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劳动力要素配置现状与经济发展.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14172640 上传时间:2023-06-21 格式:DOCX 页数:13 大小:41.4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农村劳动力要素配置现状与经济发展.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3页
农村劳动力要素配置现状与经济发展.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3页
农村劳动力要素配置现状与经济发展.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3页
农村劳动力要素配置现状与经济发展.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3页
农村劳动力要素配置现状与经济发展.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3页
农村劳动力要素配置现状与经济发展.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3页
农村劳动力要素配置现状与经济发展.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3页
农村劳动力要素配置现状与经济发展.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3页
农村劳动力要素配置现状与经济发展.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3页
农村劳动力要素配置现状与经济发展.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3页
农村劳动力要素配置现状与经济发展.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3页
农村劳动力要素配置现状与经济发展.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3页
农村劳动力要素配置现状与经济发展.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3页
亲,该文档总共13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农村劳动力要素配置现状与经济发展.docx

《农村劳动力要素配置现状与经济发展.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农村劳动力要素配置现状与经济发展.docx(13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农村劳动力要素配置现状与经济发展.docx

农村劳动力要素配置现状与经济发展

文件编码(008-TTIG-UTITD-GKBTT-PUUTI-WYTUI-8256)

 

农村劳动力要素配置现状与经济发展

改善农村劳动力要素配置现状,促进国民经济可持续发展

摘要:

农村经济发展关系到我国二元经济结构的改善和整个国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问题,而农村劳动力要素的配置是否合理又决定了农村经济发展的方式与进程。

本文主要从当前我国农村劳动力要素在农业与非农业部门的配置现状出发,找出目前农村劳动力在农业与非农业部门间配置的不尽合理之处,如农村居民内部收入差距拉大、农村耕地资源的浪费以及城市与农村生态环境的破坏等问题,这些问题都影响着我国经济的进一步发展。

由这一系列问题,本文提出了增加农村低收入者的收入、改革土地制度、改善生态环境等对策,以改善农村劳动力要素的分配现状,促进我国经济结构的改善和进一步发展。

关键词:

剩余劳动力,要素配置,经济发展

“三农”问题是我国经济发展的关键所在。

我国农村人口众多,农村经济的发展不仅影响农民生活水平提高,而且影响粮食生产和农产品供给;并制约整个国民经济增长,影响国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近年来,农村经济社会发展已成为关乎经济社会发展全局的根本性的矛盾和问题。

农村经济的健康发展有赖于农村各种生产要素的合理配置。

在诸多农村生产要素中,劳动力要素是最灵活一、因为也是最难管理的一种,劳动力要素的合理分配直接关系着农村经济的进一步发展,进而影响国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但在目前,我国农村劳动力要素的配置现状还不尽合理,在很大程度上阻碍了国民经济的发展。

一、我国农村劳动力要素配置现状

(一)农村剩余劳动力规模较大

剩余劳动力是指受年龄、性别、家庭状况和其他因素制约而导致就业选择范围相对有限的的劳动年龄人口。

根据刘易斯的二元经济结构理论,剩余劳动力则是指边际劳动生产率为零甚至是负数的劳动力。

尽管从上文中可看出,我国的农村劳动力要素向非农业部门转移的人数在逐年增加,但目前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规模却仍然较大。

据劳动部统计,目前,我国农村人口为亿,其中劳动力人口大约为亿,而剩余劳动力人口接近2亿。

目前,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的问题较为突出,它具有其他不充分就业情况的特征,但主要表现为农村劳动力资源利用不充分、农村劳动力要素的配置不尽合理。

由于我国农业现代化的步伐远远慢于世界发达国家,再加上我国自然条件的限制,农民务农的“农忙”时节较短,而农闲时间较长;再由于受劳动力自身素质、资本等影响,农村劳动力资源要想得到充分利用,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二)农民向非农业部门转移的规模加大

2001年到2010年的10年中,我国农村劳动力向城镇转移的总规模继续扩大,截至2010年底,仅在外务工的农村劳动力人数就达到1.5亿,平均每年转移量在1493万到1662万人。

而由国家统计局发布的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结果,目前为止,农村人口为亿人。

由此可见,我国农村劳动力要素在非农就业上的比重在逐年增加,目前占到了农村总人口的%左右,同时,更是占到了农村劳动力人口的%。

如图,近20年来,我国农村劳动力到城市非农业部门就业的年均人数一直呈快速增长状态,而进入新世纪后,农村劳动力到农村非农业部门就业的人数也不断增长。

可用“六成务农、四成务工”来描述当前我国农村劳动力要素的大体分配状况。

当然,此处的“务工”不仅仅指农民在工业部门就业,也包括其他服务业等;同时,将工农兼顾的

图近20年来我国转移到非农业部门农村劳动力的数量(单位:

万人)

(资料来源:

《中国统计年鉴》2009

表1-1近20年来我国农村劳动力要素配置规模

农村劳动力归为务工一类。

(三)农村劳动力要素分配呈现出新特征

总的来说,我国农村劳动力要素分配在非农业活动中的数量在一直不断的增加,但在经济全球化,我国经济体制转轨、经济结构不断优化的大背景下,农村劳动力要素的分配还呈现出了一些新的特征。

1.“第二代”农民工成为非农就业的主流

随着20世纪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东南沿海地区“先富带动后富”的进程也进行得越来越深入。

在这一过程中,大量农村劳动力涌入城市,成为城市里各个角落最普遍、也是必不可缺的基础建设的劳动者。

如今,距离第一批农民工的出现已有将近三十个年头,在这二三十年间,农民工潮也已更新换代,大多数人对农民工的整体印象也不再是“大包小包,一头乱发”,“第二代农民工”这一词语已被用在今天的主流农民工身上。

“第二代农民工在文化程度、人格特征、打工的主要目的、城市认同感、生活方式、工作期望、与农村家庭的经济联系等方面与第一代农民工也迥然不同,他们的‘城市梦’也比他们的父辈更执着,他们中间大多数人不愿意在结束了若干年的打工生涯后回乡务农”,第二代农民工大多都是“80后”,他们对留在城市比他们的上一代抱有更大的热情。

2002年外出就业的农村劳动力的平均年龄为岁,其中在乡外县内、县外省内、跨省流动就业的劳动力平均年龄分别为岁、岁、岁。

2008年,外出劳动力平均年龄为岁,比农村劳动力平均年龄低岁,其中在省外就业的劳动力平均年龄为岁,比在省内就业的劳动力的平均年龄低岁。

同时,二代农民工往往具有较其父辈更高的文化素质。

调查表明,2002年,外出劳动力中具有初中学历和高中学历的人分别%和%,比全部农村劳动力中相应的比例分别高出16个百分点和个百分点。

2004年,在外出务工的农村劳动力中,初中文化程度和高中文化程度的比例达%和%,分别比全部劳动力相应文化程度的比例高%和%。

2.劳动力要素由西向东流动的速度有所减缓

虽然目前劳动力要素跨省流动的首选地区主要是东南沿海经济发达地区,但随着国家统筹地区发展的政策以及地区产业转移步伐加快,中西部的非农业部门对劳动力的需求不断加大,如随着中部崛起、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等一系列计划的顺利实施,中西部的就业机会不断增加,使得不少农村劳动了选择了在中西部就业。

另一方面,随着中西部工业化、城镇化进程的推进,东西部的差距在发展中缩小,这使得大部分中西部一、二线城市软硬实力俱增,吸引了更多的农村劳动力人口。

3.农村劳动力要素在制造业的配置有所增加

自加入WTO以来,我国进出口贸易结构进一步优化,制造业的发展也蒸蒸日上。

在近年来,我国加工制造业的用人需求一直呈上升之势。

2010年,我国制造业、批发和零售业、住宿和餐饮业、居民服务和其他服务业四大用工集中行业的用人需求比重分别为%、%、%和%。

我国第一人口大省河南省,2009年农村已转移劳动力在加工制造业就业的比重占到了1/3。

另外,我国制造业多为私人经营的中小型企业,目前大多数企业都处在资本密集型和劳动密集型阶段,对技术和工人的素质要求相对较低,这也能极大地吸引更多的农村劳动力。

4.农村劳动力要素流向非农业部门的成本降低

近几年,特别是党的十七大提出“促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积极引导生产要素跨区域合理流动”的指示以来,我们可以清晰地看到政府的“增加农村劳动力非农就业的收益,降低农村劳动力要素合理流动成本”的明确目标。

同时,各级劳动部门也采取了一系列的措施,如取消对企业招用农工的行政审批,取消对农村劳动力所从事工种的限制,坚决查处拖欠农民工工资的行为,依法维护农村劳动力在城市的合法权益等。

这一系列措施进一步扫清了农村劳动力从事非农工作的制度障碍,降低了农村劳动力在非农业部门工作的成本。

二、我国农村劳动力要素配置现状对经济发展的影响

(一)农村内部贫富差距扩大导致农村经济发展不平衡

农村劳动力就业于非劳动部门提高了农村的整体收入水平,但农村居民内部收入差距正呈拉大趋势。

以浙江省台州市统计局于2009年发布的报告为例,如表,2005年—2009年,台州农村居民的基尼系数平均约为,并始终大于城镇居民的基尼系数,到2006年二者相差值达到。

至2009年,台州农村居民基尼系数为,比城镇的还高出,虽然目前还处于比较合理区间(之间被认为较为合理),但纵观历年情况,改革开放之初,农村居民收入的基尼系数仅为左右,而到现在,该数值不断增加,表明农村居民收入差距不断扩大。

从近些年的发展趋势来看,农村居民的基尼系数将达到甚至突破这个临界点,而基尼系数在之间表示差距偏大。

表2005年—2009年台州城乡居民收入基尼系数变化

2005年

2006年

2007年

2008年

2009年

农村

居民

城镇

居民

两者

之差

(资料来源:

台州市政府门户网站统计信息版)

同时,农村居民的高低收入差距仍在进一步扩大。

2010年我国农村居民全年人均纯收入5919元,其中高收入组的人均纯收入为22191元,低收入组的人均纯收入仅为3441元,高低收入组之间的差距继续拉大。

农村居民内部收入差距的扩大会导致消费需求不足。

由边际消费倾向递减规律,随着收入水平的提高,边际消费倾向呈递减趋势。

即收入水平越高的居民边际消费倾向越低,而处于低收入段的居民的边际消费倾向则随着收入的减少而降低。

于是,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收入分配差距越大,社会总的边际消费倾向就会越低。

另一方面,收入差距的扩大使中低收入者具有贫困感和危机感,消费信心不足,导致消费倾向更加低迷。

同时,农村居民内部收入差距的扩大也不利于经济结构的优化,更不利于社会稳定。

经济学家霍布森认为,消费不足的根源是国民收入分配不平等,这种不平等会导致富人过度储蓄而穷人消费不足。

贫富之间的巨大差距导致整个社会的消费结构断层,使得消费与生产严重失衡,无法形成逐步进阶的消费梯度,阻碍内需的有序扩展和升级,影响经济结构优化。

此外,农村居民收入差距扩大会影响社会稳定,对社会发展具有关键作用。

(二)农村耕地资源浪费导致资源配置失衡

耕地是指能够用来种植农作物的土地。

我国虽然幅员辽阔,但可利用的土地并不多,耕地资源较为匮乏。

由于非农业部门的相对工资率较高,纯农业部门的比较利益下降,越来越多的农村劳动力参与到非农业部门的生产活动中,使得我国许多地方的农村都不同程度地出现了耕地抛荒现象。

尽管近年来我国各级有关部门都出台了一系列有关政策来改善土地抛荒现象,但农村劳动力弃田从工的现象仍然较为普遍。

相关数据显示,安徽省2009年土地撂荒面积为9万hm2,占总承包面积的1.2%。

2006年,据重庆市忠县三汇镇统计,三汇镇有耕地2hm2,人口32158人,人均耕地仅约,而目前该镇土地抛荒面积约为140hm2,占耕地总面积的%,江西省宜黄县统计局透露,全县26万多亩耕地中全年性抛荒的保守估计高达12%。

农村劳动力转移到非农业部门就业而导致农村耕地无人耕种,是对生产要素的一种浪费,这直接影响到粮食安全保障,也影响到农村社会的稳定和农村经济的进一步发展。

同时,农村的某些耕地荒废后,不利于农村的村容形象,有时甚至引起某些农户滋生懒惰的心理,参与赌博或迷信等不良活动,不利于农村社会的稳定。

(三)农村非农产业带来生态问题影响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农村劳动力非农就业分为两种情况,一种为在农村的非农业部门就业,如在乡镇工业企业工作等;另一种为在城市的非农业部门工作,即所谓的“进城务工”。

尽管这两种非农就业在就业地点上有着一定的差异,但是它们都会带来相应的生态环境问题。

农村劳动力就地转移,即在农村的非农业部门就业,大多数都在农村的乡镇企业或经济开发区、工业园区的企业等。

这些企业大多数都为私营中小型企业,企业主的环保意识较低。

据调查,2008-2009年间,乡镇企业二氧化硫、烟尘和废水中化学需氧量分别为万吨、万吨和万吨,分别占当年全国工业排放量的%,%和%。

乡镇工业固体废弃物产生量亿吨,占当年全国工业固体产生量的%。

一旦农村生态环境遭到破坏,农村的农业生产和非农业生产都将受到及其严重的影响。

另外,农村劳动力流动到城市的非农业部门,更是挑战着城市的人口承载力和环境承载力。

科技进步促进了城市承载力的提高,但目前我国科技水平与发达国家相比,仍然有不小的差距,同时产业结构也亟待调整,这都使得城市的承载力并不强。

农村劳动力大规模转移到城市,加剧了城市的人口压力,对城市的土地、环境、资源、交通和公共设施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近些年来,流动人口过度集中在大城市的问题尤其突出,不少城市已经不堪重负。

据《经济参考报》2010年1月26日的报道,深圳土地面积仅有平方千米,但是,在建市不到三十年的时间里,实有人口已经从几十万剧增到1200多万,其中流动人口所占比例高达85%,人口密度位居全球第五、全国第一,目前全市正面临着土地资源、空间资源、水资源和环境资源等难以为继的局面。

根据联合国推荐,城市基础设施投资与国内生产总值的最佳比例应该为%-4%,而我国目前该比例仅为%%,又根据其他一些发达国家的经验,城市基础设施投资与固定资产的最佳比例应为9%-12%,而我国目前仅为%%。

在城市基础设施尚不完善的情况下,农村劳动力过量转移到城市显然还过早。

三、改进对策

如上文所说,我国农村劳动力要素的配置现状带来了一系列问题,影响着我国经济的发展。

如何解决这些问题,是一个关系到经济结构调整与社会发展的重要步骤。

(一)增加农村低收入者的收入

农村居民内部贫富差距扩大的问题,是一个涉及到社会收入分配的问题。

要解决该问题,要从经济结构、市场体制等各方面共同协调,这超出了本文所要研究的范围,因此,此处仅对解决该问题的一个方面——提高农村低收入者的收入来进行叙述。

1.增加农村低收入者的工资性收入

根据我国农村目前的情况,农村居民纯收入由工资性收入、财产性收入、家庭经营性收入和转移性收入四大部分构成。

其中工资性收入是指农村劳动力受雇于单位或个人而获得的全部收入,其基本可等同于农村劳动力的非农就业收入。

而当前农村低收入者收入的主要来源是家庭经营的收入。

为了改变农村低收入者对农业依赖程度过高的状况,最有效的途径是为他们提供更多的非农就业机会。

从发达国家的经验来看,其将增加农民的非农收入作为开辟农村低收入者收入来源的主要途径。

同时,在遭受严重自然灾害的年份,工资性收入对农民收入的稳定增长、保证农民基本生活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

以1998年为例,由于受到了特大洪涝灾害的影响,湖南农民的家庭经营性收入比上年减少了%,但正是由于农民工资性收入保持了%的高增长率,使得纯收入仍然增长%。

另外,低收入者增收面临的约束往往较多,因此,政府为提高农村低收入者的就业能力和技能,应提供专门的培训课程,积极发展技术与技能培训机构、劳务中介组织,注重提高贫困农民的文化素质,以能更好地促进低收入农村劳动力异地转移。

同时,政府实施的公共工程应当优先吸纳农村低收入劳动者就业。

2.开发农业内部增收潜能

要保证农村劳动力在农业部门和非农业部门的配置处于一个比较合理的状态,除了要增加非农业部门的就业岗位,保证非农就业的质量外,开发农业内部增收的潜能也是一个重要方面。

首先,要大力提高农业科技化程度。

过去我国的农业一直属于劳动密集型产业,农业收益率并不理想。

而西方国家在农业中大量使用科学技术和现代化器械,导致其能用更少的人力和物力生产出更多的产量。

科技在农业中的运用能直接促进农业收入的提高,使农村的土地资源和劳动力资源得到更好的运用。

其次,要积极推进农业产业化,提高农业的附加值。

目前我国的农业发展处于一个瓶颈时期,农业的收益率低导致越来越多的农村劳动力自发地、甚至是盲目地转移至非农业部门,由此形成农业发展的一个恶性循环。

因此,推进农业生产精致化、品质化,延伸农业产业链,是农业内部增收、增值的一个重要手段。

3.增加对农村低收入者的人力资源投入

理论界的研究普遍认为,个人收入水平与其人力资源投入的力度直接正相关。

刘纯阳等于2005年在湖南西部贫困县进行的实证分析表明,其他条件相同的情况下,有劳动力接受了教育和技术培训的农村家庭的收入,比没有劳动力接受教育和技术培训的农村家庭的收入高%;此外,劳动力平均受教育年限每增加一年,家庭劳动力平均纯收入就增加约%。

因此,要提高农村低收入者的收入,政府必须加大对教育的投入力度,建立并完善低收入家庭子女接受义务教育的支持调控体系,让他们能够享受平等接受高等教育、职业教育的机会,防止因人力资本投资不足而导致低收入家庭贫困代际遗传的出现;另一方面,农村和城市社区医疗卫生条件也必须得到进一步改善,贫困地区合作医疗的财政转移支付力度必须加大,以保证每一个农村居民都能平等地获得医疗保障。

(二)改革土地制度,明晰土地产权

大多数农村劳动力要素转移到非农业部门时都对土地具有一种“欲留不成,欲舍不能”的矛盾心理,如果他们找不到帮助他们继续经营自己土地的合适人选,又不愿意放弃对土地的承包权,而是任由耕地上的作物自生自灭,这就出现了上文中所提及的土地被抛荒的现象。

这不仅造成了我国农业的低效率,同时也不利于我国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要解决这个问题,首先必须改革我国现有的土地制度,明晰土地产权,形成有序的土地市场,促进土地合理流转。

在土地可以自由流转的情况下,土地才能真正转移到经营效率高的农户手中,从而真正有利于土地规模化经营,而土地规

模化经营是中国农业必须选择的道路。

而就在本文写作期间,关于土地制度改革的通知终于出台。

国土资源部副部长王世元2011年5月16日表示,我国将在“十二五”期间巩固地籍工作在国土资源管理中的基础地位,初步建立产权明晰、权能明确、权益保障、流转顺畅、分配合理的土地产权制度,全面推进地籍管理法制化、规范化、信息化、社会化建设,强化现代地籍的基础作用,为国土资源管理和经济社会发展提供更全面的服务。

同时,在没有别的手段能代替土地成为农民最基本的生活保障之前,应当保持非农就业的农民与原有土地之间的承包关系,为农村劳动力在非农就业遇到困难时留一条后路,以保障他们的基本生活。

(三)改善非农就业带来的生态问题

农村劳动力非农就业人数的增加给农村和城市的生态环境带来了进一步的考验,走可持续发展之路显然已不能再只是一句空话。

农村非农产业大多数为中小型企业,其环境意识较为单薄,再加上管理不善和相关法律的不健全,导致近些年来农村非农产业对农村的生态环境破坏严重。

要改善这一状况,除了完善相关环境经济政策、加强环境立法之外,建设乡镇工业园区是一个目前来说较好的对策。

乡镇工业园能更好地将本来较为分散的厂址集中到一起,使企业分布相对集中和更加合理,便于园区内企业统一使用基础设施,有利于乡镇企业集中防治污染和集中管理,又可扩大同行企业生产与竞争规模。

农村劳动力转移到城市参与非农就业给城市带来的生态问题,主要体现在过多的人口争夺有限的资源上,包括土地资源、水资源、空间资源等。

为此,首先应通过经济和行政等手段,适当对大城市人口的无限流入进行限制;同时应适当分流高速向大城市集中的社会资源,积极引导制造业集聚区产业转移,并着力发展中等城市及小城镇的人口吸纳力,促进农村劳动力就地或就近转移,避免过度集中到大城市。

另外,对已经产生的生态问题,要及时采取治理及补救措施。

四、结论

“三农问题”制约着我国国民经济的发展,而“三农问题”的核心在于农民的就业问题,农村劳动力要素能否实现最优配置,是农村的各种社会资源得到充分利用并实现农民收入最大限度增加的关键所在。

如上文所述,当前我国农村劳动力要素的配置还存在不少问题,如土地资源的浪费、农村内部收入差距的扩大以及非农产业带来的生态问题等等。

要改善当前我国农村劳动力要素的配置状况,以促进农村经济的发展,进而促进国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不仅要解决当前配置状况中所出现的问题,更要从农业部门和非农业部门两方面出发:

大力促进农业发展以冲破农业发展的瓶颈,打破农村人才流失的恶性循环;同时充分发挥非农业部门的就业吸纳能力,在走可持续发展之路的前提下,促进农村劳动力增收。

只有农业部门和非农业部门双管其下,才能使我国农村劳动力要素配置状况更加合理。

参考文献

[1]刘永平:

《家庭对劳动力转移的理性决策》[J].湖北经济学院学报,2009,6

(2):

14-15.

[2]李勋来:

《农村劳动力流动与城乡收入差距关系研究综述》[J].中共福建省委党校学报,2009,2:

4-5.农村劳动力流动与城乡收入差距关系研究综述

[3]朱启臻,杨汇泉:

《谁在种地——对农业劳动力的调查与思考》[J].中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01:

12-13.

[4]程名望:

《中国农村劳动力转移的历史回顾与特点分析》[J]《社会科学战线》,2008,5(4):

28-32.

[5]张焕蕊:

《简评刘易斯二元经济模型》[J].当代经济,2008,6

(2):

18-22.

[6]蔡昉:

《农村劳动力流动的制度性障碍分析》[J].经济学动态,2005

(1):

12-15.

[7]姚枝仲,周素芳:

《劳动力流动与地区差距》[J].世界经济,2003(4).

[8]GhatakS,Levine.WheatleyPriceMigrationTheoriesandEvidence:

AnAssessment[J].JournalofEconomicSurveys,1996,10

(2).

[9]BarroRJ,XSala-i-Martin.Convergence[J].JournalofPoliticalEconomy,1992,100

(2).

[10]梁晨:

《农村人口流向城市的原因及对策新解——基于亚当斯公平理论的视角》[J].当代经济,2009(7):

14-20.

[11]康文杰,石德金,余建辉:

《农村剩余劳动力的界定及其修正》[J].福建农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9

(2):

1-4.

[12]陈华林:

《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对农村和城市经济发展的影响》[J].求索,2004,8(4):

15-16.

[13]程名望,史清华,赵永柯:

《我国农村劳动力转移的研究现状——一个文献综述》[J].广西经济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7,1

(1).

[14]刘羊旸:

《2010年我国农村人口向城镇转移人数将达亿》[OL].新华网国内新闻,[2005-3-30],2005-03-30.

[15]陈咏梅:

《新生代农民工法律意识问题研究》[J].天中学刊,2010.

[16]佚名:

《》?

[OL].XX文库,8.

[17]王全书:

《把握农村劳动力转移新特征抓住农村经济社会发展新机遇》[OL].中国政协新闻政协专题,[2008-4-23],959/

[18]新望:

《农村工业化的由来》[OL].新浪网经济时评,[2004-10-28],/review//204.shtml.

[19]林燕,张忠根:

《农民工的两部门生存:

劳动力转移与家庭留守悖论的制度考察》[J].理论学刊,2011,2

(2):

14-15.

[20]卢文军,闫明:

《去年全市农民内部收入差距加大》[OL].郑州日报数字报,[2011-2-17],吕昱晨:

《我国农村居民收入差距研究》[D].北京林业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4年.

[22]佚名:

《从珠三角民工荒看中国中西部的耕地抛荒》[OL].XX文库,

3383c

[23]佚名:

《农村生态环境问题浅析及保护措施探究》[OL].XX文库,669b6648

[24]王立彬:

《我国将加紧建立产权明晰的土地制度》[OL].新华网,[2011-5-16],

/fortune/2011-05/16/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经管营销 > 经济市场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