伊犁州伊宁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1420638 上传时间:2023-04-30 格式:DOCX 页数:10 大小:23.7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伊犁州伊宁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0页
伊犁州伊宁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0页
伊犁州伊宁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0页
伊犁州伊宁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0页
伊犁州伊宁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0页
伊犁州伊宁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0页
伊犁州伊宁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0页
伊犁州伊宁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0页
伊犁州伊宁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0页
伊犁州伊宁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0页
亲,该文档总共10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伊犁州伊宁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docx

《伊犁州伊宁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伊犁州伊宁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docx(10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伊犁州伊宁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docx

伊犁州伊宁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伊犁州伊宁市2006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2006年是实施“十一五”规划的第一年,我市各族人民在市委和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认真贯彻党的十六届五中、六中全会和自治区党委第七届全委扩大会议精神,全面落实州党委工作会议提出的工作部署,紧紧围绕建设州直经济强市的奋斗目标。

树立科学发展观,开拓创新,扎实工作,保持了全市经济持续快速发展和社会各项事业全面进步。

一、综合

全市经济快速增长,产业结构逐趋优化。

据初步统计,2006年全市辖区实现生产总值47.62亿元,(按可比价计算)较上年增长14.1%。

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3.36亿元,增长4%;第二产业增加值13.57亿元,增长15.9%;第三产业增加值30.69亿元,增长14.4%。

三次产业的结构比例为“7.1:

28.5:

64.4”,第二产业比重有所提升,综合经济实力明显增强。

二、农业

全市经济围绕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及农村稳定的目标,完善了农村产业化服务体系,加大了对农业的投入,加快农村产业化进程,确保了农村经济全面发展。

2006年,全市实现农林牧渔服务业产值60600万元,较上年增长4.8%。

其中地方农业产值55890万元,增长4.7%;地方农业增加值31331万元。

从地方农业总产值内部结构看,种植业产值达31106万元,增长3.2%;种植业结构逐步调整,全市各乡镇场积极培育特色产业,温室、大棚蔬菜、林果园艺向区域化、规模化、产业化方向发展。

拥有蔬菜大棚面积368公顷,增长10.5%。

全市耕地面积达15.72千公顷,较上年下降0.82%。

主要农产品产量如下:

指标单位 产量较上年增减(%)

粮食万吨9.293.3

油料万吨0.22-22.3

蔬菜万吨19.571.5

果类万吨1.690.6

甜菜万吨8.3066.0

林业生产通过开发性造林,实现了城乡绿化一体化。

2006年全市完成植树造林面积633公顷,增长1.3倍。

林业结构得到了进一步调整,经济林达428公顷,用材林达67公顷。

生态环境逐年改善,森林覆盖率达13%。

全市畜牧业紧紧围绕自治州建设“牧业大州”战略目标,突出发展养牛业和特种养殖业,全面推动畜牧业向规模化、良种化和产业化方向发展。

2006年全市牲畜年末存栏总头数达27.17万头,较上年增长2%;牲畜繁殖成活率达86.97%,牲畜出栏率达78.7%。

全市畜牧业产值达20891万元,较上年增长4.6%。

主要畜产品产量如下:

指 标单位产量较上年增长(%)

年末牲畜存栏总头数万头27.172.0

肉类总产量吨11821 8.5

其中:

牛羊肉吨8900  7.6

牛奶吨43537 6.1

禽蛋吨2260 3.6

水产养殖业持续提高。

今年水产品产量达3150吨,较上年增长22.8%。

渔业产值达1592万元,增长23.8%。

乡镇企业持续发展,项目建设实现新突破,乡镇园区逐步规范化、规模化、企业品牌建设得到长足进步,乡镇企业成为伊宁市经济增长的新亮点。

2006年,全市乡镇企业总收入达269065万元,较上年增长9.1%;乡镇企业总产值达200051万元,增长14.3%;乡镇企业实现增加值40667万元,较上年增长14.9%。

农业生产条件进一步改善,年末全市农业机械总动力为5.11万千瓦,较上年增长3.4%。

拥有大中型拖拉机777台,增长10.8%;小型拖拉机1075台,增长0.8%。

据测算,全市农牧民人均纯收入达3866元,较上年增加352元,增长10%。

全市农村经济总收入17.14亿元,增长12.6%。

三、工业和建筑业

全市加快新型工业化进程,是实现超常规提速、跨越式发展的必由之路。

我市坚持以项目为中心,积极实现工业经济总量增长和贡献率提高。

2006年,全市辖区实现工业总产值达28.82亿元,(按可比价计算)较上年增长15.6%。

其中地方工业总产值达22.94亿元,增长14.2%。

在地方工业总产值中,合作区完成产值(同口径)61945万元,增长49.8%;城市个体工业产值6634万元,增长1.2倍;农村个体59200万元,增长33.6%。

从被考核的主要产品产量看:

指标单位 产量较上年增减(%)

发电量万千瓦小时92218.00  13.3

供热量万百万千焦230.27  8.1

原煤万吨15.0048.4

水泥万吨7.678.5

饮料酒万吨2.965.0

面粉 万吨11.445.2

食用植物油万吨1.2220.8

配混合饲料万吨4.2913.0

自来水万吨2199.00  26.6

从地方27家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经济效益情况看,实现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5.61亿元,增长13.3%。

工业经济效益综合指数133.4%,增加34.4个百分点。

从七项效益指标看,总资产贡献率为15.31%,资本保值增值率108.32%,资产负债率72.37%,流动资产周转率1.67%,成本费用利润率4.05%,工业产品销售率96.13%,全员劳动生产率达61410元/人,增加14063元/人。

以上指标除工业产销率略有下降外,其余六项指标均有不同程度增长。

全市辖区实现工业增加值88517万元,(按可比价计算)较上年增长17%。

其中地方工业增加值82789万元,增长17.2%。

合作区实现工业增加值20802万元,增长47.8%。

工业经济结构进一步优化,工业生产和效益明显提高。

全市辖区实现建筑业增加值达47137万元,较上年增长14%,确保了第二产业增加值较快增长。

四、固定资产投资

全市加大投资结构调整力度,强抓一批对经济增长有较大作用的大交通、大能源等基础设施建设和产业建设。

通过治理投资软环境,不断提高行政效率,改善服务态度,固定资产投资迅速增长。

2006年,全市辖区预计实现固定资产投资226114万元,较上年增长7.7%。

其中地方固定资产投资达222075万元,增长5.7%。

商品房销售面积达37.74万平方米,增长27.2%。

我市通过治理投资软环境,拓宽招商引资渠道,使固定资产投资快速增长。

在地方投资中,建筑安装工程投资148077万元,增长11.1%;设备工器具购置38299万元,下降14.6%;其他21436万元,下降33%。

从构成项目看,城镇项目投资138388万元,增长14.9%;房地产投资达58307万元,占地方投资额的26.3%;农村非农户及个人投资25380万元。

伊犁河二桥和218国道投资10035万元;铁路投资26695万元,增长5.8倍。

从地方投资项目看,总投资在1亿元以上的项目有伊犁河二桥、218国道、铁路、天洁纸业等工程,共完成投资47041万元,占21.2%;投资在5000万元以上的项目有新疆电信伊犁分公司、安琪酵母、伊犁中洲伊源生物技术有限责任公司、伊犁永昌管业制造有限公司、伊犁华乐康生物科技有限公司等,完成投资26354万元,占11.9%。

五、交通运输邮电和城建

交通运输业快速发展。

近几年来,随着全市农村公路建设力度的不断加大,以国道G218线、省道S220线和S313线干线公路为骨架,以市区为中心辐射通达各乡镇场的公路网络已经形成,基本满足了农村经济发展的需要。

目前全市八乡一镇一场已全部通油、行政村通路,通油率达90%,已初步形成了以伊宁市为中心的公路网络。

市域境内共有县、乡道公路61条,专用公路2条,村道70条,经公路普查确定公路总里程达557.656公里。

邮电通讯事业快速发展。

2006年电信、邮政、移动、联通、铁通、网通等通信行业迅速发展壮大,并在激烈的竞争中快速增长。

2006年,城建建设以全面提升伊宁市综合服务功能为重点,多方筹资、加快发展,大力开展城市基础设施建设,使城市整体服务水平有了大幅度提升,人居环境得到进一步改善。

从投资项目看:

伊宁市垃圾压缩中转站工程投资项目1800万元;伊宁市医疗垃圾集中处理工程投资1460万元;总投资1.6亿元的伊宁市城市道路改扩建工程前期工作已完成;总投资5.2亿元的伊宁市城市道路改扩建工程等。

从城市道路改造情况看,伊宁市道路工程总投资6000万元,完成道路改造6万平方米、人行道硬化3.95万平方米,道路罩面4.5万平方米,城市绿化27万平方米;全市先后完成了斯大林街续建、红旗路延伸段、解放路片区、光明街道改造及人行道硬化和其他零星工程共5.2万平方米。

同时,积极完成上海城规划路、新华西路道路改扩建前期工作。

从市政设施维护方面看,投资352万元,完成道路维修1.9万平方米,人行道维修1300平方米,安装路沿石1900米;投资624万元,完成市区干道及国道218线、省道220、313线灯光亮化建设任务,新建路灯1.3万盏,更新路灯4438盏,提高了市政基础设施服务功能。

六、旅游、外贸和招商引资

旅游业以创建“中国优秀旅游城市”为动力,以招商引资旅游为目的,营造优良环境,提高旅游效益。

2006年全市旅游收入达20101万元,较上年增长28.8%,其中宾馆收入14135万元,占70.3%,增长28.5%;旅行社收入2274万元,增长1.2倍;景区3692万元,增长13.8倍。

接待游客198万人次,较上年增长21%。

其中宾馆接待123万人次,增长55.7%;旅行社接待9.3万人次,增长1.7倍;景区接待65.8万人次,增长11.2倍。

来自疆外的游客21.5万人次,占13%,来自疆内州外的游客24.8万人次占72%。

为第三产业的稳步增长奠定了基础。

外贸进出口大幅度增长。

2006年全市辖区实现外贸进出口总额27356万美元,较上年下降21.6%。

其中出口26827万美元,下降22.7%。

出口的主要商品有箱包及鞋类、食用植物油、纺织品、服装及家用电器等。

贸易进出口额最高的是伊犁州龙华公司、市边境合作区新联外贸有限公司、伊犁州奔腾经贸有限责任公司,三家公司总额达23316万美元,占进出口总额的85.2%。

全市边境合作经济快速发展。

2006年合作区全年完成工业总产值6.2亿元,增长48.9%。

实现工业增加值2.1亿元,增长48.8%;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5.9亿元,增长3.4%;固定资产投资7.2亿元,增长3.9%;外贸进出口总额1.2亿美元,下降12.1%;实现一般预算收入0.8亿元,增长35.3%。

今年合作区经济增长的贡献主要来自于第二产业。

招商引资工作稳步发展。

2006年,全市共签订招商引资项目合同20个,签约项目总金额114379万元,其中工业签约项目15个,签约金额26679万元,占签约项目总金额23%。

2006年全市招商引资到位资金89659万元,增长0.8%。

其中合作区签约项目金额18601万元,其中到位资金53345万元,占全市的59.5%。

七、国内贸易和市场物价

伊宁市作为伊犁河谷商贸中心城市,国内贸易持续稳步增长。

2006年,全市辖区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额192978万元,较上年增长16%。

其中地方消费品零售额175317万元,增长15.4%。

在地方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中,市的零售额169464万元,增长15.7%;县以下零售额5853万元,增长8%。

按行业分类看,批发零售贸易业138903万元,增长15.9%,其中限额以上企业30196万元,增长34.6%,限额以下及个体108707万元,增长11.6%;住宿和餐饮业28280万元,增长16%。

其他行业8134万元,增长6.4%。

全市批发零售业商品销售总额达390647万元,增长31.7%,其中批发额251744万元,增长42.8%,占64.4%。

全市个体经济户数下降,收入增大。

2006年,全市个体工商户15377户,较上年下降8.2%。

第一、二产业为1202户,占7.8%;第三产业为14175户,占92.2%。

从业人员为26406人,注册资金24886万元。

营业收入47570万元,社会消费品零售额为37321万元,较上年分别增长32%和25%。

全市私营经济持续增长。

2006年,私营企业发展到1292户,从业人员12335人,注册资金65998万元,增长11.8%;营业收入9227万元,社会消费零售额为5532万元。

在个体私营经济在第三产业中的比重逐步扩大。

城市物价上涨。

2006年,全市居民消费品价格总指数为100.5,较上年上涨1.6个百分点。

其中服务项目价格指数为100.3,回落3.1个百分点。

在食品、烟酒及用品、家庭设备、医疗保健、衣着交通通信、娱乐教育文化用品、居住等八大类指数中有“五升三降”。

商品零售价格总指数为100.7,较上年上涨2.2个百分点。

各类物价指数如下(%):

指数2006年较上年增减百分点

居民消费价格总指数100.5 1.6

#粮食98.8-1.6

油脂95.33.2

鲜菜112.425.7

肉禽100.87.4

蛋类87.7-16.9

水产品94.2-9.7

奶及奶制品100.01.4

八、科教文体卫生广电及环保

全市教育以建设“教育强市”为目标,规范教学管理,加快“双语”教学步伐,加大教育投入,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教育质量显著提高。

2006年,全市辖区共有中高等院校6所。

中小学(不含农四师)104所,其中小学68所。

中小学在校学生为82250人。

其中:

小学在校生为46700人,占56.8%。

全市拥有专任教师5734人,增长7.5%。

从效益指标看,小学适龄儿童入学率100%,初中学龄儿童入学率91.1%;初中升普通高中升学率67.7%;扫除青壮年文盲492人。

全市小学毕业水平测试双科合格率为75.63%;中考上线率为88.2%;高考本科上线率为79.25%。

全市共有800多名学生在各类比赛中获得国家级、自治区、自治州级奖项。

一年来累计投入资金1772万元,完成了12所学校的新建、续建工程和14所学校的维修项目。

新扩建校舍面积16750平方米,维修校舍面积12500平方米。

文化事业空前发展。

全市文化工作以基层为重点,积极开展各类文化活动,组织承办广场文化,通过构建多元化文化服务体系,丰富群众文体活动。

2006年共开展广场文化活动92场,参与活动人数30770人次,观众总人次为31万人次。

折扣非法电子出版物4401张盘,盗版书刊4067本,盗版音像制品VCD光盘3088盘,淫秽VCD影碟32张,加大文化市场监督力度。

全市图书总藏量达18.3万册。

体育事业快速发展。

2006年举办大型群体竞赛3项,参加人数710人,观众1.2万人次;全市各街办社区、乡镇村开展体育活动41次,参加人数1.23万人,观众2.5万人次;组队参加7项自治区、自治州及市级竞赛,成绩突出。

科技工作快速推进。

全市以争创全国科技进步先进市为动力、深入实施科技兴市战略、综合科技实力和创新能力明显增强。

2006年“科技三项费用”预算支出430万元,实际支出582万元,占到了财政预算支出的1.21%,“科技三项费用”220.4万元。

合作区建立了科技生产发展扶持基金,总量达1360万元,其中科技发展基金120万元。

科普费用实际支出9.29万元,科普人头费达到了0.22元。

全市每一个乡(镇)场用于科技投入的资金都超过了3万元,街道科普资金超过了3000元。

企业科技投入也不断增加,形成了全方位、多层次、多渠道的科技投入体系,为全市科技工作的发展提供了有效的资金保障。

广播电视事业成绩辉煌。

全年录制专题文艺类11760分钟,新闻综合频道播出2261小时,制作节目274小时。

全市电视人口覆盖率达99.5%,数字电视有了新发展。

卫生事业持续发展。

市卫生部门以提高服务质量为目标,规范管理机制为主线,全面推进各项卫生工作,使卫生行业取得明显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2006年,全市辖区(不含农四师)共有医疗机构44个,其中医院19所,乡镇卫生院9个,私立医院10个。

全市共有卫生机构人员3713人,较上年增长10.8%。

其中卫生技术人员2955人,增长13.9%;全市拥有病床位数2223张,增长6.9%。

全市医疗总收入突破1700万元,增长12%。

环保事业稳步发展。

2006年全市环保系统工作人员88人,完成环保污染期限治理项目17个,总投资958万元,城镇生活污水处理率达65%,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达98%。

九、财税和金融

2006年,全市实现财政收入(含基金)36171万元,较上年增长18.8%。

地方财政收入31470万元,增长17.1%,其中:

工商税收入为24938万元,增长11.7%;财政支出(含基金)60634万元,增长20.2%。

地方财政支出为55993万元,增长21.5%,其中:

教育支出11099万元,增长25.2%;卫生事业费支出为3230万元,增长4.7%;行政管理费支出6651万元,增长27.5%。

全市地税部门共组织收入27468万元,较上年增长8%,其中税收收入25768万元,增长6.9%;全市国税部门共组织税收收入21140万元,较上年增长40.1%。

2006年,全市银行存款余额达980953万元,较上年增长16.6%,其中:

城乡居民储蓄存款余额达562308万元,增长13.4%;银行贷款余额为499896万元,较上年增长20.7%。

十、人口和人民生活

2006年,伊宁市辖区总户数达132624户,较上年增长0.5%。

总人口达433608人,较上年增长0.2%。

其中非农业人口为291882人,增长2.1%。

暂住人口达3645人。

从各民族分类看,维吾尔族291882人,占49.4%;汉族152045人,占34.8%;哈萨克族19583人;回族33111人。

全市人口出生率为10.21‰;死亡率为1.64‰;自然增长率为8.57‰。

2006年,全市出生人口政策符合率为99.6%。

全市领取“两证”的农牧民家庭3889户,现已兑现708户,发放一次性奖励金116.4万元,全市计划生育工作取得新突破。

城乡居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

2006年,全市从业人员为63799人,较上年增长6.4%。

其中在岗职工人数为61536人,增长6.7%;从业人员工资总额为103178万元,增长14.4%。

其中在岗职工工资总额为100358万元,增长14.9%;在岗职工平均工资15981元,增长8.9%。

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6678元,较上年增长5.9%,居民消费性支出为5482元,增长0.5%;全市农牧民人均纯收入达3866元,较上年增加352元,增长10%。

全市实现就业再就业18185人,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城镇就业33025人,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3.7%以内。

全市开发就业岗位7751人,其中新增公益性岗位358个,再就业基地新增岗位350个,劳务派遣组织新增岗位215个,新增“4050”人员311人,已就业285人,其中公益性岗位安置83人。

社会保障体系逐趋完善。

2006年,全市养老缴费人数21957人,较上年增长10.2%,征缴养老保险基金5326万元,增长42.6%;失业保险参保人数15919人,增长8.7%,实际征缴失业保险费646万元,下降9.4%;医疗保险参保人数32027人,增长9.5%,已征收医疗保险费3169万元,增长14.9%。

全市参加个体医疗保险、工伤保险和生育保险的人数和征缴率逐步提高。

全市立足“以民为本,为民解困”的宗旨,有效开展民政工作。

2006年全市拥有城镇社区服务中心8个,城镇居民享受低保户数的15216户,较上年增长7.1%;享受低保户人员共46913人,增长6%;全年发放低保金3236万元,保证了弱势群体的最低生活要求。

注:

主要指标绝对数按现价计算,增长速度按可比价计算。

部分资料为初步统计数据,生产总值按现行口径。

人口资料中“三率”指标取自计生局。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人文社科 > 法律资料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