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政治制度简述.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1417737 上传时间:2023-04-30 格式:DOCX 页数:12 大小:23.4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日本政治制度简述.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2页
日本政治制度简述.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2页
日本政治制度简述.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2页
日本政治制度简述.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2页
日本政治制度简述.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2页
日本政治制度简述.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2页
日本政治制度简述.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2页
日本政治制度简述.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2页
日本政治制度简述.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2页
日本政治制度简述.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2页
日本政治制度简述.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2页
日本政治制度简述.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2页
亲,该文档总共12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日本政治制度简述.docx

《日本政治制度简述.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日本政治制度简述.docx(12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日本政治制度简述.docx

日本政治制度简述

日本政治制度简述

1、日本政治体系的特点日本政治体系有几个特点,一个是派阀政治特征,一个是曾经的长期一党操控的稳定局面以及现今多党竞争的混乱局面,还有就是文官体系的自主性高,最后就是整个日本政治一直都有外界因素干扰的痕迹。

1.派阀政治特征日本政治中的派阀特性从日本进入现代国家后就一直存在,这个特点是与日本长期处于分封制组织形式下的产物。

实际上各个国家的政治组织形式都和其历史传统相关,由于日本长期处于分封领主式的政治体制,也发展出相应的武士道文化。

当进入现代社会后,这种文化模式及组织经验自然就会产生政治派阀,即便是在一个党内某些小集团的联系也相当紧密,而由于日本长期的领主间的外交知识积累,各个小集团也容易形成一定规模的派阀。

明治维新后,日本开始建立两院制国会,但此时政党还没有形成,国会的性质也就是地方精英的集合,导致内阁权力很大,做为立法机构的国会无法控制内阁决议,此时的日本政治实际是少数人的寡头政治。

1889年宪法赋予了国会否决权,尤其是财政法案方面,国会议员由于对现代知识的认识加深更加看重。

随着国会权力扩大和社会精英对西方的逐步认识,从1918年到1932年期间是大正民主时期,期间政党作用也在增强,开始控制国会从而控制内阁。

这是社会知识逐步增加所产生的作用,也是这一段时间,通过统制经济模式导致官僚体系增强的结果。

但由于日本的历史文化特征,导致政党内部联系很紧密,近乎于后来的政治派阀,从而导致内阁权力依然很大。

尽管内阁从法律讲没有解雇文官的权力,但依然逐步通过升迁罢黜等手段控制整个官僚体系。

由于日本的历史文化特征以及统制经济模式的作用,在经济层面,逐步形成大的财阀集团。

而随着选举的普及,以及大财阀的利益诉求,政党此时为赢得选举,开始和维新后逐步形成的财阀联合,使得整个政治出现了腐败现象。

再加上世界性的经济危机和底层大范围的贫穷,给了军人以控制政治的机会。

1932年,首相犬养毅被暗杀(应是被谋杀,杀人者并不隐藏身份),日本进入军国主义时期。

此时的日本是军人集团主导,也可以看作是军人色彩的政治派阀控制政局。

在二战之后,由美国在占领期间建立新的民主制度,但其各政党一直处于破碎化的局面中。

直到1955年自民党形成,形成了一党单独控制政治局面,这段时间第二大党是社会党,但几乎没有控制过政局,一直到1993年。

1994年由于采用了新的选举规则,导致自民党内部派阀性质凸显,从而分裂,由小泽一郎和雨田孜领导形成新进党。

后来又成立民主党,逐步形成民主党和自民党两个大党对立,但其他党派依然发挥作用的局面。

2.一党长期执政自民党曾经从55年开始一直单独把控政局到93年,造成这种局面并不是因为国家暴力资源属于某一党派,也不是因为宣传资源独有。

实际上战后日本的民主制度相对各个党派都是公平的,但在制度细节以及文化习惯上有利于一党独控。

从立法机构的制度细节上看,日本一直有内阁大于国会的传统。

国会众议院议员任期为4年,但内阁总理大臣有权提前解散众议院重新进行选举。

参议院议员任期是6年,每3年改选一半。

众议院是主要的立法机关,参议院基本起牵制作用,众议院通过后,参议院可以否决或提修改意见,但如果遭到否决,众议院只需过三分之二就可以强制执行,只是需要等30天。

这样一来,只要一个政党在选举中取得多数,就可以施行自己想要的政策。

而这种政策制定权一旦比较稳定,加上日本国民的意识形态方面比较薄弱,只重视小范围利益,多数党派就可以利用自己的政策制定权在下一次选举中拉到选票。

尤其日本实行的是初选和大选发生在同一时间。

自民党的做法是给同一选区的候选人不同的政治领域并允许其成立自己竞选组织,获取不同行业的资助,这样就避免了党内竞争过于激烈,并使得每个成员的支持领域相对稳定,保证党对全局的控制。

而一党独大的局面使得自民党有资源做到这种分配政治关爱的局面,其他政党就很难得到全面支持。

日本的选举活动对媒体的控制比美国更严格,比如印刷媒体也要管制在政治宣传中的数量。

而且竞选时间也比较短,除了规定的竞选时间,不允许从事竞选活动。

通过这些规定,还有对竞选经费的限制以及禁止上门拉票等诸多规定,反对党派很难在自民党的的重重限制中取得突破。

在议会提案方面,由于自民党内部委员会的强势,使得日本国会很少否决内阁提案。

因为内阁提案很多是文官系统整理出来的,首先经过自民党内部的委员会通过,到国会时由于自民党还是多数党,就不会再有障碍了。

其他国家的多数党统治也会有这样的问题,但一般没有象日本这样毫无悬念的程序过程。

我们可以把这些制度看做自民党长期执政的原因,也可以看作自民党长期把持国会和内阁而形成的政治习惯。

而日本政党内部的派阀特性在某些环境中也会促进一党连续获胜,大部分政治精英在自己的选区内都有自己专属的后援团队,形成自己的稳定的、专业性强的擅长领域,在单一不可让渡制的选举制度中,很容易长时间把握一定的选票,让自己连续获胜。

不过这种派阀特性在经济下滑、政治丑闻等因素的作用下,很容易分裂。

94年之前,除了经济问题,还接连发生丑闻,原因就在于一党独大、分权不彻底导致贿赂事件逐渐增多。

期间比较著名的有田中角荣下狱、竹下登及内阁几人引咎辞职、自民党副总裁金丸信也因巨额贿赂下狱等。

但从1993年,自民党丢掉多数党席位后,情况就有了变化,国会的权力增加了,活动也更频繁。

在地方政府方面,日本的地方政府尽管是自行选举议会及市长(或知事),但地方政府依然受中央政府控制,因为地方政府只能收取地方税收的三分之一,有一半的支出要靠中央政府拨款,另外中央政府可以授予也可以收回赋予地方政府的某些权力。

因此,日本不是联邦制国家,一旦一党控制政局,完全可以通过各种手段控制地方政治,以避免对自己党派执政不利的事件发生。

不过,由于毕竟没有在制度上规定出中央集权的规则,中央政府依然要慎重对待地方政府的异议,因为地方政府毕竟是选举出来的,可以代表舆情,如果不给予重视,会影响下一次的全国选举。

在司法机构方面,日本的司法机构从制度上讲独立性很强,最高法院在法律上有宣布法案违宪并废除的权力,但实际操作却起不到美国法院的作用。

原因在于美国的行政和立法分权程度很高,法院在其中做为仲裁者,权力必然会增长。

而日本的行政和立法分权程度低。

制度上的权力高是一回事,但实际操作中由于仲裁作用小,权力必然会下降。

美国虽然大法官也是总统任命,但大法官是终身制,一旦被任命就不再有行政控制能力,反倒由于仲裁身份脱离自己的举荐人。

但日本的行政和立法体系的一体化过于严重,法官没有多少需要仲裁的机会。

而且日本的法官有退休制度,自民党每次都会任命即将退休的高龄大法官,即便法院否决自民党提案,自民党很快也可以做出更换决定。

而且最高法院通过其事务总局可以控制低级法官的职业通道,这就使得地方法官也很难做出不利于自民党政策的判决。

也确实有地方法官判定自民党的某项政策违宪,但后来的结局就是升迁无望。

因此,内阁只需通过任命最高法院的15名法官这一公开制度,就会起到部分控制司法的作用。

这样,在一党独大的局面下,党派及立法、行政的同一化特征,加上间接操控司法,就形成了一党长期执政的局面,尽管在公开制度中并没有不公平的规则存在。

需要注意的是,尽管自民党在长时间里控制政局,但其他党派,比如社会党,虽然无法在立法领域改变政策法案,却一直通过抵制议事、吸引公众注意等方式阻挠自民党的政策。

这就说明94年的选举改革除了制度保障,还是有其历史基础。

3.文官体系的自主性立法机构的国会议员都是选举产生的,这种选举制度不可能保证国会议员有很强的专业知识,而且没有人是全才,不可能了解社会各个领域,而国会立法却又涉及国家政治、经济的方方面面。

因此,各个立法的法案出台后,行政机构的官员都会有很大的自由裁量权,这在各个国家都是如此。

但日本的文官体系还有所不同,日本的立法法案更模糊,细节很不清晰,也就是文官的自由裁量权更大。

甚至可以把日本的政治看成是政客在表演,而实际是文官在管理。

这是因为日本的首相是众议院推举出来的,众议院基本可以被一个政党控制,也就是向心力较强,可以随时根据文官体系的执行情况通过立法进行调整。

也正因如此,内阁或政党委员会也就不忌讳由文官系统起草提案,在政党委员会及国会通过后再交回文官系统实施。

也就是说单一政党控制的议会制国家,不太在意文官集团获得更大的自由裁量权。

而这在美国就比较难,每个国会提案都涉及利益集团或地区利益,而效果直接关系提案议员的政治能力表现,会影响以后的选举。

而且,由于其分权属性,国会很难控制总统来调整官僚体系执行时的细节,只好在利益集团及各种专业人士帮助下细化提案,在立法阶段就把法案尽量做得清晰准确。

日本文官体系的自主性还来源于社会总体知识水平比较高,能够处理复杂事物。

还有就是日本长期实施统制经济,文官在管理经济政策时也得到更多的经验。

日本官员的高效和努力和他们的文化以及制度细节是分不开的,日本企业由于文化原因跳槽比较少,职业生涯比较稳定。

而在制度上,官员的法定退休都比较早(也可能因为官员的工作强度比较大,需要更多的年轻人),官员退休后就可以选择进入企业,而企业高管的稳定的职业途径以及丰厚的报酬,就促使官员在政府工作期间需要努力表现,以获得升迁,并为后来职业选择确立优势。

日本文官体系还有一个特点就是考试艰难,选拔严格,且薪酬较低。

这也是和前面提到的几个特点相关,因为日本的经济管制或统制有很大的集权倾向和计划调控色彩,需要选拔专业能力强的精英实施。

因为日本经济的财阀特性,长期管理经济调控必然和很多大企业有紧密联系,官员退休后进入企业非常容易,而职业道路的稳定性,也可以使文官在担任公职期间认同高强度的工作和低收入,因为未来有一个很好的前景。

日本文官体系在战后日本经济腾飞起了很大作用,也以其勤奋和能力获得赞誉,因此企业也愿意吸收这些退休文官。

但自从日本经济衰退以来,文官体系的口碑遭到一定的质疑。

4.外界因素对日本政治的影响外部因素对日本制度演变的作用,可以追溯到明治维新期间的脱亚入欧,但这是日本主动的选择。

外部因素对日本政治最大的干扰就是美国占领期间建立了新的日本政治制度。

尽管美国人对他们在日本和德国的民主建设中所起的作用很骄傲,也因此增强了美国推广其普世价值的信心。

但不论是日本还是德国的政治经济崛起很大程度上靠他们的软实力,也就是社会的知识的积淀。

可以对比美国在其他国家的政治干预,比如伊拉克,就很不成功。

实际上美国迄今为止只成功地协助建立了两个国家的民主制度,就是德国和日本,而这两个国家无一例外都具有社会知识积累深厚,精英群体众多的特征。

不管德国还是日本,战前和战后的官僚体系基本还是同一批人,尽管有一部分战犯被关到监狱,但出狱后很多还是在政治经济领域起了作用。

比如,日本的战犯岸信介就在出狱后重返政坛,还当了首相。

因此,外部干预对日本政治经济的走向应该说不是决定性的,也可以用同样的视角看朝鲜战争对日本经济的触发作用,美国对很多国家都有过支持,但都没取得日本这样的效果。

软实力还是起了最大作用。

尽管如此,我们也不能忽视外部因素的的触发作用,从日本的发展就可以看出,50-53年是日本经济高速发展的时期,比之前几年和之后几年的发展都要快。

同样,日本的政治经济走向虽然是自身软实力起了很大作用,但其制度演进的细节依然受美国的很大影响,美国占领期间的影响主要在以下几个方面:

1、虽然很多日本的官员在占领期间依然任职,一些战犯在52年出狱后重新进入政坛。

但经过占领阶段,和7年对很多政治领导人的囚禁,使得原有的政治联系被打破。

一些政治集团,尤其是军人集团被拆散。

2、原有的大财阀被分解,比如株式会社被取缔。

还有很多大企业的所有权被分散。

3、最明显的特征是颁布了一部新宪法,在其中增加了个人权利法案,保证了个人自由和平等。

还否决了日本官僚集团提出的天皇的最高统治权的条款。

4、重新分配土地,通过政府低息贷款援助将土地以赎买方式分给民众,解决了当时70%农民是佃户的局面。

5、推进了独立工会组织的建立,这是避免财阀和政阀结合实施专制的措施。

6、行政机构改革,拆掉了权力最大的内务省,将职能分散到各省,进一步消除专制的可能性。

7、教育体系推行明确的义务教育,并剔除了军国主义言论。

8、对后来影响最大并且影响时间最长的就是宪法第九条,即解除日本军事权力。

即便到现在,日本各政党的分歧也有很大一部分是针对宪法第九条以及美日安保条约的,也就是说有些外部干预到今天还起作用。

不过在当时,这条规定使得日本短期内不用为军事占用经济发展资源。

日本在军人集团掌权之前,国会的力量就已经在增强,社会上的政党组织也逐步完善,就其本身的趋势而言,也是在尽量削弱少数精英对全局的掌控力。

但美国占领期间确实加快了这个过程,而且完成了很多日本自身很难形成的政治规则,比如解除天皇的最高统治权以及肢解部分行政机构。

而在人类社会这样的大系统中,某些因素如果能提前施加影响,必然会产生不同的结果。

2、从选举改革看制度细节的作用日本的选举制度可以从1889年的《大日本帝国宪法》颁布说起。

但那时的选举仅仅局限于众议院议员的选举,参议院议员则由天皇直接任命。

并且对选民的财产、性别有严格的限制。

这一套选举规则一直到1945年没有本质变化,只是在选民资格上有调整。

比如1925年,选举人和被选举人的财产限制被彻底取消,但性别限制依然存在。

1946年日本颁布的新宪法,将参议院议员由天皇直接任命改为普选产生,女性也从这时起获得了选举权和被选举权。

经过几次选举的实践,对这套选举法进行了一系列修改,主要是1947年和1982年的选区划分和议员候选人名额的分配。

还有就是1950年以及1993年对选举活动中的选举经费管理、选举行为的法律界定做了具体规定。

1994年,由于自民党腐败的丑闻,七党联合政府上台,议员选举制度再次进行大幅度的改革,由原来的单计不可让渡制变为单名选区制。

即将全国划分为300个小选区,每个选区产生1名众议员;同时将全国再分为11个大选区,以比例代表制方式产生其余的180名众议员。

选民在一次选举中同时投两张选票,一张投给小选区的某个候选人,另一张投给大选区中的由某个政党提出的候选人名单。

这次的选举改革使得自民党长期控制政局的优势被削弱,由于原有的单计不可让渡制的选举方法以及大区多名议员的席位,使得自民党可以通过执政党的优势获取稳定的席位。

由于各个选区有2-8个席位,在有些选区,执政党的候选人只要选票数量达到第八位就可以获得席位,而执政党的优势资源可以保证本党的同区候选人关注不同领域,分配不同的政治关爱以确保席位。

但单名选区制使得小选区只有一个席位,完全凭票数多少决定,这样党内竞争就集中在候选人资格的争夺,党内竞争更加激烈。

由于日本政治的派阀属性,各个政治精英都有自己的团队,原来的规则下,可以通过分配政治领域来达到平衡,在新规则作用下,就很容易造成党内分裂。

参议院选举领域,2001年的改革让以往的针对政党的选举逐步变为针对个人的选举。

选举名单式变为开放式,不再由政党排序候选人经选举后自动进入,而是给个人直接投票,这也加强了党内竞争。

3、政治文化的影响单名选区制实际是有助于两党制的产生的。

目前看,确实逐渐在形成自民党和民主党的两党分立局面,但由于日本的政治文化的特点,是否能够形成稳定的两党制还很难下结论。

日本人参与政治的主动性并不高,起码与美国相比是如此。

各个政党的候选人依赖后援团收集选票,在乡村里,这种模式很容易成功,因为社区成员间熟悉,而后援团成员与所在的人民联系紧密,这也是自民党多年能够得到足够选票的原因,并且自民党为日本农业的贸易保护给予很大的支持。

但当城市化提高后,城市居民和年轻人需求多元化,与选票收集者的联系也不紧密。

但这种城市化的模式以及后援团模式要想结合需要很大的竞选成本才能达成。

而美国人的政治参与主动性高,很多政治活动都是民间团体无偿地自愿组织,并且动员成本并不高,可以解决这一问题。

但在日本的政治文化下,要想获得稳定的票源,就需要建立海量的基层组织与选民联系,即便有财阀的资金支持,想掌握稳定的选民资源,还是不堪重负。

并且由于日本现在经济衰退,政局更换频繁,民众对政府信任度降低,并且日本政治体系中派阀问题严重,导致很多党内分裂的局面发生,比如最近的小泽一郎又要脱党另组。

在这种局面下,即便大党有时候也需要小党的联合,故一些小党依然存在。

尽管日本最近的政治改革一直是朝这两党制方向发展,但政治文化中派阀属性使得大党始终存在分裂的隐患。

而民众的政治主动性不高,缺少民间自发的政治组织和利益综合活动,就使得一些政治人物完全可以靠迎合某些阶层或某个地区的选民利益来获得席位,这也就使小党派始终会有支持。

尽管选举制度改变,但原来的政治习惯依然起作用,使得日本政治看上去似乎要么一党专控、要么变换频繁。

而原有的文官系统的专业能力似乎可以纠正一部分政治绩效上的弊病,但在经济疲软的局面里,文官系统的可信度也在降低,其调节能力也就相应下降。

政治制度设计者对两党制的偏爱,除了美国的示范作用,也有数学上的依据。

因为政治人物或政党都没有量化的完美标准(如果有,也就不用选举了),任何一个政治人物或政党都会有人极端喜欢、有人极端厌恶以及有部分人持中立视角,一旦选项超过三个,就有可能出现某个候选人或政党得到最多的支持票同时,也是最多人厌恶的选择。

实际上,日本自1955年后自民党和社会党分别成立,就有形成两党制的倾向。

不过到今天也没有形成完善的两党制,尽管有各种偶然因素,如60年的国会混乱导致社会党失去民心,但更主要的还是日本政治文化方面的原因。

就象美国占领期间肢解了日本的财阀企业,但后来日本经济依然有很强的财阀属性,这是文化、传统以及组织经验共同作用的结果。

尽管我们看到日本的文化对政治制度施加了很重要的影响,但从日本政坛的几次改革,不管是外界强加的还是自身发展的,都是由不同的制度细节产生了完全不同的结果。

就象美国占领期间使得日本加速成为现代民主国家,而1994年的改革基本结束了一党独控的可能性。

新的制度会逐渐形成新的政治习惯,也就会产生新的政治文化,只是效应需要时间来积淀和演化。

贾冬2013年3月29日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求职职场 > 简历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