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看事业单位职业道德教师版.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14180272 上传时间:2023-06-21 格式:DOCX 页数:85 大小:1.45MB
下载 相关 举报
要看事业单位职业道德教师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85页
要看事业单位职业道德教师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85页
要看事业单位职业道德教师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85页
要看事业单位职业道德教师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85页
要看事业单位职业道德教师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85页
要看事业单位职业道德教师版.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85页
要看事业单位职业道德教师版.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85页
要看事业单位职业道德教师版.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85页
要看事业单位职业道德教师版.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85页
要看事业单位职业道德教师版.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85页
要看事业单位职业道德教师版.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85页
要看事业单位职业道德教师版.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85页
要看事业单位职业道德教师版.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85页
要看事业单位职业道德教师版.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85页
要看事业单位职业道德教师版.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85页
要看事业单位职业道德教师版.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85页
要看事业单位职业道德教师版.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85页
要看事业单位职业道德教师版.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85页
要看事业单位职业道德教师版.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85页
要看事业单位职业道德教师版.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85页
亲,该文档总共85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要看事业单位职业道德教师版.docx

《要看事业单位职业道德教师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要看事业单位职业道德教师版.docx(85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要看事业单位职业道德教师版.docx

要看事业单位职业道德教师版

第一章事业单位概况

第一节事业单位的概念和分类

一、事业单位的概念

事业单位的定义在不同时期有不同的概括和表述,通常这些定义都是围绕事业单位的基本特征来确定,即公益性、服务性、公立公有性,不以社会积累资本和盈利为目的,最主要的原因是因为事业单位在组织形式、服务功能及作用等方面的情况比较复杂,在一定程度上,确实很难准确把握和全面概括。

因此说事业单位的定义,具有一定的时限性,在不同的时期可以有不同的表述。

最早的定义是出现在1963年7月《国务院关于编制管理的暂行办法(草案)》中:

“凡是为国家创造或改善生产条件,促进社会福利,满足人民文化、教育、卫生等需要,其经费由国家开支的单位为事业单位。

1998年9月,国务院第8次常务会议审议通过的《事业单位登记管理暂行条例》将事业单位定义为:

为了社会公益目的,由国家机关举办或者其他组织利用国有资产举办的,从事教育、科技、文化、卫生等活动的社会服务组织。

《辞海》中对事业单位的定义是这样阐述的:

事业单位是“指受国家行政机关领导,没有生产收入,由国家经费开支,不实行经济核算,提供非物质生产和劳动服务的社会组织。

”从这三种表述的情况看,显然比较符合当时我国事业单位的基本特性和条件,但就现在而言,至少在作用范围、经费来源等方面已不符合客观实际。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不断深入,经济体制和政治体制改革的进一步深化,事业单位在举办主体、作用和服务功能等方面出现了许多新的变化。

目前对事业单位比较全面的定义应该是由国家事业单位登记管理局等单位主编的《事业单位登记管理须知》一书中的表述,书中认为,事业单位主要是指:

为社会公益目的,由国家机关举办或者其他组织利用国有资产举办的,从事教育、科技、文化、卫生等活动的社会服务组织。

这一定义至少包括了四个方面的内容:

第一,事业单位运行的目的是为了社会公益事业发展;第二,事业单位的构成方式由国家机关举办或者其他组织利用国有资产举办;第三,事业单位的行业范围涉及教、科、文、卫等诸多领域;第四,事业单位活动不再局限在不以国家积累资金为主要目的,而允许事业单位在保证社会公益事业发展的基础上追求经济效益。

今后,随着事业单位改革的进一步推开,我国现行的事业管理体制将向多元化、市场化的方向发展,不仅要继续发挥原有作用,更重要的是要追求最大的社会效益,以实现自我发展的目的。

按照这一发展方向,我们构想今后的事业单位应建立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依法设立,不以盈利为目的,拥有独立资产,面向社会自主从事准公共产品生产经营活动的社会基本组织形式。

☞经典例题:

判断:

事业单位遵循的最高利益是社会效益。

()

不定项选择:

下列选项中,()不是事业单位。

A.陕西省卫生防疫站B.陕西人民广播电台

C.陕西省人民医院D.陕西青年旅行社

二、事业单位的分类

 

 

☞经典例题

不定项选择:

下列选项中能够组成事业单位完整分类的是:

()

A.公益类B.经营类C.管理类D.教育类

第二节事业单位人事制度

一、事业单位人事制度概述

 

(一)事业单位人事制度的地位和作用

(二)事业单位人事制度的基本原则

(三)事业单位人事制度的特征

二、事业单位人事制度的具体内容

(一)事业单位考核制度

1.考核的目的

为了正确评价事业单位工作人员的德才表现和工作实绩,激励督促事业单位工作人员提高政治业务素质,认真履行职责,并为其晋升、聘任、奖惩、培训、辞退以及调整工资待遇提供依据。

2.考核的内容

考核的内容主要包括德、能、勤、绩四个方面,重点考核工作实绩。

德主要考核政治思想、职业道德表现和廉洁自律情况。

能主要考核工作能力、管理能力和创新能力以及知识更新情况。

勤主要考核工作态度、勤奋敬业精神和遵守劳动纪律情况。

绩主要考核完成工作任务的数量、质量、效率和取得成果的水平及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考核标准应以岗位职责及年度工作任务为基本依据,具体标准在政府人事部门与主管部门的指导下由各单位根据实际情况自行制定。

考核结果作为被考核者晋升、聘任、奖惩、培训、辞退以及调整工资待遇的依据。

3.考核的等次和标准

事业单位工作人员的岗位考核结果分为:

优秀、合格、基本合格、不合格四个等次。

4.管理人员考核等次的标准

优秀正确贯彻执行党和国家的路线、方针、政策,模范遵守国家的法律、法规和各项规章制度,廉洁奉公,精通业务,工作勤奋,有改革创新精神,业绩突出。

合格正确贯彻执行党和国家的路线、方针、政策,自觉遵守国家的法律、法规和各项规章制度,廉洁自律,熟悉业务,工作积极,能够完成工作任务。

基本合格贯彻执行党和国家的路线、方针、政策,遵守国家的法律、法规和各项规章制度,政治业务素质一般,基本能够完成工作任务或在工作中造成一定失误。

不合格政治业务素质较低,组织纪律性较差,工作责任心不强,难以适应岗位工作要求,不能够完成工作任务或在工作中造成重大失误。

5.专业技术人员考核等次的标准

优秀拥护党和国家的路线、方针、政策,模范遵守国家法律、法规及各项规章制度和职业道德,工作责任心强,勤奋敬业,专业技术水平高,业务工作能力强,工作有创新、业绩突出。

合格拥护党和国家的路线、方针、政策,自觉遵守国家法律、法规及各项规章制度和职业道德,工作负责,业务熟练,专业技术水平较高,业务工作能力较强,积极履行岗位职责,完成工作任务较好。

基本合格遵守国家法律、法规及各项规章制度和职业道德,政治业务素质一般,基本能够完成工作任务或在工作中造成一定失误。

不合格政治业务素质较低,组织纪律性较差,工作责任心不强,不能够履行岗位职责,难以适应岗位工作要求,不能够完成工作任务或在工作中造成重大失误

6.工勤人员考核等次的标准

优秀政治思想表现好,模范遵守国家法律、法规和各项规章制度,业务精通,工作勤奋,责任心强,确保劳动安全,工作成绩突出。

合格政治思想表现好,自觉遵守国家法律、法规和各项规章制度,熟悉业务,工作积极,注重劳动安全,履行岗位职责,完成工作任务较好。

基本合格政治思想表现一般,遵守国家法律、法规和各项规章制度,基本能够履行岗位职责和完成工作任务,不能严格执行操作规程,忽视劳动安全,出现事故苗头或发生轻微事故。

不合格政治思想表现和组织纪律性较差,责任心不强,不能够履行岗位职责,不适应工作要求,不能够完成工作任务,违反操作规程,造成严重失误或发生严重事故。

7.考核的方法和程序

考核的方法事业单位工作人员的考核,实行领导与群众相结合,平时与定期相结合,定性与定量相结合。

考核要注重实效,简便易行,宜于操作。

考核由事业单位负责人负责。

必要时,事业单位负责人可以授权同级副职或有关机构负责人负责考核。

考核分为平时考核和年度考核。

学校的考核亦可按照学年进行。

平时考核随时进行,由被考核人员根据工作任务定期记录,主管领导负责核查。

年度考核一般每年年末或翌年年初进行。

年度考核以平时考核为基础。

年度考核的基本程序被考核人个人总结、述职;主管领导在听取群众意见的基础上,根据平时考核和个人总结写出评语,提出考核等次意见;考核组织对主管领导提出的考核意见进行审核;事业单位负责人确定考核等次;将考核结果以书面形式通知被考核人;考核事业单位担任各级领导职务的工作人员,必要时,可以进行民主评议或民意测验。

8.考核结果的使用

事业单位年度考核和聘期考核的结果是事业单位工作人员续聘、解聘、辞退、晋级、培训、奖惩的主要依据。

年度考核被确定为合格以上等次的,除按照国家有关政策规定享受相关工作待遇外,管理人员连续三年被确定为合格以上等次的,具有晋升职务的资格,连续两年以上被确定为优秀等次的,具有优先晋升职务的资格;专业技术人员年度考核被确定为合格以上等次的,具有续聘的资格,连续两年以上被确定为优秀等次的,现职务空缺的可优先推荐参加高一级专业技术职务晋升的考试考核评定;工勤人员连续两年以上被确定为优秀等次的,具有聘任技术职务的优先资格。

事业单位工作人员年度考核被确定为基本合格等次的,按照国家有关政策规定享受相关工资待遇,但应对其批评教育,指出不足,限期整改。

事业单位工作人员年度考核被确定为不合格等次的,应调整其岗位或安排其离岗接受必要的培训后调整岗位。

无正当理由不同意调整岗位的,或虽然同意调整岗位,但到新岗位后年度考核仍被确定为不合格等次的,可予以辞退或解聘。

事业单位工作人员年度考核结束后,若发现事业单位工作人员在考核前有违纪违法行为,应视为考核不实,考核等次无效。

(二)事业单位工资制度

工资制度作为社会的分配方式,是有关工资形式、工资标准和工资支付原则、办法的总称,是一个历史范畴。

现行的工资制度是1993年根据党的十三届七中全会和十四大关于事业单位要逐步建立符合自身特点的工资制度的要求,在调查研究和总结以往工资制度改革的经验基础上所制定的、实施的工资制度。

(三)专业技术人员职称制度

专业技术职务是根据实际工作需要设置的有明确责任、任职条件和任期,并需要具备专门的业务知识和技术水平才能担任的工作岗位。

建立专业技术职务聘任制度,主要根据实际需要设置专业技术职务,规定明确的职责和任职条件,在定编、定员的基础上,确定高、中、初级专业技术职务的合理结构比例;由行政领导在经过评审委员会评定的、符合相关条件的专业技术人员中聘任;有一定的任期,在任职期间领取专业技术职务工资。

(四)培训制度

培训是根据实际工作需要,为提高劳动者素质和能力而进行的培养和训练。

事业单位的培训是指对事业单位的工作人员进行以更新、补充、拓展知识,增强创新能力,提高管理水平和专业技术水平,促进事业单位发展为目的的培养和训练。

(五)人事聘用制度

事业单位用人制度为聘用制,是指事业单位与职工按照国家有关法律、政策和规定在平等自愿、协商一致基础上,通过签订聘用合同,确定单位和个人的人事关系,明确聘用单位和受聘人员与工作有关的权利和义务的用人新机制。

聘用制度包括公开招聘、签订聘用合同、定期考核、解聘、辞聘等制度,涉及人事管理上的“进、管、出”等环节。

事业单位聘用人员应在岗位有空缺的条件下,按照公开招聘、竞聘上岗的有关规定择优聘用。

公开招聘要坚持德才兼备的用人标准,贯彻公开、平等、竞争、择优的原则,也要坚持政府宏观管理与落实单位用人自主权相结合,统一规范、分类指导、分级管理。

事业单位应该与聘用人员签订聘用合同,确定相应的工资待遇。

聘用合同期限内调整岗位的,应对聘用合同的相关内容作出相应变更。

事业单位应按照管理岗位、专业技术岗位、工勤技能岗位的职责任务和任职条件聘用人员。

专业技术高级、中级和初级岗位的聘用条件应不低于国家规定的基本条件。

实行职业资格准入控制的,应符合准入控制的要求。

事业单位人员原则上不得在两个岗位上任职,因行业特点确需兼任的,须按人事管理权限审批。

专业技术一级岗位人员的聘用,由事业单位按照行政隶属关系逐级上报,经省、自治区、直辖市或国务院部门审核后报人事部,人事部有关部门确定。

事业单位通过建立和推行聘用制度,实现用人上的公开、公平、公正,促进事业单位自主用人,保障职工自主择业,维护单位和职工双方的合法权益。

通过实行聘用制度转换事业单位用人机制,实现事业单位人事管理由身份管理向岗位管理转变,由行政任用关系向平等协商的聘用关系转变,建立一套符合社会主义市场体制要求的事业单位人事管理制度。

(六)岗位管理制度

事业单位岗位设置一般为管理岗位、专业技术岗位和工勤技能岗位三种类别。

特殊情况下,可以设置特设岗位。

管理岗位是指担负领导职责或管理任务的工作岗位。

管理岗位的设置要适应增强单位运转效能、提高工作效率、提升管理水平的需要。

管理岗位分为十个等级,即一至十级职员岗位。

事业单位现行的部级正职、部级副职、厅级正职、厅级副职、处级正职、处级副职、科级正职、科级副职、科员、办事员依次分别对应管理岗位一到十级职员岗位。

专业技术岗位是指从事专业技术工作,具有相应专业技术水平和能力要求的工作岗位。

专业技术岗位的设置要符合专业技术工作的规律和特点,适应发展社会公益事业与提高专业水平的需要。

专业技术岗位分为十三个等级,包括高级岗位、中级岗位和初级岗位。

高级岗位分七个等级,即一至七级;中级岗位分三个等级,即八至十级;初级岗位分三个等级,即十一至十三级。

工勤技能岗位是指承担技能操作和维护、后勤保障、服务等职责的工作岗位。

工勤技能岗位的设置要适应提高操作维护技能,提升服务水平的要求,满足单位业务工作的实际需要。

工勤技能岗位包括技术工岗位和普通工岗位,其中技术工岗位分为五个等级,即一至五级。

分别对应高级技师、技师、高级工、中级工、初级工。

普通工岗位不分等级。

事业单位根据事业发展和工作需要,经批准,可设置特设岗位,主要用于聘用急需的高层次人才等特殊需要。

特设岗位的等级根据实际需要,按照规定的程序和管理权限确定。

(七)人事争议处理

1.人事争议纠纷处理方式

 

2.人事争议纠纷处理的发展趋势

(1)各处理方式的发展趋势

基于我国现状、处理人事争议纠纷各方式能够存在下去的,大体上只有调解和仲裁。

(2)受案范围的发展趋势:

①人事争议行政处理(调解与仲裁)所依据的法律规范,至少应是地方行政法规,即由省级人大审议通过的法律规范。

②争议范围制定在“因辞职、辞退和履行聘用合同发生的争议”与司法解释高度一致,即受案范围与诉讼受案范围一致。

(3)申诉人当事人范围的发展趋势

①人事争议主体要求严格,即只能是“事业单位与工作人员”,彻底排除了“国家机关”和“企业”。

②将民办非企业单位的聘用合同争议纳入人事争议仲裁的受案范围,如民办学校、律师事务所等。

☞经典例题

判断:

1.专业人才是事业单位的主要人员构成。

(正确)

2.聘用制度是事业单位用人的一项基本制度。

(正确)

不定项选择:

1.《事业单位公开招聘人员暂行规定》确定从()起,事业单位新进人员除国家政策性安置,按照人事管理权限由上级任命及涉密岗位等确需使用其他方法选拔使用人员外,都要实行公开招聘。

A.2005年7月1日B.2006年1月1日

C.2006年7月1日D.2007年1月1日

【参考答案】B

【答题辨析】为实现事业单位人事管理科学化、制度化和规范化,规范事业单位招聘行为,提高人员素质,人事部发布了《事业单位公开招聘人员暂行规定》,该《规定》确定从2006年1月1日起,事业单位新进人员除国家政策性安置,按照人事管理权限由上级任命及涉密岗位等确需使用其他方法选拔使用人员外,都要实行公开招聘。

2.事业单位工作人员考核的重点是()。

A.政治表现B.工作能力

C.工作实绩D.遵守纪律

【参考答案】C

【答题辨析】2006年12月,人事部发布的《事业单位工作人员考核暂行规定》第四条规定:

“事业单位工作人员考核的内容主要包括德、能、勤、绩四个方面,重点考核工作实绩。

德主要考核政治思想、职业道德表现和廉洁自律情况;能主要考核工作能力、管理能力和创新能力,以及知识更新情况;勤主要考核工作态度、勤奋敬业精神和遵守劳动纪律情况;绩主要考核完成工作任务的数量、质量、效率,取得成果的水平及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3.事业单位除涉密岗位和政策性安置人员外,()岗位一律面向社会公开招聘。

A.空缺B.专业技术

C.工勤技能D.新设

【参考答案】AD

【答题辨析】人事部发布的《事业单位公开招聘人员暂行规定》规定从2006年1月1日起,事业单位新进人员除国家政策性安置,按照人事管理权限由上级任命及涉密岗位等确需使用其他方法选拔使用人员外,新设岗位和空缺岗位都要实行公开招聘。

4.事业单位工作人员的岗位考核成果划分为()。

A.优秀B.合格

C.基本合格D.不合格

【参考答案】ABCD

【答题辨析】《事业单位工作人员考核暂行规定》第五条规定:

“事业单位工作人员考核结果分为优秀、合格、基本合格、不合格四个等次。

第三节事业单位改革

一、事业单位改革的指导思想和目标要求

事业单位改革要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深入贯彻党的“十七大”精神,按照政事分开、事企分开的原则,规范、发展、搞活事业单位,促进社会事业的健康发展,推动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

改革的主要思路,按照政事分开、事企分开和管办分离的要求,以促进公益事业发展为目的,以科学分类为基础,以深化机制体制改革为核心,总体设计、分类指导、因地制宜、先行试点、稳步推进,进一步增强事业单位活力,不断满足人民群众和经济社会发展对公益服务的需求。

事业单位改革要有利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完善和政府职能的转变;有利于事业资源的优化配置和服务功能的充分发挥;有利于事业单位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的创新;有利于调动事业单位中各类专门人才和广大职工的积极性;有利于增强事业单位的生机与活力;有利于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有利于维护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尤其要让广大农民和城市低收人群体的基本公益服务需求得到保障。

建立健全基础优先、服务公平、区域均衡、门类齐全的公益服务体系是深化事业单位改革的目标要求。

基础优先对直接关系广大人民群众基本需求,关系国家安全、社会稳定的基本公益服务,要优先发展、重点保证。

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基本公益服务的范围应逐步扩大,服务质量要不断提高。

服务公平各种基本公益服务应当惠及全民,要采取有力措施,逐步实现公民不受身份、收入和居住地的限制,都能平等的享受基本公益服务。

区域均衡不同地区的基本公益服务水平应当大体均衡,要逐步缩小城乡之间、区域之间公益服务水平的差距,注重发展面向“三农”和中西部地区的基本公益服务。

门类齐全在保证基本公益服务的前提下,针对不同层次、不同群体的多样化需求,逐步扩展公益服务区域、增加服务品种,为经济社会发展和人民群众生活提供内容更加丰富、门类更加齐全的公益服务。

二、事业单位改革的历程

第一阶段:

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到1992年党的十四大。

重点是对国家包办事业单位进行探索性改革,主要是拨乱反正,恢复社会事业,适当下放各类事业单位的管理权,以促进各类事业为经济建设的中心工作服务。

第二阶段:

1992年党的十四大到2002年党的十六大。

各类事业单位的改革都提出了具体政策,事业单位改革分领域不断推进。

第三阶段:

2002年党的十六大至2007年党的十七大。

党的十六大报告进一步强调:

“按照政事分开原则,改革事业单位管理体制”;十六届三中全会提出“继续推进事业单位改革”;四中、五中全会进一步提出“加快推进事业单位分类改革”。

第四阶段:

2007年党的十七大至今。

党的十七大要求进一步深化事业单位的分类改革。

十七届二中全会通过的《关于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的意见》对深化事业单位改革提出了具体要求,明确“按照政事分开、事企分开和管办分离的原则,对现有事业单位分三类进行改革。

主要承担行政职能的,逐步转为行政机构或将行政职能划归行政机构;主要从事生产经营活动的,逐步转为企业;主要从事公益服务的,强化公益属性,整合资源,完善法人治理结构,加强政府监管。

推进事业单位养老保险制度和人事制度改革,完善相关财政政策”。

按照十七大和十七届二中全会的要求,事业单位改革继续深化。

三、事业单位改革的主要任务

事业单位改革的主要任务是:

建立服务体系健全、公益目标明确、投入机制合理、监督制度完善、治理结构规范、微观运行高效的事业单位管理体制和运行体制。

服务体系健全建立充分满足人民群众多方面的基本需求、尽量满足不同层次人的多样化需求的社会公益服务体系。

公益目标明确根据政府的公共服务职责,明确各类事业单位和每个事业单位的具体公益目标,实现国家利益、单位利益和个人利益相统一。

投入机制合理按照公共财政的要求,建立社会公益服务支出与省级财政总体支出的合理比例关系和增长机制,改进和完善投入方式,鼓励社会力量以多种方式投资公益事业。

监督制度完善制定相关法律法规,完善监督制度,加强政府和社会对事业单位的监督,保障各项公益服务的公平公正和优质高效。

治理结构规范建立和完善事业单位法人治理结构,强化事业单位内部约束机制,保证事业单位健康运行与发展。

微观运行高效根据不同事业单位的特点,建立最大限度地调动职工积极性,最大限度地提高工作效率和资源使用效益的微观运行机制。

四、事业单位改革的内容

(一)分类推进事业单位机构改革

根据不同事业单位承担的职能任务和功能特点,将现有事业单位划分为管理类、公益类和经营类三种基本类型,分类进行机构改革。

对管理类事业单位,在精简、规范其职责任务和机构编制的基础上,原则上要纳入行政机构序列进行管理,受行政机构和编制额限制,不能纳入行政序列的管理类事业单位,要实施与行政机关类同的管理方式。

对公益事业单位要优化资源配置,适应政府职能转变及建立公共财政的需要,按照精简、统一、效能的原则,合理调整布局结构,重新核定职责任务、机构编制和人员结构比例,改革管理体制,完善运行机制,增强发展的生机与活力。

经营类事业单位,原则上要转为企业,并要做好转制过程中的清产核资和人员安置工作。

(二)深化事业单位人事制度改革

事业单位用人制度改革是人事制度改革的基础和前提,用人制度具体包括了全员聘用制度、聘用合同制度、专业技术职务评聘制度、流动用人制度、兼职兼薪制度、职业资格制度、领导人员管理制度、分流人员安置制度、人事宏观管理制度、人事监督制约制度等。

进行事业单位领导人员选拔任用制度改革,对不同类型事业单位的领导人员,实行由单一的委任制转变为委任、聘任、选任、考任、招标聘任等多种形式相结合的任用制度;建立健全事业单位领导人员任期目标责任制,加强对任期目标完成情况的考核。

以聘任制作为事业单位的基本用人制度,建立和完善以岗位管理为基础的用人机制,除公益类事业单位中的某些单位或岗位继续实施委任、选任制度外,其他事业单位人员,原则上都应实行聘用制,管理人员实行职员岗位聘用制,专业技术人员实行专业技术岗位聘用制,工勤人员要实行工勤技能岗位聘用制。

除涉密岗位和政策性安置人员外,新设或空缺岗位一律面向社会公开招聘。

建立健全解聘和辞聘制度,妥善解决人员安置问题。

加强聘后管理,逐步实现事业单位管理由身份管理向岗位管理、由行政依附关系向平等人事主体关系、由国家用人向单位用人的转变。

(三)深化事业单位收入分配制度改革

事业单位分配制度改革是人事制度改革的核心、重点是工资制度改革,目标是建立公平、竞争、高效的激励机制,解决“平均主义大锅饭”的问题。

结合不同类型事业单位的特点和岗位特点,推进收入分配制度改革。

在事业单位内部建立科学规范的工作绩效考评机制,对单位内部各岗位制订具体的工作量化标准,客观、公正地衡量全体人员工作情况和实际贡献。

以岗位职级工作为基础,结合绩效工资等其他分配方式,建立既灵活多样又科学规范的收入分配激励制度。

按照不同类型的事业单位,采取多种具体分配方式。

对有突出贡献的优秀人才,要建立多种形式的奖励机制;对重要的特殊岗位和特别需要的专门人才,可实行特殊的工资标准。

要全面加强分配资金来源管理,规范工资支付形式,简化工资与福利费种类,制定岗位等级工资参考标准,强化分配秩序监管,逐步形成完善的事业单位工资收入和工资增长的宏观调控体系。

(四)健全事业单位的社会保障体系

事业单位社会保障制度改革,是人事制度改革的“托底工程”,社会保障制度的建立和完善,可以解决人员分流安置和在职人员的“后顾之忧”,从某种意义上说决定事业单位改革的成败。

结合事业单位分类改革和国家社会保障制度建设的基本框架,推进事业单位的社会保障制度改革。

要进一步完善事业单位失业保险制度和医疗保险制度,在此基础上,重点进行事业单位养老保险制度改革。

要根据不同类型事业单位的特点,实施养老保险差别性政策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初中教育 > 中考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