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高考语文一模诗歌鉴赏汇总含答案.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14202639 上传时间:2023-06-21 格式:DOCX 页数:18 大小:28.2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上海高考语文一模诗歌鉴赏汇总含答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8页
上海高考语文一模诗歌鉴赏汇总含答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8页
上海高考语文一模诗歌鉴赏汇总含答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8页
上海高考语文一模诗歌鉴赏汇总含答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8页
上海高考语文一模诗歌鉴赏汇总含答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8页
上海高考语文一模诗歌鉴赏汇总含答案.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8页
上海高考语文一模诗歌鉴赏汇总含答案.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8页
上海高考语文一模诗歌鉴赏汇总含答案.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8页
上海高考语文一模诗歌鉴赏汇总含答案.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8页
上海高考语文一模诗歌鉴赏汇总含答案.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8页
上海高考语文一模诗歌鉴赏汇总含答案.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8页
上海高考语文一模诗歌鉴赏汇总含答案.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8页
上海高考语文一模诗歌鉴赏汇总含答案.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8页
上海高考语文一模诗歌鉴赏汇总含答案.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8页
上海高考语文一模诗歌鉴赏汇总含答案.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18页
上海高考语文一模诗歌鉴赏汇总含答案.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18页
上海高考语文一模诗歌鉴赏汇总含答案.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18页
上海高考语文一模诗歌鉴赏汇总含答案.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18页
亲,该文档总共18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上海高考语文一模诗歌鉴赏汇总含答案.docx

《上海高考语文一模诗歌鉴赏汇总含答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上海高考语文一模诗歌鉴赏汇总含答案.docx(18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上海高考语文一模诗歌鉴赏汇总含答案.docx

上海高考语文一模诗歌鉴赏汇总含答案

【静安区】:

咏贫士

【晋】陶渊明

万族各有托①,孤云独无依。

暖暧②空中灭,何时见余晖?

朝霞开宿雾③,众鸟相与飞。

迟迟出林翮④。

未夕复来归⑤。

量力守故辙,岂不寒与饥?

知音苟不存,已矣何所悲。

【注】①万族,自然界众多的事物。

②暧暧:

目光昏暗的样子。

③宿雾:

夜间的雾气。

④翮(hé)

鸟的翅膀,代指孤鸟,喻作为贫士的诗人。

⑤未夕:

比喻年龄未老。

陶渊明归隐时只四十一岁。

14.这首诗的体裁是()。

(1分)

A.五言律诗B.五言绝句C.五言古诗D.近体诗

15.对本诗理解和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3分)

A.首二句以“孤云”自喻,与各有所托的“万族”形成对比。

B.中间四句用独鸟比况,表示与逐队群飞的“众鸟”的区别。

C.由“未夕复来归”可推知本诗当作于《归去来兮辞》之前。

D.量力而行,遵守大道,宁愿忍受饥寒,可见诗人志趣高洁。

16.关于末句“已矣何所悲”有以下两种说法,请评析之。

(4分)

【甲】世无“知音”,与前文“万”“众”“孤”的对比呼应。

“何所悲”说明寓愤于中,悲不自胜。

【乙】举世皆依乘风云,而己独无攀援飞翻之志。

宁忍饥寒以守志节,纵无知此意者,亦不足悲。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4.(1分)C

15.(3分)C

16.关于本诗末句的情感,甲乙两个说法是相通的:

(1分)甲认为,诗人以一己高洁的坚守来对抗整个社会的肮脏,诗人永远是孤独的,自然悲愤难以言表:

(1分)乙认为,诗人坚守志节甘愿忍受一切,是一种完全自觉自愿的行为,内心强大的人不会对个人境遇有什么悲伤。

(1分)“悲不自胜”是针对整个社会的堕落而发,“不足悲”是对自己坚守志节的个人遭遇的自信。

(1分)

【黄浦区】:

[双调]水仙子次韵金陵怀古

张可久

朝朝琼树后庭花①,步步金莲潘丽华②,龙蟠虎踞③山如画。

伤心诗句多,危城落日寒鸦。

凤不至空台上,燕飞来百姓家,恨满天涯。

【注】①南朝陈后主荒于酒色之事,最终在喝酒行乐时被隋兵捕获。

②南齐东昏侯宠爱潘妃之事,后梁武帝攻取金陵杀东昏侯,潘妃自缢而死。

③形容地形雄壮险要。

13.“凤不至空台上”和“燕飞来百姓家”分别化用了唐诗《》和《》中的诗句。

(2分)

14.作品开头两句运用典故的用意是。

(2分)

15.从情景关系角度赏析作品中的画线句。

(4分)

13、《登金陵凤凰台》《乌衣巷》

14、借古讽今,讽喻南宋王朝衰败的原因。

15、借景抒情,抒发王朝衰亡的悲哀之情,“危城落日寒鸦”烘托凄冷的氛围。

【长宁区】

(1)吉祥寺花将落而述古①不至

(2)述古闻之明日即来坐上复川前韵同赋

今岁东风巧剪裁,仙衣不用剪刀裁,

含情只待使君来。

国色初酣卯酒②来。

对花无信花应恨,太守问花花有语,

直恐明年便不开。

为君零落为君开。

【注】①述古:

姓陈名襄,字述古。

其时苏轼任杭州通判,陈任杭州太守。

②卯酒:

在晨间喝的酒。

13.第二首诗标题中的“前韵”是指哪几个字?

答:

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分)

14.对以上两首诗解释或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3分)

A.由“东风”可以推知当时应为初春时节。

B.“含情”也包含作者对陈襄到来的期待。

C.“仙衣”写出吉祥寺之花开得不同凡响。

D.由“国色”可知诗中所写的当是牡丹花。

15.请结合这两首诗的第三、四句,分析两首诗在写法上的相同点及内容上的关联。

(4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四)(8分)

13.(1分)裁、来、开(必须写全,否则不给分)

14.(3分)A

1s.(4分)写法上的相同点:

第一首诗写花因“恨”而不开,第二首诗太守问花花“有语”,均采用了拟人的手法。

(2分)

内容上的关联:

第一首诗写陈述古对花无信,花因恨而来年可能不再开放,从第二首诗第四句花四答“为君零落为君开”可以推知,陈述古所问正是花来年是否开放的问题。

【嘉定区】

野老①

【唐】杜甫

野老篱边江岸回,柴门不正逐江开。

渔人网集澄潭②下,贾客船随返照来。

长路关心悲剑阁,片云何意傍琴台③?

王师未报收东郡,城阙秋生画角哀。

【注】

(1)此诗写于上元元年(760HYPERLINK""

13、野老原意是“田野之人”,诗中是________________。

(1分)

14、对这首诗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3分)

A、“柴门不正”写出了草舍的寒酸简陋。

B、“贾客船”令诗人想起那漫漫“长路”。

C、“片云”用于自喻,意谓浮云般漂泊。

D、“王师”句感叹“东郡”至今未光复。

15、请结合诗句,评析这首诗所蕴涵的思想感情。

(4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四)8分

13、(1分)诗人自称

14、(3分)A

15、(4分)诗歌前四句描绘了一幅素淡恬静的江村闲居图,映照出诗人淡泊闲静的心境。

“长路”句开始笔锋一转,从“贾客船”联想到“长路”,想到剑阁之悲,因为远在成都报国无门而产生深深的家国之悲。

前句之乐景顿时反衬了内心的痛苦,是作者在现实困境中的一种无奈解脱,情感跌宕复杂。

【崇明县】

咏贫士(其一)

陶渊明

万族各有托,孤云独无依。

暧暧空中灭,何时见馀晖。

朝霞开宿雾,众鸟相与飞。

迟迟出林翮,未夕复来归。

量力守故辙,岂不寒与饥?

知音苟不存,已矣何所悲。

13.从诗歌的体裁看,本诗属于。

(1分)

14.下列对诗句分析恰当的一项是()(3分)

A.“万族各有托”呈现一幅欣欣向荣、各得其所的画面。

B.“众鸟相与飞”与《饮酒》诗中“飞鸟相与还”意同。

C.“量力守故辙”表明作者对“故辙”坚守是量力而为。

D.“已矣何所悲”表面上是说无所悲,实则是悲慨满怀。

15.本诗善于运用“比”的手法,试结合诗歌内容进行赏析。

(4分)

答案:

(四)(8分)

13.古体诗(1分)

14.D(3分)

15.诗歌以“孤云”的“独无依”以及瞬息而灭比喻贫士孤独无所依靠,命运无常;(1分)以众鸟比喻庸碌平凡之人,(1分)以迟出早归的鸟儿比喻贫士的与世无争,独守“故辙”。

(1分)通过比喻形象而含蓄地抒发了自己安守贫贱不慕名利的情怀。

(1分)

【奉贤区】

秋波媚·七月十六晚登高兴亭望长安南山

陆游

秋到边城角声哀,烽火照高台。

悲歌击筑,凭高酹酒,此兴悠哉。

多情谁似南山月,特地暮云开。

灞桥烟柳,曲江池馆,应待人来。

14.“秋波媚”是这首词的(1分)

15.对这首词分析不当的一项是()(3分)

A.上阕一二句写登高兴亭时的耳之所闻,目之所见,写出了战火未熄的时代背景。

B.上阕三四句借用战国高渐离和荆轲的典故,“凭高酹酒”给人以豪迈开阔之感。

C.上阕五句切“高兴亭”之亭名,“悠”字似喜实悲,为后文充分打开了想象蓄势。

D.下阕用灞桥等借指古都长安,“应待人来”暗示旧山河迫切等待着宋军的收复。

16.赏析“多情谁似南山月,特地暮云开”一句。

(4分)

答案:

14.(1分)词牌或词牌名

15.(3分)C

16.(4分)“多情谁似南山月,特地暮云开”二句,以拟人的手法,移情于景,这南山的明月,道是无情却有情,满怀情意地让漂浮的暮云散去,皎洁月光把诗人遥望中的长安照得如同白昼一般,为国家命运而愁苦的诗人对此又怎能不喜出望外呢!

正是因为有了这样一个良好的自然条件,诗人站在高兴亭上,放眼远望,把想象的射程瞄向长安,目标是如此集中清晰。

【虹口区】

五洲①夜发

【陈】阴铿

夜江雾里阔,新月迥中明。

溜船②惟识火,惊凫但听声。

劳者时歌榜

,愁人数问更。

【注】①五洲:

地名,在今湖北省浠水县西大江中。

②溜船:

顺流而下的船。

榜:

船桨。

14.从体裁上看,本作品属于()(1分)

A、五绝B、小令C、五古D、诗余

15.对本作品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3分)

A、作品写了作者晚上从五洲出发后沿途所见的景物。

B、作品描写了江上雾气弥漫、新月高挂天穹的景象。

C、结尾写船夫不时唱起忧伤的船歌,使人难以入眠。

D、作品写景状物,由远及近,由景至人,以人作结。

16.作品善于从细微处表现江上夜景,请从这一角度赏析画线句。

(4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四)(8分)

14、C(1分)

15、C(3分)

16、答案示例:

画线句巧妙地捕捉到夜晚江面上的丁点渔火和水鸭子的鸣叫声,用一个“唯”字和一个“但”字细腻人微地刻画(反衬)出周围漆黑一片的视觉景象和寂静无声的听觉效果,视听结合,营造出一种幽静孤寂的独特氛围,令人印象深刻。

(4分)

【赏析】

《五洲夜发》系南朝诗人阴铿所作。

此诗描写了江舟夜行的情景。

作者描绘了一系列景物,雾霭、新月、渔火、惊鸟,直到最后才点出“愁人”,这些景物为“愁人”所观览,他们便也带着愁情了。

全诗以“夜发”为线索,首尾呼应,一气呵成,语言凝炼而生动,充满了生活气息。

五洲位于湖北浠水县西兰溪西大江中,阴铿另有一首《晚泊五洲》作于自建康赴江陵的路途之中,描绘了江行晚泊,暮色如画的图景,色彩浓艳,引人入胜。

《五洲夜发》也是此类作品。

此诗写江舟夜行的情景。

开头句写诗人所见:

宽阔的江面上夜雾迷朦,一弯新月高高挂在夜空,江面上闪烁着点点灯火,只有从灯火的移动,才能觉察船只在行驶。

然后写所闻:

江面上不时传来一两声鸟叫,那是为行船所惊醒的夜栖的水鸟,发出嘎嘎的叫声飞向远处。

最后两句由写景转为写人。

为减轻夜行的劳顿,船夫一边摇橹,一边唱起悠扬的歌。

而在这幽静清寂的夜里,对于行舟水上,急于赶路的诗人来说,却是愁苦难耐,难以安眠的,亟待早早天明。

【青浦区】

李煜

帘外雨潺潺,春意阑珊。

罗衾不耐五更寒。

梦里不知身是客,一晌贪欢。

独自莫凭栏,无限江山,别时容易见时难。

流水落花春去也,天上人间。

【注释】李煜(937―978),即李后主,为南唐末代君主。

北宋灭南唐李煜被俘,这首词即作于被软禁之时。

13.这是一首词,它的词牌应是()(1分)

A.水调歌头B.踏沙行C.声声慢D.浪淘沙令

14.下列关于这首词的说法不恰当的一项是()(3分)

A.上阕用倒叙先写梦醒时的凄凉景象和悲凉感受,后写梦中的片刻欢愉。

B.“梦里不知身是客”借梦境表达了词人旅居异乡四处漂泊的孤寂之感。

C.“别时容易见时难”化用李商隐《无题》诗句,叹失国之易复国之难。

D.“天上人间”暗指今昔截然不同的人生际遇,充溢着无可奈何的情绪。

15.“独自莫凭栏,无限江山”中的“莫”字,《全唐诗》中写作“暮”。

请体会各自独特的意境,比较两字使用效果的异同。

(4分)

同:

异:

答案:

(四)(8分)

13.D(1分)

14.B(3分)

15.同:

“莫凭栏”是说不要凭栏,因为凭栏而望故国江山,会引起无限伤感,令人无以面对;“暮凭栏”意谓暮色苍茫中凭栏远眺,想起江山易主,无限往事。

两者从表达的意思看相似。

异:

两个字所表达的意境、情感的程度是不同的。

“莫”的情感更强烈。

“莫”是为避免思见故国而勾起无限悲苦所采取的一种主动行动,是因为已经有过的切肤之痛使然。

这种情感的烈度是远远超越思乡怀人。

所以本词用“莫”更能表达作者的真实情感。

(4分)

【闵行区】

菩萨蛮·山亭水谢方半

(南宋)朱淑真

山亭水榭秋方半,风帏寂寞无人伴。

愁闷一番新,双蛾只旧颦。

起来临绣户,时有疏萤度。

多谢月相怜,今宵不忍圆。

注释:

凤帏:

闺中的帷帐。

颦:

皱眉。

14.从字数看,这首词属于________________。

(1分)

15.下列对作品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2分)

A.第一句作者以客观的笔调写出了时间及周围的环境。

B.“凤帏”句让人联想起李商隐的“重帏深下莫愁堂”。

C.三四句写旧愁来去新愁又生,“新”“旧”相映成趣。

D.作品浓墨重彩地描写了主人公的形象,语言流畅自然。

16.请对作品结尾的画线句作简要赏析。

(4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4.小令

15.D

16.结尾句女主人的临窗所见,一轮缺月,高挂中天。

(1分)词人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通过“相怜”“不忍”等词语,赋予月亮以感情,(1分)仿佛月亮也懂得女主人的心思,它看到闺中的女主人孤独寂寞,便生怜悯之心,不忍心独自团圆。

(1分)其中的“多谢”二字,既写出了女主人的痴情,又写出了她孤独至极以至于把月亮作为说话的对象。

(1分)寄情于物,生动感人。

(点出“拟人”手法1分;概述写了什么景,如“主人公临窗见到一轮缺月高挂中天”,1分;具体分析拟人化的月包含的不忍之情以及主人公孤独寂寞之情各占1分。

 

【普陀区】

别房太尉①墓

杜甫

他乡复行役,驻马别孤坟。

近泪无干土,低空有断云。

对棋陪谢傅,把剑觅徐君②。

唯见林花落,莺啼送客闻。

注释:

①房太尉:

房琯,唐玄宗时任宰相,与杜甫交情深厚。

②谢傅:

晋代名谢安。

他在符坚率百万大军征讨时,还在与谢玄下围棋,从容击退了敌兵。

徐君:

典出《说苑》,“吴季札聘晋,过徐,心知徐君爱其宝剑。

及还,徐君已殁,遂解剑系其冢树而去。

14.从体裁上看,这首诗属于__________。

(1分)

15.对这首诗的分析,下列错误的一项是(2分)()

A.首联中的“驻马”二字表现作者在故友目前流连盘桓,不忍离去。

B.颔联运用夸张的手法表现出作者内心的悲恸,令人倍觉寂寥哀伤。

C.作者将房琯誉为“谢傅”“徐君”,是对故友生平功业的高度评价。

D.整首诗阴郁深沉的氛围,也折射出诗人内心对国事的忧虑和叹息。

16.“唯见林花落,莺啼送客闻”一句情景交融,请加以赏析。

(4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4、五言律诗

15、C

16、答案示例:

这一句以景结情,着意刻画出幽静肃穆之极的氛围:

林花飘零,如珠泪纷纷,莺啼婉转动听,本该惹人欢喜,此时此刻却也像是在鸣唱哀乐。

诗人将满腹的哀痛与忧伤都寄寓于林花败落、莺声哀啭的景物描写之中,格外衬托出孤零零的坟地与孤零零的吊客的悲凉,手法含蓄,情感深沉。

【松江区】

一丛花·溪堂玩月作

陈亮①

        冰轮斜辗镜天长。

江练隐寒光。

危阑醉倚人如画,隔烟村、何处鸣榔②?

乌鹊倦栖,鱼龙惊起,星斗挂垂杨。

        芦花千顶水微茫,秋色满江乡。

楼台恍似游仙梦,又疑是、洛浦潇湘。

风露浩然,山河影转,今古照凄凉。

        【注】①陈亮:

南宋著名词人,倡言恢复中原,数次因言获罪。

②鸣榔:

渔人捕鱼时敲击船舷使作声。

 13.“一丛花”是这首词的 _____________。

(1分)

14.对这首词中“山河影转”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3分)

   A.此句含蓄地写出了中原沦陷、江山易主之感。

   B.“转”与“辗”相照应,写出词人恢复中原的决心。

   C.光与影的转换,使得山河景象发生了一些变化。

   D.意境雄浑阔大,由“转”字引发古今变迁的感慨。

15.这首词运用了哪些手法写“溪堂玩月”?

(4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四)阅读下面诗歌,完成第13-15题。

(8分)

13.(1分)词牌名

14.(3分)B

15.(4分)①化静为动或动静结合。

如 “辗”字有转动的意思,用在这里,不仅与“冰轮”搭衬得当,而且,还给人以运动感,仿佛看到了倒映在江水中的皓皓月轮,正随着江水的流动而缓缓移动。

  ②反衬以动衬静,运用“鸣榔”之声衬托此时之寂静,表现秋夜月夜幽静之美。

再如 “隔烟村……鱼龙惊起”其“惊”字,带上了词人的主观感觉。

静中有动,使这幅“画”显得更有生意。

 ③虚实结合:

“隔烟村……鱼龙惊起” 乌鹊倦于栖息,鱼龙惊而跃起,只有北斗星默默地挂在垂杨梢头。

为作者想象之景,“星斗挂垂杨”句为实景,两者结合表现出月夜迷蒙而富有生机的特征。

(一点两分,两点或三点四分)

【徐汇区】

次韵孔宪蓬莱阁【1】

山巅危构傍蓬莱,水阁风长此快哉。

天地涵容百川入,晨昏浮动两潮来。

遥思坐上游观远,愈觉胸中度量开。

忆我去年曾望海【2】,杭州东向亦楼台【3】。

【注释】【1】次韵,和人的诗并依原诗用韵的次序。

诗人的赵姓友人登蓬莱阁时,有诗赠赵抃,此诗为赵抃所作的和诗。

孔宪:

一说指孔宗翰,一说指孔延之。

宪:

官名的简称。

蓬莱阁:

中国古代四大名楼,在山东省蓬莱市北丹崖山上。

【2】望海:

此处实指望钱塘江潮。

【3】楼台:

指望海楼。

14.“山巅危构傍蓬莱”是倒装语序,这句诗的正常语序是。

(1分)

15.对此诗理解不恰当的一项是()。

(3分)

A.“快哉”表现了水阁临风的快感,为全诗奠定基调。

B.“两潮来”描写了晨昏两次起潮时大海的动荡不息。

C.“逾觉”直接抒情,表达诗人临海观潮的心境感受。

D.“忆我”由对方转而联想到自己,“忆”字引人回味。

16.从结构角度,赏析本诗颈联的妙处。

(4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四)8分

1.蓬莱危构傍山巅(1分)

2.C(3分)

3.颈联收束前四句。

“遥思”照应题目,点出前面四句是想象之景,又将视角由景而及观景之人,“游观远”“度量开”都是对友人观潮景象的描绘,想象友人在蓬莱阁上游目骋怀,心胸豁然开朗,以情结景。

同时,“遥思”“逾觉”又巧妙引出下联自己的回忆,转出心境。

章法上显出转折回环之美。

(4分)

【浦东新区】

【中吕】普天乐-大明湖泛舟

张养浩

画船开,红尘外,人从天上,载得春来。

烟水闲,乾坤大;四面云山无遮碍,影摇动城郭楼台。

杯斟的金波滟滟,诗吟的青霄惨惨,人惊的白鸟喈喈。

【注】①青霄惨惨:

形容碧空如洗的样子。

14.“普天乐”是这首元曲的____。

(1分)

15.下列对本作品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画船开”四句,以大胆的想像,凸显了大明湖美丽的湖光春色。

B.“烟水闲,乾坤大”展现出湖波浩淼的景象,表现作者志向高远。

C.“四面云山无遮碍”准确地表现出置身湖中感到的天地阔远景象。

D.“影摇动城郭楼台”动静结合,描绘出湖中倒影随波荡漾的美景。

16.请任选一个角度赏析画线句。

(4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四)(8分)

14.(1分)曲牌名(曲牌)15.(3分)B

16.(4分)手法判断准确(1分)

示例一:

本句运用排比与夸张,表现作者泛舟湖上饮酒吟诗的美妙感受。

美酒盈杯,感觉与潋滟水波在阳光下同泛金光;慷慨吟诗,只觉得如洗碧空也为之动容;酒酣人畅,惊起白鸟声声飞鸣,表现了诗人畅游大明湖的自在闲适的欢愉之感。

示例二:

善用叠词,“滟滟”突出了大明湖的波光闪烁,“惨惨”描摹出大明湖碧空如洗,“喈喈”则描写出白鸟的清脆鸣叫,绘形绘声,生动形象,强调了作者饮酒后对大明湖独特的主观感受,表现了诗人自在闲适的欢愉之感,且使音韵和谐,节奏鲜明,富有音乐美。

示例三:

多角度描写大明湖景物,视觉上描写大明湖的波光闪烁,大明湖碧空如洗,听觉上描写白鸟的飞鸣声,绘形绘声,动静结合,俯视仰观,视角开阔,表现出诗人畅游大明湖的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经管营销 > 经济市场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