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高考语文一轮复习专题九文学类文本二散文阅读第2讲着眼于神聚把握散文结构思路分析题.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14192584 上传时间:2023-06-21 格式:DOCX 页数:33 大小:44.1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版高考语文一轮复习专题九文学类文本二散文阅读第2讲着眼于神聚把握散文结构思路分析题.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3页
版高考语文一轮复习专题九文学类文本二散文阅读第2讲着眼于神聚把握散文结构思路分析题.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3页
版高考语文一轮复习专题九文学类文本二散文阅读第2讲着眼于神聚把握散文结构思路分析题.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33页
版高考语文一轮复习专题九文学类文本二散文阅读第2讲着眼于神聚把握散文结构思路分析题.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33页
版高考语文一轮复习专题九文学类文本二散文阅读第2讲着眼于神聚把握散文结构思路分析题.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33页
版高考语文一轮复习专题九文学类文本二散文阅读第2讲着眼于神聚把握散文结构思路分析题.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33页
版高考语文一轮复习专题九文学类文本二散文阅读第2讲着眼于神聚把握散文结构思路分析题.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33页
版高考语文一轮复习专题九文学类文本二散文阅读第2讲着眼于神聚把握散文结构思路分析题.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33页
版高考语文一轮复习专题九文学类文本二散文阅读第2讲着眼于神聚把握散文结构思路分析题.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33页
版高考语文一轮复习专题九文学类文本二散文阅读第2讲着眼于神聚把握散文结构思路分析题.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33页
版高考语文一轮复习专题九文学类文本二散文阅读第2讲着眼于神聚把握散文结构思路分析题.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33页
版高考语文一轮复习专题九文学类文本二散文阅读第2讲着眼于神聚把握散文结构思路分析题.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33页
版高考语文一轮复习专题九文学类文本二散文阅读第2讲着眼于神聚把握散文结构思路分析题.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33页
版高考语文一轮复习专题九文学类文本二散文阅读第2讲着眼于神聚把握散文结构思路分析题.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33页
版高考语文一轮复习专题九文学类文本二散文阅读第2讲着眼于神聚把握散文结构思路分析题.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33页
版高考语文一轮复习专题九文学类文本二散文阅读第2讲着眼于神聚把握散文结构思路分析题.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33页
版高考语文一轮复习专题九文学类文本二散文阅读第2讲着眼于神聚把握散文结构思路分析题.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33页
版高考语文一轮复习专题九文学类文本二散文阅读第2讲着眼于神聚把握散文结构思路分析题.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33页
版高考语文一轮复习专题九文学类文本二散文阅读第2讲着眼于神聚把握散文结构思路分析题.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33页
版高考语文一轮复习专题九文学类文本二散文阅读第2讲着眼于神聚把握散文结构思路分析题.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33页
亲,该文档总共33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版高考语文一轮复习专题九文学类文本二散文阅读第2讲着眼于神聚把握散文结构思路分析题.docx

《版高考语文一轮复习专题九文学类文本二散文阅读第2讲着眼于神聚把握散文结构思路分析题.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版高考语文一轮复习专题九文学类文本二散文阅读第2讲着眼于神聚把握散文结构思路分析题.docx(33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版高考语文一轮复习专题九文学类文本二散文阅读第2讲着眼于神聚把握散文结构思路分析题.docx

版高考语文一轮复习专题九文学类文本二散文阅读第2讲着眼于神聚把握散文结构思路分析题

第2讲 着眼于“神聚”,把握散文结构思路分析题

“散文结构思路分析”类试题是散文考查的重要内容,与《考试说明》中“分析作品结构”的考点相对应,着重考查考生的综合分析能力。

试题涉及文章整体结构、段落结构、段与篇的逻辑关系、段与段之间的关系等,题型一般有3种:

行文思路分析题,线索作用分析题,句段作用分析题。

但是不论散文结构思路怎样变化,都要围绕散文中心主旨行文,也就意味着在分析散文结构思路时应着眼于“神聚”。

题型一 行文思路分析题

一、什么是行文思路分析[理在书中]

行文思路是作者按照一定的条理表达思想的路径、脉络,是作品的整体构思布局,行文思路分析就是梳理分析作者的这一构思布局。

高考设置行文思路分析题的侧重点在“梳理”上,又有两种考法:

一是直接考查,梳理行文思路;二是间接考查,梳理人物心理(感情)变化。

[教材举隅]

回扣教材

《荷塘月色》一文既有外部的行踪线索,又有内部的心理线索,使文章结构严谨,形成一种完美的圆合状态,请简要分析这一行文结构。

(综合考查行文思路和心理变化)

标答分析

参考答案:

①从外部结构看,本文从作者出家门经过小径到荷塘,赏完荷塘月色之景又回到家里,依空间顺序描绘了一次夏夜游,呈现圆形结构;②从内部结构看,情感思绪从不宁静、寻宁静、得宁静到失宁静,也呈现一个圆形结构;③内外结构的一致性,恰到好处地适应了作者展现一段心理历程的需要。

答案分析:

本题考查对文章行文思路的分析,既直接考查行文思路,也考查心理变化。

首先明确这是一篇写景状物的散文,其行文线索主要是作者的行踪(空间变化),另有心理线索。

针对行踪线索,我们先勾画关键句,如“带上门出去”“一条幽僻的路”“我且受用这无边的荷香月色”“不觉已是自己的门前”;再概括段意,文脉便显示出来,也就把握了文章结构。

针对心理线索,我们先注意勾画标示心理变化的关键句,如“心里颇不宁静”“在这满月的光里,总该另有一番样子吧”“是个自由的人”“我什么也没有”;再从中提炼心理词,加以组合即可。

二、怎样考行文思路分析[题在书外]

类型

审题定向

题干示例

直接考查型

这类题目的题干中往往有“梳理”“分析”等作答动词和“写作思路”“构思”等表答题方向的名词。

(1)(2012·重庆高考)文章主要写了画家老刘的“太阳梦”,请就此梳理作者的写作思路。

(《太阳梦》)

(2)(2012·大纲卷)这篇文章是怎样构思的?

请简要分析。

(《听朗诵》)

间接考查型

这类题目的题干中往往有“梳理”“分析”等作答动词和“心理变化”“心理感受”“感情发展”等表答题方向的名词。

(1)(2015·湖南高考)纵观全文,从情节的发展分析“我”的心理变化。

[《童年随之而去(节选)》]

(2)(2013·广东高考)“我”在过岭的三个阶段都有着丰富的心理感受,请结合全文进行分析。

(《过岭》)

(3)(2012·安徽高考)文章前一部分回忆往事,请用简明的语言梳理这段往事中“我”的感情发展脉络。

[《往事

(二)》]

三、怎样答行文思路分析[学考贯通]

题目类型

解答方法

直接考查型

1.划分层次法:

给全文划分层次,归纳层意,根据事件发生发展的各个阶段,梳理出明确的结构思路。

2.找线索法:

先找出文章线索,再按照线索归纳梳理。

散文常见的线索有:

具体事物、人物、中心事件、思想感情、时间推移、空间变化、作者见闻等。

分清了文章线索的归属类型,自然就厘清了行文思路。

间接考查型

心理词(感情词)组合法:

解答此类题,首先也要结合文本的层次或线索,然后以心理(感情)变化为突破口,用心理词(感情词)组织成合理的先后顺序,有的心理词(感情词)从原文中提取,有的则需要自己概括。

[答题步骤]

第一步:

审读题干,把握要求

根据题干中的关键词,确认题目是要求直接梳理行文思路,还是要求梳理人物心理(感情)变化。

第二步:

通读全文,梳理结构

要根据题目要求和文本具体内容,或侧重划分层次,或侧重找寻线索,或侧重梳理心理(感情)变化。

梳理时要注意勾画圈点关键词或关键句,尤其是梳理心理(感情)变化,更要注意提炼出“心理词(感情词)”。

第三步:

分条陈述,规范作答

模式一(采用表次序的词语表述):

文章围绕×××(线索),首先写了×××,其次写了×××,最后写了×××。

模式二(采用分条表述):

①写×××;②写×××;③写×××;④全文整体上写×××。

[例一] (2012·重庆高考)阅读下文,完成后面的题目。

太阳梦

晓 浩

朋友老刘说起他做的一个梦,激动得满脸通红。

他梦见自己驾着一叶小舟,划行在太阳里。

那境界好动人啊。

太阳大得无边无沿,透明的浆液,把世界漫溢成一片红色,岸,在哪里?

船桨轻轻一拨,溅起一串火红的水珠,落下时,它们忽然凝结成一座座山,千姿百态。

老刘是个画家,那时候,画山画得正苦。

听了老刘的话,我放眼望去,但见群山在我周围有节奏地起伏着,群山之上是蓝天,一轮硕日,漂泊在蓝天上,永恒地照耀着。

记得刚到拉萨的时候,我被惊呆了,一片明晃晃的阳光,铺天盖地而来,拼命地往身体里渗透,我觉得身后的影子都透着亮儿。

是不是在梦里?

我走向那些经幡。

五颜六色的经幡,在阳光下舞蹈着,似乎一头连着天,一头接着地,天地之间一派和谐宁静。

一幢幢别致的藏式楼房和现代建筑,从绿树鲜花中冒出来,寺庙的金顶间杂其中,香火缭绕,放生羊和野狗昂着哲人般的头颅,在大街上踱步。

向生活深处走去,我知道这不是梦。

远方的亲朋好友非说这就是梦,神秘,朦胧,可想而不可及。

一位女友,曾在拉萨生活数月,后移居加拿大,她来信说:

“想到拉萨我就想大哭一场,那真是一个梦,温暖而又明亮,它在我睡着的时候来了,醒来,它却飞走了。

对于我来说,拉萨的一切都是那么真实,在我那间常摇曳着烛光的小屋里,我认识了一群又一群的寻梦人。

你见过一步一叩,跋涉千里而来的朝佛者吗?

从某种意义上说,寻梦者的精神更为感人,他们为了追寻一个美丽的梦,翻越了无数精神意义上的大山,微笑着,走向太阳。

尽管,他们的身心遍体鳞伤。

一位年轻的战士,常年驻守在某个四季冰封雪锁的哨卡上,一天,下哨归来,迈过一个半米多的土坎,他跌倒了,再没爬起来,过度缺氧导致了他的牺牲。

一位大学生,为了抢救别人,被汹涌的泥石流吞没。

一次,在我出去采访的途中,车翻出十五六米,车棚碎了,我安然无恙……还有啊还有,无数恶魔张开大嘴,要吞没我们这些寻梦者。

我常常仰望太阳,流着无法抑制的泪水,感情的大堤在瞬间决口了。

想到夸父,他没追赶上太阳,却不是也为后人称颂么?

幸福在于追寻这种过程本身。

朋友老刘实现了自己的梦。

他独创了一种画派,叫西藏山水画,得到国内外普遍承认,台湾三原色艺术中心还专门为他搞了个人画展。

我不止一次地为他的画所感动。

画面上,塞满了山,绝少人间气息,那山汹涌呼啸,奔腾流动着,下降,再升腾,势不可挡。

他的画里没画过一个太阳,然而,每幅画都能让人感到众山之上,那轮太阳充满理性的跳跃。

最近,我又见到了老刘。

只见他熊腰虎背,一摇一晃,整个一座山在晃动。

他说他又陷入了苦闷期。

他想在艺术上再上一个高峰。

是啊。

太阳只有一个,梦,是无数的。

文章主要写了画家老刘的“太阳梦”,请就此梳理作者的写作思路。

(6分)

[自主尝试]   

 

 

[解题指导] 

第一步,审读题干,把握要求

题干已明确围绕“老刘的‘太阳梦’”“梳理作者的写作思路”。

第二步,通读全文,梳理结构

文章围绕“梦”而谈,前四段主要写老刘艰辛寻“梦”——画山画得苦;第二次集中写老刘在倒数第三、四段,主要写其实现了“梦”——独创了西藏山水画派;第三次集中写老刘在文章最后两段,“最近”,老刘又陷入了“苦闷期”,想在艺术上再上一个高峰,这是再寻新“梦”。

[参考答案] 

(1)艰辛寻“梦”——画山画得苦。

(2)“梦”的实现——从太阳梦中获得灵感,独创“西藏山水画派”。

(3)再寻新“梦”——陷入苦闷期,想再上一个艺术高峰。

(每点2分)

[例二] (2015·湖南高考)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的题目。

童年随之而去(节选)

木 心

[节略部分内容提示]母亲、姑妈等人在睡狮庵请和尚做佛事。

“我”随着在山上呆了一段时间后,天天吵着要回家,终于——

回家啰!

走出山门时,回望了一眼——睡狮庵,庵是小的啊,怎么有这样大的庵呢?

这些人都不问问。

家庭教师是前清中举的饱学鸿儒,我却是块乱点头的顽石,一味敷衍度日。

背书,作对子,还混得过,私底下只想翻稗书。

那时代,尤其是我家吧,“禁书”的范围之广,连唐诗宋词也不准上桌,说:

“还早。

”所以一本《历代名窑释》中的两句“雨过天青云开处,者般颜色做将来”,我就觉得清新有味道,琅琅上口(原卷如此。

应为“朗朗上口”——编者注)。

某日对着案头一只青瓷水盂,不觉漏了嘴,老夫子竟听见了,训道:

“哪里来的歪诗,以后不可吟风弄月,丧志的呢!

”一肚皮闷瞀的怨气,这个暗趸趸的书房就是下不完的雨,晴不了的天。

我用中指蘸了水,在桌上写个“逃”,怎么个逃法呢,一点策略也没有。

满船的人兴奋地等待解缆起篙,我忽然想着了睡狮庵中的一只碗!

那饭碗却有来历——我不愿吃斋,老法师特意赠我一只名窑的小盂,青蓝得十分可爱,盛来的饭,似乎变得可口了。

母亲说:

“毕竟老法师道行高,摸得着孙行者的脾气。

我又诵起:

“雨过天青云开处,者般颜色做将来。

”母亲说:

“对的,是越窑,这只叫盌[注],这只色泽特别好,也只有大当家和尚才拿得出这样的宝贝,小心摔破了。

每次餐毕,我自去泉边洗净,藏好。

临走的那晚,我用棉纸包了,放在枕边。

不料清晨被催起后头昏昏地尽呆看众人忙碌,忘记将那碗放进箱笼里,索性忘了倒也是了,偏在这船要起篙的当儿,蓦地想起:

“碗!

“什么?

”母亲不知所云。

“那饭碗,越窑盌。

“你放在哪里?

“枕头边!

母亲素知凡是我想着什么东西,就忘不掉了,要使忘掉,唯一的办法是那东西到了我手上。

“回去可以买,同样的!

“买不到!

不会一样的。

”我似乎非常清楚那盌是有一无二。

“怎么办呢,再上去拿。

”母亲的意思是:

难道不开船,派人登山去庵中索取——不可能,不必想那碗了。

我走过正待抽落的跳板,登岸,坐在系缆的树桩上,低头凝视河水。

满船的人先是愕然相顾,继而一片吱吱喳喳,可也无人上岸来劝我拉我,都知道只有母亲才能使我离开树桩。

母亲没有说什么,轻声吩咐一个船夫,那赤膊小伙子披上一件棉袄三脚两步飞过跳板,上山了。

船里的吱吱喳喳渐息,各自找乐子,下棋、戏牌、嗑瓜子,有的开了和尚所赐的斋佛果盒,叫我回船去吃,我摇摇手。

这河滩有的是好玩的东西,五色小石卵,黛绿的螺蛳,青灰而透明的小虾……心里懊悔,我不知道上山下山要花这么长的时间。

鹧鸪在远处一声声叫。

夜里下过雨。

是那年轻的船夫的嗓音——来啰……来啰……可是不见人影。

他走的是另一条小径,两手空空地奔近来,我感到不祥——碗没了!

找不到,或是打破了。

他憨笑着伸手入怀,从斜搭而系腰带的棉袄里,掏出那只盌,棉纸湿了破了,他脸上倒没有汗——我双手接过,谢了他。

捧着,走过跳板……

一阵摇晃,渐闻橹声欸乃,碧波像大匹软缎,荡漾舒展,船头的水声,船梢摇橹者的断续语声,显得异样地宁适。

我不愿进舱去,独自靠前舷而坐。

夜间是下过大雨,还听到雷声。

两岸山色苍翠,水里的倒影鲜活闪袅,迎面的风又暖又凉,母亲为什么不来。

河面渐宽,山也平下来了,我想把碗洗一洗。

人多船身吃水深,俯舷即就水面,用碗舀了河水顺手泼去,阳光照得水沫晶亮如珠……我站起来,可以泼得远些——一脱手,碗飞掉了!

那碗在急旋中平平着水,像一片断梗的小荷叶,浮着,汆着,向船后渐远渐远……

望着望不见的东西——醒不过来了。

对母亲怎说……那船夫。

母亲出舱来,端着一碟印糕艾饺。

我告诉了她。

“有人会捞得的,就是沉了,将来有人会捞起来的。

只要不碎就好——吃吧,不要想了,吃完了进舱来喝热茶……这种事以后多着呢。

最后一句很轻很轻,什么意思?

现在回想起来,我的一生中,确实多的是这种事,比越窑的盌,珍贵百倍千倍万倍的物和人,都已一一脱手而去,有的甚至是碎了的。

那时,那浮汆的盌,随之而去的是我的童年。

(选自《哥伦比亚的倒影》,广西师范

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有删节)

[注] 盌(wǎn),一种敞口而深的食器。

也作“碗”。

综观全文,从情节的发展分析“我”的心理变化。

(6分)

[自主尝试]   

 

[解题指导] 

第一步:

审读题干,把握要求

题干中明示这是一道要求梳理心理变化的题目,但是在分析“心理变化”时是从“情节发展”的角度,这也就意味着本题是将“情节发展与心理变化”综合起来考查。

第二步:

通读全文,梳理结构

解答此题,首先要通读全文,然后找出本文的线索。

本文既有事物线索又有情感线索,事物线索就是“盌”,情感线索就是“‘我’的心理变化”。

前者是明线,后者是暗线。

根据这一特点能够分析出“我”在每件事情中的心理状态:

刚离开睡狮庵,是终于回家了的兴奋;发现忘带盌,固执而任性地要拿回盌,不因即将开船和众人等待而妥协;等盌时,因耽误众人时间和劳烦船夫而心生懊悔;再次拿到盌时,对船夫心怀感激,并对自己的行为有了自省;盌飞掉时,则是对盌的惋惜、对母亲和船夫的自责;而母亲一番劝告,引发了“我”更深层次的思考。

[参考答案] ①兴奋地回家,登船时发觉忘带心爱的盌,固执而任性的“我”执意要取回,不肯妥协。

②等盌时,心生懊悔,得盌后,心怀感激,“我”有了自省。

③失盌后,“我”觉得难以面对母亲与船夫,既惋惜又自责;母亲的劝慰与教诲,引发了“我”更多的思考。

题型二 线索作用分析题

一、什么是线索作用分析[理在书中]

先清楚线索与行文思路的区别:

行文思路是作者写作时为了深化和表达其思想感情而遵循的思维活动的线路,回答的是先写什么、后写什么的问题;而线索则是文章前后内容中都有的某个共同的东西,回答的是围绕什么展开的问题。

虽然在“行文思路分析题”中已涉及线索,但这种涉及只是将线索作为解题的一种手段,围绕线索去梳理行文思路,并不是考查线索本身;而高考却常就散文线索自身方面设题,考查的重点往往是线索的作用。

[教材举隅]

回扣教材

请找出《囚绿记》一文的线索,并分析其作用。

标答分析

参考答案:

(1)线索:

文章以对“绿”的情感为线索。

(2)作用:

①结构方面,组织材料,贯穿全文。

本文围绕对“绿”的感情,写了赏绿、囚绿、放绿、思绿,这一结构形成文章特有的节奏,作者的感情起伏显现出文章结构的跌宕多姿。

②内容方面,揭示主题。

作者以对“绿”的无限情思,牵出一曲绿色生命之歌,在赏绿、囚绿、放绿、思绿之中,体现了作者对绿的热爱,对光明和自由的向往,赞美了不屈于黑暗的精神,歌颂了忠贞不渝的民族气节。

答案分析:

本题属于线索作用分析题。

这是一篇写景状物的抒情散文,线索一般为感情线索。

先找出文中表达对“绿”的情感的议论抒情句,如“绿色是多宝贵的啊”“我囚住这绿色如同幽囚一只小鸟”“开释了这永不屈服于黑暗的囚人”“我怀念着我的圆窗和绿友”;由此提炼出本文的感情线索——对“绿”的情感。

再从结构和内容两方面分析这一情感线索的作用。

二、怎样考线索作用分析[题在书外]

审题定向

题干示例

题干中往往有“分析”“说明”等作答动词和“线索”“作用”“谋篇布局”等表答题方向的名词。

(1)(2015·江苏高考)文章的叙述线索是什么?

设置这一线索有什么作用?

(《比邻而居》)

(2)(2012·湖北高考)联系全文,简要分析“杜鹃啼”在文章谋篇布局中的作用。

(《耳边杜鹃啼》)

三、怎样答线索作用分析[学考贯通]

线索作用分析“2步走”

第一步:

找出线索——“四看”定线索

寻找线索

看标题

有些标题就揭示了线索。

如《白杨礼赞》标题所揭示的对白杨树的赞美就是文章的情感线索。

看时空词语

有些时间、空间词语很可能就是“时间线索”或“空间线索”。

如《荷塘月色》就有空间线索。

看“物”

文章中某一“物”若反复出现,很可能就是线索。

如《记一辆纺车》就是以“一辆纺车”这一常出现的物件为线索的。

看议论抒情

文中的议论、抒情句子中蕴含的“情”往往就是文章的线索。

如《记念刘和珍君》中表达作者悲愤情感的议论抒情句,表明了文章的线索是悲愤之情。

  第二步:

分析线索作用——从结构和内容两方面分析

结构方面

①组织材料,贯穿全文。

②使结构清晰,情节集中。

③使行文富于变化。

内容方面

①表达某种情感或思想。

②揭示主题。

③呈现某种情景或状态。

另外,要注意区分不同性质的线索的不同作用,如物象线索有象征、呼应作用,情感线索有使情感浓厚、不断深化的作用等。

[例三] (2015·江苏高考)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的题目。

比邻而居

王安忆

①装修的时候,有人提醒我,不要使用这条公共烟道,应该堵上,另外在外墙上打一个洞,安置排油烟机的管子。

可是,我没听他的。

好了,现在,邻居家的油烟就通过我家的排油烟机管道,灌满了厨房。

②我可以确定,我家厨房的油烟仅来自于其中一家,因为油烟的气味是一种风格。

怎么说?

它特别火爆。

花椒、辣子、葱、姜、蒜、八角,在热油锅里炸了,轰轰烈烈起来了。

这家人在吃方面还有一个特征,就是每顿必烧,从不将就。

时间长了,我对他们生出一些好感,觉得他们过日子有着一股子认真劲:

一点不混。

并且,也不奢侈。

他们老老实实,一餐一饭地烧着,一股浓油赤酱的味,使人感到,是出力气干活的人的胃口和口味,实打实的,没有半点子虚头。

在我的印象中,他们没落下过一顿。

他们在吃的方面,一是有规律,二是很节制。

这些,都给人富足而质朴的印象,是小康的生活气息。

③有一段日子,在一日三餐之外,这家人还增添了两次草药的气味。

草药的气味也是浓烈的,“扑”一下进来,涌满了厨房。

不知是因为草药气的影响,还是实际情况如此,一日三餐的气味不那么浓郁了。

倒不是变得清淡,而是带些偃旗息鼓的意思。

这段日子蛮长的,这么算吧,每周炖一次鸡汤,总共炖了四至五次。

草药的苦气味和鸡汤的香味,是这段时间油烟味的基调。

这也是认真养病的气味:

耐心,持恒,积极,执着。

④之后,忽然有一天,我家的厨房里滚滚而来一股羊肉汤的气味。

这就知道,他们家人的病好了,要重重地补偿一下,犒劳一下。

倒不是吃得有多好,但它确有一种盛宴的气氛,带有古意。

古人们庆贺战功,不就是宰羊吗?

果然,草药味从此消遁,炖汤的绵长的气味也消遁,余下一日三餐,火爆爆地,照常进行。

⑤在较长一段稔熟的相处之后,我家厨房来了一个不速之客,那是一缕咖啡的香气。

这是另一路的气味,和他们家绝无相干。

它悄悄地,夹在花椒炸锅的油烟里,进来了。

这是一股子虚无的气息,有一种浮华的意思在里面,和他们家实惠的风格大相径庭。

因此,我断定,这又是一户新入住的人家,很没经验地,也将管子接进了烟道,又恰逢顺时顺风,于是,来到我家厨房凑热闹了。

这一路的风格显然要温和、光滑一些,比较具有装饰感,唤起人的遐想。

和它不那么实用的性格相符,它并不是按着一日三餐来,不大有定规,有时一日来一次,有时一日来两次,有时一日里一次不来,来时也不在吃饭的点上,而是想起了,就来,想不起,就不来,显得有些孱弱似的。

而那先来的,从来一顿不落,转眼间,油烟全面铺开,又转眼间,油烟席卷而去,总是叱咤风云的气势。

但是,有时候,夜已经很深了,那新来的,悄然而至。

咖啡的微苦的香味,弥漫开来。

⑥气味终究有些杂了,可是泾渭分明,绝不混淆。

你来我往,此起彼伏。

再过段日子,又来了一个,显见得是苏锡帮的,气味特别甜,空气都能拉出丝来了。

第四位又来了,它一方面缺乏个性,另一方面又颇善融会贯通。

它什么都来:

香、辣、酸、甜,大蒜有,大蒜粉也有,麻油有,橄榄油也有。

于是,所有的气味全打成一团,再分不出谁是谁的来路。

我们这些比邻而居的人家,就这样,不分彼此地聚集在了一处。

⑦这一日,厨房里传出了艾草的熏烟。

原来,端午又到了。

艾草味里,所有的气味都安静下来,只由它弥漫,散开。

一年之中的油垢,在这草本的芬芳中,一点点消除。

渐渐的,连空气也变了颜色,有一种灰和白在其中洇染,洇染成青色的。

明净的空气其实并不是透明,它有它的颜色。

(有删改)

文章的叙述线索是什么?

设置这一线索有什么作用?

(6分)

[自主尝试]   

 

[解题指导] 这是一道线索作用分析题。

第一步:

找出线索

本文主要写了闻到比邻而居的各家的气味及由此而引发的思考,认真阅读文章,找出反复出现的词语(物象)即“气味”,所以“气味”就是本文的线索。

第二步:

分析线索作用

从结构和内容两方面分析。

结构上,以“气味”为线索,串联全文,便于把不同的生活状态呈现出来;内容上,以“气味”为线索,体现不同的生活风格,便于表达理解和包容各种生活状态的思想。

[参考答案] 

(1)线索:

气味。

(2)作用:

①以“气味”为线索,串联全文,便于把不同的生活状态呈现出来;②以“气味”为线索,体现不同的生活风格,便于表达理解和包容各种生活状态的思想。

题型三 句段作用分析题

一、什么是句段作用分析[理在书中]

句段作用分析就是选择“牵一发而动全身”的句子或段落,分析其在全篇结构思路中的作用,这些句段往往是全文行文思路上的重点句子或段落,它们在结构上、内容上有特殊作用,表达上富有特色。

[教材举隅]

回扣教材

请分析《记梁任公先生的一次演讲》中开头段的作用。

标答分析

参考答案:

①本段运用反衬手法,以政治业绩反衬梁启超在学术上的威望和影响,突出其超人的学识;以“显宦”和“叱咤风云的人物”反衬梁启超,突出其演讲水平高超。

②从内容上看,本段重点写梁启超学术上的威望和影响,塑造了一位能人、高师的形象。

③从结构上看,塑造能人、高师形象,为下文具体描写演讲情景做铺垫。

答案分析:

本题考查句段作用。

题干指出“开头段”,段落位置已确定,我们先认真阅读该段,明确该段内容为突出梁启超的学识和演讲水平;再从内容和结构上分析该段的作用,从内容上看,本段重点塑造梁启超能人、高师的形象,从结构上看,塑造能人、高师形象,是为下文具体描写演讲情景做铺垫。

二、怎样考句段作用分析[题在书外]

审题定向

题干示例

题干中往往有“分析”“谈谈”等作答动词和“作用”“看法”等表答题方向的名词。

(1)(2016·天津高考)作者回忆童年迷路的经历,在文中有什么作用?

(《在母语的屋檐下》)

(2)(2015·湖北高考)文章第②段引用波德莱尔散文诗《头发中的半球》的片段,有何作用?

请简要分析。

(《头脑中的旅行》)

三、怎样答句段作用分析[学考贯通]

6大常考句段作用表解

解答此类题应从内容、结构和表达效果几方面分析,不同位置的句段在文中的作用有所不同,尤其要注意开篇、中间、结尾处句段的作用。

开篇

①开门见山,点明题旨。

②引起下文。

③为下文做铺垫。

④提供背景,渲染气氛。

中间

①结构上承上启下(总结上文,领起下文),起过渡作用。

②内容上扩展思路,丰富内涵。

(由写景转向抒情、由叙述转向议论、由正面转向反面等)

结尾

①篇末点题,卒章显志。

②升华情感,深化主题。

③照应前文,结构严谨。

④发人深思,意蕴深远。

点睛句

①点明全文中心,统领全文。

②句子含意深刻,耐人寻味,读后给人以启迪。

插入段

①与上下文构成虚实相映、正反对照、层进烘托、总分印证关系。

②对全文中心起强化、突出作用。

③在结构上宕开一笔,形成波澜。

反复出现的句子

①在内容上,有突出内容(主旨)、强化感情等作用。

②在结构上,有交代线索、前后呼应等作用。

③在表达上运用了反复的修辞手法,有强化或一唱三叹之效。

  [答题步骤]

第一步:

明确句段位置,读懂句段内容

因为不同位置的句段在文中的作用有所不同,明确句段位置就显得特别重要,而读懂句段内容又是分析句段作用的前提。

第二步:

确定分析角度,结合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人文社科 > 法律资料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