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建设发展规划提纲完整版.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14182459 上传时间:2023-06-21 格式:DOCX 页数:12 大小:3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学科建设发展规划提纲完整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2页
学科建设发展规划提纲完整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2页
学科建设发展规划提纲完整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2页
学科建设发展规划提纲完整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2页
学科建设发展规划提纲完整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2页
学科建设发展规划提纲完整版.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2页
学科建设发展规划提纲完整版.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2页
学科建设发展规划提纲完整版.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2页
学科建设发展规划提纲完整版.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2页
学科建设发展规划提纲完整版.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2页
学科建设发展规划提纲完整版.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2页
学科建设发展规划提纲完整版.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2页
亲,该文档总共12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学科建设发展规划提纲完整版.docx

《学科建设发展规划提纲完整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学科建设发展规划提纲完整版.docx(12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学科建设发展规划提纲完整版.docx

学科建设发展规划提纲完整版

HENsystemofficeroom【HEN16H-HENS2AHENS8Q8-HENH1688】

 

学科建设发展规划提纲

《应用化学学科建设发展规划(2009~2011)》编写提纲

一、建设目的和意义

应用化学是工学化学工程与技术一级学科下与化学工程、化学工艺、生物化工、工业催化并列的一个二级学科(编号080704)。

是以化学基本理论和方法对化工、材料、医药、信息、生命、环境、能源、地球、空间和核科学等工业生产中与化学有关的问题进行应用基础理论和方法及应用研究为使命的中心学科,是化学与化工之间的桥梁与纽带,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国民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撑。

通过对本学科的建设,全面提升本学科的教学科研能力和水平、项目和成果的档次以及人才培养质量和对区域经济发展的贡献。

顺利完成省级重点建设学科的建设任务。

二、学科概况

本学科点是在已有近30年办学历史的化学学科基础上于2004年筹建而成。

现有专任教师21人,其中教授2人、副高8人、讲师11人。

其中,具有博士学位8人(含1人博士在读)、7人硕士研究生毕业;有原子吸收分光光度计(WFX-130)、气相色谱仪(GC900、GC9800)和紫外吸收光谱仪(UV2100、VARIANCary)、多功能X射线衍射仪BRUKERD8ADVANCEXRD、Q600同步热分析、Nicolet5700智能傅立叶红外光谱仪、GeminiV2380全自动比表面积和孔隙分析仪、Agilent1200高效液相色谱仪,AGLIENT3DCE毛细管电泳仪、VARIANCary100分子荧光分光光度计和岛津GCMS-2010PLUS气质联用仪等1100余万元仪器设备。

承担各类基金项目40余项,其中,国家创新基金1项、省部级15项、横向项目4项,省教育厅12项。

发表研究论文200余篇,其中被SCI、Ei和ISTP收录35篇。

获安徽省高等学校省级优秀科技成果三等奖1项。

开发橡胶、塑料助剂、医药、农药中间体和食品添加剂等精细化工产品12个,创建“含有活性氢大分子量有机化合物衍生化萃取-气相色谱”等分析方法22项。

1、现有基础

项目

截止时间

基本数据

(在编共23人)

教授(或相当专业技术职务)

副教授(或相当

专业技术职务)

讲师(或相当专业技术职务)

具有

博士学位

具有

硕士学位人

年龄结构

35岁以下

7

3

5

36至45岁

2

4

5

1

46至55岁

2

6

1

56至60岁

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0名;省、市优秀专家名;省百千层次人才名;省高校学科带头人名;省高校中青年骨干教师1名;省级教学名师名。

发表论文

共205篇

在学术刊物

发表200篇

在学术会议

发表5篇

SCI、EI、ISTP

收录35篇

高级专业技术职务人员平均发表论文篇/年·人

出版学术专着共2部

出版译着共部

获国家级奖

共项

获省部级奖

共项

获高校人文社科奖

共项

获其他科研奖

共4项

获得发明专利

共项

科研成果转让

共6项

科研成果被采用

共6项

直接经济效益

2850万元

支配科研经费合计万元(不含配套),平均每年万元

高级专业技术职务人员平均科研经费万元/年·人

承担科研项目共20项

其中国家级项目项

省(部)级项目3项

厅(市)级

项目17项

承担的横向课题8项

目前承担的科研项目的经费合计35万元

教学与人才培养

获国家级优秀教学成果奖共项

获省部级优秀教学成果奖共项

获国家精品课共门

获省部级精品课共门

获省级优秀学位论文共篇

获国家级优秀教材奖共部

获省部级优秀教材奖共部

出版教材教学用书共2部

工作条件

拥有专业实验室面积合计4000M2

拥有万元以上仪器设备合计35台(件)

仪器设备值

合计450万元

本学科中外文藏书合计万册,拥有中外文期刊108种

投资仪器设备费合计万元

用于购置本学科图书经费合计万元

用于改善本学科点工作条件的其他投入合计万元

2、主要研究方向

本学科点在功能材料与精细化工领域的研究方向主要有四个方面:

(1)功能材料

以与环境化学物质(如气体)之间作用所引起的电阻改变来检测各种有毒有害易燃易爆气体的敏感材料探索为主的功能材料研究始于1997年。

经过10余年的发展,目前已有较为完善的粉料合成手段、气敏元件制备工艺设备、电化学分析仪和电池循环系统及部分表征等设备,并有校级“功能材料研究所”依托。

先后负责主持此领域的自然科学基金课题8项,在SensorsandActuators、化学学报、物理化学学报、无机材料学报、化学物理学报、应用化学、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学报、半导体杂志、仪器仪表学报、功能材料等刊物发表独撰或第一作者论文60余篇,其中被SCI、ISTP、Ei收录的第一作者论文20余篇。

在新型气体敏感材料探索、制备方法、导电性能和气敏效应及高性能锂电材料等领域的研究已达相当水准。

本研究方向学术带头人为葛秀涛教授。

成员有吴刚副教授(博士)、冯剑副教授(博士后)、李永红高级实验师、郑建东讲师(博士)、任兰正博士、章守权讲师(博士在读)、冯建华讲师(硕士)、侯金松讲师(硕士)。

(2)精细化学品开发与应用

注重实验室研究与工程化研究及与工业化生产的紧密结合。

近20年来,先后完成“紫外线吸收剂UV-320的研制。

1995年吉化集团公司鉴定,1996年吉林省科技厅技术鉴定;连续法合成叔十二碳硫醇的工艺研究(小试)。

年中国石油吉化集团公司技术鉴定;连续法合成叔十二碳硫醇的工艺研究(中试),年中国石油吉化集团公司技术鉴定;3000吨/年连续法合成叔十二碳硫醇技术转让项目于2005年开车成功;乙烯装置

本研究方向学术带头人为薛连海教授。

成员有葛秀涛教授、吴刚副教授(博士)、吴霖生副教授、李永红高级实验师、楼鑫博士、侯金松讲师(硕士)、郑建东讲师(博士)、任兰正博士、冯建华讲师(硕士)。

(3)工业分析

以“毛细管气相色谱、填充柱气相色谱、高效液相色谱、红外光谱、核磁共振谱和气相色谱/质谱联机分析”为主要手段,建立快速、简捷、准确的有机物定性、定量分析方法、实时在线生产工艺控制分析方法为主要特色。

以创新分析方法和理论与破解企业技术难题为目的进行应用研究,在本领域发表学术论文40余篇、建立并应用的分析方法有22项。

产学研结合的优势和特色十分明显。

本研究方向学术带头人为薛连海教授。

成员有吴霖生副教授、孙艳辉博士、李敏副教授、张汆博士、王金秀硕士。

(4)化学分离

主要涉及复杂体系微相分离和高效毛细管电泳的分离富集。

采用统计力学手段研究复杂物系热力学性质、为微相分离结构和自组装形态提供理论解释和预测,采用MD和DPD计算机模拟获取复杂物系微相结构或自组装形态。

在约束体系嵌段共聚物的微相分离形态、表面活性剂和聚电解质混合体系的相互作用和自组装结构方面的研究处于领先,发表论文近20篇,其中管道约束体系模拟成果作为封面文章发表于MacromolecularTheoryandSimulations杂志(MTS,2006,15,674);采用大体积、场放大进样和与瞬间等速电泳结合的预富集方法,将移动化学反应界面用于生物基体中的药物分析,增加了检测灵敏度,初步解决了高盐基体中样品的富集分离。

本研究方向学术带头人为冯剑副教授。

成员薛连海有教授、郑建东讲师(博士)、李敏副教授、吴霖生副教授、孙艳辉博士、张汆博士。

3、教学与人才培养

根据“地方性、应用型”办学定位,建构高水平的本科人才培养体系(包括培养方案、师资队伍、课程、教材、教学研究与改革、教学管理、专业特色和评价体系、实验基地、文献资料、研究所(室)等),不断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是我们的不懈追求。

为此:

(1)强化师资队伍建设

坚持以人为本,在上级领导统一领导下,采用稳定和引进并重措施,抓好“教学”和“科研”两支队伍建设;重点加强学术带头人以及学术骨干和中青年教师的培养,“有为有位”、“统筹兼顾”;采用“教学、科研、服务”综合测评,最大限度调动工作积极性与创造性;积极鼓励教师申报或参加国家、省部级重点科研课题,不断提高本学科的研究水平和创新能力,形成良好的发展环境和科研氛围,加强与企业之间的合作,争取更多的横向课题;广泛开展学术交流,增强学术气氛,每年外聘3-4名本学科知名专家、学者来系作学术报告并指导科研和教学工作,同时在本系内组织青年学者进行学术交流4-6次。

成效显着,先后有4名博士学成如期而归,而且还引进了1名教授和3名博士。

目前,本学科点副高职和硕士以上学历教师均达56%以上。

(2)时刻不忘“实验室、实践基地和仪器设备”建设

本学科是一门实验科学,理论、规律、成果一刻也离不开实验的检验。

没有实验室、实践基地和仪器设备,师资越强浪费越大,人才培养质量更是无从保证。

多年来,我们扭住“实验室、实践基地和仪器设备”建设时刻不忘。

除每年年终总结和计划及能关联的机会去争取外,做好规划和所需仪器设备的各种准备亦十分关健。

仅2003年以来,实验室面积就从原来1500m2增加到4000m2。

目前已拥有X射线衍射仪、同步热分析,智能傅立叶红外光谱仪、高效液相色谱仪、毛细管电泳仪、分子荧光分光光度计、气质联用仪等大型仪器,使我们的仪器设备拥有率已跃入安徽同类高校前列。

实践基地2007年一年净增4个。

这均为实现本学科点的跨跃式发展奠定了很好的基础。

近30多年来,已为国家培养了大批优秀人才,有近200人考取了研究生。

4、已有物质条件

(1)现有化工原理、化学工程与工艺、应用化学专业、无机化学、分析化学、有机化学、物理化学等实验室和功能材料研究所等实验室和研究所(室)4000m2;拥有原子吸收分光光度计、气相色谱仪、紫外吸收光谱仪、多功能X射线衍射仪、同步热分析,智能傅立叶红外光谱仪、全自动比表面积和孔隙分析仪、高效液相色谱仪、毛细管电泳仪、分子荧光分光光度计、气质联用仪等仪器设备1000余万元。

(2)有“来安金禾实业”和“来安振兴化工厂”及“南京化学工业公司”、“安庆石化”等实践基地。

(3)图书资料

纸质图书45910册;网络图书11152种(超星图书馆)。

期刊108种。

(4)教学辅助设备

理化楼有两个能容纳120人的多媒体教室和1个60余台计算机的仿真模拟实验室。

5、优势和差距

本学科的优势在于经历近30年发展和2002-2004年“专升本”、西班牙?

以色列政府贷款以及2005-2008人才引进的黄金期的快速发展。

已经建立起一支责任性强、教学能力强、学术层次较高、年龄结构较合理、充满活力教学和研究队伍。

初步具有开展科学研究的基础条件。

在教学和科研方面取得了一批有价值的研究成果;拥有了实验科学研究必须具备的近1000余万元的大型仪器设备。

主要的差距在于几个主要研究方向学术负责人和研究团队的力量还比较薄弱;项目小、研究经费缺乏;研究设施尚不完善,实验室面积不足,大部分研究人员尚无固定的研究场所、材料研究必需的电镜尚无;在省内具有较高影响的教学和科研成果相当不足。

三、建设目标与发展规划

1、学科队伍建设

学术团队是学科建设的关键。

将按“学科带头人必须具备本学科坚实的理论基础,较宽的学术视野、善于把握学术前沿和高度的责任感、凝聚力,能带领本学科始终走在学科建设的前列;学科骨干必须具有宽阔的胸怀和气度,富有奉献和协作精神,能为本学科的发展共同奋斗”的要求,每个学科方向遴选1位水平最高、影响最大的教授为学术带头人,1-2位学术地位比较高的教授、副教授为学科骨干,每个学科骨干下面有若干名职务、学历、年龄等结构合理的助手。

以该学术团队为基础,建立相应的教学团队,促进教学改革与教学建设任务,提升教学水平和人才培养质量。

2、科学研究

科学研究是学科建设的重要载体,其重要体现是学科方向、学科基地和学术成果。

“功能材料,精细化学品开发与应用,工业分析”是本学科根据我校实际和区域社会经济发展要求凝练出的3个具有区域特色并能体现自身优势的学科方向;GC、XRD、DTA-TG、IR、HPLC、毛细管电泳仪、紫外-可见分光光度计、分子荧光分光光度计、气质联用仪”等仪器设备和“化工技术研究所”、“功能材料研究所”和“工业催化”等研究室、实验室以及“Elsevier”外文数据库使用权等文献资料是学科建设基地;科研立项、课题经费、论文﹙检索﹚论着、发明专利以及各类成果的获奖等是学术成果的标志。

如何精心组织协调学科成员、紧紧围绕学科方向和学科基地的自身条件、紧密结合企事业单位需求,与相关学科、其它高校、科研机构和企事业单位联合,做强做大学科方向、积极寻求新学术生长点,管好、用好仪器设备,为地方经济服务、完成横向课题、争取实现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的零突破,多出标志性成果,乃本学科建设内容的重中之重。

另外,根据我院“地方性、应用型”办学定位,我们在加强基础研究的同时,重视应用基础和应用研究。

建立起与企业间联系关系,积极申报横向课题。

在若干应用研究成果基础上,促使研究成果的生产力转化,为地方经济发展服务。

3、教学与人才培养

根据“地方性、应用型”办学定位,建构高水平的本科人才培养体系(包括培养方案、师资队伍、课程、教材、教学研究与改革、教学管理、专业特色和评价体系、实训实验基地、文献资料、研究所(室)等)。

研究揣摩教学内容、教育思想和观念、社会经济发展的热点和前沿。

使教学内容与社会经济发展态势有机结合并将科研成果合理、及时融入教学;把培养学生接受新知识的能力、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创新能力作为改进教学方法的出发点和归宿,大力推进启发式、讨论式、交互式、实践式、自学式等教学方法,充分利用网络和已出版发行的电子资源研制、开发多媒体课件,使30-50%的专业课和专业选修课采用多媒体教学,课堂教学逐渐从传递性教学向探索性教学转变,实验教学逐渐由验证性实验向综合性和学生自主设计课题的创新性实验转变(占20%以上),毕业论文(设计)从模仿性训练向研究性训练转变。

改革教学内容、丰富教学模式,积极撰写教学论文,编写讲义和出版教材和辅导资料提升教学水平;继续采用“412学时学科基础实验+108学时专业实验+2周专业实习+优秀学生创新基金+16周毕业论文”平台和“1:

200配专职辅导员、1:

1(每专业每年级)配导师,优秀学生二下进教师课题组、三上进考研班”的人才培养模式,强化教学效果、全面提升人才培养质量。

4、物质条件

改善教学和科研条件。

为选择的几个重点发展的研究方向配置关键性的研究设备和仪器,增加教学实验室使之适合不断扩展的教学规模,建立专门的研究实验室满足科研需求。

在条件许可情况下,建造能“在贴近真实生产操作系统界面反复进行开车、停车训练、事故训练,掌握化工过程基本操作技能,加深对化工过程基本原理理解,提高对典型化工过程开车、停车、事故处理的能力以及对复杂化工过程动态运行的分析和决策能力,为学生毕业后尽快适用工作环境提供技术基础”的100台学生操作站和2个教师管理站的化工仿真实训中心1个。

5、主要措施

(1)以高校本科教学水平评估指标体系和国家、省实施重点学科建设的要求以及校学科建设规划为指南,适时更新思想观念。

积极完成各项建设任务。

(2)建立健全科学的管理机制和工作机制。

保证与应用化学重点学科建设相配套的“实验室、研究所(室)、实践基地、仪器设备、图书资料”建设必须的经费的正常投入和使用,优化配置、资源共享,充分发挥省级重点学科的示范带动和辐射作用。

(3)实行学科带头人和学科骨干特聘岗位负责制,制定并完善“教学、科研、服务”综合测评体系,动态化管理学术团队。

(4)坚持专项经费专项使用原则,给予学科带头人充分的自主权。

四、本二级学科对应的一级学科规划

1、本一级学科中尚未授权的二级学科名称

化学工程、化学工艺、生物化工、工业催化

2、本一级学科5个主要研究方向介绍

(1)功能材料

具有优良电学、磁学、光学、热学、声学、力学、化学、生物医学性能的功能材料制造的功能元器件是信息、空间、能源等现代高新技术及其产业的先导、基石与支撑。

本学科在此领域主要从事涉及气体敏感材料、纳米材料、高性能锂电材料、催化新材料及催化过程的理论与工程研究。

(2)精细化学品开发与应用

主要从事橡胶、塑料助剂和中间体、医药、农药中间体和食品添加剂的制备和工程化研究。

(3)工业分析

借助“毛细管气相色谱、填充柱气相色谱、高效液相色谱、红外光谱、核磁共振谱和气相色谱/质谱联机分析”等仪器,实时在线有机物的快速、简捷、准确的定性、定量分析方法的创建与研究。

(4)金属有机化合物合成与性质

金属有机化学是无机化学与有机化学间的交叉学科。

金属有机化合物是无机物和有机物间的重要桥梁。

1827年问世的ZeiseKPtCl3(CH2=CH2)是第一个被发现的具有不饱和有机分子与金属键链的有机金属化合物。

此后,有机硅、有机钠、有机锌等相继问世并得到应用。

着名的格氏试剂及其催化反应极大地推动了有机化学的发展,Ziegler-Natta催化剂也给工业带来了巨大经济效益。

1951年具有特殊结构和类似芳烃的二茂铁得到了制备和结构确证,为有机过渡金属开辟了一大类新型的有机金属配合物。

现已发现,周期表中几乎所有金属元素都能和碳结合,形成不同形式的金属有机化合物。

迄今已先后有10位科学家因在有机金属化学领域做出的巨大贡献而荣获Nobel化学奖。

目前金属有机化合物研究重点为继续合成具有导向性的新型的金属络合物以及其结构和反应性能。

(5)高分子离子液体合成与性质

离子液体作为一种新型的绿色环保溶剂,在有机合成、导电、萃取分离等领域的应用研究正在兴起,并已引起越来越多的研究者的浓厚兴趣。

目前,离子液体用于各类有机合成反应如双烯合成、傅-克反应、聚合反应等催化体系中显示出明显的优势,如反应产物的高选择性,易循环回收利用等。

将离子液体与高分子材料相结合,合成具有特殊性能的高分子材料,这方面的工作还处于刚起步的阶段,在这方面主要是合成高分子聚电解质及高分子催化剂,但是从已经研究出的结果来看,这方面的研究应用前景还是十分广阔的,可合成液晶材料等等,相信这一领域的研究必将得到越来越多的重视。

3、本一级学科预期授权时间

在取得学院对学科建设支持的基础上,争取在2011-2015年获得本一级学科授权。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经管营销 > 经济市场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