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省德化一中永安一中漳平一中学年高二历史下学期第一次联考试题.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14171577 上传时间:2023-06-21 格式:DOCX 页数:14 大小:183.5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福建省德化一中永安一中漳平一中学年高二历史下学期第一次联考试题.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4页
福建省德化一中永安一中漳平一中学年高二历史下学期第一次联考试题.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4页
福建省德化一中永安一中漳平一中学年高二历史下学期第一次联考试题.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4页
福建省德化一中永安一中漳平一中学年高二历史下学期第一次联考试题.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4页
福建省德化一中永安一中漳平一中学年高二历史下学期第一次联考试题.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4页
福建省德化一中永安一中漳平一中学年高二历史下学期第一次联考试题.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4页
福建省德化一中永安一中漳平一中学年高二历史下学期第一次联考试题.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4页
福建省德化一中永安一中漳平一中学年高二历史下学期第一次联考试题.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4页
福建省德化一中永安一中漳平一中学年高二历史下学期第一次联考试题.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4页
福建省德化一中永安一中漳平一中学年高二历史下学期第一次联考试题.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4页
福建省德化一中永安一中漳平一中学年高二历史下学期第一次联考试题.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4页
福建省德化一中永安一中漳平一中学年高二历史下学期第一次联考试题.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4页
福建省德化一中永安一中漳平一中学年高二历史下学期第一次联考试题.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4页
福建省德化一中永安一中漳平一中学年高二历史下学期第一次联考试题.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4页
亲,该文档总共14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福建省德化一中永安一中漳平一中学年高二历史下学期第一次联考试题.docx

《福建省德化一中永安一中漳平一中学年高二历史下学期第一次联考试题.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福建省德化一中永安一中漳平一中学年高二历史下学期第一次联考试题.docx(14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福建省德化一中永安一中漳平一中学年高二历史下学期第一次联考试题.docx

福建省德化一中永安一中漳平一中学年高二历史下学期第一次联考试题

福建省德化一中、永安一中、漳平一中2017-2018学年高二历史下学期第一次联考(4月)试题

(考试时间:

90分钟总分100分)

试卷分第I卷(选择题)和第II卷(非选择题)两部分

第I卷(选择题,共48分)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24小题,每小题2分,共48分。

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在中国历史上,儒家、法家和道家思想都曾经是“大一统”政体下的治国理念。

下列按其

成为治国理念的先后顺序排列,正确的是

A.儒家一法家一道家 B.法家一道家一儒家

C.法家一儒家一道家 D.道家一法家一儒家

2.河南大学李振宏用数据库方法对西汉、东汉时期各10部名著的关键词出现次数进行了数

据分析(如下表,单位:

次)由此可知两汉强调

时期

著作

西汉

《史记》《春秋繁露》等10部

970

1790

1612

1273

1282

359

574

918

东汉

《汉书》《论衡》等10部

822

1720

2052

1540

1922

539

643

1679

A.礼乐文明      B.以法治国            C.以孝治国           D.外儒内法

3.董仲舒在其文章《高庙园灾对》中,用灾异观念解释辽东高庙和长陵高庙殿火灾的原因,遭到主父偃的告发,董仲舒差点被杀。

据此可知,董伸舒的灾异观念意在

A.借助天来限制君权 B.反对君主专制制度

C.阐述君权神授思想D.巩固儒家正统地位

4.王守仁认为“心即理”,“理”即是“天理”,强调了它的道德性质,其竭力维护封建主义的“天理”;同时,他又反对思想僵化,大力提倡“致良知”。

后来有些思想家对此作了改造,强调人的理性作用和独立思考。

这说明

A.儒家思想的正统地位受到冲击B.其观点与程朱理学有本质上的不同

C.这种观点包含了强调人的个体意识的因素D.理学解决了儒学衰微的问题

5.胡道静称“朱熹是历史上一位有相当成就的自然科学家”,李约瑟也认为:

“理学的世界观和自然科学的观点极其一致,……朱熹是‘中国历史上最高的综合思想家’”。

二者的评价主要基于朱熹

A.唯心主义的世界观B.格物致知的方法论

C.明道德之善的情怀 D.求科学之真的精神

6.隋朝统一后编定了《切韵》,以金陵雅音和洛阳雅音为基础正音,融合南北朝官音形成长安官音,又称“汉音”、“秦音”。

这一做法

A.形成了最早的官方语言B.促进了地区交融与文化认同

C.反映了经济重心的南移D.强化了北方的政治中心地位

7.历史学家黄仁宇认为“李贽与路德确有相通之处”,这主要因为二人都

A.敢于公开挑战当时权威思想                B.动摇了封建思想的统治地位

C.代表了新兴资产阶级的利益                D.引领了近代思想解放的潮流

8.铜活字印书在明代曾盛极一时,大体上是海内外学术界的共识。

但辛德勇教授的最新研究指出,由于明朝铜资源紧张,原料昂贵,以及铜的硬度太高,中国过去缺乏大量刻制铜字的技术手段,事实上明朝并不存在铜活字印刷。

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A.史料实证贵在独树一帜

B.研究者立场影响历史解释

C.历史研究无法达成共识

                        

D.历史研究的结论可以争鸣

9.下图为江南制造局翻译馆刊行译书分类示意图。

它主要表明当时

A.翻译的书籍类型多种多样                    B.向西方学习思潮开始兴起

C.学习西方更注重实用技术                   D.社会科学思想于中国无益

10.1896年,李鸿章出访欧美时旁听了英国议员们的辩论,觉得那简直是一窝蜂似的吵架,"无甚可观”;而对记者关于“美国资本在中国投资出路”的问题,李鸿章的回答是:

清国政府欢迎任何资本到我国投资……但这些企业的自主权应掌握在清国政府手中。

这表明李鸿章

A.反对政治变革、出卖国家主权

B.坚持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思想认识

C.思想观念、政治立场已等同维新派

D.政治观点与外交理念在当时中国是最先进的

11.徐中约在《中国近代史》中提到:

孙中山看到了西方的民主、独立与繁荣,但也看到了

西方为工业化问题所困扰。

为预防资本集中他主张节制资本,为应对中国人口的增长超过土

地面积的增长带来的土地问题他主张平均地权。

这反映了孙中山

A.深受中共民主革命思想影响          B.立足中国国情又借鉴外来文明

C.吸取了民主革命失败的教训           D.侧重吸收中国传统文化的精华

12.毛泽东曾在一篇文章中指出:

“(中国)不是一个独立的民主国家,而是一个半殖民地的半封建的国家,在内部没有民主制度,在外部没有民族独立,而是受帝国主义压迫。

因此,无议会利用,无组织举行罢工的合法权利”。

毛泽东在文中主要调强中国

A.以坚持中心城市暴动的必要性          B.大力组织工人运动的必要性

C.走农村包围城市道路的必要性         D.建立革命统一战线的必要性

13.新中国成立以后,依据根据地的教科书制度,我国将全国教科书的编辑、出版、发行权全.部收归中央;1950年,人民教育出版社正式成立,负责中小学教科书的编篡和发行,并建立完善的“国定制”教科书编审制度。

这些举措

A.有利于强化国家意志B.促进了义务教育的普及

C.肃清了传统教育思想D.建立了真正的人民教育

14.如下表为全国1977年﹣1982参加高考人数和录取率(人数:

万)

年份

参加人数

录取人数

录取率

1977

570

27

5%

1978

610

40.2

7%

1979

468

28

6%

1980

333

28

8%

1981

259

28

11%

1982

187

32

17%

 

对表格中参加考试人数最高峰值形成的历史因素是

A.高等学校的盲目扩招                    B.政治运动对教育领域的冲击

C.改革开放对教育的推动            D.关于真理标准问题讨论的影响

15.1992年1月18日至2月21日,邓小平先后赴武昌、深圳、珠海和上海等地视察,沿途发表了重要讲话,即“南方谈话”,被称为新时期推进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又一个思想解放的“宣言书”。

这主要是因为南方谈话

A.确立了经济体制改革的最终目标B.解决了困扰改革进程的重大问题

C.肯定了深圳改革开放的突出成果D.明确提出了政治体制改革的方向

16.普罗塔戈拉认为,人以自身的感受获得知识,也以感性的欲望和私利的追求作为道德的标准,道德是因人而异的。

这说明他

A.主张以教育培养道德B.仍抱有传统神学观念

C.持客观唯心主义思想D.强调人的价值和作用

17.世界最大的单口径球面射电望远镜(FAST),又被形象的称作中国“天眼”,人们寄希望于这个最大的“天眼”或许能解开宇宙起源之谜。

17世纪初,人类在探索天体宇宙奥秘中取得的突破性成果是

A.伽利略自制天文望远镜                    B.牛顿建立近代力学体系

C.普朗克提出量子理论                         D.爱因斯坦提出相对论

18.文艺复兴名义上是复兴古希腊、古罗马的古典文化,实际上是创造一种反对封建神权的新文化,认为人是现实生活的创造者和享受者,是世界的主体,应该从神学教条的禁锢中解放出来,恢复自己的价值和尊严。

可见,人文主义的“新”的意义在于

A.奠定了近代人权的基础     B.有助于共和制取代君主制

C.推动“新航路”的开辟     D.促进近代自然科学的独立

19.宗教改革后,新教牧师主要是受过教育的市民,来自于城市贵族、商人和手工工匠家庭。

据历史学家伯那特·弗格勒研究:

16世纪斯特拉斯堡的第二代新教教士主要是牧师和手工工匠的儿子,贵族和商人退出了竞争教职的行列。

这种现象的产生主要是因为

A.新教教士必须服从世俗政府的管辖  B.新教教会和神职人员需要缴纳赋税

C.新教进一步简化了宗教仪式和教规    D.新教倡导最高权威是《圣经》而非教士

20.有学者认为:

17世纪末的英国,既实现了“地上(指社会)的平衡”,又建立起“宇宙体系平衡”。

有了对“地上的平衡”的信心,才推动人们去研究、认识宇宙中的平衡体系。

该评论所说的两个“平衡”应分别指

A.英国议会制的产生、英国国教地位确立

B.英国责任内阁制形成、进化论的提出

C.英国确立“日不落帝国”地位、相对论理论提出

D.英国君主立宪制形成、牛顿提出经典力学理论

21.“电子学革命将我们带入了计算机时代。

同时,光子学的革命也将我们带入信息时代。

它们改变了我们的世界,科学革命为这个世界带来了的福音,也带来了潜在的威胁。

”为电子学和光子学提供理论基础的是

A.经典力学   B.相对论   C.量子论   D.生物进化论

22.浪漫主义文学在19世纪初主要宣扬脱离社会、逃避现实的颓废思想和复辟倒退的反动主张。

到30年代前后,浪漫主义文学则注重宣扬个性解放,歌颂民主,对未来充满信心和希望。

材料表明该文学流派

A.逐渐以想象为其特征B.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

C.在发展中呈现融合性D.其优秀元素逐渐丧失

23.十九世纪以来西方文学领域中的道德观念和文化价值观念发生了重大变化,浪漫主义和批判现实主义是其中重要的文学流派。

两者的共同之处是

A.揭露社会黑暗面B.鼓吹暴力革命

C.真实地再现历史D.塑造英雄形象

24.美国学者麦克尼尔在《西方的兴起》一书中指出“他们把比较熟悉、前后联系着的事物的各个部分随意放置,然后精心地把它们组合成各种新的图案,使之看不出与任何外部现实有什么相关的内容。

因此,看来就好像一些非同寻常的敏锐灵感,以象征他们艺术未来的方式,预示了西方文明新政治制度的崩溃即将来临”。

下列作品中符合该描述风格的是

第II卷(非选择题,共52分)

本卷包括必考题和选考题两部分.第25-26题为必考题,每个试题考生都必须作答。

第27-28题为选考题,考生根据要求作答。

25.(25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明清实学以“经世致用”为价值核心,在批判程朱理学“束书不观,游谈无根”的基础上,大力提倡实事求是之学……明末以后,孕育着一种自我批判、自我否定的理性自觉之潮流,滋生着追求个性自由与解放、争取个人幸福与利益的启蒙意识,涌动着摆脱封建礼教束缚,追求真理的精神动力,从而显露出可贵的人文启蒙思想的微熹。

——余和祥《明清实学的学术转型及其意义》

(1)据材料一,分析明清“实学”对当时社会思想产生的影响。

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这种思想产生的经济因素。

(7分)

材料二艺复兴时期的人文主义作为对其所向往的人性的追求,摒弃了宗教教条,将价值取向由“神”转向“人”,但它缺乏“科学”的基础,仍然无法摆脱“神”的羁绊。

18世纪的启蒙运动,以对科学知识的张扬,对思想自由和个性解放的鼓吹,在日后转化为一场旨在充分肯定人的根本价值、强调人的尊严的思想运动。

——摘编自马龙闪《近现代科技与思想文化》

(2)据材料二,指出文艺复兴和启蒙运动时期人文主义的差异。

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产生差异的原因。

(6分)

  

材料三1840年中国社会进入近代时期,整个社会在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这些变化使近代思想界也开始了它近代化的历程。

在西方各种思潮传入影响下,出现了“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现象,……近代思潮勃然兴起,起决定作用的因素“既包括有形的物质制度性因素,也包括精神性因素”……同时“中国社会的特定的历史土壤……从根本上限制、影响与规定着不同时期人们社会活动的基本方向和格局”。

——孟莎《中国近代社会思潮变迁的社会原因初探》

(3)依据材料三概括1840年后中国思想界变化的特点,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这一时期中国思想界出现变化的原因。

(6分)

 

材料四30年来的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就是一个不断解放思想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有两次大的思想交锋。

第一次是真理标准问题大讨论,另一次是上世纪90年代初,邓小平在“南方谈话”中提出的“三个有利于”标准。

——摘自沈宝祥《新时期解放思想的历程》

(4)依据材料四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两次思想解放成为“社会转型的先导和催化剂”的表现。

(4分)

(5)综上,请你谈谈对思想变革的认识?

(2分)

 

26.(12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民主”和“科学”,这两大口号是在新文化运动中提出的,新文化运动之前没有明确的口号。

但自鸦片战争后,有见识的中国人都在为此探索追求。

……所有这些,都为新文化运动提出“民主”和“科学”的口号作了长期的准备。

——龚书铎《中国近代文化探索》

阅读材料,提炼出一个观点,并结合新文化运动前的史实,对这一观点进行探讨。

(要求:

观点明确、史论结合、史实准确)

请考生从两道历史选考题中任选一题作答。

如果多答,则按第一题计分。

作答时用2B铅笔在答题卡上把所选题目的题号涂黑。

27.(15分)【历史选修1:

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材料商鞅变法后的秦国社会对婚姻问题进行了一系列的法律规范,表现出鲜明的时代特点。

商鞅变法以法律形式树立了政府与法律的权威,只有得到官府证许的婚姻才是合法的。

如此强调官婚,便使婚姻更加规范化、严肃化,因而增加了离异的困难性,有利于个体小家庭的巩固。

在婚姻生活中,以法律的形式规范了以夫妻关系为核心的婚姻家庭关系,明确了夫妻双方的权利和义务,对奸乱行为加以严惩。

法律触及到了婚姻生活的方方面面,依法处理婚姻问题逐渐成为社会的普遍共识。

秦社会对婚姻问题的法律规范稳定了婚姻家庭关系,维护了国家与社会的秩序,使建立在小家庭基础上的秦成就了灭六国、一统天下的伟业,为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形成和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总之,秦社会对婚姻问题的法律规范虽谈不上全面系统,却有着开创性的历史意义,为后世处理婚姻问题、规范婚姻行为、协调婚姻关系提供了宝贵的经验。

——摘编自刘举《商鞅变法后秦社会对婚姻问题的法律规范》

(1)根据材料,概括商鞅变法后秦国婚姻关系法律规范的内容。

(8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商鞅变法后婚姻问题的法律规范对秦国社会发展的影响。

(7分)

28.(15分)【历史选修4:

中外历史人物评说】

材料一于成龙,山西永宁人。

顺治十八年,授广西罗城知县。

......盗发即时捕治,请於上官,谳实即处决,民安其居,尽力耕耘。

牒上官请宽徭役,建学宫,创设养济院,凡所当兴罢者,次第举行,县大治。

宣化旧有水冲沙压地千八百顷,前政金世德请除粮,未行,为民累。

成龙复疏请,从之。

又以其地夏秋屡被灾,请治赈。

别疏劾青县知县赵履谦贪墨,论如律。

成龙历官未尝携家属,卒时,惟笥中绨袍一袭、床头盐豉数器而已。

民罢市聚哭,家绘像祀之。

——摘编自《清史稿。

于成龙传》

材料二(于成龙去世后)留下了许多传奇,在当时就广受赞誉,蒲松龄著《聊斋志异》,其中就专有一篇《于中丞》,讲述他断案的神奇。

到了清末,以他的事迹为原型,评书艺人又创作了公案小说《于公案》,让于成龙有了和狄仁杰、包拯一样的地位。

一一摘编自山西晚报“民间传说于成龙乃再世狄仁杰”

(1)根据材料一,概括指出于成龙为官理政的特点。

(8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于成龙被后世广为传颂的原因。

(7分)

 

参考答案

1、选择题

题号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答案

B

D

A

C

B

B

A

D

C

B

B

C

题号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答案

A

B

B

D

A

A

D

D

C

B

A

D

25.(25分)

(1)影响:

促进了朴实学风的兴起;启迪了个性自由与解放的启蒙意识;为社会注入了追求真理的精神动力。

(6分)

经济因素:

资本主义萌芽产生并缓慢发展。

(1分)

(2)差异:

文艺复兴:

强调人性;未摆脱神学观。

(2分)启蒙运动:

强调理性;强调科学。

(2分)

原因:

资本主义的发展,资产阶级力量的壮大;自然科学的发展。

(2分)

(3)特点:

思想近代化起步;思想的多元化;传统思想的束缚。

(4分,答出2点即可)

原因:

鸦片战争后,民族危机不断加深;西方思想的传入;经世致用思想的进一步发展。

(2分,答出2点即可)

(4)表现:

“第一次”:

冲破“两个凡是”的束缚,推动中国进入改革开放的新时期;(2分)“第二次”:

摆脱姓“社”姓“资”束缚,为从计划经济过渡到市场经济提供舆论准备。

(2分)

(5)经济发展促进思想解放;思想体现时代精神,推动社会的进步。

(2分)

26.(12分)示例:

鸦片战争后先进的中国人已在探索追求民主与科学。

(2分)

民主方面:

19世纪60年代,早期维新派政治上主张革新,实行君主立宪制度;19世纪末,康有为、梁启超领导维新运动,主张实行君主立宪,从事实际的改革,虽然失败了,但推动了近代民主化进程;辛亥革命时期,孙中山提出民主共和,比康梁更彻底,并推翻了2000多年来的君主专制政体。

正因为民主思想的传播、发展,才有新文化运动时期“民主”口号的提出。

(4分,举出一个史实得2分,两个得4分)

科学方面:

林则徐、魏源提出“师夷长技”,学习西方先进的科学技术,虽未实践,但是先声;洋务运动则把“师夷长技”付诸实践,创办了一批近代企业,开启了中国近代化的进程;19世纪六七十年代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19世纪末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客观上推动了科学技术的发展。

所有这些,都为新文化运动提出“科学”口号作了长时期的准备。

(4分,举出一个史实得2分,两个得4分)

综上所述,鸦片战争后,先进的中国人虽然没有提出“民主”和“科学”的口号,但已在探索追求民主与科学,推动了民主与科学的发展,并为新文化运动提出“民主”和“科学”的口号作了长期的准备。

(2分) 

27.(15分)【改革】

(1)内容:

婚姻需要得到法律的认可;以法律的形式规范婚姻家庭关系、明确夫妻双方的权利和义务;严惩破坏婚姻的行为。

(每点2分,答对三点即可得8分)

(2)影响:

稳定了秦国的婚姻家庭关系;推动了秦国小农经济社会的构建;促进了秦国社会经济的发展;推动了秦国实现富国强兵;是秦国一统天下的重要推动力。

(每点2分,答对三点即可得7分)

28.(15分)【人物】

(1)特点:

于成龙勤政爱民,推行仁政;刚正不阿,秉公办事;清正廉洁,百姓爱戴;注重教育。

(8分)

(2)原因:

百姓对清官的期待;市民文化的普及;勤政爱民等儒家思想的影响;清朝文学艺术多样化的塑造与宣传。

(每点2分,答3点7分)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人文社科 > 法律资料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