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生物一轮复习 第六单元 基因的本质与表达 第一讲 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精选教案.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14206817 上传时间:2023-06-21 格式:DOCX 页数:31 大小:341.9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考生物一轮复习 第六单元 基因的本质与表达 第一讲 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精选教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1页
高考生物一轮复习 第六单元 基因的本质与表达 第一讲 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精选教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1页
高考生物一轮复习 第六单元 基因的本质与表达 第一讲 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精选教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31页
高考生物一轮复习 第六单元 基因的本质与表达 第一讲 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精选教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31页
高考生物一轮复习 第六单元 基因的本质与表达 第一讲 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精选教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31页
高考生物一轮复习 第六单元 基因的本质与表达 第一讲 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精选教案.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31页
高考生物一轮复习 第六单元 基因的本质与表达 第一讲 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精选教案.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31页
高考生物一轮复习 第六单元 基因的本质与表达 第一讲 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精选教案.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31页
高考生物一轮复习 第六单元 基因的本质与表达 第一讲 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精选教案.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31页
高考生物一轮复习 第六单元 基因的本质与表达 第一讲 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精选教案.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31页
高考生物一轮复习 第六单元 基因的本质与表达 第一讲 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精选教案.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31页
高考生物一轮复习 第六单元 基因的本质与表达 第一讲 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精选教案.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31页
高考生物一轮复习 第六单元 基因的本质与表达 第一讲 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精选教案.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31页
高考生物一轮复习 第六单元 基因的本质与表达 第一讲 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精选教案.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31页
高考生物一轮复习 第六单元 基因的本质与表达 第一讲 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精选教案.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31页
高考生物一轮复习 第六单元 基因的本质与表达 第一讲 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精选教案.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31页
高考生物一轮复习 第六单元 基因的本质与表达 第一讲 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精选教案.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31页
高考生物一轮复习 第六单元 基因的本质与表达 第一讲 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精选教案.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31页
高考生物一轮复习 第六单元 基因的本质与表达 第一讲 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精选教案.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31页
高考生物一轮复习 第六单元 基因的本质与表达 第一讲 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精选教案.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31页
亲,该文档总共31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高考生物一轮复习 第六单元 基因的本质与表达 第一讲 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精选教案.docx

《高考生物一轮复习 第六单元 基因的本质与表达 第一讲 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精选教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考生物一轮复习 第六单元 基因的本质与表达 第一讲 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精选教案.docx(31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高考生物一轮复习 第六单元 基因的本质与表达 第一讲 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精选教案.docx

高考生物一轮复习第六单元基因的本质与表达第一讲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精选教案

2019-2020年高考生物一轮复习第六单元基因的本质与表达第一讲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精选教案

知识体系——定内容

核心素养——定能力

生命观念

通过遗传物质的发现历程,理解生命的延续和发展

理性思维

通过噬菌体侵染细菌实验中上清液和沉淀物放射性分析,培养逻辑分析能力

科学探究

通过同位素标记法在实验中的应用,培养实验设计及对结果分析的能力

2.艾弗里的体外转化实验

知识点二 噬菌体侵染细菌实验

1.实验材料和方法

(1)实验材料:

T2噬菌体和大肠杆菌。

(2)实验方法:

同位素示踪法,该实验中用35S、32P分别标记蛋白质和DNA。

2.实验过程

3.实验结论

在噬菌体中,保证亲代与子代之间具有连续性的物质是DNA,即DNA是遗传物质。

知识点三 生物的遗传物质

[基本技能·问题化]

1.判断有关肺炎双球菌转化实验叙述的正误

(1)加热杀死后的S型细菌的DNA已经全部断裂,失去活性(×)

(2)在艾弗里的实验中,DNA酶将S型细菌的DNA分解为脱氧核苷酸,因此不能使R型细菌发生转化(√)

(3)肺炎双球菌转化实验说明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

(4)格里菲思的体内转化实验证明了DNA是遗传物质(×)

(5)肺炎双球菌转化实验最关键的设计思路是将DNA和蛋白质分开,分别观察其作用(√)

(6)在转化过程中,加热杀死后的S型细菌的DNA没有进入R型活细菌的细胞中(×)

2.判断有关生物遗传物质叙述的正误

(1)生物遗传物质的基本组成单位是脱氧核糖核苷酸或核糖核苷酸(√)

(2)所有生物的遗传物质都是DNA(×)

(3)细胞核内的遗传物质是DNA,细胞质内的遗传物质是RNA(×)

(4)小麦的遗传物质主要是DNA(×)

(5)乳酸菌的遗传物质主要分布在染色体上(×)

3.下列探索遗传物质的经典实验分别对应的结论是什么?

提示:

①S型细菌中含有“转化因子” ②DNA是使R型细菌产生稳定遗传变化的物质 ③DNA是遗传物质 ④RNA是遗传物质 ⑤DNA是遗传物质 ⑥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

4.在噬菌体侵染大肠杆菌的实验过程中,进行搅拌、离心后得到的上清液中主要含有(  )

A.蛋白质外壳     B.较轻的大肠杆菌

C.尚未侵入的噬菌体D.噬菌体和细菌的混合物

解析:

选A 上清液中主要含有侵入细菌的T2噬菌体所留下的蛋白质外壳。

考点一肺炎双球菌的转化实验

1.肺炎双球菌两个转化实验的比较

体内转化实验

体外转化实验

科学家

格里菲思

艾弗里及其同事

细菌培养场所

小鼠体内

培养基(体外)

实验原理

S型细菌可以使人患肺炎或使小鼠患败血症

对S型细菌中的物质进行提取、分离,分别单独观察各种物质的作用

实验原则

R型细菌与S型细菌的毒性进行对照

S型细菌各成分的作用进行对照

实验构思

用加热杀死的S型细菌注射到小鼠体内作为对照实验来说明确实发生了转化

将物质提纯分离后,直接、单独地观察某种物质在实验中所起的作用

结果观察

小鼠是否死亡

培养基中菌落类型

实验结论

S型细菌体内有转化因子

S型细菌的DNA是遗传物质,蛋白质等不是遗传物质

联系

①所用的材料相同:

都巧妙选用R型和S型两种肺炎双球菌

②体内转化实验是体外转化实验的基础,仅说明S型细菌体内有“转化因子”;体外转化实验则是前者的延伸,进一步证明了“转化因子”是DNA

③实验设计都遵循对照原则和单一变量原则

2.S型细菌和R型细菌转化的实质

(1)加热杀死的S型细菌,其蛋白质变性失活,DNA在加热过程中,双螺旋解开,氢键断裂,但缓慢冷却时,其结构可恢复。

(2)转化的实质是S型细菌的DNA片段整合到了R型细菌的DNA中,即实现了基因重组。

(3)一般情况下,转化率很低,形成的S型细菌很少,转化后形成的S型细菌可以遗传下去,快速繁殖形成大量的S型细菌,说明S型细菌的DNA是遗传物质。

[对点落实]

1.(xx·济宁模拟)某研究人员模拟肺炎双球菌转化实验,进行了以下4个实验:

①S型菌的DNA+DNA酶→加入R型菌→注入小鼠

②R型菌的DNA+DNA酶→加入S型菌→注入小鼠

③R型菌+DNA酶→高温加热后冷却→加入S型菌的DNA→注入小鼠

④S型菌+DNA酶→高温加热后冷却→加入R型菌的DNA→注入小鼠

以上4个实验中小鼠存活的情况依次是(  )

A.存活、存活、存活、死亡 B.存活、死亡、存活、死亡

C.死亡、死亡、存活、存活D.存活、死亡、存活、存活

解析:

选D DNA酶能将DNA水解,因此不能使R型细菌转化为S型细菌,①中小鼠不死亡。

②加入的是S型细菌,小鼠死亡。

高温能使细菌死亡,使酶失去活性,因此③④中小鼠都不死亡。

2.(xx·福州质检)艾弗里完成肺炎双球菌体外转化实验后,持反对观点者认为“DNA可能只是在细胞表面起化学作用形成荚膜,而不是起遗传作用”。

已知S型肺炎双球菌中存在能抗青霉素的突变型(这种对青霉素的抗性不是荚膜产生的)。

下列实验设计思路能反驳上述观点的是(  )

A.R型菌+抗青霉素的S型菌DNA→预期出现抗青霉素的S型菌

B.R型菌+抗青霉素的S型菌DNA→预期出现S型菌

C.R型菌+S型菌DNA→预期出现S型菌

D.R型菌+S型菌DNA→预期出现抗青霉素的S型菌

解析:

选A R型菌+抗青霉素的S型菌DNA→预期出现抗青霉素的S型菌,该实验证明细菌中的一些与荚膜形成无关的性状(如抗药性)也会发生转化,而且抗青霉素的S型菌DNA中存在抗青霉素的基因和控制荚膜合成的基因。

因此,该实验结果表明上述对艾弗里所得结论的怀疑是错误的。

[典型图示]

肺炎双球菌的体内、体外转化实验图解分析

[问题设计]

(1)据图1填空:

①图示的实线表示

型菌,虚线表示

型菌。

②ab段

型菌数量减少,其原因是小鼠体内形成对抗R型菌的抗体,致使R型菌数量减少。

③bc段

型菌数量增多,其原因是b之前,已有少量R型菌转化为S型菌,S型菌能降低小鼠的免疫力,造成R型菌大量繁殖。

(2)据图2填空:

①在对R型细菌进行培养之前,必须首先进行的工作是分离并提纯S型细菌的DNA、蛋白质、多糖等物质。

②依据上述实验,可做出DNA是遗传物质的假设。

[对点落实]

3.(xx·皖江名校联考)将R型细菌与加热杀死的S型细菌混合后,注射到小鼠体内,小鼠死亡。

该小鼠体内S型、R型细菌含量变化情况以及对此相关的叙述,正确的是(  )

A.最可能是图1,小鼠的免疫调节致使R型细菌数量逐渐下降

B.最可能是图2,小鼠体内的S型细菌最初来自R型细菌的转化

C.最可能是图1,死亡小鼠体内只能分离出活的S型细菌

D.最可能是图2,小鼠体内S型细菌与R型细菌为共生关系

解析:

选B 随着R型细菌转化成S型细菌,S型细菌的数量变化呈“S”型曲线,而R型细菌在小鼠体内开始时大部分会被免疫系统消灭,随着小鼠免疫系统的破坏,R型细菌数量又开始增加。

4.某科研人员为了验证格里菲思的肺炎双球菌转化实验,对实验鼠进行了4次注射实验,如图所示。

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

A.活菌甲是有荚膜的R型细菌,而活菌乙是无荚膜的S型细菌

B.由注射②和④的结果可知,活的或死的S型细菌都能使小鼠死亡

C.在死鼠2的血液中应有活菌甲和活菌乙,后者最初由活菌甲转化而来

D.死菌乙未导致鼠3死亡,由此说明小鼠体内未发生特异性免疫

解析:

选C 肺炎双球菌的R型细菌没有荚膜、无毒性,S型细菌有荚膜、有毒性。

实验结果显示:

将活菌甲注射到鼠1体内,鼠1不死亡,而将活菌乙注射到鼠4体内,鼠4死亡,说明活菌甲是无荚膜的R型细菌,而活菌乙是有荚膜的S型细菌;注射②是将活菌甲与死菌乙混合后注射到鼠2体内,结果死亡的小鼠2体内检测出活菌乙,注射④是将检测出的活菌乙注射到鼠4体内,结果鼠4死亡,说明死菌乙的体内有“转化因子”,促进活菌甲转化为活菌乙,进而导致实验鼠死亡;在死鼠2的血液中应有活菌甲和活菌乙,后者最初由活菌甲转化而来;死菌乙对于实验鼠而言属于抗原,进入实验鼠体内会引起特异性免疫。

考点二噬菌体侵染细菌的实验

1.噬菌体的复制式增殖过程

(1)模板:

进入细菌体内的噬菌体DNA。

(2)合成噬菌体DNA的原料:

大肠杆菌提供的四种脱氧核苷酸。

(3)合成噬菌体的蛋白质

2.肺炎双球菌体外转化实验和噬菌体侵染细菌实验的比较

肺炎双球菌体外转化实验

噬菌体侵染细菌实验

设计思路

设法将DNA与其他物质分开,单独、直接研究它们各自不同的遗传功能

处理方法

直接分离:

分离S型菌的DNA、多糖、蛋白质等,分别与R型菌混合培养

同位素标记法:

分别用同位素35S、32P标记蛋白质和DNA

结论

①证明DNA是遗传物质,而蛋白质不是遗传物质

②说明了遗传物质可发生可遗传的变异

①证明DNA是遗传物质,但不能证明蛋白质不是遗传物质

②说明DNA能控制蛋白质的合成

③说明DNA能自我复制

(1)培养含放射性标记的噬菌体不能用培养基直接培养,因为病毒必须寄生在活细胞内,所以应先培养细菌,再用细菌培养噬菌体。

(2)DNA和蛋白质都含有H和C,用这两种元素标记,结果是噬菌体的蛋白质外壳和DNA都被标记,导致进行噬菌体侵染细菌实验时,不能确定哪一种物质进入细菌,从而不能确定哪一种物质是遗传物质。

[对点落实]

1.(xx·江苏高考)下列关于探索DNA是遗传物质的实验,叙述正确的是(  )

A.格里菲思实验证明DNA可以改变生物体的遗传性状

B.艾弗里实验证明从S型肺炎双球菌中提取的DNA可以使小鼠死亡

C.赫尔希和蔡斯实验中离心后细菌主要存在于沉淀中

D.赫尔希和蔡斯实验中细菌裂解后得到的噬菌体都带有32P标记

解析:

选C 格里菲思体内转化实验证明S型细菌中存在某种“转化因子”,能将R型细菌转化为S型细菌,但格里菲思并没有证明“转化因子”是什么;艾弗里实验证明了DNA是遗传物质,小鼠死亡的原因是从S型肺炎双球菌中提取的DNA使部分R型细菌转化成了致病的S型细菌,而不是S型细菌的DNA使小鼠死亡;由于噬菌体没有细胞结构,所以离心后,有细胞结构的大肠杆菌在试管底部,而噬菌体及噬菌体的蛋白质外壳留在上清液中;赫尔希和蔡斯实验中细菌裂解后得到的噬菌体只有少部分带有32P标记,因为噬菌体在进行DNA复制的时候,原料是大肠杆菌中没有带32P标记的脱氧核苷酸,只有带有亲代噬菌体模板链的DNA才有32P标记。

2.噬藻体是侵染蓝藻的DNA病毒,其增殖过程与噬菌体类似。

某生物兴趣小组进行了下面的实验:

①标记噬藻体→②噬藻体与蓝藻混合培养→③搅拌、离心→④检测放射性。

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完整的实验过程需要利用分别含有35S或32P的蓝藻,以及既不含35S也不含32P的蓝藻

B.标记噬藻体时先用含32P的培养基培养蓝藻,再用此蓝藻培养噬藻体

C.步骤③可让噬藻体(外壳)和蓝藻分开,使噬藻体(外壳)和蓝藻分别存在于上清液和沉淀中

D.侵染蓝藻的噬藻体利用自身的脱氧核苷酸和氨基酸为原料,合成子代噬藻体

解析:

选D 在标记噬藻体时,需要分别利用含35S或32P的蓝藻;又因检测放射性时不能区分是何种元素,所以要利用既不含35S也不含32P的蓝藻。

因为噬藻体必须用蓝藻培养,所以标记噬藻体应先标记蓝藻。

搅拌可以使噬藻体(外壳)和蓝藻分离,离心使上清液中析出噬藻体(外壳),沉淀物中留下被侵染的蓝藻。

噬藻体合成DNA和蛋白质的原料分别是蓝藻的脱氧核苷酸和氨基酸。

3.艾弗里等人的肺炎双球菌转化实验和赫尔希与蔡斯的噬菌体侵染细菌实验都证明了DNA是遗传物质。

下列关于这两个实验的叙述正确的是(  )

A.二者都应用了同位素示踪技术

B.二者的设计思路都是设法把DNA与蛋白质分开,研究各自的效应

C.艾弗里的实验设置了对照,赫尔希与蔡斯的实验没有对照

D.二者都诱发了DNA突变

解析:

选B 只有噬菌体侵染细菌实验应用了同位素示踪技术;两实验最关键的设计思路都是设法把DNA与蛋白质分开,研究各自的效应;赫尔希与蔡斯的实验是相互对照;两实验都没有诱发DNA突变。

1.噬菌体侵染细菌实验中上清液和沉淀物放射性分析

(1)32P噬菌体侵染大肠杆菌:

(2)35S噬菌体侵染大肠杆菌:

2.子代噬菌体的组成物质来源分析

(1)从蛋白质外壳方面分析:

由寄主细胞提供原料氨基酸,在寄主细胞的核糖体上合成,与亲代噬菌体的蛋白质外壳无关。

(2)从DNA方面分析:

由亲代噬菌体提供模板,利用寄主细胞提供的脱氧核苷酸,通过半保留复制的方式,合成子代噬菌体的DNA。

(3)从子代噬菌体方面分析:

释放的众多子代噬菌体中,只有少数含有亲代噬菌体DNA的单链,其余子代噬菌体的DNA均由寄主细胞提供原料合成,不含亲代噬菌体的DNA。

[对点落实]

4.用32P标记的噬菌体侵染大肠杆菌,经培养、搅拌、离心、检测,上清液的放射性占15%,沉淀物的放射性占85%。

上清液带有放射性的原因可能是(  )

A.噬菌体侵染大肠杆菌后,大肠杆菌裂解释放出子代噬菌体

B.搅拌不充分,吸附在大肠杆菌上的噬菌体未与细菌分离

C.离心时间过长,上清液中析出较重的大肠杆菌

D.32P标记了噬菌体蛋白质外壳,离心后存在于上清液中

解析:

选A 噬菌体侵染大肠杆菌后,如果保温时间稍长,就会使大肠杆菌裂解释放出子代噬菌体,使上清液中也出现放射性;搅拌不充分,吸附在大肠杆菌上的噬菌体的蛋白质外壳未与细菌分离,而32P标记噬菌体的DNA,因此上清液中不会出现较多的放射性;离心时间过长,可能会导致噬菌体的蛋白质外壳也会进入到沉淀物中,不会出现上述实验现象;蛋白质的元素组成主要是C、H、O、N,因此不用32P标记蛋白质。

5.(xx·武汉调研)在用35S和32P分别标记的噬菌体探究遗传物质是DNA还是蛋白质的实验中,先将大肠杆菌和不同标记的噬菌体混合后立即离心,并测定放射性(Ⅰ);再将大肠杆菌和不同标记的噬菌体混合培养一段时间后再离心,并测定放射性(Ⅱ),则下列有关放射性分布的论述,正确的是(  )

A.若放射性为35S,则Ⅰ主要分布在上清液中,Ⅱ主要分布在沉淀物中

B.若放射性为35S,则Ⅰ主要分布在沉淀物中,Ⅱ主要分布在上清液中

C.若放射性为32P,则Ⅰ主要分布在上清液中,Ⅱ主要分布在沉淀物中

D.若放射性为32P,则Ⅰ主要分布在沉淀物中,Ⅱ主要分布在上清液中

解析:

选C 根据教材中的实验可知,35S标记在蛋白质外壳上,32P标记在DNA分子上。

若混合后立即离心,亲代噬菌体还没有侵染,因此,亲代的蛋白质外壳(35S)和DNA(32P)均主要分布在上清液中;若混合培养一段时间后再离心,则蛋白质外壳(35S)主要分布在上清液中,DNA(32P)主要分布在沉淀物中。

综合上述分析,若放射性为35S,则无论是Ⅰ还是Ⅱ,均主要分布在上清液中;若放射性为32P,则Ⅰ主要分布在上清液中,Ⅱ主要分布在沉淀物中。

6.在噬菌体侵染细菌的实验中,噬菌体与细菌保温时间长短与放射性高低的关系图可能如下,下列关联中最合理的是(35S标记的噬菌体记为甲组,32P标记的噬菌体记为乙组)(  )

A.甲组—上清液—b   B.乙组—上清液—b

C.甲组—沉淀物—cD.乙组—沉淀物—c

解析:

选B 32P标记的是噬菌体的DNA,噬菌体在侵染细菌时,DNA进入细菌,并随着细菌离心到沉淀物中,但保温时间太长,有部分子代噬菌体释放出来,离心后就会到上清液中。

故放射性应该在沉淀物中,且先升高,后降低,即乙组—沉淀物—d,乙组—上清液—b(保温时间短的时候,较多的32P未进入细菌,所以上清液放射性高;随着保温时间推移,更多的32P进入细菌,上清液放射性降低。

继续保温,子代噬菌体陆续释放,上清液的放射性又升高);35S标记的是噬菌体的蛋白质外壳,噬菌体在侵染细菌时,蛋白质外壳不进入细菌体内,所以甲组—上清液—c,甲组—沉淀物—应一直为0。

[归纳拓展] 

噬菌体侵染细菌实验操作的两个关键环节

(1)侵染时间要合适,若保温时间过短或过长会使32P组的上清液中出现放射性。

原因是部分噬菌体未侵染或子代噬菌体被释放出来。

(2)搅拌要充分,如果搅拌不充分,35S组部分噬菌体与大肠杆菌没有分离,噬菌体与细菌共存于沉淀物中,这样造成沉淀物中出现放射性。

同位素标记法在实验中的应用

同位素标记法是用示踪元素标记化合物,根据化合物的放射性确定物质的转移途径或对有关的化学反应进行追踪,也称为同位素示踪法。

1.噬菌体亲子代个体与细菌之间的同位素标记关系

DNA

蛋白质

DNA和蛋白质

亲代噬菌体

32P

35S

14C、3H、18O、15N

培养细菌

31P

32S

12C、1H、16O、14N

子代噬菌体

32P、31P

32S

C、H、O、N两种都有

(1)该实验不能标记C、H、O、N这些DNA和蛋白质共有的元素,否则无法将DNA和蛋白质区分开。

(2)35S(标记蛋白质)和32P(标记DNA)不能同时标记在同一噬菌体上,因为放射性检测时只能检测到放射性存在的部位,不能确定是何种元素的放射性。

2.高中生物其他常用同位素示踪举例

放射性元素

标记物质

研究内容

结论(结果)

14C

CO2

暗反应中碳的转移途径

发现卡尔文循环

3H

亮氨酸

分泌蛋白的合成分泌过程

核糖体→内质网→高尔基体→细胞膜

18O

H2O和CO2

光合作用中O2的来源

产生的O2来自H2O,而不是CO2

15N

DNA

DNA的复制

DNA半保留复制

[对点落实]

7.如果用3H、15N、35S标记噬菌体后,让其侵染细菌(无放射性),下列分析正确的是(  )

A.只有噬菌体的蛋白质被标记了,DNA没有被标记

B.子代噬菌体的外壳中可检测到3H、15N、35S

C.子代噬菌体的DNA分子中可检测到3H、15N

D.子代噬菌体的DNA分子中部分含有3H、14N、32S

解析:

选C DNA分子中含有H、N元素,所以用3H、15N、35S标记噬菌体后,噬菌体的蛋白质和DNA都被标记了;由于3H、15N、35S标记的噬菌体蛋白质外壳,不进入细菌,3H、15N标记的噬菌体DNA分子进入细菌但不能用于合成子代噬菌体的外壳,所以子代噬菌体的外壳中没有放射性;由于3H、15N标记了噬菌体DNA分子,所以子代噬菌体的DNA分子中可检测到3H、15N;子代噬菌体的DNA分子中不含有S。

8.用含32P和35S的培养基培养细菌,将一个未标记的噬菌体在此细菌中培养9h后,经检测共产生了64个子代噬菌体,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32P和35S只能分别标记细菌的DNA和蛋白质

B.子代噬菌体的DNA和蛋白质一定具有放射性

C.DNA具有放射性的子代噬菌体占1/32

D.噬菌体繁殖一代的时间约为1.0h

解析:

选B 噬菌体只含蛋白质和DNA,但细菌的成分很多,除DNA外,磷脂和ATP中也含P;子代噬菌体的DNA是利用细菌的32P标记的脱氧核苷酸为原料合成的,子代噬菌体的蛋白质是利用细菌的35S标记的氨基酸为原料合成的,故都含有放射性;9h中1个噬菌体增殖产生64个子代噬菌体,即繁殖了6次,故噬菌体繁殖一代的时间约为1.5h。

9.假设用32P、35S分别标记了一个噬菌体中的DNA和蛋白质,其中DNA由5000个碱基对组成,腺嘌呤占全部碱基的30%。

用这个噬菌体侵染不含标记的大肠杆菌,共释放出50个子代噬菌体。

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噬菌体增殖需要细菌提供模板、原料和酶等

B.子代噬菌体中可以同时含有32P、35S

C.该过程需要105个鸟嘌呤脱氧核苷酸

D.含32P与不含32P的子代噬菌体的比例为1∶24

解析:

选D 噬菌体增殖需要细菌提供原料、酶、能量等,但模板是由噬菌体提供的;噬菌体侵染大肠杆菌时只有它的DNA进入细菌体内,在细菌体内噬菌体DNA进行复制和控制自身蛋白质的合成(细菌提供原料),因此,子代噬菌体中只有两个噬菌体的DNA含有32P,而所有噬菌体的蛋白质都不含35S;该噬菌体的DNA分子中鸟嘌呤的数量为2000个,50个子代DNA中有两个DNA分子各有一条链是原来DNA分子保留下来的,因此,合成50个子代DNA需要鸟嘌呤脱氧核苷酸的数量为2000×49=98000(个);含32P与不含32P的子代噬菌体的比例为2∶48=1∶24。

[类题通法] “二看法”判断子代噬菌体标记情况

[真题集训——验能力]

1.(xx·全国卷Ⅱ)在证明DNA是遗传物质的过程中,T2噬菌体侵染大肠杆菌的实验发挥了重要作用。

下列与该噬菌体相关的叙述,正确的是(  )

A.T2噬菌体也可以在肺炎双球菌中复制和增殖

B.T2噬菌体病毒颗粒内可以合成mRNA和蛋白质

C.培养基中的32P经宿主摄取后可出现在T2噬菌体的核酸中

D.人类免疫缺陷病毒与T2噬菌体的核酸类型和增殖过程相同

解析:

选C T2噬菌体的核酸是DNA,DNA的元素组成为C、H、O、N、P,培养基中的32P经宿主(大肠杆菌)摄取后可出现在T2噬菌体的核酸中;T2噬菌体专门寄生在大肠杆菌中,不能寄生在肺炎双球菌中;T2噬菌体的mRNA和蛋白质的合成只能发生在其宿主细胞中,不能发生于病毒颗粒中;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的核酸是RNA,T2噬菌体的核酸是DNA,且二者的增殖过程不同。

2.(xx·江苏高考)下列关于探索DNA是遗传物质实验的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

A.格里菲思实验中肺炎双球菌R型转化为S型是基因突变的结果

B.格里菲思实验证明了DNA是肺炎双球菌的遗传物质

C.赫尔希和蔡斯实验中T2噬菌体的DNA是用32P直接标记的

D.赫尔希和蔡斯实验证明了DNA是T2噬菌体的遗传物质

解析:

选D 格里菲思实验中肺炎双球菌R型转化为S型是基因重组的结果;格里菲思实验只能说明加热杀死的S型细菌中存在某种“转化因子”,而不能说明该“转化因子”是DNA;噬菌体是病毒,在宿主细胞内才能完成DNA复制等生命活动,不能用32P直接标记噬菌体,而应先用32P标记噬菌体的宿主细胞,再用被标记的宿主细胞培养噬菌体;赫尔希和蔡斯实验证明了DNA是T2噬菌体的遗传物质。

3.(xx·全国卷Ⅱ)在生命科学发展过程中,证明DNA是遗传物质的实验是(  )

①孟德尔的豌豆杂交实验 ②摩尔根的果蝇杂交实验

③肺炎双球菌转化实验 ④T2噬菌体侵染大肠杆菌实验

⑤DNA的X光衍射实验

A.①②         B.②③

C.③④D.④⑤

解析:

选C 孟德尔通过豌豆杂交实验发现了基因的分离定律和自由组合定律。

摩尔根通过果蝇杂交实验证明了基因位于染色体上。

DNA的X光衍射实验为DNA双螺旋结构的发现提供了重要依据。

肺炎双球菌转化实验和T2噬菌体侵染大肠杆菌实验均证明了DNA是遗传物质。

4.(xx·海南高考)关于T2噬菌体的叙述,正确的是(  )

A.T2噬菌体的核酸和蛋白质中含硫元素

B.T2噬菌体寄生于酵母菌和大肠杆菌中

C.RNA和DNA都是T2噬菌体的遗传物质

D.T2噬菌体可利用寄主体内的物质大量增殖

解析:

选D T2噬菌体的核酸中不含硫元素;T2噬菌体不能寄生在酵母菌细胞中;任何生物的遗传物质只能是DNA或RNA,T2噬菌体的遗传物质是DNA;T2噬菌体作为病毒,只能利用宿主细胞的物质进行增殖。

5.(xx·上海高考)赫尔希(A.Hershey)和蔡斯(M.Chase)于1952年所做的噬菌体侵染细菌的著名实验进一步证实了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人文社科 > 法律资料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