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英翻译实践第一讲.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14187713 上传时间:2023-06-21 格式:DOCX 页数:10 大小:25.6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汉英翻译实践第一讲.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0页
汉英翻译实践第一讲.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0页
汉英翻译实践第一讲.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0页
汉英翻译实践第一讲.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0页
汉英翻译实践第一讲.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0页
汉英翻译实践第一讲.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0页
汉英翻译实践第一讲.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0页
汉英翻译实践第一讲.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0页
汉英翻译实践第一讲.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0页
汉英翻译实践第一讲.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0页
亲,该文档总共10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汉英翻译实践第一讲.docx

《汉英翻译实践第一讲.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汉英翻译实践第一讲.docx(10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汉英翻译实践第一讲.docx

汉英翻译实践第一讲

PARTI:

I.原文(SourceText)

水桥

在巴拿马,有一座世界闻名的“水桥”,那就是巴拿马运河。

去年暑假,我跟着爸爸妈妈去巴拿马运河游览观光,至今还记忆犹新。

我们乘机抵达巴拿马城,然后搭上了一艘游轮,从巴尔博亚港进入运河。

船行13公里后,便到了运河的第一组水闸1。

巴拿马运河就是通过水闸的关与开,让船舰跨越陆地的一座“水桥”2。

我们开始“上桥”了。

船驶进闸池之后,厚2米,高、宽各20米,重数百吨的钢闸门便缓缓地关闭,闸池里开始注水。

几分钟后,水涨船高3。

游轮在两岸电力机车的牵引下缓缓前进。

这样连升两级之后,船已经升高了16米。

出闸后,再驶过一个小湖,又到了第二组水闸。

经过这座水闸,船又升高了9.5米。

这样,船已高出海平面26米,进入“桥顶”4。

我们的游船驶进了长达13公里的主航道,只见5两岸山6如刀削,绿树红花,景色十分秀丽7。

游船出了峡谷,驶入了宽阔的加通湖。

湖水倒映着远山白云,美丽的小岛时隐时现8。

在湖中悠悠航行38公里之后,船来到了加通水闸,从此进入了“下桥”段。

这座水闸共有三级,犹如三个巨大的台阶。

游船经过加通水闸后,已经降到了与大西洋水面相同的高度。

当船驶入利蒙湾时,美丽的加勒比海便出现在眼前9。

我们从太平洋来到大西洋10,彼此隔离的大洋因为有了巴拿马运河而相通。

运河全长公里,宽度由150米到304米不等。

5万吨级的巨轮,日夜畅通无阻。

它无愧于“世界桥梁”的称誉。

我由衷地赞美人类改造自然的智慧和勇气!

我敬佩你,巴拿马人民!

导游告诉我们,巴拿马人民是有志气的。

他们一方面正在改造现在这条运河;另一方面,还准备新建一条更长的运河,预计工程需要10年才能完成,它将成为人类有史以来最大的工程11。

我们期待着它早日完成。

II.理解难点提示(SuggestionsforComprehension)

1.这里的“水闸”指什么参考下文的“进闸池”、“出闸”。

2.为什么称巴拿马运河为“水桥”

3.“涨、高”指“开始涨、高”,还是“涨、高”到了足够的高度考虑上文的“几分钟后”。

4.这里两个分句是否平起平坐考虑上文已经说过船“升高了16米,又升高了9.5米”。

5.“只见”是不是真的在描写“我们”在干什么考虑上文的主语是“我们的游船”,不是“我们”;上文的宾语是“主航道”,下文接着是“两岸”。

6.“山”指hills还是指mountains考虑1)上文说“桥顶”只高出海平面26米;2)地理知识:

巴拿马地峡很窄。

7.(我们的游船驶进了)“长达13公里的主航道,只见两岸山如刀削,绿树红花,景色十分秀丽”中各部分的层次关系如何考虑“主航道”与“山”的空间关系,“山”与“绿树红花”的空间关系,“山”与“景色十分秀丽”的物与属性的关系。

8.这里的“时隐时现”什么意思参考1)上文的“驶入”,下文的“悠悠航行”;2)常识:

“隐、现”可由光线明暗造成,遮拦物的有无造成,也可由观察者移动造成。

9.“驶入”与“出现”同时,还是先后利用常识“运动是相对的”。

10.“我们从太平洋来到大西洋”发生了,正在发生,还是将发生考虑1)上文说“加勒比海便出现在眼前”;2)地理知识:

加勒比海是大西洋的一部分。

11.这些话是不是作者的话1)上文说“导游告诉我们”;2)作文知识:

“巴拿马人民是有志气的”是论点,而论点需要论据。

III.译文(TargetText)

AWaterBridge

Across1Panamaruns2aworld-famous“waterbridge”,and3thatisthePanamaCanal.LastsummervacationIwentwithmyparentsonasightseeingtouralongit,which4isstillfreshinmymemory.

Havinggot5toPanamaCitybyair,weboardedapleasureboatintheportofBalboaandsailedintothecanal.Theboattraveled13kmandreachedthefirstgroupofwaterlocks.ThePanamaCanalisthusa“waterbridge”thatallowsshipstocrosslandbytheopeningandclosingofwaterlocks.

Webegan“gettingontothebridge”.Whentheboathadsailedintothelockchamber,thesteelgate,2metersthick,20metershighandwideandhundredsoftonsinweight,slowlyclosed,andwaterbeganrunningintothechamber,whichcontinuedforafewminutes6.Theboatrosewiththewaterandadvancedslowly,pulledalongbypowercarsalongbothbanks.Twoliftslikethatraisedtheboat16meters7.Itsailedoutofthelockacrossasmalllakeandcametothesecondgroupoflocks,whichraisedtheboatanother8meters.Inthisway,theboat,now26metersabovesealevel,hadgotontothe“topofthebridge”.Itsailedalongthemainchannel,whichstretched13kmbetweenbeautifulhillsassteepasifcutapartwithaswordandcoveredwithgreentreesandcolorfulflowers9.

TheboatsailedoutofthegorgeandintothewideGatúnLake,with10whitecloudsanddistanthillsreflectedinitandprettyislespassingintoandoutofsight11.Afteraleisurelyjourneyof38kmonthelake12,theboatcametotheGatúnLocks,andtherebeganits“descentdownthebridge”.TheGatúnLocks,threeinnumber,lookedlikesomany13giganticsteps.Aftergetting14throughthelocks,theboathaddescendedtothesamelevelasthesurfaceoftheAtlanticOcean.ThebeautifulCaribbeanSeacameintoviewasit15sailedintotheLimónBay.

Wehadcome16fromthePacifictotheAtlantic,twogreatoceansseparatedbylandbutlinkedbythePanamaCanal.Thecanalis81.8kminlengthand150to304minwidth.Shipsof50,000tonscanpassitunimpededallaroundtheclock17.Itistrulyworthyofthenameof“theBridgeoftheWorld”.Fullofheartypraises18amIforman’swisdomandcourageintransformingnature!

Iadmireyou,thepeopleofPanama!

TheguidetoldusthatthePanamanianpeoplehadhighaspirations.Ontheonehand,theywere19workingtoimprovetheexistentcanal,andontheotherhand,theywereplanningforanevenlongerone,which20,itwasestimated,wouldtake10yearstocomplete,andwhich21wouldbethegreatestprojectinman’shistory.Welookforwardtoitsearlycompletion22.

IV.表达讲解(ExplanationofExpression)

1.“在”译为across是由canal的形状与其同Panama的位置关系决定的。

这是具体化。

2.“有”译为runs,是由canal的形状决定的。

这也是具体化。

3.原文中没有“和”(意合),译文里用and(形合)。

英语里不能单用逗号连接两个分句。

4.原文没有主语,是承前省,译文用了which,既提供了主语,又与前面的分句连接起来了。

改为it或that只有前一种作用,没有后一种作用。

5.原文的“我们”在全句之首,译文中句首没有we,条件是原文句首用非限定分句或无动词分句。

6.原文“几分钟后”属下句,译文whichcontinuedforafewminutes属上句,但描写的是同一事实,只是观察角度不同(视点转换)。

原文从船着眼,译文从水着眼。

如果照原文译,可能会引起“水流了几分钟之后船才升高”的误解。

7.原文讲“某种情况下船怎么样”,译文讲“twolifts使船怎么样”,二者都表达因果关系。

表现了:

英语常用某件事作主语,表示原因;汉语常用人或物作主语,因果关系由连词表示或暗含着。

8.汉语的“又”在动词后接数量词时,通常译为英语中的another。

9.“长达13公里的主航道……景色十分秀丽”的译文以stretched译“长达”,并以此为核心,用between表示“主航道”同“山”的空间关系,用coveredwith表示“山”与“绿树红花”的空间关系,用beautiful作hills的定语,表示物体与其属性的关系。

原文的“意合”特点与译文的形合特点十分鲜明。

“红”译为colorful而不译为red,是因为实际上,山上的花不是人工特意栽培的,不可能只有一种颜色,只是原文受到四字格的限制,只能用一个字。

10.一个with将两句合为一句。

11.根据小岛的隐现是由船运动造成,将“时隐时现”译为passingintoandoutofsight。

12.原文的动词词组在译文中成了名词词组,其中心词是原来的动词,定语是原文中的状语、补语。

13.somany意为“数目相同的”,此处即指three。

14.参见5。

15.原文用名词“船”,译文用代词it。

英语中,只要不会引起所指不明,都用代词;汉语中即使用代词不会引起混淆,也常用名词。

16.这句话是对已经发生了的事的概括,所以用过去完成时。

17.注意英语中“日夜”的这种习惯说法。

18,22.参见12。

19.这是导游的话,是自由间接引语,所以用过去进行时。

下面用would,而不用will,原因相同。

20,21.参见4。

V.翻译知识与对策(TranslatingKnowledgeandStrategies)

怎样才算好译文

“怎样才算好译文”这个问题是从翻译活动的结果提出来的,实际上是以什么标准(criterion)来衡量译文的好坏的问题。

这个问题也可从翻译活动的过程来提:

“应该怎样进行翻译”也就是翻译活动要遵循什么原则(principle)的问题。

两种提法角度不同,但实质相同。

指导任何活动的原则或衡量任何活动的结果的标准,都必然是从这种活动的目标推导出来的。

如第一课的“翻译知识与对策”所述,翻译“以原文功能、内容与风格的尽可能完整传达为目标”,因此,翻译的原则或标准必须反映这个目标。

就是说要使原文的功能、内容与风格在译文中尽可能不走样地再现出来。

“不走样”,就是“信”(fidelity/faithfulness)或其他类似的说法。

必须注意“尽可能”三个字。

这三个字既意味着,在翻译过程中,译者应该而且必然会追求不走样,又意味着,从结果来看,毫不走样实际上是不可能的。

例如:

1.TheBonaventureHotelisafewcityblocksfromtheoldMissionChurch.博纳文彻大酒店从古老的传教教堂横过几条街道就到了。

[ST01]

两种文本功能与内容是基本相同的。

但原文是静态描写(is…from…),译文是动态描写(横过……到了……);原文明显表示一般情况,而译文既可用来讲一般情况,又可用来讲某人某一次的经历;原文中的cityblock是由四条街道围成的方块一边的长度,不是“街道”。

然而要想使这句话的译文更进一步地“信”于原文,是非常困难的。

但以翻译结果无法彻底地“信”而否定翻译过程中追求“信”,是与翻译的目标背道而驰的,也是与译者的直觉相违背的。

在翻译过程中,译者的直觉是如何尽可能忠实地反映原作,做到尽可能准确地理解,力争不折不扣地表达。

就是说,译者有意识地或是无意识地受到“信”的原则约束,即使有某种程度、某个方面不“信”,如为了传达原文的功能而舍其内容,也是丢卒保车,目的是确保自己心目中最重要的方面的最大程度的“信”。

总而言之,不管“理论”多么新,以翻译无法做到彻底的“信”而否定“信”,正如因“人无完人”而唆使大家干脆都去做坏人。

原文的功能、内容与风格方面的“信”,可用三个字分别表达。

但一般论者原来都没有注意到功能的问题,于是用“信”专指内容方面的“信”,用“切”(felicity/closeness)表示风格方面的“信”。

例如:

2.我敬佩你,巴拿马人民!

Iadmireyou,thepeopleofPanama!

[ST02]

这句话如果译成IadmirethepeopleofPanama,功能、内容同原文相同,风格(这里主要表现在用直接呼告的形式)就不同了,不如第一种译文。

一般说来,传达原文风格比传达原文功能、内容更难。

例如:

3.游轮在两岸电力机车的牵引下缓缓前进。

Theboat…advancedslowly,pulledalongbypowercarsalongbothbanks.[ST02]

原文“缓缓”二字透露出书面语的风格,可是译文slowly并非书面用语。

要说风格相似,只能从整体看出一二。

在风格方面,有的提“雅”。

由于“雅”跟原文无关,所以备受非议。

除此之外,许多译论家还单独分出个“达”字(ease/smoothness/expressiveness)。

例如:

4.我们的游船驶进了长达13公里的主航道,只见两岸山如刀削,绿树红花,景色十分秀丽。

Itsailedalongthemainchannel,whichstretched13kmbetweenbeautifulhillsassteepasifcutapartwithaswordandcoveredwithgreentreesandcolorfulflowers.[ST02]

译文非常流畅。

如果译成Ourtouristboatsailedintothe13-kmmainchannel,onlysawhillsasifcutapartwithaswordonbothbanks,greentreesandcolorfulflowers,thescenerywasverybeautiful.就佶倔聱牙,语法不通。

有的说“达”是指跟自己创作一样流畅,即绝对的流畅。

有的说是跟原文“达”的程度一致,就是说,原文达,译文就达,原文不达(如小说中某些人物的对话),译文也不达。

事实上,原文在绝大部分情况下是“达”的。

根据“信”这个总原则,译文在绝大部分情况下也应“达”。

所以第一种说法符合绝大部分情况;但第二种说法更准确一点,把那些原文不“达”的情况也包括进来了。

如果再考虑一下,就知道流畅程度是风格的一种,或风格的基本要素之一。

汉语里有“晓畅的风格”与“佶倔聱牙的风格”之分,英语里也有easy/smooth/flowingstyle与grittystyle之别。

因此,把“译文达的程度与原文一致”这个要求,包含到“切”字里面,甚至径直包含到一个“信”字里面,也是可以的。

但是,一来原文在绝大多数情况下都是达的,译者时刻都面临着如何求译文的达的问题,二来译者,尤其是初学者,往往受原文遣词造句方式的束缚而造成译文不达;为了引起充分的注意,单独提出一个“达”字,也是无可厚非的。

总之,翻译的原则或标准应该是:

“信”(广义)┌传达原文功能与内容(“信”(狭义))

┖传达原文风格(“切”)┌切合风格的流畅程度(“达”)

└切合风格的其他方面

VI.名家论译(CelebritiesonTranslation)

A.F.Tytler:

Iwouldthereforedescribeagoodtranslationtobe,That,inwhichthemeritoftheoriginalworkissocompletelytransfusedintoanotherlanguage,astobeasdistinctlyapprehended,andasstronglyfeltbyanativeofthecountrytowhichthatlanguagebelongs,asitisbythosewhospeakthelanguageoftheoriginalwork.Now,supposingthisdescriptiontobeajustone,whichIthinkitis,letusexaminewhatarethelawsoftranslationwhichmaybededucedfromit.

Itwillfollow,

I.ThattheTranslationshouldgiveacompletetranscriptoftheideasoftheoriginalwork.

II.Thatthestyleandmannerofwritingshouldbeofthesamecharacterwiththatoftheoriginal.

III.ThattheTranslationshouldhavealltheeaseoforiginal

(编者按:

第三条中的originalcomposition,许多人译为“原著”或“原作”,系误译。

应译为“创作”或“独立写作”。

EugeneA.Nida:

Translatingconsistsinreproducinginthereceptorlanguagetheclosestnaturalequivalentofthesource-languagemessage,firstintermsofmeaningandsecondlyintermsof

严复:

一、译事三难:

信、达、雅。

求其信已大难矣!

顾信矣不达,虽译犹不译也,则达尚焉。

海通以来,象寄之才,随地多有,而任取一书,责其能与于斯二者,则已寡矣!

其故在浅尝,一也,偏至,二也,辨之者少,三也。

今是书所言,本五十年来西人新得之学,又为作者晚出之书。

译文取明深义,故词句之间,时有所颠到附益,不斤斤于字比句次,而意义则不倍本文。

题曰达旨,不云笔译,取便发挥,实非正法。

什法师有云:

“学我者病”。

来者方多,幸勿以是书为口实也!

一、西文句中名物字,多随举随释,如中文之旁支,后乃遥接前文,足意成句。

故西文句法,少者二三字,多者数十百言。

假令仿此为译,则恐必不可通,而删削取径,又恐意义有漏。

此在译者将全文神理,融会于心,则下笔抒词,自善互备。

至原文词理本深,难于共喻,则当前后引衬,以显其意。

凡此经营,皆以为达;为达即所以为信也。

一、《易》曰:

“修辞立诚”。

子曰:

“辞达而已”。

又曰:

“言之无文,行之不远”。

三者乃文章正轨,亦即为译事楷模。

故信、达而外,求其尔雅。

此不仅期以行远已耳,实则精理微言,用汉以前字法,句法,则为达易,用近世利俗文字,则求达难。

往往抑义就词,毫厘千里,审择于斯二者之间,夫固有所不得已也,岂钓奇哉!

不佞此译,颇贻艰深文陋之讥,实则刻意求显,不过如是。

又原书论说,多本名数格致及一切畴人之学,倘于之数者向未问津,虽作者同国之人,言语相通,仍多未喻,矧夫出以重译也耶!

3

刘重德:

参考上述中外两家之见,取其精华,并结合个人翻译的体会,拟把翻译原则修订为既一目了然、又比较全面的“信、达、切”三字:

(一)信——保全原文意义;

(二)达——译文通顺明白(后修改为“达如其分”——编者注);

(三)切——切合原文风格。

4

——————————

1.Tytler,AlexanderFraser.EssayonthePrinciplesofTranslation[M].1791,2.

2.Nida,EugeneA.etTaber,CharlesR..TheTheoryandPracticeofTranslation[M].E.J.Brill,Leiden,1982,12.

3.严复.天演论·译例言[A].翻译研究论文集(1894-1948)[C].北京:

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1984,6.

4.刘重德.翻译原则刍议[J].翻译通讯1983(4).

VII.练习(Exercise)

巴拿马城

巴拿马首都和最大城市。

位于巴拿马运河太平洋入口处。

面积平方公里,人口万;大巴拿马城人口万(1980),占全国人口的1/3以上。

城市座落在一岩性半岛上,背山临海,平均海拔36米。

气候湿热,年平均气温26.9℃,气温年差较小;年平均降水量1903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经管营销 > 经济市场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