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年湖南省娄底市双峰县双峰一中高一下学期第二次月考语文试题.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14179298 上传时间:2023-06-21 格式:DOCX 页数:16 大小:198.4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学年湖南省娄底市双峰县双峰一中高一下学期第二次月考语文试题.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6页
学年湖南省娄底市双峰县双峰一中高一下学期第二次月考语文试题.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6页
学年湖南省娄底市双峰县双峰一中高一下学期第二次月考语文试题.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6页
学年湖南省娄底市双峰县双峰一中高一下学期第二次月考语文试题.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6页
学年湖南省娄底市双峰县双峰一中高一下学期第二次月考语文试题.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6页
学年湖南省娄底市双峰县双峰一中高一下学期第二次月考语文试题.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6页
学年湖南省娄底市双峰县双峰一中高一下学期第二次月考语文试题.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6页
学年湖南省娄底市双峰县双峰一中高一下学期第二次月考语文试题.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6页
学年湖南省娄底市双峰县双峰一中高一下学期第二次月考语文试题.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6页
学年湖南省娄底市双峰县双峰一中高一下学期第二次月考语文试题.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6页
学年湖南省娄底市双峰县双峰一中高一下学期第二次月考语文试题.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6页
学年湖南省娄底市双峰县双峰一中高一下学期第二次月考语文试题.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6页
学年湖南省娄底市双峰县双峰一中高一下学期第二次月考语文试题.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6页
学年湖南省娄底市双峰县双峰一中高一下学期第二次月考语文试题.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6页
学年湖南省娄底市双峰县双峰一中高一下学期第二次月考语文试题.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16页
学年湖南省娄底市双峰县双峰一中高一下学期第二次月考语文试题.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16页
亲,该文档总共16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学年湖南省娄底市双峰县双峰一中高一下学期第二次月考语文试题.docx

《学年湖南省娄底市双峰县双峰一中高一下学期第二次月考语文试题.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学年湖南省娄底市双峰县双峰一中高一下学期第二次月考语文试题.docx(16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学年湖南省娄底市双峰县双峰一中高一下学期第二次月考语文试题.docx

学年湖南省娄底市双峰县双峰一中高一下学期第二次月考语文试题

2019-2020学年湖南省娄底市双峰县双峰一中高一下学期第二次月考语文试题

第一卷(70分)

一、现代文阅读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持续八年之久的“安史之乱”,是唐朝由盛到衰的分水岭,标志着大唐盛世的终结,也是陆上丝绸之路鼎盛时期的终结,自此,这条连接亚欧的商贸通道,逐渐衰落,终于湮没。

“白头宫女在,闲坐说玄宗。

”这是唐代诗人元稹《行宫》中的两句。

这些宫女们,再也得不到从丝绸之路西来的香料与珠宝了。

因为“安史之乱”,唐朝不得不将驻守西疆的四镇边兵东调长安,一时西北边防空虚,吐蕃乘机北上占据河陇,回鹘亦南下控制了阿尔泰山一带,同时西边的大食亦加强了中亚河中地区的攻势,这三股力量又彼此争夺与混战,从此,唐朝政府失去了对西域的控制。

丝绸之路,“道路梗绝,往来不通”。

杜甫写诗哀叹:

“乘槎消息断,何处觅张骞。

美国学者爱德华•谢弗著有一本《撒马尔罕的金桃:

唐代舶来品研究》,这是一本关于唐代文化交流史的名著,他写道:

“在玄宗时代,人们可以随处听到龟兹的琵琶,但到了九世纪,这一切就成了梦想。

”陆上丝路的中断,直接影响了唐朝的文化和社会。

爱德华•谢弗分析说,为什么唐代传奇和笔记小说中,与《山海经》所记述的珍怪一样的奇珍异物大量涌现,因为“从九世纪初期开始,唐朝的国际时代、进口时代、融合时代和黄金时代,都已经一去不复返了,对于跨越大海、翻过大山而来的珍奇物品的渴求,都已经不可能轻易地得到满足了。

”在九世纪的时候,真实的新奇物品已经无法到达唐朝境内了,唐人只能杜撰虚构出怪异荒诞的贡物。

到了元朝,依托强大的军事实力,陆上丝绸之路再度繁华,丝路上的重要国家花剌子模,因为劫杀蒙古商队、侮辱蒙古使臣,甚至遭遇了灭国之灾。

但随着元帝国的土崩瓦解,这条路又陷入没落。

河西走廊上的敦煌,是一个很好的参照物,恢宏壮美的莫高窟洞窟,是当年走向远方的商旅祈求平安的精神驿站,从晋朝到南北朝,再到唐朝,都有,但是没有明朝的洞窟和壁画,因为到了明朝,这条路已经没人走了,后来被人遗忘,一直到了近代。

事实上,陆上丝绸之路与海上丝绸之路有一个历史兴替的过程。

安史之乱后,陆路衰落,海路开始发达,后者在宋、元时代以及明前期始终保持兴盛,遗憾的是,明朝“寸板不许下海”的禁令,清朝的“禁海令”和“迁海令”……海上丝路也日渐衰落,中国错过了大航海时代,全球重心转向了西方。

中国人因为丝绸之路形成的世界观、大格局,彻底倒退了。

(摘编自关山远《丝绸之路与中华国运》)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安史之乱”是大唐盛世的终结,是陆上丝绸之路的终结,这条商贸通道自此走向衰落。

B.吐蕃、回鹘、大食三股力量的彼此争夺与混战,使唐朝政府失去了对西域的控制。

C.唐代传奇和笔记小说中,大量涌现像《山海经》所记述的珍怪一样怪异荒诞的奇珍异物,直接原因是陆上丝路的中断。

D.元朝依托强大的军事实力使陆上丝绸之路再度繁华,花剌子模因此遭遇了灭国之灾。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文章第二段引用元稹的诗,描述宫女的生活,是为了说明丝绸之路对唐人社会生活的重要性。

B.文章第三段引用美国学者爱德华•谢弗的著作,丰富了文章内容,说明了陆上丝路对唐代文化和社会的重要作用。

C.文章第四段提到莫高窟洞窟中没有明朝的洞窟和壁画,证明了明朝时期陆上丝绸之路已经没落了。

D.文章分析了唐代陆上丝路没落的原因和对社会生活的影响,以及后来陆上丝路再度繁华与没落的现象,论证了丝绸之路对社会发展的重要意义。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如果没有“安史之乱”,唐朝就不会将兵力东调长安,也就不会失去对西域的控制,陆上丝绸之路可能也不会衰落。

B.九世纪,由于陆上丝绸之路的中断,人们不太可能随处听到龟兹的琵琶,也得不到从丝绸之路来的香料与珠宝。

C.如果明朝没有“寸板不许下海”的禁令,清朝没有“禁海令”和“迁海令”,那么中国海上丝绸之路就不会衰落。

D.丝绸之路的衰落,使中国人因之形成的世界观、大格局彻底倒退了,可见开放、交流非常重要。

(二)实用类文本阅读(12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6题

材料一:

2018年1月2日,支付宝发布2017年全民账单。

数据显示,去年全国5.2亿支付宝用户移动支付占比为82%。

据统计,2017年,全国超过30个城市的公交、地铁先后支持支付宝;2亿多市民通过支付宝城市服务“窗口”共办理社保、交通、民政等12大类100多种服务;4000多万户小商家利用二维码贴纸实现收银数字化。

移动支付城镇市场空间广阔。

县城的移动支付用户占比为19.6%;省会城市占比为19.0%;农村地区占比为17.0%。

(摘编自新华网2018年1月3日报道)

材料二:

2014一2020年中国移动支付用户规模及同比增长走势

材料三:

所谓的条码支付,是指银行或支付机构应用条码技术,实现收款人、付款人之间货币资金转移的业务活动。

出门打车,掏出手机扫一扫车上的二维玛,轻松支付车费;下馆子吃饭,手机上的二维码被收银员扫码枪扫了后,立马埋单走人………扫码支付手段,已经飞入寻常百姓家。

近年来条码支付业务快速发展,在小额、便民支付领域显现出门槛低、使用便捷的优势,市场份额持续增长,成为移动支付发展的重要体现形式。

同时,条码支付的技术实现方式和业务风险相对传统银行卡支付具有其特殊性,部分市场机构在业务开展中也存在扰乱公平竞争秩序、支付风险防范不到位等问题。

为鼓励并规范金融创新,促进条码支付健康可持续发展,中国人民银行近日印发了《条码支付业务规范(试行)》,并配套印发《条码支付安全技术规范(试行)》《条码支付受理终端技术规范(试行)》,自2018年4月1日起实施。

(摘编自中对网2017年12月28日报道)

材料四:

据介绍,我们进行扫码支付时,手机或者商户的收银机每次生成的条码都是不同的,对于这种动态条码支付,人民银行规定,采用两种有效方式进行验证,其中包括数字证书或电子签名的,可以自主约定每天的累计交易限额;采用两种有效方式进行验证,但其中不包括数字证书或电子签名的,同一个客户单日累计交易金额不应超过5000元;采用一种有效方式进行验证的,同一个客户单日累计交易金额不应超过1000元。

而对静态条码支付,也就是我们常见的商户贴在墙上或者打印好的二维码支付,无论采取什么交易验证方式,同一个客户单日累计交易金额都不能超过500元。

若个人客户需更多条码支付额度,可采用包括数字证书或电子签名的方式对交易进行验证。

在不少移动支付用户看来,国家出台针对二维码支付的相关管理规范,在对日常使用影响降到最低的情况下大大提升了移动支付的安全性,无疑是一件从用户角度出发的“大好事”。

(摘编自《南方日报》2018年1月4日报道)

4.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梳理,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据材料一可知,移动支付在大众中应用广泛,市民坐在家中也能享受多种便利服务。

B.据材料二可知,移动支付用户规模稳步增长,预计2020年比2015年同比增长两倍多。

C.条码支付在促进移动支付普及发展的同时,出现了扰乱市场公平竞争秩序的现象。

D.新规无疑让条码支付更安全了,但对于部分消费的支付模式将会有一定的影响。

5.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近年来,移动支付的方式已悄然涉及城乡居民生活的方方面面。

移动支付与以往新事物的发展局面一样,在我国表现出巨大的城乡差异。

B.根据材料二图表中移动支付用户规模及同比增长走势可知,随着移动支付的逐渐普及和应用场景拓展,预计移动支付交易规模将持续稳定增长。

C.央行《条码支付业务规范》对扫码支付进行限额管理,采用动态条码支付时,同一个客户单日累计交易金额都不能超过500元。

D.新要求实施后,如果在饭店里吃了顿600元的大餐,消费者可以扫饭店的静态条码付款,也可以让收银员扫消费者手机上生成的动态条码。

6.根据上述材料,联系现实,请概括说明移动支付带来的便利。

(6分)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5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7~9题。

白玉盅

林清玄

①在所有的蔬菜里,苦瓜是最美的。

②苦瓜外表的美是难以形容的,它晶润透明,在阳光中,仿佛是白玉一般,连它长卵形的疣状突起部分也长得那么细致,触摸起来清凉滑润,也是玉的感觉。

所以我觉得最能代表苦瓜之美的,是清朝的玉器“白玉苦瓜”。

“白玉苦瓜”是清朝写实性玉雕的代表之作,历来只看到它的雕工之细、写实之美,我觉得最动人的是雕这件作品的无名艺匠,他把“白玉”和“苦瓜”做一结合,确实是一个惊人的灵感。

比较起来,虽然“翠玉白菜”的声名远在“白玉苦瓜”之上,但是我认为苦瓜是比白菜更近于玉的质地。

③苦瓜俗称“锦荔枝”、“癞葡萄”,“白玉苦瓜”表现了形象的美,但是我觉得它还不能完全表现苦瓜的内容以及苦瓜的味觉。

苦瓜切开也是美的,它的内部和种子是鲜红色,像是有生命流动的鲜血。

有一次我把切开的苦瓜摆在白瓷的盘子里,红白相映,几乎是画笔所无法表达的。

人站在苦瓜面前,尤其是夏天,心中就漫上一股凉意,那也只是一种感觉而已。

④不管苦瓜有多么美丽,它还是用来吃的。

我年幼的时候最怕吃苦瓜,因为老使我想起在灶角熬着的中药,总觉得好好的鲜美蔬菜不吃,为何一定要吃那么苦的瓜。

偏偏家里就种着几株苦瓜,有时抗议无效,常被妈妈逼着吃苦瓜,说是苦瓜可以退火,其实是因为家中的苦瓜生产过剩。

⑤嗜吃苦瓜还是这几年的事,也许是年纪大,经历的苦事一多,苦瓜也不以为苦了;也许是苦瓜的美,让我在吃的时候忘却了它的苦;我想最主要的原因,应该是我发现苦瓜的苦不是涩苦,不是俗苦,而是在苦中自有一种甘味,好像人到中年怀想起少年时代惆怅的往事,苦乐相杂,难以析辨。

⑥苦瓜有很多种吃法,我最喜欢的一种是江浙馆子里的“苦瓜生吃”,把苦瓜切成透明的薄片,蘸着酱油、醋和蒜末调成的酱,很奇怪,苦瓜生吃起来是不苦的,而是又香又脆,在满桌的油腻中,它独树一帜,没有一道菜比得上。

有一回和画家王蓝一起进餐,他也最嗜苦瓜,一个人可以吃下一大盘,看他吃苦瓜,就像吃糖,一点也不苦。

有一家江浙馆里别出心裁,把这道菜叫做“白玉生吃”,让人想起白玉含在口中的滋味,吃在口里自然想起故宫的“白玉苦瓜”,里面充满了美丽的联想。

⑦画家席德进生前也爱吃苦瓜,不但懂吃,自己还能下厨。

他最拿手的一道菜是苦瓜灌肉,每次请客都亲自做这道菜。

上市场挑选最好的苦瓜,还有上好的腱子肉,把肉细心地捣碎以后,塞在挖空的苦瓜里,要塞到饱满结实,或蒸或煮,别有风味。

一次,画家请客,我看到他在厨房里剁肉,小心翼翼塞到苦瓜中去,到吃苦瓜灌肉时,真觉得人生的享受无过于此。

我们开玩笑地把画家的拿手菜取名为“白玉盅”。

如今画家去了,他拿手的“白玉盅”也随他去了。

我好几次吃这道菜,总品不出过去的那种滋味。

⑧苦瓜真是一种奇异的蔬菜,它是最美和最苦的结合,这种结合恐怕是造物者“美丽的错误”。

以前有一种酸酸甜甜的饮料,广告词是“初恋的滋味”,我觉得苦瓜可以说是“失恋的滋味”,恋是美的,失是苦的,可是有恋就有失,有美就有苦,如果一个人不能尝苦,那么也就不能体会到那苦中的美。

⑨我们都是吃过苦瓜的,却少有人看过苦瓜树。

去年我在南部,看到一大片苦瓜田里长出累累的苦瓜,农民正在收采,他们把包着苦瓜的纸解开,采摘下来,就像在树上取下一颗颗的白玉。

我站在田边,看着篮中满满的苦瓜,心中突然感动不已,我想,真正苦瓜生命里的美,是远远比故宫橱窗里的苦瓜还令人感动的。

⑩我买了一个刚从田里采下的苦瓜,摆在家里,舍不得吃;放置几天以后,苦瓜枯萎了,失去了它白玉般的晶亮与透明,吃起来也丝毫不苦,风味尽失。

这使我想起了人世间的许多事,美与苦是并生的,人不能只要美而不要苦,那么苦瓜的创作不能说是美丽的错误,它是人生真实的一个小影。

7.下列对作品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文章以“白玉盅”为题,不仅点出了写作的对象,而且突出了苦瓜的外表美,流露出作者对苦瓜深深的喜爱之情。

B.苦瓜不但外表美,而且切开也是美的,像是有生命流动的鲜血。

人站在苦瓜面前,特别是在夏天,心中就会有凉意的感觉。

C.作者在第⑧段说苦瓜“是造物者‘美丽的错误’”,在第⑩段又说“苦瓜的创作不能说是美丽的错误”,这貌似矛盾,其实并不矛盾。

D.文章运用托物言志的手法,借苦瓜来寄托人生的感悟,告诫世人要像苦瓜一样,不但要有外表美,而且要拥有心灵美。

8.第②段作者采用哪些手法来描写苦瓜的美?

请简要赏析。

(6分)

 

9.围绕“苦瓜”,本文所表达的思想感情经历了哪些变化?

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

(6分)

二、古代诗文阅读(34分)

(一)课内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3题。

古之学者必有师。

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

惑而不从师,其为惑也,终不解矣。

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吾从而师之;生乎吾后,其闻道也亦先乎吾,吾从而师之。

吾师道也,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

是故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

圣人无常师。

孔子师郯子、苌弘、师襄、老聃。

郯子之徒,其贤不及孔子。

孔子曰:

三人行,则必有我师。

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如是而已。

10.下列各项中对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所以:

……的原因

B.人非生而知之者知:

懂得

C.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固:

本来

D.其贤不及孔子及:

比得上

11.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项是(  )

A.①古之学者必有师②作《师说》以贻之

B.①惑而不从师②吾从而师之

C.①其闻道也固先乎吾②其贤不及孔子

D.①其闻道也亦先乎吾②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

12.下列对文段内容的叙述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作者认为教师的职责是“传道、受业、解惑”。

B.作者认为择师的标准是“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C.第二段在论述观点时,主要采取了正反对比论证的方法。

D.“圣人无常师”的观点照应了上文的“古之学者必有师”。

13.将文中划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吾师道也,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

译文: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

译文: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古代诗歌阅读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14~15题。

卜算子·漫兴①辛弃疾

千古李将军,夺得胡儿马,李蔡②为人在下中,却是封侯者。

芸③草击陈根,笕竹④添新瓦,万一朝家举力田⑤,舍我其谁也?

(注)①这首词是庆元六年(1200),作者61岁,被迫退隐于铅山时所作。

②李蔡:

李广之堂弟。

③芸:

同“耘”。

④笕竹:

剖开竹子。

⑤力田:

汉代设“力田”(努力耕作)科目,选拔人才。

14.下列对这首词下阕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3分)

A.下阕一二句与其它句有所不同,一改散句之状,讲究对仗,工整清新,重在写实。

B.“芸草去陈根”表面上是说自己根除园中杂草,实则表达对金军要斩草除根的态度。

C.“笕竹添新瓦”句写了自己对乡间屋舍的修缮,给人以在此营生,长期居住之感。

D.“朝家”指朝廷,此二句意指朝廷有朝一日选拔任用“力田”,一定会非他莫属!

15.请从表现手法、思想情感两个方面对本词上阕加以赏析。

(6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

16.

(1)《登高》中写出诗人备尝艰难潦倒之苦,国难家愁使自己白发日多,再加上因病断酒,悲愁就更难排遣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琵琶行》中,白居易采用景物描写和听众反映来侧面烘托的手法表现琵琶女弹奏技艺高超的诗句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苏轼在《念奴娇赤壁怀古》中,先写“。

”以美女衬英雄;再用“。

”以曹军的惨败来突出周瑜的英气勃发的形象。

第二卷表达题(共80分)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7~19题。

你说你很迷茫,找不到办法,不敢,只能坐以待毙,甘心平庸。

我说,别找借口,无非是懒罢了。

哪里有那么多的迷茫?

你其实该自问一句:

(),不能站在一个高点,哪里有什么好方向给你选择?

如果你懒得去做事,那不是你不忙,而是你压根就不想忙。

明明是“懒得做”,嘴上却说“不喜欢”,不过就是你的借口。

所有的迷茫,都是因为懒——懒得努力,懒得上进,所以,考试不行,工作不好,各种差劲和不如意,却还在推诿,找个别的理由,然后,多可悲!

别人发奋图强,你在偷懒。

你假装所有人都跟你一样迷茫,然后就地偷懒,而且认为别人的努力是,甚至天真地以为自己得了便宜。

却不知道,其实在努力的路上,许多人是非常开心的;而偷懒的人的短暂安逸,以后却要千百倍地偿还。

有人说:

努力了也不一定有结果,的确,但是下一句呢?

不努力一定没有结果。

一切都是因果,你不努力,大概率事件就是,你最后得到的是最差的结果。

17.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

A.其实在努力的路上,许多人是非常开心的;而偷懒的人只能获得短暂的安逸,以后却要千百倍地偿还。

B.其实在努力前进的路上,许多人是非常开心的;而偷懒的人的短暂的安逸之后,却不得不千百倍地偿还。

C.其实在努力的路上的人,有时候也是非常开心的;而偷懒的人只能获得短暂的安逸,以后却要千百倍地偿还。

D.其实在努力的路上的人,有时候也是非常开心的;而偷懒的人的短暂的安逸之后,却不得不千百倍地偿还。

18.下列在文中括号内补写的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

A.我为什么总是这么迷茫,迷茫的原因是什么?

B.我真的努力了吗?

不要说什么选择比努力重要,

C.自己是不是太懒了?

努力提高自己才是正理,

D.万丈高楼不都是平地而起吗?

我们的初衷是靠努力去征服,

19.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成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3分)

A.轻举妄动得过且过心安理得自讨苦吃B.轻举妄动虚应故事理所当然作茧自缚

C.草率行事虚应故事理所当然自讨苦吃D.草率行事得过且过心安理得作茧自缚

20.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20个字。

(6分)

司马谈把先秦诸子划分为“六家”,刘歆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划分为“十家”。

这对春秋战国思想的研究是有贡献的,但应指出,  ①  。

如杨朱学派在当时影响颇大,而且杨朱与老子、庄子不同,其观点立场更不一样,不宜列入道家,应是独立的一家。

还应指出,随着社会的发展变化, ②  。

据韩非所说,孔子死后儒家分为八派。

在儒家八派中,影响较大的是孟子和荀子。

孟子和荀子都不是简单地继承孔子,而是各有发展。

21.

仔细观察下面这幅漫画,说说这幅漫画的寓意(50个字以内),并拟个标题(不能以“无题”为题)。

(5分)

 

(1)寓意:

(3分)

(2)标题:

(2分)

22.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60分)

“白日不到处,青春恰自来。

苔花如米小,也学牡丹开。

”这是清代诗人袁枚创作的一首诗歌。

意思是,春风阳光不到的地方,青春照样萌动。

哪怕那如米粒一般微小的苔花,丝毫也不自惭形秽,依然像那美丽高贵的牡丹一样,自豪地盛开。

苔藓是低等植物,多寄生于阴暗潮湿之处,可它也有自己的生命本能和生活意向,并不会因为环境恶劣而丧失生发的勇气。

袁枚这首诗中的“苔花”引发你怎样的思考?

请写一篇文章,谈谈你的认识与思考。

要求:

自拟标题,自选角度,确定立意;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语文试题答案

1.C【解析】A项,扩大范围。

原文第一段中为“‘安史之乱’……是陆上丝绸之路鼎盛时期的终结”。

B项,以偏概全。

唐朝失去对西域的控制,不仅源于三股力量对相关地区的争夺与混战,也源于自身边防力量的空虚。

D项,强加因果。

花剌子模遭遇了灭国之灾,是因为劫杀蒙古商队、侮辱蒙古使臣。

2.A【解析】文中只是借用该诗说明宫女再也得不到从丝绸之路西来的香料与珠宝。

3.C【解析】原文最后一段中说“遗憾的是……日渐衰落”,由“迁海令”之后的省略号可知,海上丝路衰落的原因不止这两点。

选项表述过于绝对。

4.B试题分析:

对于此类题目,应先审题,把握如下几点,一是选择“正确”还是“不正确”的一项,二是选择“一项”或是“两项”,浏览选项,到文中圈出相关的内容,最后进行比对。

比如本题中,“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梳理,不正确的一项”,B项,“预计2020年比2015年同比增长两倍多”有误,从材料二来看,表头说“2014——2020年中国移动支付用户规模及同比增长走势”,可见曲线图上反映的是两个问题,一是“用户规模”,二是“同比增长走势”,百分比反映的是“同比增长走势”,数字反映的是“用户规模”,由此可知,“增长两倍多”是用户规模,而非同比增长率。

5.B试题分析:

本题题干问的是“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正确的一项”,要求选出的是“正确的一项”。

A项,“在我国表现出巨大的城乡差异”错误,材料一第三段说的是“移动支付城镇市场空间广阔。

县城的移动支付用户占比为19.6%;省会城市占比为19.0%;农村地区占比为17.0%”,由数据来看,并未表现出巨大的城乡差异。

C项,“采用动态条码支付时”有误,从材料四来看,应是“采用静态条码支付”。

D项,“新要求实施后,如果在饭店里吃了顿600元的大餐,消费者可以扫饭店的静态条码付款”有误,从材料四来看,新规实施以后,消费者超过500元的就不能扫静态条码进行支付了。

6.①应用门槛低,支付方便,随时随处可以办理各种服务。

②支付更加快捷,避免了点钞、验钞和找零的繁琐。

③资金携带更加安全,出门不必携带大量现金,避免现金丢失。

④改用移动支付,避免纸币在流通过程中的污损。

试题分析:

题干要求“根据上述材料,联系现实,请概括说明移动支付带来的便利”。

这是考查学生对文本内容的理解以及对文本内容的筛选和概括。

材料三第三段“近年来条码支付业务快速发展,在小额、便民支付领域显现出门槛低、使用便捷的优势,市场份额持续增长,成为移动支付发展的重要体现形式”“条码支付的技术实现方式和业务风险相对传统银行卡支付具有其特殊性,部分市场机构在业务开展中也存在扰乱公平竞争秩序、支付风险防范不到位等问题”,由这些内容可知,移动支付应用门槛低,支付方便,随时随处可以办理各种服务;使用移动支付,让支付更加便捷,避免点钞、验钞以及找零的繁琐,而且出门也不需要携带大量的现金,避免纸币的污损。

考生可以在理解材料的基础上,结合现实生活中移动支付的便利来答题即可。

7.D【解析】本题考查对文学作品相关内容的分析鉴赏能力。

D项错在“告诫人要像苦瓜一样,不但要有外表美,而且要拥有心灵美”,原文是说“这使我想起了人世间的许多事,美与苦是并生的,人不能只要美而不要苦”,故选D项。

8.①从视觉的角度进行描写,写苦瓜白玉般的色彩,疣状突起部分长得细致;②从触觉的角度进行描写,苦瓜触摸起来清凉滑润;③运用衬托手法,用清朝的玉器“白玉苦瓜”来衬托苦瓜的颜色质地,衬托之中既突出了苦瓜的颜色质地之美,又表达了自己的赞美之情;④运用比喻,把苦瓜比作白玉,表现对苦瓜的喜爱;⑤联想,由苦瓜联想到了清朝的玉雕“白玉苦瓜”;⑥对比,将“白玉苦瓜”与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人文社科 > 法律资料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