长效”的城市管理执法工作方针,积极推行“五定一查”工作法,提出了“八个理念”转换方式,形成了一整套城管执法新思路。

加强专项治理工作保障,配合区城市管理部门,先后对架空线缆、闲置废弃机动车、施工渣土、私搭乱建、私装地桩地锁等城市管理痼疾顽症进行了专项整治行动,有效解决了一大批长期影响环境秩序的疑难问题。

八、城市应急管理能力大力增强

紧紧围绕“一案三制”开展应急行动,不断完善组织管理机构,建设形成了“组织管理、应急预案、信息管理、宣教动员、技术支撑”五大体系,实现了最大限度地减少突发事件的发生。

同时,着力加强应急指挥平台建设,深入开展应急知识宣教培训工作,积极落实应急物资储备库建设,保证了城市安全有序运转。

目前,全区建成应急避难场所9处,共有各类应急物资储备库(室、点)21个,初步建设形成全区性的应急物资储备网络体系。

第二章 “十二五”时期城市管理

工作面临的形势

第一节 有利因素

1、建设“中国特色世界城市”机遇

“十二五”期间,北京瞄准国际城市的高端型态——世界城市进行规划建设,城市的基础设施建设、生态环境建设的力度将显著加强。

同时,也将有力促进城市管理的现代化水平提高。

这为西城区城市管理新模式的深化完善和全面推广提供了机遇。

2、建设“智能北京”机遇

《智能北京发展纲要2011—2015》中提出实现城市智能运行,实现城市能源、水资源、市容环境的智能化管理,实现对城市生态环境的智能监测。

这将极大地促进城市管理手段和方式的变革,促进城市管理水平和效能的全面提升。

3、行政区划调整发展机遇

西城是北京重要的核心功能区。

必须充分利用区域调整契机,按照建设中国特色世界城市的目标定位,整合区域资源优势,实现城市环境建设管理工作的科学发展、和谐发展、率先发展,特别在保护古都风貌、推动危旧房改造、疏散城区人口、强化水电气热等基础设施建设、改善人居环境等方面要有新突破。

4、新的区域发展战略机遇

为进一步提升区域功能,更好更快地促进经济社会的全面发展,区委、区政府提出了“服务立区、金融强区、文化兴区”发展战略与“一核一带多园区”的空间发展布局。

这将给城市环境建设与管理工作带来新一次的改革发展机遇,为西城城市管理新的发展进步注入活力和动力。

第二节 面临挑战

1、城市管理体制机制需要进一步完善

由于城市管理职能相互交叉,责权范围还不够清晰,监管不到位、监督体系还不健全,城市管理的合力还没有充分发挥出来。

城市管理运行机制不完善,各个环节衔接不畅,整体优势不明显。

依法管理、依法行政还没有完全到位,城市管理工作缺乏系统的思考,法规体系、标准体系、监管体系和评价体系不健全。

2、旧城市政交通建设需要进一步加快

新街口、西单等地区管网设施不完善,南北沟沿暗沟、鼓楼西大街雨水管等需要二次改造;局部地区雨污水合流排放问题亟待解决,大栅栏、天桥等地的平房区排水设施陈旧。

煤改电、老楼通气工程任务还比较艰难。

道路微循环系统亟待完善,停车难、停车秩序混乱等问题日益凸现。

3、环卫服务设施建设需要进一步加强

步道清扫机械化作业能力不足,目前在一些地区仍采用人工为主的保洁作业方式,街巷胡同保洁仍以传统的扫帚、人力三轮车进行作业;扫雪除冰工作难度加大,机械除雪能力明显不足,作业设备跟不上城市管理的新要求,应急能力机械化作业水平亟待提高。

4、环境秩序管理水平需要进一步提升

由于流动人口日益增长,区内环境秩序和质量受外部因素的影响不断加大,局部地区市容环境秩序问题仍然突出,污染防治影响因素复杂,进一步改善和提升的难度越来越大。

实施垃圾分类及分类运输的操作难度比较大。

城管监察力量明显不足,严重制约城管队伍管理能力和服务质量的提升。

第三章 工作思路、原则和目标

第一节 思路和原则

“十二五”期间,城市管理工作的总体思路是:

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以建设“三个北京”和“中国特色世界城市”为方向,以“服务立区、金融强区、文化兴区”为目标,围绕“一核一带多园区”的发展布局,立足于城市管理体制机制创新,着力整合资源,加大资金投入,健全长效机制,提高城市管理的信息化水平和科技能力,保证城市安全有序高效运行,促进城市管理工作的新发展,为全面提升区域功能、城市品位和核心价值,塑造环境优美、管理有序、和谐宜居、全面发展的新西城,提供坚实有力的基础支持和服务保障。

1、坚持以人为本、科学发展的原则

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从民生和民意出发,始终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十二五”时期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把握好不同区域、不同群体的差异化和多样化需求,真正听取社会各界的意见,真正反映人民群众的愿望,促进城市环境又好又快发展,建设人民美好家园。

2、坚持统筹兼顾、协调发展的原则

面对城市管理范围广、涉及部门多、运行复杂等实际情况,着力做好城市环境建设与运行管理的统筹协调工作,持续加大环境管理资金投入,增强水电气热等市政基础设施的协调服务保障能力,保证市民基本公共服务需要,逐步实现区域经济社会和环境管理的均衡发展。

3、坚持分类指导、精细管理的原则

按照着眼未来、超前规划、分类指导、精细管理的城市环境建设管理基本思路,着眼于优化高端产业功能区(金融街、西单、大栅栏等地区)环境建设上品位、强化历史文化旅游区(什刹海、白塔寺、天宁寺等地区)环境建设上水平、美化居民生活区环境建设上档次的工作目标,进一步科学划分城市环境建设和运行管理服务功能区域,健全网格化管理体系,完善分类分级管理工作标准和流程,细化考核与落实,促进环境建设管理工作数字化、精致化。

4、坚持多元参与、和谐共治的原则

坚持科学谋划与民主评议相结合、政府主导与公众参与相结合、精细管理与服务保障相结合、行政措施与经济手段相结合的多元化城市管理方式,充分考虑各个方面与各个层面的因素和诉求,完善政府负主责、市民为主体的城市管理理念,强化社会参与制度,深入探索社会参与的组织模式与运行方式,形成政府、市民和社会和谐共治的良好局面。

5、坚持服务立区、提高效能的原则

立足“服务立区”发展战略,积极适应北京的改革、发展、稳定大局,充分发挥与利用城市环境建设管理的效能,不断提高城市管理服务能力和整体运行效率。

进一步优化部门人员结构,合理配置人力资源,努力增强行政和执法效能。

进一步强化“四个服务”意识,按照首都功能核心区的要求,大力推进公共服务提供方式的社会化,积极引入市场机制,全面提升公共服务的质量和效率。

第二节 总体目标

“十二五”时期,深入推进城市管理长效机制建设,促进城市管理工作效率的提高。

完善城市应急管理系统,进一步增强城市应急处理能力,确保城市安全有序和高效运行。

不断提高城市管理的信息化水平和科技水平,全面提升城市管理的效能,实现城市运行管理的现代化。

努力建设生态环境友好城区和文明和谐宜居城区,以更高的标准创造城市美好生活。

为全区实现经济发展、社会进步和人的全面发展创造有利条件,为把西城建设成为“四个服务”的示范区、高端服务业发展的示范区、“人文北京、科技北京、绿色北京”的示范区和社会和谐发展进步的示范区奠定坚实的环境基础。

1、进一步完善城市管理体制机制

在现有管理体制的基础上,从“决策、执行、作业、监督”四个层面入手,进一步理顺各层级的职责和关系,切实推进城市管理重心下移,以保障城市管理体制与机制的有效运行。

发挥环境建设委员会及其办公室的核心作用,通过强化决策层、健全执行层、加强作业层、严格监督层,促使城市管理作业的各项标准和要求在基层得到及时落实。

建立和完善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工作督办、信息反馈、评价考核、预防问题等城市管理运行机制。

坚持依法管理,不断完善城市管理法律体系。

依靠科技创新,进一步完善信息化城市管理体系。

以公共财政投入为主体,进一步健全城市管理资金保障机制。

扩大社会参与和监督,夯实城市管理基础。

2、进一步增强市政交通运行能力

结合道路建设和危旧房改造,进一步完善城市公共设施建设。

对水电气热等城市主要市政设施统筹规划设计,并按照轻重缓急统一组织实施。

统筹规划重点地区和特色街的基础设施建设,加强德胜科技园市政设施配套改造,改善西单和金融街地区市政交通条件与标识环境。

加快区管道路基础设施的升级改造,在有条件的街巷道路实施架空线入地,提高道路视觉美观效果与安全通行能力。

进一步完善路网格局,改善道路微循环系统。

实施南横东街、右内大街、新街口北大街、校场口五条、半步桥南路等道路建设。

完成钟鼓楼—北中轴路等道路改造;配合做好地铁七号线、朝阜路西城段等市级主干路和重点市政项目建设。

积极实施疏堵工程,加快道路微循环系统改造,将小区道路交通与胡同、主干道交通有机结合起来,充分挖掘现行道路通行潜力,提高道路通行能力与效率。

科学规划静态交通,完善现有停车设施,充分利用社会停车场资源,持续扩大停车泊位量。

加强无障碍设施建设,确保辖区新建公共建筑和公共交通设施均实现无障碍化,已建公共建筑、交通服务设施和中小学建筑物的无障碍改造率达到80%以上,已建居住区及居住建筑的无障碍设施改造率不低于60%。

3、进一步提升环境建设管理水平

实施城市环境整体提升计划,着力解决影响城市环境的重点难点问题。

加强“小广告”整治,集中对黑车、黑摩的、黑三轮进行治理,规范“三摊”经营,加大对无照经营行为的打击力度。

积极拆除违法建设,推进重点街区胡同的整治工作,稳妥推进“城中村”、“边角地”改造,完成现有拆迁和改造任务。

实现街巷清扫保洁、垃圾收集、扫雪铲冰机械化,完成区域公厕达标升级改造。

力争实现社会垃圾产生量零增长。

居民小区生活垃圾分类达到规定标准。

保持公共厕所设施完好率,保洁质量达到一流标准。

4、进一步提高资源节约利用效能

坚持走内涵式、集约化发展道路,按照节约优先和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的原则,大力推广节水、节能和回收利用技术,实现污水、垃圾资源化和减量化,创建资源节约型城区。

大力节约利用水资源。

推进中水设施建设,鼓励利用再生水;积极开展道路、庭院雨水集流和绿色集雨工作;加快用水器具设施改造,实现平房院水电保障分户计量;建立科学的用水定额管理制度,全面实行用水定额管理。

进一步提高能源利用效率。

着力推进建筑业节能,建设一批节能示范公建和居住小区。

扩大用热计量收费,降低建筑物的采暖、空调、照明等能源消耗。

大力推广垃圾分类、废物回收、中水利用、灯光控制等节约和循环再利用技术。

类别

指标名称

单位

目标

属性

市政基础设施建设

全区道路完好率

%

92

预期性

全区次干路以上道路架空线入地率

%

85

预期性

新建、改扩建公共建筑和公共区域

无障碍设施建设率

%

100

预期性

新建、改扩建居住小区和居住建筑的

无障碍设施建设率

%

100

预期性

绿化建设

人均公共绿地

平方米

3.43

预期性

全区绿化覆盖率

%

29.1

预期性

市容环境保洁作业

主要道路机械化清扫率

%

100

预期性

主要道路冲洗率

%

100

预期性

生活垃圾清运率

%

100

预期性

居住小区生活垃圾分类达标率

%

80

预期性

公共厕所设施完好率

%

100

预期性

公共厕所保洁质量达标率

%

100

预期性

街巷污物滞留时间控制

分钟

8-10

预期性

主要道路机械化除雪作业率

%

100

预期性

环境保护

辖区扬尘控制区面积

%

80

预期性

城市空气质量(二级和好于二级天数)

完成市指标

预期性

对燃煤地区居民进行清洁能源改造

4.2万

预期性

节水减排

创建市级节水型单位

个/年

8

预期性

创建市级节水型居民小区

个/年

2

预期性

居民家庭节水器具普及率

%

100

预期性

“十二五”时期城市管理发展规划主要目标安排

第四章 主要工程任务

一、稳步推进金融街地区环境建设工程项目

抓住金融街拓展的有利时机,将金融街建设成为具有国际高端水平的绿色城区建设重点示范工程项目与城市管理成果展示区。

结合金融街扩展区及其广安产业园区规划,加强市政等综合管廊建设,衔接好内外路网,完善配套服务,实现地下空间资源集约化利用,提高城市生命线的安全保障能力。

利用景观水体、滞留设施及各种分散式生态措施,保证雨水径流量零排放。

注重太阳能集热器与建筑一体化设计,推进公共浴室、厨房等热水改造采用太阳能热水系统,在有条件的公共绿地、广场、庭院和道路推广小型独立太阳能发电产品,在有条件的区域或单体建筑逐步采用负压抽吸垃圾处理技术,推广建设真空抽吸垃圾收集系统。

内渗透铺装率占全部硬化地面面积的70%,规划区内下凹式绿地占总绿地面积的50%以上。

二、合理推进什刹海地区环境建设工程项目

注重因地制宜,增加什刹海地区绿化面积,提高绿化品质;加强环湖重点区域、主要街巷胡同环境整治,保护古都风貌;继续推进危旧房修缮工程,适度降低人口密度,适当增加公共空间。

加强公建采暖制冷系统节能改造;架空线全部采用电缆形式入地敷设;在新建平房区和重点文化街及游览胡同进行雨污分流改造。

进一步保护什刹海水体,不断改善什刹海水质。

优化区域交通组织,合理设置单行线,加强静态交通管理。

突出区域文化品质,探索建立人文化公众参与方式,使之成为城市管理成果重点展示区和环境建设公众参与落实的范例。

三、有序推进历史文化名城环境整治项目

加强历史文化名城的保护与传承,有序推进历史文化名城保护区的环境整治,努力恢复古都风貌和历史文化环境。

积极推进历史文化名城的危旧房改造,不断改善区域内居民居住环境,提高居民生活品质。

积极整治安徽会馆、粤东新馆等文物保护单位周边环境,编制市级以上(含市级)文物保护单位周边环境及其第五立面整治规划,加强西四北头条至八条、法源寺、天桥演艺区、东西琉璃厂等地区胡同整治,有效保护胡同肌理、院落格局、建筑形式等历史印迹,恢复和传承老北京的传统风貌特色。

四、积极推进园林绿化建设工程项目

结合《西城区绿地建设规划》,在有条件的地区建设公共绿地,增加全区绿化覆盖率。

完善绿地布局,消除公园绿地服务盲区。

充分挖掘街巷道路绿化建设和立体绿化潜力,积极开展新建筑屋面和桥体等立体绿化,不断提高绿化总量,缓解城市热岛效应。

合理规划,多种手段并用,着力解决二环内中心区、新街口、展览路等地区绿地服务半径辐射盲点问题。

积极推进南滨河公园建设,拓展城市绿化空间。

加快老旧小区、街巷胡同绿化改造,开展拆违增绿和见缝插绿,力争全区实现“出门见绿”。

推广绿化废弃物资源化再利用试点工程、绿化节水试点工程和绿化节能试点工程,提高绿地生态效益。

促进绿地养护升级,使全区绿色植物碳汇能力逐年增加。

进一步协助单位、社区落实“花园式单位”和“花园式社区”创建工作,坚持创新模式,强化服务,增强专业作业能力,全面提升绿化管理水平。

五、加快推进市政交通设施建设项目

在新建道路、新建住宅、危房改造等工程项目中,优先考虑市政、交通等公共设施建设,对水电气热和通讯等城市基础设施超前配置,建立统一的交通标识系统,满足城市未来发展和市民需求。

实施丰盛胡同、老墙根等道路大中修101条,打通东教场路南口和马连道地区等断头路,改善大栅栏、琉璃厂等地区的道路微循环,改造无障碍设施道路75条。

加大交通疏堵力度,在有条件的区域增建停车场,增设必要的人行过街设施,完善交通组织功能;加强宣传引导,倡导绿色出行,有效缓解交通拥堵压力与停车难问题。

在西单北大街-新街口北大街等具备条件的局部地区试点建设综合管沟(含电力、供水、排水、信息等管线),增强南北互连,进一步改善该地区市政基础设施结构。

实施西单-新街口(结合地下综合管沟)、阜内大街(西二环-西黄城根北街)、西安门大街、西直门内大街、旧鼓楼大街和什刹海西岸等污水管线改造工程,建设阜内大街(赵登禹路-西二环)和景山前街分水骨干雨水管道工程、景山东西街和北长街雨水管道初期截流工程,以及西安门大街和灵境胡同、西单-新街口(结合地下综合管沟)、阜内大街(赵登禹路-西黄城根北街)、西直门内大街、西黄城根北街、鼓楼西大街、旧鼓楼大街等雨水干线管道工程。

开展对新建平房区、近期搬迁改造的历史文化保护区、重要文化街和游览胡同院落进行雨污水分流改造,不断改善和提升商业、旅游价值和居住居民的生活质量。

修建内城景观水系内循环系统,实现清水流动,提升游览观赏的品质。

深入推进架空线入地工程,使辖区次干路以上道路和具备入地条件的支路及街坊路的架空线大部分入地。

六、大力推进环境卫生管理工程项目

按照《北京市密闭式垃圾清洁站建设改造技术导则》的要求,对辖区未改造的清洁站实施改造,进一步完善设备设施功能。

完成72座清洁站的信息数控系统建设,实现辖区内所有密闭式清洁站设备集中管理。

进一步改造未达标公厕,完善基础设施与功能,优化条件与环境,建立健全公厕应急保障服务体系。

大力开展街巷胡同机动车清扫试点工作,逐步减少和取消人力三轮车清运作业。

配备完善无主渣土、遗洒清运专用机械设备设施,及时解决无主渣土和道路遗洒问题。

合理购置餐厨垃圾收集运输车辆、扫雪除冰车辆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IT计算机 > 电脑基础知识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