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现代史纲要习题第八章 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在中国的确立.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14170488 上传时间:2023-06-21 格式:DOCX 页数:14 大小:24.1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近现代史纲要习题第八章 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在中国的确立.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4页
近现代史纲要习题第八章 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在中国的确立.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4页
近现代史纲要习题第八章 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在中国的确立.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4页
近现代史纲要习题第八章 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在中国的确立.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4页
近现代史纲要习题第八章 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在中国的确立.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4页
近现代史纲要习题第八章 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在中国的确立.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4页
近现代史纲要习题第八章 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在中国的确立.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4页
近现代史纲要习题第八章 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在中国的确立.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4页
近现代史纲要习题第八章 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在中国的确立.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4页
近现代史纲要习题第八章 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在中国的确立.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4页
近现代史纲要习题第八章 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在中国的确立.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4页
近现代史纲要习题第八章 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在中国的确立.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4页
近现代史纲要习题第八章 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在中国的确立.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4页
近现代史纲要习题第八章 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在中国的确立.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4页
亲,该文档总共14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近现代史纲要习题第八章 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在中国的确立.docx

《近现代史纲要习题第八章 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在中国的确立.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近现代史纲要习题第八章 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在中国的确立.docx(14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近现代史纲要习题第八章 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在中国的确立.docx

近现代史纲要习题第八章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在中国的确立

第八章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在中国的确立

一、单项选择

1、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中国人民推翻了三座大山,于1949年成立了中华人民共和国,这标志着()

A.社会主义制度的基本建立B.美国遏制中国政策的失败

C.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D.社会主义三大改造的开始

2、20世纪中国经历了三次历史性巨变,其中第二次是指()

A.辛亥革命的胜利和中华民国的成立B.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和人民民主

专政制度的建立

C.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和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D.社会主义改造的完成和全面建设社会

主义的开始

3、全国土地改革以后分配给农民的土地()

A.归农民所有B.归乡镇所有C.归集体所有D.归国家所有

4、新中国成立之初的“过渡时期”是指()

A.从建国到三大运动胜利B.从建国到国民经济恢复

C.从建国到三大改造完成D.从大陆统一到三大改造完成

5、1953年中国共产党提出“一化三改”的过渡时期总路线,其中“一化”是指()

A.国家的社会主义工业化B.社会主义现代化

C.农业合作化D.科学技术现代化

6、建国以后,人民政府没收官僚资本,这一措施()

A.兼有旧民主主义和新民主主义性质B.属于新民主主义性质

C.兼有新民主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革命性质D.属于社会主义革命性质

7、1956年底,三大改造的实现标志着()

A.过渡时期总任务提前完成B.已由农业国转变为工业国

C.开始进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D.国内主要矛盾发生变化

8、作为1953年开始的发展国民经济的一五计划建设的中心环节是()

A.重工业B.轻工业C.农业D.林业

9、第一个五年计划中,重工业项目集中建设在()

A.华北地区B.西北地区C.东北地区D.东南地区

10、我国第一座生产载重汽车的制造厂位于()

A.沈阳B.武汉C.长春D.北京

 

二、多项选择

1、下列关于新中国成立初期国内外形势的表述不正确的是()

A.取得了人民解放战争的伟大胜利B.国内反封建斗争的任务已经完成

C.国民经济处于全面崩溃的状态D.资本主义国家都不承认新中国

E.完成了祖国统一

2、全国胜利后,中国社会经济中存在着哪几种经济成分()

A.社会主义性质的国营经济B.半社会主义性质的合作社经济

C.农民和手工业者的个体经济D.私人资本主义经济

E.国家资本主义经济

3、下列关于1952年土地改革后确立的农民土地所有制的表述正确的是()

A.实质上是一种土地私有制B.它彻底消灭了我国封建剥削土地制度

C.它极大地解放了农村生产力D.为农业生产力发展和国家工业化开辟道路

E.它标志着中国半封建社会的结束

4、1952年,毛泽东指出“不应再把民族资产阶级成为中间阶级。

”其依据是()

A.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发生可根本变化B.“三反”、“五反”运动即将结束

C.全国范围土改基本完成D.官僚买办资产阶级被打倒

E.民族资产阶级成为自食其力的劳动者

5、解放初期,我国社会主义国营企业资产的来源有()

A.国民政府财产B.官僚资本C.帝国主义在华企业D.资本主义工商业

E.私人资本主义经济

6、1953年中国共产党提出“一化三改”的过渡时期总路线,其中“三改”是指()

A.对农业的改造B.林业的改造C.畜牧业的改造D.手工业大改造

E.资本主义工商业的改造

7、1956年底,三大改造的实现标志着()

A.过渡时期的总路线总任务提前完成B.我国已由农业国转变为工业国

C.我国开始进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D.国内主要矛盾发生变化

E.以生产资料私有制为基础的阶级剥削制度已经被消灭

8、“一五”期间,我国钢铁基地建设取得重大进展的是()

A.鞍山B.包头C.武汉D.长春E.沈阳

9、以下属于第一个五年计划内实现的项目是()

A.长春第一汽车制造厂B.宝成铁路C.武汉长江大桥D.包头钢铁基地

E.康藏、青藏、新藏铁路建成

10、为新中国成立作了理论和路线、方针准备的是()

A.《共同纲领》B.《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组织法》C.《论联合政府》

D.中共七届二中全会决议E.《论人民民主专政》

 

三、名词解释

过渡时期总路线

一五计划

 

四、简答题

1、简述中共中央对新民主主义社会经济状况和基本矛盾的分析。

2、建国初期,新中国进行了那些民主革命斗争?

结果如何?

3、新中国成立的最初三年进行了那些社会主义革命?

4、简述中国选择社会主义工业化道路的历史必然。

5、简述党在过渡时期总路线提出的历史背景。

6、简述中国实行社会主义改造的必要性。

7、简述手工业合作化的实现过程。

8、简述国家对资本主义工商业改造的政策及其原因。

9、简述国家资本主义经济的形式及其与国营社会主义经济是如何联系的?

10、我国社会主义制度是怎样确立的?

 

五、论述题

1、试比较1912年中华民国建立和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异同。

2、怎样理解建国初期,党对官僚资本主义与民族资本主义的不同政策。

3、谈谈中国实现由新民主主义革命向社会主义革命过渡的历史条件,从中你得到那些认识。

4、试从社会主义改造的方针、政策、步骤等角度,谈谈我国在社会主义改造过程中,找到了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

5、1949—1956年,新中国在向社会主义过渡的过程中,中国共产党和中央人民政府有那些创造性的重大举措?

结合有关情况说明这些重大举措依据是什么?

 

第八章标准答案

一、单项选择

1、C2、C3、A4、C5、A

6、C7、C8、A9、C10、C

 

二、多项选择

1、ABD2、ABCDE3、ABCD4、ABC5、ABC

6、ABC7、CDE8、ABC9、ACDE10、DE

 

三、名词解释

过渡时期总路线:

随着民主革命遗留任务的彻底完成,国内的阶级关系和主要矛盾发生了深刻的变化。

同时随着国民经济的恢复和初步发展,中国社会的经济成分(即生产关系)发生了重要变化。

因此,中共中央在1952年底开始酝酿并与1953年正式提出党在过渡时期的总路线,明确规定:

“党在这个过渡时期的总路线和总任务,是要在一个相当长的时期内,逐步实现国家的社会主义工业化,并逐步实现国家对农业、手工业和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一五计划:

一五计划是根据过渡时期总路线的要求制定的。

其基本任务是:

集中主要力量发展重工业,建立国家工业化的初步基础;有步骤地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

其特点是优先发展重工业。

优先发展工业的重要原因是:

我国的重工业基础十分薄弱,为了使我们能够依靠自己的力量来实现现代化,就要尽一切努力首先使重工业有较大、较快的发展。

 

四、简答题

1、简述中共中央对新民主主义社会经济状况和基本矛盾的分析。

答:

全国胜利并解决土地问题后,中国社会经济中存在着五种经济成分,即:

社会主义性质的国营经济,半社会主义性质的合作社经济,农民和手工业者的个体经济,私人资本主义经济和国家资本主义经济。

其中,半社会主义性质的合作社经济是个体经济向社会主义集体经济过渡的形式,国家资本主义经济是私人资本主义经济向国营经济过渡的形式,所以,主要的经济成分有三种,即社会主义经济、个体经济和私人资本主义经济。

这样,三种基本的经济成分及与之相应的三种基本的阶级力量(工人阶级、农民及其他小资产阶级、资产阶级)之间的矛盾,就集中的表现为无产阶级与资产阶级的矛盾、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矛盾。

这就是说,中国还存在着两种基本的矛盾:

国际上是新中国同帝国主义的矛盾,国内是工人阶级和资产阶级的矛盾。

2、建国初期,新中国进行了那些民主革命斗争?

结果如何?

答:

建国初期,人民解放军继续追歼国民党残余军队,同时在新解放区大规模剿匪作战。

1951年5月,西藏和平解放,祖国大陆基本解放。

与此同时,中国共产党还领导全国人民开展了抗美援朝、土地改革、镇压反革命三大运动,是新中国人民民主专政的政权更加巩固,也为国民经济的恢复和发展创造了条件。

3、新中国成立的最初三年进行了那些社会主义革命?

答:

第一,没收官僚资本,确立社会主义性质的国营经济的领导地位;第二,开始将资本主义纳入国家资本主义轨道;第三,引导个体农民在土地改革后逐步走上互助合作的道路。

4、简述中国选择社会主义工业化道路的历史必然。

答:

近代以来的历史表明,资本主义工业化的道路在中国是走不通的。

从19世纪60年代末、70年代初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工业产生以来,由于受到外国垄断资本主义的压迫和本国封建生产关系的束缚,始终处于举步维艰的境地。

经过七八十年的发展,到1949年,整个民族工业资本仍很为微弱。

独立后的中国如果不搞社会主义,而走资本主义道路,就难以取得真正意义上的经济独立。

这样,中国就会成为外国垄断资本的加工厂和单纯的廉价原料、廉价劳动力的供应地,就像亚洲、非洲、拉丁美洲的许多国家和地区那样。

中国这样一个大国,企图主要靠外国提供资金和机器设备等来求得发展,特别是要想成为世界强国,是不可想象的。

而且,由于经济上依赖外国,在政治上就挺不起腰杆,连已经争得的政治独立也可能丧失。

中国走资本主义道路,其经济可能就会有一时的发展,但终究还是要成为西方资本主义大国的附庸的。

在帝国主义时代,中国走资本主义道路实现现代化的可能性已经失去。

为了实现国家的工业化,中国必须走社会主义的道路。

5、简述党在过渡时期总路线提出的历史背景。

答:

一方面,随着民主革命遗留任务的彻底完成,国内的阶级关系和主要矛盾发生了深刻的变化。

1952年6月,在“三反”、“五反”运动行将结束、全国范围内土地改革基本完成之际,毛泽东即指出:

“在打倒地主阶级和官僚资产阶级以后,中国内部的主要矛盾即是工人阶级与民族资产阶级的矛盾,故不应再将民族资产阶级称为中间阶级。

”这说明,明确提出向社会主义过渡的任务已经成为必要了;另一方面,随着国民经济的恢复和初步发展,中国社会的经济成分(即生产关系)发生了重要变化。

这集中地表现在公私比例的变化上。

社会主义经济比重日益增加。

这说明,中国向社会主义过渡在实际上已经开始了。

6、简述中国实行社会主义改造的必要性。

答:

第一,社会主义性质的国营经济力量相对来说比较强大,它是实现国家工业化的主要基础;第二,资本主义经济力量弱小,发展困难,不可能成为中国工业起飞的基础;第三,对个体农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是保证工业发展、实现国家工业化的一个必要条件;第四,当时的国际环境也促使中国选择社会主义。

7、简述手工业合作化的实现过程。

答:

在推进手工业合作化的过程中,中国共产党采取的是积极领导、稳步前进的方针。

手工业合作化的组织形式,是由手工业生产合作小组、手工业供销合作社到手工业生产合作社,步骤是从供销入手,由小到大,由低到高,逐步实行社会主义改造和生产改造。

农业合作化的迅猛发展,也极大地加快了手工业合作化的步伐。

同时,由于改变了过去按行业分期、分批、分片改造的办法,而采取手工业全行业一起合作化的办法,到1956年底,手工业的合作化基本完成。

8、简述国家对资本主义工商业改造的政策及其原因。

答:

政策:

赎买政策。

实行赎买政策的原因有:

从历史上看,民族资产阶级具有革命性,在民主革命中作过贡献,新中国成立后,私人工商业对国民经济的恢复和发展发挥重要作用;从现实需要看,是为了整个国民经济的平衡发展和社会安定;最重要的是,资产阶级愿意接受改造。

9、简述国家资本主义经济的形式及其与国营社会主义经济是如何联系的?

答:

国家资本主义经济实在人民政府管理之下的,用各种形式和国营社会主义经济联系着的,并受工人监督的资本主义经济。

它有初级形式和高级形式的区别。

初级形式的国家资本主义企业仍有资本家经营,他同国营社会主义经济通过订立合同等办法,在企业外部建立这样那样的联系。

其形式在工业中有收购、加工、订货、统购、包销。

商业中有经销、代销、代购代销、公私联营等。

高级形式的国家资本主义就是公私合营。

实行公私合营以后,原来的资本主义企业同社会主义经济的联系已经不仅限于流通领域,而是深入到了生产领域。

社会主义经济在企业中已经具有决定意义的作用。

10、我国社会主义制度是怎样确立的?

答: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我国就开始进入了向社会主义过渡的历史阶段。

首先,经过三年经济恢复时期,在政治上,政权得到了巩固。

经济上,国民经济得到了根本好转。

1953年开始了执行建设社会主义的第一个五年计划。

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了社会主义改造。

到1956年底,国家基本上完成了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生产资料基本上转变为公有制。

这标志着社会主义制度在我国基本上建立起来了。

 

五、论述题

1、试比较1912年中华民国建立和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异同。

答:

相同点:

第一,都是民主革命的成果。

第二,都是通过武装斗争建立的。

第三,都是共和制政体。

不同点:

第一,中华民国是资产阶级革命派领导的旧民主主义革命的成果,中华人民共和国是无产阶级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成果。

第二,国体不同。

中华民国是资产阶级专政,中华人民共和国是人民民主专政。

第三,中华民国的建立没有推翻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在中国的统治,没有改变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性质。

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推翻了三座大山,彻底改变了社会性质,人民做了国家的主人。

第四,中华民国建立不久,政权即被袁世凯窃取,徒有民国之名。

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后,通过采取多种措施,政权得到巩固,并逐步向社会主义过渡。

2、怎样理解建国初期,党对官僚资本主义与民族资本主义的不同政策。

答:

新中国成立之初,国内五种经济成分并存,鉴于当时政权初建,经济尚待振兴的局面,政府采取了不同的政策。

官僚资本主义与民族资本主义虽都是产生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带有剥削性质的资本主义经济,但仍有重大区别:

第一,产生条件不同。

民族资本主义产生较早,在19世纪六七十年代便因为外企刺激及国内资本主义萌芽缓慢发展的双重作用而诞生;官僚资本主义则是在南京国民政府建立后,“四大家族”凭借政权依附帝国主义采用抢夺手段形成对经济的垄断。

第二,社会地位不同。

民族资本主义经济受到外国资本主义、本国封建势力及官僚资本主义的先后摧残,发展艰难,终究没有成为中国经济的主要形式;官僚资本主义一开始就以垄断形式出现,发展迅猛,抗战时更加急剧膨胀,战后达到顶峰,掌握着国民经济命脉。

建国后民族资本主义经济是社会主义经济的合理补充,为此,国家先采取保护、合理调整生产关系的办法,最终才以赎买方式完成向国营经济的和平转变。

而官僚资本主义因其反动性、卖国形成为革命对象,建国初政府及采取无偿没收的政策,消灭了这一旧经济形态。

3、谈谈中国实现由新民主主义革命向社会主义革命过渡的历史条件,从中你得到那些认识。

答:

历史条件:

第一,人民解放战争的胜利和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中国人民实现了当家作主,成了国家的主人,中国共产党成了执政党,这为向社会主义过渡提供了政治前提。

第二,中共七届二中全会的召开,解决了中国由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的路线、方针、政策方面的重大问题。

第三,建设初期的一系列政治、军事、外交活动(如抗美援朝、土改、镇压反革命等)巩固了新生的人民民主政权,也为国家经济的恢复和向社会主义过渡创造了条件。

第四,建国初期中共采取了一系列措施恢复和发展国民经济,1953年国民经济实现根本好转,为向社会主义过渡奠定了物质基础。

第五,社会主义工业化的开展和三大改造的完成,标志着社会主义制度基本上建立起来了,完成了向社会主义的过渡。

结论:

第一,中国革命走经过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的道路是历史的选择。

第二,中国无产阶级在革命中发挥了重大作用,中共是中国革命与建设的领导核心。

4、试从社会主义改造的方针、政策、步骤等角度,谈谈我国在社会主义改造过程中,找到了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

答:

我国在社会主义改造过程中,把马列主义普遍原理与中国革命具体实践相结合,成功解决了社会主义改造方针、政策、步骤等问题,找到了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

其基本内容有下列四个方面:

(1)对资本主义工商业采取和平赎买政策。

建国后,我国把中国的资本主义分为官僚资本和民族资本两部分区别对待。

对官僚资本采取强制剥夺政策,对民族资本采取和平改造政策。

在政治中保持同民族资产阶级的联盟,不剥夺其政治权力,把原来属于对抗性的资本家阶级,当作人民内部矛盾处理。

在经济上实行赎买政策,用和平的方法,把民族资本主义企业改变为社会主义公有制。

(2)在农业社会主义改造方面:

采取了先合作化,后机械化,“趁热打铁”,不失时机地引导农民和小手工业者组织起来,走合作化道路。

在农村,根据中国情况,把贫下中农从中农中划分出来,与贫农一起成为依靠对象,实行依靠贫下中农、巩固团结中农、对富农采取由限制到逐步取消的经济政策。

(3)在改造方法上:

采取逐步过渡形式。

在农业和手工业社会主义改造方面,遵循自愿互利、典型示范和国家帮助的原则;创造了从互助组到初级社,再发展到高级社的过渡形式;在资本主义工商业的改造方面,成功地创造了从加工订货、统购包销、经销代销的初级形式逐步过渡到公私合营的高级形式。

(4)把消灭剥削阶级同改造剥削分子结合起来,成功地把原来的剥削者改造为自食其力的劳动者。

(5)三大改造的完成,使我国的经济结构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几千年来以生产资料私有制为基础的阶级剥削制度已经被消灭,以生产资料公有制为基础的社会主义制度已经建立起来,我国开始进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新中国的成立和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是20世纪中国的第二次历史性巨变。

5、1949—1956年,新中国在向社会主义过渡的过程中,中国共产党和中央人民政府由那些创造性的重大举措?

结合有关情况说明这些重大举措依据是什么?

答:

首先,经济方面。

举措:

用自愿互利逐步推进,赎买方式成功地实现了三大改造,完成了生产资料从私有制到公有制的过渡。

依据:

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个体农民和小手工业者是落后生产方式的代表;民族资本主义是先进经济成分,并愿意与共产党合作。

其次,政治方面。

举措:

建立共产党领导下的多党合作制,发展人民民主统一战线,实行共产党与民主党派“长期共存,互相监督”地政策。

依据:

三大改造完成后,人民内部的矛盾成为国家政治生活的主题;民族资产阶级成为社会主义劳动者。

再次,民族关系方面。

举措:

实行民族平等、民族团结、各民族共同繁荣的原则,实行民族区域自治的政治制度。

依据:

中国是多民族的国家,国民政府实行民族压迫、民族歧视政策;少数民族地区长期落后。

最后,外交政策方面。

举措:

提出独立自主、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依据:

美国推行“冷战”政策,遏制共产主义;苏联推行大国沙文主义;新兴民族国家独立。

 

综述辉煌的历史征程

试述新中国成立以来取得了哪些历史性成就?

这些成就说明了什么?

答:

从新中国成立到现在,中国人民沿着社会主义道路,经过半个世纪的艰苦奋斗,取得了举世瞩目的巨大成就。

第一,从争取经济独立到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

50多年来,中国共产党领导全国人民艰苦奋斗,勤俭建国,在一穷二白的基础上建立了独立的、比较完整的工业体系和国民经济体系,是经济文化极度落后的旧中国变成了一个初步繁荣昌盛的社会主义新中国。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进入了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新时期。

在党的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路线的指引下,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伟大事业阔步前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初步建立,国家的综合国力和人民的生活水平大幅度提高。

第二,从赢得政治独立到建设社会主义民主政治。

50多年来,在确立工人阶级领导的人民民主专政的国家制度、赢得政治独立的基础上,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等社会主义基本政治制度得到确立、坚持和进一步完善。

中华民族实现了空前的团结和统一,爱国统一战线发展壮大,民族、宗教和侨务工作蓬勃发展。

香港和澳门回归祖国,丰富了“一国两制”的理论和实践。

在十一届三中全会实现历史性伟大转折的基础上,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不断加强,政治体制改革有步骤、分阶段地稳步推进,逐步形成了坚持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有机统一的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的基本框架。

第三,从发展新民主主义文化到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是从新民主主义文化发展而来的,体现了中国共产党在推进中国先进文化建设方面的一脉相承而又与时俱进。

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方针指引下,积极发展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坚持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切实加强思想道德建设,大力发展教育和科学事业,积极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继续深化文化体制改革,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全面增强综合国力提供着源源不断的文化支撑。

第四,从打破封锁到全方位对外开放。

新中国从成立之日起,就为打破西方国家的封锁、发展同各国的经济贸易往来、为国内和平建设取得良好的外部条件,做了不懈的努力。

20世纪70年代以中美关系正常化为突破口,带动了中国同西方国家的尖叫高潮,为后来实行对外开放战略创造了有利的国际环境。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邓小平在倡导改革的同时,推动对外开放形成了崭新的局面。

推动经济发展、改善人民生活,使国家面临的中心任务。

中国通过争取和平的国际环境来发展自己,又通过自身的发展来促进世界的和平与发展,始终坚定不移地走和平发展的道路,成为维护世界和平、促进世界发展的重要力量。

第五,从“小米加步枪”到逐步实现国防现代化。

近代以来中国屈辱的历史告诉人民,要维护国家的尊严和主权,就必须要有强大的现代化国防。

50多年来,中国人民解放军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坚决捍卫祖国的领土完整和主权,在实现国防现代化的进程中,取得了自行研制和成功发射“两弹一星”等一个个举世瞩目的成就。

进入新世纪,人民解放军和武装警察部队等人民武装力量,围绕“打得赢”和“不变质”两大课题,按照政治合格、军事过硬、作风优良、纪律严明、保障有力的总要求,从严治军,依法治军,加强推进中国特色军事变革和军事斗争准备,加强军队的革命化、现代化、正规化建设,沿着中国特色的精兵之路不断地开拓前进。

新中国成立以来50多年的历史昭示我们,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此能发展中国,中国共产党是领导中国革命、建设、改革事业的核心力量。

只有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才能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人文社科 > 法律资料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