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年山西省大同市第一中学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化学试题2.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14195979 上传时间:2023-06-21 格式:DOCX 页数:22 大小:189.0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学年山西省大同市第一中学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化学试题2.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2页
学年山西省大同市第一中学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化学试题2.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2页
学年山西省大同市第一中学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化学试题2.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2页
学年山西省大同市第一中学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化学试题2.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2页
学年山西省大同市第一中学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化学试题2.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2页
学年山西省大同市第一中学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化学试题2.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22页
学年山西省大同市第一中学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化学试题2.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22页
学年山西省大同市第一中学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化学试题2.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22页
学年山西省大同市第一中学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化学试题2.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22页
学年山西省大同市第一中学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化学试题2.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22页
学年山西省大同市第一中学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化学试题2.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22页
学年山西省大同市第一中学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化学试题2.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22页
学年山西省大同市第一中学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化学试题2.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22页
学年山西省大同市第一中学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化学试题2.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22页
学年山西省大同市第一中学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化学试题2.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22页
学年山西省大同市第一中学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化学试题2.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22页
学年山西省大同市第一中学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化学试题2.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22页
学年山西省大同市第一中学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化学试题2.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22页
学年山西省大同市第一中学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化学试题2.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22页
学年山西省大同市第一中学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化学试题2.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22页
亲,该文档总共22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学年山西省大同市第一中学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化学试题2.docx

《学年山西省大同市第一中学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化学试题2.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学年山西省大同市第一中学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化学试题2.docx(22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学年山西省大同市第一中学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化学试题2.docx

学年山西省大同市第一中学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化学试题2

第I卷客观卷(共48分)

一、选择题(每个3分,共48分)

1.可再生能源是我国重要的能源资源,在满足能源需求、改善能源结构、减少环境污染、促进经济发展等方面具有重要作用。

应用太阳能光伏发电技术是实现节能减排的一项重要措施。

下列有关分析不正确的是

A.风能、太阳能、生物质能等属于可再生能源

B.推广可再生能源有利于经济可持续发展

C.如上图是太阳能光伏发电原理图,图中A极为正极

D.光伏发电能量转化方式是太阳能直接转变为电能

2.三硫化磷(P4S3)是黄绿色针状晶体,易燃、有毒,分子结构之一如下图所示,己知其燃烧热ΔH=-3677kJ/mol(P被氧化为P4O10),下列有关P4S3的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A.P4S3中磷元素为+3价 

B.分子中每个原子最外层均达到8电子稳定结构 

C.热化学方程式为P4S3( s)+8O2(g)=P4O10(s )+3SO2(g);△H =-3 677kJ/mol 

D.分子中存在极性键与非极性键

3.符合如图所示的转化关系,且当X、Y、Z的物质的量相等时,存在焓变△H=△H1+△H2。

满足上述条件的X、Y可能是

①C、CO②S、SO2③Na、Na2O④AICl3、Al(OH)3⑤Fe、Fe(NO3)2 ⑥NaOH、Na2CO3

A.①④⑤B.①②③C.①③④D.①③④⑤⑥

4.已知:

HCN(aq)与NaOH(aq)反应的△H=-12.1kJ·mol-1;HCl(aq)与NaOH(aq)反应的△H=-55.6kJ·mol-1,则HCN在水溶液中电离的△H等于

A.-67.7kJ·mol-1 B.-43.5kJ·mol-1 C.+43.5kJ·mol-1  D.+67.7kJ·mol-1 

5.在25℃、101.kPa下:

①2Na(s)+1/2O2(g)=Na2O(s) △H1=-414kJ·mol-1②2Na(s)+O2(g)=Na2O2(s) △H2=-511kJ·mol-1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①和②产物的阴阳离子个数比不相等

B.①和②生成等物质的量的产物,转移电子数不同

C.常温下Na与足量O2反应生成Na2O,随温度升高生成Na2O的速率逐渐加快

D.25℃、101.kPa下,Na2O2(s)+2Na(s)=2Na2O(s) △H=-317kJ•mol-1

6.已知:

2CO(g)+O2(g)=2CO2(g)ΔH=-566kJ/molNa2O2(s)+CO2(g)=Na2CO3(s)+1/2O2(g)ΔH=-226kJ/mol根据以上热化学方程式判断,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CO的燃烧热为283kJ

B.右图可表示由CO生成CO2的反应过程和能量关系

C.2Na2O2(s)+2CO2(s)=2Na2CO3(s)+O2(g) ΔH>-452kJ/mol

D.CO(g)与Na2O2(s)反应放出509kJ热量时,电子转移数为6.02×1023

7.己知:

2SO2(g)+O2(g)

2SO3(g)H=-196.6kJ/mol,向密闭容器中加入2molSO2和1molO2,一定条件下反应达到平衡,在t2和t4时刻分别只改变一个条件(温度或压强),反应过程中正反应速率如下图所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注:

t1~t2、t3~t4、t5之后各时间段表示达到平衡状态①、②、③

8.一定条件下,分别向容积固定的密闭容器中充入A和足量B,发生反应如下:

2A(g)+B(s)⇌2D(g)△H<0,测得相关数据如下,分析可知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实验Ⅰ

实验Ⅱ

实验Ⅲ

反应温度/℃

800

800

850

c(A)起始/mol•L-1

1

2

1

c(A)平衡/mol•L-1

0.5

1

0.85

放出的热量/kJ

a

b

c

A.实验Ⅲ的化学平衡常数K<1

B.实验放出的热量关系为b>2a

C.实验Ⅲ在30min达到平衡时的速率v(A)为0.005mol•L-1•min-1

D.当容器内气体密度不随时间而变化时上述反应已达平衡

9.2SO2(g)+O2(g)

2SO3(g) △H<0,400℃时体积相同的甲、乙、丙三个容器中,甲容器绝热恒容,充入2molSO2和1molO2,乙容器恒温恒容,充入2molSO3,丙容器恒温恒压,充入2molSO3,充分反应达到平衡,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甲和乙中反应的化学平衡常数相同

B.乙和丙中的二氧化硫的生成速率相同

C.乙中SO2的体积分数大于丙

D.转化率:

α甲(SO2)+α乙(SO3)<1

10.已知H2(g)+I2(g)

2HI(g)ΔH<0。

有相同容积的定容密闭容器甲和乙,甲中加入H2和I2各0.1mol,乙中加入HI 0.2mol,在相同温度下分别达到平衡。

现欲使甲中HI平衡时的百分含量大于乙中HI平衡时的百分含量,则应采取的措施是

A.甲、乙提高相同温度        B.甲中加入0.1molHe,乙中不变

C.甲降低温度,乙增大压强      D.甲增加0.1molH2,乙增加0.1molI2

11.温度为T时,向2.0L恒容密闭容器中充入1.0molPCl5,反应PCl5(g)

 PCl3(g)+Cl2(g)经一段时间后达到平衡。

反应过程中测定的部分数据见下表: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t/s

  0

50

 150

 250

 350

n(PCl3)/mol

  0

0.16

 0.19

 0.20

 0.20

A.反应在前50s的平均速率为v(PCl3)=0.0032mol·L-1·s-1

B.保持其他条件不变,升高温度,平衡时c(PCl3)=0.11mol·L-1,则反应的△H<0

C.相同温度下,起始时向容器中充入1.0molPCl5、0.20molPCl3和0.20molCl2,达到平衡前v(正)>v(逆)

D.相同温度下,起始时向容器中充入2.0molPCl3和2.0molCl2,达到平衡时,PCl3的转化率小于80%

12.反应aM(g)+bN(g)

cP(g)+dQ(g)达到平衡时,M的体积分数y(M)与反应条件的关系如下图所示。

其中z表示反应开始时N的物质的量与M的物质的量之比。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同温同压Z时,加入催化剂,平衡时Q的体积分数增加

B.同温同压时,增加Z,平衡时Q的体积分数增加

C.同温同Z时,增加压强,平衡时Q的体积分数增加

D.同压同Z时,升高温度,平衡时Q的体积分数增加

13.巳知:

4NH3(g)+5O2(g)

4NO(g)+6H2O(g);ΔH=-1025k.J/mol'.该反应是一个可逆反应。

若反应物起始物质的量相同,下列关于该反应的示意图不正确的

14.据报道,在300℃、70MPa下由二氧化碳和氢气合成乙醇已成为现实,其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2CO2(g)+6H2(g)

CH3CH2OH(g)+3H2O(g)。

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A.使用Cu-Zn-Fe催化剂可大大提高生产效率

B.反应需在300℃条件下进行可推测该反应是吸热反应

C.充入大量CO2气体可提高H2的转化率

D.从平衡混合气体中分离出CH3CH2OH和H2O可提高CO2和H2的利用率

15.在1913年德国化学家哈伯发明了以低成本制造大量氨的方法,从而大大满足了当时日益增长的人口对粮食的需求。

下列是哈伯法的流程图,其中为提高原料转化率而采取的措施是

A.①②③        B.②④⑤       C.①③⑤        D.②③④

16.可逆反应N2+3H2

2NH3是一个放热反应。

有甲、乙两个完全相同的容器,向甲容器中加入1mol N2和3mol H2,在一定条件下,达平衡时放出的热量为Q1;在相同条件下,向乙容器加入2mol NH3,达平衡时,吸收的热量为Q2.已知Q2=4Q1,则甲容器中H2的转化率为

A.80%B.25%C.75%D.20%

第Ⅱ卷主观卷(共52分)

二、非选择题

17.保护环境已成为当前和未来的一项全球性重大课题。

为解决目前燃料使用过程中的环境污染问题,并缓解能源危机,有的专家提出利用太阳能促进燃料循环使用的构想,如下图所示:

过程Ⅰ可用如下反应表示:

①2CO2

2CO+O2 ②2H2O===2H2+O2 ③2N2+6H2O

4NH3+3O2 ④2CO2+4H2O

2CH3OH+3O2 ⑤2CO+4H2O

________+3O2

请回答下列问题:

(1)过程Ⅰ的能量转化形式为________能转化为________能。

(2)请完成第⑤个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____________________。

(3)上述转化过程中,ΔH1和ΔH2的关系是________。

(4)断裂1mol化学键所需的能量见下表:

共价键

H—N

H—O

N≡N

O===O

断裂1mol化学键所需能量/(kJ·mol-1)

393

460

941

499

 常温下,N2与H2O反应生成NH3的热化学方程式为_________。

18.实施以减少能源浪费和降低废气排放为基本内容的节能减排政策,是应对全球气候问题、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必然选择。

化工行业的发展必须符合国家节能减排的总体要求。

试运用所学知识,解决下列问题:

(1)已知某反应的平衡表达式为:

它所对应的化学反应为:

          

(2)已知在400℃时,N2(g)+3H2(g)

2NH3(g)ΔH<0的K=0.5,则400℃时,在0.5L的反应容器中进行合成氨反应,一段时间后,测得N2、H2、NH3的物质的量分别为2mol、1mol、2mol,则此时反应v(N2)正v(N2)逆(填:

>、<、=、不能确定);欲使得该反应的化学反应速率加快,同时使平衡时NH3的体积分数增加,

可采取的正确措施是____________(填序号)

A.缩小体积增大压强   B.升高温度   C.加催化剂   D.使氨气液化移走

(3)在一定体积的密闭容器中,进行如下化学反应:

A(g)+3B(g)

2C(g)+D(s)ΔH,其化学平衡常数K与温度t的关系如下表:

t/K

300

400

500

……

K/(mol·L-1)2

4×106

8×107

K1

……

请完成下列问题:

①判断该反应的ΔH0(填“>”或“<”)

②在一定条件下,能判断该反应一定达化学平衡状态的是(填序号)。

A.3v(B)(正)=2v(C)(逆)        B.容器内压强保持不变

C.A和B的转化率相等       D.混合气体的密度保持不变

19.利用可再生能源代替石油和煤已经成为未来发展的趋势。

甲醇作为重要的可再生能源具有广泛的开发和应用前景。

工业上常利用反应CO(g)+2H2(g)

CH3OH(g)△H<0来合成甲醇.

(1)经研究发现在230℃~270℃时合成最为有利.为探寻合成气最合适的起始组成比,分别在230℃、250℃和270℃时进行实验,实验结果如下图。

230℃的实验结果所对应的曲线是______(填字母); 从提高CO转化率的角度等综合分析,该温度下工业生产适宜采用的合成气组成n(H2):

n(CO) 的比值范围是______(填字母).

A.1~1.5        B.2.5~3       C.3.5~4.5

(2)制甲醇所需要的氢气,可通过下列反应制取:

H2O(g)+CO(g)

H2(g)+CO2(g)△H<0,某温度下该反应的平衡常数K=1.回答下列问题:

①该温度下,若起始时c(CO)=2mol/L,c(H2O)=3mol/L,反应进行一段时间后,测得CO的浓度为1mol/L,则此时该反应v(正)______v(逆)(填“>”、“<”或“=”).

②若降低温度,该反应的K值将______(填“增大”、“减小”或“不变”).

(3)甲醇是一种化工原料,工业上合成甲醇的反应:

CO(g)+2H2(g)

CH3OH(g)△H=-90.8kJ/mol.

若在温度、容积相同的3个密闭容器中,按不同方式投入反应物,保持恒温、恒容,测得反应达到平衡时的有关数据如下:

容器

反应物投入量

1molCO、2molH2

1mol CH3OH

2molCO、4molH2

CH3OH的浓度(mol/L)

c1

c2

c3

反应的能量变化

放出Q1 kJ

吸收Q2 kJ

放出Q3 kJ

①容器内压强P:

P甲、P乙与P丙的关系是______(用“>”、“<”或“=”表示);

②变化的热量数值Q中,Q1 与Q2的和是______(填具体数值).

20.天然气、煤炭气(CO、H2)的研究在世界上相当普遍。

其中天然气和二氧化碳可合成二甲醚,二甲醚与水蒸气制氢气作为燃料电池的氢能源,比其他制氢技术更有优势.主要反应为:

①CH3OCH3(g)+H2O(g)⇌2CH3OH(g);△H=37kJ•mol-1

②CH3OH(g)+H2O(g)⇌3H2(g)+CO2(g);△H=49kJ•mol-1

③CO2(g)+H2(g)⇌CO(g)+H2O(g);△H=41.3kJ•mol-1

其中反应③是主要的副反应,产生的CO对燃料电池Pt电极有不利影响.

请回答下列问题:

(1)二甲醚可以通过天然气和CO2合成制得,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

(2)CH3OCH3(g)与水蒸气制氢气的热化学方程式为    .

(3)下列采取的措施和解释正确的是    (填字母).

A.反应过程在低温进行,可减少CO的产生

B.增加进水量,有利于二甲醚的转化,并减少CO的产生

C.选择在高温具有较高活性的催化剂,有助于提高反应②CH3OH的转化率

D.体系压强升高,虽然对制取氢气不利,但能减少CO的产生

(4)煤炭气在一定条件下可合成燃料电池的另一种重要原料甲醇,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CO(g)+2H2(g)⇌CH3OH(g);△H<0.现将10mol CO与20mol H2置于密闭容器中,在催化剂作用下发生反应生成甲醇,CO的平衡转化率(α)与温度、压强的关系如图所示.

①自反应开始到达平衡状态所需的时间tA    tB(填“大于”“小于”或“等于”).

②A、C两点的平衡常数KA    KC(填“大于”“小于”或“等于”).

实验班附加题

Ⅰ.可逆反应①X(g)+2Y(g) 

2Z(g)、②2M(g) 

 N(g)+P(g)分别在密闭容器的两个反应室中进行,反应室之间有无摩擦、可滑动的密封隔板。

反应开始和达到平衡状态时有关物理量的变化如图所示:

下列判断正确的是

A.反应①的正反应是吸热反应

B.达平衡(Ⅰ)时体系的压强与反应开始时体系的压强之比为14:

15

C.达平衡(Ⅰ)时,X的转化率为5/11

D.在平衡(Ⅰ)和平衡(Ⅱ)中,M的体积分数相等

Ⅱ.A、B、C、D、E、F是六种短周期主族元素,它们的原子序数依次增大,其中C是地壳中含量最多的元素,A、F两元素的原子核中质子数之和比C、D两元素原子核中质子数之和少2,F元素的最外层电子数是次外层电子数的0.75倍.又知B元素的最外层电子数是内层电子数的2倍,E元素的最外层电子数等于其电子层数.

请回答:

(1)由E、F二种元素组成的化合物跟由A、C、D三种元素组成的化合物的水溶液充分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2)单质B与A2C在一定条件下发生反应,工业上用于制水煤气、利用水煤气合成二甲醚的三步反应如下:

①2H2(g)+CO(g)

CH3OH(g)ΔH=-90.8kJ·mol-1

②2CH3OH(g)

CH3OCH3(g)+H2O(g)ΔH=-23.5kJ·mol-1

③CO(g)+H2O(g)

CO2(g)+H2(g)ΔH=-41.3kJ·mol-1

请写出由水煤气合成二甲醚的总反应的热化学方程式:

(3)用B元素的单质与E元素的单质可以制成电极浸入由A、C、D三种元素组成的化合物的溶液中构成电池,则电池负极的电极反应式.

答案

一、选择题(每个3分,共48分)

1-----5CAACD6-----10CBBDC11----16CDCBBA

二、非选择题

17.

(1)太阳 化学

(2)2CO+4H2O

2CH4+3O2

(3)ΔH1=-ΔH2

(4)2N2(g)+6H2O(l)

4NH3(g)+3O2(g)ΔH=+1189kJ·mol-1

18.

(1)C(s)+H2O(g)

H2(g)+CO(g)

(2)=A (3)  ① >②CD

19.

(1)XB

(2)①>②增大

(3)①P甲=P乙<P丙;填2P甲=2P乙>P丙也可②90.8

20.

(1)3CH4+CO2→2CH3OCH3 

(2)CH3OCH3(g)+3H2O(g)

6H2(g)+2CO2(g) ΔH=+135kJ·mol-1(3)ABD 

(4)①大于  ②大于 

实验班附加题:

(10分)

1.C

2.

(1)Al2S3+8NaOH

2NaAlO2+3Na2S+4H2O

(2)3H2(g)+3CO(g)

CH3OCH3(g)+CO2(g)

ΔH=-246.4kJ·mol-1

(3)2Al+8OH--6e-

2Al

+4H2O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人文社科 > 法律资料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