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份社会心理学方向毕业论文开题报告 可以继续写论文.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14179768 上传时间:2023-06-21 格式:DOCX 页数:12 大小:25.5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一份社会心理学方向毕业论文开题报告 可以继续写论文.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2页
一份社会心理学方向毕业论文开题报告 可以继续写论文.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2页
一份社会心理学方向毕业论文开题报告 可以继续写论文.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2页
一份社会心理学方向毕业论文开题报告 可以继续写论文.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2页
一份社会心理学方向毕业论文开题报告 可以继续写论文.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2页
一份社会心理学方向毕业论文开题报告 可以继续写论文.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2页
一份社会心理学方向毕业论文开题报告 可以继续写论文.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2页
一份社会心理学方向毕业论文开题报告 可以继续写论文.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2页
一份社会心理学方向毕业论文开题报告 可以继续写论文.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2页
一份社会心理学方向毕业论文开题报告 可以继续写论文.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2页
一份社会心理学方向毕业论文开题报告 可以继续写论文.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2页
一份社会心理学方向毕业论文开题报告 可以继续写论文.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2页
亲,该文档总共12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一份社会心理学方向毕业论文开题报告 可以继续写论文.docx

《一份社会心理学方向毕业论文开题报告 可以继续写论文.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一份社会心理学方向毕业论文开题报告 可以继续写论文.docx(12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一份社会心理学方向毕业论文开题报告 可以继续写论文.docx

一份社会心理学方向毕业论文开题报告可以继续写论文

 

华中师范大学

心理学院硕/博士研究生学位论文开题报告

 

论文题目青少年自我评价与他人评价的一致性对自我概念清晰性的影响

研究生姓名

学号

导师姓名

院(系、所)心理学院

专业心理健康教育

研究方向社会心理

入学时间2017年9月1日

开题时间2019年9月16日

 

一、立论依据

研究的意义、国内外研究现状分析(含文献综述)、论文所涉及的关键概念的界定或操作性定义

1.研究意义

理论意义

社会知觉又叫社会认知,社会知觉是对社会对象的知觉,包括一个人对另一个人、个人对群体、群体对个人、群体对群体的知觉及个人间、群体间关系的知觉。

新近的大量研究都表明社会认知中存在两个基本维度,其中一个与热情(warmth)或社会性特质有关,另一个与能力(competence)或智力性特质有关,研究者称之为“大二”模型(BigTwo)。

(佐斌,温芳芳,2015)。

以往的研宄者们对自我评价的研宄从自我接纳、自尊等角度来测量,本研宄从社会知觉的两维度的角度研究青少年的自我评价,具有一定的创新性。

同时,过去对自我评价、他人评价和自我概念清晰性的研究不多,本研究从新的角度来研究自我评价和他人评价对自我概念清晰性的影响。

实践意义

青少年是身体和心理发育的关键时期,是人格与品德形成的关键时期,具有很强的塑造性,是人生实现自我价值的重要阶段,是求学的重要时期,更是社会主义的接班人。

现代社会的快速发展更离不开人才,国家越来越重视心理健康的发展,出台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精神卫生法》、《全国精神卫生工作规划(2015-2020年)》、《关于加强心理健康服务的指导意见》等,最近更是开始了《全国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建设试点工作方案》的执行。

青少年时期是自我同一性形成的关键时期,指导着一个人的发展方向,自我概念清晰性和心理健康有重要相关,本研究主要从自我评价和他人评价方面来影响自我概念清晰性,从而制定相应的干预措施,帮助青少年提高心理健康水平。

2.研究现状分析

社会知觉的概述

社会知觉的含义

社会知觉指的是关于我们如何形成对他人的印象及如何对他们做出推论的研宄(AronsonE,WilsonTD&AkertRM,2005)。

具体来说,社会知觉指的是个体对他人、群体以及对自己的知觉。

对他人和群体的知觉是人际知觉,对自己的知觉是自我知觉。

它是关于他人和自我所具有的各种属性和特征的一种整体认识,这种认识的结果就形成了关于他人的印象,在这种印象中包括有对他人或自我的了解和判断(周晓虹,1991)。

个体对他人的社会知觉过程中会产生对他人的评价,个体对自己的社会知觉过程中会产生对自己本身的一个评价即自我评价,以及感知到他人对自己的一个评价,即反射性的评价。

在社会知觉中,知觉者和知觉对象总是处在相互影响和相互作用的状态(程亚华,2007)。

社会知觉的基本维度

社会知觉是社会认知中很重要的一部分,很多研宄发现了社会认知中是存在两个基本的维度。

Fiske,Cuddy和Glick(2007)搜集了来自社会心理学实验研宄、民意调查和跨文化比较等多方面的证据后指出,社会认知的两个基本维度是热情和能力,即在人际和群际认知中,人们都会根据这两个维度对他人做出评价(佐斌,代涛涛,温芳芳等,2015)。

社会知觉或社会判断的大量理论分析和实证研宄均发现,个体的社会判断包括热情(warmth)和能力(competence)两维度,其中热情维度主要涉及人们的社会交往和人际关系方面,包括友好、真诚、欺诈、冷酷等有关个体意图的特质,而能力维度主要涉及人们实现自己社会目的可能性,包括聪明、灵巧、愚蠢、优柔寡断等有关个体能力状况的特质(王美芳,杨峰,杨云云,2013)。

自我评价的研究概述

自我评价的概念

(1)朱智贤在曾指出自我评价是个体对自己想法、梦想、行为表现和个性特征的判断和评价,是个体对自身状况作出的肯定与否定的判断(朱智贤,1989)。

(2)Harter(1999)认为自我评价是个体对其所具有的能力以及社会适应性的价值判断(王建平,2012)。

目前对自我评价的定义没有一个统一的标准,本研宄中的自我评价是“个体总体上对自己的评价,对个人能力和社会性上的评价。

自我评价的理论

1.自我评价的产生理论。

Duval和Wicklund(1972)曾提出了客观性自我觉察理论。

该理论认为,当个体把精力转移,从对外界的观察转到自己身上或者自己的内心体验时,就产生了客观意义上的自我觉察,客观意义上的自我觉察再与外在标准进行比较,那么就产生了所谓的自我评价(郭海燕,2010)。

2.自我评价形成理论。

社会心理学家库利曾提出“镜像我”的概念,他表示个体与他人互动的过程对其自我概念的形成具有特殊的意义。

他认为儿童的自我概念是通过“反映过程”(looking-glassprocess)形成的“镜子自我”(looking-glassself),他人的表现就好像是一面镜子,儿童可以根据别人对自己的态度来认识和评估本人,进而形成相应的自我概念。

有人认为,经过这个“镜子反映效应”,不仅儿童的早期自我概念和自我评价受到他人对其态度的影响,甚至这种影响会持续一生,进而影响儿童的整个成长过程(任艳,2006)。

自我评价的方式

自我评价以自我认知为前提,但两者又是同时进行难以区分的。

自我评价一般是通过比较来进行分析的。

第一,通过和自己水平相似的人来比较。

理智的自我评价经常是与自己的生活中处境类似的人进行对比来对自己给予一个评价。

如果选择各方面不相当的人来进行自我评价可能会导致不合理的结果。

比如,一个普通人花15秒跑了100米,自己判断是快还是慢,他不能与奥运会短跑选手进行对比,也不能与小学生进行对比,他们是按着和自己同年龄层的其他大学生进行对比。

第二,通过理想自我以及过去的我进行对比。

在现实生活中常有这样的情况,有的人和别人比收获了较大的成就,别人对他评价也高,但时他本人却不以为然,缺乏自信。

当然,也有相反的情况,有的人与相当的人比较没有什么值得夸耀的地方,甚至不如别人,但是他自己却很有自信,自己感觉很不错。

其实这种自我评价,实质上是现实自我与理想自我之间相比较的结果。

如果个体对自己的要求高,或者期望值高,即使取得了一些成绩也不会满足;相反,如果个体对自己的要求不高,那么只有一点点的成功,甚至没有特别突出的地方也会变得心满意足。

可见,人对自己的评价在某种程度上取决于自身心理的预期。

自我评价既具有客观性也具有主观性。

期望值合适,便可让人“知足常乐”。

第三,通过他人评价反馈来评价自己。

社会心理学家通过一些实验来说明自我评价也受他人影响。

比如著名的皮格马利翁效应就是此现象很好的解释。

当教师对班上的成绩不太好的学生给予经常性的鼓励暗示,这些同学便会获得自我认可,增强自己的自信,觉得自己的确像老师口中的那样优秀的学生,久而久之,他们自己也无形之中得到了提高,真正的成为了老师眼中优秀的学生。

他人评价就像是自我评价的一面镜子。

当然,他人评价这面镜子并不是指随意某个人对自己某一次的评价,而是指从与自己关系比较密切,对自己有影响的重要他人的一系列的评价中概括出来的比较稳定的对自己的评价,这才是自我评价的基础。

青少年自我评价影响因素和结果

自我评价影响因素

内部因素

(1)性别。

几乎在所有的自我评价领域的研宄中,研究者们都会比较男女生在各个不同情境下自我评价的差异性,不同情境研宄下其得出的结论也不同。

第一,普遍研究显示男生的自我评价高于女生的自我评价,比如,对于中学生的研究,黎艳(2013)在其青少年自我和谐与自我评价、主观幸福感的关系研宄中发现,青少年自我评价在性别上存在非常显著的差异,男生的自我评价比女生高。

任艳(2006)的研究中发现,中学阶段男生的自我评价在各个因子上都显著高于女生。

张丽华(2009)研宄得出青岛市高中生核心自我评价在性别上有显著的差异,男生高于女生。

第二,也有研宄中显示,自我评价不存在显著差异,比如,原凌虹(2012)在其研究中得出,不同性别的中学生在核心自我评价、时间管理倾向上不存在显著的性别差异。

(2)自尊。

有人认为,自尊是自我系统中的一种情感成分,它是个体对自己的价值和能力判断的一种情感倾向,具有一定的评价作用(鲁蕊,2007)。

一个人自尊的水平,会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一个人的自我评价的水平。

郭海燕(2010)研究得出:

自尊与自我评价呈现显著的正相关。

(3)自我归因。

归因是个体在对自己成功或者失败所作出的因果解释。

维纳的归因理论将归因分为三维度六因素。

三维度包括:

内外部、可控性、稳定性;六因素包括:

努力、能力、运气、任务难易、身体状况、其他。

不同的归因会导致学生不同的自我评价。

将失败归因为内部不可控稳定因素,能力,则会让学生缺乏自信,导致自我评价较低,而将其归因为努力,内部可控,稳定因素,则可让学生保持学习的热情,自我评价不会偏低。

外部因素

(1)学校环境。

初中生大部分的时间都是在学校度过的,学校中的很多因素都会对其自我评价产生重要的影响。

学校环境包括:

学校物理环境、同伴关系、师生关系等。

周学山(2015)的研宄得出:

中学生的自我评价水平受其所处的班级环境的影响,班级环境类型的不同对中学生核心自我评价的影响,表现为班级环境越差,核心自我评价越低。

崔哲等(2005)研宄了中学生自我评价及其影响因素,发现中学生的性别、年龄还有教师的态度都会对他们的自我评价产生一定的影响。

(2)家庭环境。

家庭环境是学生重要的生活场所,家庭环境是否和谐影响着个体的生活。

父母的教养方式的不同,也会影响孩子的自我评价,心理和谐状态。

采用专制型教养方式的孩子,其可能具有较低的自我评价,而采用民主型的教养方式,孩子可能具有更加积极的自我评价。

自我评价的影响结果

钟毅平等人研宄自我肯定对自尊及不同威胁情境下自我评价的影响,其研宄得出对自我特征做出肯定评价是可以提升自尊的,并可以有效缓解上行社会比较所产生的威胁感,对自我评价更加客观(钟毅平,陈智勇,2014)。

周学山(2015)研宄得出:

核心自我评价在以下这些维度上有显著的中介作用:

同学关系、班级纪律、学习负担、心理和谐。

任艳(2006)对130名初中生和203名高中生进行研宄,得出来结论为,自我评价与中学生的心理健康之间存在着显著的正相关。

袁凌虹(2012)对665名中学生进行研究得出:

核心自我评价与时间管理倾向显著正相关,核心自我评价越高,其时间管理的倾向性越强。

李晶等人(2011)研究得出:

学生在学习上对自己的评估可以用来预测其在该学业上的一个成绩。

张宜彬(2008)研究得出:

初中生总体自我评价对其适应状况有显著的正向影响;初中生的自我评价在自我认知和适应性中起着中介作用。

郭海燕(2010)研宄得出:

自我评价可以显著直接影响人际关系。

李晶等人(2011)研究了中学生自我评价的发展及其与学业成绩的关系,得出结论:

不同年级学生在自我评价的不同方面表现不同特征,学业自我评价对学业成绩的预测作用较明显。

青春期个体自我意识的关注点由外向内,从更多的关注外在世界转而更多的关注自己的内心世界。

相比较而言,合理的自我评价对其心理状态、外在行为以及和睦的人际交往关系都有深远的影响。

心理学家柯里曾就指出,人们在日常生活中如果不能对自己进行客观合理的自我评价,只看到自己的优点,可能导致高傲自大,在人际交往中不够和善友好,而如果只看到自己的缺点,会导致自卑心理,人际交往积极性不髙,这些都会对心理健康以及正常人际交往产生一定的影响。

因此,合理的自我评价可以促进个人形成好的与人交往的关系,建设乐观积极的心理有非常重要的作用。

他人评价的研究概述

他人评价的含义

他人评价一般被定义为依据与人际互动的过程,他人对客体做出的评价。

一般来说,他人评价不仅从外貌、生理特征等方面进行,还从人际互动中的各种表现来进行。

任国华(2003)在其研宄中指出,他人评价是来自于他人的某种判断,它可以成为个体进行自我评价的一个重要依据。

个体通常需要对照他人评价来加以自我调节,他人评价从各个方面来影响个体的发展。

他人评价具有显性和隐性的表达方式。

沈烈荣和姜金伟(2011)在其研究中指出,“他人评价”不仅表现为他人直接对“我”说了些什么、做了什么,还包括他人隐含的表达、肢体语言、对其他类似人或事物的一般态度等等。

不同对象他身边的重要他人不同,则他人评价对其的影响也是不同的。

不同的年龄阶段,其重要他人是不同的。

在学龄前阶段,重要他人主要是家长(或者主要的抚养者),到了小学阶段,重要他人除了家长外,还有老师和同学。

到了青少年时期,重要他人除了父母,教师,同学外可能还有陌生人以及网络世界的虚拟他人等。

朱海英(2002)在其儿童自我概念与重要他人评价的相关研究中发现,儿童自我评价的各维度都与家长对其的评价有密切的关系。

就青少年而言,他人评价的内容包括父母、老师评价之外,还有同伴的态度、影视以及互联网等媒体舆论,甚至是大街上的陌生人的眼光。

就教师而言“他人评价”的来源主要是学校领导、同事、家长和学生等;就大学生而言“他人评价”的来源主要是恋人、朋友等。

所以,他人评价对象的不同,其评价也会不同。

他人评价的相关研究

初中和高中学生,随着生理上青春期的到来,其在心理上的“青春期”也迎面而来。

这个心理上的“青春期”主要表现在:

他们从以前追找外界的肯定转而寻求内心的自我探索,在对自己反复进行反思的过程中,逐渐形成自我的同一性,进而建构成一个具有独立个性完整的个体。

但是,自我肯定不是自发形成的,它需要借助于个体的行为后效,也就是,需要内外环境的相互作用,内外环境提供的信息反馈才能完成,而他人评价使其外部环境一个很重要的成分。

社会比较理论认为,与自己类似条件的人相比,他们对自己的评价与自我评价一致时,会加强评价者对自己的信心,相反,如果发现这些人对自己的评价差距很大的时候,自己的自信会下降,感觉自我评价受到很大的威胁。

白丽铃(2013)研宄了初中生自我概念及其与重要他人的评价,其重要他人选取了同伴和教师。

研究发现:

对学业不良的学生而言,同伴评价会影响他们在数学学习和体能上内隐自我概念;而对于优秀的学生而言,同伴评价会对其在外貌以及与异性的关系方面的内隐自我概念产生影响。

朱海英(2002)在儿童自我概念与重要他人评价的相关研究中发现,儿童对自己的外在行为表现、智力状况、学校表现、外貌特征等方面的评价受到教师、同伴评价的影响。

卓秀芳(2016)指出:

他人评价对初中生自我意识的发展具有重要影响。

当学生的自评与他评相符合时,学生更愿意接受别人对他的评论。

所以,学生的自我评价是否合理会影响到他们对他人评价的态度和接受程度。

任国华(2003)在其研究得出:

人格发展的重要外部因素之一是他人评价。

他人评价是个体自我评价的一个重要依据。

辛秀萍(2016)其研宄中发现:

不同认知风格的个体,他人评价对其的影响也是不同的。

其具体表现为,他人对个体的高评价可以提高个体情绪调节的能力,其中对于场依存性认知风格的个体更加突出。

自我概念清晰性的研究概述

自我概念清晰性的含义

自我概念(Self-concept)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心理学概念,也是人格结构的重要组成部分。

自从WilliamJames提出这一概念以来,人们对自我概念的研究也就越来越多,从理论研究到实践研究等。

在早期的研究中,人们对自我概念的认识与测量是单维的、笼统的、整体的。

James对自我概念具体成分的分析开启了对其进行元素分析的先河。

他将自我分为物质自我、社会自我、精神自我和纯粹自我四种成分,认为“这些成分在层次上是有顺序的,各种成分的总和构成总体自我概念”(HattieJA,1992)。

自我概念清晰性(Self-ConceptClarity,SCC)是自我概念的结构特征,由Campbell提出,是指个体的自我概念的内容(如个体觉察到的自我特征)能够被个体清晰确定、体会到内在的一致性和时间上稳定性的程度(Campbell,1996)。

自我概念清晰性的测量

目前国内对于自我概念清晰性的研究比较少,知网搜索结果也不过,测量问卷多使用SCC,Campbell(1990)采用自我评定法编制了自我概念清晰性问卷,1996年修订成由12道题目构成的自我概念清晰性问卷(SCC)。

近年来该问卷一直被国际上的研究者广泛应用,结果显示信度和效度良好(Campbell,1996)。

自我概念清晰性的影响因素

内部因素

自我概念的萌芽来自于有意识的区分自我与其他。

镜像实验可以说明这一点,大部分12个月大的婴儿会触碰镜子里的红点,而约15个月大的婴儿会触碰自己的鼻子,体现出他们能区分镜像与实际自己的能力。

社会认知也会对自我概念的发展起到重要作用,Selman认为在儿童的社会化的过程中儿童会在内心产生分化,会有内部状态和外部状态的区别,然后会有“真正的自我”的自我定义。

社会认知

社会互动是儿童自我概念发展的根本动力和核心机制。

自我概念的发展除了依赖于自身内部条件外,更重要的是,它是在与社会的相互作用中形成和发展起来的。

在社会交往中个体通过他人的评价逐渐认识自己,从而使自我概念得到不断的发展。

文化

特定的社会文化制约个体自我概念的发展。

跨文化研究表明不同社会环境下的自我概念发展并不遵循统一规律。

在个人主义文化下,个人更倾向于从自主、独立和创造角度建构自我概念,强调自我价值的实现,重视独立和自我满足,强调“私我”;在集体主义文化下,儿童更倾向于从人际和联系的角度构建自我概念,而且成人也鼓励儿童遵守群体规范,重视一致和遵从,强调“公我”(EnglishT,ChenS,2011)。

自我概念清晰性和社会认知关系密切,在社会互动中发展,评价是在这个过程中的重要一环,本研究的假设是自我评价和他人评价一致性高则自我概念清晰性水平就高。

 

二、研究方案

1.研究目标、研究内容或研究假设

研究目标为湖北省某中学三个年级随机抽取300人。

研究内容为自我评价和他人评价一致性对自我概念清晰性的影响。

研究假设自我评价和他人评价一致可以预测自我概念清晰性。

2.拟采取的研究方法、技术路线、实验方案及可行性分析

研究方法

通过问卷收集研究对象的数据进行分析。

研究工具

从社会知觉的两个维度:

热情和能力。

通过给出开放性问卷,收集热情和能力两个维度的形容词,挑选出现频率最高,最具有代表性的词语,分别代表高热情、低热情、高能力、低能力形容词,再让被试在这些词上根据自己的表现进行评价,采用5点计分法,最终编制成自我评价问卷。

自我评价问卷可以让同桌评价作为他人评价问卷。

施测

本研宄采用心理问卷测量法。

施测由主试和班主任老师共同主持,采取团体施测的方式。

以班级为团体进行施测,施测前统一指导语,由主试向被试统一讲解问卷测试的目的和回答的方式,三份问卷同时发放,发放顺序为自我评价问卷、他人评价问卷和自我概念清晰性问卷。

发放他人评价问卷时,采取两人一组的互评方式进行评价,整个测试时间为分钟。

自我概念清晰性问卷,选用的是等人(年修订后的题版本结合冯泽雨(翻译的中文版本。

采用级计分,其中有道反向计分题。

该问卷的内部一致性信度为0.791,效度良好。

 

3、预实验进展

 

4.预期的论文进展

2019年9月-12月30日补充综述并收集青少年问卷数据。

2020年1月1日-2月28完成论文初稿。

2020年2月29日-4月30日完成毕业论文定稿。

 

三、论文大纲

研究意义

理论意义

现实意义

现状分析

社会知觉的概述

自我评价的概述

他人评价的概述

自我概念清晰性的概述

研究对象

研究工具

研究方法

研究结果的统计和分析

结论

建议

辅导建议

参考文献

附录

自我评价问卷

自我概念清晰性问卷

致谢

 

四、研究基础

1.主要参考文献

佐斌,代涛涛,温芳芳,索玉贤.(2015).社会认知内容的“大二”模型.心理科学:

(04),1019-1023.

AronsonE,WilsonTD,AkertRM.社会心理学.侯玉波等译.第一版.北京:

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5.81白丽铃(2013).学业不良学生的外显、内隐自我概念及其与重要他人评价的关系.华东师范大学.

程亚华(2007)社会知觉中特质与情境交互作用的研究.西北师范大学.陈小异,李明蔚.(2014).大学生主观幸福感与心理健康研究.重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03),178-183.

崔哲,李育辉,张建新.(2005).中学生自我评价及其影响因素.中国行为医学科学(02),18-20.

代涛涛.(2015).对人知觉和评价中的内容偏好及情境效应.华中师范大学.

郭海燕.(2010).自尊、自我评价与人际关系的相关研究.河北大学.黎艳.(2013).青少年自我和谐与自我评价、主观幸福感的关系研究.广州大学.

李晶,张杰,朱莉琪.(2011).中学生自我评价的发展及其与学业成绩的关系.心理科学(03),619-624.

任国华.(2003).自我图式、他人评价与人格发展的关系.心理科学(05),     910-911.

任燕.(2006).中学生的自我评价及其与心理健康的相关研究.郑州大学.沈烈荣,姜金伟.0011).他人评价、自我同一性发展与青少年逆反心理成因分析.科教文汇(下旬刊)178-179.

王建平.(2012).初中学生自我评价问题研究.东北师范大学.

辛秀萍.(2016).他人评价对不同认知风格大学生的情绪调节自我效能感的影响.江西师范大学.

钟毅平,陈智勇,罗西,王锡爱,易文婦.(2014).自我肯定对自尊及自我评价的影响.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03),390-393.朱海英.(2002).儿童自我概念与重要他人评价的相关研究.华南师范大学.

朱智贤.(1989).心理学大词典.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李娜.初中生自我评价、反射性评价、他人评价和主观幸福感的关系及辅导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17.

CampbellJD,TrapnellPD,HeineSJ,etal.Self-concept-clarity:

Measurement,personalitycorrelates,andcultural-boundaries.JournalofPersonalityandSocialPsychology,1996,70:

141-156

HattieJA.Self-concept.NewYork:

LawrenceErlbaumAss-ociates,1992

S.Harter.(1999).TheConstructionoftheSelf,ADevelopmentalPerspective,NewYork:

GuifordPress.

Fiske,S.T.?

Cuddy?

A.J.C.,Glick,P.,&Xu,J.(2002).Amodelofstereotypecontent:

Competenceandwarmthrespectivelyfollowfromperceivedstatusandcompetition.JournalofPersonalityandSocialPsychology,82(6),S7S-902.

SelmanRL.Thegrowthofinterpersonalunderstanding.NewYork:

Academic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人文社科 > 法律资料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