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大陆各省人均GDP的变异系数.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1418162 上传时间:2023-04-30 格式:DOCX 页数:12 大小:146.4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国大陆各省人均GDP的变异系数.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2页
中国大陆各省人均GDP的变异系数.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2页
中国大陆各省人均GDP的变异系数.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2页
中国大陆各省人均GDP的变异系数.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2页
中国大陆各省人均GDP的变异系数.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2页
中国大陆各省人均GDP的变异系数.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2页
中国大陆各省人均GDP的变异系数.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2页
中国大陆各省人均GDP的变异系数.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2页
中国大陆各省人均GDP的变异系数.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2页
中国大陆各省人均GDP的变异系数.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2页
中国大陆各省人均GDP的变异系数.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2页
中国大陆各省人均GDP的变异系数.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2页
亲,该文档总共12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中国大陆各省人均GDP的变异系数.docx

《中国大陆各省人均GDP的变异系数.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国大陆各省人均GDP的变异系数.docx(12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中国大陆各省人均GDP的变异系数.docx

中国大陆各省人均GDP的变异系数

中国大陆各省人均GDP的变异系数

摘要:

我国是一个区域发展很不平衡的国家。

东部地区的发展远远超过西部,而且各省份发展也很不平衡。

尽管近年来,西部地区发展提速,与东部地区相对差距有所缩小,但是绝对差距仍在扩大,形成了我国的区域经济发展畸形化,严重影响我国经济健康发展。

2000年3月5日国务院总理朱镕基在九届人大三次会议政府工作报告中指出,实施西部地区大开发战略,加快中西部地区的发展,是党中央贯彻邓小平同志关于我国现代化建设“两个大局”战略思想面向新世纪作出的重大决策。

关键词:

区域经济,变异系数,协调发展,可持续发展。

1研究区域及我国经济的总体变化规律:

1.1研究区域:

研究区域包括我国的31个省(包括省级自治区、直辖市,不包括港澳台)。

1.2自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GDP变化情况: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令世人瞩目。

1992-1996年、2003-2007年,经济增长速度均连续5年超过10%,被称为“中国的奇迹”。

但与此同时,我国东、西部区域的差距日益扩大。

2007年,东部地区人均GDP为31241元,西部地区仅为13073元,东部是西部的2.39倍,其他各项经济社会发展指标也都差距悬殊。

2数据来源:

2.1各省份GDP数据和全国GDP数据的来源:

数据来源于中国国家统计局,数据包括1978——2010年全国以及各省份的GDP,以及各省份的各产业数据,其中海南省没有1988年以前数据,重庆没有1997年以前数据。

2.2各省份人口数据和全国人口数据的来源:

数据来源于中国国家统计局,数据包括1978——2010年个省份的人口数量。

其中海南省没有1988年以前数据,重庆没有1997年以前数据。

(注:

1.无直接调查的数据根据人口变动情况抽样调查数据推算。

2.全国总人口包括现役军人数,分地区数字中未包括。

3.全国总人口根据人口变动情况抽样误差和调查误差进行了修正,分地区人口未作修正(下表同)。

4.全国数据未包括香港、澳门特别行政区和台湾省的人口数据。

3全国各省区人均GDP的差异情况:

3.1各省区人均GDP的变异系数:

其中Cv表示变异系数,

表示各省区人均GDP值,

表示第i个省的人均GDP值,n-1表示自由度,

表示无偏估计值。

3.2各省区第一产业人均GDP的变异系数:

其中Cv表示变异系数,

表示各省区第一产业人均GDP值,

表示第i个省的第一产业人均GDP值,n-1表示自由度,

表示无偏估计值。

3.3各省区第二产业人均GDP的变异系数:

其中Cv表示变异系数,

表示各省区第二产业人均GDP值,

表示第i个省的第二产业人均GDP值,n-1表示自由度,

表示无偏估计值。

3.3各省区第三产业人均GDP的变异系数:

其中Cv表示变异系数,

表示各省区第三产业人均GDP值,

表示第i个省的第三产业人均GDP值,n-1表示自由度,

表示无偏估计值。

4结果分析:

4.1国家政策对西部发展的影响:

1.“向东倾斜”发展战略造成的区域发展不平衡

在改革开放时期,国家为了发展经济,使东部优先发展战略,在一定程度上使东部经济发展上来。

首先,对东部地区经济体制改革及对外开放给予增加投资、设立特区、财政放权、减免税收等优惠政策,并加强能源、通讯、交通、市政等基础设施建设。

其次,投资和财政政策的优惠措施。

再进一步的“西气东输”“西电东输”等重大工程的完工,完全将西部定格在了资源供应的地位,更不利于西部的发展。

然而,东部有了西部的资源、能源,可以更好地去进行城市建设,进行生产发展。

图一

图二

图三

图一为1978——2010年东、西部第二产业值,图二为1978——2010年全国第二产业变异系数,图三为1978——2010年东西部第二产业人均收入差。

从图一数据看,从1999年西部大开发政策提出以后,东西部之间的经济差距并没有缩小,反而进一步扩大,并且有进一步扩大的趋势;由图二来看,从1999年西部大开发经济政策提出以后,全国第二产业的变异系数有所下降。

但从图三看,收入差最小在1983年出现负值,为-0.00532万元,最大值在2010年,为0.978808万元。

图二一

图二二

图二三

图二一为1978——2010年东、西部第三产业值,图二二为1978——2010年全国第三产业变异系数,图二三为1978——2010年东西部第三产业人均收入差。

从上面三张图看,1990年以前,东西部人均收入,还在一个很低的水平,而且之间差异比较小,特别是变异系数有变小的趋势;1990年以后,东部发展速度明显有所提高,而西部还是比较缓慢,再1990——2003年间,东西部第三产业差距加大,特别在2003年以后,东西部的发展速度都加快,而西部的发展速度远远超过东部,造成了2003——2010年东西部第三产业人均收入差距变大的结果。

图三一

图三二

图三三

图三一为1978——2010年东、西部第三产业值,图三二为1978——2010年全国第三产业变异系数,图三三为1978——2010年东西部第三产业人均收入差。

从上图看,1992年以前,第一产业东西部的人均收入的差异不是很大,但从1992年以后,东西部的差距在持续增大,到1997年差值达到200元,在1997年以后这个差值有所减小,但还是比较大的。

但和第三、第二产业相比,第一产业的差值较小、变异系数较小,东西部发展较平衡。

从总体来看我国的人均GDP变异系数在1978年——1990年有一定的下降趋势,其主要原因是国家实行了改革开放,在这中间西部也有了一定的发展;但在1990年——2002年之间,东西部经济有了一定的差距,东部飞速发展,而西部相对滞后,其主要原因是在1990年国家提出西部大开发政策,把西部定位为东部的资源、能源基地,东部借助西部的资源、能源进行了飞速发展;2002年以后,由于进一步加强西部大开发政策,西部经济进入飞速发展阶段。

2.与缩小地区差距渐行渐远的地区分工合作

西部作为东部的资源供应地,将廉价的资源供应给东部,加之西部廉价的劳动力,是资源经过加工,然后又销售到西部,提高了东部的经济,还是西部在这里受到经济压力。

以西气东输为例,这项静态投资1400亿元的西部大开发标志性惠民工程实施后,华东地区在享受大气质量改善的同时,“中国东部沿海地区一批由西气东输工程‘催生’的天然气发电厂……成为上海先进制造业加快发展的新契机”,“早在西气东输工程建设之时,宝钢就成功跻身X70高等级管线钢材的招投标市场,并因此提升了自身生产高附加值钢材的技术水平”。

旨在提升西部经济实力、改善其落后面貌的优惠项目在客观上为发达的上海经济锦上添花,提供了发展“新契机”。

而与此形成强烈反差的是,从“居民收入位次”指标来看,新疆由2003年的全国第17位下降到2004年的第24位、2005年的最后一位;2006年新疆生产总值同比增长11%,位居西部12个省的最后一名。

可见,这项西部大开发标志性工程,并没有在多大程度上改变新疆经济发展的面貌、提升当地居民收入水平。

3.政策执行的差距

现实的区域经济活动在不断证明:

由国家制定的区域发展政策、规划,在具体实施中,总是不能完全按照预想进行。

要么实施的结果与预期相反,要么走了样或根本推行不下去。

固然,有体制改革与政策不配套、对规划政策理解有偏差、利益主体对利益诉求的差异性等原因,但事实上,西部地方政府在自主管理方面远远落后于东部地区尤其是沿海地区,政府能力不足是均衡发展战略执行不力的重要原因。

主要表现在推动当地经济和社会发展方面普遍力不从心,尤其是优化软环境的能力,即积极创新获取信息,吸引人才、技术、资金的能力。

这反映出国家分权管理地方经济的管理体制存在的一些问题。

 一是权利约束。

二是财力约束。

 三是能力约束。

4.2东西部地理条件的差异:

首先,东部地处沿海,有便利的海上运输条件,可以节省很大的运输成本;其次,东部沿海有便利的海外贸易条件,可以很好地进行海外贸易;再,东部位于我国的一级阶地上,地势平坦,有广阔的平原,河三角洲。

西部地处大陆内部,属于典型的季风性大陆气候,交通不发达;且多高山,沙漠。

4.3历史积淀的差异:

明清时期,广东是中国合法进行海外贸易的省区,全国从广东(广州)出口的商品约有236种之多,其中手工业品有137种,占总数的一半以上。

其中的商品交易以生丝、丝织品为大宗,其次是瓷器和茶叶等。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后,1949—1976年,广东仍然是中国海外贸易最重要的省区,广州仍然是中国海外贸易的重要港口。

特别是1957年4月25日,中央政府决定在广州举行春秋两次出口商品交易会后,广东又重新获得开放贸易的机遇,海外贸易蓬勃发展。

在明清时期,东南沿海就已经有了对外贸易的经验,也从中获得了经济利益;而西部,从丝绸之路环境恶化之后,基本上就没有了对外贸易的经验。

而且,东部也有很好的工业基础,不说别的,就说东北的重工业,在日本占领东北的时间里,日本想在中国掠夺资源,就在东北建立了很多的工业基地,直到建国初期,东北的一些设备还是日本人留下的。

而西部,在明清时期,基本上是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很少进行贸易;新中国成立后,西部经济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是靠第一产业。

5对策与建议:

1,由单纯的地区倾斜变为按国家产业政策倾斜。

根据国家产业政策结合不同地区的资源状况、资金状况、市场状况进行比较,对优势产业进行培育。

认真执行“八五”计划中确定的“统筹规划、合理分工、优势互补、协调发展”的地区布局原则,把全国经济的统一性和地区经济特色结合起来,使产业倾斜建立在地区优势资源和市场优势的基础上。

2,发挥资源优势,发展西部优势产业。

调整优化产业结构,大力发展特色经济和优势产业、促进资源优势向产业优势、经济优势的转化,是增强西部地区自我发展能力,扩大社会就业、增加城乡居民收入的根本性措施。

国家要支持西部地区具备基本条件的地方发展特色经济,由国家投资或需要国家核准的重点项目,优先安排在西部地区。

国家的技改贴息资金要向西部优势产业倾斜,在金融资本投入上,实行级差利率等有别于东部地区的政策,使西部地区优势产业发展不仅能够得到金融资本的支持,而且能够得到较低于中东部地区的利率支持,促进西部优势产业的发展和开发。

3,建立灵活有效的就业机制。

鉴于西部地区经济发展的滞后性,首先要把发展二、三产业特别是能够带动大量人口就业的劳动密集型二、三产业作为解决居民收入的重要环节来抓;其次,西部地区有大量的人力资源,劳动力价格在世界上具有竞争优势,只有加快中小企业的发展,特别是非公有制中小型企业的发展,才能打通城镇失业人员和农村劳动力转移的通道。

我国东西部城乡居民收入分配的不平等不仅源自资金、管理要素的不平等,而且主要表现在劳动力、技术要素的不平等。

因此,国家要打破在劳动力市场方面存在的东西分割局面,建立全国范围的劳动力市场,促进劳动力流动,通过流动使得报酬平均化,充分发挥市场力量对收入差距的收敛作用。

今后还应大力促进西部地区劳动力自身素质的提高和身份的平等,普及西部地区教育,提高基本素质,使西部地区城乡居民能够平等参与全国统一市场就业,以此扩大西部城乡劳动力输出力度,增加西部城乡居民的收入。

4,持续深入地推进西部大开发战略。

西部大开发实施,12年以来,使西部地区的经济和社会发展取得了良好成效,西部城乡居民的收入也由此大幅增加。

因此,必须持续深入地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西部大开发必须坚持以农业为基础,把解决西部地区的农业、农民和农村问题放在突出位置。

西部大开发战略,必须进一步的加强,不能有丝毫松懈。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求职职场 > 简历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