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各阶段特征.docx
《历史各阶段特征.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历史各阶段特征.docx(12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历史各阶段特征
中国古代史阶段特征
一、春秋战国时期(公元前770~前221年):
社会大变革时期
1、政治:
分封制逐渐瓦解,诸侯争霸,实现局部统一;
2、经济:
井田制逐步瓦解,土地私有制逐步建立,小农经济产生
3、民族:
华夷之争,各民族逐步融合。
4、文化:
百家争鸣局面;
5.、阶级(阶层):
士阶层的崛起
二、秦汉时期(公元前221~220年):
大一统的多民族国家奠基时期
1、政治:
实现了国家的大一统;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建立、巩固时期。
2、民族:
华夏民族为主体的中华民族的初创时期;
3、对外:
“丝绸之路”开通后,中国同西亚和欧洲大秦开始交往
4、文化:
秦汉思想大一统,儒学确立正统地位
5、经济政策:
重农抑商政策确立
三、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220~589年):
社会转型期
1、政治:
分裂
2、经济:
江南经济得到开发,为经济重心南移打下基础。
3、民族:
汉族和各少数民族的大融合。
4、文化:
儒学危机
四、隋唐时期(581~907年):
大一统的多民族国家发展时期
1、政治:
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完善时期。
2、经济:
安史之乱后,经济重心进一步南移;封建经济空前繁荣发展;
3、民族:
民族关系空前融洽。
4、对外:
陆上、海上丝绸之路繁盛;
5、文化:
全面繁荣、兼收并蓄;三教合流
五、宋元时期(960~1368年):
大一统的多民族国家巩固时期
1、政治:
从分裂割据若干民族政权并立逐步走向统一,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进一步发展。
2、民族:
民族政权长期并存;出现了又一次民族融合;少数民族封建化;形成新的民族。
3、文化:
理学产生、宋词和元曲的繁荣、世俗文学的出现
4、经济:
城市经济、商品经济繁荣发展
5、阶层:
市民阶层兴起
六,明清时期(1368~1840年):
大一统的多民族国家巩固时期
1、政治:
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空前强化,封建制度走向衰落;我国辽阔的版图在清朝前期最终奠定。
2、经济:
商品经济空前活跃,资本主义萌芽出现;社会阶层出现变动、士商相混。
3、民族:
统一多民族国家进一步巩固和发展。
4、对外:
由较为开放走向闭关锁国;朝贡制度
5、文化:
程朱理学僵化,儒家思想承上启下,产生早期启蒙思想;西学东渐一度出现;文化专制进一步发展。
中国近现代史阶段特征
一、19世纪40、50年代:
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1、政治:
中国的社会性质、社会主要矛盾、革命任务和革命性质发生根本变化,中国社会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2、经济:
自然经济日益解体;逐渐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外商企业在通商口岸建立。
3、思想:
萌发“向西方学习”的新思想,地主阶级抵抗派主张师夷长技以制夷
4、外交:
闭关锁国的局面逐渐被打破,中国被迫日益对外开放。
二、19世纪60年代~20世纪初:
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形成
1、政治:
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程度进一步加深,民族危机日益严重,民族资产阶级产生并于19世纪末登上政治舞台。
2、经济:
自然经济进一步解体;洋务运动走出近代化(经济工业化)的第一步;民族资本主义产生并得到初步发展;外国资本主义对华经济侵略从商品输出为主转为资本输出为主。
3、思想:
西方民主思想开始传入;近代民主思想开始产生,地主阶级洋务派提出中体西用思想,维新思想(特别是政治上要求君主立宪制)逐步成为历史潮流(早期维新思想和康、梁维新思想),实业救国。
三、20世纪初:
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和北洋军阀(袁世凯)的统治
1、政治:
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兴起、高涨和失败;袁世凯专制独裁和失败;革命党人维护民主共和制度进行斗争。
2、经济:
民族资本主义有了进一步的发展(短暂的春天)。
3、思想:
三民主义成为资产阶级的革命指导思想,与实业救国思想并存。
西方民主思想得到进一步传播;民主共和思想逐渐深入人心;袁世凯尊孔复古逆流。
4、外交:
南京临时政府承认清政府与列强签订的一切不平等条约;袁世凯北洋军阀政府与日本签订《二十一条》。
四、1915年~1927年:
革命的新曙光和国民革命运动
1、政治:
中国人民同列强支持的北洋军阀的矛盾;五四运动爆发,无产阶级登上政治舞台;中共诞生;国共合作建立革命统一战线,实行国民革命;国民政府出师北伐,基本推翻北洋军阀政府统治。
2、思想:
新文化运动弘扬民主科学;马克思主义在中国传播;孙中山提出新三民主义。
3、外交:
收回汉口、九江英租界。
五、1927年~1936年:
国共十年对峙时期
1、政治:
民族矛盾与阶级矛盾交织,华北事变前:
阶级矛盾为主,之后:
民族矛盾为主;中共从幼稚走向成熟,走上“工农武装割据”道路;政治局面从分裂对峙走向联合抗日。
2经济上:
南京国民政府推进经济改革(“国民经济建设运动”),民族资本主义经济有所发展,四大家族官僚资本开始出现。
根据地农民分得土地,农村(根据地)经济有所发展。
3思想文化上:
以报刊为主阵地,进步思想与反动思想激烈斗争。
毛泽东提出“工农武装割据”思想指导中国革命。
4、军事:
国民党对红军进行五次反革命“围剿”;红军长征;日本开始局部的侵华战争。
5、外交:
国民政府对日妥协,不抵抗政策和“攘外必先安内”政策。
六、1937年~1945年:
抗日战争时期
1、政治:
主要矛盾是中国人民同日本帝国主义的矛盾;以国共合作为基础进行全民族抗战;
2、经济:
官僚资本急剧膨胀;抗日根据地大生产运动;沦陷区成为日本的附庸经济。
3、军事:
两个战场、两条抗战路线并存;国民党反共高潮;中共在军事上坚决回击。
4、思想文化上:
日本在沦陷区进行奴化教育;毛泽东思想逐渐成熟,成为我党(七大)的指导思想
5、外交:
日本企图把中国变为它的殖民地,发动侵华战争,中国抗日战争兴起;国民政府收复部分主权(治外法权)
七、1945年~1949年:
解放战争时期
1、政治:
主要矛盾是中国人民同美帝国主义支持下的国民反动派之间的矛盾;中共尽力争取和平(重庆谈判和政协会议);国共关系由合作走向全面破裂。
2经济上:
美国扩大对中国的经济侵略,官僚资本压制民族资本主义,使之纷纷破产,国民经济凋敝。
3思想文化上:
毛泽东在七届二中全会上指出党的工作重心由乡村转移到城市,在《论人民民主专政》中丰富并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的国家学说。
4、军事:
中共经历战略防御、(1947年)战略反攻、战略决战和渡江战役几个阶段。
八、1949年~1956年:
过渡时期
1、政治:
新中国(新民主主义国家)建立并得到巩固,民主法制制度建立
2、经济:
国民经济得到恢复和发展;三大改造完成,社会主义制度建立;工业化起步。
3思想文化:
毛泽东思想丰富和发展;1956年“双百”方针提出,推动了科技文化“百花齐放,百家争鸣”局面出现,
4、外交:
一边倒,打破西方国家封锁;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提出,标志我国外交政策的成熟。
九、1956年~1966年:
社会主义十年建设时期
1、政治:
1956年,中共八大指出国内主要矛盾的变化;1957年反右派斗争扩大化;“反右倾”斗争。
2、经济:
1956年,中共八大分析了国内主要矛盾,规定党和全国人民的总任务是集中力量把我国尽快从落后的农业国变为先进的工业国;1958年提出了“鼓足干劲,力争上游,多快好省地建设社会主义”的总路线,发动了“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急于求成,忽视经济发展的客观规律;出现三年经济困难局面。
1960年冬,党中央提出“调整、巩固、充实、提高”方针,纠正了经济建设中的左倾错误。
3、思想文化上:
毛泽东发表《论十大关系》《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为寻找适合中国国情的正确道路作了理论准备。
4、外交:
中苏关系恶化。
十、1966年~1976年:
文化大革命时期
1、政治:
“左”倾错误最终酿成了十年动乱。
社会主义民主与法制被严重践踏
2、外交:
对外关系重大发展,中国恢复联合国合法席位,中美关系缓和,中日邦交正常化。
十一、1978年至今:
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时期
1、政治:
停止“以阶级斗争为纲”的口号,拨乱反正,纠正“左”倾错误,重新确立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
2、经济:
建设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经济。
对内改革、对外开放催动经济发展;在农村,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代替人民公社旧体制;在城市,从单一的公有制经济发展转向为以公有制经济为主体的多种所有制经济,从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转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20世纪80年代~90年代),形成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对外开放新格局。
到21世纪初基本建立起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2001年,中国加入WTO。
3、外交:
推行“不结盟”为主要特征的外交政策并取得重大成就,提出并运用“一国两制”方针,1997年、1999年,香港、澳门分别顺利回归。
4、科教:
重视人才、科教兴国。
世界近代文明史
一、资本主义工场手工业时期(16世纪~18世纪中期)(世界市场开始形成)
1、经济上:
14~15世纪意大利和西欧出现了资本主义萌芽,15、16世纪前后,新航路的开辟使世界各国的联系加强,世界开始连为一个整体。
到18世纪中期,商业资本仍然控制着生产,资本主义(工商业)经济在各国得到了较大发展。
2、政治上:
从17世纪中期到19世纪初,先后爆发了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美国独立战争、法国大革命和拉丁美洲独立运动,资本主义制度在欧美一些国家确立。
欧洲的一些封建国家的君主进行了改革,在政治上加强了君主专制,但客观上促进了资本主义的发展,而亚洲国家的专制统治导致了国家的衰落。
3、思想文化上:
14~16世纪,随着资本主义的萌芽,在思想文化领域新兴的资产阶级为了冲破天主教会和封建传统(等级、专制等)观念,掀起了文艺复兴运动和宗教改革运动,为欧洲资本主义的发展解除精神枷锁。
17~18世纪,资产阶级日益壮大,他们要求建立资产阶级的民主统治,出现了资产阶级的启蒙运动。
启蒙思想家从理性出发,在反对教权、神权、贵族特权,提出了天赋人权、自由、平等、博爱、三权分立等新思想,启蒙运动解放了思想,为资产阶级革命提供了思想武器,为资产阶级提供了一整套政治设想。
4、国际关系上:
新航路开辟以后,世界各地区的联系进一步加强。
以西班牙、葡萄牙为代表的殖民主义者加紧对亚非地区的殖民(掠夺)扩张,成为欧洲资本原始积累的重要手段。
17世纪开始,后起的英法等国争夺殖民地和殖民霸权的斗争激烈,英国后先打败了西班牙、荷兰和法国,在18世纪中期、英国确立了世界殖民霸权。
二、蒸汽时代(18世纪60年代~19世纪70年代)(资本主义世界体系的初步形成和现代化的成熟与发展阶段,自由资本主义时期)
1、经济上:
工业资本主义迅速发展,资本主义世界体系初步形成。
18世纪60年代,工业革命首先从英国(棉纺织业)开始,标志着资本主义工业开始从手工工场阶段向大机器生产过渡,1840年前后机器制造业的建立,标志着英国工业革命的完成。
19世纪初,工业革命扩展到西欧(法、德)和美国一些地区。
19世纪中期以后,俄国、日本等国也陆续开始了工业革命。
工业革命是近代以来第一次技术革命,机器生产代替手工劳动,工厂取代手工工场,人类历史进入了蒸汽时代。
工业革命极大地解放了社会生产力,巩固了新兴的资本主义制度,引起了社会结构和东西方关系的巨大变化,对世界历史进程产生了极大的影响。
对原料和市场的强烈需求,促使资本主义国家更加积极地对外侵略扩张。
19世纪中期,资本主义世界体系初步形成。
2、政治上:
1832年英国议会改革,使工业资产阶级开始掌握国家政权。
1848年欧洲革命沉重打击了欧洲的封建势力,为工业资本主义的发展开辟道路。
19世纪60、70年代,随着欧美资本主义国家的发展和工业资产阶级的壮大,它们希望进一步清除发展道路上的障碍,促进资本主义更快发展。
美国内战、俄国废除农奴制、日本明治维新、德意志及意大利统一,形成了空前的资产阶级革命和改革的浪潮。
至此,资本主义制度在世界范围内确立起来。
随着工业革命的深入,资本主义迅速发展,工业无产阶级队伍日益壮大。
19世纪30~40年代法、英、德三大工人运动,标志着无产阶级作为一支独立的政治力量登上了历史舞台。
1848年《共产党宣言》的发表标志着马克思主义的诞生。
从此国际社会主义运动蓬勃发展起来,成为一股不可抗拒的进步潮流。
1871年巴黎公社革命是无产阶级推翻资产阶级统治,建立无产阶级专政的第一次伟大尝试。
3、思想上:
随着工业革命的开展,自由主义取代重商主义成为主要的经济思想。
工业革命的深入,资本主义制度制度的各种弊端暴露,工人运动兴起,马克思主义理论创立。
4、国际关系上:
到19世纪上半期,亚洲已有许多地区沦为欧洲列强的殖民地或半殖民地。
资本主义列强的扩张,一方面促进了本国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另一方面冲击了这些落后地区的社会体制。
三、电气时代(19世纪70年代~第一次世界大战)(资本主义世界体系最终形成,私人垄断资本主义时期)
1、经济上:
19世纪70年代以后开始的第二次工业革命,以电的广泛应用为主要标志。
第二次工业革命导致了生产力和技术革命,电气时代、大企业时代和科学时代到来。
同时引起了生产关系的变化,垄断组织应运而生,帝国主义时代、垄断资本主义时代到来。
垄断组织是适应和促进生产力发展的生产组织形式。
以科技为先导,以垄断为生产组织形式的现代意义上的资本主义经济模式逐渐形成。
由于经济发展情况不同,19世纪末20世纪初,国际经济格局发生重大的变化。
英法两国经济发展缓慢下降,美德两国后来居上,俄日两国的经济也得到了充分的发展。
2、政治上:
资产阶级的议会民主和政党政治逐步走向成熟和完善。
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的政治呈现出两种基本类型:
以英、美、法为代表的国家,形成了以比较健全的民主代议制、政党政治和公民自由为主要特征的现代意义上的资本主义政治模式;以德、日、俄为代表的国家,政治上带有浓厚的封建军事性,专制色彩较为明显。
随着经济和政治的发展,社会主义运动呈现新的特点,表现为欧美各国工人政党和组织相继建立,并以合法斗争为主。
3、思想文化上:
科学与技术的结合日渐紧密。
随着工业革命的进行,社会矛盾日益加剧,浪漫主义的虚幻想象逐渐被批判现实主义所取代。
20世纪初,列宁建立了俄国无产阶级政党,并形成了思想体系,列宁主义诞生。
4、国际关系上:
在资本主义经济政治发展不平衡规律的作用下,资本主义列强争夺霸权和殖民地,最终导致第一次世界大战。
19世纪末,帝国主义最终把世界瓜分完毕,资本主义的世界殖民体系最终形成。
19世纪末20世纪初,亚洲和独立后的拉美国家掀起了民族民主运动的新高潮,进入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时期。
世界现代文明史
一、一战后的世界与第二次世界大战(1917年俄国十月革命~1945年二战结束)
1、经济上:
形成了两种不同的经济体系和运行机制。
①一战结束后,资本主义各国经历了短暂恢复之后,在20年代出现了以美国柯立芝繁荣为典型的相对稳定发展的局面。
1929-1933年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危机,引发严重的社会动荡和政治危机。
德、日走上法西斯道路。
美国通过罗斯福新政运用国家干预经济的方式摆脱了经济危机,并开创了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新模式,二战后被一些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继承和借鉴。
②十月革命后苏俄、苏联开展社会主义建设,经历了由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到新经济政策的探索,并在30年代形成了斯大林经济模式,基本实现了国家工业化和农业集体化,为二战中打败法西斯国家奠定了物质基础。
2、政治上:
两种不同社会制度处于武装对峙与竞争共处状态。
①十月革命宣告了社会主义由理论变为现实,形成了世界无产阶级革命的中心,30年代形成了高度集中的政治体制。
②30年代大危机爆发后,德、日建立了法西斯专政统治,意大利强化了法西斯专政。
英、法、美坚持资产阶级民主政治道路,在法西斯国家挑起世界大战后被迫投入战争,并与苏联等国参加到世界反法西斯同盟中,最终战胜了法西斯国家。
3、思想文化上:
20世纪初,相对论和量子论的出现推动了物理学和人类思想的巨大革命,为现代科技革命奠定了理论基础。
与此同时,现代社会由于战争及工业化给人们所带来的普遍的精神危机,推动了现代主义文学艺术取代现实主义成为主流文学。
4、国际关系上:
一战后初期,国际关系突出表现为两种社会制度的矛盾和帝国主义国家间的矛盾两个方面。
凡尔赛---华盛顿体系的建立调整了帝国主义国家对世界的统治秩序,使得20年代资本主义世界出现了相对稳定的和平局面。
30年代大危机的打击下,各资本主义国家加紧对国家市场争夺,法西斯国家加紧侵略扩张,世界动荡不安。
二、两极格局下的世界(1945年二次世界大战结束~20世纪90年代初)
1、经济上:
①1945年至50年代初是战后资本主义经济的恢复时期。
以美国为主导的布雷顿森林货币(金融)体系和国际贸易体系构成了二战后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欧美各国利用国家政权大力干预经济(国家垄断资本主义模式/国有化政策),借助于第三次科技革命,资本主义经济在50年代到70年代初,进入相对稳定的高速发展时期,被称为“黄金时期”。
以1973年中东石油危机为起点,资本主义各国进入“滞胀”时期。
美国的经济霸主地位动摇,形成了美国、日本、西欧三足鼎立的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发展新格局。
80年代,世界经济区域集团化和全球化加强。
②苏联及东欧社会主义国家(除南斯拉夫)因高度集中的政治经济体制的弊端而发展困难重重,为纠正斯大林体制的弊端,从赫鲁晓夫、勃列日涅夫再到戈尔巴乔夫不断对苏联高度集中的政治经济体制进行了改革,但多有失误。
中国在经历曲折之后,开始了符合本国国情模式的探索,走上了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
2、政治上:
两种不同社会制度在竞争对峙中共同发展。
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的政治发展呈现出新的不平衡,形成了以美国为中心的资本主义世界政治格局。
在反法西斯战争胜利基础上欧亚诞生了一系列社会主义国家,社会主义制度从一国发展到多国,形成社会主义阵营。
大多数国家(除南期拉夫)都仿照苏联,建成了高度集中的政治经济体制。
随着苏联霸权主义的加强,社会主义阵营出现分化,各社会主义国家和苏联都着手进行了改革,苏联和东欧各国在改革过程中出现重大挫折,导致连续的政治动荡,最终导致东欧剧变和苏联解体,两极格局瓦解。
中国在经历曲折之后,开始了符合本国国情模式的探索,走上了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
20世纪60年代不结盟运动兴起,第三世界作为一支独立力量登上国际政治舞台。
70年代世界格局呈现多极化的趋势。
3、思想文化上:
从20世纪四五十年代开始的以现代信息技术、原子能和航天技术为代表的第三次科技革命,就其规模、深度、影响来说,远远超过了前两次工业革命,它对社会生产力和世界经济产生了巨大推动力,使人类社会、生活方式发生了革命性的变化,改变了世界面貌,给各国经济的发展既带来了机遇,又提出了挑战;二战以来现代主义文学艺术流派更加色彩纷呈,影视艺术日新月异。
4.、国际关系上:
美苏争霸的两极格局形成:
全球性的特征更加突出,联合国成为国际政治生活中的重要组织。
以欧洲为中心的传统格局被打破,形成了美、苏两极格局的雅尔塔体系,这也是资本主义阵营和社会主义两大阵营“冷战”的对峙时期。
两大阵营内部也充满了矛盾和斗争,在更大的范围内,则是美苏争霸和第三世界(发展中国家)崛起后的复杂斗争。
东欧剧变和苏联解体后,美苏两极格局和冷战结束,雅尔塔体系瓦解,世界呈现多极化的趋势,和平与发展成为国际生活中的重大问题。
三、走向多极化的世界(20世纪90年代至今)
1、经济上:
20世纪90年代以来,世界经济区域集团化和全球化成为当今世界经济的两大主流。
随着世界贸易组织的成立及中国等一些发展中国家的加入,世界经济的联系更加紧密。
2、政治上:
随着东欧剧变、苏联解体、两极格局最终瓦解,多极化趋势不断加强,暂时出现“一超多强”的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